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09:50:2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悉达多》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悉达多》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悉达多》读后感

  《悉达多》读后感 篇1

  第一次读哲学小说。听到“哲学”二字是有且抗拒和不情愿的,但接着看后且很想了解悉达多的一切行为和行为动因和背后的想法。

  我觉得悉达多一路在追求的自我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他行走在时间河流中,却忘记珍惜当下,享受当下。

  很久前听过一句话--顺其自然是看破红尘挣扎无果后的自我安慰。而悉达多的顺其自然是更多是对当前生活的一种坦然和释手。当悉达多和乔文达决定去见佛陀时,他说了句非常安详的话“让我们享用这一果实,并继续期待吧,乔文达。我们已经受了乔达摩的恩惠。这一恩惠就是他已呼唤我们离开沙门。至于是否还有其它更多的果实,让我们静心等待吧。”其实我有点难以理一个人能如此安详仍然执着于远方的自我,更何况处于冉冉社会的我们呢。

  “我曾经常想到:是否有一天乔文达能跟随自己的内心,没有我而独立走出一步?现在,你已经是一个男子汉,你选择了自己的路。愿你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的朋友,愿你得到救赎!”这是悉达多在准备离开乔文达时讲的一句话。想起初中的英语老师曾说过人都是非常孤独之类的话。老师对我讲的这些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人生而孤独,缘始而聚,缘止而散,不管如何每一段都会是人生独一无二的体验和回忆,体验过程,珍惜过程。

  “我也希望能有如他一样的仪态,能如他一样的微笑、跌坐和行走如此潇洒、如此尊严、如此谨饬(chì)、如此坦诚,如此单纯又如此神秘。一个人只有探入了自己最深处才能有他一样的神态和举止。我也必须探入自己的最深处。”这段是悉达多对佛陀微笑的描写。从文字和脑海中对佛像的面容,瞬间感觉佛陀的.微笑深不可测、别有蕴意。好像很小时看电视之类的对佛祖的容貌就有点印象,但从未好好洞悉过佛陀的微笑里包含着些什么,被作者这样一描述,感觉从前忽略的些什么。按照这番话的描述,我在想佛陀会不会也有他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应该有吧,人所知道的一切都是片面的。

  我觉得悉达多这一生是幸运而多彩的,他虽然没能寻到他很明确想要的一切,但此生中他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一切,途中尝过了其中的甘甜、辛酸等,也算没有白白来人间一趟吧。

  小说故事后面的末尾让我感觉有点进展过快。我觉得乔达文在最后吻了一下悉达多前额后瞬间参透和领悟这么多事情有点奇怪,我不太理解。

  《悉达多》读后感 篇2

  今天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了《悉达多》,看完后有许多情绪涌上心头。

  《悉达多》副标题其实是一首印度的诗,她在豆瓣评分9.4分,是很多大v都在推荐的书籍。

  书籍里描述了悉达多开始修行的道路,不断的在寻求答案,找到真正的目的,甚至见到佛陀还是觉得佛陀说的答案没有达到他的想法。他宁愿入俗继续寻找答案。

  悉达多沉溺于骄奢淫逸的物质生活时,作者这样描写他的心理现实:“就像湿气一样,一点一点进入快死的树身里面,一点一点多起来,一点一点把树身腐烂掉;这个凡俗的世界和它的生活惯性也是同样,它们一点一点地偷偷钻进悉达多的灵魂,充满他的灵魂,使他的灵魂变得沉重、忧郁,感到疲倦,最后沉入睡乡。”非常多的描述,一次次打到人的内心里,把整个人物的塑造立体又一点点推动内容的发展。

  后来,他突然发现这不是他所期待的方式,他还是没有找到那个期待的“我”的答案。本来想直接一了百了求死却被他的朋友乔救了起来,他又来到曾经免费送他渡河的船夫那里,船夫说河流会给我们答案,河流的过去和未来都没有一样的,它会在每一个时刻都认真倾听着我们。

  船夫给悉达多度过了特别难熬的日子,而他也体会到,原来我们根本不需要一路在追寻着答案,他通过第二次渡河,还有和船夫的交流中,他也在渡着自己的意识和观念,他终于明白,自己找的答案就在自己身上。

  在书尾,当他的朋友乔通过悉达多看到了不同世俗的景象,那个景象就是活生生的生活,他有爱恨嗔痴,有离别相聚,有苦楚有喜乐,一切都是由这些构成的.。

  我们这一生,要自己上路,路过踌躇满志,路过困顿怀疑,路过傲慢无理,路过世俗功利,路过爱与不爱,路过幡然醒悟,路过接受理解,路过自己的一生。

  终于理解为何这么多说当你迷茫和困顿的时候要去读一读《悉达多》每个人的感受都会不同。因为我们在生命长河里都是唯一的个体,我们只有我们自己的生活形态。

  我们就是悉达多,我们在一生中都在追寻,追寻每件事的答案,追寻活着的价值,追寻生命的意义,无非这些就和当下相关。

  书里提到,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

  同时,一个探求之人…往往只关注探求的事物。他一无所获,一无所纳。因为他一心想着探求,被目的左右。探求意味着拥有目标。而发现则意味自由、敞开、全无目的。可敬的人,你或许确实是位探索者。但你却因努力追求目标,而错过了些眼前事物。

  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

  每一句话,就像每一个给我们的提醒。人生道路漫长,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

  《悉达多》读后感 篇3

  万物既是确存也是虚妄,既是未生也已湮灭,既存善也藏恶,万物即“唵”。

  悉达多初登场便是一个“完人”——“他已学会体认内在不朽的阿特曼,同宇宙合一”,“他将成长为伟大的贤士和僧侣,成长为婆罗门中的王”,“所有人都热爱悉达多,悉达多令所有人喜悦,所有人都对他兴致勃勃”。这三句话概括了青年悉达多在精神、修养以及社会地位方面的卓越,从当代社会角度来说,悉达多的起点无疑是所有人想达到却达不到的终点。可是,他自己却不快乐。他无法回答自己内心的疑问,他的灵魂得不到满足,他难以获得真正的宁静。于是他抛弃了婆罗门的身份,成为了一个沙门,去寻找“阿特曼”(即自我)。

  第一站·受苦

  沙门的生活带给他的是“忍受苦难”和“无我”。悉达多经受暴雨、酷暑、饥饿、奔波等现代人难以忍受的苦修,获得了身体的坚毅,可是他的心灵依旧未得满足。因为悉达多逐渐意识到受苦不过是暂时的麻痹自己,从而达到“无我”的状态;与此同时,“我”却消失了。他所经历的一切与他想要找到自我的的初衷有所背离。他也开始怀疑“教义”的意义。他看透了反复品读经书以图得道方式的局限性。在乔达摩这里,他印证了自己的看法,于是,他决定摆脱经书,身体力行去悟道——去体验、感受、拷问,无论是幻灭还是永生,他直面自己,决不逃避。

  第二站·沉沦

  他放弃僧侣的身份,踏入俗世生活。他经名妓的引荐成为了一名商人的文字官,他逐渐开始富有。他一开始抱着学习的态度体验一切,但财富、酒色终于腐蚀了他曾经坚毅的心灵。多年以后他回首过往,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个平庸粗俗的中年人,他对自己感到恶心,他想到了自杀。

  第三站·重生

  在河边他意图寻死,却被“阿特曼”的觉醒所救:他意识到自己的灵魂选了一条与一般人不同的`道路——从智慧到愚昧,从坚韧到堕落。这条道路引他自杀以便造就他的重生:因为经历,才能厌倦,才能摆脱,才能参透。因为他不再是一个“完人”,所以他才能成为一个完人。他彻底自由,“他的胸中沸腾着喜悦”。在他的青年时代,在他见乔达摩之时,他即决定摆脱所有的圣贤法义,追寻自己的内心;数年之后,在他破败不堪的中年时代,他终于做到了。

  第四站·佛陀

  自此以后,他就栖息于河边。他彻底摆脱了修习经义,从凝视万物中获得启发和力量,尤其是凝视流动的河水。在他漫长的老年时代,在他栖居于河畔的数十年里,他彻悟到了时间和爱的奥义。时间并非一去不回,它是过去也是现在;爱并非是占有,也是包容、放手;最重要的是,万物既是确存也是虚妄,既是未生也已湮灭,既存善也藏恶,万物即“唵”(即圆满)。领悟至此,一位完人成为佛陀。

  《悉达多》读后感 篇4

  上周读完悉达多后,我一直处于精神富足的状态,我第一次感到精神世界的充盈和平静感,心情也一直保持着乐观,积极,当时的我很想直接写下读后感,但被琐事耽误一直拖延。快两周过去了,现在的我心情趋于平静,精神世界也少有波澜,现在的我再来回味这本书,并写下我客观的评论,似乎也是个不错的时机。

  在读这本书的伊始,我就被他诗一般的语言和简练而优美的文字给迷住了,如果不是它简明线性的描述了悉达多的故事,我甚至以为我在看一本诗歌,那些整齐的排比,精美的词汇,充满哲理的语句,让我一下子着了迷,我坦诚之前的我从没有读过这样特别的书,也是第一次我感受到了诗意的魅力,感谢我读的这版书的译者姜乙,将这本德语书的美通过中文展现了出来。

  悉达多,印度婆罗门之子,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悉达多从一个贵族成为沙门,从沙门成为世俗者,从世俗者成为船夫的故事。书只有小小一本,但这段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充满了悉达多对人的思考,对自我的思考,对世界的思考。黑塞描述了悉达多从出世到入世,又出世的.传奇经历,通过他每一次重大抉择前的契机和内心的思想历程,为我展现了一个宏大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里面有太多佛家,道家和西方哲学的思考,我觉得,和很多文学作品一样,这个世界里,爱依然是核心中的核心,这个精神世界展现了太多形式的爱,对自己的爱,对亲人的爱,对世界的爱,对世人的爱,让我动容。

  思绪良久,我实在难以形容这本书对我的思想冲击有多大,囿于词穷,我很难表达他是怎样影响我的精神世界的,这有些遗憾了。但是在我读完这本书那天的晚上,我在睡前闭着眼推导了一遍悉达多的一生和他的心路历程时,我从心底感到震撼,感动,感到一些东西被打开了,让我对这个世界和人生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和见解,那种感觉实在美妙,让现在的我依然能回味。我敬佩悉达多,我爱这个人物,我折服于他的思想,当然也折服于这部作品的作者,黑塞赫尔曼,看完这本书后我感觉我似乎找到了人生的新标杆,让我迫不及待去了解黑塞这个人,想去读他更多的作品,感谢这个伟大的作家,用这么美好的文字,描述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事,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给了我极大的精神力量。

  我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推荐了悉达多这本书,当然我也知道并非所有人都能沉浸在这个故事中,可是我实在太喜爱了,难以抑制自己想要分享的欲望。这本书有太多内容值得回味,因此我会再看第二遍,等再次读完或许又有新的见解,届时我会再次记录下来,细细品味。

  《悉达多》读后感 篇5

  我太喜欢《悉达多》了,以至于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了。酣畅淋漓。

  我想每个人都会在寻求真理和真我的时候遇到麻烦吧。有过自大,有过对自己的厌恶,然后有过迷失,这本书是位很好的引路人。告诉你,别害怕,去经历,去感受,去拿起,去放下。

  个人最喜欢的章节是轮回。轮回这个章节太精彩了,好像就是作者画了一个非常完美的一个圆。让悉达多从大河渡过去入世,然后返回大河出世。刚好一个轮回,一次我生我死。悉达多这个修行者,有血有肉非常丰满。充满矛盾,但是像我们每一个人。

  有的读者认为,真正的修行要六根清静不理凡尘,无欲无求心无旁骛。

  但是不知众生苦,怎会苦众生之苦呢?不会小爱,怎知大爱。没有我执,怎么放下我执。所以私以为,最好的修行恰恰是到尘世里,看众生观百态。只有经历尘世从尘世中走出,方叫出世。这是相对的概念。

  书中的悉达多经历的三个阶段。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他离家一心去追求无我的境界。对佛说的话谦卑但是他傲慢,他自以为一心向“无我”便可以真的达到最高境界。

  “悉达多只有一个目标——变得空无:没有渴望、意愿、梦想、快乐和悲哀——让“我”死掉。不再有“我”,体味空无心灵的.平静,体味纯洁的思想,那就是他的目标。”但是人有了目标,也就有了欲,有了欲自然不会做到无我。做不到无我,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他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自己本心所看到的,完全受自己主观因素的影响。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他入世了。他有了自己的爱情体验,有了自己对金钱的渴望,他不再把这一切当作一场游戏。因为他有了强大的欲,也就有了强大的惧。他害怕失去,他变得世俗。一切的山山水水都和他没有关系,他执着于自己现有的财富和华丽的生活,他看重名利为五斗米折腰,背弃了自己的修行,坠入了尘世的欲念纠葛。他有了正常人的七情六欲,便无法看清事情的本质,即一切都是无。

  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悉达多经历了尘世,放走了自己这只金丝鸟。最后在大河里悟到,不是所有以爱为名的感情都是好的对的。自己应该做的是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等他放下了对儿子的惦念,放下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就终于放下了“我”放下了小爱。小爱成了大爱,他爱每一块只是石头的石头,爱每一个世人,爱每一种苦难和幸福。

  有句话我很喜欢,因缘而得往往求而不得。追求无上的境界本身就违背了修行的“皆空”和“无我”悉达多最终获得了内心的安宁,找到了“我”又失去了“我”。

  最后用喜欢的一句台词结束这个书评“众生之爱皆是爱。有过痛苦,才知道众生的痛苦;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牵挂,才能了无牵挂。”

  《悉达多》读后感 篇6

  有多长时间没与自己对话了?

  乔达摩·悉达多本是同一个人,在本书里前者是第一位佛,是悉达多尊敬的佛,而悉达多一路从婆罗门儿子到沙门到商人到摆渡人到圣人,经历了世间的爱恨情仇,享受过金钱的诱惑、爱情的滋润和赌博的快感。他天生聪慧、外貌英俊,总能很快学会知识,却永远得不到满足。他一次次超脱,一次次自我对话,终于在他儿子离开他后,在又一次聆听河水的声音时,他明白了,醒悟了。

  本书教会了我几点(当然我相信,下次再阅读,又有新的收获,毕竟,我还未来得及跟自己对话):

  1、智慧是学不来的.。

  智慧是不能言传的。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想要把智慧讲给别人听,那些话一旦说出口来,反而会让人觉得很愚蠢。

  语言无法将思想完全表达出来,思想一旦被语言表达出来,总是会与心中的原意有所不同,有所曲解,显得有点愚蠢。

  2、成长,是自己的事。

  没人可以限制你的成长,没人能够阻碍你的成长。想学时,就努力去学;不想学时,就放空自己。

  为别人成长,最终只会成长为别人的俘虏,少了自己的思想。

  3、有爱,才能真正释然。

  刚进入城市的悉达多,对所有人都心存包容和理解,但却不是真正的佛,因为他心里没有爱。

  当一个人什么都不爱的时候,他怎么能真正做到理解、体贴别人呢?

  戒斋,戒欲,并不是不接触,而是你尝试过了,理解了,而能脱离出来,才能真正做到释然。

  4、你是一切,一切是你。

  怎么才能断定地上的石头就是石头呢?从形状?从成分?

  这是一块石头。一段时间之后,它也许会化为泥土,它又会由泥土变成植物、动物或者人,从前我一定会说,这块石头仅仅是一块石头而已,它没有价值,它属于玛耶的世界,不过也许由于处在变化的循环里,它也能变成人和神灵,因此我也认为是重要的。这是从前我一定会想到的。可是现在我是这样想的,这块石头是一块石头,它也是动物、神和佛。

  在不停地变化之中,你与一切,都不能分离。

  5、不要在寻求某事物时而不去关注其他事物。

  人们在有目的时,往往会忽略身边的其他事物,因为人们的身心已被那个目标占据,除此之外的事物都毫无价值。然而事实上,可能这些事物跟你的目标息息相关。

  会思想,会等待,会斋戒。

  如此,甚好。

  与天和地对话,与自己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