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边城》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边城》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边城》有感1
茶峒,小溪,溪边的白色小塔,塔下静静地立着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条大狗。太阳缓缓升起,溪边的小船开渡,夕阳归沉,小船收渡。《边城》就是这样一副古老静止的风景画。主人公翠翠、爷爷天保兄弟也在这展开了他们的故事。
翠翠与傩送两人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佬时更多的时候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时,天保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从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内心之中已经有了选择。在天保和傩送互相表明态度后,天保溺死于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想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因为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到恬静的茶峒。孤独的翠翠再没有听到在梦里将她拖起的悠扬的歌声,她对此还一点都不知情。直到最后,在爷爷怀着对翠翠的惦念离开人世之后,翠翠才知道了原由。她哭了,眼泪的苦涩的,因为她已经失去了最亲的爷爷,也可能将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的爱情。
天保、傩送最终都选择了离开这座边城。翠翠因为执着选择一直守候和等待,因为太过单纯的守候着心中朦胧的情愫,选择不去大胆的追寻那份爱情的来临,也因为沉浸太过梦幻的梦里选择等待终其一生。她从小生活在自然之中,她的世界太过纯净单纯,她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她只活在自己的心城里。所以当爷爷死去,傩送离开,她便断了一切与外界的联系,选择躲在心城,独自等待。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边城里面不断地寻找,而不是等待。勇敢的迈出那一步,真真正正的走出来。你会突然发现外面的阳光正好,微风拂面。
读《边城》有感2
那个年青人究竟有没有回来呢?《边城》里没有说,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给读者去猜想、去补充。象一首悠长的山歌,旋律朴素,可是嘹亮的音调却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散去。
若是把各种书籍比喻成各式的饮品,那么,《边城》就是一杯白开水,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入口的感觉虽然总是淡淡的,可是你不会厌倦,反而,会在一次一次的品饮中体会到她与众不一样的风味。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笔,薄薄的一本小书,那样云淡风轻的描述,就生动地重现了茶峒别具特色的人情风味、乡土世故。还有翠翠,这个山泉一样清澈的女孩,她的感情亦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铺展开来了。遍览全书,可曾有一处明明白白地写出“感情”两字呢?但凡是用心读过的人就必须能体会出一个情笃初开的女孩对感情的向往与执着。
要怎样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书的人也许不明白,可是写书的人必须明白,书中的人物必须明白。
翠翠可是是十四五岁的年纪吧,刚刚开始憧憬“感情”这种神秘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贵的家业,不是显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可是是自我喜欢的人能为自我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情歌,而自我就能在歌声的伴随下,在美丽的梦境里遨游。
这本书把一个沉浸在对感情的完美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来了。我们的眼前也许没有这个女孩的相貌特征,可是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她必须有一双清澈透明的眸子,必须有一颗晶莹剔透的心。都市里有太多纷扰复杂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质也免不了搀杂泥沙和石块。而在《边城》里,一切都是简简单单的。爱,或者不爱,一句话就能够说明白。
《边城》像清风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颗不安分的心。简单决不意味平淡,相反,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情节,蕴藏的正是强烈的情感。《边城》里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镇的民风,淳朴、单纯、明了。在平凡中看出伟大,在琐碎中透露深刻。这就是《边城》。
读《边城》有感3
采一缕流光,携着花香,漫步于穹苍,在梦里荡漾。
撩开清晨的薄雾,支一叶偏舟循着酉水,来到那个叫作茶峒的一隅。在小桥流水人家里,凝视翠翠澄澈的眼眸,看着她在爷爷的关爱下一日一日地长大,循着她眼前的那条河的极尽,陪伴她苦苦等待傩送的身影,安托她孤独的内心……有一天翠翠会老去,有一天茶峒或许也会随风而逝,但那纯真的淳朴将定格永远,在唇齿间呢喃,轻轻吟唱……
午后,阳光正好,沏一杯花茶,氤氲在书香里,依稀看见同茶峒一样的,我的故乡……
“时间开始打盹了”村里的二娃子手里敲打着木梆子,头上戴着一顶狗皮帽子,脚上套着破棉布鞋,趿拉着,嘴里呼出的白气也像时间一般,冻结了,暖阳缓缓升起,渐渐融化冻结的时光,只听得“呲啦”一声,像是冰层断裂。噢,不,这是雪白年糕放入锅中煎成金黄年糕的预响。等等,融化了时光,释放了多少能量。
跨过门槛,口中还咀嚼着汤圆的味道,便看见对院的爷爷拖着“吱吱呀呀”的老自行车消失在拐角处,我赶忙跑了赶上去,踏出大门,无意间瞥见那乱糟糟的鸡窝里,有一个那样可爱的小生命存在——肉粉粉的小鸡蛋!我朝两边飞快地望了望,大人们都在各家各户里张罗着,小孩儿呢,也大多在田野那些地儿。我赶紧转了方向,屁颠屁颠跑过去,踮起脚,伸长了手臂,使出吃奶的那股劲仍是够不着。但我依稀能感受得到鸡蛋的温热。突然,身后似乎有谁把我抱了起来,传来憨厚的笑声,“拿去吧拿去吧,我们家这小母鸡生的第一个儿,就给你吧。”够着了蛋,赶忙揣进兜里,用手捂着,腼腆地向那大伯笑笑,一溜烟又不知道跑到哪去了。
一路上家家户户的.院子里似乎都摆着一个大木桶,上面盛放着被木盖子压着的还未成型的豆腐,各种香气夹杂而来,香肠咸肉的风味,豆腐的清香,炖汤作煲的浓郁,弥漫在整个村子里。跑着跑着,隐隐约约,就跑到了傍晚。袅袅炊烟升起,映衬那抹斜阳。不用呼唤,我便乖乖地知道该回家了,我嗅着炊烟,心里顿时安稳下来。
二娃子又敲响木梆子,渐行渐远……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方“茶峒”,一份属于故乡的乡土情怀,一丝被故土牵引的情愫,回首处,依稀不曾分离。
读《边城》有感4
这是一个静谧的雨夜,窗外是一片深邃的黑,笼住了整个世界,却遮不住连绵的雨滴声,我走进了《边城》,在这个宁静古朴的湘西小镇,我以一颗安静的心,去感受一种自然的人生。沈从文一开篇就娓娓道来地把我们引进湘西,这样简单朴素的语言牵动着我们心灵的脚步来到一户人家,见到了书中的主人公,一个老爷爷,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故事便来开了帷幕。女主人公翠翠的出生来自父母一段无望的爱情,她的出生是不被祝福的,她自幼与爷爷相依为命,与黄狗做伴,这样一个不完整的家庭只能靠渡船来维持清贫的生活,但是这个家庭并不象征着悲哀,书中的字里行间散发着自然的气息。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
一条温顺的小溪沿着青山顺流而下,水声与风声编织成一曲自然之歌,溪水经过田野,绕过竹海,流向唱着山歌的翠翠,“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十五岁的少女便有了山水般的姿色和性情,健康,纯净,善良,同时她也怀有一份少女的朦胧感情,她也会脸红心跳,也会伤感忧郁,也会独自一人看夕阳和云彩,却永逃不出淳朴与自然,她的感情像一个粉红的梦,击碎这梦的是大老的殒命,二老的'离开和爷爷的去世,一切还未来得及开始就已消失,孤独的翠翠是否只能无力无奈地在塔边渡船,默默地等着一个人……《边城》的文字行云流水,如同一曲古筝,使人身临其境。品读《边城》时,我仿佛已走出了城市,走进了湘西茶峒。
早已看惯高楼大厦,听惯汽车笛鸣,嗅惯污浊空气的我,蓦然回首,竟然在文字里找到了久违的那一片山青水秀,那一座青石白塔,那一处小桥流水,那一声鸟鸣呢喃,这就是我一直想寻找的生命的底色啊!现在的城市,要寻一片绿地和自然已经不容易了。的确,中国有周庄,有婺源,有西递宏村,有许多著名的古城自然景点,是的,景致还在,历史还在,只是维持这份自然的民风精神已经不在了吧。自然,已被旅游产业所利用,开发自然,已成了赚取金钱的途径。或许这是不可能避免的现实需求,随着时代变迁,我们得到了很多那么失去的呢?
对于真正自然的消逝,我们难道不惋惜痛心吗?《边城》中的自然环境,是一首诗,是一个梦。《边城》的文字纯净朴素,如同一杯香茗,能够安抚人心。沈从文的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更多的智慧与才华是凤凰城的自然给予他的,是自然将他的文笔赋予诗意,同时他又把自然的性情赋予在他所塑造的人物身上。翠翠天真可爱,纯洁善良;爷爷慈祥和蔼,诚实老实。现实生活中恐怕这样的人已经不多了吧,生活中,学历高,城府深的人为钱为利为权为名,处心积虑,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我仅仅是个学生,不曾体会这其中的水深火热,但想想就觉得胆战心惊,学生时代太宝贵了,茶峒的生活环境实在让我心生羡慕之情。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失去了乡村,却从未收获城市。”城市的美好在哪呢?
《边城》中的人际关系,是一支牧歌,是一个希望。雨下一整晚,我终于合上了书本,感谢沈从文为我们还原过去的自然人生,让我们还拥有憧憬之情。就让我们对过去怀有一种感恩吧,带着这份感恩不断成长,畅想未来。记得一部电影的最后一句台词:有希望是幸福的。翠翠还有希望,她终将会收获幸福。我们何尝不是呢?人类保护自然的意识逐渐增强,世博的口号已经喊响,时代寄予自然的希望,相信会让我们收获城市,收获幸福!
读《边城》有感5
读《边城》之前,对它的印象还停留于中学的语文课本与烙印着“湘西之美”的标签。在阅读《边城》之后,总能够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寻觅一些人生哲理,感受文字之外的画面与智慧。机缘巧合下,买到的是《边城》的纪念版,除了在首篇《边城》的故事中感受沈从文先生的笔力外,更有更多机会在其他作品中领略文字魅力。
沈从文先生对于爱情的描写不仅存在于《边城》一篇故事中,《边城》中的爱情渲染着些“命运”色彩,翠翠的不够勇敢与命运的阴差阳错使真诚与爱恋让步,让一对有情人终错过。而在《或人的太太》与《爱欲》中的爱情是近乎荒谬的包容,对于妻子的过错,两篇故事中的丈夫均选择了原谅与包容。除了爱情的叙述与描写之外,能够在《边城》这本书中感受到的是沈从文先生朦胧的笔法,书中大量的景物描写无一不引人入胜。大美的湘西湖景,真诚的民风民俗,无一不让人向往。汪曾祺曾评论《边城》:“《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在这盛年的语言与丰盈的想象力中,我得以领略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在此世界中,民众间的淳朴互让、真诚互助足以弥补我自幼年时期起便生活在城市而从未领略过的属于农村乡镇人之间情感的遗憾,得以想象出一个无钩心斗角的单纯化社会与朦胧的爱情故事。
同时,《边城》中的《虎雏》与《阿金》两篇故事十分具有启发意义。《虎雏》中的男主角因个人的目标未完成而希望通过培养其认为有天赋的小生成为自己目标中的`人,到头来发现,仅仅为自己的幻想。他的努力不可能改变一个野蛮的灵魂。而《阿金》中的主角想要勇敢追求爱情,却被“自认为对他好”的朋友所阻拦,最终与爱情擦肩。这两篇故事都让我联想到当今的家庭教育。父母对于子女的期待一方面出于“希望他们将来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一方面出于“希望子女代替自己完成未成的目标”并加之“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枷锁,牢牢禁锢着子女的发展。实际上,这样的家庭教育必将使得子女的自主性、自由性与兴趣让步于父母的理念,子女的独立性也将受到一定阻碍。
从朦胧的爱情故事到与现代社会相关的家庭理念,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不乏对独立人格寻找的启示,足以让人寻得人生的意义。但这本书中更弥足珍贵的是沈从文先生的文笔,优美又留白的写作方法,总带给人几分想象与捕捉一些文字镌刻心底的冲动。
读《边城》有感6
夜阑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细品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思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起伏伏……
《边城》是沈先生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这样一个奇特的家庭: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二人。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傩送,从此心中埋下朦胧的少女情怀。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翠翠,托人向老船夫求亲。兄弟俩都爱上翠翠,他们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沈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沈先生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沈先生给我们展示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正如他谈及《边城》时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 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绘的人性美首先体现在老船夫和孙女翠翠身上。老船夫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牵挂翠翠的将来。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他和翠翠相依为命,对翠翠的挚爱展示了淳朴、善良的人性。而翠翠呢,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是全书的灵魂人物,她从小和青山绿水为伴,“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撑渡船的简单生活赋予了她一颗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夫不贪财、不嫌贫、不偷懒,乐于助人,在这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劳、善良、淡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忧愁,对爱情的羞涩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烦恼。从小时候的学羊叫、学牛叫,到在头上戴小花再到后来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没有山盟海誓,没有骇人之举,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洋溢着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通过他们的爱情表达了人性美。
书中这种处处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同样体现在天保和傩送两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傩送不选择碾房而宁愿撑渡船;天保先是选择车路(指托人提亲),后选择马路(指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以夺得心上人的芳心)。同样爱上翠翠,但“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时作出的可笑行为”。 爱情本身有“排他性”,但他们却都以互助互爱的德性,以一种优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
《边城》的人性美还表现在边城人民的邻里之爱上。这里的人民质朴,不存在尔虞我诈的奸险用心,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患难与共。他们朴实无华:像老船夫拒收过渡人塞来的钱;到集市买肉时卖肉的老板给他多称一些;还有船总顺顺也总是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老船夫过世时,面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顺顺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质朴的边城人民之间浓浓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风世代相传,造就了边城的山水情。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书中所展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或许这就是需要我们去咀嚼的地方。沈先生的写作涤荡着清灵之感,书中的结尾也给予了我们一个遐想的空间……
读《边城》有感7
第一次读《边城》是在初中时,那时我对于沈老先生这篇小说是没什么感觉的,就单纯地认为文中的性格特征十分鲜明,描写异常细致,仅此而已。
如今的我重新拾起这篇小说,感悟油然而生。的确,作者很用心的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朴素的乡风,淳朴的人们就像无数的的DNA,组成了一个如此大好的边城。是啊,如此优美的环境,迷人的乡土习俗,清新的乡土气息,谁不想去?而沈老先生却说:“我主意不在引导读者去那儿旅行,却想借那儿一个小城小市中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的人和事牵连到一起时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一水,一舟,一老头,一女孩,一切尽是那样的惬意和美不胜收,然而这种野性原始的美却不是沈老先生所追求的,他所要给我们的是“爱”,一种纯粹的千姿百态的爱,。我一直在想,沈老先生所说的“爱”究竟是什么呢?是翠翠的母亲和军官的纠缠不清?是翠翠对二老傩送的痴情?是大老天保对翠翠的'喜欢?是厚道的祖父对翠翠的疼爱?还是所有人对于边城山水的大爱?或许是沈老先生内心深处的记忆里那一点点叫做纯洁的东西罢。
在作者笔下,边城的人们仿佛是没有任何烦恼的,正如他所说,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边城的人莫不安分乐生,过着热闹的节日。人们善良有责任感,热情好客,种种好的元素似乎都集聚在了这小小的边城,我不知道这一切的一切是沈老的臆想还是确有其事,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
记得沈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永远只想用友爱和无私来回答这个社会的无情,这不禁让我觉得他试图用边城善良、淳朴、正直、热情来对照抑或抨击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的确,这个社会缺少爱,各种各样的爱,需要爱,需要很多很多。也许边城不富裕,没有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都市生活,你可以说它穷,它一无所有。但是,边城的人们很幸福,们它沐浴在爱中。它们很富有,它们从不缺少爱。
读《边城》有感8
茶峒,一个依山傍水的川湘边城,过溪渡船、沿河吊脚楼、端午赛会、载货蓬船,生动勾勒出一幅再朴素不过的民国乡村画面。这里生活着再普通不过的淳朴乡民,这里发生着再平常不过的故事。然而,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被拉回了那个年代,成为了剧中人。
边城是美的。静静的白河溯流而上是三五丈清澈见底的深潭,两岸是高山,顺流而下入小城形成河街,吊脚楼、蓬船、码头、黄泥墙、乌黑瓦,将整个边城人的心都洗涤得干干净净。
边城是边的。它那么普通,从不招摇,在青山绿水之间静静地安居一隅。只有清晨欸乃的摇桨声、夜晚悠长的小调、热闹的端午赛会、河街的谐趣对话。虽普通之极,却心向往之。
边城人是质朴的。老船夫守着渡口分文不取,为的是心安理得。河街的各家,终日大门敞开。他们重义轻利,守信自约。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眼泪和欢笑在爱憎得失间揉进了他们的生活。
然而,就在这样令人神往的边城,发生的故事却是彻骨薄凉的。清澈透明的河水是上天给边城人的恩赐,翠翠与祖父相依为命守着的过河船渡是边城故事的纽带,流入小城中后所发生的故事却带来了说不出的凄凉。纯真的姑娘翠翠情窦初开懵懂地喜欢上正直的男孩傩送,傩送也暗地里喜欢着翠翠。然而,偏偏这份美妙的`爱情却葬送在这个边城。作者营造了慰藉温婉的场景和质朴纯良的茶峒人,却活生生演绎了悲剧爱情,成就了一份永远得不到的美好。不禁为两位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感到惋惜,为美好边城的爱情徒劳无功感到凄凉。《边城》直击人心的正是这种凄凉。
翠翠的爱情是属于她那个年龄段的,刚开始无疑是懵懂纯澈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无疑是坚定的。翠翠的爱情毁于什么呢?也许翠翠的纯真反而刺伤了深爱她的那些人。傩送的爱情也是纯真的,但不够坚决,不够勇敢。也许他的爱情毁在了他的正直和自以为是。白塔修好了,可是月下唱歌让翠翠梦中陶醉的青年人也许再也不回来了,一声叹息。
读《边城》有感9
夜晚寂静,避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宁静之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品尝沈从文先生的《边境城市》,思想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而起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情节简单美观。湘西山城茶洞掌水码头的两个儿子天宝和诺送,同时爱上了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然而,翠翠心中爱的是诺送。那天,她明白了三角恋的真相,知道自己不能勉强退出比赛。她开车去了陈州,忘记了那里的一切,但不幸的是她死了。虽然诺送还爱着翠翠,但她哥哥为此去世,这让他感到沮丧,误解了老船夫,痛苦地离家去了桃园。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化,在等待,等待那个可能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就像一座诗意的边城,诗意地诠释着生活,诗意地诠释着生活。书中所示的人性之美充满了完美,翠翠的无限期待表现出不完美。她的爱情悲剧可以说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她和诺贝尔可以完全结合起来,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不幸的是,他们错过了,留下了长长的遗憾。
故事的结局给人留下了悬念。诺送最后回来了吗?他们最后在一起了吗?我不禁陷入幻想,希望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看完《边城》,我又怀疑了世界上完美的爱情,对人性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我明白我应该为自己的幸福而奋斗。如果我得不到,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边城就是这样一场健康纯洁的爱情悲剧和人性悲剧,充满了淡淡的悲伤和诗意。
读《边城》有感10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俱为女子,我却原本并不喜欢翠翠。
十四、五岁时第一次读《边城》,就不喜欢这个与自己差不多同龄的女子。十五岁时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皆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活脱脱就是一个自然之子,有着原始的善良和纯真的可爱,应惹来无数爱怜。
可那时的我却不喜欢,觉得这个女子的纯真过了份,这是她保护自己的盾牌,也是尖锐的武器,一次又一次地刺伤了那些深爱她的人。她的不谙世事,她的含蓄懵懂,全变成一条条致命的引线,引向最终的惨烈。记忆里永远挥之不去的只有最后的悲哀结局,如同改编的同名电影里在昏黄温暖的色调下,却隐隐透出烟水空蒙的凄寒。
这是我一直都不懂的故事,也是我一直都不懂的世界。作者笔下的茶峒山城,只是一个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境小城,在故事里却仿佛真正成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安静角落。
在那个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时代中,不管别处的人们如何不幸挣扎,生死存亡的恐慌感都似乎永远弥漫不到这里。热闹充满生气的小河街,妇人聚集的吊脚楼,负责摆渡的老船夫,在难却盛情的收下过客的一枚铜板后会转送一大把的烟草叶。在那里就连世俗最为不齿的,“也永远那么浑厚”。
她们可以为了生计接待四川商人,也可以把所有的眼泪快乐牢牢地系在归期不定的水手身上,有着古代女子“拼将一生休,尽君一日欢”的勇气和无悔,“较之讲道德和廉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这样的水土和民风养育出的翠翠,有我想象中的淳朴,却没有意料内的勇敢。
一如她的那段伤痛初恋,在那时的我看来不过是一个简约和克制导致的悲剧。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三角故事,作者舍弃了传统的情节要素,没有门第之见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倒多了民主和放手。可那个女子还是没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只能回望那一川碧溪,带走自己的爱与希望。
那时的自己,并不理解这样的含蓄,也不喜欢翠翠的纯真善良毫无机心,当这些品质成为一个人性格的全部时,反倒失去了最基本的一点可爱。于是,我离开这个故事,忘记翠翠,忘记湘西清亮的白河,继续经历自己的青春岁月。
时隔两年,因缘际会下我再次翻开《边城》,只因为怀念起湘西瓦蓝的云天。故事里的翠翠在成长,已经走到了自己命运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固执地等待,等着那个年轻人回来一同去采最喜欢的虎耳草。
故事外的我也在长大,走过豆蔻年华,面临着少年人走向成熟的蜕变。而当我怀着这样的心境再次去读这个早已熟悉的故事、读到最后的那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时,心底的那份惨然和惋惜尚在,却多了几许释然,并不再过多地执着于因那些巧合误会所导致的有情人未成眷属的收场。
若说两年前这个故事让我感到的是温暖中透出凄寒,那么两年后我不仅感受到全篇无处不在的寂寞孤独,也更执着于其中几许温暖的色调,依旧昏黄,却足以照亮我的心房。
而两年后的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俱为女子,翠翠却真是特别的。她不应仅仅只是爷爷疼爱的对象、男子梦中的理想,也是女孩子心中永难消逝的情结。再读时,我不再指责她的'懦弱隐忍,而是喜欢她的活泼率真,也爱她的含蓄。因为这才是每个这样年纪的女孩子心中最纯真的一面,也是最真实的一面。
再品与翠翠有关的章节,我看到了两条线索推动着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最明显的一条自然是三年的端午节,这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第一年的端午节由翠翠的回忆带入,与茶峒山城一样,他与傩送的初遇仿佛也是静止于时光中的美好。黄永玉曾以此为题材作过木版画,画中的翠翠只一低首,回眸间却有不胜凉风的娇羞。这样的画面即使只是最简单的白色,也足以在人的心上幻化出万紫千红。即使后来有漫天花雨,在翠翠的印象里也没有那个端午所经历的事甜而美。
第二年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在顺顺吊脚楼上避雨,那个场景在电影中拍得十分温馨祥和。天保一家送的大白鸭和尖角粽子,船总与爷爷间关于翠翠婚事若有若无的谈论,不仅再次体现了地方人情之美,也为下文情节发展提供了一个小小的契机。
而到了第三年的端午,所有事纷踵而来,然后走向最后的终局。这三年的端午节对于翠翠的意义不言而遇,也是她感情最明显的体现地。
不过不同于两年前一直认为的爱情,再读时我却对那两个男子的感情产生了小小的质疑。也许是着墨不多的缘故,天保和傩送的感情仅体现在一次又一次的求婚上。翠翠的纯真美丽,是区别于其他女子的特别,也正是这份特别吸引了他们。
可从始至终我都觉得他们只是把翠翠当成一件最美好的东西那样小心翼翼地去追求,可以兄弟相争,可以唱一夜的山歌,可心底其实想要的在这一块纯澈的水晶之外,还是一个节俭持家的女子。但愿这只是我对男子的偏狭。
可是翠翠,在这时却真的初尝到爱情的甜蜜,焕发出少女的光彩。她会在骂人后听到对方名号时“心里又吃惊又害羞”,沉默一个晚上,也会在爷爷提到嫁给天保时又羞又气地掐断话头。
而在面对爷爷正式讲起求婚时的心念更是如电般瞬间即是百转千回,她的心会轻轻地跳动,会即使不知所措也装作从容地等待爷爷的决定。而当心上的事落空时,此刻的心理描写犹为精彩:“翠翠弄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
她的惊愕和极度失望,以及妄图掩饰的心理过程,在看似随意的动作中暴露无遗。其后面对爷爷的泪水,她的心中又烦又乱,想哭又觉得没有理由哭。
就是在这一刻我仿佛明白了过去一直都不理解的事,翠翠并非不愿去大胆争取大胆说出自己的爱情,只是自身少女含蓄的性格,以及对爷爷的顾及使她不知所措,只能以不回应的方式来回应。看似不合情理,却恰恰是人之常情。
而这种人之常情,却恰恰是当年的自己所不懂的。所以很多路必须亲自走过,才能知道坎坷波折,很多故事只有一读再读,才能体会个中情味。
当读到另一条暗线时,才蓦地惊觉,翠翠走过的路,难道不就是自己曾感知过的一切。印象中全篇有四次将翠翠与“新娘”二字联系在一起,有年少无知时扮做新娘的懵懂,也有情窦初开后追看花轿的好奇。她会欢喜会红脸,会爱听取茶峒歌声的缠绵,也会为一片云一颗星而孤独凝眸。
看到这里,现在的我会抬头微笑,无论上天赋予了女子多少种不同的性格,在此刻的心绪纵横旖旎情思当皆如是。所以当全篇最后一次在爷爷的葬礼上出现“新嫁娘”这三个字时,才会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哀凉。
梦起之处,梦终之时,翠翠就这样以痴痴站立的方式无声地回应了自己年少梦想的如此终结。面对至亲的离去,至爱的离开,此刻的翠翠有前所未有的真实感。若说前面的娇羞含蓄引人怜惜,那么这时她的默然更贴近我的灵魂。
是谁说过,不哭过长夜,不能语人生。我想没有经历过青春的甜酸凉薄,大概也不能懂《边城》。就好像当年老师在课堂上一遍又一遍的强调边城的民风淳朴,边城的珍贵难寻,当时的自己却只是不以为然。
作者的语言的确很美,平淡如水却自有芬芳,景物描写引人入胜,但是否就真的是独一无二?现在的我已经不会怀疑。面对尘世间铺天盖地的灰土,面对无处不在的窒息感,不再被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自己,越发怀念起茶峒清澈见底的流水,桃杏花里耀眼的紫花布,温柔的黄昏带着薄薄的凄凉。
那样的世界,在素淡中自有明澈的光辉,质朴中自有蕴藉隽永之致,只能存在于过往,存在于梦中,存在于记忆,一去就永不再得。所以怎能忘记那山,那人,那只黄狗,那个和我一样大的女孩,她的身上有我最想抓住的洁净和自由,她的故乡是我穷尽一生也到达不了的远方。面对似乎再找不回的美好,心如何不念,如何不消瘦?
同样面对找不回的过往,作者选择用笔将其记录下来。而对于那些猜测的目光,他曾说过:很多人看我的书近似买椟还珠,你们欣赏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后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欣赏我文字的朴实,那背后蕴藏的悲痛也忽视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是一个买椟还珠的人,对于《边城》这样一个故事我只愿单纯地随心而读,不愿加之以所谓深刻的挖掘的目光。我读到了背后的热情和悲痛,却还是想许给自己一个希望。只是语序的不同,但又未尝不可以是作者留下的慈悲,那个在月下唱歌,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也许明天回来!”。
每个人心里也许都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作者如是,翠翠如是,我也应如是。然后,我们都将余下的岁月留在了等待里,孤寂地等待。但即使等得眼已垂落、耳已闭锁又如何,毕竟似水的流年还在记忆里,曾经的梦想还在心里,闭上双眼往昔的温暖还一息尚存。
既然一切都还在,来过就未曾离开,那么即使心已渐渐消瘦,也没有什么是不可释怀的。
读《边城》有感11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在书中作者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俊逸轻灵的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表现自然淳朴的民风美,凸显澄澈纯净的人性美,描绘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作品以充满温馨的牧歌情调和浓郁丰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边城抒情特色,从而使《边城》以个性乡土小说的姿态出现并一直感动着中国文坛。
捧读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书,从头至尾,一抹淡淡的愁云萦绕于心。恍惚间,似自原始的清风轻拂着面颊,如梦如幻。作家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把我们带入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的时空里,让我们陶醉于一曲清新悠远的牧歌声中。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湘西边城浓郁的风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 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 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边城》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这也许正是作者努力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
作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宁静古朴的湘西乡间景致,展示出小说人物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近乎原始的单纯生活,淳朴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与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晚静谧的渡船一起,构成一幅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的梦境。作家敏锐清醒万分却万分痛苦地预感到,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愈演愈烈,这样的边城和边城里自然古朴、原始和谐的关系,如梦境般一去不返,仅存于古老的回忆中。自然的人性啊!你不要让梦流逝, 请你驻留,像那边城的小溪,永不干涸!
你会惊异地发现, 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世外桃源,那里纯朴的民风是我们这个霓虹闪烁的大都市里所没有的,它好似一股细泉,它又似一缕清风,吹走了我们脸上的尘土,带来一丝温馨。多么希望在边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样快乐地生活着,而那条祖父渡了大半辈子的船会依然来往于溪间,那条黄狗也应该守在门前等待一桌喷香的晚饭……在当代社会, 物质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却相对弱化。我们呼唤文学作品中的纯净而美好的风景和人情, 期待它由“童话变为现实”。
《边城》或许是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最朴实的一部小说,它能让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静下来,但当你合上书本,世事纷沓而来的时候,《边城》的那好像恍若隔世的场景和瞬间是如此的不真实,的确是一段偷来的并不属于你的时光……正如作者所写“美丽总是愁人的”。《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沈从文先生描述的边城在书中那么动人,而我们心中的边城呢?在我看来,那其实就是一份宁静、一份心安,或者说是一份感动。守住心中的`这份宁静,我们便也找到了我们心中的边城。
在现今的时代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 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 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与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 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而边城所描写的这种平和纯朴的画面,正是抚平现代人浮躁功利心的一剂良药。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无所适从时,不妨看看《边城》,保持一颗平常心。
我们虽然仅仅是从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个遥远的时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但《边城》却是沈先生描述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现代“桃花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从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个美丽的梦, 一个待实现的梦。也许古老的文化会受到历史的淘汰, 但美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怀,应当是永恒的。人们对美的追求,也应该是永远存在的、永远不被磨灭的、最美丽的感情。
读《边城》有感12
曾在学校已经阅读过,这几天语文课也在原文赏析这本书。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保大佬、傩送二老、翠翠,一个本该残酷的三角关系因为亲情与包容,大佬选择了放手与成全。傩送在月下“走马路”“唱情歌”,只为博翠翠一笑,本来我猜想,翠翠会和傩送有一个童话般的结局,可转折来的那么突然。若没有这转折,沈从文也不是沈从文了。
也许这是一个悲剧,可是它却总能让我感到,一阵清澈与空灵。有一篇关于沈从文先生的趣闻,是回忆他第一次做教授时上第一堂课上的窘态,一个堂堂的大学教授第一节课,站在讲台上十几分钟没说话就用十几分钟时间,讲完了原准备两个小时的.课,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是我第一次上课,胆小所以……”的句子惹得学生哄堂大笑。但是这不失他作为国学大师所特有的那一份质朴的真性情。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也许翠翠等过了第一个秋,第二个秋,等到黄叶滑落燕儿飞过,可是她仍爱恋依旧。他在等他的承诺,他的回头,和许多未知的答案……”
读《边城》有感13
在那遥远的边城,一座白塔,一对爷孙,一条黑狗,守着那渡船,如同一幅山水画,淡淡的色,薄薄的愁。
合上书,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翠翠与傩送忠贞的爱了。老船夫的女儿与一位军人相恋怀孕,生下翠翠后相继离世。船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天保知道翠翠爱上了弟弟,外出溺水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只有翠翠年复一年地渡船,执着地等待着那个翩翩少年。
傩送性格内敛,少言寡语,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既知其为人聪明而感情细腻。可是他只是个少年,在面对着老船夫的语焉不详,面对着翠翠的若即若离,在面对着天保的溺水而死,他何尝没有彷徨,失意,悲痛难过呢?之前一切的信誓旦旦都在这一刻重来,那个间接害死哥哥的女孩真的值得他奋身吗?但是他还是要了渡船,为此,下了桃源。他与翠翠两情相悦,即便困难重重,也紧紧相依。月下唱歌,选择渡船是傩送的深情,他成了误入翠翠梦中的青青子衿;痴心等待,含羞相对是翠翠的情痴,他成了一道隽永的哀伤。
翠翠是那么幸运又是那么不幸。她那为爱忠贞令人难忘。魏晋潘安又何尝不是呢!十二岁与杨氏定亲,两情相悦,后来杨氏早亡,他亦终身不娶,为她守了一生;宋代赵土程明知唐婉心中只有陆游,但仍一心一意护她周全,不顾一切对她好;明朝考宗朱祐樘一生一世一双人,守着张皇后,散了三宫六院,只让她有孕,儿子再调皮也记得皇后生的他,不废太子。他们心中的那道白月光何尝又不是傩送对翠翠呢?
因为,等待只是宿命,渡船才是人生,人言君未有归期,然等待从不放弃,如今旧梦,清辉不减,月儿弯弯照沟渠!
读《边城》有感14
不知道为什么,初三了,反而更没“正事儿”了,这篇文章,就是我“没正事儿”的结果之一。
读苏北的文章,引出了他的老师汪曾祺先生,了解了汪曾祺先生的'生活,又提到了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由此,我翻开了《边城》的第一页。
翻开扉页,就见到一座塔,一座孤房,一条渡河,一条渡船。冷清中夹杂这淳朴,宁静中有略显悲哀。那是一座边城,见城如见人,那么善良,那么简单。
摆渡的老者,七十多岁了,和他相依为命的孙女不大,叫翠翠,父母早年因责任、使命不忍私奔,便双双殉情于这座小城,却忍心留下了老人和孩子独自生活。
老人兢兢业业地守着渡船,一生从未离开——那是国家的责任,民众的信任。
日子虽苦,可却有滋有味,我这身在福中亦知福的人也有点向往。
翠翠在听爷爷唱曲儿的日子里长大了,船总的哥俩儿都见了欢喜,那更出息的岳云宁愿为“渡船”舍弃了“磨坊”,老人为孙女的幸福想尽办法,却不经意间被二老家的岳云误会害死了失意而下江的天保大老,岳云内心痛苦地也到下游打拼。
读《边城》有感15
凯勒曾说过,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边城是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的著作,是一首哀婉凄美的田园牧歌,讲述在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里的爱情悲剧。
曹文轩曾评价过《边城》,《边城》最使我着迷的就是他的那份呆劲和孩子的单纯。
读完《边城》一书,最让人记忆深刻的,莫不过于茶峒这个小山城的淳朴的风气了。山城里的人热情好客,当地的风俗淳朴,就譬如,老船夫进城采买,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但老船夫也不会全部都拿,必会付钱,而且老船夫也很热情,会慷慨的请过路人喝烧酒。他们的`嫁娶也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可以走车路,也可以走马路。车路是请示父母,请媒人上门来迎女方父母谈论婚事。马路则比较自由,是夜里到女方家附近唱歌,唱到女方应歌便可以成了。郎有情,妾有意,可谓美满。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莫过于老船夫去世时,山城里的人们都来帮忙,城中杨马兵同一个老军人,赶到碧溪居去了,砍了几十根大毛竹,用葛藤编做筏子,作为来往过渡临时渡船。筏子编好后,撑了那个东西,到翠翠家中那一边岸下,留老兵守竹筏来往渡人,自己则前往翠翠家帮忙。住在城中的老道士还带了许多法器,一件旧麻布道袍,并提了一只大公鸡,来尽义务念经起水诸事。与老船夫因儿女婚事有纷争的顺顺也来了,还跟了一个人扛了一袋米、一坛酒、大腿猪肉,对翠翠说:“翠翠,爷爷死了,我知道了,老年人是必须死的,不要发愁,一切由我。”即使存在纷争,但在老船夫身亡,只留下翠翠这个孤雏时,他还是来帮忙料理后事了。而且还想把翠翠接到家中照顾。茶峒里的人们真是非常朴实。
对于翠翠与摊送的爱情悲剧的造成,我觉得与他们俩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一个被老船夫养得有点过于单纯,内敛了,满目为青山绿水,为人天真活泼,对男女之事一窍不通。而摊送深受当地习俗影响,唱歌翠翠不回应,他就以为翠翠对他没有意。而且,因翠翠的事,他的哥哥心烦意乱,不慎落水淹死后,他心里有了愧疚,父亲又不许他许翠翠,他虽有反抗但也不多,主要是因他以为前路没有希望,最终斗气之下,他下桃源了,归期不定,结局是凄美的。
最后,只有翠翠一人在渡船边等着那个在月下唱歌,使她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等归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期盼,是那么的凄美。人的一生存在许多遗憾,遗憾爱而不得,遗憾没有抓住机遇,大多数遗憾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太过犹豫造成的。
【读《边城》有感】相关文章:
读沈从文《边城》12-16
读《边城》有感01-26
读边城有感02-13
(推荐)读边城有感07-31
读《边城》有感[优选]08-20
读边城有感【热门】07-06
(通用)读《边城》有感08-20
读边城有感15篇06-27
读边城有感(15篇)06-27
读边城有感(集合15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