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听课报告

时间:2023-10-26 13:25:35 听课报告 我要投稿

数学听课报告

  在现实生活中,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听课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听课报告

数学听课报告1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拿起听课本走到同年级的赵老师班上去听课,赵老师是教学丰富的一位老师,想听完后对自己的教学有所帮助。听完后很受启发:

  1、先复习旧知,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借助18÷2对旧知进行复习,并进行了细致的指导:数位怎么对?横线用小尺画。我想正是有这样细致的教学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动手操作,感知深化。

  三年级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我以前也教过,回想一下,我的教学是注重算理的讲解,而赵老师的这节课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借助小棒让学生摆分的过程,再结合摆的过程讲解竖式的过程,学生理解的.很好,算理知识的讲解就迎任而解了。是啊,三年级毕竟还小,有时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贴近学生的思维,要低下身和孩子们一同学习。

  3、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到好处。

  作为一名中老年教师,能积极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而且应用的恰到好处,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更要下定决心上好每一节课。

数学听课报告2

  《最后一头战象》这节课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与台上的孩子们一起走进一个发生在动物身上的撼人心扉、令人动容的悲情,结识了一头有血有肉、重情重义、善良忠诚的战象嘎羧,并与战象嘎羧一同经历了大限将至时的心历程——从英雄垂暮时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战甲时的英武豪迈,从重临旧地时的深切缅怀到安葬自己时的坦然安详,真是:英雄垂暮近黄泉,重披战甲忆当年。凭吊故地念战友,庄严归去共长眠。

  听这节课总体感觉是:教学思路在清晰连贯中蛇行,教学环节在自然流畅中游走。动态生成中彰显教师的智慧,气定神闲中透露教师的扎实功底。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是一节本色的课堂。本色语文,就是让学生徜徉在内涵丰富的文字中,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去关照语言文字,用语言文字滋养稚嫩的心灵,用自己积淀的语言文字去放飞心灵。本色语文就是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这节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本色导入。紧扣中的“战象”,以一句“你们见过大象打仗的场面吗?”引领学生快速进入了文本的第一自然段,在对象兵的介绍生感受到了战象在战场上的作用,它们不光驮着象兵浴血搏杀,还像一位勇猛无谓的展示奋力杀敌,“长鼻劈敌”、“象蹄踩敌”,它们像象兵一样威风凛凛、势不可挡。它们哪里是象,分明是战士,是士兵。对这样的战象,未曾走进故事,便已肃然起敬。在了解了战象的作用,交流了印象之后,老师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这样的导入方式没有花架子,充满了语文味,刘老师是在用语文的方式导入新课。

  2、本色理解。阅读理解过程以一个主问题(核心问题)贯通全文——“文中的嘎羧有着的情感,课文又是怎样来表现它的情感的呢?”,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个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首先走进了“段落”的丛林——披挂象鞍,快速阅读,感受战象的所作所为;然后又走进“”的'丛林——找最能表现嘎羧对象鞍深厚的句子,圈画体味交流。此时,学生已经走进了语文的丛林中去感受体味嘎羧丰富的情感。但这还不够,老师又继续引领学生在密林中探幽寻踪,那就是抓词语——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嘎羧对象鞍深厚的感情,引导学生抓住战象嘎羧动作、神情的关键词语来交流,摩挲、泪光闪闪、久久地、呼呼吹去、久别重逢。因为动物是没有语言的,也没有为常人所明了的表达方式,但它们的行为、神情自然流露出他们丰富的心理变化与情感起伏。抓住这些举止神情就能走进它们的内心世界。

  于是,学生从这些关键词语中真切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凭吊战场部分,刘老师同样引导学生由段到句到字词,抓住“久久凝望”、“亲了又亲”、“吼叫”体会嘎羧对战友的无限缅怀,对过去惊天地、泣鬼神战斗场面的无比留恋。可以说,在整个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老师始终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因素,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和依托,不仅让学生搞明白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是什么”,还让学生搞明白这些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即“表达的是什么”,还让学生知道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的,即“怎么写的”。我一直认为:只有铆定语言文字的阅读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3、本色结课。本色的语文课不仅让学生去触摸语言文字、关照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还会放飞语言文字。这节课的最后,刘老师安排了一个“练笔”环节,读写结合——卧在坑底的嘎羧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它凝望的眼睛一定有话想说,它想说些什么?你看到静静躺在墓坑里的嘎羧,又想说些什么?从两个内容中任选其一写话。可以说此时学生已经体会到嘎羧丰富的情感世界,对这位“战斗英雄”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老师用一种语文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倾吐心声、抒发情怀的机会。于是学生的情感在放飞,语言文字在放飞。听着学生发自肺腑的心声,我们感受到饱含真情的语言文字是温润的,是震撼的,是有生命力的。这就是本色语文的美魅力。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有人说是“无痕”,我还想说是“本色”,是“本真”,是“原汁原味”,是“原生态”!

  最后,由衷地感谢这次研修以及为我们讲课的这些教师,为我们奉上这样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大道至简,知易行难。这些课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和感悟,但要知道,光鲜亮丽的背后不知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打磨和历练,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力量。有一种拥有叫付出,有一种付出叫幸福。就让我们像这些优秀教师一样,继续执着地行走在的大道上,让幸福在付出中升华!

数学听课报告3

  帮四年级组年青教师备了一节折线统计图,看到老师一遍遍磨课的过程,真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努力想着每一位前辈的话,觉得大家讲得都很有道理,但到了自己这儿却又不是那么回事儿。

  在备课之初,自己想的最多的为什么要统计,学统计干什么?本课的设计努力创设一种师生交往的互动、互学的教学氛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个性发展的辅助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本课的生活素材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涉及工业、农业、医疗、娱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统计,都要用到折线统计图,真实的'素材成为教材,物尽其用。现在的教学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以教材为依托,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是教师的着眼点。不同的教师对同一个学习素材会有不同的理解,在使用过程中也就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同一材料可以用得很充分,也有可能只是在形式上使用过而已。备课之初,新老师没有考虑用生活中现有的材料,用教材上的内容,但在试上对比之后,老师自己有了感悟,原来素材的作用如此之大。素材好比“原料”,在用足、用好的前提下,思考和挖掘这些“原料”应用价值,提高其质量,给教学资源“增值”。在考虑学生情感要素的状况下进行催化、加工,形成优质“产品”,从而为学生、为课堂服务。

  让浓浓“生活味”的素材散悠远的“数学味”,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去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我们在努力!

数学听课报告4

  新教材的编写特点之一:就是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在每一年都有所引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分散学生学习的难度。那么作为老师,就应该将这一知识点在小学阶段每个年级的编排内容及相关联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现要充分利用已有知识或有生活经验,又要为以后学习做好铺垫。

  “位置与方向”从一年级就开始陆续出现,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与传统教材相比内容增多,生活教学更显得突出。“前后、左右、上下”,“东、西、南、北”等四面八方都已经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四年级教学方位的时候,首先要明白学生已有哪些,再明白这一册中的哪些知识点才是新的,还需整合这方面的儿歌,语文知识等,只有这样学生才学的有趣而轻松。

  那么,我们的`老师要做到什么呢?这部分是新教材的新的知识点,老师是和学生同步在学习。所以教过就要记住(至少在教下一段知识的时候要复习学习相关知识)还要找到高年级的相关知识去了解一下,做到新中有数。特别是作为年轻教师更应该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得心应手。

数学听课报告5

  柳林中心校第xx届希望杯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历时近两周圆满结束,我有幸在柳林四小观摩了几位五六年级的数学老师的教学,精心充分的准备,精彩有趣的课堂呈现,对我的印象很深刻,而且也给我的教学一些启发和感悟。

  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柳林三小靳老师执教的《比的应用》一课时,采用分享式教学,把学习交给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整节课,教师以有针对性的高效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或者独立思考,寻找解答的方法。在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时主动走上讲台,像小老师一样,有模有样的分享想法,表达完后,其余的学生举手提出不同的见解,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分享式交流活动,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学生得到更深的理解。分享式教学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所以靳老师的课堂始终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探究氛围。新的理念指引教师更高效的课堂,更能最大的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努力的。

  教师要有威信,不断散发个人魅力,用热情和激情点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在我校崔老师的课堂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崔老师一贯的幽默使整节课的气氛都很轻松,学生学的很轻松快乐。在面对课堂上的新生成时,崔老师也会用机智的应对,给学生正确的点拨,巧用新生成促进学生更好的学。在我的课堂上我可以用小游戏、有挑战性的问题、插入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会用自己的认真默默的影响学生做个细心的人。

  一节好的课是老师综合能力的体现,在高效课堂的指引下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提高。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不断学习和反思的思想,学习先进的理念,反思如何促进学生更好的学。

数学听课报告6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新、老教材中都有的教学内容,它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与传统的概念教学相比,有很大的改进,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对结论的记忆和模仿,而这节课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组组材料,让学生去观察、感悟,并且进行大胆猜想,进而又进行了验证。当学生验证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之后,教师并没有立即让学生去归纳,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感知的这一规律去写一组相等的分数,这样可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为后面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奠定了基础。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二、培养学生勇于猜想,大胆创新的精神。

  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从而发展数学思维。本节课,当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情况后,先后鼓励学生猜测:分子、分母都乘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分母都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发现,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节课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数的大小有没有变化?然后在猜测与动手操作验证中,逐步感知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最后在概括与运用中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形成了清晰的认识。每一个活动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从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最后的游戏处理得不够好,学生手中的卡片太小,而且采取让手中拿有和老师所报分数相等的分数卡片的学生坐下去的方式,学生间不易看清楚卡片上所写的分数,因此学生之间不易辨别。

数学听课报告7

  “左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可以很好地体现《标准》的理念,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学习身边的数学,让数学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乔玉玲老师紧紧围绕《标准》的理念,设计这一节课。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1.整节课洋溢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标准》中特别提出了“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目标,乔老师在这一方面作了积极的尝试。本节课的宗旨是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左右。上课前播放节奏轻快活泼的儿歌,一方面,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因许多陌生的听课老师带来的紧张情绪,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喜欢听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一只手?”两句话很随意地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进入教学情境,从而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为提高教学效果做了很好的铺垫。此后每个环节都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如:摸一摸、动作游戏、对口令等,各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过度自然。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留给学生广阔的'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遇到困难或出错,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本节课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使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我举起右手,让学生说一说我举的是哪只手,有的学生说左手,有的说右手,这时乔老师并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刚才用这只手写粉笔字。”“老师转过身去,就和我们一样了。”在思考与交流中,学生体验到了左右的相对性,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又如:判断客车转弯时到底是向哪边转,由于与客车面对面,有些同学会判断错,乔老师也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提醒学生我们现在坐在哪里?(坐在客车上)再让他们讨论交流,在讨论中他们都想说服对方。最终统一了意见:判断客车往哪边转,要把自己想像成乘车的人。

数学听课报告8

  “这真是精心设计的流程,扎实推进的课堂”在认真地观摩了董老师执教的《两只鸟蛋》一课之后,我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因为这节课,董老师真正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从“文本解读”转向了“能力培养”,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从董老师本课时教学流程的设计这一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教师首先出示图片,渲染气氛:“同学们,是一个万物复苏、柳绿花红的季节,你喜欢春天吗?你还能用哪些词来描绘春天?是啊,春天这么美好,你们愿不愿意到大自然中玩一玩呀?小动物也和你们一样,来到了美丽的大自然中。听!谁来了?哦!是小鸟飞来了,它们你一句我一句,唧唧喳喳的唱的可高兴了”接着提问“那鸟是怎么把小鸟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加声音,点课件)”从而引出课题。

  这一步的设计,以声音和图片为媒介设置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效果很好。

  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小们,这两只鸟蛋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呢!谁想知道?故事就藏在咱们的课本里,快去读读吧!”然后让四位小朋友来接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流利,正确,有感情。

  这一步的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而且目标明确,但我觉得在初读课文时就让学生有感情,要求有点高,可以在精读时再让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这个目标。

  教师带领大家去鸟的王国里看一看,让学生通过四关拿到四把智慧金钥匙,才能顺利到达鸟的王国。

  第一关,读带拼音的词语,自由读,请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读,拿到金钥匙,见到蜂鸟。

  第二关:去掉拼音读词语,变向开火车读,拿到金钥匙,见到鸵鸟。

  第三关:单个字,男生对抗赛读,做猜字游戏认识“捧、抬、投”拿到金钥匙,见到啄木鸟。

  第四关:用“蛋”组词

  这个环节,把整个识字过程设计成一个闯关游戏,设置四个关卡,一个比一个增加难度,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用做动作猜字的游戏让学生认识新字,学生记忆深刻,也学会了一种新的.识字方法。到最后教师还做了铺垫“其实,鸟的王国里还有很多鸟,它们要等你们学好课文才和你们见面呢?想见见它们吗?那就认真学习课文吧!”,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教师想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逐段学习。

  第一小节,教师版画大树,并让学生摸鸟蛋说感觉,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凉凉的鸟蛋”可以说成“鸟蛋凉凉的”,引导学生体会鸟蛋,真好玩,在指导朗读。

  第二小节,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并表演鸟妈妈焦急不安的样子,并联系实际谈感受,从而理解了重点词语“焦急不安”。

  第三小节,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送蛋,并上台表演,指导朗读。

  第四小节,教师创设了小鸟慢慢出壳慢慢长大的情境,指导朗读。

  这个环节,教师利用多种方式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词句,并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表演读,考察了学生对词句的把握和理解,从而教会学生多种学习课文和词句的方法。

  总之,董老师的目标具体明确,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课堂扎实高效,既关注了课程内容,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地验证了xx老师说的“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

数学听课报告9

  观摩了小班数学活动《排排看》,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具体分以下几个方面来评述:

  一、选材贴近生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中,孩子们随时会观察到、感受到有规律的排序的物体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美感和节奏感。所以我们可以发现黄老师选取的这个内容来源于生活。另外,黄老师在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利用孩子们经常玩的积木来展开活动,一方面贴近孩子的生活,另一方面更激发起了孩子学习、发现的乐趣。

  二、目标制定合理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那么从黄老师对此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制定来看,是全面、具体的,她从能力、知识、情感来制定的,在目标的制定时也考虑到了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活动中,黄老师也紧紧围绕着目标来开展每个环节。

  三、过程注重探究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的世界是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黄老师非常注重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幼儿提供了便于探究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通过直接操作材料,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究、希望尝试的欲望。黄老师始终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主动参与到观察、分析、探究的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孩子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让孩子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实现了“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

  四、环节紧凑有序。

  本次活动设计条理清楚、从易到难、层次分明。黄老师从“简单的颜色排序”引起孩子的兴趣;随后又通过孩子的观察、老师的总结得出排序的规律。接着再通过孩子的探究、合作操作,感知按照一种规律排序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散了孩子的思维;最后又回归到生活,激发起孩子继续寻找生活中的排序现象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幼儿至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探索兴趣,活动效果好。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数学听课报告10

  4月21日下午我们教研组集体观看学习了祁媛老师讲授的《三角形的分类》,听后觉得要想上好一节课,我们就必须要认真备课,备教材。所以就这节课来说,还是有很多感触的。

  这堂课中紧紧抓住“给三角形分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交流,探究分类的方法。学生分类的方法有许多,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在这时并不急于评价,而是充分让学生交流,学生在操作、体验、感悟中建构归纳新的知识系统。如:按角的不同将三角形分类、命名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的不同,明确什么叫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以往知识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点突出。

  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系统性,既注重操作性又考虑拓展性,设计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巩固复习题,让学生始终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巩固知识、拓展思维,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力求达到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帮助学生对三角形有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学听课报告11

  9月16日,在我校第一次数学计算课展示课上,我有幸听了牛英丽、冯聪慧、周瑞霞、崔凯歌、尹科峰五位老师的课,很有感触。有好多地方都是值得我去好好学习的。

  第一,感觉课上很轻松,表扬学生很到位。在牛英丽老师的课上,虽然是计算教学,但是听起来一点都不累,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很高。我觉得不仅仅是老师讲得好,引导得好,更重要的是牛老师讲的带劲儿,表扬学生表扬的更“带劲”!坐在台下,我能感受到她是从心底里表扬学生,而且表扬的很自然、大方。听说在她的课上经常表扬学生,即使学生回答的很差,回答的和问题有偏离,她依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表扬学生,去鼓励学生。我觉得这一点是我要好好反思的,在我的教学中,当学生回答的不好时,我通常是再找学生回答,或者直接说他回答的错了。现在想想,学生也是经过思考才回答问题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更应该鼓励他们。这样学生才会对学习有兴趣。

  第二,周瑞霞老师在整节课中始终保持微笑,无论发生什么状况,她总是挂着微笑,而且让我们感觉她是在欣赏学生,而不是在上课,我觉得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才应该是学生最喜欢的。反思我自己的课堂,会对学生发火,虽然也会对学生偶尔微笑,但是课堂上怕学生纪律不好、不认真听课,所以微笑比较少,搞得课堂气氛很紧张。那么紧张的课堂气氛,学生学得开心吗?学生真的能学得好吗?

  第三,尹科峰老师处理练习的方法很好。学生做题前,强调“对”,而非“快”。学生做完题,她给学生一点点检查的时间,也许学生往往就需要这么一点点的`时间,就能把错的检查出来。做错的学生,尹老师是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如果改对了,她还会去鼓励这位学生。我想:做错了的学生,下次做题肯定会很细心的。反思我平时看到学生简单的口算错了,我会发火,然后让他订正。现在觉得这样的处理方法是很不恰当的,以后一定改正。

  感觉自己在教学中好多地方都要好好改进,好好学习,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进步!

数学听课报告12

  昨天上午第二节课,听了组内一位老师讲“加法的运算定律”一课,以下是教学片段。

  教师首先创设开学买新书包的情景。师:“班上有哪些同学开学买过新书包,记得它的单价吗”?

  学生纷纷回答:“35元”、“63元”、“88元”......

  教师任选两个单价板书,提问“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很快提出问题,并迅速列出算式35+63或63+35。接下来顺利进入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师问生答,气氛活跃。

  从课堂的点点滴滴,可以看到随着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不断理解与渗透,教和学开始在教师的潜意识中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课堂上那句“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加法交换律吗”?可以看出此时的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不再是下达命令的“教官”,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驳声,可看出学生把老师当朋友一起讨论、交流。

  但从内容上看,本节课不能仅仅是掌握加法的运算定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归纳、小结的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从狭窄的'思维中解放出来,更形象地提供有意义的、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不断尝试、不断探索。而不需要教师过于细致地引导,教师的过于呵护,反而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数学听课报告13

  推荐听徐老师上了一节《认识平年、闰年》一课,教学难点是如何判断平年和闰年。课上徐老师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学生很快就发现每4年会有一次闰年,知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就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但是在实际判断时,我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有点迷糊,不知所以。课下分析了一下原因:发现学生对平年和闰年还不是太理解,还有计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对四位数除以一位数不是太熟练。

  我在本班级上课,在学到这一处时,我改变了教学策略,首先我注重了学生对平年和闰年的理解,而不是要求学生生硬地死记,其次在知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就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后,我提出了我的困惑:除了用年份除以4、整百年份除以400这个方法,在判断平年、闰年时还有哪些其它的方法?在学生讨论后,他们发现:可以先记住一个闰年年份数,可以连续减4或者加4,所得的年份都是闰年。整百年份连续减400或者加400,所得的年份也都是闰年。

  我惊喜地发现,在学生的思维充分地在全班得以共享后,学生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时,他们不再迷糊了,他们会以自己喜欢的便捷的方法,很快地说出自己判别方法和结果,让我不由心里一乐,原来有些时候,学生反而是他们自己最好的老师,我的说教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这也让我知道了,遇到困惑时,不妨把困惑留给学生,他们将会挥洒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数学听课报告14

  星期三听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堂课,是学习乘法的基础,也是帮助孩子们的思维由加法向乘法拓展的一个转折点。因此谢琦把教学目标侧重于乘法是如何产生的、乘法的意义以及怎样的加法才可以变成乘法上来。围绕着以上的思路,谢琦老师是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第一,在引入部分,要求孩子们快速记录加法算式,并算一算。通过前三个算式作铺垫,在第四个算式时我特意只报了一个加数,让孩子们去猜,另一个加数会是几?为什么?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了相同加数,并且通过老师想报100个7相加,促使孩子们去思考,如何使这类题变得简洁,这就让乘法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同时还介绍了乘法的一些相关知识。这些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容易激发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第二,本课的重点,也就是如何让有相同加数的加法变成乘法。这里我引入了三幅图,分别是两间小房子、四棵树、三堆圆。希望孩子们从图中能直观的意识到乘法是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在这里我通过圈个数,写相同加数,让孩子们感受到几个几相加除了可以用加法来表示,还可以用更简洁的乘法来表示。无论是加法还是乘法都在解决同一个问题,这从根本上消除了某些孩子对学习乘法的畏惧之心。

  第三,练习的安排,也围绕着教学目标的落实。“熊猫图”、“秋千图”都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有相同加数求和的问题。让孩子们先通过写加法算式、再说出由几个几相加,最后写出乘法算式,这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可以及时巩固孩子们刚形成的学习成果。接下去的一组练习是判断是否所有的加法都可以变成乘法。这一过程其实是一个逆向纠错的过程,它及时打破了一些孩子知识上的负迁移。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必须是相同加数的加法才可以变成乘法。

  第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我通过掌声、数本子来引导孩子们关注生活中的乘法问题。让他们去说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可以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并配合一些图片来拓展他们的思路,这正符合了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最后的总结,通过两个疑问再次让孩子们说出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以及怎样的加法才可以变成乘法,这一设计可以说是教学目标的又一次回归。

数学听课报告15

  11月20日到南京报到,为期三天的学习。听了5节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和几位专家们的报告。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现就这次学习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收获

  1、出去听课比在学校闭门造车受益要快要多,要来得直接。

  2、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在我们的观摩课教学中我总是觉得雕琢,事先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我自己的体会就比较深刻,当然我所说的并不是不备课一点准备都没有,而是不应该把每一句话每一个答案都要事先给学生灌输,害怕课中出现纰漏,我以前确实就有过这样的顾虑,因此当一节课在我不停的灌输给学生,然后在上课时,就觉得我的每一句话,学生的每一个答案都是准备好预设好的,而不是适时生成的,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听了几位教师的课后,我觉得在教学中他们做到了真实的教学,首先他们并没有在多媒体上下功夫,有的`特级教师没有用多媒体。上课朴素,不做作。课堂中教师有机的融入数学史的知识,在数学史的背景下,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渊源,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拓展了思维的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即时生成的答案各式各样,让人找不到雕琢的痕迹,很真实。其次,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

  3、三维目标的整合——课堂教学的更高要求

  我们的教育观点从最开始的注重教书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到提倡育人的重要性,我们的观念都有了逐级的改变,那么现在课改又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整合”,所谓的“三维目标”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道德与价值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这三个目标的整合,而且是“品之有味,寻之无迹”,如吴正宪老师的《认识面积》这一课,通过埃及尼罗河的故事,引出面积的知识。不但让学生了解了面积的来源,还对面积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通过描一描,摸一摸等一系列操作活动,认识了面积和周长的关系。所以这节课就是在这样的看似简单的活动中进行,学生从新的角度认识的面积会更加牢固,印象深刻。让学做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4、亮点——让课堂教学生辉的装饰品

  能让听者有畅所欲言的欲望的课就是一节好课,能够让听者回去就可借鉴操作的也是一节好课,我觉得一节好课并非是很完美的,哪怕只有一个亮点,能够引起大家共鸣,听几位教师的课,给我的感觉是他们上的课非常自然,亲切,没有过多的修饰在里面,但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却比较活跃,有时回答的问题,让听课的老师的都感觉耳目一新。我想,这应该和本次活动的主题有关外,还和老师在课堂的个人魅力紧密相关。在数学史的背景下,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学生进行小组操作,提出质疑,无疑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使这节课生辉。

  5、教师素质之高,文化底蕴之厚,学生习惯之好。是我们该思考如何去做。

  二、自我反思

  总之,听了几位教师的课和专家们的报告,我充分认识每一次外出学习对于我都是一种反思和激励,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教学业务水平。

【数学听课报告】相关文章:

数学听课心得01-12

数学听课心得15篇06-22

初中数学听课学习总结01-08

听课调研报告12-02

《雷雨》听课报告03-21

美术听课报告05-06

小学数学公开课《乘法初步认识》听课报告03-08

数学听课心得体会02-12

数学听课心得体会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