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6-09 18:09: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童话。

  一、新教材对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①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丽的童话,主人公是个寂寞的盲孩子,"影子"的陪伴使他快乐,给他带来温暖,并让他重见光明。本文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内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感受、体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词段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读过很多美丽的童话故事,结识了很多的`好朋友,如……(学生举例),还想不想再认识一位好朋友?好,就让我们再次步入美丽的童话世界,结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去感受那里飘荡的浓浓的爱。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同学们阅读的欲望。)

  (二)分角色朗诵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角色分配: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多"萤火虫"的话。背景音乐选择轻柔、舒缓的轻音乐。

  (三)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各抒己见,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理解童话的主题。

  (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理解,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概括出大家都应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②"影子"最后也获得生命,从中概括出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③盲孩子的执着追求。④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等等)

  这些说法都应该肯定是正确的。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题,得出不同答案。当然,从文章整体内容理解,关爱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则更贴切一点。

  (四)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盲孩子是怎样生活的?

  2、影子如何陪伴他,给他带来快乐?

  3、盲孩子怎样走出了黑暗,看到了光明?

  4、本文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设计说明:前三个题实际上是这篇童话的脉络结构,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就能找出答案,即: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也能对文章的主旨理解的更深透。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学着欣赏、品味作品中美的语言,可四人小组讨论,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受到美的感悟熏陶。学生的答案会五彩纷呈,老师就要对他们的答案及时做出点评, 学生可以从个人角度举例分析美的语言,不强求一律。例如:

  ①让学生理解意境美,可从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 "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以及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些就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②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③叠音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④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⑤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⑥按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

  (五)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其实,同学们也发现了,盲孩子之所以能重见光明,是因为有了影子的爱、萤火虫的爱、月光的爱。同学们,你身边肯定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许多充满爱心的事,请把你知道的和"爱"有关的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好吗?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六)听唱歌曲《爱的奉献》

  老师发出倡导: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还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七)布置作业

  ①以"爱"为中心,写一篇短文,体裁不限。

  ② 摘抄优美的词句,写到练习本上。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感受自然》,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一下。

  首先我想说一个问题,请老师们看一下目录,细心的老师会发现为什么“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他们的位置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一种对话意识,就是与编者的对话,也就是名称位置的不同,教学的侧重点就不同。当然我们不能形而上学,也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设计,我对这个专题就想以综合性学习为切入点进行展开,确定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课前:自主、搜集、思考

  二、课上:合作、展示、交流

  三、课后:写作拓展、逐步形成态度价值观。

  我认为,综合性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语文课程本身,而应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在聚焦知识积累的同时,还应关注能力结构的多元化。综合性学习属于过程性学习,一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基于此,我在日常教学中,针对《感受自然》这个板块,我会带着学生们走进大自然,走进四季的怀抱,蓝天白云、红花绿叶、在山水人家中去感受自然。然后提前一周进行布置,我会不让学生看课本,将“感受自然”板书,问:要感受自然的什么?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交流,估计大多数同学会运用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和到大自然的深切感受,来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也可能学生会想到对大自然的畏惧,针对近年来频发的地震、海啸、台风、暴雨等等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在这时我们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来谈一下感受,可能就会有学生提到某些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也有可能学生还会说动物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我们应该从动物身上学到很多知识等。

  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会安排学生分组去收集整理材料。

  如在赞美大自然时,学生可以去收集一些精美的图片和谈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感受等。我会特意安排学生分组去收集积累优美的古诗文、词句、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先制定小组分工计划表,让每位同学都要参与。老师要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适时的了解,并在资料收集与获取的渠道方面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利用图书、网络和社会实践等不同的途径进行资料收集。还要积极询问小组活动情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特别是资料信息整理与分析、筛选的过程,指导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要进行分类,并表明资料的出处。上课时可让学生采用课件和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小组活动成果,其他未展示组的同学做好记录,并从声音、感情、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去体味雄奇的大自然是如何通过优美的文字表现出来的。当然不能光展示说出来,还要看谁积累的多,当堂限时进行默写,对优胜学生进行奖励。估计以上环节要一课时。

  第二课时分组讨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及动物对人类的启发。将学生课下收集的台风、海啸、地震、泥石流等一些照片或视频进行展示,有的同学可能会拿起相机对身边的污染进行拍摄,我认为这更具有说服力。在这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增强抵制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在动物对人类的启发方面,学生可能会提到动物的生存本领,节能术等,也可能提到从动物的一些特性引发我们人类的.一些发明创造等。当然也有可能同学会想起“非典”,那就是动物对人类的一种惩罚等等。

  通过以上展示,同学们可以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或辩论,最后得出不仅要感受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同时也应产生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课下让学生根据课上的讨论交流,用写作的形式来表达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借助这次专题学习,学生在搜集材料中涉猎了大自然的许多方面,与大自然进行沟通对话,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培养了学生们的独立探究,与他人合作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自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也尽可能的完成了由注重学生练习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转变,而且还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学会观察社会,关心身边的人或事,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视野的广阔性。

  以上内容仅以我的教学实践为例,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紫藤萝瀑布》(板书:课题及作者 宗璞),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

  下面我将从课标要求、教材理解,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逐一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首先谈谈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地位及内容

  《紫藤萝瀑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本单元内容是以人生为主题,抒写人生感悟,表现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的。

  这篇优美的散文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宗璞1982年创作的,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而盛,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忆花、思花三部分层层深入,表达主旨。即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进取的。

  本节课我将用一课时完成。

  (二)基于以上的分析,根据语文课标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课安排以下目标:

  a.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b、 揣摩句子,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c、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加强生活中的观察意识和想象意识。

  2.过程与方法

  单元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句。因此要完成的目标是: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语文学科不仅注重工具性,也注重人文性,为体现新课标“正确认识人生中苦难难免,但生命永恒、生命美好,要战胜苦难、珍爱生命,同时进一步认识学习语文和生活的关系”的理念,本课安排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是:学习并尝试作者关注自然,思考人生,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一、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为培养学生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树立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的大语文观打下基础。我把本文的重点定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品味文章中优美句段,感悟文章的'中心。教学中,我采用美读感知法、评析赏析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赏析文中的优美句段。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打基础。品味语句,揣摩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我利用“合作研讨、理解感情”这一环节,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实破难点。

  二、说学情及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七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仍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但刚进入中学阶段,学生有胆小、怕羞、自卑心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克服等不良心理,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让课堂活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主要运用 “美读感知法”、评析欣赏法”、“读写结合法” 三种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因此课堂上要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阅读中领悟,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理,在快乐中学习,在练习中巩固。”本节课主要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养成使用工具书,养成看课文注解,自学课文的好习惯,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

  美读品味法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课堂上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通过诵读和品味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合作探究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合作探究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互相学习,相互启发,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本节课让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可以激活学习兴趣,深入理解怎样面对挫折、不幸。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本课教学安排激趣导入—————整体感知———————美读赏析———————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几个环节。其具体操作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约4分钟)

  课前幻灯片配乐展示瀑布的图片,营造学习氛围,老师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为话题,引发师生对话,多媒体展示紫藤萝图片,引导学生描述,以此导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约6—7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我“驻足欣赏,使“我”浮想联翩,“我”都想到了什么?(此环节将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初步感知本文看花、忆花、悟花的写作思路),此环节中融入对部分字词掌握的检查。

  (三)美读赏析,品味语言 (约14—15分钟)

  本环节为主要教学环节。在教学时,我将把“读”和“品”有机地结合起来,安排三个教学步骤,实现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一读:找寻美点,自由朗读。

  作者将眼前的紫藤萝花描绘得生动、形象,勾画你喜欢的写景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想想喜欢的理由。按照“我欣赏的佳句是 ,它所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 ”的句式说话。

  二读:朗读展示与品析交流

  1、 指名学生朗读赏析,我将作好激励性的评价并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学生朗读完毕,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有感情朗读的技巧:读准字音,停顿恰当,注意重音、语调和语速,

  2、 抓住美词美句,品读赏析,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这时,我也把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与学生进行交流,实现师生互动。

  3、 配上美妙的音乐,再读佳句,加深理解。

  (四)合作研讨,理解感情 (约9—10分钟)

  在本环节,围绕本课的重、难点用多媒体展示两个核心问题要求学生小组讨论:

  1.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

  2. 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 发生了什么变化?感悟到了什么?

  这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对作者描写花的修辞手法和写作顺序进行探究,对作者十年前后的心情进行感悟。课堂上让学生小组讨论,试着解答,学生不能解答的,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

  (五) 体验反思,布置作业 (约5分钟)

  用简洁的语言提纲挈领地谈收获,便于学生及时理解和消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培养他们的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引导对生命的思考,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因此我设计让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话说出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为进一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爱好的兴趣,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因此布置作文:留心观察一种花草,想一想,从它们那里能得到什么启示,依照课文,做一次小练笔。(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要求观察后写出事物的形状,说出几句喜欢的理由既可。)

  (六)教师小结,提升理解 (约5分钟)

  一树蓬勃旺盛、花开如瀑的紫藤萝感染了作者,给身心疲惫的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实平淡生活中花的开落、雁的来去、一个微笑、一声问候都蕴蓄丰富,只要我们用心去体悟,心灵会因此丰富,生命也会因此而更有滋味,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我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热情,投身生命的长河中,在闪光的生命河流上勇敢航行。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这个板书呈现的是整堂课也是这篇课文的核心内容,由看花、忆花、悟花分别引出作者的不同心情和感受,从而体现出对人生的感悟。

  紫藤萝瀑布

  宗 璞

  看花 忆花 悟花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市实验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下面我将对《羚羊木雕》这节课进行解说。我主要从以下的七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分别是教材、学习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文章采用散文、诗歌、小故事等多种写作形式,描绘了母女情、同学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从而讴歌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亲情。本单元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亲情。同时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读书技巧。本课《羚羊木雕》较之前一课《风筝》显得比较浅显,本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对话,更适合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围绕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学情发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受文章丰富的情感。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学习对象的分析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揣摩文章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等读书方法。

  2、能力目标

  (1)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在整体把握要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说读课文→品读课文→探究课文→课后作业

  (一)导入新课

  关于同龄人对长大的一段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萌动。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通过引用同龄人的一段话,激起同学的同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说读课文

  浏览课文,学生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自选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当同学说完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1、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贵,爸爸妈妈的逼迫,奶奶的无能为力,万芳的仗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意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1—15段默读课文,标划出体现爸爸、妈妈、我三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

  (1)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等读书的习惯。

  (2)使学生在标话中感受到了爸爸妈妈不同的人物语言体现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时了解了爸爸妈妈对我的'逼迫,描写了我的委屈,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爸爸妈妈的批评。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1——15段,学生进行评价

  (1)由默读到有感情的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体会到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速读文章26段至结尾,标化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既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又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无奈、委屈、痛苦。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4、指名读、学生齐读

  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倾向。

  (四)探究课文

  1、这件事究竟应该怪谁?展开辩论。

  (1)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文中来。

  (2)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父母非常的重财轻义,而我和万芳之间非常重视友谊。

  (3)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2、讨论: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给了万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1)不限制学生的答案,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2)交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人沟通。

  小结: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场家庭矛盾,赞美真诚无私的友爱,批评重财轻义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纯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我们做事应与人商量,考虑周全些。

  (五)课后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这篇小说,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与父母一起探讨后,合理地改编某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工整地写到小作文本上。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5

  教学分析:

  清代文学家沈复的《闲情记趣》,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

  新课标强调“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这要求课堂关注学生的感受,过渡语的设置,思路的引导是我说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文章。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童趣。

  3、感受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体会畅想的乐趣。

  重点:目标之1、2

  难点:目标之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里面的竹马啊,就是小朋友骑在竹竿上充当大马。这种想象,恐怕是童年才有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沈复的《童趣》,感受他童年的乐趣。

  (二)过程

  1.初读课文,感知“童趣”。

  这一环节主要是抓两个层次的朗读:预备层—扫清字词障碍;

  感知层—感受童趣。

  2.细读课文,理解“童趣”。

  在前面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细读课文,并通过讨论交流,揣摩文章的妙处,理解作者的童真、童趣。主要是抓三个环节:找“趣”—说“趣”—忆“趣。

  要想让学生理解文中的童趣,首先要先让学生知道“趣”在哪里。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写得生动有趣,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之后在组内共同交流、讨论,并进一步思考:作者的乐趣主要集中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找出,这三件趣事是:“夏蚊成鹤”、“神游山林”和“鞭驱蛤蟆”。(找趣)

  然后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复述文中的这三件趣事。(说趣)

  说“趣”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由“分散性学习”过渡到“集中性学习”,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领略作者超然物外的无限乐趣。

  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童年的记忆中,有哪些类似于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试把你的童年趣事说给同学们听听。(忆趣)

  目的是让学生回忆自身的经历,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文中作者新奇、浪漫的童趣。

  至此,学生通过找“趣”—说“趣”—忆“趣,理解文中作者的童真、童趣。但没有真正领悟到作者富于想象、幻想的特点,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品出“趣”味从何而来。

  3.精读课文,品味“童趣”。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破难点。

  讨论:①很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新奇、有趣呢?

  此时,我提示学生要注意抓关键的词句进行思考,如“明察秋毫”、“必细察纹理”、“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以丛草为林……”等等,引导学生悟出:作者是通过仔细观察,并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即观察—联想、想象。至此,学生明白“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②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体验吗?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身体验,进一步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展开联想、想象产生“物外之趣”的特点。

  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投影一些生动活泼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展开想象,感受“神游其中”无穷的乐趣。

  学生的联想、想象可能很多,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比图片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感受,必然会有无穷的乐趣。这样,学生品出“趣”之所在,“趣”之精华。

  4.师生齐读,读出“趣”味。

  目的是把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推向高潮,读出感情,读出“趣”味,读得“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三)课外延伸

  (三)课外延伸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这篇观察仔细、表达生动的叙事散文,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因此,我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篇“观察记趣”的短文,突出“物外之趣”。旨在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伸,将读、写能力训练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

  童年,在每一个已经失去它的人的心中,都犹如一位远在天际的天使。美丽而神奇,充满趣味而令人向往。我常在想,是什么充当了童年这位天使那美丽的翅膀?今天,你找到答案了吗?是的,童真和童心,观察和想象,就是它的翅膀。

  板书:童心和童真观察和想象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说家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从内容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关注家乡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发展变化等,引发更多的思考,更好发扬主人翁的意识,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也要引导学生的交流学习,好东西也要懂得分享。

  从能力的训练层面,要求学生在介绍情况时,要做到具体而有层次,还要力求生动。(此前,平时的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在实践中多锻炼。)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七年级(上)语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重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更好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特色小吃、家乡的经济发展,以及家乡习俗的`优劣等,增强爱乡爱国之情。

  能力目标

  1、通过查询、访问、亲身体验,提高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语言概括和表达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1、采用小组活动的方法,激发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问题导引法辅予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关于家乡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等幻灯片)

  2、学生采用小组讨论法、反馈小结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交流协作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变化,培养学生的爱乡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为口语交际课,让学生敢说、会说,进而指导写作是难点。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渗透爱国爱乡教育。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

  我班是共有学生45名,其中新晋江人20人,来自四川、重庆、湖北、贵州、江西、以及福建漳州、莆田等地方,可以较好体现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可利用资源较多,但学生可调动的生活积累不多,需要从父辈那里多了解,也可以促进亲情的沟通。另外,学生来自农村小学,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这对口语教学的开展有一定的阻力。学生经过两个月多的融合,学习语文的习惯、方法有很大的进步,这又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二)学法指导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口语交际简洁易懂,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准备。完成预定的准备,再与同学合作探究问题。因此,对学法的指导,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及练习法。

  教师指导时,引导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调动学生小组讨论与课堂参与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收集资料、合作地讨论、探究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并在课堂上大胆表达,学会与他人分享。

  三、教学方法

  (一)、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激发兴趣法、指导归纳法

  根据本课的目标和内容,借助多媒体资源,运用鼓励性评价、激励性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目标导引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准备材料,明确方向进行有效研究;遵循“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目标激励法让学生在自主分析、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使学生对家乡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品牌之都---晋江的魅力,展示食品之都—罗山的魅力,既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又促进学生对家乡的直观感受,增加课堂容量,符合教育学中的直观性原则。

  四、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指导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对家乡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发展变化等做好一手资料的准备,并进行收集、整理、初步确定要讲的内容。既可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又拉近学生与家乡的距离。

  (二)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设计开场白;利用形象片展示罗山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的内容。

  2、教师示范---介绍我的家乡安海

  要点:文化古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特色小吃:土笋冻、桔红糕

  名胜古迹:五里桥、龙山寺。教育品牌:安海幼儿园、养正小学、安海中学、养正中学。知名企业:恒安公司、亲亲食品、盼盼食品、晋工机械

  非物质文化:端午捉鸭、嗦啰莲

  3、各小组发言(15分钟)

  要求:要用普通话准确地讲,描写要具体,要有层次。语言力求浅显生动。

  评价:红旗小组和班级形象代表单项奖(最具亲和力,最流利的等)

  4、课堂小结(5分钟)

  5、课外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就家乡今后的发展变化做出合理的想象,以《-----年之后的家乡》为题,形成500字左右的文章。(目的是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将来对家乡的建设出力)

  附:板书设计

  热爱家乡-------了解家乡-------介绍家乡------建设家乡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朝两首著名的送别诗,是语文版七年级(上)第6单元第25课《诗五首》里面的两首诗歌。第6单元与第7单元都是文言文诗歌单元。本单元入选的五首唐诗的内容或感慨,或识别,或倾诉,或思念,情感极为真挚。《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一首融情于景,凄凉哀怨,一首直抒胸臆,壮阔豪爽,放到一起,行成鲜明的对比,在此对比中,王勃豪爽开朗的胸襟凸现明显。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我们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唐朝送别诗,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送别诗文化,吸收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送别诗,体会传统送别诗哀怨凄苦的情感、委婉缠绵的诗风,以及王勃开阔的胸襟、豪壮的诗风。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学会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表达的深厚的友情,感受王勃豁达的气质胸襟,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年代久远,初一的学生自身文化积累不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我就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重点为: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确立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反衬等一些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基于以上理念,我尝试在这一节课中,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生命对话。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1、探究法。分析诗歌关键字词,探究作者情感,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反复朗读,吟诵,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3、对比法。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说学法:

  1、了解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进入情境。

  2、反复诵读,达到熟读百遍,其意自现的境界,想象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接受古代优美的文化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用以下的教学步骤来表达教学目的。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通过李叔同的《送别》进行情境导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送说曲中蕴涵的情感,为理解古代送别诗的情感作准备。幻灯片展示两首诗中所指的潇湘、秦(三秦)五津等地点,让学生对路途的险阻、交通不便有感性认识。

  (二)对比参读,品悟诗情:

  1、学习第一首《淮上与友人别》。

  首先朗读《淮上与友人别》,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怀。接着用诗中的词组“愁杀”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反复读“杨花愁杀渡江人”,理解忧愁痛苦的情感。那么诗人又是怎样来渲染这种浓浓的忧伤的呢?引导学生体会杨柳、杨花的反衬作用,以及笛曲和离亭这两种送别的象征,对抒发离愁别绪的情感的作用,反复朗读“君向潇湘我向秦”,感受到了郑谷对友人的深情。

  2、对比参读第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从城阙和风烟这两种景物的对比中体会到作者的伤感,再从“同是宦游人”中的“同”字读出安慰之意,再最后反复引导学生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体会诗句中的昂扬奋发。体会王勃豪放洒脱的情怀,从而与第一首形成对比,并体会两首诗风哀婉与昂扬的不同。

  (三)联系生活,感悟升华:

  联系生活,学习王勃的乐观的人生态度,理智处理情感。最后欣赏美国民歌《友谊地久天长》,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情感上的感染与熏陶。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把两首诗歌内容与风格的差异通过对比的形式简要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出来,体现古诗情与境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教学思路。整个板书设计构成统一的一个整体,让学生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中,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自读课文。本教材的前两个单元分别是教会学生感悟人生、珍爱生命,而本单元则是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无一不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1、课文浅论:

  (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无穷。有人钟爱春日之明媚,有人独喜秋日之丰硕,有人心醉冬日之沉默……夏天呢?好象总是寂寞的时候多。偶尔有人写,也不过是一肚子抱怨: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当代作家梁衡妙笔生花,独辟蹊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夏季的窗户。全文犹如一支激情奔涌的进行曲,赋予了夏日以灵魂,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初一学生课外阅读较少,即使在有限的阅读书目中也很少能够读到描写夏季的文章,本文具有崭新的内容、明快的节奏、多彩的画面,这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容易接受和领会。

  2、单元教学目标:

  (1)欣赏散文优美的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

  (3)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的描述。

  (4)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平时喜欢看课外书籍的人有很多,相对有一些课外知识的积累。平时在课堂上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和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具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一)诵读感知,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吟咏精段,感受作品的理趣与情趣。

  (三)探究品味,揣摩富有魅力的语言。

  (四)语言学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教学重点:

  感受夏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设想:

  贯穿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课件)

  (一)诗句图片导入: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我将在屏幕上展现出几张配有诗句的图片,你们能知道是春夏秋冬的哪个季节吗?(抢答,不用举手)

  请看题: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多媒体展示)

  大家的诗词积累量还挺丰富的。这样吧,你把你所知道的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背出来给大家猜一猜。

  过渡:

  我发现大家提到的夏天的诗句并不多。在历代文人的笔下,夏要么是干燥炎热苦闷压抑的艺术象征,要么就是杨万里笔下的“日常睡起无情思”的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的一丝无奈。

  可是,当代作家梁衡(板书: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今天我们就领略一番梁衡笔下的《夏》(板书:夏)

  (二)语文活动一:整体感知

  听读要求:

  1.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

  2.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

  (一)课前我们做了预习,作者梁衡喜欢这个夏天吗?在文中找出依据。

  “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夏季。”

  (二)下面请同学们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文中画面,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听读课文)

  了解文章内容,并根据内容给课文重新拟个标题:

  形如______的夏或夏是______。

  1.作家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

  (板书

  景:细草、林带、蝉儿

  麦浪、太阳、热风(万物勃发)

  棉苗、高粱、瓜秧紧张、热烈、急促

  人:割麦打麦、追肥浇水(农民辛劳)

  2.说说看,从作家的描绘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比如:我从那“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看到一个热烈的夏天,植物蓬勃生长。(5分钟)

  学生自由回答。如:热闹、紧张、热烈、急促、气势磅礴、忙碌、金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归纳点评]

  这是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农民辛勤劳作。这是黄土地的夏天。梁衡曾作为《光明日报》记者驻扎山西九年,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对这“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有着多么独到的感受啊!

  (三)语文活动二:精段吟诵

  要求:

  1.读出节奏和感情

  2.读出理解和感受

  (多媒体电视散文《夏》段落:“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听读)

  1、这个语段有着韵律与节奏的美感,我们也来大声地朗读吧!(齐读)

  2、激情演绎一下?师生激情背读。(配音乐、画面)

  (①小组背读,②个人背读)

  评价语:(激情澎湃声情并茂)

  六、说教法,学法以及理论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节课,教师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的。

  2.学习语文的一个重点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开头和结尾都有意这样做。

  3.语文学习的意境,重在感悟。因此,学生自己觉得哪一段好,教师理应顺水推舟,不必强求他们说出理由,只用朗读来加强这种感悟就行了。

  4.语文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体验非常重要。因此,学生们讨论后,上黑板写出,交流感受很有必要。

  5.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9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之交友之道》。我将从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和课后反思三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教学设想。

  首先说一说设计意图。

  《有朋自远方来》是初中阶段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刚入初中的学生对新的学校和新的朋友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那么,交什么样的朋友和怎样交朋友显得尤为重要。由此,本次综合性学习,我紧扣“交友之道”这个主题,选择了“交什么样的朋友”和“怎样交朋友”这两个角度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并采用了“说,讲,读,写”的课堂活动方式,渐次深入地让学生领悟交友的真谛。学生也将通过搜集、整理和分享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资料,提高材料收集整理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我把本堂课的“活动目标”设计为:

  1.学习收集整理和提炼材料;

  2.积累仿写交友的名言警句;

  3.感悟交友的原则以及方法。

  再说活动方式和准备过程。

  本次活动方式为:合作探究、小组互助、课堂交流展示。

  活动准备为:提前布置学生分组围绕交友之道搜集成语、诗词、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等材料,整理以备交流。

  接下来说一说教学过程。这堂课共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说交友成语。分小组成员展示,其他组成员补充,最后齐读进行积累。

  第二个环节是讲交友故事。分三个小组,分别讲名人的故事、身边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然后让演讲者和听众互动,谈一谈听故事后的感想,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

  以上两个环节培养学生搜集筛选相关资料的能力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是读交友箴言。这个环节采用了讨论、齐读的方式,先和学生交流该怎样交朋友,再读一读十种维护友情的方法,这样做,可以让交朋友的方法得到一个提炼和提升。

  第四个环节是写交友格言。有了上面几个环节的铺垫,这个环节的活动就水到渠成了。我让学生以交友为话题,写一句自己的交友之道,以格言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既积淀了前面的内容与主题,又训练了朗读和表达能力。

  第五个环节是送交友寄语。

  财富不是朋友,而我们和朋友一起度过的最好的时光却是一笔财富,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幸福!最后,在《朋友》的歌声中祝福大家都能善交益友,乐交诤友。

  最后说一说课后反思:

  我时常在思考,什么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综合了什么?难道仅仅是写作、口语交际的综合吗?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能力目标应该是"综合”的。在这堂课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现有的材料,有自己明确的观点。能用文字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我还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过程与方法也是“综合”的。本堂课,我们运用听说读写等多种方法进行了有效的积累,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我更觉得,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情感与价值观也是“综合”的。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和体验、愉快地合作和分享、流畅地表达和交流,让她们在快乐中、合作探究中,进行语文素养的熏陶和立德做人的指引。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0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说虎》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性灵愚慧这一单元主题下的一篇自主阅读课文,前两个单元分别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善恶、体会生命的意义,而本单元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智慧的伟大及人性的复杂。《说虎》是本单元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虽是一篇自主阅读课文,在地位上比不上前面的必学课文,但它属于议论文体的文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而这种议论文体的文章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自学起来困难很大,所以我采取教学的形式,让他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主旨、学习做人的一些好的方法、并初步了解议论文的一些写法。为以后学习这一类的的课文打下个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①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能翻译重点文言句子。

  ②整体把握内容,明确课文主旨。

  (2)过程和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训练学生读、写、听、说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学习文中通过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及“说”的文体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懂得“用力而不用智”、“自用而不用人”的人必然失败的道理。知道如何学习、如何更好地做人。

  3、教学重点:

  (1)疏通文章,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能翻译重点文言句子。

  (2)整体把握内容,明确课文主旨。

  4、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理解运用比喻的方式进行说理,即借虎喻人。

  5、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学过的议论文寥寥无几,只接触过一两篇像这样的文章比如《我若为王》这样的杂文,但对议论文具体的、全面的学习还没有过。再加上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没有达到对议论文全面学习的水平,因此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主旨、学习做人的一些好的方法、并初步学习议论文的一些写法。为以后学习这一类的的课文打下个良好的`基础,而不是系统的学习。

  6、课前准备:

  有关“虎”的成语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虎”的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培养学习兴趣。

  【说教法】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1、情景导入法。利用多媒体(背景音乐,课文的朗读,图片等)展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激情和兴趣。

  2、朗读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因此,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探究讨论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因为七年级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来理解、体会议论文所表达的观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精细的句段,培养他们阅读感悟的能力与习惯。

  【说学法】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习惯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对于一个入学不久的初一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在这一堂课上,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几个过程来培养语文学习的习惯:

  第一,通过查阅工具书独立解决生字、生词的习惯;

  第二,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启发、讨论培养学生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第三,通过圈点勾画、抓关键词等方法来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第四,熟读、背诵优美文段的习惯。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几个与虎有关的成语,并谈谈对老虎的认识,从而明确本文就是针对虎的力气大于人,又有锋利的爪牙,最后反而被人捕获杀害的事实而引发的议论。

  (生答略,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并自然引出下面的过渡语。)

  二、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

  1、了解有关“说”这种文学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它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

  (教师可引《我若为王》加以补充说明)

  2、了解刘基及《郁离子》

  刘基,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字伯温;晚号:犁眉公;谥号:文成。博学,通天文,兵法。辅佐朱元章创立明朝,谋划策略,建立制度,官至御史中丞,封诚意伯。《郁离子》一书是刘基在元代末年隐居青田山时写的,包括《千里马》、《鲁般》等18篇,195条,后收入《诚意伯文集》。其中文章都很短小,有些是议论,有些是先举史实,然后评论,还有些是先叙寓言,然后评论,主旨都在发表作者对社会上各种事物的看法。

  (除了解作者外,主要还是以“主旨都在发表作者对社会上各种事物的看法”这句话为重点让学习明确课文的主旨倾向)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整体感知

  (1)同学自由地读课文

  (2)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指出这位同学是否有读错的字或停顿有误的句子,如有,请帮他指正。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启发、讨论培养学生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四、合作交流

  1、疏通课文

  教师展示重点字词

  学生活动: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其他同学举手抢答,师生评议。

  之于恒物处故虽为类足

  2、检测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段内容。

  (点拨:学生通过自学,能基本上弄懂文意。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寻求帮助,这既让全班同学都起来,又锻炼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课文寓意,探究本文的写法。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师生评议。(幻灯片显示问题)

  (1)《说虎》将人与虎相比,有两个字是最关键的,你能把这两个字指出来吗?

  (2)划出表明本文主旨的句子,说一说作者是怎样论证得出这个结论的?

  (3)作者用老虎与人的关系作比喻,欲说明什么问题?

  (4)本文阐明的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引导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会课文主旨、学习做人的一些好的方法、并初步学习议论文的一些写法。)

  五、梳理内容主旨:

  主题思想:本文借虎喻人,说明不懂得运用智慧,不会凭借外界的力量,只凭自己的力量一味蛮干,就必然招致失败的道理。

  (让学生对知识有个清晰的认识,而不至于满头套)

  六、拓展延伸

  对图片中的滥杀滥捕的现象你怎么看,准备怎么做?谈谈自己的看法。

  (目的在对课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七、课外作业

  请你替老虎捉刀,写一篇耳目一新的反思文章。

  1、“我”是谁?

  2、既然“我”是百兽之王,为什么会败在区区人类之手?

  3、若有来世“我”会怎样战胜人类?

  4、背诵翻译课文,并梳理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让学生将写与听、说、读相结合,发挥想象力对课文的认识进行进一步的升华)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八、课后反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板书:济南的冬天+老舍),下面我将从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策略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二)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过程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2.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上,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

  1.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通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扩大教学容量。

  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及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们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和学生一起欣赏燕京一带冬天雪花,感受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云南的冬天。引出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

  3.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

  学生朗读第一段,小组交流,领会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

  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寻找温情的画面,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为每一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并说明其理由。

  1.摇篮安睡图

  2.雪后小山图

  3.山村卧雪图

  4.玲珑水晶图

  五、以温晴赏温情——“温情”在我心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情的赏读。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这里的山水情意浓浓。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上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

  (一)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语段,体会温晴的特点,然后学生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守护摇篮的母亲

  2.细致周到的护士

  3.健美优雅的女郎

  4.娇美害羞的少女

  5.俏美柔情的女子

  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

  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

  (二)品味温情的语言

  本文语言自然、质朴,亲切、柔和,充满着温情。像美丽的女子情态可掬,又像慈爱的母亲娓娓叙谈。

  学生先跳读课文,标划出富有灵性、含有意蕴的动词,然后体会口语化、情感化的词语,找出类似语句,进行品味。

  六、我笔下的“温晴”和“温情”

  1.教师总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个词语,写几句话。

  五、时间安排

  导入3分钟 讲授新课 30分钟 归纳总结 2分钟 写作练习 5分钟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温情的画面

  温晴 温情 温情的人物 温情的语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2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说课活动,我说课的课题是《行道树》。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简析

  《行道树》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一篇文章。本文通过《行道树》的自述,对自己的身份和生活环境进行的阐述,重点叙写了行树道的作用:以制造清新而自豪。最后表达自己的忧乐心情。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

1、独特的叙事方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以第一人称让行树道自己来叙说、展示。

2、通过对比的手法,首先将自己的生活地点与同伴对比,突出自己生活环境的污浊,其次将城市夜晚的喧哗、热闹与自己的寂寞、苦熬相比较,说明自己在艰难中坚守信念、奉献于人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是七至九年级这一学段的起始阶段。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一切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期盼,但又住住仅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表现在语文学科,就是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认识不足。因此要借助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组织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从事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可以说,这篇课文无论是独特的表达方式,还是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具体语句的斟酌,都是值得学习、借鉴和探讨的,然而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必须有所取舍。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认识不足,而学习散文,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应该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鉴于以上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无私奉献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4、教学重点:朗读、体味、领悟。

  5、教学难点:理解无私奉献者形象。

  四、教法设计

  1、情景创设法: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把握与学生知识水平和情感的贴近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情感共鸣。

  2、朗读感悟法: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赏读、品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启迪。

  3、对话互动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中心,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建构文本意义,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五、学法指导

  1、圈点批注法:通过画一画、勾一勾、注一注,养成读书就动脑动笔的'习惯。

  2、探究阅读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阅读材料的深层含义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设置情景:炎炎夏日,当你走在光秃秃的道路上你的感觉是什么?烈日当头,当你走在城市的水泥路面上时,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呢?

  2、多媒体显示行道树,学生用优美的词语形容,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初步感知行道树的作用,形成与文章感情相一致的价值倾向;同时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学生静听,听完后谈自己的感受。

  导语引导着学生去了解文章的内容,现在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到行树道对自己的经历的阐述。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中来,主动配合教师学。通过教师读,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语言。同时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读后提问:从全文来看,你们觉得课文中所写的行树道给你怎样的印象?读出给你感受比较深的一点。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完成目标的第一点,也为教学难点铺平道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喜欢的句子和语段并在旁写上感受。

  3、听朗读录音,比较自己的朗读,进一步完善朗读。

  4、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充分感悟文章的内涵,在读中积累优美的语句,在读中受到启迪。

  (三)、赏读课文,感悟情感

  1、默读课文,从文章的写法、内容、情感等方面谈整体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逐步获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片段练习,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明确学习方向。并让学生逐步养成习惯,为终生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2、学生朗读喜欢的句子和语段(朗读时要说出欣赏的理由)其间可用学生赛读,师生赛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发音、停顿、语速、语调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要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如喜欢的方式,擅长的方式,独特的方式等)表达出对朗读内容个性化的反应。叶圣陶曾说:“就是好好读书,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本文文质优美,篇幅短小,适于朗读。学生朗读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而不能言传,如果让学生提出问题,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或者照着辅助教材现成的问题,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我决定自己设计问题供学生讨论。

  1、为什么行树道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从书中找出相关语句)

  3、“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4、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5、“堕落”一词应如何理解?

  6、文章有几处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7、文章叙事的角度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采用第三人称?

  8、(由树到人)你觉得本文只是在写树吗?你是否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举出例子来说明?

  然后让学生将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纸条的形式交给老师,再在全班集体讨论。

  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全文的精神实质,认识到了行道树所象征的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五)、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学生在生活中已找出像行道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例子,我设计了如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的一至二项。

  1、学生扮演“行道树”、“记者”,由“记者”采访“行道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设计广告词和标语。设计一到两句广告词和标语,来表现行道树的内在形象和崇高精神。

  3、例句:赞美你,行道树,你让城市变得清新。

  仿写:赞美你。

  请小组每一位同学各自从生活中选定一个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某一种人,某一种职业,仿照例子写一句话,然后将小组内各成员的作品合并成一首小诗,最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堂导向生活,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间,这样也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六)、作者介绍,积累词语。

  1、如此有深意的文章,出自谁的手笔?——作者介绍

  由学生交流作者情况,师生相互补充。

  2、学完此文,你是否认识、理解了下列词语:——积累词语

  堕(duò)落:往坏里变。冉(rn)冉:慢慢的。

  贪婪(lán):不知满足。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乐的音乐声。

  点缀(zhu):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苦熬(áo):苦苦的承受和忍耐。

  牙龈(yIacuten)

  点缀堕落

  啜泣坠落

  辍学

  设计意图:将此环节放到这里,是想使文章有一个连贯性,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学生也容易理解。

  (七)归纳小结,升华情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学生自行小结,可从方法、知识、情感等方面谈)

  2、教师结束语: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为整个人类和社会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看他向社会索取了什么。”让我们像行道树和所有这些无私奉献者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异彩。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学习收获,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整理小结的习惯,通过充满激情的语句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内涵,升华情感。让学生做一名行动者,自觉投入到无私奉献者的行列中去。这一步骤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境界进一步升华,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主旨,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八)板书设计

  行道树

  张晓风

  忧愁:一身烟尘、悲凉点缀、不被珍惜

  无私奉献

  快乐:献出浓阴、迎接太阳、制造清新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3

  分析教材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这两篇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从明代传入我国,影响深远。通过这两篇文章, 我们可以了解《伊索寓言》一些相关的知识。对今后学习寓言大有裨益。况且,这两篇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情节性强,语言生动,所刻画的主要形象鲜明突出。能 够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地思考与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续编或自编寓言,以及怎样通过对多种描 写手法的分析,体会形象特点、感受故事寓意。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寓言的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⑴研究语言文字,感受赫耳墨斯和蚊子的形象特点。

  ⑵通过多种描写形式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点。

  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准确地概括寓意以及自编、续编寓言的方法。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感悟并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分析教法。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坎上。如果不研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对语文能力训练的需求,课往往只教在课堂上,在学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迹,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于漪)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本课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的原则,以激起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情趣。

  ⑴故事导入,创设氛围。一节课,导入尤为重要。如果导入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师生配合会收到最佳的效果。

  ⑵描写方法分析,感受形象。故事很短小,但语言比较生动。通过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可以一步一步地感受体会到故事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⑶激发想象,体会寓意。由于语言是依靠一个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假托的故事,并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而是虚构出来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要调动自己的思维,充分运用联想与想象,走进寓言,体会寓言的寓意。

  ⑷亲身实践,掌握方法。第一篇寓言,我设计了续写故事的环节,并告诉学生续写的要求与方法,并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后,针对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强调。第二篇寓言,我又安排了改写寓言的环节,这样让学生课堂上再次及时地巩固、加深自己对所学方法的认识。

  ⑸合理延伸,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利用最后设置的一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想法,教师合理归纳引导。希望通过本课的学生,同学们能认识到人生路上的一些正确处事的态度。

  学法指导

  诵读课文,找出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具体体会文章的寓意。通过两次练习,巩固、掌握编写寓言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本课具体针对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个体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特点设计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大致是:创设情绪——质疑解难——拓展延伸——深入思考——总结

  1、创设情绪。

  以学生熟悉的一则《伊索寓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伊索寓言》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质疑解难。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先请学生品读课文,思考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找出相关语句。再体会都表现了赫耳墨斯怎样的性格特点。(重点体会 赫耳墨斯“笑”的含义。)然后,结合着赫耳墨斯的遭遇,共同探讨读出的道理。最后,设计一问题“赫尔墨斯听了之后,会是怎样的心情。如果让你顺着这个故事 合理地往下编的话,你会怎么写?”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蚊子和狮子》首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本文都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去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分析蚊子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思考蚊子的性格特点。之后,再强化文字失败的教训,故设计一题“分析探讨蚊子为什么会被蜘蛛网粘住。体会从中得到的启示。”

  最后,检验学生刚刚学会的编写寓言的方法。所以,又设计了一个问题“改编故事情节。如果给蚊子一次机会,当蚊子战胜了狮子后,你希望它有一个怎样的结局。请同学从“蚊子战胜了狮子”后改写,并说说改写后表达了什么道理。”

  3、拓展延伸

  4、总结。

  5、作业布置:

  教育学要求作业要少而精,有启发性。

  板书:力争新、实、精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话理念:

  广东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以“认识自我”、“交往适应”、“学习适应”为主线,强调学生“道德和心理品质”形成,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七年级教材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以“认识自我”、“交往适应”、“学习适应”为主线,把相应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第三单元“学会交往”主要讲述了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尤其是与父母、老师及与朋友的交往相处。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和睦关系是成功教育的先导条件。老师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也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因此,本框的学习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影响较大,在教材中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生:

  我认为,对学生的分析很重要,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及其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为中心,我是这样分析学生的:

  初中阶段,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危机”的年龄阶段,学生们逐渐产生了较明显的逆反心理,他们的情绪呈现出丰富而强烈、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的特点,且学生平时接触的人较少,很多人具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家子气”,易与老师发生误解、矛盾,甚至冲突,导致双方关系疏远或紧张。若不及时加以妥善的引导和解决,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我们要告诉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很正常,一点也不可怕,而且不是所有的逆反心理都是不良的。只是每个人的逆反心理表现得有强弱之分而已。

  另外,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改强调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何况我们手头上的这本新教材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更应该体现这一点。所以,我们还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重点、主题或切入点。

  以我校为例,我校属于民办学校,绝大部分学生家境较好,知识面较广,思维也比较活跃,喜欢追求个性,因此学生往往有一种自视为“天之娇子”的心理,有时候对老师的话不是一味的言听计从,对老师的工作也不是非常尊重和理解,甚至个别学生会与老师起正面直接的冲突。

  于是,我准备依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这一课,更多地从“心存感激、学会互相理解”这个角度,让学生对老师多一份理解、宽容和尊重。

  三、说教学目标:

  (一)目标处理

  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地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具体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认识教师工作的辛劳。

  2、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懂得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能自觉地增进师生情谊,养成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重难点处理

  本课重点与难点都在于如何讲解“学生与老师”的新型师生关系,如何真正加强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种心理因素,优化学生心理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增进文化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获得渗透性心理教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基于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我在设计《师生情谊》这一课时,力求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快乐的过程,使师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快乐中获得知识,在“润物细无声”中不断增强对老师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激趣——创设情感、激发兴趣。通过语言、角色扮演、现场采访及多媒体材料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设疑——利用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并培养其分析问题能力。

  ▲引发——引发讨论,围绕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精讲——精讲点拨,释疑解难。

  以学生为主体并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二)教学手段:电脑多媒体及课堂教学的整合

  (三)学法指导:

  (四)课前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为每组6——8人的几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并组织进行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评价;设立一个记录员,整理小组成员的意见;设立一个代言人,代表小组成员发表意见。

  课前邀请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到班。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兴趣导入

  导入:播放FLASH《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出示课题:我爱我师(板书)

  设计意图:以直观的音像资料,创设课堂学习气氛,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观看四幅漫画,提问:老师每天要完成哪些工作?(引导学生认识老师工作的特点。)并利用一分钟的头脑风暴法,让学生说出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板书)。

  接着引用语文课本中刚刚学过的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片段,让学生换位思考,站在海伦凯勒角度体会老师的辛劳以及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从而对老师由衷地说出:“老师,谢谢您。”

  设计意图:换位思考、感性体验,加深对老师工作的认识,认识老师工作的辛劳,引导学生说出对老师的感谢。

  (三)角色转换谈冲突

  情景剧表演:《老师与学生的矛盾》

  假如你是那位迟到的学生,你会

  1、抵触老师的批评?抱怨老师?

  2、迟到有因,向老师解释清楚,受到老师的表扬?

  设计意图:此处设置了一个小剧场,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调动学习气氛,同时让学生在表演中进行角色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明理。

  面对老师的批评,有些同学把事情的真相讲出来了并得到老师的谅解;但是有些同学没把真相讲出来,把气憋在肚子里,这样的学生会不会真正去理解和尊敬老师呢?

  (四)推心置腹,获知明理(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观看FLASH《老师我爱你》

  提问:看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和FLASH后,大家有什么感想?要什么样的老师大家才会去尊敬他呢?

  (学生小组讨论)

  由小组代表回答,老师引导精炼出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FLASH重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上来,以较好的精神状态学习本课的重难点;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交流思想,加深认识,并且由小组代言人发表出学生的真实想法,让参与听课的班级科任老师听听学生心中真实的想法,让老师来了解学生。

  我们都知道交往与沟通都是两方面的,只有做到双方的沟通跟交流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

  活动:现场采访

  现场采访老师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采访参考,自行设计问题现场采访老师,并把采访结果在班中分享。

  采访参考

  老师眼中的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让学生以采访的形式去认识老师心中的他们,让师生之间彼此更加了解,也可以乘机化解一些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做到课上不仅是授课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而且是所有任课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进而真正加深师生之间的情谊。

  师:从这两方面要求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现在要建立的一中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平等、民主、和谐、。(板书)

  (五)知识拓展

  观看影片:《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视频材料)

  欣赏对联:

  上联: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下联: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人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设计意图:拓展视野,加深学生对老师的再认识。

  (六)知识巩固:两道习题(围绕本课重难点设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七)归纳小结(板书设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的角色和作用)

  本课结构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平等、民主、和谐

  六、说教学设想:

  我始终认为,真正的学生活动不能只是单纯的身体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活起来,动起来。课堂上师生可以共同分析、思辨,研究如何解决问题。本堂课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启发学生感知、领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老师的辛劳,老师的爱,实现学生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对老师工作的认识,增进师生情谊。经过分析、讨论、欣赏和现场采访,让学生进行总结,相信学生会有所领悟。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共四篇文章,两篇讲读课文《犟龟》、《小溪流的歌》属童话作品,两篇自读课文《基因畅想》、《如果人类也有尾巴》属科幻小品。这些作品都具有新时代的创新特征。下面我将分为:说课程标准、说教材、说教学策略与方法三部分进行说课。

  一、 说课程标准:

  依据本学科总体目标,年段目标,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七年级学生指出:阅读方面:

  1、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4、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单元的童话故事和科幻小品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品位和感悟是阅读的重点。

  针对课标要求,对应本单元教学内容和我们七年级学生的实际,

  我设立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读懂童话,体会文章的主旨,进而了解童话的特点。

  (2)指导学生品味、感悟课文。

  (3)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回顾课文、生生互动到师生互动,设疑、解疑、感悟课文、发散思维、想象创新。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

  (2)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

  (3)感受文章丰富多彩、新颖奇特的想象,树立主动培养想象能力的意识,并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明确了单元目标,再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中去实现。

  每一课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因此我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犟鬼》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童话的特点,学会理解感悟这篇童话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表情的朗读,童话表演感悟犟龟的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为实现理想,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心,还要有勇气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

  《小溪流的歌》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并掌握童话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配乐、分角色朗读,设疑、激趣、合作探究品味成长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

  《基因畅想》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交流,竞赛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基因技术的畅想,感受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地创造性思维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辩论会讨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利弊问题”,培养学生表达观点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丰富多彩、新颖奇特的想象,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 说教材:

  1、 教材编写意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七年级上册中处于较重要的地位。犟龟为实现理想执著前行不畏各种困难;小溪流一路欢歌成长壮大;人类对基因技术大胆的预测和想象;还有假如人类也有尾巴的奇思妙想,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本单元教学,达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同时,本单元的设置将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将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渗透在整个单元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分析教材知识体系:

  根本特征:想象、幻想

  艺术手法:拟人、夸张

  童话 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儿童

  中 心: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

  写作目的:对儿童进行思想或知识教育。

  文笔轻松

  科学小品 短小精悍

  生动活泼

  通俗易懂

  3、教学重点、难点:

  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童话,一是学生认为新奇的科幻小品。

  教学重点:了解童话特点,品味和感悟文章。

  教学难点: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想象能力。

  要通过阅读、表演体验、讨论、设疑、解疑等方式,努力激活课堂学与教的气氛,力求生动活泼。

  4、课程资源:课标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针对教学内容、配合我校及学生的实际,这一单元我利用的课程资源有:课堂教学资源: 播放多媒体课件,自制道具,童话表演等

  课外学习资源:工具书,著名童话作家的优秀作品、

  家庭网络资源:观看辩论会和戏剧表演等等。

  5课时安排:建议四篇文章总课时9课时: 《犟龟》 3课时; 《小溪流的歌》3课时;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2课时; 《基因畅想》1课时。

  三、说教学策略与方法:

  众所周知,阅读童话作品,要认识其中亦真亦幻的夸张和想象艺术,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在童话里,天地日月、风云雷电、山川鸟兽、花草虫鱼,都被赋予“人”的性格,“人”的思想感情,并以其鲜明的形象和独特的个性活跃在幻想生活的舞台上。因此童话是瑰丽而生动的,它也是儿童喜爱的文学样式。阅读童话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蕴含的生活道理和教育意义,不能只看到其中的生动有趣。

  科幻作品则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户。阅读科幻作品,领略新奇而神秘的世界,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培养我们探究事物、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要求,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依据课标的教学建议和本单元特点,遵循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原则;我拟定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与方法去突出重点:

  (一)采用不同方式的阅读,表演,情境体验,顺利走进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阅读教学过程。

  具体来说,前两篇童话作品,我主要采用的是:

  1、配乐朗读,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进一步体会各种动物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以及它们的动作﹑表情。

  2、表演性的朗读 要求各组推选出最佳角色

  3、表演童话,情境体验

  要求:表演出自己的理解,个性和对文章的感悟。

  通过以上的朗读,表演,情境体验,能使学生更直观更生动地感受童话作品。

  小乌龟的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小溪流的不断前进,成长壮大这些童话的立意将顺利的被孩子们理解和领悟。

  (二)生生互动法,设疑、激趣,小组合作探究,童话写作运用的夸张、拟人等技巧学习起来也将迎刃而解。

  相信学生,放手的时候,学生会在蓝天里自由翱翔,对白云爱的更真诚。

  面对本单元的难点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想象能力,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按班级所分小组以竞赛的方式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展示所了解的基因技术的畅想。感受大胆新奇的想象,启发和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以模仿大学生辩论会的方式讨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利弊问题,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孩子们的思维,也培养了表达观点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

  人们说,教无定法,教更是为了不教。在这一单元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中我始终遵循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原则;我想他们就像那执著前行的“小乌龟”,一路哼唱着成长、壮大的歌,去大胆的闯开,语文的世界,人生的世界。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幸福,我将和我的学生每天快乐地享受遨游在文海中的乐趣,教学相长!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识字说课稿07-0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12-13

七年级英语上册说课稿11-17

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11-18

七年级英语上册说课稿05-21

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说课稿11-03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25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13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11-09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