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

时间:2024-07-26 23:03:3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关于论语心得范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论语心得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论语心得范文

关于论语心得范文1

  我和父亲一起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通过我自己的理解与父亲的解释,我了解到了《论语心得》的内容以及《论语》的道理。

  《论语心得》主要讲述的,就是于丹对于孔子的《论语》的感悟。内容分别有: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然而,快乐也悄悄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他人的错误行为,机能体现出自己博大的胸怀,又能感受到在宽恕了别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妇的儿子因车祸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机撞人后立刻驾车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妇俩悲痛欲绝,有人问:“你们恨那个撞到你们儿子的司机吗?”夫妇俩说:“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儿子命不好。”这一信息传到了司机的耳中,司机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多么强大!

  “仁”,爱一个人能够使那个人的心中充满。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能够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关爱别人,就是仁,所以,我们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一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智”,了解别人叫做“智”。我们应该做一个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这句话是关于道德修养的,但是也让我们知道,了解他人是很重要的。当我们认识了他人,且能够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么,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感受到快乐。

  “恕”、“仁”和“智”,三个字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美好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和快乐。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知识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其实,快乐就生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快乐;心不觉得快乐,那么我们就不快乐。快乐是一种信念,我们要相信快乐一直在我们身边,让快乐永远生活在我们的心中。

关于论语心得范文2

  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建议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我应该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论语里还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时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内容不光有这些,也可以有其他内容。比如反省自己虚度光阴了吗?做坏事了吗?长辈要让自己办的事做到了吗?我就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浪费了自己许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一定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内容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关于论语心得范文3

  在这个假期里,老师又上我们背诵了《论语》这本书,再次走进论语,给我的感受有很多···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后人称他为“圣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圣人。

  《论语》教会我如何学习,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又教会我如何做人: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如何行走呢?

  《论语》还教会我如何孝顺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子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其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后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后没有更改父母的为人行动,那就算是孝道了。

  如果下次还能再读到这本书,我一定会更加认真,更加仔细的阅读!

关于论语心得范文4

  这个暑假,我仔细阅读过了《论语》,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孔子是我国最早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几千年来,他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所谓的圣人,贤者。他的《论语》让我知道了做人的真谛,也让我明白了学习的奥秘。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仁者,爱人也,为人处事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能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论语》中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刃,则以学文。”只是孔子在教导学生们说:“同学们,任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要谨慎。”其次,做人诚信十分重要。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一个人丢了诚信,他还有什么值得可信的地方呢?人没有了诚信,将寸步难行,所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样,我们才将会成为一个有诚信的人。

  “礼”是孔子思想的保守方面。“周礼”是西周以来上层建筑的集中体现,它是用来维护上下尊卑关系的。因此,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礼坏乐崩”抱着惋惜的态度,把破坏礼的行为看成是不可容忍的事情,所以“礼”就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礼”也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则,须顺承。”意思是说:父母是我们的长辈,我们应尊敬她们,对她们的教育,我们应认真聆听,保持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习惯。

  “知”是孔子思想的精华,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有意义,很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获得知识的方法。他提出反复学习可以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中我也明白了,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用于开阔出新的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更加丰富孔夫子的教育思想中还包括学习态度的问题。他认为学习的态度就应该是老老实实的,不懂就说不懂,努力学习,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自己就是这样,不耻下问,由于孔子抱着这样的学习态度,他的知识在当时就比别人丰富。再有,孔子教学也比较注意“因材施教”。《论语·述而篇》记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不到他用心思考弄明白而不得其义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想说而口里不想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交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免、能由此推出其他三个方面,就让它自己去想。孔子就是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去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

  从《论语》中,可以学到许多做人学习的道理。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做一个正直,谦逊,与人为善的人。《论语》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感悟,感悟孔子精深的大智慧。

关于论语心得范文5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的感触至深。因为这里不但有大家明白并且知道的论语,还有一些大家比较生疏的论语。

  比如说:子曰:君子之德,风;人之小德,草;草之上风,必偃。这句话也代表了我们不能做一个墙头草,然后随风倒。没有一个自己的理由,总是听从别人的安排,跟着那些有思想的人倒。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代表了我们遇到了合乎仁德的事,即使面对老师,也不必谦让。也说明了我们应该在老师面前,就诊一些老师的错误,更对的应该是在人德、人品一面上,有一些修改。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万无一失了。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句话也反映了老师对我们所说的.:做事情不能着急,如果太着急,就没有多少成果,反而还要重新来一遍,还不如稳扎稳打,把事情一次性做好。虽然这样慢一些,但是,这毕竟是做事最快的方法。要是着急,成不了,瞎操作,没有一点用处。

  还有大家最熟悉的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是我们要温习所学的内容,复习了之后,才可以稳扎稳打,学上其他的、更加新鲜的知识。所以,温习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温习,就像猴子搬包谷一样,走着丢着。第一天,有100%,到了第二天,不复习的话,就跌倒了50%,还不复习,第三天,就只剩下最后的5%,第四天,还不复习,那么,这个东西就忘完了。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复习。

  这就是我总结出论语的几条名言,我们应该学习学习。

关于论语心得范文6

  作者:若木读书。开初,认知浅薄,主要认为开篇章是孔子告诫读者明白读的意思,为什么读?读懂什么?也是为往后读的'最基本要求。并从本人职业角度分析“习”的含义,为会、能、技,会——初步掌握,能——才能,技——技术。通过每次学习,都有不同认知与收获,最后能为一技之长。

  也从三小句认为孔子更多告诉读者应从别人角度思考问题,反思自己,不断修行,从为自我心中“君子”,而“君子”为善待与包容别人,爱惜与宽恕自己。

  后听书友见解,大悟,孔子所言不仅对读者要求,而面向大众,从人发展三大阶段设下三个高境界的总训,并强调“人不知,而不愠”人之常情心理反应,但如何做到克制、善待万物,最终超越自己的境界乃为君子。附:默予本为幽默、给予意思,但这为本人认知浅薄,以多保持沉默,向各位书友学习,对己肯定是一种收获。

关于论语心得范文7

  对“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认识 人看起来文雅有礼的样子。但主要的还是人的本质。所以孔子完全顺着人的本质那样发展,文化浅薄,则流入落后野蛮,野蛮。如果是文化进步的社会,文化知识掩饰了人的本质,好不好文质彬彬是我们今天常用的一个词汇,形容一个呢?孔子并没有认为这样就好,偏差了就是不对。文如胜过质,没有保持人的本质,在以前看来就是太斯文了,换作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做作”。

  这里体现了孔子“质”的.思想,作为君子,即要充实自己,修生养性,也要推销自己。为人所知,君子不是不求名,而是不求虚名,君子求得是名副其实,决不妄取虚名,不浪费自己的才华。

  作为学生的我们,这句话是在说:“一个人光有能力素质,而学问修养不够。则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力,反过来,光是注重书本知识,却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致使就会变成死知识,学问就会变成伪学问,人必死板呆滞,毫无实用。”所以我们只有两者相兼,才是真正的君子。

  这句话从辨析的角度阐述了个人能力和书面知识积累对人发展和成长的影响,感觉深受启发,望同学们共勉!

关于论语心得范文8

  我在寒假的时候看了《论语》这本书,知道了很多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成为现代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思想劝导。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

  看了《论语》后,我从中悟到学习应脚踏实地外,还从中得到不少的学习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会从中领会更多的新知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它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为人的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的意思就是: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也告诉了我们无论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每次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这些话都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品德的修养。

关于论语心得范文9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关于论语心得范文10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一生的言行举止的综合,可谓是儒家的精华,儒家育人的`必备品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儒家文化的四大金典作品。

  在封建时期,如果三字经是家喻户晓,那么论语就是代代相传举一个例子跟大家交流一下他的意思,最经典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可谓是论语的经典,我可不会像大多数人那样,长篇大论解释一番,然后加个结尾就结束了。其实,第一段话告诉我们的其实很简单,要苦中作乐,学完之后要温习,不苦吗(老师别打我,这是我们的心声,不信你去问)有朋友自远方来了,自己又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了,不苦吗(爸妈,我没别的意思,饶了我吧),朋友来了还不理解你的话,更苦吧(我不是说大家文盲,说这一段话我得罪了多少人啊)但我们还是要“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不是吗。下一段简直就是瞎扯,有谁每天都反省自己啊,想着怎么气死老师还来不及呢。是不是我则么一解释,我是不是又为大家树立了一个新的世界观。

  其实啊,论语远比我说得要高深,我相信我们的前辈说的话是没错的,相信大家也是吧。

关于论语心得范文11

  我正在学背《论语》。在《为政篇》里有这样一则:“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子游问怎样才算孝敬父母,孔子说:“如今说的孝子,有人认为仅仅养活父母就算孝,可养狗和马也要做到这些,如果不孝敬,那么就和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我听了奶奶的讲解,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怎么能把父母和犬马放在一起比呢?可我细细一想,就笑不出来了。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今天看来,有的人已把它丢弃了。例如有些养小狗小猫的人,有的就不孝敬父母。他们对宠物关怀备至,人吃馒头,猫狗吃火腿肠;人吃火腿肠,猫狗吃海鲜,宠物比人吃得还要好。有些猫狗的主人,无微不至地设法满足猫狗的'需要,却全然不管自己的父母,常常是父母吃馒头,猫狗在吃肉;父母在劳作,主人却殷勤地陪猫狗遛街;更有甚者,居然打骂父母。这些人连父母都不爱,何谈爱祖国、爱人民!想到这里,我真想大喊一声:“猫狗比父母还强吗?”

  道德建设,从小事做起,从孝敬父母做起。让我们共同呼唤:中华美德快回来吧!

关于论语心得范文1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关于论语心得范文13

  从前,因为各种杂事,从没有静下心好好翻看一本书,都是零零碎碎的读些只字片语,自从参加了读书协会,在大家的影响下我开始认真的阅读一本书。在这个寒假,我翻阅了一本影响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巨著——《论语》,这让我受益匪浅。

  从我们的历史课本中,大家能知道,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家思想成文了中国的正统思想,而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成为了那个年代道德思想的标准,直到清朝末年。在这两千年的学习中,论语已深入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骨髓,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中扎根繁衍。但从历史中,我们获知,这两千年统治者更多的还是将儒学和《论语》作为一种统治工具,运用论语中的“礼,仁,忠,孝”来禁锢人们的思想,加强自己的统治,所以,在我们要推翻封建统治时,就必须先推翻它的思想枷锁。《论语》自然是首当其冲。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是非常正确的,打得很好。但当时的局限,全盘的否定,也使得中国的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抛开任何历史偏见来阅读它时,你会发现,他蕴藏着几千年,我们古人在生活实践中获知的大量智慧结晶,这些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一份及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就《论语》本身来说,他不像西方人的思想著作,在某个问题上做十分深入的分析,他的思想道理非常广泛浅显。对于读惯西方哲学、神学著作的人来说,孔子的思想可能会太散乱了,没有一定的系统。然而在细细的品味中,你会发现,“圣人”所说的都是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有着非常强的实践性,生活性。这也许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道德思想特点,重实践不重理论。就像老子说的“圣人行不言之教”,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论语》中看到的,都是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论和日常的琐事,然而,就是在这些平凡的言论和日常琐事中,蕴涵了泱泱五千年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

  在读书协会的讲座中,我听到老师说:《论语》就是译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书。这让我感触很深: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所以,阅读《论语》要和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才能从实践中去真正感受《论语》中的精髓。

  打开《论语》,我就像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造就了一带圣人——孔子,一个20xx多年前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也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这样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然而,从他的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答案是肯定的。这让我对自身的浅薄感到惭愧。

  从孔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学术并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客观规律,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真谛。作为有限的“人”,却投入到探究无限的“人”之中,这也许就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吧。

  作为一名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我也能偶尔感到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当探究出新的内容后,原来的旧的规律就被打破了。在阅读了《论语》后,我才发现几千年前,孔子就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它的意思是“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原来,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学,我想在孔子的言论中已告诉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道理。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教学。

  记得有一次课堂上,学生对于我提出的一个历史问题产生了疑惑,根据他平时看的电视,他不赞同我的观点。当时,他开始在座位上和旁边同学,窃窃私语。他的行为已经违反了课堂秩序,我很生气,所以,立刻点名批评了他。他很不服气,课后在和他的交谈中,他始终不认为自己有错。在读了《论语》后,我发现,在教人求真的时候,我的错了,我没有真正的好好的去了解这个学生,从他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是喜欢历史的,而且愿意学习,因为只有认真学习了,才会真正产生疑问,而我却只看其一,而不看其二,做了错误的决策。

  教师教的是“人”,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规律,而是千变万化的事物。从《论语》中我明白了,对待人不能墨守成规,如果那次事件中,我能在课堂上对他的认真加以肯定,对他的行为给以提醒,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感自己对于世界的渺小,深感自己行为的诸多缺失,但从《论语》中,我不断找到新的自我,不断成长。我深信《论语》是一本值得我们细细品位的好书。

关于论语心得范文14

  戊戌年二月初二,紫筠于紫筠居组织了若木读书会,有来自商业、教育、法律等领域的参与者七人。初会略记。从《论语·学而》启读。朱子定分章句,以为“书之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深以为然;而众人对此篇首章之所以为首章的解读也多作思考,私以为,大抵与朱子之意近。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文意解读并不难,当然了,千年以前的字、词的内涵可能要比它现在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以致于我们对它的解读可能有种种不同但又能自洽的通路。比如说,印象深刻的是紫筠说起她弟弟提的一个观点:“有朋自远方来,为何乐呢?古人拜访都带着礼物,而当时的礼物大多是肉,以前肉品少,朋友带着肉来了,自然是快乐的。”我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劲,但又无法证伪,若以吃货的心态来看,这的确是件快乐的事情呀!而且我印象里的孔夫子,从来都不是完完全全“一本正经”的。

  但我们若一本正经地从字面来看,首章之意大概就是学以致用不正是愉悦的嘛,相隔甚远的朋、友来访不正是让人感觉快乐的嘛,别人对我不了解我却不恼,不正是君子行径嘛。

  我认为,这三个短句分别描述了为学、与朋友交、对待外部评价这三个方面,似乎涵括了人生的大部分场景。七戒提出,这或许正对应人生的少年、青年、成年三个阶段,让我觉得十分有趣,亦是我不曾想到的。

  抛开文意解读,我想说的是其中都用到的反问句式——“不亦XX?”细细玩味一番,这似乎强调了一种不证自明的`自然而然,也就是说,人生里的大部分场景都处于“说”“乐”“君子”这样的状态下,那么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似乎并非艰难之事,难的反而是如何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特别是遭受误解、不被肯定的时候,不愠可真难呀,可见第三句所带来的场景就要比前两个复杂得多。

  在这里,朱子引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也就是说,这三种状态是层层铺开的,内心充盈着愉悦,发散而成就快乐,最后的君子之态是有前两者作为必要条件的。这样一来,再联系首章之“务本”,莫非整部《论语》的关键字要换成“乐”了?

  最后再写一下感受吧。离开中国哲学的专业学习也快两年了,毕业后自愧没有再对某本书沉潜玩味,多是饶有兴致地打开、不知不觉地荒废。此番借由读书会重开《论语》以及其他经典古籍,既是复习,又能向同学请教,所谓“温故而知新”也。

  所幸第一次读书会收获颇丰,至少很久没有敲过这样的文字了。杨师多次提点执事敬,我想既然加入了,就力求谨而信吧。此记。

关于论语心得范文15

  《论语》读后感温海蓉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论语》读后感 温海蓉。读两千年前的《论语》会使人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就是《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论语》在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论语心得】相关文章:

读论语心得11-30

于丹论语心得11-17

论语心得的内容11-07

《论语》心得 (作品赏析)06-11

《论语》心得体会09-23

论语读后心得05-16

《论语》心得体会04-26

论语心得体会07-21

学论语的心得体会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