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4-12-09 18:40:2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体会

  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1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例如教学“因数与倍数”时,给每一位同学都编了一个号,然后根据因数与倍数的特点组织游戏,大家很快就掌握了。同学们学习兴趣非常浓,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

  我班有一批学困生,他们的学习习惯非常差,如:好动、淘气、恶作剧等。应培养他们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

  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三、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

  四、培养他们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应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虽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这些天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掩卷沉思,这次再学习让我真正懂得了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

  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2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如《吨的认识》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况中感受并认识吨,建立吨这一概念。这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3

  一、新教材的编排更加合理和人性化。

  新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水平,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学习环境和学习心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消化知识。比如,一年级数学新教材的第一单元是由老教材的一二单元合并而来,第二单元是从一年级下册抽出来的,这样的编辑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也考虑了学生假期刚结束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接收新知识。

  同时新教材注意前后知识的练习和渗透,练习时既有前面知识的巩固,又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形成知识渗透。如20以内加减法,就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这样的编排更加的合理。

  二、新教材重视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新教材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整理和复习知识的意识和方法,给予学生一定的线索,根据他们不同的年龄段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整理和复习的能力,如:学会建知识树、知识链等,将所学知识系统地分析出来,而不是将复习课上成单纯的练习课。

  三、新教材对解决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课标中,关于解决问题增加了两个能力要求: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多角度数学思维找到生活中的数学关系,再根据所学知识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新教材的编排还要求老师在上课时不要过分注重结果的正确性,还应重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的体验。在解决问题时,要侧重检验、回顾环节,形成一定的反思思维,同时让孩子勇敢的表达出来,形成自己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回顾反思”的`解决问题能力。

  四、新教材注重学习过程评价。

  新教材既要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既要学习水平,也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课本内容中,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了一个版块(成长小档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方面的整理和复习,同时进行学过新知识后情感方面的表达,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材最后边还有一个学期自我评价,不要放在期末自评,要定期开展,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自我,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五、新教材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使之形象化,具体化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为只有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生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场景,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数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同时,数学和我们紧密化,由抽象转变为形象具体,不仅有利学生理解和接受,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数一数这堂课,就可以让孩子利用已学知识数一数教室里的设备,分一分这堂课,就可以让孩子利用已学知识整理自己的书包等,不但知识学到手,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人教版数学新教材贴近生活,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希望自己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4

  我们参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新教材培训会,感触颇多;特别是于教授对新课标及教材深入的解读,及真实的举例,更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

  课改10年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曾经迷茫,但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我们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 与20xx年版相比,2xx1版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有如下几点重要的变化:

  一、新课标修改后最大的变化是: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

  20xx年版: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xx1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

  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觉得,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潜心思考与研究的。我们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活动经验积累。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xx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xx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xx年版: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xx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四、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五、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过: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今天的课堂教学最重要是读懂学生。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5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又一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在活动过程中探求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记忆与模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数与代数中有大量的规律、公式和算法。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获取知识,掌握计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计算能力。例如,教学《十几减9》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直观探索出口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从中优化出口算的方法。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适当的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探索出口算的方法,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就会学的开心,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达到有效。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6

  我参加市教育局小学数学新教材、新课标学习培训,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小学数学新课标和新教材培训

  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7

  教师职业注定就是要终身学习的。这些天陆陆续续翻看了《新课标》,也在网上看了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使我受益匪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学生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的课程改革的挑战,如何能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呢?

  一、使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去体验数学、“玩”好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情绪,在数学中我们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好奇”!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能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翱翔。

  二、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教师的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实现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新局面。

  1、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需要教师们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地还给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像有些教学内容只要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交流发现问题,自己探求规律归纳方法就能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们感悟到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渗透了思想教育,达到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去探求知识的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探求——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课,首先通过动手实践摸一摸、描一描让学生体会周长是求各边长度的总和,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长方形的特征入手找寻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许多算法,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目的。总之,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去探求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发扬民主、强化训练意识,多一些引导、点拔,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规律。

  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能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对学习新课程的学生,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和能力。作为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法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的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把学生当成加工厂的“机器”,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些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之乐。

  实践表明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活力源泉。

  1、生活中充满数学。平时能让学生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校园面积的估计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要教学完《相遇问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8

  通过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xx版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感触最深的是20xx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

  学习完新课标,我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今后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9

  一、从双基到四基

  双基:52年提出,63年作为文件,92年进一步强调。

  本世纪初开始的教育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源于20xx年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理论到实践,引起了很大的变化。

  形式: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理念:从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

  目标:从一维目标到三维目标

  一维目标:知识技能

  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技能:结果性目标

  过程方法:过程性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必要性不言而喻,体现在教育方针之中。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过程性目标,问题也出现在过程性目标。

  在描述过程性目标时,仅仅使用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究。基于这样的描述,过程性目标只能作为教学目标,不能作为课程目标。

  需要思考:什么是过程?什么是结果?

  知识是一种结果,可能是思维的结果,也可能是经验的结果。

  以知识为本的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结果的教育。

  过程是指学生思维的过程和实践的过程,重视过程是为了培养智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把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融为一体,把数学课程的过程目标描述为: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从双基到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从两能到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从四基到数学核心素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提出素质教育。十八大(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数学眼光:数学抽象、直观抽象;

  数学特征:数学的一般性。

  数学思维:逻辑思维、数学运算;

  数学特征:数学的严谨性。

  数学语言:数学模型、数据分析;

  数学特征:应用的广泛性。

  三、数学核心素养与十个核心词

  数学抽象:符号意识、数感

  逻辑推理:推理能力

  数学建模:模型思想

  直观想象:空间观念、几何直观

  数学计算:运算能力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观念

  数学抽象是指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

  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用数学语言予以表征。

  最简单的推理需要三个性质命题:前提命题、论据命题、结论命题。

  有逻辑的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有逻辑的推理,命题之间具有传递性。

  无逻辑的推理:苹果是酸的。酸是一种味道。所以苹果是一种味道。

  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新课标小学数学课程自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过去的数学课堂中,我们主要是以重视计算能力训练为主,而对于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课程内容也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二、实践性教学使数学学习更加生动

  新课标小学数学注重实践性教学,使得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有趣。通过生动形象的启发式教学,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例如,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学生们互相讨论,彼此交流思路,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这种实践性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动力。

  三、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新课标小学数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通常只注重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步骤,而忽视了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然而,在新课标下,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学生们能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问题能够更加自信和果断地解决。

  四、提高学生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我们通常只注重教授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而忽视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而,新课标小学数学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例如,在教学中引入趣味问题,让学生们从实际生活中找出数学问题或解释问题,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实用性。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实际问题,还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新课标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数学教育的变化和进步。新课标不仅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和培养创新思维,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但同时,新课标数学课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教学中的评价方式和学科的整体性等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希望未来的数学课程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数学素质。

  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11

  在李庆海名师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本)进行了系统的研读。新课标的学习,像为我们一线教师亮了灯塔。在灯塔的指引下,我们如何进行课程实施呢?以下是我研读后的一些感悟:

  一、教学目标:重核心素养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把“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进行有机融合。在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更高的标准,促使我们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学生核心素养整体和阶段保持一致。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先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学生的阶段性表现,结合教学内容,全面分析单元整体设计目标,再围绕目标细化课时目标。

  如在进行集备《分数的意义》时,我们要先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解读,俯瞰整个单元所有的知识网络,定好单元教学目标。学好《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对分数单位和单位“1”理解透彻,对于学习真分数假分数很有好处。学好《分数与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后面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也会学得轻松。因此把整个单元的重点课定在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细化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重结构化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有数学学科本质、利于未来学习的结构化的教学体系。在广度上,要了解知识的来源和学习需求,和旧知、新知的关联。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和关联性,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在深度上,强化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建立有意义的知识结构,这也更容易掌握知识,一脉相承。

  如集备《分数的意义》时,就非常强调数体系的结构化。以前学习整数时强调数量,学习分数强调等分,但是计数单位才是构建数的基础。因此备课时非常重视分数的计数单位就是分数单位。

  三、教学方式:重引发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去思考和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式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教学活动等。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具体谈一谈以下两种学习方式的应用:

  (一)主题式学习:在测量课程中的开展

  测量课程,许多孩子学习起来比较累,特别表现就是量感薄弱。量感包含测量的单位和量的多少,是对测量单位和物体数量的综合感知。量感薄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对物体测量的估量缺失,常常不知道如何估量,缺少利用“参照物”进行估量的意识;第二是对测量单位的选择模糊,尤其是当现实中的物体缩小影印在书本上后,缺少将书本图片与生活实物对接的意识。第三是对“大量”感知薄弱,难以建立感觉。

  究其原因,在传统测量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以“纸上谈兵”为主,孩子没有在具体的情景中对实物进行亲手测量和相关实践活动,缺乏对知识的'体验和积累,量感薄弱。而且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师组织教学,生接受性学习。学生虽然掌握了学习技能但是缺乏主动提出、设计、解决、反思问题的能力,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创新能力。

  主题式学习的优点恰好可以弥补传统课程中测量教学的弱势。在以主题式活动为载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是解决数学测量内容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大量的动手估测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使用比较来进行估测并进行调整的学习策略,增强孩子的量感和数学核心素养。

  (二)生问学习:在教学中的开展

  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能引发数学思考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要让学生提出好问题,首先要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孩子学会观察比较事物的新、奇特质,问新奇元素;联系前后知识的异同,问认知冲突;寻找自主学习后的困难等,问障碍之处。接着,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问题,问题多,我们要抓住关键问题,构建课堂活动的框架;细化关键活动,突破孩子的疑难;在关键练习处设置变式,生生沟通中拓宽学习的思路。孩子们这么多精彩的问题,有一些没法在课堂上研究的,可延伸到课后,让孩子们合作挑战自己的问题,建立学习圈,分工合作解决问题;开设发布会,表达补充我们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有一些短时间不能解决的问题,做长研究,积累知识来研究。通过提问、解问、拓问,学习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了,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孩子发挥能动性,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体会 篇12

  马教授在讲座中为大家提供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内容结构化教学变革的基本思路。马教授提出,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重点在于体现内容的结构化,强调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我们可以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入手,进行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通过对核心概念的感悟形成知识与方法的迁移,最终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核心素养。并且具有整体设计思路,与内容结构化有密切关联的教学设计理念或框架,如“深度学习”、“单元整体教学”等都是实现内容结构化的路径。

  这不禁让我反思起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单元的教学。这个单元所涉及到的三种图形其实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例如,当我们用“运动变化”的视角来比较梯形与三角形时,我们会发现:当梯形的上底不断缩短,直到缩短为0,这样的一个“临界”图形既可以理解为上底为0的梯形,又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三角形。这时,我们就能构建起这两种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联系,抽象出核心概念。

【新课标小学数学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09-26

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09-01

读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05-23

新课标学习小学数学心得体会05-17

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22篇08-16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05-23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09-15

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02-24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10-04

小学数学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