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6-26 09:33: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优秀【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优秀【15篇】

说课稿1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及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学习篮球基本技术中的移动技术为主,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课的设计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提高他们合作、探究、互助的意识,关注个别差异,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让健康第一落到实处。

  二、教材分析:

  篮球是中学教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的体育教材中也有涉及,在初中部分主要以移动、传接球、投篮、运球技术学习为主。本课主要以篮球基本技术中的移动为主。移动教材的内容价值是作为攻防技术的基础在篮球比赛中被广泛运用,实用性强,对于提高篮球攻防技术、提高神经灵活性和神经肌肉反应速度以及发展身体素质都有很大作用。移动在篮球中主要指脚步移动,本年级只选了移动中的起动、侧身跑、变向跑、滑步作为教学内容,主要形式都是迅速改变身体位置、方向和速度,更好的转移身体重心和保持身体平衡。

  本单元教材共分为9课时进行教学,本课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移动技术,发展学生的灵活、机敏、反应快捷的身体素质,帮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基础将本次的重点设置为侧滑步和侧身跑的练习,难点:移动时重心的控制。为以后学习篮球的其他技术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随着篮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像姚明、易建联等中国球星加入NBA后,篮球比赛在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篮球比赛也吸引了更多的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加喜爱篮球运动。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加速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组织纪律性和学习积极性高,他们对篮球亦早有了解,并在小学阶段对篮球教材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大多数学生喜欢篮球比赛但他们对于篮球的技术掌握却不是很多,很多学生渴望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根据以上特点,安排采用语言启发激励以及形式多样趣味性、集体性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从而也真正的落实了课标中的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运动兴趣的课程理念。

  四、教学模式:新授课模式

  五、教学设计:

  启迪激趣阶段8分钟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精神集中以快乐饱满的状态进入课堂(2)、自我检测游戏7分钟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对自己的灵活性做一下评估和自测,关注个体差异。 (3)、集体练习此环节是为了讲授动作,加强动作质量。 (4)分组练习此环节是为了巩固提高所学动作。 (5)拓展提高教具准备:篮球27个录音机1台皮筋2条

  本课的练习密度适中,预计心率为120-135次/分左右,预计密度45%左右。

  本课的特点是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空间,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就最终达到了课表中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

  六、课堂评价

  师评:在各个环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给予评价。在课程结束时对整堂课的完成情况、学生表现情况、学生掌握程度等方面给予评价。自评:学生在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距离时对自身的素质进行自我评价,如测试游戏和拓展中。

  互评:让学生同组间评价。

  七、资源开发本课主要是进行了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篮球进行球操的练习,即能实现器械的高利用率,又能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说课稿2

各位领导: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下册第五课《浮雕》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动物或者景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浮雕来了解祖国民间艺术文化。欣赏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欣赏浮雕作品,感受浮雕类型的特点。

  2、用泥制作一件浮雕作品,继续体验堆塑或塑刀刻画的技法表现。

  3、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的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泥浮雕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

  能创造性的利用各种工具、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制作泥浮雕作品。

  教具准备:

  收集有关浮雕的.资料、图片,准备多媒体课件。

  我们依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学科和教材特点、学生实际确定本课教法如下:

  1、启发引导法、

  2、欣赏对比法、

  3、直观演示法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正是十二、三岁左右的青少年,是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乐于动手,学生会爱学,乐学,学习的兴趣很高。浮雕是他们曾经见过也制作过,但还是在制作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通过教师直观演示操作及启发引导学生会解决此困难。

  4、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观察对比法。

  5、教学模式:引趣回忆——探究新知——实践练习、创新表现——展示作品——学会品评。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回忆展示雕塑作品图片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浮雕,以及浮雕特点及分类。如木浮雕、银浮雕、泥浮雕等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各种雕塑的不同材质,由此得出浮雕有木浮雕,石浮雕、玉浮雕、铜浮雕、铁浮雕、银浮雕等等。学生能认识到浮雕作品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更好的进入新知的学习。

  生活中不仅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还需要有灵巧的双手去创造美的生活环境,用学过的技法来制作一件喜爱的浮雕作品,美化我们的生活。让学生学会在观察中发现浮雕作品的美感,并通过语言描述,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有助于学生学会用眼睛来学习。在小组合作中引导学生注重形象生动、能突出主体、善于使用创造性的多种工具和方法手段,解决教学难点。学生还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增进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最后是展示作品,学会品评。将学生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师生共同评析作品。可以介绍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评析其他同学的作品。选出最佳作品,并说出它的优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审美,发现自身不足,寻找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获取更好的发展,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评价能力。

  小结:

  今天我们各小组的作品不仅创意好而且制作的也非常精美,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所学过的陶艺制作方法,做出更多更出色的作品来!板书浮雕堆塑塑刀刻画我的说课完毕

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设计理念《绝句》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开篇之作。本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题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地学习。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学习了本诗的色彩美,结构美,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含”的妙用。

  2、能力目标: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心情。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从中感受春之美,大自然之美。

  (四)、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诵全诗,使学生在朗读与想象中领悟诗的意境。

  二、教法、学法

  叶老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古诗的学习方法很多,本节课我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法,那就是: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三、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诗歌的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整个教学程序我设计了5个环节。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初读古诗——让学生体会本诗的色彩美再读古诗——让学生领悟本诗的结构美品读古诗——让学生感受本诗的意境美拓展迁移——让学生延伸美

  (一)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新课伊始,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今天我们又要让李白的好友——“诗圣”杜甫带领我们到四川成都浣花溪草堂去领略那里的美景,你们愿意去吗?不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大诗人及他的大作[课件出示杜甫简介,绝句简介](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初读古诗——让学生体会本诗的色彩美在初读古诗,读通古诗的同时,我让学生划出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再读,再体会。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学生找出这些色彩,老师再加点拨。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三)再读古诗——让学生领悟本诗的结构美在熟读了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古诗、细读古诗,找出诗中的数量词。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该诗被奉为千百年来的蒙学读物,数量词不可不讲。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也说明鸟叫不是叽叽喳喳而是一唱一和,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也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行,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历史久远;第四句“万里”船,展现空间的广阔。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四)品读古诗——让学生感受本诗的意境美在这个环节上我引导学生先闭上眼睛,听朗诵,想象画面,再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配诗。这样的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美。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窗虽小,因“含”着,千年积雪而让人感受到时间的久远;船虽泊但静中寓动,也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意境幽远,更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诗虽短,但其境无穷。四句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山有水,有远景有近景,而且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春意盎然。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意境正是教学关键之所在。

  (五)拓展迁移——延伸美在课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课后收集一些杜甫的诗或描写春天的诗,在晨读会上展示给同学们。古诗具有语言凝炼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等特点,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能力的好教材。大量阅读优秀的古诗,能使学生掌握中华语言的精华,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四、板书设计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板书既是原诗又高于原诗,既让学生掌握了诗句中的字词,又使学生对本诗的节奏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更利于学生诵读、记忆,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当然,我的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我更好的建议,是我少一份遗憾,多一份完美!

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是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本节课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综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图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经历集合产生的过程并学会用集合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策略

  "重叠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具有浓浓的"生活味".确定教学内容及目标后,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去达成目标?经过多方面考虑最后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以"认知冲突设疑导入探究新知感悟韦恩图解决问题运用韦恩图"为结构。以"冲突思考交流验证"为教法,力求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让学生借助直观图体会、理解重叠问题各部分的关系,正确解答重叠现象中的相关数量关系,在探究生活中重叠问题的过程中,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悟到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脑筋急转弯:

  (1)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他们只买了3张票就顺利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呢?

  (2)昨天,郎老师到超市去买东西,在付款的时候,从前往后数我排在第3,从后往前数,我排在第4.这时,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付款?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兴趣是的最好老师,探索是成功的基石。通过学生喜爱的脑筋急转弯引入,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思考,在争论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整合。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游戏中明算理:

  (1)、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兴趣小组:语文和数学

  (2)、游戏:

  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地看清楚,我们来做一项活动:请报名参加语文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数学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参与报名的学生活动,站到相应的位置)

  让学生站起来,走出座位,站到相应的位置中去,打破了传统的学生只能坐在座位上听讲的教学方式,台上的同学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台下的同学也兴趣盎然,参与度更高了。一个个高举着小手,迫不及待的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

  (3)、画一画

  学生动手试着画图,片刻,有同学欢呼起来了:"老师,我画出来了"说着,高举着自己创作的画,向全班同学展示了起来。指名上黑板画。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后画好后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圈,每一部分代表什么,从而自然引出韦恩图接着演示每一部分的意义,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图意,使本节课的难点悄然解决。接着根据学生观察韦恩图得出的信息,引导学生从图的形式转化成算式的形式,从而解决了"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重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个环节完全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创造韦恩图的过程。学生在快乐的合作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这样一句话,"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画一画的过程中,学生体脑结合,手脑并用,共同交流、思考,经历了创作韦恩图的过程,得到了成功的体验。也从中感受到了愉悦、轻松、快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任务二,利用集合图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

  1、任务呈现:读图训练。让学生看书例1的集合图,通过观察让学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解答。

  2、自主学习,完成课堂任务单

  3、展示交流。

  (三)检测导结

  1、课本105页1题。

  2、三年级(2)班的部分同学参加"秋季运动会",其中参加跳绳比赛的有22人,参加跑步比赛的有28人,两项都参加的有10人,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六、说教学效果

  本节课是在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困惑点的基础上,寻找了一条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从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出发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服务。教师只有课前知学,然后才能知教。然而怎样去知学?又怎样去知教?是需要课前花足时间去思考的事。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神奇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作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造,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说课稿5

  ー、教材理解 :

  这篇儿歌语言优美,与课文雪娃娃属于同步教材。在学习了雪娃娃的基础上,对于雪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本篇儿歌中雪融化变成了水就不再是难点了。

  二、教学目标:

  1、用一定的句式说话,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2、四人小组讨论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动手剪雪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4、通过想象说话及创造剪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5、会有感情地朗读这篇儿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目标1、3、4、5

  2、难点:目标2、3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ー)、导入:

  师:小朋友,冬天到了,你们最希望冬爷爷给你们带来什么礼物呢?

  生:下雪。

  师:大家想的都一样,前几天冬爷爷就给我们带来过那么点雪花,可惜不多。今天,钱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个礼物,想不想看看?

  生:想。

  师:播放雪花飞扬的场景。并问他们“漂亮吗?”(漂亮)〔激起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有位老爷爷啊还把这漂亮的雪花写成了ー首儿歌呢!想不想听听?

  下面就请小朋友看着图片仔细地听。(播放配乐朗读)

  (二)、练说:

  师: 好,我来考考哪个小朋友听地最仔细。刚才的儿歌告诉我们雪花跳舞跳累了,躺在什么地方休息?(要求用有的 ,有的 。这个句式说)

  生: 有的躺在树上,有的躺在房顶上,有的躺在田野上。

  师:听地真仔细。那么你们看这么多的雪花纷纷扬扬从空中落下来,光是房顶上,树上,田野上给他们躺下来休息够了吗?

  那么你能不能动动脑筋,再给雪花找一些可以躺下来休息的地方吗?

  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要求用:雪花跳舞跳累了,有的躺在 。

  雪花跳舞跳累了,有的落在 。

  这两个句式中的其中一个来说。〔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并用一定的句式规范他们的语言。〕

  师:小朋友本领真大,给雪花找了这么多可以休息的地方。那么你们仔细看看,雪花在这些地方躺下来休息后,这些地方都变的怎么样了呢?

  生:都变成白白的了。

  都变成雪白的一片了。

  师:是啊,雪花把我们的世界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那么你能用这个句式来说说吗? ( 白了, 白了, 也白了。啊!雪景多 啊!)

  可以四人小组先讨论,再反馈。

  (三)、朗读:

  是啊,雪景多美啊,多动人啊!那么谁能把这首描写雪花的儿歌也读得那么美,那么动人呢?我们先来听听,然后自己试着读读看,什么地方要读地重点,什么地方读地轻点柔点慢点。

  1、自己试读 2、指名读 3、大家评 4、再自己练读 5、个别读 6、齐读。

  (四)、观察雪花的样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大家读得真不错,把雪花的美丽宁静都读出来了。那么你们见过这美丽神奇的雪花是什么样子的吗?

  出示已剪好的雪花,1、让学生观察雪花的特点。

  2、 让学生说雪花的特点:有六个花瓣、颜色是白的、

  很宁静,很轻

  说的'很好,我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剪这美丽的雪花,你们看,这是钱老师剪的雪花,漂亮吗?想不想学?

  (五)、剪雪花:

  1、看老师剪,并注意步骤

  2、请一个小朋友说说老师的步骤。并且,老师跟着他说的步骤再做遍示范。

  3、小朋友跟着老师操作,剪两朵不同的雪花。

  4、老师提供几种不同的图案,小朋友自己动手剪。(可以互相合作)

  5、四人小组合作,创造剪。看哪组小朋友剪的雪花最多,最美。

  (六)、展示各自的雪花图,老师把他们都贴在蓝色背景上,让学生看着自己的作品,再有感情地把儿歌朗读ー遍。

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老王》,我将说的是第二课时。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围绕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学过程分析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老王》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整个第二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老王这个人物处于社会最底层,作者杨绛刻画了出了一个生活凄苦,身份卑微,处境艰难,却又为人善良,老实厚道,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作者在赞美老王的同时,又提出了关注弱势群体的现实问题。学习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拥有大爱的情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阅读能力,从课本本身出发,《老王》是一篇人物关系简单,内容单纯的散文,学生通过仔细阅读便可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但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同时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内容。同时,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表现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本节课,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情况,结合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老王的“苦”与“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借助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的技能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

  四、说重点难点

  结合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出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在于:理解老王的“苦与善”,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

  难点在于:梳理贯穿全文的线索,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五、说教法学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为了解决重点,突出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本次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引导点拨法,圈点勾画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以上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更好的上好一堂课,下面我主要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程好的导入能够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在导入部分将复习上节课课文主要内容,还原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具体做法是:“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王》,那谁能告诉我老王这篇课文都讲了些什么内容呢?” “文章以老王命名,那老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王,看看老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整体感知,走进老王

  新课程改革主张的教学方法归结为一句话:“以学生为主体”。在导入新课之后,进入课堂的第二个环节,即整体感知,走进老王。在这个环节,我首先会让学生自由快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引导学生围绕“苦”和“善”来感悟老王这个人物形象。

  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我会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进行阅读:

  第一、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

  第二、老王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

  借由这一环节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及概括内容的能力,学生阅读结束之后,我将随机邀请两位学生起来作答。学生第一遍读完课文后,不能找准,找全关于老王的描写,归纳也未必准确,此时我顺势加以点拨,并进行归纳:老王是拉车车夫,一只眼睛是瞎的,另一只眼睛有夜盲症,住在破败的庭院中的塌败的小屋,家里有两个哥哥遗留下来的两个没出息的侄儿,过着一种孤苦伶仃的艰苦生活。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在初步认识老王这个人之后,为了仔细品味老王这个人的'苦与善,我设计了细读课文,合作探究的环节。我会组织学生快速跳读课文第5段到第16段,并让前后4人为一小组进行5分钟讨论。讨论问题是:作者主要选取了老王的哪些事情来表现他的善良?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讨论过程中遇到的论难。学生讨论结束后,会得到以下答案:

  (1)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2)送医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3)送货将三轮车改装成平板三轮,并在三轮平板装上半寸高的边缘,拉货

  (4)送油、送蛋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最后请小组代表谈谈自己的感想:学生可能说出“穷苦的人让人同情,穷苦而心地善良的人值得人尊敬、值得我们一辈子铭记老王在贫穷中保存着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就是这颗善心,感动了你、感动了我、感动了我们大家!”

  这个环节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总结感悟,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也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解决了教学重点。

  (四)深入探究,品味老王

  语文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语感、感悟作者将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因此,在以上读学之后,我还设计了深入探究,品味老王这个人物形象的环节。我将通过“同学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点点滴滴的小事堆积而成,老王也不例外,正是由于这些事情,我们才会被深深感动,下面我们就深入了解一下老王的世界”来承转到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次朗读课文,把最感动自己的情节、有感情地朗读给小组内的其他组员听,请采用下列句式:文中最让我感动的事情是————因为—————来回答问题,提示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法了解课文内容。

  这个环节的设置,可以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老王,理解作者对老王的关爱,领悟作者与人物间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训练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及表达能力。在学生回答之后,我进行补充和总结:这两个人物交往的过程中,有许多感人的情节,其中写得最详细,最感人又能引起我们思考的是老王临死前一天给我送鸡蛋和香油,还有我对老王的怀念。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人物之间的交往,因为与老王的交往日益加深,作者对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呈现日渐饱满。

  老王之所以会这样善待“我”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由此让学生思考下一个问题:“我”的善良体现在哪些事上?比如有的学生他会找到这么几件事“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关心老王的生计”等等。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得出感悟:老王是一个不幸而善良的人,同时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能够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回报爱心的作者这样一家人。这样设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本文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主旨,突破教学难点。

  (五)小结作业

  为了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课堂的收尾环节,我设置了小结作业部分,我将有请学生概括板书做出总结,我会问“同学们,你们今天都学到了什么呢?”通过学生总结,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进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将布置以下作业:回想自己的身边,像老王这样的弱势群体,如何来善待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小短文,字数400字左右。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请各位评委老师给我点时间,我将呈现一下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反映的是本文的重点、难点,直观明了,便于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思想。

  各位考官,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你们辛苦了。

说课稿7

  《小池》系新课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下面我就一年级学生学古诗的特征,古诗教学所应遵循的规律,来讲述自己对这首古诗处理、研究、设计的过程及体会。

  一、说教材

  古诗《小池》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描述了初夏小池的美丽、和谐、充满“爱”的景象。它以泉眼、树阴、小荷、蜻蜓为意象,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勾勒了一幅充满活力与和谐的画卷,表现了初夏的情趣,表达诗人喜爱小池,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除了“晴柔”这个词以外,本文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特别是“爱、惜、立”十分有趣,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也是培养学生吟诵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好材料,更是能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播下民族文化的凭借。这首诗应该让他们学什么呢?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生学会诵读古诗,正确吟诵古诗,有学习古诗的兴趣才是最主要的。

  所以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 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3. 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大意。

  教学难点:读诗联想画面,感受诗歌清新自然的写作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对于一首古诗,在一年级学生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繁冗枯燥的解说,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种把诗的言语肢解为有关言语,捎带情理的空洞说教的教学,让学生对诗通过其特殊形式表现出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就始终缺乏真切的感受。所以,本诗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这样学:

  1、强调吟诵传情法。前面已经讲述,诗歌学习缺少吟诵,就等于是鱼离开水一样。诗歌应有的意境就会丧失全无。所以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以正确读—熟练读—感情读为途径,体会情趣读,从而使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感染。

  2、玩索养趣法。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本诗也不例外,抓住古诗中“惜、爱、立”,品味玩索,深挖细酎,让学生走进诗境,体验小池的情与爱,才能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诗味诗情,感受作者对小池的喜爱。

  3、想象展情法。想象是审美的翅膀,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实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美的。因此,古诗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动物立上头。不仅可以使学生积淀了语言,更重要能使学生获得小池不仅景色美,而且和谐美,也可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相信学生在我的引领下,肯定会做到低声慢吟,欣赏入境,感悟美感,体会诗情,表达自己对诗韵的理解。教室里也肯定会书声朗朗,诗声扬扬,情声激荡。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池上》谁还记得,指名背出,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在池塘里小孩偷采莲花的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小池塘有关的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同学们小池指的是小荷花池,也叫小荷塘。那么你们想象一下夏日的小荷塘都会有什么美丽的景象呢?学生自由想象并用语言描绘。

  2、我们一起看看课本插图,看看课文里的小池塘里都有什么?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景物。试着夸一夸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那么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学习生字。

  4、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昔”认读那么老师给它加个竖心旁“惜”你还认识它吗?你还能给“昔”加什么偏旁?

  (2)同样方法学习“廷”和“蜓”。

  (3)指名读全诗,教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1)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读第二行,“树阴照水”怎样理解?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这行诗是什么意思?

  (1)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2)学生练读,男女比赛读。

  4、小结: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指名读,赛读。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

  读三、四行。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哪为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因为只有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刚刚露出尖尖的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

  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8、指名反复朗读,指导读出语气

  9、全班朗读。

  10、有感情的朗读小诗。

  四、总结:

  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五、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找一找杨万里的诗背一背。

  七、说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能够达到激励、导向、调控作用。在这节以诗歌诵读的古诗教学课堂,我努力以真诚的语言,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当学生朗诵出现误差时我给予纠正安慰,当学生了解找不到方向时我给予尊重引导,当学生理解感悟呈现连珠妙语我给予表扬放大。这样及时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予以鼓励、评价,以建构民主、互动、和谐的课堂,让课堂诗情飞扬!

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家》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通过用学生的熟悉的事物作比,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这首儿童诗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小语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说话和表演训练,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本课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运用“什么是什么的家”的句式说话。

  2.技能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说学生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于学生朗读课文时可能会出现一个字或词一读的现象。

  三、说教法

  从本课儿童诗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方法上,因为学龄初期儿童活泼,富于想象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拟定以下教法: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四个原则,落实两个结合”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一个特色”培养学生自读会读。遵循哪四个原则呢?

  1.“三为主”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

  2.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创设情景。

  3.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之间要团结友爱。

  4.课内外联系原则,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向课外阅读、观察、研究这一应用上延伸,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目标上落实两个结合,即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握诗歌教学特点,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发散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此外还有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等。

  四、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演的方法学习。

  五、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六、为什么这样教

  1、这样教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了合作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互帮互学,从而加强了学生间的学习信息交流,使学生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变成了互助协作的学习伙伴。

  2、这样教落实了以读为住,听、说、演为副线的教学思想,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读,读出感觉来,也可以加上一些动作,其余同学认真听并进行评价。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听、说、读、演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生:家

  (1)请小朋友张大小眼睛仔细看老师一笔一画把字写好了。

  (2)指名读课题A、B

  齐读

  2、读词

  (1)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这一课的词语。(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看看哪一列火车开的又快有稳。(相机正音)

  (3)齐读。

  过渡:词语读好了,那课文能不能读好呢?(能)那老师要考考大家了。

  (二)学习第一句话

  师:你们瞧,蓝天是——生:白云的家

  1、练习说话,指导读词

  (1)这个字谁来读一读云

  (2)词连读谁会?白云

  (3)你平时见过什么样的白云?(龙、棉花、小鸟、牛)相机指导朗读,评价

  (4)我们一起来把这个词语读一读。

  2、指导读句子

  (1)这句话连起来谁会读?(指名读,相机评价)

  (2)齐读。

  (三)学习第二句话

  师:瞧,树林是——生:小鸟的家

  1、指名读:这一行谁愿意读?(指名读)

  2、齐读全班一起来读一读

  (四)学习第三句

  师:我们一起到小河边去看一看,鸟儿们都在干什么呀?它们都在做什么?

  1、指名说:游来游去

  2、游的怎么样?(指名说)是啊,这条鱼还冲着我们笑呢,你来给我们读一读。

  3、他们还在做什么啊?(吐泡泡)指名读

  4、齐读:全班一起试试看。

  过渡:很好,下面老师让大家看一个神奇的景象,你们看。

  (五)学习第四句话

  1、你们想到了诗中的哪一句话?(指名说:泥土是种子的家)

  2、这个词谁来领大家读?(泥土)

  3、小种子睡在地底下是泥土给了他营养,给了他温暖,春天它才可以发芽,长叶呢!

  4、指名读,评价。

  5、齐读:全班一起来。

  过渡:刚才我们学的这四行它们是完整的一句话,你们能把它连起来读好吗?(能)那我们自己可以试试看,可以做一些动作。

  (六)表演

  1、自由练习(大家练的真不错,谁愿意一边作动作,一边读给我们听。)

  2、指名表演读3、齐读:起立,边做动作。

  过渡:我们小朋友共同的家是哪里呢?

  (七)学习第五句

  1、生齐读最后一句话。

  2、是啊,我们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它像一只昂首挺立的大公鸡,又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同学们就是朵朵鲜花,在花园里幸福的成长,我们一起再把最后一句话读一读。

  (八)总结

  1、这一篇课文同学们已经学完了,你能完整的把它读好吗?给你们练习一下。(指名读)

  2、谁愿意一边做动作一边读给我们听。(相机评价)3、齐读

  (九)延伸

  1、这首诗仿佛就是我们同学们心中流淌出来的歌,刚才我们了解到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那么你们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呢?请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2、交流

  3、大家真爱动脑筋,老师也写了几句变成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十)布置作业

  老师请小朋友把我们刚才在课上说的诗句抽几句变成我们自己作的诗。写在我们的拼音小日记上,题目就叫《家》。

  (十一)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白、云

  2、指名读准字音,组词。

  3、学生自学笔顺。

  4、做小老师说说如何写好这两个字。

  5、师范写,生描红。

说课稿9

  一、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且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设计思路

  (一)关于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93—99页的直线和线段的认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学习图形变换和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而直线和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的起始概念,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在这一学段的

  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直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特征,初步学会画直线和线段。

  2、使学生学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的特征。

  (三)关于教学流程

  为体现本课的设计理念,我自主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

  1、设疑激情: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课中出示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的一角的简笔画,组织学生给简笔画中的线条归类,引出课题“直线”。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强调学生建立空间感、符号感、数学感及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动场景。在新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交流,理解直线和线段的特征及两者的异同,并通过自主操作、交流,掌握画直线和线段、量线段的方法。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

  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线段,分辨出某一物体由哪些线段组成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问题。

  4、交流评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地得到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如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三、教学过程(相关图形参见课件)

  (一)设疑激情(利用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1、多媒体出示描绘校园一角的画面,有假山、流水,还有太阳、小鸟、教学楼以及小树、各种花。

  2、引导学生欣赏图画,感受校园美景,激发热爱学校的情感。然后去掉颜色,成为一幅线描画。

  3、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幅画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些线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完成)

  4、汇报:以一株花为例,请学生给线分类。多媒体显示花变大,各线条间稍分开。指名分类,随着学生的指点,线跳入相应的框中,框下分别注有直的线、曲的线。

  5、引出课题:像这样笔直的线,是直线(板书),今天的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直的线。

  (二)引导探索

  1、认识直线:

  (1)认识直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的照片,突出散落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问:它是什么形状?老师把它这样(用手把线拉直)(变直了),这种线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板书: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有什么特征?教师把毛线一点一点拉长问:”还可以拉长吗”(可以)现在老师一个人不能把它拉长,谁来帮老师拉一拉?请两位同学上来拉。教师问:”还可以拉长吗?如果它不断地拉长,请你想象一下,它可以拉到哪儿?”从中引出直线的一个特征:无限延长 (板书:无限延长),那它有尽头吗?引出直线的另一个特征: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

  (2)画直线:既然直线那么长,我们能把它全部画下来吗?学生回答:“不能。”所以我们画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请同学们试着画一条直线。

  (3)学生汇报交流画直线的工具、方法。教师总结。

  (4)判断直线(课件出示):请你认真观察哪条是直线?哪条不是直线?

  (5)在生活中你见过直线吗?

  2、认识线段: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许多物体的边是直的,但它有端点,那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杨浦大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的照片(有的说是线段,那么板书:线段。如果没有人回答,那么教师说)

  请看大屏幕: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一段叫线段(板书:线段)。教师画一条线段。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线段和直线比较有什么相同点?(直)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点?得出线段的特点:有限长、有两个端点。

  (3)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边是线段?

  3、量线段

  (过渡)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画了线段,知道线段有长度,它可以用尺子等工具来测量。

  (1)请你量一量数学书有多少长?先别忙着量,你先估计一下这本书有多长,把它写在旁边。(教师请几位小朋友说估计的长度)那么它到底是几厘米呢?我们就动手量一量吧。

  (2)请一位学生到上面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教师:老师这儿有一把断尺(实物投影)要量数学书,谁来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师总结:你觉得哪种量法比较快?如果在生活中真的遇见了实际问题:如尺子断了,我们也可以用其它刻度来量。

  (3)量桌子的长度。

  4、画线段

  (过渡)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线段,那么你能画线段吗?

  (1)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画好后同桌之间相互量一量。

  (2)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3)画一条长3厘米6毫米的线段。(实物投影校对)

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绝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的主题都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蕴畅达,描写了成都草堂明媚的春色,表达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二、说目标

  1、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通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中“鸣”、“含”、“泊”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习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2、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畅快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该诗。

  3、教学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

  三、说教法学法

  1、学法:在古诗教学中注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读诗、品诗、背诗,从而在古诗学习中有所得、有所悟。

  2、教法:我力求抓住古诗凝练的语言,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理解诗句含意;并借助想象进行感悟,引导学生说诗意、品诗情,读出韵味,感受春天的美好。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创情境揭课题

  1、在音乐的伴奏下,欣赏春天的图画,学生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

  2、导语:听着他们的诵读,我仿佛看见了嫩绿的柳条,粉红的桃花;听到了燕子的呢喃,闻到了花草的清香。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诗,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看看唐代大诗人杜甫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心情。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和教师生动地语言描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启发性的谈话,可以拉近文本内容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堂。】

  第二板块:知诗人解题意

  1、了解诗人。

  学生简介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一段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在杜甫晚年时,国家平定了战乱,天下终于太平了。得知这个消息,杜甫的心情无比舒畅。多年的战乱终于平定,交通也恢复了。看到来往东吴的船只,想到自己也可以返回故乡,怎能不叫诗人喜上心头呢?杜甫站在草堂的窗前,面对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千古名诗《绝句》。

  2、简介绝句这种体裁。

  3、初读古诗。

  (1)学生放开声音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矫正多音字:行泊(用不同的字音组词)

  (3)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我们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设计意图:了解杜甫写这首诗时的背景对于后面引导学生感悟诗情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船只能沿岷江,穿三峡,一路畅行无阻的情形只有在和平环境里才会出现,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情是如何的欢欣,为后面理解诗句的含义奠定基础。】

  第三板块:想画面悟诗情

  这个板块中,我设想紧扣一个“窗”字展开教学,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透过这个“窗”,诗人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诗中找出来,用直线画一画,随后学生交流。

  1、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教学这句诗时分四个层次,先找出“黄鹂”“翠柳”“白鹭”和“青天”,让学生感受到春天鲜明的色彩,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幅黄绿相间,青白和谐的美景图。

  接着第二个层次,教师提问:杜甫把春天写的那么诱人,让我们好像真的'看到了美景。竖起你的小耳朵,听,你还听到了什么?啊,黄鹂一唱一和多有趣多热闹啊!让学生感受到细柳新绿,这正是春天的色彩,黄莺唱和,这正是春天的声音。

  第三层次就是指导学生读出春天的美好。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到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同时在朗读中引导感受古诗的对仗所带来的节奏美。第四层次是说话练习:春天真是一幅美丽的画!诗人看到_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__,啊,春天__________!

  2、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于这一句诗的教学,我设计了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这句诗,提出疑问,教师适时解疑,抓住这样几个关键词,(1)西岭(课件出示图)诗人说千秋雪,指的就是西岭上多年不化的积雪。这“千秋”指的很多年,可真的是一千年吗?

  (2)东吴。东吴指的是当时的吴国,东吴和成都的距离可谓是路远迢迢,行程万里,所以诗人说万里船,指的就是这些停在江上的商船,诗中哪个字就是停的意思?这些商船住来于四川和江浙,要经过很多很多的路。告诉学生这里的万和千都不是真的指数量,在古诗的写作手法中,叫虚指。

  (3)含。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也是难点。含就着衔着、镶嵌的意思。我准备采取换字理解的方法。出示:窗有西岭千秋雪窗嵌西岭千秋雪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有”太一般了。“嵌”又只是像一幅画镶嵌在窗框这中,只是静态的画。而“含”却是生动活泼。早春之际,西岭上的积雪就像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印在窗上,窗和景真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难道不是一幅美丽的画吗?

  第二步:感悟诗情

  诗人透过窗,看到了西岭上的雪,江上的船,诗人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他会想些什么呢?诗人的高兴不仅仅因为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更是因为(课件出示)诗人写这首诗时,唐朝刚刚结束了一场战乱——“安史之乱”,老百姓们重新过上了太平的生活,饱经战火的国家此刻又出现了繁忙的商船云集的景象。杜甫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诗人怎能不喜悦,不高兴呢!

  3、整体感悟,再现画面

  短短的28个字的七言绝句,杜甫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就让我们一起再一次将所见到的,所听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来美美地体会春天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新的愉悦。

  古筝起,指名读,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生动画面、形象意境图为学生充分展示对文本内容独特的理解感悟,为学生的朗读实践,搭建了一个平台。学习过程中,通过品词析句,反复诵读,使语言文字中包含的形象和画面在脑海中动起来。婉转啼唱的黄鹂,振翅翱翔的白鹭,千年不化的积雪,万里而来的船只,都为学生留下了自由想象和创造的广阔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创造力。】

  第四板块:求拓展多积累

  1、拓展杜甫的另一首《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课外再去找一找杜甫的第三首《绝句》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能力之一,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成功心理。】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和诗人杜甫一起领略了美好的春光,感受了春日里愉快的心情。美的诗不但适合我们吟诵,还可以唱呢!欣赏歌曲《绝句》。

  【设计意图:诗的美在优美的旋律再一次得到彰显。伴着美丽音符的慢慢流散开来,学生或认真聆听,或轻声哼唱。那景那情不得不让人感慨诗之魅力。相信,古诗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五、说板书

  绝句

  杜甫

  有声有色

  生机勃勃有静有动

  有远有近

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是当年美国海军的一个高级将领对一位华人下的评语,他不是别人,正是本文的主人公――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优厚的待遇、先进的科研条件甚至生命的威胁都没能阻止钱学森回国的决心,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名家之作,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身份人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学习本文,是要让学生们受到爱国主义、人文主义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用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定也必须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但使其学会,而且要使他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钱学森的生平和爱国情怀。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对钱学森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品评语言,学习抓住人物语言、神情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评语言,学习抓住人物语言、神情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

  四、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教有常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怎么坚持“以人为本”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使教学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我采用了朗读法、质疑法。

  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学生对文章人物品质的感悟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质疑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于字词句的难点,我采用了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交流得以解决。

  2、说学法

  学生学习语文,如何在学习中养成一种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方法的渗透与引导,使学生学习上有一个方向,对今后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学法上我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勾画法、比较法、讨论法。

  圈点勾画法:学生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生字难词,需要学生圈点勾画出来,反复诵读,品味精彩的`句子,从而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讨论法:教师尽情的展现自我的教学机智,利用一个词语或文中的一个句子,给学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势必造成思辩的课堂气氛,在讨论中理解课文的中心,深入作者的思想境地,可以说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五、具体做法

  (一)创意设境,激情引趣,快乐走进课文。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巧妙、新颖的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产生学习动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伊始,教师的激趣方法越高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越高,教学的效果就会越好。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趣、意境,引领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教学《钱学森》一文时,学生对钱学森是陌生的,对他为国家所做的贡献更是一无所知。我首先利用学校有利条件,在大屏幕上播放一段“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升空的视频,伴随着激昂的音乐,精彩的多媒体画面,再加上控制室火箭升空的倒计时口令,给学生提供了初步视觉印象,唤起了学生民族自豪感。这时介绍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样的运用,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阅读材料的创造性理解提供了铺垫。看到学生的学习欲望被调动,于是我顺势而导:“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找出钱学森说的两段话。”

  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学习中。只要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觉调动自身所有感官,带着好奇,带着情趣,全身心地投入,进行自主、快乐地学习,那么课堂教学已成功了一半。

  (二)巧借网络,激发阅读欲望,品析语言文字。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背后隐藏着重要的背景故事,并且这些背景与课文内容的联系还比较紧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进行的语文教学,就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的空间。利用信息技术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及时诱导到研读文字、学习课文上来,就能更进一步诱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愿望。

  如在教学过程中,在对冯卡门的介绍,美国政府对钱学森的迫害以及钱学森回国后为国家做的贡献这三处,我就利用多媒体技术出示了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就能很好地把当时钱学森在美国享受的优越条件展示在学生面前,而钱学森就是在这样的待遇面前,在遭受到美国政府残酷迫害下坚持回国的爱国情感表露无遗。这样的运用,对本课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很好地帮助作用。

  (三)音乐渲染,感受课文的情感意境。

  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悦耳的诗篇。语文也是一首流动的诗,语文教学需要浪漫主义情怀。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准确地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再让音乐与文章表达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在浓郁的情感中想象、顿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和激励。

  教学钱学森准备回国这一部分时,在分析、体会了文章,感受到钱学森浓浓的爱国情感后,为了深化这一主题,我播放了一首《我的中国心》,师生同唱这一爱国歌曲,营造氛围。然后生成话题:“你认为《我的中国心》的歌词中,哪一句最能表现钱学森的爱国感情?”学生的情绪在受到听觉的冲击下再次被点燃。这种效果是在我试教中所没有的。

  在本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为钱学森写一个颁奖词。”以升华主题。在悠扬的音乐中,学生把这一节课的感受都融入到了文字当中。正是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学生写出了感人的颁奖词,下面我摘录了几段:

  生:你有一颗滚烫的爱国之心,有始终强烈的爱国情感,你带给国家的是兴旺和富强。

  生:一个伟大的名字——钱学森。正是你,为能早日回国坚持不懈;正是你,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为你知道“你是一个中国人!”

  生:在你心中:金钱是轻的,名誉是轻的,最重的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

  歌以咏怀,言为心声!此处借助歌曲的魅力又把教学推向了一个高潮。

  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情感体验,更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说课稿1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部分生字,会写“公”这个生字。认识笔画“撇折”和偏旁“八”字头。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读好问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一些小动物的尾巴的特点,激发热爱小动物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问句,知道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昨天动物王国的狮子大王给老师打了个电话说要邀请小朋友们到动物王国去参加一场有趣的比赛,还让我们去当裁判呢。看,小动物们早做好了准备,连牌子都竖起来了,赶快拼拼吧!课件出示森林动物大会的音乐,出示带拼音的“比尾巴”。自由拼读,集体拼读。巴的拼音宝宝上面少了什么啊?没有声调,要读轻声,我们把巴读得又轻又短,谁会读?

  (指名读,齐读)

  二、认识参赛选手,自主识字

  1、有哪些小动物参加比尾巴大赛呢?(课件出示词语和拼音),自己先拼一拼、读一读,读对了,他们就出来了。你最喜欢哪只小动物,就亲热地和它打个招呼吧!

  2、小动物们的照片不见了,你还能认出他们的名字吗?(自由读读——齐读。)

  3、认读:“猴、松、公、鸭、鼠”

  (1)动物们的名字里面这几个字特别重要,小朋友们会读吗?

  (2)要是能记住这几个字,就能牢牢记住小动物的名字,大家快来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这几个字。

  4、拼音宝宝也走了,你还能再认出他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

  5、认读词语。

  6、读句子。(读好问句像小耳朵似的符号叫问号,它提醒我们读这样的`句子时声音往上扬,就象读第二声一样。)

  三、认识比赛项目,朗读问句

  1、比赛马上开始了,看,我们的小动物都迫不及待地高高地翘起了尾巴。那比赛的项目有哪些呢?(出示课件6——六个问句)

  2、指导朗读

  (1)请小朋友赶快拼拼,有哪些比赛项目?

  (2)看小朋友们读的这么起劲,老师真想参加啊,欢迎吗?(教师示范读)

  (3)交流总结(像小耳朵似的符号叫问号,它提醒我们读这样的句子时声音往上扬,就象读第二声一样。)

  (4)交流.小组内自由朗读。说说自己是怎么认识“把、短、扁、最”这几个生字的。

  (5)通过交流,学生自己再次试读──比读──齐读。

  四、评比比赛结果

  1、小朋友们,比赛开始了,小动物们想请我们当评委,帮它们仔细评评。(教师示范:我认为猴子的尾巴长)

  2、看,比赛结果出来了,你能公布一下吗?

  3、给动物颁奖

  (1)指名说。(用“我认为.....的尾巴...”)

  (2)同桌互说──指名说──男女生比说──齐说。

  (3)用尾巴制作成的生字卡片给动物颁奖通过图文对照,在评比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长”、“短”、“扁”、“弯”、“好象一把伞”、“最好看”的意思。并通过颁奖,检查了生字的认读能力。

  五、朗读擂台赛

  1.现在我们都知道比赛结果了,只有狮子大王还不知道,我们来像狮子大王汇报吧!

  ①老师当狮子大王问,学生回答 ②同座互问互答 ③指名上台表演

  2、齐读《比尾巴》这首儿歌。

  六、拓展训练

  现在我们的朗读比赛结束了,但是你们瞧,这些小动物在干嘛呢?哦,原来它们也想参加比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儿歌。

  谁的尾巴像剪刀?谁的耳朵像扇子?谁的眼睛像宝石?燕子的尾巴像剪刀。大象的耳朵像扇子。兔子的眼睛像宝石。

  七、总结

  师:今天,小朋友们学得开心吗?你们真了不起啊,不仅当了一回最棒的小裁判,还学到了很多知识。老师下次再带你们去森林王国里玩,好吗?

  板书设计

  10、比尾巴

  参赛队员:猴子 兔子 松鼠 公鸡 鸭子 孔雀 比赛结果:长 短 像把伞 弯 扁 最好看

说课稿13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把单式条形统计图整合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进一步提高整理和描述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合作意识。

  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认识和了解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依据给定的条件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分析。

  4.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是:

  1.正确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能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中所要用到的铅笔、尺子、橡皮擦以及多媒体课件是本节的教具和学具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激趣法、设疑诱导法以及直观演示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让学生主动与我同行,我准备从学生身边寻找数学,创设了一个我们班中各小组分别有多少人的问题情境,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画出条形统计图,并借助投影仪展示学生画出的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为了让学生体会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我准备设计一个矛盾冲突,告诉学生这样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不能直观地看出各小组的男女生人数怎么办?从而引出课题。(这样的设计,不但复习了旧知识,检查了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作了良好的`准备。)

  第二环节:主动参与,构建新知。

  我先让学生数出本组的男女生人数各有多少,并根据学生所汇报的数据填入事先设计好的复式统计表内,然后组织学生根据统计表,分别绘制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并鼓励学生借助投影仪展示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讲解这种统计图的画法。

  为了让学生深入学习新知识,我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想办法把这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组合起来,画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而我则深入学生当中,发现容易出错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直观地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而且边操作边进行重点讲解,并让学生边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以及提出并回答的问题。从中生成新知识。

  为了让学生体会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我又让学生把这两统计图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以及我的适时引导,不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变灌注知识为主动脉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题是填空题:表示我校各年级学生人数应该画( )式条形统计图。

  表示我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应该画( )式条形统计图。

  第二题是看图分析题:我将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某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边看图边进行简单地数据分析,并提出和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第三题是看表作图题:我将出示东江源小学二到四年级男生、女生1分钟平均跳绳数量的复式统计表,让学生根据表中数据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让学生边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以及提出并回答的问题。

  (层次分明的练习设计,步步深入,环环紧扣,让学生在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做到学以致用。)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加深印象。

  我准备用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不但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而且激发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使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无穷澳妙。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只把学生根据本班各小组男女生人数所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作为我板书的内容,这样直观、易懂。

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第十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文章真实而鲜明地表现了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追求,探索。以及在现实中无所适从的空虚和迷惘。文章象诗一样形象,精炼,富有抒情性和节奏感。这是小语教材中不多见的抒情文章,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发挥并挖掘文章适合朗读的优势,给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导。提高学生自读,表达,感悟等语文综合素养。

  二、说设计理念

  1、以生为本:在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而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我力求引导学生用心地阅读文本,达到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2、以教材定教法:每篇文章都应该选择最适合的教法。《匆匆》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中的代表作,也是散文中的经典作品,文章语言清新流畅、生动优美,表达了作者对如烟往事的回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灿烂未来的向往。文中蕴涵的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谈的,因此,课堂上老师的任何分析讲解都会显得贫乏、无力,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用心灵去体会、去朗读,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理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文章的语言美。加上我个人的教学风格及学生的特点,本文的教学采取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悟贯穿全课的方法。

  3、简单、扎实:

  “大道至简”,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课也一样,只有“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才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让学生学得快乐,学有收获。所以,本课,我力求屏弃不必要的教学手段、繁杂的教学环节、罗嗦的教学语言,静下心、钻进去、深下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老师与学生产生共鸣,宁可一课一得,真正让学生学到点东西,也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让人产生作秀之感。

  三、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5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同几条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启发学生在充分领会重点句子含义及作者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学习仿写句子及段落,并在讨论和仿写过程中积累语言

  2、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现在起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含义及表现手法。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2)、以“读”为主线,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的理解、表达。

  4、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5、课前准备

  教师:《匆匆》课件

  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学生:搜集和时间有关的名言等。

  准备几张刚出生时、幼儿园时、小学时几个阶段的照片。

  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四、说教法

  “教师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配乐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练笔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为此,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领会中心思想,体会语言的美,所以采取情感教学,用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

  五、说学法

  老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的学习方法,在学习通过朗读课文,观察投影,展开联想,语言表达、思维、朗读的能力,积累规范语言,感受时间的匆匆,体味作品的语言美。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是否安排的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揭题导课

  板书“勿”字,让学生认识并组词,,然后加上一点后成为“匆”字,说说对“匆匆”一词的理解,接着引导学生给“匆匆”一词搭配词语,说说“———匆匆”或“匆匆————”,再引导学生说说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匆匆?(这样的导课既简单又扎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的几张照片,大家有兴趣看看吗?

  2、投放学生不同时期的照片(气氛会非常活跃,不由自主地说出不同时期的特点)

  3、照片拍到现在就没有了,大家想想,再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他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是啊!会变成年轻帅气的小伙、会变成孩子的妈妈、会变成满脸皱纹的老太太,时间会无情地在我们的脸上刻下沧桑。那时我们是多么想抓住时间的脚步,留住青春岁月啊!可这个愿望是永远不会实现的。于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便引起了我的共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匆匆》。(创设情境,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创设良好课堂基调。

  (二)、认识作者。

  1、通过课前预习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朱自清)(课件出示朱自清的照片),你们对朱自清了解有多少?谁来说说。(这样就为进一步阅读、理解文章奠定了基础)

  2、教师简介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到逝世。他的文学成就很高,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1、让我们用心一起去品味《匆匆》这篇散文,在作者诗意化的语言中去触摸时间这个精灵。

  2、在钢琴曲《秋日私语》的伴奏下,听老师范读《匆匆》一文。

  3、这篇文章美么?因为它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是作者用心灵写下的文章,所以也要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自己想不想试一试?

  4、老师给同学们放上音乐,同学们自己感受着读读这篇文章。

  5、看到你们朗读时认真投入的样子,听到你们朗朗的读书声,就知道大家一定读得很好。现在谁想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通过这一环节的朗读,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但还不够深,还需进一步深入到字里行间去品味词句,轻轻地读,静静地体会。)

  (四)深入阅读课文,用心品读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受,但是还很浅,还需要我们用心灵去阅读、去感受,接下来我们就来轻轻地读,静静地体会,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看哪些段落给你的感受最深2、哪一段给你的感受最深,就带着你的感受来读。说说你的感受。(这一环节老师要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自己对一些词句的理解,就是品读词句,谈自己从文中感受到的东西,接着在感受加深的基础上再读。这样,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就会越来越深,读得也会越来越好,真正体现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贯穿整个课堂。)

  随学生的讨论出示课件: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写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是什么句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2)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

  这个比喻句好在什么地方?

  (4)“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排比句式,说出你的日子在生活中是怎样流逝的,以此来进行听、读、说、写的训练。

  在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过去了。

  通过探讨学生可能会讲:

  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了。

  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了。

  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了。

  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滑过了。

  3、是啊,作者为时光匆匆逝去感到痛苦和无奈。同学们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我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请同学们闭上眼

  睛,试着问问自己从现在开始能做些什么?请同学们试着填写下面的文字。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___,我能做_________________,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高尔基说过,读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刚才我们就通过阅读用心灵和朱自清先生进行了交流、谈心,同学们的感受很多,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最好是一句格言、警句来总结、概括一下自己的感受、收获,你最想说什么,想一想,写在课题的旁边。

  2、请学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下的一句话。(老师随即把大家评价最好的写在黑板上。到此为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用心朗读、用心品读、用心诉说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五)板书设计:

  时光易失——珍惜时间

  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六)设计反思:

  1、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

  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

  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一悟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婉惜,感知要珍惜时间;二悟旧时代年轻人已有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复杂心情,感知生命意识的觉醒;三悟人的一生不要虚度了光阴,虚度了年华,感知生命是可贵的。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2、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

  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

  七、延读,从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走近朱自清,去读朱自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让学生感受作家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写作能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从教材向外延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说课稿15

  我的说课题目是《台阶》。它选自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㈠先说教材,

  《台阶》选自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写人单元,表现的是普通人、普通事。前两篇文章分别是《阿长与山海经》与《背影》,均是讲读课,所以本课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点的巩固。单元提示这样要求:“……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这是本单元的总体目标,对本文而言,整体把握故事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是我们学习本文的目标之一。不仅如此,新课标的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举的理念,还要求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多些引导,让他们获得更多裨益。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找到“父亲”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尊重父亲,热爱父亲的感情,也是我们预期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对于初二学生而言,本文情节的单一,文字朴素的特点,无疑给学生解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我们将本文定为自读篇目,预计课时完成,当然困难仍然是存在的。由于小说是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正是因为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态,决定了“父亲”的形象,具有比较开放的意义。所以分析“父亲”的形象,便成为学习本文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又必然要以梳理的故事情节,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前提,所以这个前提应作为突破全文的重点。

  ㈡再说说教法与学法。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强调学生的“协作性”,他们认为各人在理解上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交流与比较,才能领略他人是如何处理同类问题的,以及收效如何等等。所以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建构者,而且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一条捷径。这些理论与《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谋而合。本文在学法上正是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它的另一个根据是《台阶》文本的特点。“父亲”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可以结合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在是师生间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人性化的解读。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教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总而言之,在学法上以学生自读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教法上,以教师引导为主,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引导学生进一步对既得答案发出质疑,从而巩固了原有知识体系。(接着说说板书,因为教法与学法的特点,板书主要突出“父亲”的话:“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作为主体板书,这也是全文的文眼。“父亲”的人物形象特点罗列于这句话的下方。)

  ㈢说教学过程:

  ⒈导入:由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说起,引出父辈创业的艰辛,从此引出本课内容。

  ⒉整体感知: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浏览文章,进行复述课文的比赛,评比出复述最佳的同学,本环节一方面以比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较轻松的气氛中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并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巩固了复述技巧,寓教于乐。

  ⒊品味赏析:本环节是全课的重点,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品味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问题,学生分组等准备工工作,不再下赘述。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呢?还是从文本出发。全文由“台阶”高低问题引入,又以“父亲”建成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告终,“台阶”充当了贯穿了全文的线索。“父亲”的形象在造屋的历程中渐渐清晰,“父亲”的性格特征也随着“台阶”的变化,而不断强化,所以要破解“父亲”的秘密,必然还要从“台阶”入手。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①父亲为何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②父亲是如何造好这栋新屋的?③父亲造好新屋后,有何变化?”这实际上给学生的讨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大主文方向,也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效率。在对“父亲”形象特点进行赏析之后,我们还设计了一个环节,即评价环节。可以是自评,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当然也可以是都是的评价,我们鼓励自评与互评。用建构主义学习观理论来说,自评与互评就是一个调整自己知识体系,去不断容纳新鲜知识的过程,它能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也能促进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的提高以及自学能力增加,所以不仅评价的环节不可或缺,我们还提倡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

  ㈣质疑与解答,

  这个环节安排于“合作探究”之后,是为了给学生的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预留5-10分钟,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总体结构上的,也可以是细微枝节处的,甚至可以突发奇想地联系课外,跨越其它科目,提出问题。教师一定要提供给学生什么既定答案,更不必要在一节课的容量内完成,对有价值,富有创造力的问题,除了支持提问与大力表扬外,还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性课题或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开展。所以质疑环节一定程度上是合作探究环节的延伸,又对它有所超越,它已经走出了语文的范本,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的境界迈进。说到这,我想引用一首描述语文教学特点的诗歌来结束这次说课:“语文譬如花,社会乃其根,土活椒兰茂,源泉开江海深。”愿我们的语文教学有处处开出鲜艳的花朵!谢谢大家!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小班健康说课稿04-14

说课稿05-15

实用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通用11-27

信息技术说课稿_说课稿03-20

《蓝树叶》说课稿蓝色的树叶说课稿05-18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模板范例04-20

《白杨》说课稿01-20

背影说课稿11-14

《劝学》说课稿12-07

亡羊补牢说课稿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