(实用)读《三国演义》有感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三国演义》有感1
不同的书给人不同的感觉,有的书像一条小船带你在知识的海洋遨游,有的书像一把钥匙,帮你打开世界的大门,还有的书像一条绸带,串起你童年的回忆。而《三国演义》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斗,最后由司马家族获得了胜利,将魏国改为晋朝的故事。书中有许多呼之欲出,令人不忍掩卷的人物,比如一代枭雄曹操,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爱民如子的刘备,浑身是胆一战成名的赵云,粗中有细的张飞,义薄云天的关羽,阴险狡诈的司马懿等等。其中刘备带给我的感触是最多的。
刘备是刘邦的后代,也就是汉王室后裔。他虽然具有统治那个时代最需要的仁义且谦逊,但他总以意气用事,做事不顾后果,这也就是蜀国衰败的原因之一。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习的刘备的.仁义之心,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人,不要因为某个人的一方面不如你,就以轻视的目光对待他。不要学习刘备的意气用事,不管做什么事,凡事都要冷静思考,三思而后行。而不是理所当然去鲁莽行事,否则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看完《三国演义》这本书以后,我认识了很多的历史人物。也学到了很多的历史教训。书中所用的计策和谋略,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有很多人学习和运用。所以这本书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的学习和揣摩。
读《三国演义》有感2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盛世产庸吏,。"这是古人历经千百年而总结的经验,之前我一直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但当我读完《三国演义》后我对这句话便有了新的认识。
说到《三国演义》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这本书是根据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期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改编而成。这本书内容故事精彩,情节更是扣人心弦。三分魏蜀吴,所出英雄名将是数不胜数。万军丛中单骑救主,唯有常山赵子龙,也或是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曹操,还有那为兄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哪个不是难得的惊世雄才?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以及辕门射戟的吕布……直至今日,岁月仍是不能掩盖住他们的光辉,我愿称他们为“乱世英雄”。
就拿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来说,若用一句诗来形容他,那便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未出山时就已知天下之局式,后被三顾茅庐的刘备所打动,拜为军师,从此便开始在这乱世中大展拳脚。为得赤壁之赢,孤身犯险,舌战群儒;为对抗司马懿,冒险一搏,演唱空城。统一全国是他毕生所求,当刘备临终托孤时,他发誓定会辅助刘禅,完成统一大业,只可惜大业未成,壮志未酬。这个人,他本身就是一个英雄是一个传奇。但最终油尽灯枯,耗尽了他全部的力气。即使身已死,可他对蜀汉之忠,对玄德之忠,永久不止。天地可鉴,日月可证,他就是英雄!
纵观整个三国,有志之士数不胜数,英雄名将更是甚多。他们或许平凡但不甘止于平凡,在乱世中挺身而出展露锋芒。或是框扶汉室,亦或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们在刀光剑影、残垣断壁、千军万马之下,那种忠信仁义、不惧生死的英雄气概,又岂是卿卿我我、纸醉金迷所能比拟的?这些英雄豪杰在那动荡不安,腥风血雨的风云乱世中逐鹿群雄,东征西讨。只可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时间是公平的,他们这些被战火洗礼过的灵魂,将同历史的进程融在一起,最后他们的壮志化成一缕英魂,永久不灭!
现如今在中国近代史上驻足观望。
广州仍有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身影,他那毅然决然的神情令我敬佩;快听,那是大海在哭泣,它在为邓世昌而哀悼;戊戌六君子已为了中国的革新变法而永世长眠;南昌起义的号角仍在回响;包括千千万万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的中华儿女……他们生于乱世,毁于乱世,却也成于乱世。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哪个中华子孙不为他们感到自豪?不为他们而落泪?他们不失为龙的传人,他们的事迹将永远被世人所铭记!他们的精神将永存华夏大地!?
三国是乱世,但正是乱世才尽显英雄本色,才能演绎出一部恢弘的画卷。乱世出英雄!吾辈虽未逢乱世,却也不可落于人后!复兴之路道阻且长,吾辈更应发奋图强!
读《三国演义》有感3
我终于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感到受益匪浅。
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就要算《草船借箭》了。内容是周瑜对诸葛亮起了杀心,故意为难他,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可诸葛亮说只用三天,他用“草船借箭”之法完成了周瑜的任务,令周瑜自叹不如。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小肚鸡肠的周瑜,也看到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在学习上,我们应该以周瑜为鉴,当别人成绩超过自己时,我们要认真分析自己退步的原因,向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请教,而不是处处嫉妒别人,与人为敌。我想起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总是与一些同窗好友在学问上互相切磋,在品德修养上互相砥砺,在事业上互相支持。所以他才成为一代伟人,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应该像诸葛亮一样具备宽阔的心胸,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自己成为祖国未来优秀的人才。
读《三国演义》有感4
《三国演义》我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了,书中的大致内容我都了解了,去年的寒假我也读了这本书,并且在那次的开学考试时我还得了99分,可见我对《三国演义》还是比较了解的。不过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再次阅读《三国演义》以后我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
我以前看这本书时,我曾经说过:“这本书讲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群雄混战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过现在我知道了,它只不过是根据历史改编成的小说而已,所以我不得不失望地说,《三国演义》与真正的'三国历史有出入,有很多像“过五关斩六将”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都是罗贯中虚构的。但这就是小说的魅力,《三国演义》因为有了这样虽然虚构但是精彩的段子,它才会显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因而流传至今还闻名于世。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解放全中国并把它建设得如此强大,是因为我们的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支持是革命胜利和国家稳定的根本。那么把这种观点代入三国时期后,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三个政权在建立时想尽办法让天下人信服,最后却都没能摆脱亡国的厄运。人民和国家领导人的理想是不同的,人民渴望和平的生活,而三国的统治者们都想吃掉另外两国夺取天下,因此,尽管魏国有着最多的地盘和人口,吴国有厉害得使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殒命的领导集体,蜀国有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的诸葛亮,他们还是回天乏术,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其实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民的支持都是革命成功和国家稳定的根本。三国之前,有商汤革命、武王伐纣、秦末乱世,这样代表多数人利益的政权推翻失去民心支持的历史事件,三国之后隋唐乱世、五代十国、元末大起义、明末李闯王、清末辛亥革命、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也在讲述同一个道理。
我们经常说,少数服从多数,人民永远是多数群体,人民的利益永远是领导人应服从的利益,我从《三国演义》中读出了这样一个大道理。
读《三国演义》有感5
要说我最喜欢的小说,那就得数《三国演义》了。俗话说:真三国,假西游。我当然得了解一下历史哦!
以前,我叫爸妈给我买《三国演义》时,爸妈说:“《三国演义是文言文你读得懂吗?”我说:“读得懂!”爸妈说:“你还是把《上下五千年》中的《三国演义》片段读了吧!”于是我哭了一场,我边哭边想:怎么样才能让爸妈给我买《三国演义》呢?突然,我眼前一亮,有了个主意。我把《上下五千年》中《三国演义》片段——五丈原诸葛亮读完后,我问妈妈:“诸葛亮是怎么死的?”妈妈说:“不知道!”我说:“诸葛亮是病死的.!”妈妈说:“你怎么知道的?”我回答道:“我看《三国演义》的片段呀!”妈妈一定在想既然他读得懂,就给他买吧!于是当天就给我买了《三国演义》。因为《上下五千年》中的《三国演义》片段是白话,所以我读得懂,而整篇《三国演义》是文言文,所以我只能一知半解地读。
因为我每次都把自己当主人翁,所以每一位蜀将死了我都会哭一场。而我读到降孙皓三分归一时,我又气愤不已,因为刘禅这个昏君整天就知道饮酒作乐,还重用奸臣黄皓,直接导致蜀国的灭亡。可怜刘备十年才统一四川,而国家又断送在儿子手里。
《三国演义》让我知道了许多许多。读书的乐趣真大啊!
读《三国演义》有感6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曹操对“英雄”的见解实为精辟,有独到之处。何人能称“英雄”二字?依我拙见,曹操与孔明可为英雄。
先论曹操,曹操历来被骂为“奸雄”也就是说,曹操既是“奸贼”,同时又是了不起的“英雄”。曹操之“奸”我不否认,但同时,曹操之雄才大略令我敬佩。曹操较一般之人有先见之明,他识得种菜的刘备必成大气,他识得无官的云长必胜华雄。充分地体现了曹操的帝王之才能。面对赤壁的重挫,居然能开怀大笑,并迅速恢复实力,东山再起。明确地显示出他的乐观精神。不少人说曹操爱民是伪装的,其实不然。不管他爱民是真情还是假意,只要对人民好就行了。曹操在一生中杀过不少人,但古代哪个人为巩固霸业没杀过很多人?“一将功成万骨枯啊!就连被称为的仁君的刘备,霸业也是由万骨堆成的'。为何唯独曹操受人唾骂?而且曹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及艺术修养,有大将的风度,实为不可多得的一位英雄。
再谈谈孔明,他是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罗贯中的笔下更是成为了智慧的化身。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孔明正是如此,在未出山前便对于下局势分析得入木三分。对付周瑜更是如此,他深知周瑜气量狭小,便有意去气周瑜,使得除掉周瑜胜之不武。“空城计”也是因对司马懿非常了解才能够不战而胜。并且,诸葛亮的忠心也是可昭日月的。面对一个无才无能的傻瓜皇帝——刘禅居然还是忠心不二,毫无夺位之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正是形容诸葛亮的智谋过人、忠心不二,他岂非英雄?
以上为我的一番拙论,最后还是引用毛主席的那句话吧“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读《三国演义》有感7
寒假期间,我读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能,让张角为首的黄巾军趁机起义,各路势力称霸一方,互相战斗。有着皇家血脉的“刘皇叔”刘备看着天下大乱,于是与关羽、张飞结拜兄弟,并三顾茅庐,请出诸葛先生一起平定天下,匡扶汉室,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原洛阳北部尉的曹操挟持天子,以天子的名义掌握了北方的大势。孙权平定江东基业但被暗杀。吴国的政权便来到孙策手中。在诸葛亮的安排下,刘备的蜀国也迅速崛起,后面便出现了三国鼎立和三国互斗的场面。
作者罗贯中把情感融入到书中,让书变的“活”了起来,不仅生动形象,书中的爱恨情仇,读着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三国演义》是一部三国新网史,军事史,历史记录史,从汉灵帝无人国家衰败到三国鼎立,三国纷争,魏国的兵强马壮,蜀国的人才济济,吴国的名震江东,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的.历史大片。
但在三国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常山赵子龙——赵云。他不仅是虎将之一,而且有勇有谋,忠心耿耿。他为了救在行军丢失的刘阿斗,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直面曹操上万雄军,并杀出一条血路,将刘阿斗送到了刘备身边。赵子龙的忠勇感动了曹操,曹操决心收服他,下令不许放冷箭攻击赵云。我对赵子龙的忠心和勇猛也感到无比佩服。
《三国演义》给人们叙述了一段悠久生动的历史。当你置身于书中,仿佛感觉自己正在历史的长河中凝望着他。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了国家的发展,权力的争夺不可避免,但我还是更喜欢和平年代,所以有一位有勇有谋,心系天下的领导者,是百姓的福气。
读《三国演义》有感8
也许,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因为作者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而流传千古吧,这段时间里我就读了这本流传千古的巨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有聪明机灵的诸葛亮,一身是胆的赵云,单纯狂野的张飞,还有武艺高强的吕布……,他们都是我最喜欢的人物。
但我最喜欢赵云了,他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投靠关羽,忠心耿耿地和刘备在一起。在长板桥时,他不为自己的生命着想,而为刘备和老百姓的安全着想,在和曹操的兵力交接时,他一点儿也不害怕,都是三下五除二地把敌人打败的'。有时候有好几员大将把他团团包围时,他也豪不畏俱,反而越战越勇,令曹操望而生畏。
再说说刘备为关羽、张飞报仇攻打吴国吧!刘备在攻打吴国时一连吃了几个败仗,逃跑时被吴国包围,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赵云迅速赶来,带着刘备和士兵们浴血奋战,冲出了重围,那时候的赵云已经是个年过花甲的老将了。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感慨万千,我喜欢赵云,因为他临危不惧,智勇双全,对刘备忠心耿耿,怪不得刘备在长板桥自信地说:“子龙是不会背叛我的”。
当然《三国演义》有名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望梅止渴、草船借箭、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一个个故事心动曲折、扣人心弦。
这真是一本好书,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我一定会再多读几遍,去更深地领悟它其中的道理。
读《三国演义》有感9
中国的四大名著大家一定都很熟悉,而我看完了其中之一《三国演义》。合上这本书,我思绪万千,文中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
这本书主要写了东汉末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国、蜀国、吴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文中那么多人物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博学多才,懂得许多知识,爱思考,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想出一个好主意。想想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总是不愿意像诸葛亮一样勤思考,而是逃避问题,向家长、老师等请教,我遇到的难题和诸葛亮遇到过的'难题比又算得了什么呢?读了这本书,我开始改正这个毛病。有一次,我正在做数学作业,有一题很难,就在我想放弃的时候我想到了诸葛亮,他那么爱动脑,一定会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于是我自己动脑把这道题做了出来。
读了这本书,我被文中的故事所吸引,作者罗贯中把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三国演义》真不愧是四大名著啊!
读《三国演义》有感10
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使我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还让我认识到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还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开头就介绍了黄巾起义——民不聊生,国家支离破碎。从而就诞生了许多英雄豪杰,如: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周瑜、黄忠、孙权……其中,有一位,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号称卧龙先生,他,可以当仁不让地戴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聪明机智等光环;他,未出茅庐,便三分天下;他,火烧新野;他,舌战群儒;他,智激周瑜;他,只用草船,便能借来箭;他,三气周瑜;他,智取汉中;他,巧摆八阵图;他,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拜服;他,妙设空城计,便可退仲达……他,就是诸葛亮。但是,不知是否是天妒英才,诸葛亮这位足智多谋的'旷世奇才便病逝在五丈原。
在这之中,关于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关羽,河东解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起兵时便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他,为人十分忠义。他的忠表现在:被俘时,身在曹营心在汉;而华容道放走曹操,则是他义的体现。
《三国演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读《三国演义》有感11
为什么关羽仅是一员武将就被后人尊奉为“盖天古佛”,而曹操在《聊斋志异》中却是永在地狱受罪的恶鬼?其实曹操并不坏,我要为他洗去冤屈,以示昭雪。
先说曹操为何受冤。那都是因为《三国演义》,他是把一般人看不懂的史书《三国志》化为通俗易懂的历史小说,但有些内容却离开了《三国志》。像桃园结义、连环计、孔明祭东风、草船借箭、蒋干盗书、玉泉显圣、骂死王郎、空城计等皆非《三国志》上可以找到。另一点需要声明的就是《三国志》没有观点立场,但《三国演义》却有,且鲜明。它拥护刘家,反对曹氏,说白了就是天下之君,只有姓刘的才能做,其他姓氏之人不得问鼎。有例为证,“曹丕废帝篡炎刘,汉王正位续大统”。
实际上曹操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在掌权数十年间,灭吕布、官渡破袁绍、灭袁氏兄弟、抹书间韩遂、破马超、定汉中这些事,如果没有杰出的统帅能力与军事才能,早已葬身于乱军之中,最后司马氏能统一中国也全仗着曹操“为”他们打下的这半壁江山。
曹操不仅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有很深的'造诣。在他戎马倥偬的一生中,还留下了大量诗文,皆被后人传颂,如《龟虽寿》、《观沧海》等。他是当时文坛的领袖,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样的文武双才,远非刘备、周瑜、诸葛亮之辈所能比拟。
而同关羽比,尽管他被神化了,但其大意失荆州,非英雄也。
周瑜更是心胸狭窄之小儿,不提也罢。
至于提到诸葛亮。虽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但后来“六出祁山一场空”,还被司马懿拖死了,更谈不上天下英雄,亦不足与操相提并论。
大胆地说,虽被当时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历来不被人们看好,背上千古骂名,但也无法抹杀其在历史上、文学上的地位及其作出的巨大贡献。他盖世奇才是历史上少有人能与他相媲美的。
末了,还是得说一下罗贯中。他不应该按自己的思想倾向编撰《三国演义》。虽生动,却扭曲了历史,使得读者读过之后就认为皇叔贤、曹操奸。之后便恶性循环,一传百,百传千,正如古语云:“三人言而成虎”,以讹传讹,就变成了今天人们认定的“事实”,其实只要读者抛开罗贯中的那些观点立场,去品味一下《三国演义》,尽管罗贯中一再贬操,然而曹操的才华,功绩却始终难以掩饰而溢然纸上。
我要大声说一句“好样的,曹操!”
读《三国演义》有感12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读《三国演义》有感13
今天,我读了一本古典小说,这本小说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它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你们一定会很奇怪,我现在都已经上高中了,怎么现在还来读这本《三国演义》呢。其实我们以前读的都是儿童版的,不过今天我的弟弟买来了四本原版的,我一看那可比儿童版的好多了,于是我就跟弟弟借来读,没想到一读就不想停下来,迫不及待的想要把它读到末尾。
《三国演义》这本古典小说是写三国时期的战争和各类英雄人物,如刘备的豪气,诸葛亮的忠诚,曹操的大气,其中我最敬佩的人就是关羽了。关羽,字云长,他与刘备结为兄弟,是张飞的二哥,令人敬佩的就是他的勇气和信心。比如说有一次关羽中了毒箭,需要开肉去毒,虽然这个手术会让关羽很痛苦,但他还是一边和自己的手下下棋,一边进行这种去毒手术,等到棋下完了毒也去掉了,虽然关羽在麦城一战中被吴军沙死了,但他的形象已经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了。
读了这一本古典历史小说,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有一次,我生病了,来到医院看病,医生说要打吊针,我一听医生说“要打吊针”这几个字吓坏了,死活也不肯打吊针,最后还是医生耐心地鼓励了我足足半小时,我才肯打吊针。
当我读到“关云长脸色极其镇静,用一只没有受伤的.手和自己的手下下棋,另一只手正刮毒”这个地方时,我深深地被关于那种勇敢的气魄给震撼了,我仔细一想,我们生活中打一下针都会疼的不得了,更何况是割掉手上的肉去掉毒液呢,那肯定是一种扎心般的痛,可是关羽连哼都没哼一声,由此可见,关羽是多么的有勇敢气魄啊!难道关于这种拥有勇敢的气魄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这不正是时代进步的动力吗?如果没有拥有这种勇敢的气魄的精神,时代就没法发展,社会就没有办法进步,人类在地球上的文明就没有办法长久。我们这些青少年儿童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就更要具备这种拥有勇敢的气魄的精神,因为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来传承,如果没有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我们是无法在世界上立足的!勇敢胜于一切。
一定要具备勇敢的气魄——这就是罗贯中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带给我的启示。
读《三国演义》有感14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把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关羽的赤胆忠心……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的`相互斗争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剑、三七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本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三国演义》32章里,我最喜欢是“草船借剑”,诸葛亮用他的智慧三天之内制造十万之剑。诸葛亮神机妙算、才智过人,他知周瑜——将计就计,信鲁肃——借助帮忙,知曹操——轻兵逼寨,晓天文——以募为障。《三国演义》的最后一章是“天下归一”,内容是说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的后主:刘禅、邓艾、司马炎,各自想攻击其它集团,后来,刘禅听信谣言,不让姜维追击邓艾,只知道饮酒作乐,不懂得如何退敌,便在公元263年的冬天投降于邓艾,从此蜀国消灭了。司马昭死后,儿子司马炎篡夺帝位,自己做皇帝,并改国号为晋。在公元279年时,司马炎派大将杜预率领陆大军二十万讨伐吴国,吴国皇帝也向魏国投降了,从此三国归晋,中国历史掀开了统一的新篇章。当我合上了书本,当我闭上眼睛,幻想着整本书的内容,幻想着战斗时,那士兵们勇敢,幻想着怎样天下归一……我心想,为什么刘禅这么苯,听信那些谣言?为什么吴国的皇帝被魏国稍微讨伐一下就去投靠司马炎?而为什么司马炎这么聪明,想到用二十万大兵去讨伐吴国?……我心中想了许多个为什么。《三国演义》这本书真直得人们去阅读啊!
读《三国演义》有感1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往事,都付笑谈中。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给人一种豪放,心绪澎湃的感觉,就和这本书开头说的一样,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 吴魏蜀三国纷争不断,天下大乱,从黄巾起义到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人物。书中我最喜欢的是三绝人物。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事的诸葛 亮,被人称为‘智’绝。勇猛有余,确智略不足,手持青龙偃月刀,忠于旧主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 六将的关羽,被人称为‘义’绝。官拜骑都尉,用人唯才,却挟天子以令诸侯被世人称为‘乱世 奸雄’的‘奸绝代表曹操’。
这些鲜明的人物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教育着我。诸葛亮的才华横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激励着 我努力学习,知识改变命运。关羽的`赤胆忠心,义重如山让我懂得了仁义,信义的重要。曹操虽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可他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也是‘治世之能臣’。
他们告诉我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没有天生的英雄。三国演义是一本不可不读的经典。
【读《三国演义》有感】相关文章:
读《三国演义》有感07-01
(精选)读《三国演义》有感08-04
读《三国演义》有感(推荐)12-20
(优选)读《三国演义》有感03-21
读《三国演义》有感范文08-04
读《三国演义》有感经典[18篇]07-27
读《三国演义》有感(15篇)08-18
读《三国演义》有感大全【13篇】11-26
(实用)读《三国演义》有感15篇12-25
读《三国演义》有感精华15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