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乌塔有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乌塔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乌塔有感1
读了这篇课文,乌塔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因为她很自立,适应能力也很强。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乌塔──一个年仅14岁的女孩,她趁着暑假游遍了很多国家比如法国、意大利、瑞士……而且独立自主,有自己的想法,无论“我”说什么她都有自己的理由来否定“我”的想法,特别是乌塔做事很有计划,用了三年时间做了这次旅行,这让我很佩服。
西方国家的人与中国人有不同之处,就比如国外的父母喜欢让自己的`孩子出去看世界,因为他们放心自己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孩子会自立;而中国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过于溺爱,不放心让孩子出门,更别说去远的地方,怕自己的孩子受苦受累,只让他们在家里看各种书本,看电视上的那些事儿,缺少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所以乌塔说中国孩子很少有乐趣。但我说中国还孩子有儿童书本,游乐场等,他们很快乐。乌塔却说爱孩子,为啥不能让他们学会自立呢?这个就是国外人和中国人的不同表现。
读了《乌塔》一文,我深受启发,知道了爱孩子就应该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学到更多的知识,放眼看美丽的世界。我还要学习课文中的乌塔独立,还要有理由坚持自己的想法。希望家长看了这篇文章可以对自己的孩子学会力所能及的“放手”。
读乌塔有感2
前几个星期,我学了一篇课文叫《乌塔》。讲述的是一个德国汉堡的十四岁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事。
当我读到“这次趁暑假游历欧洲,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最后还要去希腊。”的时候。我感到惊讶:一个十四岁女孩竟然独自一人游历欧洲,不会害怕吗?我很奇怪,便带着问题继续往下读,当我读完第七自然段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乌塔敢独自一人游历欧洲是做了十足的准备的!阅读书籍、打工挣钱、设计旅行路线和日程、查询警察局电话。这些准备足以让乌塔的旅游既安全又能懂得新知识。想到这里,我又继续读下去,在我读完了第九自然段的时候,我又明白了:我们从电视和书本中了解了世界的'一些知识,看见了世界的样子,但这些都是不全面的,必须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的体会到它的美。乌塔使我想到了自己,每天早上,妈妈叫我起床并煮好饭;一件事要妈妈说好几遍;出远门要妈妈陪......
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中外的父母的教育是不同的,外国的父母让孩子们自己独立生活;中国的父母却把孩子们当成公主王子。所以,我们要向外国孩子们学习。
读乌塔有感3
学了《乌塔》这篇课文后,我的心无法平静。
乌塔的旅游不花爸爸妈妈的一分钱,自己却用三年的.时间去赚钱,再去旅游。如果换做是我们中国人,肯定让爸爸妈妈花钱带我们去旅游。就这样,我们中国人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我们中国的父母只会把我们捧在手里,并不像外国人的父母,只要孩子的翅膀硬了一点,就适当地放开双手,不管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干自己的事情。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只能死死地读书,经不起风吹雨打,只能让父母帮他们干。为什么我们会养成这种习惯呢?那是父母担心,我们要是想去有点远的地方,父母的回答只有一万个不同意。
假如我们是一只小狗,那父母就是主人,他们只会死死地牵住我们,不让我们受伤。如果换做外国人是小狗,小狗肯定会把绳子给咬断独自生活。
假如我们是一只风筝,放飞者就是我们的父母,父母们只会让风筝顺着风向——他们的要求行驶,换做是外国人,他们一定会挣脱线条,像凶猛的雄鹰翱翔在浩瀚的蓝天之中。
中国的父母亲们,如果你们爱我们,那就放开你们的双手,让我们大胆地生活下去吧!
读乌塔有感4
第一次参加小语新教材的备课会,虽然因为送孩子去少年宫参加市少先队“绿色20xx”夏令营活动回来后,迟到了。但还是颇认真地聆听了两位名师对新教材的处理讲解,徐老师的简要指点,以及两堂研讨课,留给自己更多的是思索。徐老师的讲话风格一向实在、简约,较民主;两堂课也很实在,纯粹是可借鉴、可研磨、可参照的“家常课”。下午大溪小学卢老师的课和他对这篇课文的处理方式让我想得更复杂些。
第一次接触《乌塔》,捧着新教材匆匆浏览了一遍,当时就有一股强烈的想法:这是一篇写给中国的孩子、中国的家长、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看的、且迫切要看的好教材。而恰恰我就具备了这三重阅读者的身份:我有一个孩子,而且就在这个上午我把我的孩子送出去参加为期一周的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夏令营活动,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阅读它;我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式的家长,我有十年“为人母的教龄”,我以家长的切身体验去阅读它;我又是一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以“为人师”的身份去阅读它。我想,不同的阅读身份肯定会有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
孩子们阅读《乌塔》,就如我校三(3)班孩子的阅读感受一样,他们最关注的是仅仅只有14岁的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她的钱哪来呢?她的爸爸、妈妈会放心吗?她怎么那么胆大呢?等等——,因为孩子们的问题似乎是关注细节,其实这些细节更能反映孩子心灵中的本质!所以我觉得卢老师在孩子们提问后在黑板上罗列的三个问题(怎么游?游得怎么样?一次怎样的旅游?),显得有些牵强,这应该是他自己备课时的`预设。
中国的家长阅读《乌塔》,我想那感慨可就多了。这就涉及到卢老师最后点到的不同国情的两种不同的“爱”的方式。卢老师是想通过一次小小的辩论揭示爱的哲理。(同时我发现男教师上课偏重理性些。)“爱到底是放心让孩子出远门呢?还是不放心让孩子出远门?通过对这篇文本的阅读,最后得出如此的“爱的诠释”,在我觉得过于的就文论文,也显得狭隘了些。其实乌塔父母对孩子的爱包容性很宽泛,这种爱里有信任,有尊重,有智慧......如果让我们的孩子结合自己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的爱,相互比较,可能他们会谈得更实在,更真切。作为家长,我也爱我的孩子,可我真的无法做到像乌塔的父母那般,我对孩子的爱并不纵容、娇惯,但有些事还是有割舍不掉的挂牵。因为听课时,我就在想:我的孩子一星期的夏令营活动,和完全陌生的孩子在一起,会快乐吗?这是她第一次完全过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
作为教师,阅读《乌塔》,我不禁想:自上而下的“安全教育”这顶大帽子,舍弃了孩子多少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活动。我小时候,每年的春游,老师都会组织我们去远一点的地方,不管是坐船还是坐车,也没出什么安全问题。现在的孩子,春游的地点越来越近,几乎失去了春游的味,更别提有闪失的探险之类的活动了。学校似乎觉得,组织活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嘿!于是,我发现,卢老师在讲解这是一次怎样的旅游时,把“重墨”挥洒在“这是一次安全的旅游”上,再层层深入、点拨,这又是一次“快乐的旅游”,这又是一次“收获的旅游”。可我觉得,“安全、快乐、收获”这些本身无层次性。譬如,孩子们找到了这一句——“这时,乌塔正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难道这句话只是说明了这是一次安全的旅游吗?这何尝不是快乐的呢?看来,“安全教育”太深入我们教师的骨髓了。我倒真的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有更多的不被太呵护的自由活动。浅薄的见解,只是信口开河而已。
读乌塔有感5
在我读过的课文中,《乌塔》这篇课文使我受益匪浅。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一个14岁的德国小学生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事情,在欧洲让她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她更多的了解欧洲,还让她锻炼了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这次的欧洲旅游费中一半是乌塔暑假时赚来的。
读了乌塔这篇文章,我的感触很深,中国小孩受到的教育方式与外国小孩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差别。在我们中国,小孩都是家中的宝,他们想要什么父母都会给他们。有的小孩还很受父母的宠爱,上学放学都让家长或是长辈们被回来的,父母们只想他们好好读书,什么事都不用做,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现在有的大学生就算考上重点学校,但他们还是靠着父母过日子,不懂自己处理自己生活与社会方面的事。中国的父母能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独自出远门。
外国人也很爱他们的孩子,但是他们爱的`方法却不同,乌塔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妈妈也说外国人教育孩子是从小时候开始的。吃饭时给他们吃什么他们就得吃什么,他们要是不吃就饿肚子,而不像中国人,孩子想吃什么就买什么给他们。在外国孩子想要什么就得靠自己争取,就像乌塔那样,自己赚一部分钱圆自己的梦。
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青少年成长过程所经历的也不同。国外的教育方法能使孩子们更好地走向社会,我希望我们的长辈不要太宠爱孩子了,不要使他们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应该让他们成为高山上顶天立地的松柏。
读乌塔有感6
在我们四年级上册,曾经学过一篇课文,那就是27课——《乌塔》。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写“我”去欧洲旅游的时候和一个小女孩住在一起,她就是14岁的乌塔。乌塔告诉“我”,她是趁这次放暑假一个人来欧洲旅行的,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还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然后还要去希腊。她还说,自己为了这次旅行就预备了三年,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从第七段中,可以看出她为了预备这次旅行,安排得很细、很周到、很周密,而且预备充分、计划性强。也可以看出,乌塔盼望这次旅行已经盼了很久。就是说,乌塔对外面的世界布满了好奇和热爱生活。她恨不得用一天的时间就能周游世界好几周。
你们发现了什么?没错,乌塔说这全是她自己做的,而且说的时候语气平静缓和,好像是理所当然的。假如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国家——中国里面,那可算是一个大新闻了。看了这篇课文,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也能一个人周游世界一周,那这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有两个答案。
第一个答案,就是这问题出现在我们自身上。现在想想自己,你是否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呢?你是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的教育方法。我举一个例子吧,比如:一个五年级的女生一个人在家,突然家里的门铃响了起来。她以为有坏人,竟然吓得哭了起来,一直哭到她的爸爸妈妈回来。只是她的邻居按错了门铃,居然也能把一个五年级的人吓哭!和乌塔相反,这个五年级的`女生胆小如鼠,生活不是不会自理,而是不敢自理,没有信心。乌塔呢,有事敢大胆地做,并且有自立意识,能够自力更生,独立生活能力强,做事有恒心、有毅力,敢于大胆地预测。牛顿说得好,没有大胆的预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为什么那个五年级的女生那么胆小?因为她没有勇气,没有勇气去锻炼自己。
第二个答案,就是家长的问题。现在,很多的家长天天都要“护送”自己的孩子上学放学。我知道家长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怕孩子遇上坏人,被坏人拐走,或者是迷路了。可是,生活中有那么多好的机会,家长们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孩子锻炼呢?越怕这样的事情发生,就越要让孩子去锻炼,从小抓起;越锻炼,才能越降低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不仅是这样,很多家长都很溺爱自己的孩子。家长们,你们这样做,只会害了我们啊!
家长们,希望你们看到我的这篇文章,就不再继承这样做下去,为你们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打好良好的基础。孩子们有出息,你们也才能尝试骄傲、自豪的滋味,在别人面前有面子啊!
读乌塔有感7
最近,我读了《乌塔》这篇课文。乌塔在14岁就能独自一人游欧洲,我被乌塔那热情、大胆、细心的品质所折服。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的心里很不平静,同时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不可以独立自主呢?难道所谓的“安全”就是对孩子全部的爱吗?我们是一群渴望去窗外自由飞翔的.小鸟,而现在的家长们对我们的溺爱简直是捧在手里怕飞了,放在嘴里怕化了。父母的过分关爱让我们感到窒息。
在家里,我不做任何家务。无论是整理房间,还是洗洗刷刷,都是妈妈一人全部承包。我只是学习的“功臣”,真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每当我学习闲暇时,想去帮妈妈做点什么,都会被妈妈婉言拒绝。结果,我变成了一个十足的书呆子。
我奉劝我们的家长,醒悟吧!给孩子们创造一些自由的空间吧!
读乌塔有感8
读了《乌塔》这篇课文后,我的感触颇为深刻。文中这位年仅14岁的外国小女孩,教给了我成长的第一步——自立。
乌塔,是一个独立自主、生活能力强、热情、有爱心、办事周到、会计划的活泼女孩。欧洲是一个多大的地方,要是没有自立能力,还怎么独自游历欧洲。她用了三年来完成前期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我们中国的孩子……中国的孩子,是家里的宝贝,不能磕着碰着,更不能独自出去玩,哪怕是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家里人有时也不放心。中国的家长根本不肯给孩子独立的空间,一直都以为孩子还小,长大了再自立,现在不安全。可是,亲爱的爸爸妈妈可曾想过,习惯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养成的,是应该从小培养的,不是吗?乌塔一个小女孩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她拟定了计划,并且用漫长的三年时光不停为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着。而我们呢?这时,我们应当反省一下自己,比如:周末之前是否制定了作息时间表?周末时又是否遵守了呢?我不得不说,我们真的没有外国的孩子活的自在、充实、茁壮。
我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日志,上面用图片表达了中外孩子的生活差距。我也认为非常贴切实际。中国孩子:从9个月—13岁以上一直都是学习、艺术培训。外国孩子:从一点点小家务慢慢地做起,独立起来,让我不禁联想到了这篇《乌塔》,也许我们和他们比,也有过人之处,但是我认为学生时期也应该得到自己应有的快乐,相反,担子越重,虽然知识过于他人,但是童年应有的那份单单纯纯的快乐却在一点一滴的逝去。当像乌塔那样的外国孩子在快乐成长的时候,我们在起早贪黑的背着书包上学校。并不是说我们不快乐,而是说我们缺少自己的独立空间,我常常跟我妈妈提起,“妈妈,外国的`小朋友都能赢得尊重,为什么我们不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可在这时,大人常常反驳,“你看看你现在才几岁?想独立?你把这个世界想得太简单了,等你出了社会就知道独立对于你们小孩子来说有多遥远。”于是乎,不管我怎么说,爸爸妈妈总是会说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把我弄得哑口无言。有时我就会非常郁闷的站在窗前,迎着徐徐的清风,问:“不就是想争取一些自己的独立空间,不想从小就依赖上你们嘛,有必要这样做么?”
我其实深深地明白,爸爸妈妈这是对我们爱的表现,想从小就让我们好好地生活,过上幸福的日子。但是,爸爸妈妈迟早要明白,如果让孩子对你们太过于依赖的话,最后对我们会有什么益处呢?爸爸妈妈,希望你们可以给我自立的空间,让我独立起来,不试试怎么知道我不行呢?
读乌塔有感9
现在我们还是小孩,还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还需要爸爸妈妈照顾的小学生。时刻依赖爸爸妈妈给钱,并且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当我读了《乌塔》这篇文章后,才知道并不是这样的。
乌塔才十四岁,她一个人就能独立游遍了欧洲。因为在家做了三年的充分准备,她已经去了许多国家。作者十分惊讶,因为作者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有爸爸妈妈陪同才可以出去玩。而乌塔却说:"爸爸妈妈很爱我,有时我们一起出去,但有时单独出去,爱孩子也可以让她独立出门,这也是一种锻炼呀"!经过对话作者知道了,原来乌塔想更好的了解世界,从书本上、电视上还不能全面地了解,需要走出去了解世界。作者认为乌塔会怕危险,但她告诉作者,她已经在家里设计好了路线、日程,每到一个地方,就查找警察局的电话号码,可以在有危险的时候请求帮助,给家人报平安,自己打工赚旅游费,乌塔还说要赚钱中国来玩呢。我读后暗暗敬佩她的能力。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我自己上学放学这么一点路都提心吊胆,有时候帮妈妈买早餐回来都觉得像是做了一件十分棒的事。而小小年纪的乌塔已经去了那么多的'地方,感觉很平常。而我,每天早饭都是妈妈烧好,有时候让我洗碗扫地都会觉得累。平时零花钱都是妈妈给的,不花一点儿劳动力。可是,乌塔却自己打工挣钱,自己安排游玩。而我出去游玩,不是妈妈设计就是跟旅游团转来转去,下一个地点不用想,跟着别人走。乌塔自己能安行程,她的生存能力真的是很强。
我想,我虽然还是孩子,但生活中也能太依赖爸爸妈妈,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衣服,洗碗,扫地,买菜,做饭等。做一个像乌塔一样自信,勇敢,独立,生存能力强的孩子。
读乌塔有感10
《乌塔》这篇文章,写了一个14岁的小女孩独自一人去欧洲去游玩。我看完这篇文章后,一开始以为是假的,因为在我国,父母是溺爱孩子的,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是不可能独自出去游玩的。后来我用电脑查了一下,发现外国像乌塔一样独自去游玩的孩子是有很多的。我大吃一惊,觉得这不符合逻辑啊!
难道外国的父母不爱他们的孩子吗?其实外国的父母是和中国的.父母是一样的,很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中国父母和外国的父母教育方式不同。外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叫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给孩子独立的空间。而中国的教育方法是父母约束孩子,孩子的少年时光大都用在学习上。读后感·我要学骑自行车,爸妈也在帮助我学,而外国父母则是放手。我的父母把我当成温室花草,不叫我见风雨。而外国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一棵野草,叫孩子见见风雨,所以他们比我们更坚强。
我好想像乌塔一样勇敢、独立。以后我会独自上学,独自买学习用品……也希望我的父母能给我一些锻炼的机会。
读乌塔有感11
读了《乌塔》以后,我知道了乌塔是一个非常会安排自己生活,独立和自理能力很强的一个人,而且她一个人就能游遍欧洲。那是因为乌塔从小就自己一个人做事,衣服自己穿 ,饭自己做,自己洗碗,每次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她从小就养成了独立的.习惯。
我又想起了我自己,不要说一个人游遍欧洲了,就连焦作都不敢去。每天都在家长的怀抱中成长,根本不会独立生活,在家里还老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像家里的小皇帝一样。但我现在的所有事情基本上都是家长在做,我以后要像乌塔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读乌塔有感12
在社会上,常听家长们在谈论中国的教育问题:为什么中国人教育出来的孩子和外国人教育出来的孩子有很大的差距?或许,就在于这一个小小的不同。《乌塔》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的就是一段中国人与外国小女孩的交谈,读完这篇课文,我受益匪浅,明白了很多事情。
一天,王晓洁阿姨在罗马下了车,回到旅馆,看见一名金发小女孩正躺在床上,经过交谈,王阿姨得知这名小女孩名叫乌塔,是德国人,14岁,她准备了三年,自己设计旅游线路和日程表,查询当地警局的电话号码,阅读了很多书籍,就是为了这次的独自一人环游欧洲之旅,王阿姨告诉了乌塔,在中国,家长们舍不得自己的孩子独自一人出远门,更别说是环游一个大洲,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出意外,但乌塔说,她们国家的家长,爱孩子,就会满足孩子们的需求,让他们完成自己的心愿,她还指出,光从书本和电视上认识世界还不够,要真正到达那里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美。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为什么在社会上,经常会有人拿中国家长与外国家长对比。虽然两国的家长都爱孩子,但他们却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爱。比如说乌塔的家人,他们爱乌塔,乌塔想要自己独自一人周游欧洲,他们同意了,爱难道不就是让自己的孩子完成自己的心愿?这是得过家长的爱。中国家长也爱孩子,他们的爱是关心自己的孩子,对于中国的家长来首,一个人周游欧洲太危险了,万一出了意外怎么办,生命只有一次!
两方的.家长都有自己的理由,两种表达爱的方式都有各自的好处,但我仍然觉得乌塔家长的爱更加好,我可以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这是我生活中真正发生过的:
一天我和老爸去逛街,正走着,我突然想起了妈妈正在打算过年要去哪里过,我想了个点子,想要我一放寒假就马上去北京玩,是一个人。
这个点子刚冒出来马上就被我采纳了,因为这可以让我好不容易有一次锻炼的机会,于是我就想征求老爸的意见:“老爸,我想放寒假自己去北京,住在伯母家行不?”
老爸不愧是典型的中国家长,当之无愧:“不行,我们不放心,一个人去太危险了!现在这个社会,就是有什么安全隐患!”
我却不认为,一个人去,给自己一次挑战的机会,不是个很好吗?中国与外国人的差距就在这里!
如果爸爸能够换个位置想就好了,就像乌塔的家长一样。
读乌塔有感13
我是家里的宝贝,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爸爸妈妈把我管得很严,让我把学习学好。那时我还小,觉得世界上的`爸爸妈妈都把孩子管得很严,没有一个对孩子宽松的。但自从我读了《乌塔》这篇文章后,我的想法彻彻底底改变了。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游历欧洲的事情。当我读完这篇文章时,觉得十分惊讶,因为在中国,不要说一个十四岁的人独游欧洲,就是游历自己所居住的城市都不可能。特别是读到乌塔能自己挣钱给家人买礼物时,我觉得更是“天方夜谭”。这么小的年纪,自己挣钱买礼物,是我绝对不敢想象的,更何况是到外国去买。
直到有一天,妈妈交给我一项“任务”:买三袋洗衣粉。我高兴地跳来跳去,妈妈把要买的洗衣粉的名称和位置给我说了几遍,才让我去买。她还说她在超市门口等我。我买了三袋洗衣粉去收银台交了钱,就到超市门口找妈妈。由于收银台人多,耽误了点时间,到了超市门口,妈妈却不在,我急得呜呜直哭。过了一会儿,妈妈气喘吁吁地跑过来,略有责备地说:“你跑哪去了,可把我急死了”。从此我再也没有单独买过东西。
想起这件事,我觉得妈妈对我管得太紧。就像我是个蜡人,一松手就融化了。我想对那些对孩子放不开手的家长呼吁:请给我们一点自由的空间,让我们独立自主!
读乌塔有感14
《乌塔》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小德国小女孩,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表现了这个少年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读完这篇课文,我开始了沉思:为什么德国的孩子才14岁,就能一个人游历欧洲呢?是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觉得家里就这么一个宝贝(或孙女),一个人去多不安全!不不不,乌塔也是家里的宝贝,难道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不担心她吗?乌塔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担心她的。或许是我们自身的毛病?乌塔在(1处)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有计划),(2)每到一地就先查当地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有安全意识),(3处)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几张明信片(有孝心)。(4处)还用了三年时间准备这次旅行(不草率),(5处)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有准备)。然后,为了挣旅费,(6处)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自力更生)。如果,我们能做到以上6处,爸爸妈妈能不让我们去吗?看来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身上。所以这件事不应该怨爸爸妈妈。
有一次晚上,我的.爸爸妈妈突然临时有事,再爸爸妈妈走之前,我拍着胸脯对他们保证:“我一定不会害怕、不会大喊大叫的。”没想到,在爸爸妈妈走了以后,我先是有些害怕,又听见阳台有“沙沙”的响声,我心想:是不是电视里的杀人犯藏在阳台上呀?想到这里我出了一身的冷汗。真希望爸爸妈妈能现在回来,我抱着腿缩在沙发上。十分钟过去了,阳台上的“沙沙”减小了,我点着脚(没穿拖鞋),悄悄地走进卧室,然后猛的一下,把录音机打开,并且把声音调到最大。又以讯雷不及掩耳之速躺在床上,连衣服都没脱,把被子蒙的紧紧的——睡觉,而且不露一点缝隙。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妈妈惊奇的对我说 :“你能一个人睡了?真厉害!”我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中国孩子非常依赖父母。
现在,哪个孩子不是家里的小王子、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经受不了任何的一点挫折。
正如陶行知说的:“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在此,我希望我们都能向自立歌那样,不再依赖父母,做个能自力更生的人!
读乌塔有感15
读了《乌塔》我知道了乌塔是一个有很强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本文写了14岁的小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开始沉思,我在想:乌塔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什么会相信乌塔,让乌塔一个人去旅游,而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不会让我们离开他们视线范围,如果离开他们的视线,他们就会很担心。是我们中国人过于爱孩子?还是我们平常行为让父母担心?我不清楚。但我依然很敬佩乌塔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以后我要多出去见识外面的风景,我还要向乌塔那样规定计划自己出去旅游。
【读乌塔有感】相关文章:
乌塔说课稿06-25
《乌塔》教案08-16
读《乌塔》有感07-26
【经典】读乌塔有感08-15
读《乌塔》有感06-14
读乌塔有感03-05
乌塔的教学反思10-23
乌塔教学反思08-29
《乌塔》教学反思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