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雅舍谈吃》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雅舍谈吃》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雅舍谈吃》读后感1
如果有一天,你不需要工作你会去做什么去放松自己呢?也许会去公园散步,但是,对于我,我会选择去吃些东西,跟着梁实秋先生去品尝“精神食粮”。——阅读《雅舍谈吃》。
如果此时你无法去餐馆,那么请到书里来看看吧,这里有全国各地的美食,南方的西施舌,佛跳墙,北方的烤羊肉,烤鸭,还有国外的咖喱鸡等等。可是梁先生偏偏是个作家,总能把味道描写得色香味俱全,让你不禁想象它的味道,就像文中的烧饼“正阳楼的烧饼是一绝,薄薄的两层皮,一面粘芝麻,打开来会冒一股滚烫的热气,中间可以塞进一箸子烤肉,咬上去,软。”如此仔细的细节描写,难道你没有立刻想到烧饼酥软的样子吗?可气的是梁先生不仅极会写还极会吃,还吃出了名堂。
梁先生写一样食物,不止写食物还写与其相关的所有事。写莲子,也写古人诗中的莲子是“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写莲子,还写儿时的莲子羹;写莲子,有写去饭店吃莲子的奇遇。在他笔下,莲子不只是一种生长在莲蓬上的食物,是童年的回忆,是生活中的情趣,是生活中的美好。
也许,写食物本身也不算什么,但梁实秋先生对“吃”极有研究。他将“馋”写得十分清晰,什么是“馋”?古今内外人们对十五的“馋”,为什么会“馋”和作者对“馋”的.看法。作者认为“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看得出作者是多么的热爱生活。
梁先生语言中有近代文学典型的古韵,又有生活化朴实的语言,但丝毫不失文学的典雅,极有韵味,你可以在字里行间收获不少,你可以学习描写细节的方式,又能学习文章的构思方式。有时你会感觉文字背后是个文质彬彬的文人,有时你又会觉得他就是你身边的一个朋友,为你讲故事。
陈晓卿曾评价:“美食在作家的笔下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概念,它更是一种文化底蕴的代表。”
也许我们现在无法达到梁先生的写作水平,但是他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能够发现生活美的能力是我们都可以做到的。我们可以像梁先生一样品尝美食,在唇齿留香中体会生活的幸福与快乐。我们也许过不上奢华的生活,但却能从简单的生活中收获每个人独特的“小确幸”。谈吃,谈的不只是食物,谈的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啊。
《雅舍谈吃》读后感2
犹记初读梁实秋老先生的文章是在教科书里,雅舍谈吃读后感。课外阅读里一小节。讲迎新年团圆的吃食,一大屉一大屉的红米、杂烩,满涨的,是人们映着火光红润的脸。记得大锅的炖肉炖鸡,乱舞的粉丝,铺着油布的木板桌。是北国冷冽的风,扬起的.尘沙直刮面角。
去年看了一次北京,是在盛夏满耳蝉鸣时去的,带着雅舍这本书,走倦了看看读读,有日,赶了地铁去故宫,累极渴极了也不消停,吃一大片一大片的盐味苏打饼,牛嚼牡丹一样尽数咽了,也还浑身无力。看到一家小店,布置陈设已旧了,但一尘不染。老板娘一团和气,装了一碗酸梅汤给我,清香清香的,片了几块柠檬,甚是好吃。我便倚在门口,学着梁老先生的样儿,半眯眼,一手端碗,一手支头,一小口一小口灌饮,那烈日灼阳照在身上,竟是十分惬意!我饮过好多酸梅汤,甘苦皆有,有十几钱一瓶的,也有三钱一杯的,大酒馆里,街边小巷角的,皆比不上故宫的酸梅汤,阳光雨露沉积起来的,冰甜沁口。
回到正题,《雅舍谈吃》书写旧年北平的各色吃食,皆有特色,染了北国的乡镇风情,使人回味无穷。书中写了好几个制美食的好地,如东兴楼、致美斋、玉华台等,最爱的还是那道烧鸭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北京烤鸭,片得飞薄,有温温热热的面皮,一大卷葱丝黄瓜之类的,一碗乌黑的酱,鸭子带油,油皮肉,拈两片放到面皮上,夹了葱一大捆,包上,沾汁吃,尤其美味。那些旧年的吃坊或是在历史中湮灭,或已旧貌换了新颜,纵使街巷是对的,也寻不到了。我是吃过全聚德,对此也是感同身受。
梁实秋的文笔,是像水一样清淡的,每一道丰肥或爽口的菜食,皆在他的回忆里徐徐地阐述出来,我更喜欢的,是他将故乡的思念情怀一同融进去了,读着倍感亲切,也朗朗上口。
我有些想回旧年的北京望望了。
【《雅舍谈吃》读后感】相关文章:
《雅舍》教案03-16
《雅舍》教案范文08-26
雅舍(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雅舍(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梁实秋《雅舍》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雅舍(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雅舍(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04-14
学者的容人之雅04-14
《苏雅的画》教案04-13
谈 谈 背 诵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