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师制心得体会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导师制心得体会[优秀15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导师制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导师制心得体会1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这种制度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一、中学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开展中学导师制是必要的。导师制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弥补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不足;有利于转变教师育人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有利于消除科任教师的权威危机与心理失衡、增进师生间感情;有利于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有利于联系学生家长、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逐步形成学校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开展中学导师制是可行的。心动不如行动,学生的身心特点,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决定了导师制的可行性;没有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家长的支持决定了其可行性;教师的能力条件,科任教师的积极性决定了其可行性;学校的教育条件决定了其可行性;教育主管部门、国家相关的政策导向,国家的重视决定了其可行性;社会上的教育资源,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环境的逐步形成也是导师制可行性外部因素之一。
二、我校导师制实践的成果
行为见效果,教育出成果,经过几年的实践,导师制已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导师制教育管理模式已逐步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种管理文化,一种制度文化,一种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文化,学校上下逐步形成了一种全员育人的可喜局面。
1.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有效转变
在教师普遍感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沟通,越来越难教的情况下,“导师制”活动的开展有效地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十个手指有长短”,教师开始能正确地看待特殊学生,遇到问题学会了换位思考;能承认学生的差异,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导师制活动与新课程改革完美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由重“教书”轻“育人”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转变。教师从教“学”走向导“育”,自觉地把自己从学生的“学业教师”转变为“人生成长导师”。
2.教育方式方法得到创新
“导师制”活动采用师生结对的形式,引起了特殊学生的重视和家长的关心,在活动中,导师自觉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方式得到创新;从原来单一的口头教育,拓展到利用电话、网络、书信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对特殊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学业辅导、生活指导融为一体,让特殊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
3.有效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实施导师制,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通过培训和相互间的探讨,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水平。导师直接参与学生活动的指导,导师全面了解学生,指导学生,从而了解学生工作,理解学生工作,同时,有助于导师树立威信,充分发挥育人效果。
4.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在导师制活动中,导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特殊学生的朋友、参谋,与特殊学生平等相处,坦诚以待。导师经常用谈心的形式关注特殊学生的生活,师生间的感情更加融洽。实施导师制,使老师和学生走得更近,情感沟通更勤,学生充分体会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真正感受到了老师发自心底的爱,从而更乐于和老师说悄悄话。
5.学生的行为习惯更文明
实施导师制,老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学生明礼仪、讲廉耻,开始更加注意每一个细节,形成了文明道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校园氛围。人格上自尊,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立,行为上自律,处事上自信,“五自”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逐步得到巩固、内化、升华。
6.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导师制”为不同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特殊学生在导师的感化下,找回了信心,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一些平时教师较少顾及的特殊学生,课外也能得到导师的个别帮助,从而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成才的意识增强。导师制这种亲情化、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以及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注入了新的活力。
7.家长更信任学校
“导师制”活动开展后,家校联系频繁,导师以电话、家访、书信、网络往来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沟通,取得了家长的信任、支持和理解,使家长确立了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了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8.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实施导师制,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课堂纪律有了明显的改善,无论是老师的讲课,还是学生的听课,都明显感受到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先学后教,反馈矫正”得到不断深化,减负提质逐步变为现实。使我们的老师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魅力。
9.资源整合,创出特色,逐步形成校园文化
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相互了解,相互渗透。教师队伍与学生工作队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各自发挥所长,有效的整合资源,办出了学校特色,形成校园文化,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师生。
三、导师制实践的困惑、不足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校的中学导师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惑、不足。为提高中学导师制的有效性(效果好、效率高、效益佳),亟待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导师的素质问题和队伍建设问题
这是导师制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只有老师自觉自愿乐意承担工作,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工作才会有方法、能创新。怎样转变导师的观念、提高导师的能力,用“一条河”代替“一桶水”,干好良心活?怎样才能使老师自觉自愿乐意承担工作呢?导师制有经验但不能依赖,不能照搬照抄,可以借鉴。导师应该在哪几个方面去导学生?如何去导?在思想上、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如何导好?学生有了困难可以找导师来解决,但我们有很多的导师自己有了困难怎么办?而且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也缺少专业的知识武装自己。如何防止导师制形式化,防止假、大、空?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平台,走出去,请进来,专家引领,骨干传帮带,交流研讨,以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师能,积极践行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和“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师观、学习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在全员德育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达成共识,并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形成开展导师制共同方向的合力,使导师真正明确开展导师制的目的和职责,弃功利性,提高职业幸福感、责任感、使命感。
虽然我们以年段、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导师交流活动,以扩大导师之间的方法交流,但是年轻教师多,经历和阅历不足,导师辅导的学生毕竟是一群比较特殊的学生(当然也有一些好生),做好导师制这项工作光凭经验和热情是不够的,尤其是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水平,因为有些教师面对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特别是性格特内向的学生,有时会束手无策,很难走到学生的心里。导师制需要导师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逻辑学、导师方法和技巧等相关知识,需要多做一些专题辅导;定期不定期召开导师思想、汇报、交流会(可以分年段、分共性问题等);发挥网络功能;收集导学案例,编印培训导师手册以供导师参考、借鉴;优化导师制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导师自学、互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提高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学业辅导、生活指导的水平和能力,提高导师的综合素养。
2.认识好、协调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把握好“度”的问题
(1)如何处理导师和班主任的关系。应该说实施导师制是班主任工作的有力补充,但导师和班主任的作用,两者是不可取代的。导师应该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弄反。这里就存在班主任如何协调导师(包括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形成管理学生的有效机制的问题。德育工作中,应该以班主任工作为主,导师制为辅。
(2)如何正确处理导师与家长的关系。我们的导师在实践中会遇到家长不配合,有的甚至骗老师的情况,使得导师不能按既定目标完成任务。而有的家长思想上是愿意配合的,但由于工作原因无法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我们的导师对此感到非常无奈。家长真正成为教育共同体(让家长做教育的知情者、建议者、协同者、参与者、监督者、同盟者)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任重道远。
(3)如何处理班主任导师与德育管理、教学的关系。班主任也是导师,但班主任平时事务繁忙,既要进行德育管理,又要做导师,还要担任教学工作,而班中的问题学生也较多,故有时会力不从心。他们更多的是把目光都放在学生成绩的提高上,尤其对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忽略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
(4)如何处理导师制和教学的关系。导师重要,但教学的有效性更重要,毕竟目前评价教育质量还是以教学质量、考试成绩等为主要依据。因此要权衡利弊,要分轻重缓急解决教育质量问题。
(5)如何避免导师制活动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道德化和品德问题心理化两种偏向。心理问题不能总用道德问题来评价,也不能把品德问题心理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讲究一个“度”。
(6)如何把握学生成长过程中,导师的变更、周期性问题。导师制实施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导师制的针对性、有效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导师的岗位、职务会变革,这将导致导师的延续性、周期性等问题,因此要结合变化做好预案和及时调整,保证导师制大局的稳定性。
3.导师的工作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问题
导师制考核不够科学,可操作性不够,激励性不足。导师制实行过程中的档案资料收集要花大量时间,分散导师精力,但没有过程信息资料,就难以科学、公正、公平评价,导致评价不客观、不公正。因此要结合学校实际,发动全体教师,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寻找突破点,攻坚克难,协调付出与收获、福利报酬、职业幸福感等问题,制定出公正、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
4.如何针对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龄段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导师制问题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分析校情、师情、学情,在结对子时可以采取学生自主的方式,让学生去选择自己的导师,这样工作起来会得心应手些,同时班主任可以从中协调,必要时给予帮助。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切实开展个性化调查、摸底,开出导师处方,对症下药。建议学校丰富德育导师培训内容,结合学校文化建设,调动每一位导师的积极性,把这项工作真正做出实效。总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导师制工作在具体操作层面都应注意把握几个方面:一是适时点拨,把握“导”的时机;二是分析成因,找准“导”的突破口;三是关注心灵,探寻“导”的策略;四是循序渐进,把握“导”的步调。同时要以爱为基石避免师道尊严演变为教师霸权;以良性互动,平等对话避免导师变成熟悉的陌生人;以求同存异,互相尊重避免师生交往的利益化;以营造氛围,尊师重教避免导师职责理解的窄化。
导师制心得体会2
一、德育导师制的内涵辨析
导师制起源于牛津大学新学院(1397年)。当时的导师制“是在本科生阶段,当新生入校时,学院都会为每一位新生确定一名导师,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师徒关系”。[2]牛津大学导师制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其掌握了导师制的根本内涵——一名导师对应一名新生。但将导师制引入德育不可全盘照搬,应与德育有机结合。
1、德育导师制将智育与德育有效分离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追求道德完美乃至圣德的民族,这一点在教育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所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的效率追求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冲击,导致教育不得不被动地将学生的智力培育放在首位,而德育则只有“荣誉称号”却缺乏实际支撑。在具体的教师安排上,德育工作由政教处统筹,科任教师或者班主任具体负责。然而无论从结构高层还是一线对德育教师身份的认同度并不高,最终的评价还是以智力成果为导向,于是德育工作不断被弱化乃至忽视。而德育导师制的出现使得德育与智育实现了有效的分离,分享与智力教育同层次的发展路径,可以说这从根本上改善了德育工作的现实处境,为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尊严。
2、德育导师制使德育工作走向专业化
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常面临这样的尴尬:思想上重视,现实中忽视。这种尴尬使得整个德育显现出混乱乃至随意的状态:谁都可以负责德育又似乎没有人负责,什么活动都是德育又似乎什么活动都不是。德育导师制则从根本上改善了这一境况,它是“由学生与导师通过双向选择,每位导师教师有针对性地选定15~20名左右的学生与他们结成对子。通过导师与迫切需要关心指导的学生建立一定的联系,及时进行个别指导的德育模式”。[3]选择和个别指导给德育工作者向德育导师转变提供了动力和压力,其催生的就是这些“教”德育的人必须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不然就有可能在选择中被淘汰。当然在学校层面也必须为这些导师提供高质量的培养计划,因为在未来还将面临着实际效能评价的挑战。由此可见,德育导师制的内涵之一就在于催生了德育工作专业化的取向。
3、德育导师制拓展学校德育工作载体
德育导师制是顺应时展潮流,满足国家在新形势下对人才需求的德育创新机制。但是创新之所以困难原因有两点:第一,创新点难以找寻;第二,创新出现容易受到旧思想旧习惯的对抗。德育导师制无疑是创新的,但在现实中常常受到旧思想旧习惯的困扰。诚然传统的德育体系存在着一些弊病,但其自身经过时间的检验也有合理的地方。因此,我们应该将德育导师制看作是对学校德育工作载体的积极拓展,而不是对传统德育的全面推翻。德育导师制的创新体现的是合作的精神,而不是对立的态度,这是在整个德育氛围和环境中必须牢固树立的观念。
二、德育导师制的误区规避
有研究发现,“德育导师制在理论研究方面成果颇丰,然而在实践中却鲜有成功的案例,这一方面告诫我们德育导师制的理论研究可能距离实践还比较远,难以进行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是德育导师制在现实情境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需要去克服”。[5]这里尤其要注重的是德育导师制实行过程中误区的规避。
1、德育导师制应避免带来科任教师的心理失衡
从远古的教育来看,教师和学生的组合一般是较为随意的。进入班级授课制模式以后,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稳固的师生关系。除了学业上的指导之外,情感的交流和分享也是师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很多人在选择教师作为职业时并不带有各种名利动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喜欢孩子”。德育工作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传统的德育中这些工作都是由科任教师兼职完成的,而德育导师制的出现显然打破了这种局面。享受教师存在价值的感受由科任教师转向了德育导师,这容易使得科任教师的心理发生失衡,因此如何对科任教师进行心理补偿就成为了实行德育导师制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主要的措施还是在于德育导师和科任教师之间的合作,在不影响专业工作的前提下让所有的教师都参与进来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2、德育导师制应避免过度强调自身的`专业程度
德育导师制无疑是将中小学校中的德育工作上升到了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地位。但德育导师制的专业化的程度到底有多高?进入壁垒到底有多难?这些是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导师指导的学生在具体的班级中,为了确保整个班级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协调性,导师又不能自行其是。”[6]因为学校的组织场域特性与其他的组织还不是非常一致,在强调专业性方面有着自己的组织特色。同时德育导师的工作也来自多方面的支持和监督,更为重要的是德育导师的直接工作对象就是学生,他们是未来的希望,所以应该给他们提供更为合适的成长环境来寻求道德上的发展。因此,我们对德育导师制的专业程度要适当做一些调节,不可以过度强调。如果过度强调德育导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则会形成德育导师的专业傲慢,这显然不符合学校的发展,会造成对学生成长的不利影响。
3、德育导师制应避免混淆个体和集体的相互关系
道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难以辨明,更难以统一。人们对道德的要求常常会用“相对”来解释。道德本身有道德底线和高线,道德教育有追求道德圣人也有追求道德常人,因此可以说道德之于个人是非常个性化的要求。然而人生存在一定的社会空间中,都有自我实现的动机和渴望,然而又不得不依赖于外界提供各种途径和资源,对于个人的道德表述也需要集体的共同认可。因此道德本身就充满了矛盾性但又不完全对立。德育导师制要求德育导师对其指导的学生的个人道德成长负责,同时积极安排他更好地融入社会。在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博弈和交流合作中德育导师必须认清这两个不同属性的概念的实质性区别,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更加从容自信地实现自我,融入社会,千万不可随意混淆个体和集体的相互关系。
三、德育导师制的实践策略
道德的习得最终目的在于为实践行为提供指导,德育导师制也不例外。在实践德育导师制时,必须将工作重点放在制度落实、思想转变和资源投入上。
1、德育导师制必须注重制度落实
德育导师制的核心是一项制度安排,将学校德育工作制度进行重新部署。然而制度终究不是写在文本上的读物,而是要落实。德育导师制的落实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工作:第一,学校主管领导的重视。中国的制度落实有赖于行政领导主观上的认同和支持。一般对于德育制度的创新落实领导群体不会反对,但是问题在于是否会深入支持,这个是问题的关键,必须要从理想追求和现实意义等角度说服高层以获得实际支持。第二,必须加强德育导师培训。在制度安排的核心环节中必须对德育导师的培训做出具体的规范,好的德育导师能培养出有道德的学生,同时通过制度保障也可以使得德育导师的合法性得到认同。第三,师生双向选择要合理。从传统意义上看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选择都是被动的,然而德育导师制在这方面做出了颠覆性的创新,可以预见的是阻力也会非常大,所以制度落实必须要关注到这点。
2、德育导师制必须注重思想转变
学者田爱丽在研究中发现“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情形在一些学校是惯常的现象。说是人人负责,实际等于没人负责。究其原因,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强是学校德育难见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7]要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转变德育思想是关键。首先,德育导师应为学生创造既民主又自由的发展空间。德育导师制的核心思想在于拉近学生(未成年人)和教师(成年人)之间的距离,减少双方的隔阂,使学生的成长更加从容自信,而不是一味地说教灌输。其次,德育导师应该从“经师”向“友师”转变。德育导师不是简单地将“经典”中的道德要求告知学生,而是要成为他们的朋友,和他们一起成长,形成“成长共同体”。最后,要强调德育导师的责任。“德育导师制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增大了每个教师责任空间。这种责任感是创造力的源泉,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能动性,责任空间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问题上的优势和巨大作用。”[8]
3、德育导师制必须注重资源投入
赵清萍认为,“德育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需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现有的德育资源,以学校为主导,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等诸方教育功能,实现有效整合,全方位实施德育导师制,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德育效益的最大化可见即便德育导师制在理论架构上是完美的,如果缺乏优质资源的回应,也会走向衰退消失的道路。
导师制心得体会3
一、学生“成长导师制”在学院应用情况
笔者学院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以来,实施了百名导师帮扶工程,由全院副科级以上干部或具有副高职称资格的教师与学生结对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地引导和促进作用,拓宽了学生管理工作思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具体如下。
一是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方案,形成军队化管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成长导师制”注重个体,成为学生军队化管理的有益补充,为创建技工特色教育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是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配合“学四德教育”工作全方位开展,形成良好教风、学风、校风,进一步塑造学院的良好社会声誉,实现了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创建。
三是学院教职工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提升,推进了全面育人局面的形成,培养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师资队伍,成为学院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四是让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进一步提升,把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品德教育、心理健康干预、生活的关爱融为一体,让受导学生都体会到成长的愉悦。
二、现在实施的“成长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导师资源匮乏。笔者学院在校生有8000多人,而导师制工作中选拔的都是副高职称以上或是副科以上干部,只有100余人,导师与学生比例仅为1:80,很多需要辅导的学生得不到导师辅导。
其次,学生“成长导师制”配套制度、监管措施、考核评价体制有待完善。现行的学生“成长导师制”考核,停留在查看工作记录、进行论文交流评比等方面,其他配套制度、监管措施几乎没有,考核成果的应用、激励配套措施更是无从谈起。工作全靠导师的自觉完成,时间一长,部分导师对这项工作热情大减,导致导师制流于形式、名不副实,影响后续深入推广实施。
三、进一步深入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需解决的问题
学生“成长导师制”对技工教育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更好探索研究,继续深入有效地推进导师制工作,笔者认为还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解决好谁来导的问题
导师队伍应该是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导师既是学生信赖的好老师,又是学生生活的长辈,更是学生成长的益友。所以导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关心关爱学生的成长,以自身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学生。其次要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具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所以要建立导师选拔培养机制,打破副科级以上干部或副高以上职称的限制,尽量从与教育管理工作相关的部门中选拔,鼓励具备教育管理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教师报名参加,拓宽师资来源,增加导师数量。采取先培训后聘任,通过过程考核,建立一支素质高、品德优、业务强的导师队伍。
2.解决好导什么的问题
一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受导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对自己外形的变化,容易出现焦虑和不安。他们渴望独立,又因生活经验、社会经验不足,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思想极易受到不良影响。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受导学生的人格受到熏陶,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植根于学生心中。
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交流方法,经常和学生沟通,关心鼓励学生学国工匠执著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学好一技之长,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形成良好职业道德。
三是由于生理发育特点,加之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让技工院校的学生更易产生心理上的动荡不安、紧张惶恐。并且由于他们自我管控能力弱,容易出现打架斗殴等现象,在心理上易出现自卑心理障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障碍、躁动型心理障碍等。所以指导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培养受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防止和纠正不良行为的出现和发展,是导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是指导受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培养良好的业余爱好和特长,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转化思想,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是通过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联系,全面掌握受导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表现,指导学生逐步进行职业规划,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导师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导师可以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3.解决好怎样导的问题
一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通过填写导师工作手册、做好辅导记录、整理学生书面汇报等资料,记录每位受导学生成长过程,跟踪学生成长轨迹,研究受导学生的成长规律。
二是建立师生谈心辅导与学生汇报制度。导师与受导学生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谈心交流、辅导学习,每两周至少一次。学生采用书面汇报形式每两周一次向导师汇报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平时借助微信等沟通方式,导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
三是建立受导学生家庭档案。导师通过电话访问或直接家访的形式,掌握学生家庭有效信息资料,对家庭情况进行必要分析,包括家庭人员构成,主要收入来源等,把单亲、重组的家庭作为关注重点。
四是丰富辅导交流形式。不局限于一对一的个别指导,根据情况,可以一对多或者多对一辅导。可以组织多名导师和多名受导学生参加座谈会、讨论会、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总结表彰会以及学生之间的联x会和其他团体活动等。
4.落实好学生“成长导师制”的保障制度
为使学生“成长导师制”切实有效运行,必须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应的保障制度。
首先,要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领导队伍,干部要带头参与导师制工作。院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分工合作。
其次,学院要创造条件,鼓励导师们学习研究教育理论,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方法,不断探索实践与受导学生情况相适应的辅导方案,不断提高师生沟通与交往的艺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再次,建立导师交流平台,定期开展导师制工作交流活动,通过论文评选、个案分析、经验交流、座谈联谊、成果展示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激发导师责任感,提高导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导师制心得体会4
记得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时候,不知道我的专业具体是做什么的,一脸茫然,不知何去何从。教师教育学院导师制的施行,为我的专业学习带来了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近三年的大学学习中,我的导师谢威士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心理学专业学习方面。说句实在话。我的心理学专业兴趣的形成,与谢老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在确定自己学习方向上,我总是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之间徘徊,又要考虑前途问题,还要考虑自己的兴趣,一直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我跟导师第一次的交流。在谢老师的指导下,我明很快地明确了学习心理学的方向和意义,了解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确立自己的未来的奋斗目标。作为我大学阶段的第一位导师,谢老师指导我们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逐步的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为我们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在这里,我想对我的导师谢老师说声谢谢.,非常感谢他这三年孜孜不倦地指导。
从我个人自身的体验来看,导师制不失为高等教育阶段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它拉近了大学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可以让学生跟教师有更多的交流,参与教师的教学与研究,做到教学,学习与研究的统一。一位好的导师会他的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良好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人生观和专业兴趣等方面。导师不同于学科教师,学科教师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导师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最重要的是一种榜样的作用,特别是专业上的优势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当然,导师的'人格魅力,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导师制带来的效果总体上是好的,可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有一些导师并没有尽到一个导师应该尽的责任,三年内师生交流的次数少之又少,有的几乎没有。也许那些导师真的是太忙了,作为学生应该可以理解的,所以有些学生自愿主动的找其他导师接受其指导,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因此,我希望导师制能够在教师教育学院继续实行下去,每位导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学习和生活上指导他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师制心得体会5
近年来,朋辈导师制度在教育界逐渐兴起,并迅速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朋辈导师不仅能够提供学术上的帮助,还能在生活中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支持和指导。在我参与朋辈导师项目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这种关系带给我的益处和启发。朋辈导师制度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我个人的成长,也大大提高了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我相信,通过朋辈导师制度,我们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进步。
首先,朋辈导师制度给予我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上的帮助。作为一个学生,遇到某些难题时,往往容易产生疑惑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朋辈导师的出现帮助我解决了很多困难。他们深知我遇到的问题,并能够提供恰当的解决方案。他们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解答我的问题,帮助我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他们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不再害怕困难,而是勇往直前,迎接挑战。
其次,朋辈导师制度培养了我的交际能力和领导能力。作为朋辈导师,我不仅要向学弟学妹传授知识,还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和互助的关系。因此,我需要主动和学弟学妹沟通,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换位思考,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与此同时,我也在组织活动、管理班级时锻炼了自己的领导能力。通过这样的锻炼,我逐渐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学生领导者。
再次,朋辈导师制度让我感受到班级整体的团结和和谐。朋辈导师和学弟学妹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帮助,更是建立了一种温暖的师生关系。在我和学弟学妹的共同努力下,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并且,在有困难或挑战面前,大家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这种班级团结的`氛围使我更加有动力去努力学习和进步,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朋辈导师制度给我的正能量。
最后,朋辈导师制度激发了我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作为一名朋辈导师,我深感自己在学弟学妹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要为他们树立榜样,为他们传递积极的能量。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长,激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朋辈导师制度中。我要用自己的努力为班级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朋辈导师制度让我从年轻的学生变成了一个思考和负责任的社会人,这种转变让我深感自豪。
总之,在朋辈导师制度的熏陶下,我不仅从中获得了学术上的帮助,还在交际、领导、团队合作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朋辈导师制度的推广,不仅有助于学习氛围的营造,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通过这种制度,学生们更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为班级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朋辈导师制度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成长机会,我相信,在这种制度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变得更加优秀和出色。
导师制心得体会6
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早已凸显出来,总的来说是当前社会大环境所造成的,不是学校能轻易改变的。但是作为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教师生活的大家庭,学校总可以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缓解或化解教师的这些心理问题。学校在管理中,只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功能和激励作用;不但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更注意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相信这样能最大程度地从学校层面上解决教师所面临的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
作为学校校长,笔者就如何化解教师心理问题的领导策略谈一些看法。
一、学校要摒弃当前社会上对学校、教师以考试成绩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师能力与实绩的惟一标准的思想,建立一套客观的、科学的评价与奖励机制
目前,社会上对考试升学的评价标准,使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在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下,教师们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不得不采取最保守的教学方法,即以应试为核心,回避教学改革和创新,采用习惯了的、比较“保险”的方法和手段来实施课堂教学,采取课内不足课外补的方法并大量应用题海战术,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无意中得到强化,而学生终生受用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技能往往被弱化。这种教学方法既忽视作为个体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更谈不上情感熏陶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这样的课堂教学缺乏协作性、共探性,学生没有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教师也充满无奈与压抑。更有甚者,为维护自身利益,教师之间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恶性竞争”教学。优秀教师的智慧和经验不愿与他人分享,成果得不到推广;青年教师则苦于求师无门,不得不“闭门造车”,多走弯路,阻碍其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这样,学校就会形成相当封闭、保守的教学氛围,它有如一张无形之网,是对教师群体渴求专业发展的束缚。加上整个社会对考试成绩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教师的成就感就只限于考试成绩的高低。这样势必造成大多数教师没有更多的成就感,情绪一落再落,心情到了不能自救的地步。于是在家庭、在学校都容易出现人际关系危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其实,教师在教学中各有所长,考试成绩并不能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全等同,譬如有的长于课堂教学、精于点拨,却拙于复习应试;有的不注重平时落实,却擅长猜题备考。而且只要存在成绩排队就存在名次的先后,即使是处于同一分数段,哪怕只差毫厘,也排出了先后,这对教师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学校管理不应把社会对考试成绩的关注的压力转嫁到教师身上,更不应把教师的.考核异化为考试分数排序。学校应该建立客观科学的评估与奖励机制,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注意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调动教师积极工作的良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创造条件营造促进教师共同进步、成长的教学研究氛围,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青年教师敢于创新的助推作用,以受惠于全体教师。从而把教师之间的个体竞争压力内化为专业提升的动力,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工作心态的教师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满足其内心需求,以化解其职业倦怠的心理压力
其一,要求上下公平型的心态。我们平时经常会听到有教师说,工作累一点不要紧,关键是学校领导和咱们一块干就行了。言下之意,就是希望学校领导能发挥领头羊作用,与全体教师共同付出。因此,学校领导一定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凡是要求教师做到的,学校领导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教师不做的,学校领导坚决不做。把指令换成表率,实施“我先上,你跟着”,与全体教师风雨同舟的工作思路,力求方方面面成为教师的表率,调动非权力因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力量去影响教师,取得“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并且,学校领导还应该树立牢固的情感管理的思想。因为,领导率先垂范的行为和人格魅力,教师的归属之心会一颗一颗地获得,否则也会一颗一颗地失去。作为学校领导应该深刻地意识到,没有教师的快乐,就没有学生的快乐。因此,学校领导必须在方方面面关注教师,时时刻刻以真情服人。思想上助其进步,促其成长;事业上支持教师工作,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在工作中,领导要身先士卒,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与大家共同拼搏;在享受荣誉和福利待遇时做到公平、公正,领导不搞特殊化,赢得教师的信赖和拥戴。这样,学校才能以真情凝聚教师,使大家在感受到被尊重的同时体验严格,在感到压力的同时获得动力,在实现自身价值中增强满足感和归属感,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激活教师内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双赢局面。
其二,好自我表现型的心态。不少教师都有“表现欲”,爱在工作中表现自己。具有这种心态的教师,一般来说比较喜欢学校领导经常关心、过问自己的工作情况,也比较注意适时向领导请示汇报,其心理动因不外乎是让学校领导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其工作积极性的大小与领导的关注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时学校领导的一句话、一个脸色、一个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热情。具有这种心态或这种心态占主导地位的教师,一般比较注意在工作和事业中去树立自己的形象,并期望通过良好的工作态度或创造性的成绩证明自己的能力,体现自身的价值。其特点是自尊心、自信心较强,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注重荣誉。对待这样的教师,学校首先要正确理解他们的心理动机,不能笼而统之地把这种心态和爱虚荣联系起来。尽管有些教师干工作也可能带有讨好领导的意图,但这种意图充其量只是一种感情上的要求,更多的是想满足“表现欲”。学校要充分调动好这些教师的积极性,工作上要给他们更多的自,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些教师喜欢凭自己的能力独立开展工作,而且每一项工作都力求有所创新。因此,只要他们的设想有助于提高工作总体效果,即使在某些方面不合学校领导意向,但效果良好,学校也应该照顾他们的情绪,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学校领导要经常过问这些教师的工作情况,特别是当他们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时,更应给予他们一定程度的表扬,因为它包含着学校对教师工作成绩的肯定和辛勤劳动的认可,也包含了对教师的关注和器重。同时,这些教师一般比较爱面子,很注重自己在教师群体中的印象,他们最容不得那种讽刺挖苦式的批评和不顾场合的直言指责,因此,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要多采取迂回式、旁敲式、谈心式等方式。
其三,职称与实际工作状况不符型的心态。在学校里,由于评定职称需要工作年限,往往出现一些顶着中高级职称的帽子,享受着中高级职称待遇的教师不在教学第一线,或者教育教学能力成绩非常一般。而一些出类拔萃的年轻教师,尽管师德修养、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堪称一流,但由于论资排辈的框框而与中高级职称无缘,与优秀无边。长期的压制挫伤了这些年轻教师的自尊心,抑制了他们工作的热情。残酷的现实使这部分教师感到前途渺茫。他们在这种心态下投身教育,何谈爱岗敬业?为此,学校可以借鉴民办学校灵活的办学机制,把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细致的量化,分门别类,分类设岗。在用人上,实行优胜劣汰,择优聘用;在职称上,实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在观念上,不分资格,不论权威;在考核上,重师德修养,重工作量和工作实绩;在待遇上,实行能者多劳,优者多得。这样,迫使那些多年的“教学权威”,必须要不断努力创新,如果穿新鞋走老路,将面临着危机。而那些才艺超群的教学骨干、教坛新秀,他们将在该机制中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岗位,提高了他们爱岗敬业的热情,公正的评价、良好的待遇,将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工作,从而使学校教育岗位责任制真正得到落实,也使他们走出了倦怠的阴影。
其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型的心态。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时常会听到一些教师说,“我是凭良心干工作”。话中之意,既包含着对人浮于事吃大锅饭的不满,也道出了他们既不想先进也不甘落后的思想。这是一种典型中庸者的心态。存在这种心态的教师有一个最简单的价值观念:“不劳动者不得食,拿了工资就得上班。”所以一般来说,这类教师能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也会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但进取心不强,工作要求不高,满足于不落后、不旷工、不误事。对于这类教师,学校领导首先对他们要敢于大胆使用,充分发挥其特长。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分配给他们一些既可以干得了也可以干得好的工作,帮他们树立起工作的自信心。其次,要经常进行检查督促,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第三,要建立竞争机制,打破“大锅饭”,让他们在公平竞争中超越自我。促使教师改变中庸的态度,避免堕入倦怠的怪圈。
其五,新股民型的心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常常碰到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情况,或是收效不大,或是学生反复无常,尤其是面对后进生,很多教师就出现了“新股民型心态”,即喜、怒形于色,怨声载道。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引导他们好好地领悟诗人海涅的叹息“我们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的真正内涵。要求他们应该具有老股民的健康心态,即“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看到学生表现进步了,不要过于自得;看到学生表现退步了,更不必诸多怨言。其实,正因为是后进生,我们老师的态度对他们的影响更加重要。因为学习差,在学校他们常常受到同学的歧视,在家里常常遭到父母的训斥甚至惩罚。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爱。他们更希望教师尊重他们,希望从教师的目光、表情、语言、举止中真正体会到尊重和关心,在教师的尊重与关怀中战胜自卑,增强信心,启动成功的“内驱力”。其实,学生的人生成长之路宛如股市上的走势图,它既有规律性可循的一面,也有变化莫测的一面,这正是教育工作极富挑战和乐趣的一面。只有让教师具有了这种健康的心态,才能促使他们逐步掌握教学规律、遵循教学规律,以健康心态投入到教学中去。
塑造人格健全的公民是教育的核心任务,要塑造人格健全的公民更需要有人格健全的教师。总理在一次与教师座谈时指出:一个合格的教师,既要体现知识的力量,又要体现爱的力量。毫无疑问,只有心理健康、情感丰富的教师才能体现爱的力量。没有对学生的爱,就很难充分考虑学生真正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要在心理层面对教师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理解,使教师摆脱职业倦怠的心理困境,以朝气蓬勃的状态投身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从而收到“鱼与熊掌兼得”的效果。当然,只有彻底改革我们的教育制度,让学校真正不再围绕着应试教育打转,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或化解教师的心理压力,给教师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
导师制心得体会7
导师制,既是导师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其它各科教师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与师德规范相适应。师德规范中,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科研能力。教师的自觉行为表现是很重要的。师德规范中对师德建设有很深的体会,师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为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具有良好师德的显著特征,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深知它的重要,并且将逐渐认识它,用它来指引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
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它任重而道远。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育教学行为和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我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加强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的思想素质,认真学习《教育法》,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我始终认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的师德表现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我坚持在工作中做到尊重,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工作中和同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我认为,热爱学生是教师的美德,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天职。对学生的.热爱,是师德的核心,因为,每一个教师都是学生人生道路上一座加油站,指引着学生前行的灯塔。热爱学生就意味着尊重,要让学生感到这份尊重和重视,从而接近学生,这是热爱学生的真谛。
我坚信,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对学生真正的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育孩子需要蹲下来和他们说话,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我班的罗贝贝同学是个性比较内向的学生,平时缺乏说话的能力,作业不认真。我从教以来,我一直注意培养她的这种习惯,在家里,她总是担心爸爸妈妈出去玩,所以她总是要爸爸妈妈接她回家。有一次,她无意中听见了我的话,见我亲切地打招呼,她非常地开心。我知道了她今后的一些想法,我走进她的情况,和她进行亲密的谈话,渐渐地她对我有了信任感,成了我工作中的良师益友。在以后的工作中,她总是尽量找出她身上的优点,发挥她的长处,帮助她树立自信心,促进她的进步。
导师制心得体会8
导师是同学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学业和人生规划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有些学生却能够超越导师,取得卓越的成绩和成就。本文将从不断学习、培养自信、积极思考、广泛阅读和追求卓越等五个方面,探讨学生超越导师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生超越导师的关键是不断学习。导师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固然能够为学生提供指导,但没有导师所不知道的。因此,学生应该不断深入学习,开拓视野,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读书以及和专家学者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新的'信息和学习机会,从而超越导师。
其次,学生超越导师还需要培养自信。自信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品质。学生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并且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限制。当面临困难和挫折时,学生要坚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通过培养自信,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超越导师的能力。
第三,学生超越导师需要积极思考。积极的思考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的机会。学生应该不断提出问题和质疑,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的方法。通过积极思考,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知识和理论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果。同时,积极思考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超越导师的思维模式。
其次,广泛阅读也是学生超越导师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获取知识和思想的重要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学生应该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书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通过广泛阅读,学生能够积累多样的知识和经验,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超越导师的见识。
最后,学生超越导师还需要追求卓越。卓越是学生成为行业专家和领军人物的关键。学生应该具有追求卓越的心态,并不满足于现状。学生应该设定高远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通过不断努力和追求,学生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并超越导师的水平。
综上所述,学生超越导师需要不断学习、培养自信、积极思考、广泛阅读和追求卓越。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学生能够走出导师的阴影,取得卓越的成果和成就。学生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并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限制。学生应该具有积极的思考能力,并广泛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同时,学生还需要追求卓越,并为之努力奋斗。只有通过这些努力,学生才能超越导师,取得更大的成功。
导师制心得体会9
中职学校学生素质现状
第一,受传统教育、多元文化和普高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的新生多是成绩不好的潜质生,他们文化基础较差,缺乏自信,学习无兴趣、无动力、无目标,有不良习惯,自控能力差。
第二,农村留守现象使农村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又无处倾诉,造成生理成熟与心理承受的落差、逆反,增加了学生德育的难度。
第三,职业学校学生流失严重,招生困难。大量学生的流失又影响了学校声誉和招生,加剧了新生素质的下降。
中职学校德育现状
传统德育使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日趋专人化,出现了两大分工:班主任、学生处专搞德育;科任教师只集中精力搞教学,认为自己在德育方面没有责任,把德育推给班主任或学生处,而忽略了教师职业与生俱来的教书育人职责,造成学校德育与智育的剥离,出现了“只会讲课,不会育人”的专任教师。任课教师的德育职能日渐弱化,加大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随着中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深入,会发现学校德育工作越来越艰难。学生的思想千差万别,如何疏导,如何教育,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是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大课题。为此,我校走细化管理和内涵发展的强校之路,构建激励机制,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教育管理新模式,树立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
德育导师的工作机制建设
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德育模式,即在博爱、责任、整合、优化的理念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和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教师身上,使教师变成导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紧密配合,优化管理,形成德育合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结构组成健全的人员结构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为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组,德育副校长任大组长,学生处主任为副组长,各班主任任小组长,各班任课教师任组员,形成全校教师全员参与的德育导师队伍;同时,还配备了两名心理教师作为心理辅导员,从而形成全面、立体的德育导师结构。
工作职责德育导师在认真做好学科教学的同时,还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心理疏导、习惯引导和学业辅导。导师工作主要有: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与其他任课教师、家长及时沟通,相互配合,形成育人合力。导师在工作中有三重身份:生活上像父母,关心备至;学业、品德、心理上是良师,鼓励指导;思想交流上是益友,平等相待。
管理机制一是档案制度。为不断促进导师开展好工作,学校编制了《衡南职专导师工作手册》,规定了导师工作细则。二是师生谈心交流制度。导师每周至少要与受导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交流,并将学生在生活、学习、心理方面的困惑、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填在《衡南职专导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表》上,规定在一周内帮助学生解决所反映的问题,并将解决的结果如实记录在《衡南职专导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表》上,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衡南职专导师与学生互动交流表》进行检查,并对学生进行暗访。三是班级导师会商制度。班主任定期组织本班导师召开班级会商会,共同分析本班学生在品德、心理、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将相关内容写入《衡南职专导师工作手册》内。四是家校沟通制度。在节假日印发《衡南职专导师与家长互动表》,把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思想及取得的进步及时汇报给家长,同时要求家长将学生假日在家的表现反映给导师,听取家长意见和要求。
工作流程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建立评价机制学校充分发挥评价的规范、导向与激励功能,建立健全导师工作评价体系,对每位导师实行教学与育人双线管理,从职业道德、工作量、工作表现、专业发展、育人效果和合格率六个方面对导师的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衡南职专导师育人及专业成长手册》,导师依托这一手册制定成长目标、计划,记录成长过程,描述成长轨迹,展示成长成果,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评优、评职和晋级挂钩。
提升与发展为全面提升导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加强教师自我反思,提高德育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建立了导师专业发展论坛制度。论坛以研究和解决导师育人和学生成长中生成的真实问题为主要内容。论坛方式灵活多样,主要有:(1)研讨式,每周定期召开,采用主题发言和互动交流的形式探讨育人中的问题;(2)汇报式,优秀导师介绍成功育人经验;(3)论坛式,名师主讲德育中的共性、热点和难点;(4)咨询式,导师就实践中的困惑、疑难问题,与家长、同事、专家对话咨询;(5)报告式,聘请经验丰富的学者、专家作主题报告;(6)微博式,在学校主页开辟德育专栏,导师开通微博,在网上畅所欲言,谈心得体会,分享成功,答疑解惑。导师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论坛,结合德育实践,内化为个性化德育能力和理念,形成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实施德育导师制成效
改变了学校德育工作局面,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格局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克服了以往德育只由班主任和学生处等少数人实施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改变了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扩充了德育工作队伍。
转变了教师德育观念,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推行,教师从导“学”转向导“育”,改变了以往“只会讲课,不会育人”现象,树立了“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同时,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得到了长足发展。
融洽了师生关系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由原来的课堂教学扩大到整体教育,提升了任课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增加了任课教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增加了家校沟通全员育人导师制使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更加密切,消除了家校对学生要求不一致的德育内耗,同时使双方的整合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由于导师与学生双方比较熟悉,导师容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并做出公正评价,避免了过去班主任一人无法“因材施教”的局限,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当然,由于德育导师制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德育导师的培养,导师的素质评价和育人效果评价体系建设——德育的长效性难以纵向比较,德育效果无法横向比较等等。
导师制心得体会10
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入田野,就闻不到泥土的芳香;不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就听不到那真实的声音。我在这半年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中 ,触摸到的是一颗颗纯真又美好的心灵。也听到了一个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声音。我想这也是每位导师深切感受到的。我校推行的“全员育人导师制” 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尽一切可能关注人的需求成为教师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精髓。“全员育人导师制”作为推进个性化、亲情化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效载体,强调个性化、亲情化、渐进性、实效性原则,以生为本,因人而异、目中有人、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的是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求,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位学生个性得到张扬,享受成功的快乐。学生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下,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作为一名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我有幸成为了24名学生的导师。在陪伴他们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很多。下面谈谈我在导师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一、用“关心”走进学生的心里
我面对的是高中生,他们大部分都处在心理叛逆期,他们已经长大了,有思想了,但心却更细了,更为敏感了。所以我们的一种关爱的眼光,一种关切的询问,一种关怀的手势,一个关心的行动,总之,哪怕是小之又小得充满关爱的神态或行为,都会在他们的心里激起波澜,他们就会向你敞开心扉,诉说苦恼,畅谈未来。
在关心学生方面,我觉得最好是从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入手,不要直接上来就谈学习,学生很容易烦恼,所以我们要从学生得思想和生活入手,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正确的引导,思想上他们如果能有正确的观点,崇高的理想,那么就能变成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在每次的谈话中,我都从生活中的话题谈起,气氛轻松愉快,让学生忘记我们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谈话中他们会自然流露出一些真实的想法和观点。例如:对人、对事的看法,哪些科目进度快,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等等。这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我及时把这些信息反馈给任课教师,协调师生关系。总之,多关心学生,对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提高教育教学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要善于抓住关键时期开展工作
开展工作,需要踏踏实实,一如既往,尤其是在关键时期,绝不能放松,否则会前功尽弃。在导师制工作过程中我觉得不在于每一星期要去和他们谈多少次,不是次数越多效果越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应该抓住关键的时期及时开展工作,深入了解,教育学生,效果会很不错。
第一个关键时期:刚入学的前两个星期。这是学生思想不太安定,精力不集中,纪律等各方面最差的时候,应增加工作的次数和力度。就在我接手的第二天,我就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同时帮助他们制定好这学期的目标。
第二个关键时期:考试前后一周。这段时间学生思想波动很大。考试前,学生焦虑,要给以学习指导,心理辅导。考试后,不乏大喜大悲者,要给以安抚和关注。这个学期,我期末考试前挨个安慰学生,给他们加油、鼓劲。
第三个关键时期:放假前一周。这段日子学生是最容易彻底放松的时刻,复习效率不高,要及时做好心理调适和必要的学法指导。这个学期放假前一周,我及时帮助他们调整状态,放假前一天又去和他们道别,布置作业,同时我也获得了假期的祝福。
我想在这些特殊的关键时期,我们若能给予及时的关注和引导,派遣学生的烦恼,调整他们的状态,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用的。
三.认真对待成长记录。
说实在话每周一次给24个人写评语,我心里也有一定的压力,又要备课,又要批作业,还要管理班级,处理班级日常事务,觉得任务不少。但是当学生第一次按时把成长记录交上来时我没有想很多,开始根据学生平时的情况写评语,在写评语时我了解到一些平时不容易发现的情况,这使我对成长记录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它可以使导师及时发现问题。我意识到作为一个班主任导师,自己必须对成长记录有正确的认识。因为开始写成长记录时多数学生觉得无从下笔就随便的写上一点应付,我理解学生不是不想写而是不会写,对于学生这种情况我也会写下较多的评语给予鼓励,并指导学生写成长记录,告诉学生写一下一周的学习心得,学习的收获,还有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还有学生的思想方面有什么不对,需要什么样的指导。学生按我说的几个方面填写,我也及时的给予指导和帮助。渐渐的学生们也意识到成长记录的重要性,开始认真填写。在书面交流的过程中,平时不爱交流的学生能以这种形式把心里话说出来。从中我真切感受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值得我们去关心和爱护的。如果书面上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我就一定要找学生单独的交流,这样做不仅解决学生个人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及时了解班内其他学生的情况,我认识到这也是在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并且效果更好。
四、关注学困生
学困生的学习方法怎么都不可能好到那里去,他们的困难可能就来自错误的`学习方法。而作为老师,对于某些学习方法的掌握会优于学生,所以强调、监督性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时时指导会促进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对学困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学困生,因为他们因为经常失败,而自卑、甚至丧失了学习信心。让学困生建立积极的学习心理是促进学困生进步的关键。教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我能行”、“ 我可以的”、“ 我能做到的”并要正确看待竞争和考试,同时向古今中外战胜自卑走向成功的榜样学习,不断取得小的进步,逐渐克服自卑心理。 学困生在学习中经历反复多次的挫折和失败后,虽经一定努力但仍未达到设定目标,故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渐渐丧失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心理上就形成了不良循环—没有目的,没有动机。我则通过设置一些难度一般的困难,鼓励并表扬他们的成绩,重新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同时我定时与家长沟通来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思想动向;同时把学生的信息反馈给家长,与家长共同促进学困生的学习。
全员育人导师制是落实教师教书育人双重职责的有效举措。它的实施让教师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更好地成为了现实。导师——这是一个非常荣耀的称谓。我们不敢有愧于这个称谓。所以,在思想上我们要引导他们,在心理上要疏导他们,在生活上要指导他们,在学习上还要辅导他们。导师制让我们的教育行为更加丰满,让师生感情更加生动,让心与心的交流更加真诚。
总之,我在以后的日子里还会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做好导师制的工作,作为我的每一位学生的引路人!
导师制心得体会11
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有人说教师是春蚕,一直奉献到生命耗尽那一天。个人觉得这两种比喻都不贴切,这两者都是以牺牲作前提,但事实上,作为教师是享受的,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感受他们的青春活力,课后促膝谈心,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给他们一些指导,既可育人又可交友,所以我更喜欢称教师为“引路灯”。 “引路灯”永远不会熄灭,总会在最前方给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然而,在以选拔性考试为主的升学机制和教学评价机制下,班级教学管理往往重视学业、强调成绩、忽视人格;重视群体,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怎样才能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平等的关爱,做好每个学生的“引路灯”呢?这一直是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中的难题。解决这个难题,需要有一种博爱意识,一种责任意识,更需要一种可行性的操作机制。
一、定位·转型
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准今后的发展方向,顺利完成角色转变是这一阶段的第一要务。
参加导师制活动后,我拜在高一数学级部主任薛主任门下。薛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他风趣幽默、激情澎湃、活力四射,能够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他又能深入浅出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在课堂外,薛老师与学生相处极为融洽,耐心细致地为学生解答疑惑,关心学生生活,真正做到了亦师亦友。这让我倍感钦佩的同时也深深明白了自己的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引导,精到的点评,对教材内容的把握都是我亟待提高的环节。但是找到差距只能算是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的第一步,解决问题,弥补不足,缩短适应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才是根本。因此在罗勇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领导的要求,为自己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并严格遵照执行,做到行动前有计划有准备,行动后有反思有改进。
除了有计划的开展工作之外,薛老师还提醒我发挥自己的年龄优势,深入到学生中去,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也通过周记评语或者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尽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以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得益于导师制的巨大作用,通过以上一些工作,我已经基本完成了角色转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这也只不过是刚刚入门而已,因为当好一名教师是需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
二、发展·提升
在基本适应教师岗位,初步完成角色转型后,对青年教师来说,面临的另外一项课题就是怎样尽快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更好地站稳讲台,保证教学效果。如果仅凭个人摸索,想要迅速发展获得提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制再次显示出自身的优越性。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新教师可以学习敬业乐业、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热爱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掌握教学技能,过好教学关,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因此,乘着导师制的春风,我在薛老师的指导下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升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
首先,最基本的就是听课。认真,广泛听课,从优秀教师的课堂上汲取营养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捷径。这一学期,在薛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积极参与听课,从初中到高中,从校内到校外,从新授课到习题课,从本学科到其他学科,在这些不同风格但同样优秀的教师的示范引领下,我受益匪浅。例如在听过薛老师讲授《对数函数》一课之后,我尝试着将薛老师设计的学生活动嫁接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既完善了自己的课堂,又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有效地弥补了自己能力的不足,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除了认真听课,评课和课后反思对青年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每次听课之后,薛老师都会组织听课教师认真评课。通过大家热烈的讨论,我可以更为准确的归纳授课教师的成功之处和经验教训,而这也可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避免走弯路和事倍功半的情况出现。同样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孔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只有常常进行自我反思,才能调整教学标高、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所进步。因此,我时常反省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和失误,以便及时调整,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我想这既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学生负责!
三、归属感
实际上导师制对于青年教师的巨大价值不仅体现在个人职业发展方面,这一制度更为广大青年教师提供了一种家的归属感,拉近了新老教师间的距离,增强了凝聚力。就像薛老师一方面为提高我们的教学科研能力呕心沥血,另一方面又极为关心我们的生活。例如,在罗勇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数学组团结一心,亲如一家,让我们青年教师倍感温馨,在工作之外更享受到了家的温暖,真正体会到了石室中学“辛勤工作,心情愉悦”的理念。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导师制的指导下,在薛老师及组内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我虽然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但同样还有很多不足,例如:我还需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只有备课充分,才能从容不迫,得心应手,胜似闲庭信步,精彩纷呈。我还需要继续坚持参加听课、评课的活动,向更多优秀的教师学习,不断积累,才能真正达到学校的要求,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石室中学教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的一年,坚定信念,扬帆起航,就是现在!
导师制心得体会12
学分制是对传统学年制的一种根本性变革,因而,它与学年制有着本质的不同。学年制的特征主要反映在规定学习年限和统一的必修课数量以及强调对教学过程和目标的集中统一的管理。而学分制则是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量的柔性教学管理制度,以取得所选课程的总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采用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从本质来看,它强调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给学生发展创造比较自由的空间,提倡竞争,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1学生观念转变无法“与时俱进”
学生对自主学习,个性化自我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观念改变较慢,学生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学年制到学分制的内在理念改变。比如学生对自主选课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故意把所有课程集中修在周二至周五期间,以至产生每周“四休”日。比如学生故意会选择一些难度较低、容易过关的课程,只要拿到规定学分毕业就可以。学生因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性,相当一部分同学仍旧是定向学习或不考虑个人条件盲目跟从其他同学选课。这样,学生在“自主”性的掩护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无故旷课现象会更严重,学生学习纪律松弛,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1.2个性化课表冲淡了固定化班级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前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情况、学习能力、兴趣专长等来进行自主化的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上课时间和地点,因此每个学生“自主选择”下会产生一个具有个性化的“课表”。分散的上课,加之不同的寝室分布,学生缺少了天然沟通交流的平台,学生集聚的平台更多承载在“学术团体”或社团协会上,于是学生的班级观念逐渐变弱变淡,班级活动很难开展,班级凝聚力不断减弱,以班级为基础的紧密型体系变得松散,高校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名存实亡,同时学生管理工作的“抓手”慢慢失去了。
1.3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端倪”
本人所在学校的大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较为优越,是在家深受父母宠爱的独生子女,他们个人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上进心强、相容观念弱,参与意识强、责任观念弱;面对日益复杂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形势,各种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实施完全学分制后,因为缺少必要的交流机会,选修同一门课学生除了上课时间外很少交流,学生找不到集体归属感,很难形成较融洽的人际关系;而居住在一起的同学由于选修课程不一致,作息时间也不同,相对来说在一起交流时间也少。所以,当面临困惑而又缺乏交流伙伴的时候,同学们更容易变得孤僻、焦虑、狂躁。
1.4班主任的“用武之地”逐渐流失
学生的'成长成才,班级的凝聚力建设离不开班主任的工作,一个好的班主任不仅能够建设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和谐向上的班级,也能对学生在思想教育、生活关心、科研指导、就业服务、心理咨询上提供帮助和服务。“做学生知心朋友、帮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出谋划策、助学生健康成才”。但随着班级观念的淡化,学生心理问题的凸显,学生对自主化学习的不同认识,使班主任工作找不到重心。
二、学分制给学生思政工作带来新的思路
2.1学分制给学生思政工作带来新的“增长点”
学分制作为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个性化自主教育的新型教学管理制度,重在尊重个体的差异,重在学生的选择,重在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学分制必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但是应该清楚的是学分制只是针对专业课程上的教学管理制度,建构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结构和专业基础框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分析或研究方式,既是学习内容的扩宽和深入,也是学习研究方法(或者说是思维方法)的职业训练。而缺少其他基本能力的训练和锻炼,比如说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或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更多的是需要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锻炼而成,即要展开具有实践意义和锻炼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或项目来实现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认真起来,在课堂外忙碌起来”,通过第一课堂带动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推动第一课堂。在理想条件下,学分制下的第一课堂教育和训练更能让学生认真起来,让学生真正从“要我学”要“我要学”,并且能够获得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理论的掌握和专业研究方法的熟练。当学生在第一课堂中获得这样的收获和体验时,再来投入到第二课堂中的实践和锻炼,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而这正是学生思政工作的“落脚点”所在。
2.2学分制推进了思政工作“专业化”打造
思政工作需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这样才有生命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政工作需要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和创新内容,而学分制下对思政工作的创新内容和载体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即学分制下思政工作应该紧紧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专业化”打造。理想状态下学分制下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都是以专业提高为目标导向的,并且对专业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其实每个人要对一样事物产生感情,首先要去了解和熟悉,然后才有感觉,到最后才会产生感情,有感觉或有感情后就自然而然会继续投入到这件事物上去了,不断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样道理,如果在对学生的思政工作中,开阔视野,开拓创新,把“专业”的元素融入到学生具体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自然会更有兴趣参加,从而提高了思政工作的成效性。
三、学生管理教育制度的再思考和再设计
3.1导师制的应运而生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对学分制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唯有积极探索,勇于尝试,才能获得出路,也才能求的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学院在全面了解学分制实质及学生教育管理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结合工作的实际,充分论证,大胆探索,努力构建了与这一新型教学管理体制培养相配套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的最大目标就是建立“三全育人体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从而克服学分制下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问题,以及借用学分制带来的新特点和发展空间,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院人才的培养。本科生导师制是学生在临近大一结束选择专业后进行和导师的相互选择,即大一由行政人员担任班级班主任,借用行政人员特有的行政、教育管理经验和坐班制,实施对新生的一年级转型教育,开展了以适应性发展为目标的各项教育管理活动。学生在大二时就有明确的专业,在此基础上进行和导师的相互选择,并以导师为核心,导师麾下的三个年级学生组建成新型的导师班。
3.2导师的工作职责
导师既是学生所在导师班的班主任,负责班级凝聚力和文化建设,负责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同时也是学生选课学习、学术科研、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导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有:
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推动学生德育的自我提高;加强对学生自主成才意识的培养和激发,推动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才。
②原则上要求导师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师生集体活动,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并为学生交流经验和相互学习提供机会和条件。参加学生工作有关会议,配合分院做好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
③开展各类主题明确、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的集体活动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结合专业方向、班级学生和自身特点,加强对导师班的研究和特色凝炼,打造富有特色的集体。
④指导学生短学期实践教育和专业实习活动,并做好评审和推荐工作,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校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学生科研课题立项申请、研究开展和论文答辩等,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促进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⑤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调整心态,为择业就业做好思想准备。
3.3导师制的实践意义和预期“收益”
导师制是学分制条件下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和模式有益探索和有效实践,它对于完善学院“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推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全方位育人功能和促进学院“三型二能一高”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①导师制是探索新型师生关系内涵和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渠道,导师制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师生在专业研究领域和兴趣特点上较传统的班主任有很大的优势,类似于早时期的师徒关系,这是超越一般师生关系和感情的特殊关系。在这种感情的基础上,师生更容易在生活、学业和科研等各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针对性强,力度更高,效果更明显。
②导师制下的导师班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学生所组成,因有很多专业上的共同追求以及共同喜欢的导师,学生也易于相互交流,导师班也会体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有着较为明显的集体感和归属感。这对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对于思政工作也有较好的工作“着力点”。
③导师制下,学生在一个导师班里学习和工作,促进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年级学生的交往交流,推进学生知识结构完善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导师吸收了相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充当科研助手,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和理论来研究某一个现象和实体,导师在整体上给与整合和复合,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研究视野,提升了研究能力,这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四、结束语
从长远来考虑,导师制这一学分制下新型教育管理制度既需要完善还需要发展。“完善”的概念既是要解决管理成本和管理漏洞的问题,也要对导师制下各项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的合理“转型”。因为在导师制的运行和推进当中,我们也碰到了很多现实而直接的问题,比如教学和学工事务上的“信息流”(信息的上传下达)和“物流”(材料的收集和发放)障碍问题,比如在具体学生工作(评奖评优)模式和办法上的大幅度调整。“发展”的概念主要是注重导师制(新型教育管理制度)的效益问题,这种效益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成才上,导师制真正不断发展了,伴随而来的应是教师也不断发展,学生也不断成长成才了。经历两年的工作实践基础上,对导师制以后发展已有一定的工作思路,有几个切入点可以重点抓落实,比如加强特色导师班的建设;比如新型师生关系的不断烘托。学分制(新型教学管理制度)和导师制(新型教育管理制度)的相互促进,不断形成合力,将有力推动学院“三型二能一高”人才的培养。
导师制心得体会13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朋辈导师制度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朋辈导师制度是指通过学长学姐等学生作为导师,指导和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新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团结,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在朋辈导师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我有幸成为一名导师,并且受益匪浅。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作为朋辈导师的心得体会。
作为朋辈导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导师需要熟悉并掌握所教的课程内容,能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在我担任导师的时候,我会提前准备好各类资料和学习指导,让新生可以更快地掌握课程知识。此外,我还会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给予新生一些实用的学习技巧和方法。通过对新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得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其次,朋辈导师制度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作为导师,我需要与新生进行频繁的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和困惑。这种经常性的交流不仅能够帮助新生解决问题,更能够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在与新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和倾听能力,学会了更好地理解和关心别人的需求。这些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将派上用场。
朋辈导师制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领导能力。作为导师,我不仅需要指导新生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我会与新生进行一对一的面谈,了解他们的困惑和目标,提供帮助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明白要成为一个好的导师,需要有耐心、责任心和关心他人的心态。同时,我也要担当起领导的角色,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和社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些经历不仅是对新生的帮助,也是对我个人成长的一次锻炼。通过不断承担责任和领导,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使命。
最后,朋辈导师制度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团结。在我担任导师期间,我发现学生之间的整体团结性和友好氛围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新生在接受我的帮助和指导之后,也会主动帮助其他人,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互相帮助和团结的精神不仅是在学习上,在生活中也同样体现出来。学生之间相互鼓励和支持,共同进步,使整个学校的氛围更加和谐温暖。
通过朋辈导师制度的实施,我深刻体会到其带给学生的积极影响。通过参与其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锻炼了沟通和协作能力,还培养了责任感和领导力,同时体验到了团结和互助的力量。朋辈导师制度不仅是对新生的帮助,也是对导师自身的一次成长和提升。我相信,未来的朋辈导师制度会越来越完善,为更多的学生带来更大的益处。
导师制心得体会14
为期半个月的“导师制”培训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导师制”培训,即通过观摩、参与、体验等形式,提升学员教学实践性知识进而提升教学能力的培训模式;全脱产、入驻学校、近距离跟从导师、“全天候”介入实际教学。在全省,这种培训模式属首创。 20xx年3月10日至24日,我与来自石家庄实验中学、石家庄第五中学、石家庄第49中学的三位老师在石家庄第一中学跟随白瑜老师共同渡过了难忘的15天。这期间有太多的感触和收获。一中人的敬业,认真、豁达、开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非常感谢市教育局给我们一线教师学习的平台,感谢一中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更感谢导师白瑜老师对我们每个学员的关心和悉心指导。我从白老师身上感受到了大家的风采,体会到了教学的真谛,领悟到了人生的哲理。
与一中接触到的每一位师生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白老师人非常好。初次见到身为特级教师的白老师,第一感觉是年轻、干练。虽然头顶“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省优秀班主任”、“省教育厅评价、培训专家”。“省‘十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主研人”、“市跨世纪青年拔尖人才”、“市优秀教师”、“市三八红旗手”等头衔,却没有一点架子。随着学习的深入、交流的增多,越来越感到她为人真诚真实。正如她自己所说“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与人为善、与世无争”。白老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生动地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教师之爱,什么是无私的奉献。从教近三十年来,白老师一直超负荷地工作着 ,但是她自己却认为在享受着,总认为学校给她的太多了。
白老师讲课,让人感到轻松、享受,又精彩、深刻。聆听白老师的讲课,她丰富的`词汇、清晰的思维逻辑、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将在场所有老师和学生的精力吸引、笼住,这就是名家的魅力。白老师说话精辟、务实,极具亲和力,启发性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秉承“善用物者无弃物,善用人者无弃人”的教育理念。她说“每个学生都是天才,每个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所以在她的课堂上,不仅注重正确地传授知识,更多地是用谈话的方式鼓励、引导每一位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也真正培养了学生能力,提高了学生觉悟。
白老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思考与我们这些学员分享,毫无保守的念头,只有真心实意的亲切,其人格魅力和治学风格就使我受益终生。白老师让我懂得了不仅要背教材,更要用教材教;让我懂得了备课不仅要熟悉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更要熟练掌握教法。这样的课堂,你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恰当地解决。这些对于政治教育教学和今天我们怎样做好一名政治老师给以了无尽的启迪与思考。
十几天的学习生活虽然短暂,但却是我教学生涯中最难忘的一笔。按照导师的要求全面完成了学习培训任务。学以致用,回到母校后我将结合自己在一中的所学所得,在实践中具体应用。继续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导师制心得体会15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丰硕知识,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培养语感,我校开展了“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语文读书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将活动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使学生了解了许多关于美文化、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对语文的兴趣,从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活动内容
1、“我读书,我快乐”主题征文
2、朗读优美的古诗文
3、抄写古诗词
4、背诵一首经典诗文
5、背诵优秀诗文
三、活动效果
我班学生能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读书笔记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在写作中,写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作文积极了。在读书活动中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活动效果
本次读书活动学生积极参加,写出了不少文章在学校的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通过活动,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增强,思维也得到了拓宽,知识面也扩展了。
五、活动的不足与改进
1、学生的阅读面还有待于增加。
2、阅读中的语感还不够。
3、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
4、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5、活动的形式还需要更多多的吸引学生。
【导师制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导师制心得体会12-08
德育导师制工作方案11-09
导师走近中小学生 特教导师制推广不容易12-16
心得体会07-03
证券实习心得体会-实习心得体会01-14
教育安全培训心得体会-教育心得体会10-18
最新研讨课的心得体会 研讨心得体会08-15
管理心得体会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