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时间:2024-06-13 12:09: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答谢中书书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1

  一、教材

  (一)教材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答谢中书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以上要求和本文特点,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优美

  意境。”依据单元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为此,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此,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诵读时的要点,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法,学生相互讨论,在讨论中解决词语疑难,疏通文意。

  3、自学法:让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三)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六个板块的教学活动: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主要步骤有两个:

  1、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

  2、简介文题(板书)。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

  一开始用美丽的山水图片导入,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将学生带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之中,为整堂课铺设一个优美的感情基调。

  而题目容易让学生发生误解,所以解释,并交代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主要环节有:

  1、学生自读;

  2、听朗读录音;

  3、学生展示读;

  4、用一句话说说文章内容。

  设计意图: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方法,通过读学生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学生读的时候,老师提出具体的朗读要求,既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能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主要环节: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

  3、老师引导掌握重点字词;

  4、学生口头翻译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点拨为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积累重点词语,既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四)深入文本,理清结构

  主要环节:

  1、老师提问;

  2、一边板书一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

  对文章结构的梳理,主要通过老师的提问,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把握;一边板书一边引导,使学生容易明白,理解透彻。

  (五)研读品析,领悟感情

  主要环节:

  1、仿照例句说话;

  2、比较辨析句子;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整个教学中最重要的、体现教学重点的一环,通常情况下老师会用讲解完成,但这样做学生兴趣不大,而且体现的是老师对文本的理解,《新课标》中对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主张不能以老师的阅读理解强加于学生,所以将此环节设计成仿句说话和比较辨析,通过学生的活动,充分展示他们对文章意境美、语言美的独特理解,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防止学生的思考漫无边际,说话部分给出了例句,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辨析部分给出了两个句子,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文章语言凝练的特点。

  完成了1、2两个内容后,学生已经深入理解了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在此基础上老师出示时代背景,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六)欣赏画面,当堂成诵

  主要环节:

  1、欣赏图片,试在文中找出与画面相配合的句子;

  2、学生试着看图片背诵;

  3、不看画面完成背诵。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歇、颓、鳞、与”等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说教学步骤

  (一)、激趣定标

  1、激情导入: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许多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说明]:此设计在帮助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优美诗句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介绍作者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说明]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作者: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有《陶隐居集》。

  3 、激趣定标(展示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歇、颓、鳞、与”等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明]明确目标,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方向。

  (二)、自学、探讨、点拨

  自学互动一:识记、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红字的'注音。

  歇( ) 颓( ) 鳞( ) 与( )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准节奏及停顿。

  3、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4、再跟录音读。

  5、比一比:读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好。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自学互动二: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一句话,理解,注意红字的意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谈:赞叹。

  理解链接:这句话中的“ ”字点明全文的中心,这句话在全文中起__ 作用。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二至五句话。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色交辉(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理解链接: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六至七句话。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复(再) 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理解链接:这两句话体现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三)、目标检测

  1、给生字注音:

  颓( ) 歇( ) 鳞( ) 与( )

  2、理解字词句:

  四时: ; 歇: ;颓: ;复: ;与:

  沉鳞竞跃: ;五色交辉: ;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填空,回答题后的问题。

  (1)、“ ”字点明全文的中心。统领全文的句子是__。

  (2)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3)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4)、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从这两句话中可以体现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说明]借助多媒体,以练习的形式检测全文内容,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陶弘景写给好友谢徵的一封回信,本文也是吟咏自然风光的佳作。作者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出与自然融合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体现了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人生志趣,流露出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3

尊敬的领导和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既写山川,又写四季,字词清丽。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五个部分向大家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这篇短文,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我将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确定为: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课文和体会作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的感情。(重难点)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然短小,文字浅显,但是由于课文的时代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充当主导者,而是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的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采用如下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1、诵读感知内化。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学生个人朗读等形式。

  2、小组讨论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应该让其具有小组互助学习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四、说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为主,其他方法兼收并蓄。

  这篇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可采用自主学习来学。

  五、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

  教师应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情绪下展开自主学习。“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2、文学常识、作者简介

  (1)释题

  学生第一次接触“书”这种文体,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对这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简介

  对于作者简介,我是让学生课前先去查找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信息,然后请一位同学在班上给同学们介绍陶弘景。教师在强调其中两点:第一,陶弘景被人们称为“山中宰相”;第二,陶弘景的诗文今传《陶隐居集》。

  3、点说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方向很明确,学习就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4、诵读、小组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点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学生默读(小组交流)→集体朗读→点名学生朗读。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课文内涵的把握等内容的学习都围绕朗读进行。

  (1)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达到流利的程度。

  (2)点名学生朗读课文。可以起到检查自由朗读的效果,同时能够让你其他同学学习到这位同学朗读的优点,以及改正这位同学朗读的缺点。

  (3)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整体节奏,和向朗读的感情发展。

  (4)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在这一环节上,同时采用小组交流的方法。主要是学生先独立疏通文意,记下自己不能理解的,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小组内同学互助,最后是小组记下本组人员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其他小组帮助解答。这种方法就是完全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学习知识的印象,以及锻炼学生的能力。

  (5)集体朗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在集体朗读课文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巩固和对下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在这时集体朗读课文就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情,去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这一个问题就更简单。(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同时追问山川景色动景与静景的结合:静景:山之高、水之净、岸之美;动景:猿之鸣、鸟之叫、鱼之跃。)

  (6)点名学生朗读课文。这个时候一个人朗读课文,要求要充满感情,融情于景,其他同学思考作者的感情。以及回到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这样的感情。(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也是去完成学习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之一“体会作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的感情”

  5、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是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学习目标,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背诵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将会记忆很久。我主要采用学生自由竞背,然后小组内部互相检查的背诵,最后是教师检查背诵,以及小组竞赛背诵,最后全班集体背诵。这样一环衔接一环,对巩固记忆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这堂课也就在背诵这篇课文当中结束。

  6、板书设计

  仰视:高峰

  俯察:清流

  山川之美平看:石壁、林竹欲界之仙都,与其奇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

  晓:猿鸣、鱼叫

  夕:鱼跃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成诵。

  2赏析语言,体会感情。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赏析语言,体会感情。

  难点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a《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哪一句?(原句)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b作者是如何描绘山川之美的?(原句)

  c作者是如何写出一天变化之美的?(原句)

  d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原句)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过渡句

  大家弄懂了全文的意思,让我们走进山川之美(生大声齐读)

  过渡句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处处让我们感受到美,感受到愉悦,感受到作者的那份自豪,下面大家就把你感受到的美互相交流一下。

  七、读美(分组讨论 交流发言)(课件5)

  1方法指导:发现什么美,美的原因是什么?

  2示例

  我发现( 一句 )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写了高高的山峰送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见底,“入云”一词写出了山之高,“见底”写出了水之清,短短八个字,写出了白云高山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3美点归纳

  山水相映 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 写景 )

  沉醉山水 自比谢公 怡然自得 ( 抒情)

  过渡句 面对山水相映色彩缤纷晨昏变化的美景,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沉醉山水(生齐背)

  山水相映成趣之美。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九、学以致用(小组推荐最佳作品)(课件6)

  你能就文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种写作方法写一段话吗?(抓住特征)

  [说明]感受美,表达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水相映 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 写景 )

  沉醉山水 自比谢公 怡然自得 ( 抒情)

  结束语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同学们确实也拥有长妈妈拥有的东西,鲁迅先生笔下的长妈妈拥有(伟大的神力)让我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感受陶弘景文章之美带给我们的伟大神力。(生齐备)

  课下作业 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教师不要贪多求全,要舍得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按照传统的教法,《答谢中书书》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景佳句,体会作者的心境;把握作者的情感??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如本课教学设计抓住一个关键点:赏美景,悟雅情。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但我记忆很深刻的一句话是:作为教师,你上的每节课都是公开课!没有哪节课是隐秘的!篇二:初三文言文复习课:《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评课报告

  语文组内教师课后评课记录

  曹守连:

  优点:

  1.王老师从导入到赏析美文,读美文,课堂语言有感染力,整堂课都很有激情。

  2.王老师的赏析美文环节处理的很精彩,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并且边结合文中的语句边板书,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告诉同学们要把赏析美景的方法用于写作,做到了学与写的指导。

  不足:

  我觉得从不同角度赏析美文环节用时有点多,教师讲的太多,学生没时间思考。讲课时应侧重基本知识的梳理、归结及整合,重视方法的指导点拨,而不在于具体细节的研讨。

  提出建议:

  对学生而言,从不同角度赏析课文是难点,尤其是写景的文章,学生对美句的把握不可能那么完美,可点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讨论交流去赏析,教师点拨提升,效果也许会更好。

  赵秀丽

  优点:

  1.王老师的课,上的很实在。一节课目标非常明确。能够积极地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关联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导语很精彩,既紧密地关联本文的内容,又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兴致。 不足:知识梳理时,只点到了两个知识点:“通假字”和“一词多义”,我觉得有点少。

  田秀琴:

  优点:

  1.王老师的课,导入有激情,图片展示,紧扣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齐读写山水的诗句,了解与山水有关的诗词句,把学生带入了山水之境中。

  2,教师及时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对共性的词语“东西、属”进行了点拨讲解,此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不足:

  1.引导学生赏析完后,教师读,学生看,有点苍白无力。

  2.缺少对美句的诵读。

  提出建议:

  1.在引导学生赏析时,应该及时对美句诵读,让学生再一次回到文本,学生会对刚才的赏析更有收获。

  2.总结文章时,不要离开文本,不要为了总结而总结,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这样学生会全面的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不至于纸上谈兵,学生也会很巧妙地用到写作中去。篇三:答谢中书书 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答谢中书书》是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山水的名篇。山水本是无情物,因为融入了作者细腻的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本文作者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富有生机的江南山水图,传达了自己与自然融合的愉悦,表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人生志趣。本文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学好本文,对学习本单元的其他诗文能起到借鉴作用。

  新课标中要求:“诵读古代诗文,要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注重情感体验,重视积累、感悟和运用。”结合本单元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课文,准确理解、背诵课文。

  2、美读课文,学习多角度的写景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准确理解、背诵课文。

  2、美读课文,学习多角度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多角度的写景方法。

  本课的结构特点:

  在“读准—读通—读透”的原则下,设计了读美文、赏美点、悟情思三个步骤。

  二、说教法和学法

  初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文言文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大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本节课我对学生进行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法的学法指导,来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

  “智者像水一样灵活变通,仁者像山一样坚守。”

  细品陶弘景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检测预习:

  通过学生读,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三)解题

  书是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理解题目:给一个姓谢的任职中书的朋友的回信。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六十八字,就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议论抒情,各类皆备,真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

  (三)作者简介及背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反复朗读课文:

  1.一读,读准字音

  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二读,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三读,读通文意

  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交辉 四时歇 颓沉鳞 竞跃 欲界仙都与康乐 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四读,读出感情

  听读课文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生机勃勃,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学生自由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五)理清课文结构

  思考: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3、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总写。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四季之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二、分写

  晨昏之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总写 抒怀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六)合作探究

  1、 品读文中写景的部分,品味文章描写的景物美。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其四:俯仰结合之美。

  其五:动静相衬之美。

  其六:视听互补之美

  2、这篇小品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篇小品文。

  四、说反思: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

  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

  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

  1、导语(课件2)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

  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3、作者简介(课件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静

  具体描绘(高)(低)(远)(近)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动

  (听)(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

  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

  讨论并归纳: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词义(课件9)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

  共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一共)

  夕日欲颓(将要)

  欲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界”作一个名词,指人间)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想要)

  ㈤作业(课件10)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7

  一、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题解

  答谢中书书,答是回复,谢中书即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犊”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被称为“山中宰相”。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四、朗读并疏通文意

  (一)、朗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字词理解

  1、山川之美山川:山河之:的

  2、古来共谈谈:赞叹

  3、四时俱备俱:都

  4、晓雾将歇晓:早晨

  5、夕日欲颓,夕:傍晚欲:将要

  6、沉鳞竞跃鳞:鱼竞:争着

  7、未复有能与奇者与未:没有复:再奇:奇山异水

  句子翻译

  1、古来共谈译文: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五、整体感知

  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写景,先仰视“高峰如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后又分“晓”“夕”来写,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第三部分:以感叹总括全文。

  六、合作探究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山川之美,美在哪里?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色彩搭配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高峰为静,清流为动,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为静,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为动,表现了动静相衬之美。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几句?

  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六、课堂小结

  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表达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存在,请用心体会。

  七、看图背诵课文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8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答谢中书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七个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答谢中书书》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这一单元的课文描绘的山川之美,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文章以作者的感慨为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六十八个字切实地道出了山川自然之美,反映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我所面对的八年级的学生有如下特点: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初步干事山川风物之灵秀。但是学生的诗文鉴赏能力仍需要提升,很难真正体会到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在积累长江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同时,也需要知人论世,教师的有效引导,提高其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谈话导入法,我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并设计了如下的导入语:上节课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给大家说一下题目该如何理解呢?(答:回复;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用于陈情记事的。《答谢中书书》指的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那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封书信,看看这封书信写了什么吧。【板书:答谢中书书】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够掌握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学生也能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

  “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在整体感知环节,我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理解文本。

  首先我会范读文本,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接着指名读,并引导学生圈画和借助课下注释理解难理解的文言词汇,并借助多媒体呈现和讲解重点的文言知识。比如实,确实;俱,都;与(yù):参与,强化学生文言知识积累的意识,最后请学生学生默读文本,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思考:这封书信主要写了什么?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初步总结出文章写了山川之美。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一问题,作者描写了哪些山川的美景呢?【板书:美】。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学生能够找到“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水相映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等句子,我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对美景的体现,并进行相应的总结,作者描写了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交替之美,动静相称之美。【板书: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交替之美,动静相称之美。】体会其美景,不能脱离其文本,在品析中提高其诗文鉴赏能力。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我的问题是:谈谈你如何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比较容易答出这句话的意思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我会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深层意蕴:作者写的都是常见之景,但是语言清丽,而且说了自己能够发现它的神奇之处,表现了作者深得山水之乐的喜悦之情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四)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环节设计为:画一画文中呈现的美景;再次有感情地诵读文本。

  (五)小结作业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因此我的作业设计为:将文中的美景用现代文写一写,字数:三百字左右;要求:文从字顺,有意蕴之美。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新课

  1、导语(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答 谢中书书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3、作者简介(课件4)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

  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高峰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 —— 静

  具体描绘 (高) (低) (远) (近)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动(听) (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㈤作业(课件10)“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教案03-04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04-22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01-13

答谢中书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2-16

最大的书说课稿11-09

石头书说课稿11-04

《书愤》说课稿11-02

最大的“书”说课稿07-02

《鱼书》说课稿02-18

《书愤》说课稿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