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6-25 06:58: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数学相关的环节。比如,早晨入园时可以问幼儿:“你是几点起床的?几点来幼儿园的?”这样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时间的概念。又比如,在排队做操时,可以问幼儿:“谁站在第一个位置?第二个位置?第三个位置?”通过这样的问题,幼儿能够形成序数的概念。在分午饭时,我们可以让幼儿将碗和筷子进行一一对应,还可以让他们比较小朋友的人数和所搬的小椅子的个数。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计数能力,还将对应和比较的知识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数学教育无处不在,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数字。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名为《找数字》的活动,来巩固幼儿对数字的认识。

  根据幼儿的认知,理解水平,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幼儿寻找生活中的数字,体验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幼儿对数字感兴趣,进一步巩固幼儿对数字的认识。

  二、说难点,重点

  难点:中班幼儿的思维仍然以直觉和行动为主,他们更喜欢通过动作来探索世界,需要亲身体验来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数字的认识,他们只知道每个数字有不同的形状,但并不清楚数字表示了什么意义,也不知道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幼儿来说,数字的概念还是模糊的。尽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了很多数字,但几乎没有思考过这些数字代表着什么意义。因此,让幼儿“亲身体验数字与人们生活的紧密关系”成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重点:在小孩的眼中,“数字”和“图画”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经常会有小孩把数字“5”写成了“ζ”,把数字“9”画成了像个气球一样的形状。因此,如何帮助小孩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数字,成为本次活动的重点。这对小孩的一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说活动准备。

  教师的准备工作:

  (1)在一座没有标示门牌号的大楼里,住着十只不同的小动物,它们分别是小鸡、小鸭、小狗、小羊、小牛等。这栋楼里没有带有数字的钟面、没有标有数字的称重器以及汽车等。

  (2)带有数字的其他实物,图片。

  幼儿的准备工作:

  请幼儿们帮忙找一些常见的有数字的物品或图片,例如手表、闹钟、日历和温度计等。我们将把它们放在教室四周,打造一个属于数字世界的环境。谢谢!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最新教育纲要的要求,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在探索中获得知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次活动采用了情景学习法、观察法、操作法和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情景学习法:把幼儿收集来的各种有数字的物品布置在教室四周,形成一个有趣的“数字世界”。

  2、观察法:通过幼儿观察他们带来的物品,理解“数字”和“物品”之间的关系,并引起幼儿的思考。

  3、操作法:通过幼儿为各种物品编号码,加深幼儿对“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的理解。

  4、游戏策划:在此次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与数字相关的小游戏,以满足活动目标。幼儿们将踏上一段数字世界的奇妙旅程,在“寻找数字”、“猜测数字”、“编排数字”等有趣的游戏中,展开互动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我将分成:游“数字世界”——猜数字——找数字——游“粗心王国”这四个环节来进行。

  第一个环节是:游“数字世界”。

  带领幼儿来到“数字世界”,请幼儿注意观察,这些物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教师用神秘的语调说:“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来到了一个神秘世界,这里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请你找一找,是什么?”引导幼儿寻找数字,发现钟,表,日历,称等物品上都有数字。这样问题导入,一下子就能调动孩子的兴趣。这一环节大约进行4分钟。

  第二环节是:猜数字。

  请幼儿猜想物品上数字的意义及它们的功能。老师问:“刚才,我们去了一个神奇的数字世界,在那里我们发现物品上都有数字,请你们想一想,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呢?”老师一个个拿出了钟、日历、称等物品,请幼儿分别说一说它们的作用。这个环节大约进行6分钟。请幼儿猜想物品上数字的意义及它们的功能。老师说:“刚才,我们一起进入了一个魔幻的数字世界,在那里我们发现每个物品上都有数字,请你们想一想,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呢?”老师逐一取出钟、日历、称等物品,请幼儿分别说一说它们的作用。这个环节大约进行6分钟。

  第三个环节是:找数字。

  请幼儿找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字。老师说:“原来,数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此重要啊!那么,除了刚刚我们收集到的物品上有数字,还有哪些物品上也会出现数字呢?”请幼儿随意发言,谈谈他们在哪些地方见过数字,以及数字的用途。这一环节大约进行4分钟。

  第四环节:游“粗心王国”。

  请幼儿为空白的物品添上数字。教师说:“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粗心王国’游玩,请小朋友看一看,想一想,‘粗心王国’的物品上,少了什么?”“他们的生活方便吗?为什么?”“小朋友,请你们来帮助他们,为这些物品添上数字,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好吗?”这一环节大约进行8分钟。

  我根据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在整个活动中,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开始,逐渐深入,层层递进地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内容和形式。我将教育融入游戏活动中,旨在实现我在活动前设定的目标。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2

  一、设计意图

  指南中指出生活是幼儿学习的源泉,在生活中很多的数学现象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所以成人应该培养幼儿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情绪,最重要让幼儿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趣和有用。

  二、说教材

  数字对于幼儿来说是枯燥,为了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设计了本次数学活动,以情景故事为主线,把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游戏化,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玩中学、学中玩,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三、说活动目标

  大家都知道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有导向作用,根据中班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1.感知7的物体数量,理解6添上1就是7。

  2.学会把物体的数量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完整。3.体验生活中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激发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四、说重点难点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把本次活动的认知目标为重点,技能目标为难点,为了更好的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为活动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开心农场》等。

  五、说教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了帮助幼儿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情景激趣法、启发提问法、游戏法,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和习惯。

  六、活动总结

  最后说本次活动的亮点,本次活动是游戏法与情景法的相结合。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创设的情境中,引起幼儿的.好奇心,贴近幼儿的生活,在游戏中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次活动中采用了多种的教学法让幼儿在趣味性、游戏性的活动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七、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去探索和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我让幼儿充分去自由探索和体验,通过探索操作法、小组讨论法、趣味游戏法,让幼儿的认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八、说活动过程

  结合以上的分析,我把活动过程分为6个环节,第一环节我会以游戏的方式进场,师幼互动开汽车,教师要求幼儿开车前报一下人数,进入创设的情景——农场。此游戏是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1-7的数字,巩固对数字的认识。

  第二环节进入情境后,教师运用启发提问法:到站啦,我们来到了开心农场,很开心,看谁来了?屏幕上出现小狗的图片,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提高语言能力,增强自信心,达到活动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课件先出现6个物体后来加入了一个物体,成为了7个物体,意思让幼儿理解6添上1就是7,出现了小狗,小鸭等生活中认识的事物,贴近幼儿的生活,过程不断的重复,方便幼儿的记忆和理解。

  第三环节,游戏部分,指南中指出游戏是幼儿极有意义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当幼儿的专注力下降的时候,游戏可以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活动室里布置了两棵树,上面挂满了水果和蔬菜,教师给幼儿布置任务,请每位幼儿手里拿着一个篮子去摘7个水果或者蔬菜,然后师幼一起来验证幼儿的操作。

  第四环节,幼儿操作,教师先示范,“请小朋友们每人拿一个打包袋,装7个水果或者蔬菜,并把你们的点货单填好了,一起送到跟你衣服身上对应数字的篮子里放好,要把篮子的袋子都装满了水果或者蔬菜哦!”教师提出要求,要求幼儿拿到点货单先写上你身上的号码,然后举例子说明,“例如你拿了3个西红柿就记录在点货单上,明白吗?如果我们干着又快又好,农场主说可以送一袋给我们带回家分享。”让幼儿自由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第五环节,教师引导幼儿描述自己的记录卡并验证。

  第六环节,结束活动,教师小结完后就请幼儿上车回家,出发回家前让幼儿点一次人数,再一次感知7的数量。

  九、说活动延伸

  五大领域是相辅相成的,我会把本次活动的操作材料投放到数学区或者益智区等各个领域,让幼儿的兴趣得到持续的发展。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认平面几何图形,中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直觉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设计此活动,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是:

  1、引导幼儿区分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2、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

  难点定为:初步感知几种图形的组合和转换关系。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知识准备:已认识简单、常见的图形

  物质准备:

  1、教具:自制的“石路”上面画有大小不同图形“土坑”若干。

  2、学具: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卡片若干,幼儿人手一个小塑料筐。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创设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铺石头这一情节,并通过情景表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

  3、观察法:观察可丰富幼儿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组织幼儿观察石头的颜色和形状,达到巩固和比较各种形状特征的目标。

  4、游戏法:“富教育于游戏之中”是《规程》的原则体现之一,淡化模式,把教育内容寓在有趣的游戏中,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本次活动中,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游戏是本次教学活动的一条主线,让幼儿在捡石头——铺石头——踩石头的一系列游戏来达到预设目标

  5、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如在观察活动中渗透了语言表达教学,在“铺石头”中渗透了方位词教学及社会情感教育等等。

  (二)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帮助小朋友铺路,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拼一拼来认识几何图形。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景,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捡石头铺路的情景一下子抓住幼儿的眼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2、第一次操作——捡“石头”

  带领幼儿捡“石头”,引导幼儿观察“石头”的形状,并通过交流发言,做分类游戏等多种方式来复习巩固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特征以及常见颜色的掌握。

  3.第二次操作——铺“石头”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铺石头”的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真正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让孩子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来巩固对图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掌握。

  3.第三次操作——拼“石头”

  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难点问题——有些坑找不到相同形状的“石头”来填,并及时抛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同时也培养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我一共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这三次操作活动每次的药企业和难度都不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线条清晰,利于孩子逐步深入的仔细观察和主动探索。

  4、音乐活动——踩“石头”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活动要动静交替,切合幼儿年龄特点。中班幼儿的专注时间一般在25——30分钟左右,在三次操作活动后,我特意安排了这个音乐活动,让孩子在轻松活泼的音乐中跳一跳,蹦一蹦,抢一抢,放松心情,活跃气氛,而且也再次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和掌握。

  5、活动延伸

  一次活动的结束不代表这次内容的终结,幼儿的知识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巩固和联系,要不断的积累和深入。一次活动后,我们的教具和学具也还有大量的再次使用空间,所以我请孩子们把材料转移到活动区,在那里感兴趣的孩子们还可以接着探索形状的奥秘。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能详细地说出各图形的区别,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组合和转换关系,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尝试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4

  一、设计思路:

  梯形是一种四边形,它的两对边是平行的,这使得幼儿很难理解和识别。因此,在中班教学中,我们可以简化幼儿对梯形的认知要求,只要他们能够找出相应的图形即可,不必要求他们用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因此,本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能够识别和区分梯形。

  1、初步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不受其他图形的干扰在各种图形中找出梯形。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3、诱发孩子们学习图形的兴趣。

  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难点:认识不同的梯形。

  二、说准备

  为了更好的进行教学,我做出以下准备:

  环境创设: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

  教师演示用具: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梯形娃娃。

  幼儿学具:包含有梯形的的图画若干张(没涂色)。

  三、说教学教法

  根据新《纲要》的要求,教师在幼儿活动中应扮演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采取了操作法、情景法和互动法,并结合游戏形式设计,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加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听、说、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参与,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掌握新知识。同时,我还积极组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幼儿的综合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幼儿数学知识获取、技能技巧形成、智力和能力发展以及思想品德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有系统的`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和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来设计教学活动。经过我的努力,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步骤:

  复习整理基础上,渗透新知识点——新授活动——巩固活动——生活化延伸

  1、通过寻找、涂色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征。

  让幼儿找出图中不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并涂上颜色。

  由于梯形的概念幼儿不容易理解,所以活动设计我就不从概念入手,而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

  2、观察了解梯形特征。

  (1)给你看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有多少条边?还有多少个角呢?看,它上面的边短,下面的边长,上下两条边是平行的,而旁边的两条边是斜线的。你觉得这个图形像什么呢?

  (2)小结:这个像滑梯的图形,名叫——梯形。

  (3)不过,梯形宝宝可调皮呢,它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这样还是梯形吗?(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睡着放,它们都是梯形。)

  (4)分别出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让幼儿了解它们也是梯形。

  提问:这个一边可以当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这个两边有一样长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幼儿在认识梯形时可能会面临一个难点,那就是梯形的多样性。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形成固定的观念。因此,在开展相关活动时,我们需要让幼儿接触到各种不同形状的梯形,确保每个环节中他们所看到和制作的梯形都是不同样式的。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幼儿对梯形的全面理解。

  3、通过再一次的操作活动让幼儿巩固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1)来了一些小客人,他们说肚子饿了,想吃梯形饼干,小朋友能帮助他们吗?

  (2)先请小朋友们从各种形状的饼干中挑选出1块梯形饼干,举起来给老师检验。

  (3)再选取2块不同形状的饼干,用来喂给小朋友,并告诉他们:“请享用这两块特别的饼干。”(老师会在旁边进行验证)

  这个环节是我在教学中有意设置的一个难点。我让小朋友选择两块不同形状的饼干,然后让他们互相检验后喂给小朋友,并对他们说:“请吃这个形状的饼干。”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小朋友需要思考一下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只有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从内心感到满足。

  4、通过寻找生活中常见事物中的梯形,加深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1)让幼儿在活动室周围张贴的图片中,寻找梯形宝宝,先请一名幼儿找找、说说。

  (2)鼓励全体幼儿寻找梯形,跟同伴和客人老师说说梯形宝宝藏在哪里。

  在整个指导过程中哦注重“三最”:即最大的观察(努力观察每位幼儿,避免笼统评价);最小的干预(教师角色进行退位,不干预替代);最多的鼓励(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

  另外,努力把握“玩数学”的度。不在游戏中刻意地“教”,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泄情感,感受愉悦。

  这节课,我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指导幼儿观察、游戏,操作,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幼儿的思维和各项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训练包含数、量、图形与空间、逻辑与关系四大领域。数以及数与数间的逻辑关系是人脑中对事物属性关系的综合反映,复杂且不易理解。而我今天要介绍的相邻数概念对于4到5岁的幼儿尚未形成,但他们常接触到邻居关系。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选择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并富有挑战性的教育内容,既贴近幼儿生活又引发兴趣,还能扩展幼儿经验和视野。因此,我设计了一堂名为《10以内的相邻数》的教学活动,希望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积极参与操作,从中获得相关知识。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者通过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有助于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为了突出学习的重点和克服难点,我将在本次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故事讲述法、情景表演法、猜测法、模仿法、游戏法、操作法和验证法。同时,我还会运用个别提问、小组提问和集体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通过听、猜、说、玩的过程,幼儿们将能够融入学习,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的说课还很粗糙,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三、说目标: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的“教育活动内容选择需同时适应幼儿现有水平和提供一定挑战性”的要求,以及“教育活动内容组织上需充分考虑幼儿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原则,我们制定了以下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的实际发展水平。

  1、用讲故事、演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情感)

  2、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认知)

  3、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认知)

  4、发展幼儿的比较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能力)

  四、说重难点:

  1、活动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活动难点: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五、说活动准备:

  1、森林背景图,十座写有1——10数字的蘑菇小房子,小猴、小熊手偶各一个和老虎的图片一张,故事《住宾馆》。

  2、1—10的大点卡和数卡一套。黑板1——11的数字卡片。

  3、幼儿数学操作板1个/人,1—10的点卡一套/人。

  4、扑克牌人手一份(从1到11);标有1—10的数字卡片,每个小朋友一张

  5、已经学习过了《11以内的序数》、《11以内数的形成》(包括0)等,幼儿有了初步的数与数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的概念

  六、说过程:

  1、开始部分:通过拍手游戏和幼儿讲讲说说,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A、拍手游戏:“嘿嘿,(小朋友名),我问你,你的朋友在哪里?”“嘿嘿嘿,在这里!”(被问的小朋友举起旁边小朋友的手。)

  B、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午休的小床,请你说一说自己的邻居都有谁,让幼儿理解什么是邻居。

  2、基本部分:

  “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引导者”,通过有趣生动的故事编织和精彩表演,以提问的方式鼓励幼儿回忆故事的细节。例如:。

  (1)熊猫说6号有两个邻居,它们都是谁呢?小猴子的家应该是几号呢?

  (2)小熊说它的家是8号的邻居,8号的邻居是谁呢?

  (3)小熊的家不是9号,那应该是几号呢?

  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小朋友们看到了一排排的小房子,每个房子上都写着一个数字。他们发现房子里原本放着一些小动物,但现在这些小动物都不见了,只剩下了带有数字的小房子。看着这些数字,小朋友们想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于是开始探索相邻数的定义。小朋友们提出了第一个问题:“6的邻居是谁呀?”他们明白了“相邻数”的含义,就像他们都有两个名字一样,数字也可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相邻数。经过思考,他们得出了结论:7和8是6的邻居,也可以称为6的相邻数。类似地,9和10是8的邻居,也是8的相邻数。

  接下来,小朋友们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么5有没有相邻数,它们是谁?”他们思考后得出了结论:每一个数都有两个相邻数。对于数字5来说,它的相邻数是4和6。小朋友们被这个发现所鼓舞,他们迫不及待地开始自主探索10以内各个数的相邻数。一部分小朋友上前操作,然后大家一起验证。随着探索的深入,他们进一步推理出了10以内各个数的相邻数。这样,小朋友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了数字之间的关系,并学会了用相邻数来描述它们之间的联系。他们非常开心地分享了这个发现,并对数学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好奇心。

  B复习11以内数的形成,“添1就是,比少1”为后面理解10以内相邻数(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打下基础。复习数字1—11。

  (1)、请你说得比我多1(少1)。“小朋友,我问你,比2多1就是几?”“

  (2)、接着往下数,一直说到数字11。

  C幼儿操作,总结评价幼儿操作的结果,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1)、“你帮1找到了哪两个相邻数?为什么0是1的相邻数,2是1的相邻数呢?”引导幼儿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2)为了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间多1少1的关系,我们决定发放幼儿数学操作板和操作点卡。通过这些工具,我们可以引导幼儿找出比给定数字多1或少1的点卡。我们首先让幼儿找出比2多1的点卡,然后再找出比2少1的点卡。接着,我们继续逐个数字进行这样的比较,引导幼儿逐步找出比3、4、5、6、7、8、9、10多1或少1的数。在此过程中,我们会引导幼儿说一说每个数字的相邻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活动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并培养他们在数学上的思维能力。

  3、结束部分:

  游戏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游戏:

  (1)、每个小朋友都被发放了一张数字卡片,从1到10中的某一个数字。我笑着问小朋友们:“嘿嘿,告诉我,和这个数字相邻的数是哪些呢?”

  (2)《扑克牌中的相邻数字》:两人组队,甲从乙的扑克牌中抽取一张牌,然后让甲找出与所抽取的牌相邻的数字。如果找对了,那张牌归甲所有;如果找错了,那张牌归乙所有。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后拥有更多牌的一方获胜。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6

  一、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有初步的观察与比较能力,面对直观的图片或物体幼儿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观察并发现规律,幼儿对具有不同外部特征的两个模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不清晰,理解模式只存在于认识模式的表面,并不能真正理解模式的内在意义,教师开展此次活动,引导幼儿体会到模式的内在规律,逐渐认识模式的表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

  二、说教材

  规律排序——是指能够将2个以上物品或对象按照某种规律排列成序。对于幼儿来说能够复制一个排序,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认识排序的规则,如在建构活动中,儿童不能将排序知识进行迁移地进行拼搭,需要教师的暗示与推动才能将排序学以致用,复制性排序仅限于口头是不能帮助幼儿理解排序的真正意义的。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多种材料,引导幼儿在操作摆弄中感知规律排序的特点,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规律排序的意义,帮助幼儿强化和真正理解规律排序,并鼓励幼儿再次用语言表达规律特点,加深幼儿对规律排序的认知。从而达到感知排序、认识排序、理解排序、创造排序的知识经验,使其运用到生活和游戏中。

  三、说活动目标

  情感:通过游戏体验按AB规律排序活动的乐趣。

  技能:运用多种感官学习按照AB规律模式进行排序。

  认知:理解AB规律排序的特点。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能按照ABAB规律的方式进行排序。

  难点:理解规律排序的特点。

  五、说教法

  1.观察法:出示不同排序图片,看一看、说一说生活中的规律排序。

  2.提问法:以提问的方式鼓励幼儿表达对规律排序的理解。

  3.信息技术支持。

  六、说学法

  1.体验法: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感知排序特点,加深对排序的理解。

  2.检验法:幼儿将自己拼摆AB规律排序进行交流分享,不仅拓宽了幼儿之间对规律排序的理解,幼儿通过语言描述更加巩固理解规律排序要点。

  3.操作法:幼儿自选材料进行规律排序的练习,巩固知识,在操作与摆弄中,感受规律排序特点,充分掌握知识要点。

  七、说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引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导入语 :今天我们要玩一个排队的游戏,小朋友仔细看。

  提问:小朋友是怎么进行排队的呢?说一说他们排队有什么特点吗?

  二、基本部分——多种感官体验,感知、认识、理解规律排序

  (一)感知规律排序,动一动、听一听生活中的规律排序

  1.出示图示,引导幼儿说一说看到的.规律

  (一男一女一男一女)

  (一女一男一女一男)

  提问:请小朋友看图示,说一说他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排队的?

  2.请一组男孩做动作

  (1)(站着蹲着站着蹲着)

  提问:说一说这是什么规律?

  (2)(拍手跺脚拍手跺脚)

  3.请幼儿听一听声音(鼓声哨声鼓声哨声_(鼓声)______________)

  提问:说一说听到的是什么规律,猜一猜接下来是什么声音?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做游戏里的动作、声音都是有规律的,他们都是两个一组一个接着一个排列的。

  4.回忆生活中的AB规律排序

  提问: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是AB规律排序的?请你想一想、说一说。

  (二)认知规律排序,说一说、填一填生活中的规律排序

  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说出图片里面规律排序并填充缺失的元素

  课件1:操场的颜色(绿色黄色绿色黄色)

  课件2:未串完的珠子项链

  提问:这个串珠是什么规律,接下来该串什么珠子了?你能把它串完吗?

  课件3:积木区围墙(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正方形)

  课件4:美工区悬挂小旗(红树绿树红树绿树)

  课件5:白天黑夜图片(白天黑夜白天黑夜)

  (三)理解规律排序,摆一摆、画一画生活中的规律排序

  1.摆一摆、画一画

  (1)出示材料(雪花片、手工纸、积木、粗细不同的勾线笔、剪刀)引发幼儿思考利用这些材料按照AB模式进行排序。

  (2)幼儿自选材料,教师提醒引导幼儿可以按形状、大小、颜色、特征进行规律排序等等。

  (3)请幼儿用笔将摆出规律排序用符号画出来,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创造排序,不同规律的排序

  提问:还用这些材料你能发明一个新的规律排序吗?请你说一说、画一画。

  三、结束部分

  请小朋友在幼儿园里、班级、家里一起寻找规律排序。

  八、说活动总结

  《指南》指出模式不仅是数学的基本主题,也是数学本身最重要的特质,所有的数学都建立在模式和结构的基础之上。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模式,包括图案、花样、动作、声音或事件等等,如视觉上的“红、黄、蓝,红、黄、蓝…”;听觉上的“掌声、鼓声、哨声,掌声、鼓声、哨声……”;身体动作上的“拍手、跺脚,拍手、跺脚…”;自然现象的“上、下午、晚上,上午、下年、晚上…”等。规律排序与模式有着紧密的关系,幼儿创造模式是建立在排序基础上的,幼儿只有充分掌握排序的逻辑顺序关系才能创造模式,同样模式与排序都涉及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能力。因此这两类活动对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九、说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幼儿园里、班级、家里一起寻找规律排序,知识迁移,将AB规律排序进行知识转化运用到生活中。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拼图活动是幼儿园经常进行的活动,也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项活动。以往的拼图活动比较注重拼图的造型设计和制作,对拼图活动本身所蕴藏的数学内涵挖掘不够。其实,拼图活动也是帮助幼儿了解整体与部分关系、掌握数概念的一个很好的载体,而且也符合新《纲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一精神。

  二、说幼儿

  中班幼儿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主要依靠动作进行,需要亲身体验,在操作探索中发现事物的特征。他们对于物体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必须借助于对具体物象的感知,拼图活动恰好为帮助幼儿感知数量的多少、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支持。在日常的活动中,孩子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圆形拼图的造型经验,为本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说目标

  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是数学活动目标始终贯彻的一个原则,了解幼儿的思维过程、思维发展水品和个性特点,创设更适宜的条件和环境帮助幼儿发展思维能力则是我们确定数学活动目标、设计数学活动过程的基本准则。由此,本活动的目标初步确定为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拼图活动,加深幼儿对圆形造型变化的认识,初步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初步学习用统计的方法进行记录。

  从中班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出发,帮助幼儿理解物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本活动的重点,由于中班幼儿首次接触统计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就成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幼儿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幼儿首先学习用一种正确的顺序说出数词,对数序的感知从“连串”水平发展到“双向数链”水平,然后才能在具体的实物和抽象的数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逐步建立起整体与部分、数群与集合等概念。而教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于是,本活动采用“示范讲解”、“提问”、“观察”的教学方法,“示范讲解”可以帮助幼儿联系已有经验思考拼图中的一些数学关系;“开放性的提问”可以启发幼儿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观察”则让老师在活动过程中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思维过程,从而根据个体的差异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2、学法

  幼儿只有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关系有所体验并获得感性经验,由此,本活动采用的最基本的学法就是“操作法”,这也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思考、探索,通过一个个活动环节感知物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幼儿思维的操练与学习

  习惯的培养将使幼儿终生受益。另外,本活动采用“讨论交流”的方法,使幼儿在师幼互动、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分享学习经验,更好地掌握统计记录的方法。

  五、说活动程序

  1、活动准备

  大小、颜色不同的圆形、2种图案纸、若干份记录纸、数字标签、一些辅助图形

  2、活动过程

  (1)师幼共同拼出示范花的图案

  出示图案纸:请小朋友根据图案用圆形拼出花的造型。

  引导幼儿回忆拼图经验:你还有其他的方法拼出花的造型吗?(变换圆形的大小、颜色、数量拼出多种花的造型)

  (2)借助统计,使幼儿学会记录方法

  提问:小朋友们有很多种拼花的方法,老师想知道你们都用了哪些不一样的圆形,该怎么办呢?想知道每种圆形用了几个又该怎么办呢?

  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帮助幼儿提炼多种方法,并比较得出统计记录的方法。

  出示记录纸:

  图形数量

  帮助幼儿提炼统计记录的方法:在图形一栏中贴上拼花所使用的不同的圆形,在数字一栏中用数字标签记录所使用圆形的数量。

  初步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朵大的花的图案是由6个小的圆形拼出来的。

  感知数量:不同颜色、大小的圆形分别有几个。

  (3)借助实际操作,进一步感知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①、你能用圆形拼出不同的花的.图案吗?

  ②、你能用圆形拼出其他不同的图案吗?(鼓励幼儿以圆形为基础使用辅助图形拼出更多的图案造型)

  (两种不同的操作要求为幼儿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层次要求,满足了不同能力水平幼儿的需要。)请小朋友在拼图活动的基础上记录自己的拼图方法。

  (4)集体分享作品,梳理并提升幼儿经验

  幼儿交流:用几个小的圆形拼出了一个大的图案。(为幼儿提供了向同伴学习的机会,进一步理解拼图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

  出示第二张图案纸(船),提问:你能用其他的小的图形拼出这个大的图案吗?你有几种拼法?请小朋友在日常拼图活动的时候试一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下来,比较一下“同一个图案,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拼出来”,更进一步地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日常的拼图活动中可以继续延伸这一活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和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并进一步学习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些数学关系,使数学教学既来源于幼儿生活又回归幼儿的生活,真正体现“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8

  活动目标

  1、理解单数与双数的实际意义,有一定的数数、统计和比较等应用数学的能力。

  2、学会观察树叶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树叶的认识。

  3、在活动中能体验到同伴间学习的乐趣,培养合作的精神。

  活动准备

  每人一份树叶(叶柄)、一张表格、一只笔、展示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客人。下面我请小朋友们竖起你们的

  小耳朵,仔细的听好了。听···他来了。(听完后)接下来,有哪位小朋友已经听出,

  2.老师今天请来的这位小客人是谁呢?请小朋友来告诉老师。

  教师:大家都很聪明,都听出了这是树叶。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找一找,树叶里有哪些秘密呢?

  二、对叶片的统计与分析

  1、教师示范

  教师:下面我请小朋友们来看一看、数一数,老师手上的这一根叶柄上有几枚小叶片?

  现在请小朋友们来跟老师一起数一数,好吗?

  教师:好了,刚刚小朋友们与老师一起数了老师叶柄上的小叶片有几片。

  下面老师请小朋友们自己来数一数,然后把数好的小叶片数量记录下来。

  2、幼儿示范

  教师:这么多的叶片,你是怎么数的?

  小朋友用了很多种方法数叶片,你认为那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小结:生活中我们在数量较多的东西时,有很多种方法,小朋友可以采用最适合你的方法,将东西数得又快又准确。

  3、分析探索叶片的单双数的'规律

  教师:老师刚才发现让小叶片两片、两片做好朋友这种方法很有趣,我们一起用这种方法在来数一数。

  三、讨论分析:

  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树叶,它的叶片两片、两片都找到了好朋友:有的还剩下一片没找到朋友。)

  四、树叶分类:

  教师:这里有两张表格,我们把都能找到好朋友的叶片送到这张表格里.把还剩下一片

  没有找到朋友的叶片送到另外的一张表格里,看看会发现什么秘密。

  五、统计数字:

  教师:都能两片、两片成为好朋友的叶片,上面小叶片的数量各是多少?还剩下一片没有找到

  好朋友的叶片,上面小叶片的数量又各是多少?

  六、分析两类数字的特点:

  1.觉得:老师发现有些树叶宝宝都有一个好朋友,而有些只有一个人。你看数字6宝宝,

  他们有3对好朋友,而数字7宝宝,却多出了一个宝宝。所以你们觉得数字宝宝中有什么秘密呢?

  2.教师:你看6、8、10、12、14这些数是什么数?7、9、11、13、15这些数是什么数呢?

  他是不是能两个、两个的凑成相同人数的呢?还是不能。

  3.教师:小朋友都发现了这个秘密,老师觉得6、8、10、12、14这些数是双数,因为他们能

  刚好能两个、两个的分好。7、9、11、13、15是单数。(讨论10以上的单双数。)

  讨论发现:已经学过的单双数规律同样适用于10以上的数字,拓展已有经验。

  活动延伸:请小朋友们回家之后找找哪些物品也有这些规律。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9

  说教材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构建数学课程最基本的原则。新学期刚开始就在游戏活动中观察发现,幼儿对“邻居”关系非常感兴趣,经常听见小朋友说: “我的邻居家有个小弟弟,经常来我家和我玩玩具。”“我也有邻居,xx是我的好朋友,她住在我家的旁边,我们是好朋友”我的好朋友XX就坐在我的旁边。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我设计了这堂《我的.邻居朋友》的教学活动,希望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和积极参与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说分析:

  我班经过了托、小、中班的学习,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5以内的序数》、《5以内数的形成》等,幼儿有了初步的数与数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的概念。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根据中班幼儿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年龄特点,幼儿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法则应避免由教师直接提示或者教授给他们,而是应该安排成幼儿在操作体验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为幼儿设置游戏化的情景,通过有趣化的游戏使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尽量让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理解,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在学习相邻数的过程中,我们将以帮助小动物找房间为导线,让幼儿自主寻找数字的相邻数,理解相邻数的关系,为幼儿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

  说教学目标: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要求和“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原则,结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以下目标:

  1、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3、用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说重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活动难点: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活动中采用、故事讲述法、模仿法、游戏法、操作法、验证法等教学方法;提问方式也将采用个别提问、小组提问和集体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让幼儿在听听、猜猜、说说、玩玩的过程中融入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

  说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通过拍手游戏和幼儿讲讲说说,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基本部分:

  (1)“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通过有趣生动的《蘑菇房》故事讲述,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回忆故事的内容,并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在蘑菇房子上贴数字卡片,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

  (2)协助幼儿理解相邻数的定义。将故事平稳的过渡到黑板上,1号蘑菇房邻居是几号蘑菇房?有几个?2号数蘑菇房邻居是几号蘑菇房?有几个?(部分幼儿上前操作,集体验证),进一步推理说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3)通过抛出问题,以给相邻数找秘密,激发了幼儿的探索5以内相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给幼儿提供桔子,饼干,玩具等物品若干,引导幼儿分别对应数摆出相应数量的物品(1-5),逐步探索每个数的相邻数与该数有什么变化,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3、结束部分:在游戏--《数字宝宝找朋友》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10

  设计意图: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幼儿游戏中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机,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基于这一理念,我把猜想游戏定为该教案的主要游戏形式。同时,中班幼儿注意集中时间短,如果注意对象单调无变化,不符合幼儿兴趣,注意的稳定性就小,为了让幼儿"复习10以内的数"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我设置除了以猜想游戏的形式,我还设置了情境化,采用水果娃娃这些幼儿生活常见的事物来引起幼儿的注意。

  从猜水果娃娃的数字、给水果娃娃的数字排序、点数结合拼水果、运水果等环节,让幼儿在猜猜、想想、看看、数数的轻松的游戏中自我探索复习10以内的数。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在猜猜、想想、看看、数数的游戏中复习10以内的.数,体验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2、愿意倾听老师与同伴的讲述,能按要求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教具:白板;学具:四种水果(西瓜、橘子、桃子、芒果)水果的背面有圆点和数字。

  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分四个步骤来完成。

  首先是情境导入。

  今天,小兔的水果摊正式开业啦!来看看我们有哪些水果吧!(苹果、梨子、草莓、香蕉、樱桃、菠萝)让我们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几种水果娃娃呢?是不是有6种呢?

  其次是复习环节水果游戏。

  第一步先猜猜水果后面的数字。

  1、这些水果娃娃要和小朋友玩个猜数的游戏,每个水果娃娃背后都藏有一个数字,你们想知道是数字几吗?A、梨子娃娃说"我比5多1",谁知道这个数字是几呢?6B、香蕉娃娃说"我比7多1",那是几呢?8C、草莓娃娃说"我比8少1"那是几呢?7D、苹果娃娃说"我是5—10之间最小的一个数字?是几呢?5E、"你们看看5————10数字中还剩下哪两个数呢?9和10,那樱桃娃娃和菠萝娃娃谁是9谁是10呢?"樱桃娃娃说:"我的数字比菠萝娃娃大,谁能告诉大家是几?9那菠萝娃娃是数字几?10

  2、现在老师看看你们记住了没有,师指认每个水果娃娃,让幼儿说出背后的数字。

  3、猜猜少了哪个数?现在老师任意拿走一样水果,问少了几,是什么水果,重复指认水果和数字。<这个环节先出示少一个水果,问少了什么?再还原验证。教师点击空白处,少了两个水果,再还原验证。教师点击空白处,少了三个,再还原验证。最后全没了,让幼儿凭记忆回忆出有哪些水果,分别是什么数字?>主要是让幼儿了解数差关系,然后巩回忆。

  第二步是给水果排排队。

  1、水果小人在身上的数字都出现了,现在想考考大家,请求大家按照水果小人身上的数字来排队。愿意来排队的请举手。这个时候完全是按照幼儿的意愿来排队,可以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

  2、幼儿上来为数字排队,说说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队的?

  3、这个小朋友是按照从小大的顺序来排队的,那么你们想不想看看后面的水果会按照什么来排队呢?<让幼儿惊奇的发现,原来不光数字排队,水果也在排队呢>。

  接着是拼贴水果,其实就是幼儿操作练习数点匹配。

  第一步是老师讲解任务。小熊水果店的货物不够多,我们可以为他准备一些水果。老师这里有一张带有圆点的卡片,请大家数一数上面有几个圆点。然后根据数字找到相对应的朋友。除了看数字外,还要注意卡片的颜色是否相同。现在猜猜看会是什么水果呢?第二步是幼儿动手拼水果。现在请每个小朋友也取一张带有圆点的卡片,数一数上面有几个圆点,然后找到它的另一半,看看颜色是否匹配。反过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水果。请大家别说出来,等会让我来猜猜好吗?第三步是老师评价作业。大家都完成了吗?谁愿意让我来猜猜你的水果是什么?当我猜出小朋友们的水果后,让他们把水果放到第几辆卡车上去,然后游戏会重复几次。

  最后是品尝水果。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明白帮助别人是快乐的。小朋友真能干,帮小熊准备了这么多水果,小熊阿要谢谢你们帮了一个大忙,想请大家一起品尝美味可口的水果呢。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认为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中班幼儿的注意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弱,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针对这些特点,我采用了游戏化的方法来创设教学情景,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猜猜我是谁》这节课通过猜想游戏容易被幼儿所接受,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在猜想的过程中巩固复习10以内的数字。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我邀请了水果娃娃来做客,并开始了一个猜数字的游戏。在这一过程中,我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

  猜数从简单的数字开始,由易到难,通过多样的提问方式,让幼儿分别猜出这10个数字。这一环节的展开既起到了热身的效果,又让幼儿和老师都感到兴奋。紧接着,我让幼儿猜猜是哪个水果缺少了。又是一轮"猜"的开始,孩子们的注意力一直被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其中。通过教具的操作,让孩子们给水果娃娃身后的数字排序、拼水果,猜水果等等,这些环节相互联系,让幼儿全程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和生活化特点。通过他们自己的"猜"、"动"、"学",自然地跟随着老师的思路。在幼儿基本猜出之后,我让他们品尝水果,这样做到了活动中动静结合的效果,让幼儿感觉不到疲劳,并自然过渡到结束部分。

  总体来说,这个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达到了课前设定的目标。同时,我自己在这个活动中也有了很大的收获。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有一定的独立能力,富于想象,有较强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喜欢学习新的知识,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即使是粗浅的数学内容也需要经过一番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而中班的孩子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感知物体的数量及其数字,对应关系是中班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他们认识数字是建立在一定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的,数字8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孩子把数字8的形状和已有的一些物体联系起来,让孩子能具体形象地认识记忆数字8,如何通过实际的物品让幼儿去感知8的数量,这是我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所在,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采用了游戏操作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即“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中班初期的幼儿仍有着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所以在中班初期的数教育活动中,比较适宜采用游戏方式,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反复操作,从而建构数概念。为此我设计了游戏情景“送水果”,让幼儿带着要求去找到相应的水果卡片,在拿物品、数物品中不知不觉地感受8的数量,这遵循了“教育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原则。

  二、活动目标

  《纲要》中指出:教育应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根据《纲要》精神,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我制定了本活动的目标。

  1.感知8以内的数量,并认识数字“8”。(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所在,也是本次活动的显性的知识性目标。)

  2.初步掌握8的实际意义。(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目标,同时也是隐性的情感目标。)

  3.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强参与活动的'自信心。(这是本次活动的能力目标,也是活动的实际意义所在,它让本次活动和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真正体现了教育是为生活而服务的。)

  三、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活动目标。更顺利地实现活动过程,根据幼儿爱玩这一特点,我做了如下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7以内的数熟悉7以内的数量。(前期的经验准备是教师设计活动的基础,幼儿如果没有这一经验,就会影响到他们对数量8的感知。)

  物质准备:①1——8数字卡片,水果图片若干幅,歌曲磁带,ppt。

  ②活动室周围放置若干身上有1——8点子或数字的老鼠形状。

  ③人手1份实物卡片操作材料。

  四、说教学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我采用了把枯燥的数学和活动紧密相连,让幼儿在玩中学,动中学。所以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观察操作法

  观察就是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刺激幼儿视觉,操作就是让幼儿通过动手、动脑等动作带动大脑感知抽象的概念。这是我为了解决本次活动的重点而采用的方法,为的是让孩子通过看一看数字8、找一找和数字8外形相像的物品,从而使他们能把抽象的8形象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数字8。

  2.按数取物法

  给予一定数量的物体,让幼儿根据教师说出的数字拿出相应数量的物体。随着幼儿数能力的增强,对幼儿只说出数,没有范例。按数取物的条件是抽象的,没有直观依据。要求幼儿对数真正理解才能完成任务,解决抽象数学问题。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12

  设计意图: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幼儿游戏中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机,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基于这一理念,我把猜想游戏定为该教案的主要游戏形式。同时,中班幼儿注意集中时间短,如果注意对象单调无变化,不符合幼儿兴趣,注意的稳定性就小,为了让幼儿"复习10以内的数"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我设置除了以猜想游戏的形式,我还设置了情境化,采用水果娃娃这些幼儿生活常见的事物来引起幼儿的注意。从猜水果娃娃的数字、给水果娃娃的数字排序、点数结合拼水果、运水果等环节,让幼儿在猜猜、想想、看看、数数的轻松的游戏中自我探索复习10以内的数。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在猜猜、想想、看看、数数的'游戏中复习10以内的数,体验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2、愿意倾听老师与同伴的讲述,能按要求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教具:白板;学具:四种水果(西瓜、橘子、桃子、芒果)水果的背面有圆点和数字。

  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分四个步骤来完成。

  首先是情境导入。

  出示水果娃娃,引起兴趣。"今天,小熊的水果店开张了,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水果?"(苹果、梨子、草莓、香蕉、樱桃、菠萝)我们来数数,一共有几种水果娃娃呢?6种。

  其次是复习环节水果游戏。

  第一步先猜猜水果后面的数字。1、这些水果娃娃要和小朋友玩个猜数的游戏,每个水果娃娃背后都藏有一个数字,你们想知道是数字几吗?A、梨子娃娃说"我比5多1",谁知道这个数字是几呢?6B、香蕉娃娃说"我比7多1",那是几呢?8C、草莓娃娃说"我比8少1"那是几呢?7D、苹果娃娃说"我是5—10之间最小的一个数字?是几呢?5E、"你们看看5————10数字中还剩下哪两个数呢?9和10,那樱桃娃娃和菠萝娃娃谁是9谁是10呢?"樱桃娃娃说:"我的数字比菠萝娃娃大,谁能告诉大家是几?9那菠萝娃娃是数字几?102、现在老师看看你们记住了没有,师指认每个水果娃娃,让幼儿说出背后的数字。3、猜猜少了哪个数?现在老师任意拿走一样水果,问少了几,是什么水果,重复指认水果和数字。<这个环节先出示少一个水果,问少了什么?再还原验证。教师点击空白处,少了两个水果,再还原验证。教师点击空白处,少了三个,再还原验证。最后全没了,让幼儿凭记忆回忆出有哪些水果,分别是什么数字?>主要是让幼儿了解数差关系,然后巩回忆。

  第二步是给水果排排队。

  1、水果娃娃后面的数字都出来了,那现在水果娃娃想考考大家,想请你们按照水果娃娃身上的数字来排队?谁愿意来排队。这个时候完全是按幼儿的意愿来排队,可以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

  2、幼儿上来为数字排队,说说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队的?

  3、这个小朋友是按照从小大的顺序来排队的,那么你们想不想看看后面的水果会按照什么来排队呢?<让幼儿惊奇的发现,原来不光数字排队,水果也在排队呢>。

  接着是拼贴水果,其实就是幼儿操作练习数点匹配。

  第一步是教师讲解作业。小熊水果店里的水果还不是很多,要不我们给他准备一些,老师这儿有一张带有圆点的卡片,数数看上面有几个圆点,那他应该找数字几做朋友?除了看数字外,还要看看卡片的颜色相不相同,这下对了,猜猜会是什么水果呢?第二步是幼儿动手拼水果。现在请小朋友也取一张有圆点的卡片,数数有几个圆点,再找它的另一半,看看颜色对吗?反过来就是一个水果,你别说出来,呆会让我来猜猜好吗?第三步是教师评价作业。你们都拼好了吗?谁愿意让我来猜猜你的水果是什么?当老师猜出幼儿的水果后,让幼儿把水果送到第几辆卡车上去,游戏重复几次。

  最后是品尝水果。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明白帮助别人是快乐的。小朋友真能干,帮小熊准备了这么多水果,小熊阿要谢谢你们帮了一个大忙,想请大家一起品尝美味可口的水果呢。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觉得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中班幼儿注意力意志还比较薄弱,如果活动过程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针对这些特点,我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贯穿活动的整个过程。《猜猜我是谁》这节课通过猜想游戏容易被幼儿所接受,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在猜想的过程中巩固复习10以内的数。请水果娃娃来做客的导入活动,一开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水果娃娃要和小朋友玩猜数字的游戏,在这一过程中我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猜数先从简单的数字开始,由易到难,多变的提问方式,让幼儿分别猜出这10个数字,这一环节的展开,幼儿和老师都起到了热身的效果。紧接着马上让幼儿猜猜少了哪个水果,又是一轮"猜"的开始,孩子的注意力一直被吸引,积极性相当高,通过教具的操作,让孩子们给水果娃娃身后的数字排序、拼水果,猜水果这些丝丝相扣的环节,让幼儿一直在用所有的感官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通过他们自己的"猜"、"动"、"学",自然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幼儿"猜"得差不多的时候,我让他们品尝水果,这里做到动静交替,让幼儿感觉不到疲劳,也自然的过渡到结束部分。这个活动总的来说孩子们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兴趣都很浓厚,也达到了课前制定目标。我自己也在这个活动中有了很大的收获。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人是序数这个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因为叙述教学中既有方向性的序数,也有初步的二维空间序数的认知,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零散的无意识的序数感知的整合。但这些知识光靠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那怎样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呢?我尝试用游戏的形式,将“认识5以内的序数”作为教学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活动中自主探索.学习。并能为以后学习10以内的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活动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性作用。原教案的活动目标只定了认知目标,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定活动认知.情感.能力三方面的目标。具体如下:

  1.正确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并能用第一至第五的序数词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学习按给出的序数词找到它所表示的位置。

  3.发展幼儿思维的逻辑判断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在计算活动中的兴趣。

  原活动的重难点:

  是学习从不同方位观察认识5以内物体的排列次序。这样对幼儿来说有点太深奥。根据现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活动的难点:

  是用序数词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三.活动准备

  原教案中的活动准备为活动的开展是准备较充分的。但为了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和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我准备了以下材料:森林小区图.楼房图.各种小动物教具若干。

  写有1—5序数的“钥匙”一套.幼儿每人一套空白卡片.一只黑色笔.一张照片供游戏使用。

  三幅色彩鲜艳的背景大图,采用了磁性教具,一方面方便幼儿操作,节约课堂时间,另一方面提高了教具的使用率和使用次数。

  四.说教学过程

  原教案教学过程中三个环节是比较清楚,幼儿在学习中也比较积极.教师也提供教学具让幼儿操作,并在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游戏让幼儿巩固知识,基本上达到了活动目标。但整个过程始终是教师直接引导启发,幼儿的思维受到了约束,活动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幼儿为主没在活动中体现出来。在教学中教师运用了操作法.引导法.讲解法和游戏法,让幼儿在学习中能愉快轻松,从中学到知识,但教师注重了知识的掌握,没考虑到让幼儿学到的知识得到深化.运用。针对原活动中的不足之处,我把新教案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学习用第几座的形式来表示五座房子的序数,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机,通过帮小动物搬房子,给5座小房子钉门牌号码,学习序数词第一至第五,并让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及时地肯定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这一环节中还让孩子们表达了帮助他人以及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心情。

  第二个环节通过给5个小动物分5座小房子的游戏,请幼儿按小动物所在的位置挂相应的数字钥匙。立即对第一个环节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这个活动结束时采用了一小段歌表演的形式,既让幼儿体验成功又一次强调了助人为乐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三个环节我给孩子们加深了难度,进一步启发幼儿探索,通过再帮小动物找房子这一活动,让幼儿学习能够按指定的序数词来找到相应的位置。幼儿在说说做做这样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中,孩子们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第四个环节是对前面三个环节的巩固,我又适当提高了难度,让幼儿学习用第几层第几间形式表述物体所在的位置。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说说自己是第几层第几间,使幼儿把体验结果上升到理性认识。幼儿在这一环节中参与愿望和积极性都很高。

  这四个环节的安排,我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中的科学指导要点的第一条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整个活动依据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选择最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内容,注重整个活动的综合性.可操作性.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根据幼儿喜爱游戏的天性和思维的特性,本节课通过帮小动物找房子的游戏串成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贯穿整个活动,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幼儿探索,来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让幼儿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给幼儿一个自由空间,让幼儿自主操作,体验成果,让他们在操作中获得知识经验,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达到认识5以内序数的目标,并且能进一步学巩固它。

  教学反思:

  1.幼儿在本节课中非常积极。

  2.幼儿通过这节课深刻的认识到了5以内的序数,由于教具比较新颖,游戏比较多,幼儿在本节课中玩得非常开心。

  3.本节课的设计简洁明了,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玩中轻松学到了知识。

  4.在认识5以内的序数的同时,幼儿还能正确的认识到了动物们爱吃的东西。

  5.在跳田游戏中,幼儿还可以提高自身的跳跃能力。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拼图活动是幼儿园中常见且备受孩子喜爱的一项活动。以往的拼图活动主要关注于造型设计和制作,未能充分挖掘拼图活动之中所蕴含的数学内涵。实际上,拼图活动可以成为帮助幼儿了解整体与部分关系、掌握数学概念的理想工具,同时也符合新的《纲要》所倡导的“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的精神。

  二、说幼儿

  中班幼儿的思维仍然较为直觉和行动导向,他们主要通过动作来进行思考。他们需要亲身体验,通过操作和探索来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物体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他们必须依赖于对具体物体的感知。拼图活动能够提供直观形象的支持,帮助幼儿感知数量的多少以及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在日常活动中,孩子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圆形拼图经验,这为开展本次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说目标

  数学活动始终以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为目标,我们需要了解幼儿的思维过程、思维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并创造适宜的条件和环境来帮助他们发展思维能力。基于以上原则,我们初步确定本活动的目标有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拼图活动,加深幼儿对圆形造型变化的认识,初步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初步学习用统计的方法进行记录。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帮助中班幼儿理解物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通过考虑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来引导幼儿学习用统计的方法记录信息。由于中班幼儿可能是第一次接触统计的方法,所以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在。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幼儿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幼儿首先学习正确地依次数数,从最初的简单连续到逐渐理解双向数链的概念,然后才能将具体的实物和抽象的数概念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逐步建立起整体和部分、数群和集合等概念。而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关注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和思维特点。因此,本活动采用了示范讲解、提问和观察的教学方法。通过示范讲解,可以帮助幼儿将已有的经验与拼图中的数学关系联系起来;开放性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而观察则让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了解每个孩子的思维过程,从而根据个体差异及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2、学法

  幼儿只有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关系有所体验并获得感性经验,由此,本活动采用的最基本的学法就是“操作法”,这也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思考、探索,通过一个个活动环节感知物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幼儿思维的操练与学习

  习惯的培养将使幼儿终生受益。另外,本活动采用“讨论交流”的方法,使幼儿在师幼互动、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分享学习经验,更好地掌握统计记录的方法。

  五、说活动程序

  1、活动准备

  大小、颜色不同的圆形、2种图案纸、若干份记录纸、数字标签、一些辅助图形

  2、活动过程

  (1)师幼共同拼出示范花的图案

  出示图案纸:请小朋友根据图案用圆形拼出花的造型。

  引导幼儿回忆拼图经验:你还有其他的方法拼出花的造型吗?(变换圆形的大小、颜色、数量拼出多种花的造型)

  (2)借助统计,使幼儿学会记录方法

  提问:小朋友们有很多种拼花的方式,老师想了解你们都用了哪些不同种类的圆形,该怎么办呢?还想知道每一种圆形各用了几个,又该怎么办呢?

  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帮助幼儿提炼多种方法,并比较得出统计记录的方法。

  出示记录纸:

  图形数量

  帮助幼儿提炼统计记录的方法:在图形一栏中贴上拼花所使用的不同的圆形,在数字一栏中用数字标签记录所使用圆形的数量。

  初步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朵大的花的图案是由6个小的圆形拼出来的。

  感知数量:不同颜色、大小的圆形分别有几个。

  (3)借助实际操作,进一步感知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①、你能用圆形拼出不同的花的图案吗?

  ②、当我们使用圆形作为基础形状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辅助图形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图案。这样的活动鼓励幼儿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并锻炼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让我们一起来拼出更多有趣的图案吧!

  (为满足不同幼儿的能力水平,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操作层次,在拼图活动中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并鼓励他们记录下自己的拼图方法。)请小朋友在完成拼图后,亲自写下自己的拼图步骤和心得体会。

  (4)集体分享作品,梳理并提升幼儿经验

  幼儿交流:使用多个小圆形组合成一个大的图案。(这个活动提供了给幼儿学习的机会,他们可以通过这个活动更好地理解拼图中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同时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也能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出示第二张图案纸(船),提问:你能用其他的小的图形拼出这个大的图案吗?你有几种拼法?请小朋友在日常拼图活动的时候试一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下来,比较一下“同一个图案,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拼出来”,更进一步地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日常的拼图活动中可以继续延伸这一活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和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将数学教学融入幼儿的生活,我们应该进一步学习如何使用统计方法记录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学关系。这样的教学方法将使得数学教学不仅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而且能够回归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真正体现“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1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数学活动《哭娃与笑娃》这个活动来自山东省编教材中班上册《我的好朋友》这一主题。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中班幼儿偶尔情绪不是很稳定,早晨来园偶尔哭着喊爸爸,妈妈,怎么劝都不好用,为此我特意设计了"笑娃娃和哭娃娃"的这次活动,将心育目标与语言目标有机融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活动始终以游戏贯穿始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发挥增效作用。并采用卡片联想、生活经验联想来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从眉毛、眼睛、嘴巴的细微变化中,观察出人的情绪变化。

  能力目标:知道哭和笑的两种不同的表情,会从两种不同的表情里判断人的心情。

  情感目标:学会关心他人,愿意为好朋友带来快乐。

  3、重点难点重点:能从眉毛、眼睛、嘴巴的细微变化中,观察出人的情绪变化。难点:能知道五官与表情的关系,会用简单的方法表现哭与笑两种不同的表情。

  教学准备

  1、幼儿人手一面小镜子,圆形卡片若干,彩笔。

  2、表现哭、笑表情的人物头像各一幅。

  3、背景音乐《笑比哭好》

  4、"心情速递"板二说教法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中班幼儿的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始终贯穿的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难点,我将采用情景法,互动游戏法

  1、情景法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我先播放歌曲表演,引出一只快乐的小熊,激发起幼儿对这节课的兴趣,让他们很快的投入到课堂中来。

  2、互动游戏法我和幼儿一起来做五官的游戏,我先指着自己的鼻子问幼儿,这是哪里呀?让幼儿猜。以此类推,我把自己的五官都指全,让幼儿猜全。接着鼓励其他幼儿跟着一起做猜猜五官游戏。做完游戏,趁着幼儿尽兴,我问幼儿:五官都有哪些本领啊,请大家一起积极发言一起讨论。

  二、说学法

  本次活动,总体设计思路:以《新纲要》为指导,借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及做中学的思想,主要采用互动游戏法,启发诱导法

  1、情景游戏法:老师和幼儿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认识人的五官和了解五官的用途是什么。

  2、启发诱导法:在小黑板上画出各种各样的表情,有笑的.有哭的,有伤心的等等,让幼儿观察一下不同的表情和五官是什么关系的?进而引导幼儿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三、说教学

  (一)引发兴趣,导入课题

  歌表演引出快乐小熊"Hello!大家好,我是快乐小熊,今天呀!我和冯老师一起来到这里,想和你们交朋友?高兴的话就请来点掌声!"

  (二)导入游戏,引发讨论

  1、老师和幼儿一起做"指指鼻子,摸摸脸的游戏"请幼儿互相说一说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它们都有哪些本领?让幼儿自由讨论。

  2、请幼儿自由发言,并提问个别幼儿,并肯定全体幼儿的表现,初步了解人的面部长有五官,并了解其功用,并要时时刻刻保护它们。

  (三)五官的变化,引发讨论,学习使人情绪愉快的方法

  1、"小朋友"用你的小眼睛看这里,这怎么有这么多的数字,还有圆点?激发幼儿好奇的心理,并引导幼儿愿意露出笑脸。

  2、出示表情脸谱,"老师呀,还要给小朋友看一样东西,这是表情脸谱,小朋友都甜甜的笑脸,因为它会给朋友带快乐,那咱们就一起露出最甜的笑脸吧!"

  3、出示课件(快乐的聚会),小动物们也喜欢甜甜的笑脸,那咱们一起来看看,小动物们是样快乐的

  4、引导幼儿通过看小动物们的快乐聚会,能感受到小动物把快乐带给了我们,要用笑脸对待朋友,笑脸代表着幸福和快乐!提问幼儿"假如您的好朋友生气不高兴了?你会用什么办法让她高兴起来露出笑脸?"引导幼儿讨论,并请幼儿发言,提问个别幼儿。给朋友唱歌、跳舞还给好朋友说好听的甜甜话,让朋友快乐,自己也就快乐了!

  (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自由想象,情感升华

  1、出示笑脸和哭脸,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2、送出小礼物!手拿镜子做表情游戏,并让幼儿自己动手画出笑脸,装饰"快乐树"。

  3、"快乐小熊"说要用笑脸、说甜甜话对待朋友,这样大家就都快乐了。

  (五)教学反思

  提醒幼儿每天来园时,在"心情速递板"上标出自己的心情,引导幼儿关心大家的心情,说一些高兴的话,让大家都快乐起来。

  (六)布置作业

  以漂亮的我为主题,画一副自画像,能把自己的表情真实的表现出来。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幼儿园中班数学优秀说课稿12-13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12-13

幼儿园中班数学《图形分类》说课稿12-13

幼儿园中班数学说课稿15篇06-10

幼儿园中班说课稿12-11

幼儿园中班说课稿03-19

中班数学数字宝宝说课稿05-02

幼儿园中班音乐说课稿01-06

幼儿园中班美术说课稿01-13

幼儿园中班说课稿(热)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