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学习袁隆平个人事迹的心得体会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习袁隆平个人事迹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袁隆平个人事迹的心得体会1
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他,是一位执着的老人,退休后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荒漠戈壁中;他,更是广大干部群众的优秀代表,是党员干部坚守信念,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他就是原阿拉善盟政协主席苏和老人。他退休后依然不忘革命事业,孤身一人驻扎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大漠黑城近十年,栽种梭梭十余万株,很好的改善了黑城周围的沙化环境,保护了黒城遗址,并带领黑城人民转产致富,他以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造福了一方水土,造福了黑城人民。
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苏和在晚年依然扎根沙漠,他就像自己种植的梭梭一样,不畏恶劣的.环境,在生命的禁区依然挺立,防风固沙,绿化家乡。苏和,他是沙漠绿洲永远的守护者,他更是时代的楷模,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以来,像苏和这样脚踏实地跟党走,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党员干部层出不穷,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和发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急民之所需,想民之所想,他们向我们诠释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苏和是我们人民心中的英雄,他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和赞扬,更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学习他犹如骆驼般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苏和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毅力和决心,挑起重任,走着漫长的艰苦道路,在漫漫沙海中造出一片片绿洲,改善了黑城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绿树茵茵对于黑城来说已不再是梦。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利益的得失,苏和老人就这样以自己吃苦耐劳,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在黑城脚下辛勤劳作,一步一个脚印,带领黑城人民走向希望的绿洲。
学习他犹如梭梭般扎根基层的公仆情怀。苏和老人心系黑城人民,像梭梭一样扎根荒漠戈壁,以特有的坚韧挺拔精神,为广袤无垠的沙漠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他以牧民群众为友,以荒漠戈壁为家,梭梭就很好的向我们展示了苏和老人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的公仆情怀。身患糖尿病,却不顾个人安危,在一片不毛之地“安营扎寨”,打井找水、育苗植树,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他在烈日下守望,在严寒中挺拔,在盐碱中抗争的坚强意志,使他无愧于优秀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的称号。
9年过去了,苏和老人已年近古稀,但他坚守绿色的夙愿依旧。是他让我们看到了环境再变,理想绝不动摇的执着精神;是他让我们明白了社会再变,灵魂绝不浮躁的崇高品质;更是他让我们铭记诱惑再多,信念也绝不变质的共产党人优秀本色。他是沙漠绿洲永远的守护者,他更是牧民群众永远的守护神。
学习袁隆平个人事迹的心得体会2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充满坎坷的研究道路上奋力跋涉,把绿色的梦想书写在大地之上;在布满荆棘的实验丛林中踯躅前行,呕心沥血。历经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为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杂交水稻事业无怨无悔,倾其一生;历经数十载的不懈探索和艰难实践,袁隆平终于成功了!他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并在20xx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20xx年4月,荣登“20xx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20xx年9月14日,他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受到中共中央全体常委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20年来,我国已通过杂交稻增产3500亿公斤,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这就是袁隆平的回答。因此,很多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二靠袁隆平。其实,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西方国家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2月初,网友、专家携手评选的“新四大发明”名单出炉,“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复方蒿甲醚”最终入选。并且“杂交水稻”在评选中一直遥遥领先,占据第一的位置直到最后。
有人说袁隆平比那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像农民,瘦小的身子,高高的颧骨,背微驼,小平头,古铜色的脸庞爬上了些许老人斑,岁月风霜刻在了宽阔的额上,晒得黝黑的手臂被稻叶划上了一道道伤痕,穿着农村里常见的那种花纹短袖衬衣,一条灰裤,老式黑皮鞋上沾满泥巴,手上戴着一块黑色手表,特征很鲜明。但就是这位看似很平常的老人,却在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且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唯一当选者。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在新当选院士就职典礼上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袁隆平的先进事迹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与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20xx年10月,在湖南考察时专程赴袁隆平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详细察看项目进展情况,充分肯定了他们做出的重大贡献。30多个国家的总统、国王或部长会见了袁隆平院士。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走近袁隆平》所作序言中指出:“袁隆平同志等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就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宏大抱负,集中体现了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平易近人、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写下了美好的篇章,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做出了无愧于祖国和时代的贡献。”
袁隆平是我们党培养出来的当代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作为科学家,袁隆平院士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才能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身处教育战线的广大知识分子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写到: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袁隆平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如今,81岁高龄的袁隆平依然为农民多产粮而活跃在田间地头,为人类真正摆脱饥饿而奔走在世界各地,直到生命最后的尽头。
学习袁隆平个人事迹的心得体会3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91岁。巨匠陨落,举世哀恸。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学习袁隆平个人事迹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道德模范事迹学习心得体会09-13
学习身边榜样优秀事迹心得体会06-09
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优秀03-16
学习“诚信之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1-20
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2-17
学习教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3-21
英语学习个人心得体会06-21
张桂梅老师的事迹学习心得体会02-24
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5篇11-12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