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说课稿

时间:2024-06-24 13:03: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科学教科版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教科版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教科版说课稿

小学科学教科版说课稿1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小学科学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第一单元第2课《各种各样的运动》。第一单元探究的主题是“物体的运动”,是将机械运动作为研究对象的主题单元。学生经过对本单元机械运动的系统学习,对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运动速度等有初步的科学认识,由此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来重新审视现实世界中各种物体的运动。此外,本单元还将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的项目式学习过程,从而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应用跨学科和跨领域知识,体会科学实践的成功和乐趣。本课教学主要让学生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2课。在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科学的范畴。通过观察、比较和记录身边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为第3课做好认知铺垫。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聚焦部分,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初步认识运动形式的不同。探索部分,通过研究,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的运动路线。研讨部分,指导学生识别不同的物体的运动,分析多种运动方式的结合。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

  2.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运动情况和开展交流研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设计的精妙。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

  2.难点: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根据物体轨迹进行分类。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课之前,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概念并不具体化,知道一些基本的运动形式,如建立在具体物体上的滚动、移动、转动等。因此本课的重点并不是给运动形式起名字,而是探究物体运动形式的特点,找出运动形式的异同。

  【说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各种物品(指尖陀螺、钢尺、溜溜球、玩具车、弹弹球、弹簧彩虹圈、陀螺、发条青蛙玩具等)、圆点(不干胶圆点或彩色橡皮泥)、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套,教学课件。

  【说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采用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是借鉴学习周期的策略,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显性化,使师生不必再去识别过程,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理解活动的意义以及注重它们的联结上来。

  1.聚焦

  这一板块以已有知识形式展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

  首先呈现一些物体的图片,然后引入:“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

  2.探索

  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1)教师演示,让玩具小车、弹簧木马等物体运动起来,或者播放这些物体正在运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运动形式是否一样。学生发表观点时,除了用口头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外,还可以借助肢体语言辅助表达,如用手肘当定点、手臂当摆来演示弹簧木马的弹赛的摆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物体运动形式是不同的,而且同一个物体不同部分的运动形式也可能是不同的,从而引发思考:怎样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形式呢?继而引向用贴小圆点的方式来准确描述。

  (2)教师引导:“我们可以通过贴小圆点的方式帮助我们准确描述。”接着,教师出示一个粘贴用的“小圆点”。利用幻灯片出示探索任务,并以钢尺为例进行演示:在钢尺的一端贴上圆点,用弹拨的方法使钢尺运动,观察它的运动形式并用箭头和线条画下来;换个位置贴圆点,再用弹拨的方法使钢尺运动,观察并记录;比较前后两次的运动形式是否一样。采用铅笔尖穿钢尺孔并甩动的方法使钢尺运动,重复刚才的步骤。最后,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并进行全班交流。

  3.研讨

  研讨板块呈现的是学生在交流、讨论、论证时所应围绕的关键问题。以疑问句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主题学习的核心,陈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释,在个人论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论证以达成共识。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利用记录的纸条,给这些运动形式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再让小组挑选最具有代表性的、某个类别的记录纸条贴到黑板上,或者以投影的方式呈现,全班再次分类,讨论分类的理由;最后,请学生根据这些类别,相应地举例说出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物体运动形式。

  4.拓展

  拓展板块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活动建议,以便他们在课外开展进一步的探究,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进行联系。

  播放人坐在旋转木马上运动的视频,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画出旋转术马上人的运动形式。有的学生会认为人在旋转木马上前后摆动或者上下平动,也有的学生会认为人和旋转木马一起围着中间的轴在转动,还有的学生会认为人既在上下平动又在绕轴转动,只要画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认可。最后,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更多物体的运动形式并进行记录。

  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

小学科学教科版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哈尔滨市继红小学的科学教师,孙传刚。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二课《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空气和水》一共有7课,《水》《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谁流得更快一些》《比较水的多少》《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有重量吗》。这一单元是以水为主要线索,用感观和实验的方法观察水和空气,观察方法引领观察内容,以比较为手段,以维恩图为促进概念转化的方法,形成关于液体、气体的概念。

  2、课程分析

  本课让学生对水和食用油进行有意义的对比研究。学生将从多个侧面(如颜色、气味、粘稠度、密度、表面张力等)认识到水和其他液体的不同之处,同时对它们的相同点进行概括提升,比如液体具有流动性和不能保持固定形状。本课在单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学生们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去观察,去实验。为下面研究水和空气的对比做了很好铺垫。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一些常见的物体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不强。虽然学生通过学习对水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了水和食用油的一般特点,但对它们本质的区别认识是模糊的。这些都是要在本节课及今后的教学中予以培养、锻炼、提高及澄清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液滴的形状、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感官和实验的方法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用维恩图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教学准备】

  2只试管,1只装水,1只装油。玻璃片,1只空试管,2只滴管(标记上1号,2号),面巾纸,试管架等。

  【教学设计】

  活动分析:

  本课主要进行五个活动。

  一是利用感官直接观察比较水和食用油;

  二是比较它们的浸润和液滴形状;

  三是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四是比较水和油的沉浮情况。

  五是观察液体具有的共同点没有固定的形状。

  其实五个活动既是穿插的开展又是在有序的渗透。因为在比较的过程中,既是在不同中找相同,又是在相同中找不同。

  一、导入

  师:同学们,看看桌子上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什么材料?

  预设:试管,水,食用油,滴管,面巾纸,试管架。

  师:这节课我们就比较水和食用油,关于水和油,同学们想想有哪些不同?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1、认识实验用具。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引出本课的主题。(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

  二、主要活动

  活动一、利用感官观察比较水和食用油

  1.确定方法:比较水和食用油可以用哪些方法呢?

  预设1:看,听,摸,闻,尝。

  预设2:教师追问:尝的方法合适吗?为什么?

  策略2:尝是不卫生的,不安全的。不合适。

  2.确定记录的方式:维恩图。

  3.观察活动。

  教师引导:

  方法引领观察的内容。教师巡视与学生们交流观察方法具体如何实施和所能观察到的内容。

  4.小组汇报。

  预设1:颜色和透明度混淆是一回事。

  策略1:教师出示同一种颜色的透明和不透明的物体来纠正学生们的认知。

  预设2:水没有闻到味道,油闻到味道了。

  策略2:闻的方法知道的是气味,味道是通过尝的方法知道的。

  本环节达到目的:使学生们通过感官观察能够比较出水和食用油的相同和不同,并且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注重观察方法的科学性。并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把维恩图进行完善。学会了在不同当找相同的方法。

  活动二、观察浸润现象、比较液滴形状。

  1.引入:同学们,在刚才摇晃试管听声音的时候,有人把水和油洒出来了吗?拿面巾纸擦擦看到了什么现象?

  预设:进到纸里面去了。

  目的:学生们很难直接说观察浸润的现象,通过前面活动的引导,可以使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看到的就是浸润现象。而且可以起到过度的作用,过度既不死板又可以激发学生们主动探究的尽头。

  2.液滴的比较观察。

  再次过度:有水和油进不去的材料吗?引出玻璃片。

  教师讲解实验要求:

  把玻璃片放在桌面上,拿1号滴管取一滴水,2号滴管取一滴油分别滴在玻璃片上,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水滴和油滴,不要把水和油滴到一起。

  教师应考虑引导学生如何使用滴管,如何取水滴和油滴,如何观察形状,从哪个角度观察等方面的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们规范的实验的能力和如何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3.汇报并画出水滴,油滴的形状。

  预设1:水滴比油滴高,水滴圆形,油滴发瘪。

  活动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的方法。

  1.怎么比较水和油的重量呢?

  预设1:学生说不出比较水和油的轻重方面。

  策略1:教师可以引出生活中吃饭时喝汤的'时候发现油在上面。水在下面的实际例子。

  预设2:学生说出用秤去称量重量。

  策略2:现在没有称量的工具。有更简单的方法吗?引出混在一起。看谁在上面谁在下面。

  2.把水和油倒入空试管进行实验观察。

  3.汇报现象并进行分析。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培养学生动手的实验操作技能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仔细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能够自己尝试解释现象。

  活动四、观察同一物体在水和油中的沉浮情况。

  教师演示,并请学生们汇报现象并做以分析。

  目的:使学生们感知到水和油都是浮力,但不求全班说出浮力的这个词。能够感知沉浮情况就可以。

  活动五、观察它们作为液体的共同特点。

  1.教师出示不同形状的容器装水和食用油。

  2.教师把水和油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中,请学生观察现象找相同之处。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学生可以观察到油和水都不能保持固定的形状,它们的形状会随容器的形状改变而改变。水和油都可以流动。总结水和油相同点。

  三、小结以及拓展。

  学生总结:请学生们观察维恩图来总结水和油的相同和不同。

  教师拓展:通过今天学习的比较水和油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比较其他的液体。

小学科学教科版说课稿3

  教学目的

  1、认识各种通信懂得人们常用通信电报、电话进行联络。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的各种通信,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指导看图,说说图上画的都是什么样式的通信。

  1、引导看图。

  2、小组互相讨论

  3、指名说

  (1)烽火报警

  (2)驿马送信

  (2)飞鸽传信

  (4)电话

  (5)步话机

  (6)电报

  (7)卫星通信

  (8)电视电报

  (9)移动通信

  三、组织学生讨论

  你们见过这些通信吗?它们有什么好处?

  四、师介绍各种通信在现代化中的用处。

  五、课堂训练

  1、思考:

  (1)你知道哪些通信方式?

  (2)这些通信是怎样通信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讨论情况。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其它的通信方式。

小学科学教科版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它们吸水吗》是教科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中的第4课。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吸水性与他们的用途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打好基础。本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进行教学的,因此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系列。

  小学生的学习,最好是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这是因为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为此,了解材料的吸水性,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索,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得出结论。而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实验接触少,动手能力差,故而结合本课及学科基本要求,特制定: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木片、纸片、金属片、塑料片的浸透性的大小。

  2.了解纸的制作过程,并能自己动手实践,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木片、塑料片、金属片各十片。(每组一份)

  2.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每组一个)

  3.餐巾纸、铅画纸、放大镜(每组一份)

  4.杯子、筷子、毛巾、卫生纸(每组一份)

  5.放大的蔡伦相一张。(播放古代造纸录像)

  本 课是实验课,要上好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发挥主题作用,从而完成任务。

  二.说教法

  低年级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实验法”为主。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提高实验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从学生实际出发,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学法方面从以下几点指导:

  1.继续学习实验法。

  2.在实验中学会观察、描述。

  3.能自己动手实践,造一张纸。

  四.说教学程序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通过手脑并用建立鲜明、清晰、正确的表象。为遵守科学发展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联系实际,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我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一)激发兴趣、发现问题、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我以谈话导入,继而出示四种材料,让其猜测:谁更容易吸水,在猜测中激发兴趣,明确实验目的,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学习中去了。

  (二)实验观察、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只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这部分教学便以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入手,亲自操作,进而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

  为抓重点,破难点,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特点,教材内容,安排了三个实验,并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思想。

  学生实验能力差,因此实验前让学生明确实验方法,步骤,实验时指导学生操作,配合、观察、比较,实验后归纳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步:指导学生观察“谁更容易吸水”,首先让学生明确方法,再拿出四种材料,滴水观察,谁吸水快?谁吸水慢?再思考:吸水性和材料的什么有关?为什么纸更容易吸水?由这质疑,立即进入第二个实验。

  第二步:指导学生观察纸,了解纸的特性。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后,师巡视,生合作观察,描述结果,师点拨:让学生明确纸由纤维构成,既然如此,愿否造一张纸,顺理成章进入第三个实验。

  第三步:指导学生造一张纸,明确造纸方法后,小组合作,从而知道材料课循环使用,增强环保意识。

  在整个活动中,活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思,动静结合。学生在学习中质疑,在教师及时引导下解疑,从而形成正确地认识。

  (三)应用知识,深化认识。

  利用课堂小结、“考一考”等形式,巩固知识,增强信心,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说板书设计。

  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教学重难点,本课采用了归纳直观式板书。一目了然地再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小学科学教科版说课稿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用气球驱动小车》。

  一、说教材

  本课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加深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指向核心概念“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建构。学生从感受气球喷气时所产生的气流和气球的推力开始,体会气流方向和气球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再测试组装的气球小车能行驶多远,用更多的办法使小车行驶得更远,体会改变喷气装置会影响小车的运动速度。这样一方面可以认识“反冲力”,另一方面加深对“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理解。

  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反冲力的例子。课文安排了学生在生活中常玩的气球,把气球吹足气,气球怎样运动中展开,然后让学生动手安装一辆喷气小车,让学生解释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最后让学生明白了要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用更大的力。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是关于气球驱动小车的问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玩气球,也玩过小车,学生在玩中看到了气球吹足了气以后,会向相反方向运动,部分细心的孩子感受过气球喷出气体的方向和气球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没有考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孩子没有注意或考虑过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兴趣。还有生活中常见的划船,游泳等。学生会想到这是用力一种相反的力,才使小船前进。所以本课不难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科学探究目标

  1.会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

  2.会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3.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运动和力的兴趣

  2.意识到要把实验现象转化为支持观点的证据

  3.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可以用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车辆、火箭、飞机等物体运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2.改变喷管粗细和气球充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难点: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

  五、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六、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七、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1.把气球充足气后放开,气球会怎么运动?

  (1)玩气球,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怎样?

  (2)请你也来这样玩一玩,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我们能用气球驱动小车吗?

  (二)探索:(预设10分钟)

  1.活动一:感受认识反冲力

  结合学生手册中的记录单,记录反冲力的方向。

  (1)学生一起尝试气球游戏,并提出要求:

  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漆方向和运动方向,试着做出自己的解释。【操作方法,见PPT】

  (2)尝试固定气球的运动方向

  (3)词汇教学——推力和反冲力

  2.活动二:组装气球车

  (1)交流讨论安装方法。

  (2)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

  出示材料,微视频指导组装气球车。

  任务:让小车笔直的往前跑。

  (1)调试小车。

  (2)试着让你的小车能行驶更远。

  (3)思考,为什么充气的气球可以驱动小车呢?

  3.活动三:如何让小车跑的更远

  (1)你认为可能应吸纳过小车行驶距离的因素有哪些?

  如果想要行驶更远,可以怎么改进?

  (2)现在你们小组打算采取什么措施,让你的小车快速行驶;

  (3)怎么比较他们的远近呢?

  微视频指导测量距离方法:

  【见微视频】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1.反冲力的认识

  (1)准备好材料

  吹足气的气球,放开后,气球会飞走;

  气球往哪个方向飞?有什么规律吗?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推力和反冲力教学】

  2.反冲力越大,车运动的越远。

  (1)整理你们小组的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2)你们的结论和旁边小组的结论一致吗?力能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力越大运动越远。

  (四)拓展:(预设10分钟)

  3.生活中的反冲力

  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

  (1)学生汇报

  (2)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

  八、板书设计:

  1.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2 .用气球驱动小车

  推力

  反冲力: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

  以上是我对《用气球驱动小车》这节课的说课。

【小学科学教科版说课稿】相关文章:

教科版四上科学教案04-26

沪教版《轻点关门》说课稿04-20

冀教版数学说课稿05-15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教案05-10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02-05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05-06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05-16

关于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04-18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