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5-21 12:20:3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锦集[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说课稿锦集[15篇]

小学数学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教材的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我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说课。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说教材包括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及目的,内容结构,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说课标

  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四年级处于第二学段。

  《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维度对本册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

  1.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能熟练掌握两位数乘、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和笔算;会计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3.能区分直线、射线、线段。了解平面内两直线的平行和相交位置关系。

  数学思考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大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

  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除两、三位数计算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3.经历探索平行和相交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

  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内容标准: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要求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上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数的运算要求学生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探索规律要求学生能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

  图形与几何:

  图形的认识要求学生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统计与概率:

  要求学生能认识并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综合与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材

  我将从编写特点、编写体例目的、内容结构、知识与的立体整合四个方面系统介绍本册教材。

  (一)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它的编写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时代性主题、组成"情境串"

  时代性、现实性突出的情景,构成单元一系列"信息窗"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独创的呈现形式。比如第二单元泰山黄金周、第三单元杨帆奥运、第六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

  一个单元通常由几个信息窗组成,几个信息窗相互关联,反映的是同一个内容。比如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共包括五个信息窗:"耕地-播种-管理-丰收-收获",五个情境反映的都是和农田耕作的主题。这些信息窗组成了青岛版数学教材所特有的"情境串".

  2、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比如第三单元"杨帆奥运—三位数乘两位数",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到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到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数的位数在不断的增加,同时又关注了学生口算、估算、笔算的综合计算能力。在此基础之上,适时编入了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应用与巩固。

  3.解决问题 生成新知

  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学习"平行与相交"时,主题图呈现的是"我跟爸爸学设计",教材没有直接呈现概念,而是由"怎样画线"的问题引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先认识线段,又通过线段认识直线和射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倡导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本册教材的编写思路、呈现方式和栏目设置都积极倡导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努力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比如第一单元"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教材呈现的是学生交流调查生活中用到大数的情景,这样的形式提示我们,可以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教学。

  再比如第六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统计",教材只提供了活动的形式,()数据都要来源于学生的实践,在教学中组织合适的活动,由学生收集数据,参与统计过程,自主学习。

  5.充分探究、学会学习

  随着知识的加深,教材也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与培养。通过一些提示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如第五单元:"农田里的数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在学习"商不变的规律"时,教材给出问题情境之后,并没有过细的指导,而是通过问题"这是不是个规律呢?"引导学生经历"猜想-举例-发现"等活动获取新知。

  以上五条是教材的编写特点。

  (二)编写体例

  在青岛版教材的特色中,其栏目的设置可谓是独具匠心、特色鲜明。信息窗、合作探索、问题口袋、自主练习、你知道吗、我学会了吗、丰收园、课外实践、聪明小屋等等。他们在整套教材中发挥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每一个栏目,教材都赋予了它一定的内涵和功能。下面我就逐一进行解读。

  信息窗:通过情境串、故事串、问题串等形式,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数学信息,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合作探索: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共同解决,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主动性和团队力量。

  问题口袋:对于有价值但不属于本课所学习的问题,暂时放入"问题口袋",从而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旦具备解决能力,随时取出加以解决。

  自主练习: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及时巩固和练习所学知识。

  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更多与数学相关的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了解数学文化。

  我学会了吗:每单元一个,让学生了解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做出自我评价。

  丰收园:左边篮子里的5个苹果功能各不相同,"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是对四维目标的诠释,右边是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交流,在这里学生可以畅谈本单元的收获。

  与之前所用过的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相比较,我发现青岛版教材较其他三版教材,有更多的栏目设置更加巧妙。

  (三)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七个单元和两个实践活动。

  按照数学学科的四大领域来划分,其中,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认识、第二单元计算器、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

  第四单元平行与相交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

  第六单元统计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实践活动荡秋千和纸与我们的生活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

  (四)知识和技能的立体整合

  从横向角度来看,整册内容由浅入深,呈阶梯状上升,在第二学段的教学中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从纵向角度来看,各方面知识都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为第二学段及之后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总之,教材的编排始终秉承着,既对前面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和利用,又为今后继续学习更复杂的内容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思维规律。

  三、说建议

  基于我校"先学后导、互助提升"的数学教学模式,结合青岛版数学教材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说我的建议。

  (一)教学建议3条

  1.巧妙运用信息窗的情境图

  信息窗是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色,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设计思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活运用教材,比如: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我跟爸爸学设计——线段、直线、射线》一课,情境中提出的"怎样画出设计图"的问题很现实,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不知不觉学习了新知!

  再比如:第六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统计》一课,通过学生做转圈的实验完成实践活动,并画出条形统计图。

  2.提升学生质疑的质量。

  汇报质疑是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体现,此环节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高潮,学生质疑的语言一般情况下这样说:"大家对我的讲解还有什么疑问吗?""……还有没有问题?……有没有补充?" 随之而来的是补充、建议、追问等……这种对话是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情况,在交流中沟通不同的思路,并通过比较分析寻找相对合理和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法。

  3.建立学生典型错题集

  在教学中,搜集典型错例锦集。比如,第一单元"大数知多少"关于0的读写:

  (1)0在"级末"或"非级末"位置上的不同读法,

  (2)一个数中某一级前面有0的写数。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中的连续进位乘法,有的学生计算时,乘完之后忘记加进位数的;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运用四舍五入法试商,调商的过程等,这些内容难度较大,容易出现错误,教学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强化。

  (二)评价建议

  结合课程标准,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评价建议。

  1.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知识树"、做数学手抄报、写数学日记等活动,来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2.评价方法多样化

  (1)口头评价与肢体评价相结合。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时教师把握课堂评价的时机,比如说当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和有独特见解时,我对学生伸出大拇指并在学生的书上印上智慧星,并作为期末考核依据。如果学生的智慧星积累到一定数量,可到教师处换取一些小礼物。

  (2)语言评价与"等级"评价相结合

  在学生课堂作业时,可采用评语与"等级"评价相结合。如用"你的解法很独特!""你的字真漂亮"等简短、热情的话语激励学生,使之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多元化教学评价

  近几年来,我校一直实施"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教学改革,数学方面,主要包括口算课课练、口算能力测试、解决问题、动手能力测试以及阶段性测试等评价活动。根据不同的测试活动结果,评比出不同类型的"学科小标兵""口算大王""解决问题小能手".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

  1、运用生活资源:我们在学习教材内容时,可以巧妙的结合生活,利用生活资源。比如在学习"平行与相交"一课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来进行讲解,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其他学科与数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要从其他学科中开发资源,来促进数学教学。

  3、开发网络资源:随着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所以我们可以开发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的系列微课,能帮助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巩固,是学好数学的重要资源。

  各位领导、老师们,以上是我对四年级上册教材的研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以教材为载体把握课标,构建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我永远的追求。谢谢大家聆听。

小学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3、54页的教学内容。

  2、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8和9的认识”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7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数的认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身感受8、9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想一想,8、9在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验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乐趣。

  教材采用相对集中的办法,将8和9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大小。

  3、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8和9,知道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③通过做游戏,向学生进行热爱学习和习惯养成的教育。

  ④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正确书写8和9、

  二、说教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8和9的数数,数的顺序和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时,由于我们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把课本中的主题图删掉,改成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排一排”的游戏中发现7添上1是8,8添上1是9;通过点子图的比较,得出7<8、8>7;8<9、9>8。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通过观察、操作,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两个两个地数,如:1、3、5、7、9。2、4、6、8、10。会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的能力。

  四、说教学反思

  对于“8和9的认识”,教材在编排上和前面的“6和7的认识”基本一样,不过比“6和7的认识”的要求稍微高一些。我在教学“8和9的认识”时,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这样的'思路进行设计的。

  1、充分运用主题图,用好教材

  对于8、9的认识,学生的脑子里并非一片空白,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或多或少已经接触过8和9,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只是还没有足够的机会用语言表述出来,因此我充分运用主题图,给学生提供可供数数的丰富的资源,让学生数一数,说一说校园主题图中数量是8和9的物体,当学生说出,黑板上有8个大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时,我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不失时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认识了8和9之后,我安排了摆一摆、画一画,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数出8个、9个学具,在以往教学“6和7的认识”时,都是要求用数的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而对于8和9的认识,教材只要求摆出8个圆形,9个三角形,因此我设计了画一画,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来表示8和9,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也很高,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8,9的基数含义。在教学比较大小时,我出示“点子图”,我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数,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而且还会联系左右图来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完点子图后,我让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注重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我在教学主题图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数量是8或9的物体。可以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外,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8,9的基数含义。同时让学生说一说,强化学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构建自然数和被数物体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进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培养低年级学生“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对学生的评价不够果断与准确;

  2、教学语言还不是很贴近儿童,态度也有生硬之处;

  3、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的组织指挥不到位,没能准确地掌握“度”。

  4、前后环节有重复,起伏不是很大,还不能充分体现“扶”→“放”的做法。

  总之,本节课之后,我反思: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喜闻乐见,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环境,就可以清除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屏障,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更重要是发展学生智力与技能,使数学学科的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

小学数学说课稿3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第6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知道他们实际的大小。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图形的面积。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体,和你家的房子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教师板书:“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

  这一环节分两步来完成

  第一步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第二步,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单位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游戏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一个图形,可以是6格也可以是12格,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什么单位?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积单位还有别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个面积单位。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认识面积单位 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

  第二步是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找,从自己备的学具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厘米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 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 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 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四)巩固练习 主要设有填空题判断题和操作题。目的让学生明白

  (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课堂小结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思考题,让学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测量我们的操场,这个方法可行吗?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小学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版数学教材……年级……(上、下)册(……)第……章第……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部分,因此,在……中,占据……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2能力训练目标:……

  3创新素质目标:……

  4个性品质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突出重点

  难点:……通过……突破难点

  关键:……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即:……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1、理论:……

  2、实践:……

  3、能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引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

  3、讲解例题。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中:

  4、能力训练。

  课后练习……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结束语: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小学数学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年级()册第( )单元的内容。【教材地位】。【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 知识与技能目标:

  ⒉ 过程与方法目标:

  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采用(以情景教学法、观察发现法为主,以多媒体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我通过(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学习新知;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三、教具学具准备:

  本节课需要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等直观教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 )等学具。

  四、说教学流程:

  我是如何教学生的。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较好的落实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

  (复习旧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尝试探究,学习新知——多层训练,深化知识——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首先,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

  [通过这些题目及时复习××的方法,为本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我出示情境图,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与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师指出本课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是:()。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这个环节中,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引入,更接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数学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二环节:尝试探究,学习新知。

  1、尝试解决问题。

  首先我会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老师及时对学生进行巡视指导。

  然后,安排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交流汇报。

  安排同学交流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我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做法。生1:生2:……同时对于有困难的同学,问同学们谁能帮帮这位同学。

  接下来,安排学生来评价这几种不同的做法,讨论交流哪种方法是正确的',对其他方法进行补充。同时对××这一重点内容,我利用多媒体(实物)直观呈现,让学生直观感受××的过程。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3、小结巩固

  接下来,对××方法及时进行小结,总结××的一般方法是×,为强化这一方法,我让同学们给同位相互说一说。

  [设计意图]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深化知识。

  第一组基础练习。

  第二组练习注重能力提升。

  这样的练习设计有以下优点:第一组做到面向全体,巩固本节课教学目标,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第二组拔高练习,侧重学有余力,抽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注重因材施教,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

  ⑴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⑵ 你有什么收获?(3) 你还有什么疑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又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 )这部分知识的分析与教学设计。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学生已初步学习的观察物体的各个面形状的知识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能力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2.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广泛运用于生活中。

  3.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自行探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协作能力。因此根据新课程理念,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在情景中学习

  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动力,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尊重教材的编排,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推理的故事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柯南的侦探活动中去,在柯南的侦探活动中观察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丰富课堂教学中的现实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2、在探究中发现

  教学围绕“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主线循环往复学习。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通过两个推理情节和两个活动的设计,力图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在观察、交流和探索中,根据自己的经验,感悟出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推理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学会学习。

  3、在操作中感悟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是不同的。在操作、推理、反思的过程中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养成有序思维的好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来谈一谈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主要由以下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师:孩子们,听过《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吗?想看看吗?

  2、播放成语视频。

  3、通过《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引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引入,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引入:请看他是谁?对,他就是柯南。你们喜欢柯南吗?老师也很喜欢他,柯南凭着自己敏锐的观察力,破了很多大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最近在忙些什么?(板书:观察)

  【设计意图:运用孩子们熟悉的动画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出示例1:李博士是皇室中鼎鼎有名的发明家,刚刚研制出一种新药,它把新药放在小药箱里,可是有一天,他发现药不见了,是谁偷了药?

  3.柯南找到4个犯罪嫌疑人,每个人看了一眼小药箱后说了一句话:

  你认为谁说了谎话,为什么?(板书:推理)

  4.请学生从不同方向全面观察小药箱,出示观察要求。

  5、集体汇报订正。

  【设计意图:1、教师用语言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时创设故事情景让学生参与到观察、猜想、推理的活动中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学生的角色位置,使学生对学习更有积极性。2、学生通过变换角度的反复观察,进行简单的.推理验证,初步让学生感受观察与生活的联系。】

  6.从小药箱的实物(有特殊标记的立体图形)抽象到长方体(无特殊标记的立体图形),让学生感受对于没有特殊标记的几何图形该怎么观察。(完成书上练习八的第1题)

  (三)观察活动

  1、引入:孩子们,刚才我们和柯南一起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外形是长方体的小药箱,在我们数学中,除了长方体之外,我们还认识哪些立体图形?

  2、小组活动:观察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并填写实验报告。(从上面、正面、侧面进行观察)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在教学例2前设计这样的观察活动,为教学例2做好铺垫,也能更好的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1.引入例2。

  今天一大早,皇室博物馆的馆长急匆匆地找到柯南,告诉他博物馆四周有许多行踪可疑的人出现,他们是冲着两件国家级文物:绿玉球和水晶柱来的。(课件出示物体形状),因为昨天晚上馆长发现有人在放绿玉球和水晶柱的房间顶上开了一个小洞。

  情况十分危急,柯南立即赶往现场勘探,很快他找到了四个行踪可疑的人,为了不打草惊蛇,柯南笑着对他们来说,我们来做个画图游戏吧,假设这有一个球体和圆柱体,看谁能准确画出从上往下看的这2个物体的形状。每个人都画了物体的形状:

  2.出示例2。(课件出示3组书上的球体和圆柱体的物体形状)

  (1)思考:他们谁是犯罪嫌疑人?为什么?他们分别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2)动手操作。

  (3)汇报,小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再次通过观察进行推理,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进一步巩固新知

  1、师:柯南看到大家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已经和他不相伯仲了,于是出了一道题想考考大家,有信心试试吗?

  2、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游戏活动猜一猜。(完成书上39页做一做。练习八的第2题)

  ①开展活动。师:谁来猜一猜,可能是?还可能是?

  ②通过游戏活动,谈想法。

  ③小结:在观察物体时,如果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就如同盲人摸象,只有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

  [设计意图:这两个练习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拓展:

  欣赏古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和语文知识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七)、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还学会了推理。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并回归到生活中去。】

  (八)老师寄语。

小学数学说课稿7

  我说课的内容是《直角的初步认识》,这局部内容是省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八单元《直角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二课时。

  先让同学认识角,再让同学认识直角。

  角的初步认识这局部教材,先让同学观察实物,如三角板、红领巾、扇子来认识角,然后再让同学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实物笼统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对直角的初步认识就是以这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做基础。

  本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是教材第114~115页的内容和相应的“做做画画”,第116~117页练习二十二第5~9题。教材的第一项内容是借助同学熟悉的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接着通过让同学观察课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然后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同学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在“做做画画”中布置了对位置变化的图形作判断,以和用纸折直角和在方格纸上画直角等练习,以此来协助同学掌握直角的特征,初步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练习二十二第5题是“做做画画”第1题的模仿练习,练习二十二第7题是“做做画画”第3题的模仿练习,练习二十二第6题是画直角标志,练习二十二第8题是让同学找直角,练习二十二第9题是让同学指出各个角。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同学初步认识直角;使同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使同学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同学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使同学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溢着探索与发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同学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难点是使同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局部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同学判断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其次,让同学举例说明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角。再次,让同学指出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这局部的教学通过对前一节课认识的角的复习为认识本课的直角作铺垫。

  第二局部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刚刚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提出疑问:“看了这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同学发现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个相同的角。教师追问:“你知道像这样的角叫什么名字吗?”然后说明什么是直角,笼统出直角的图形,并说明表示直角的标志。接着让同学举例说说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直角。这儿教师通过引导同学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同学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发展同学的实践能力,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先出示“做做画画”第一题的图形让同学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争论。那么就让同学小组讨论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然后大组交流、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说明。接着再让同学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这儿的教学让同学在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进行考虑、讨论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利用发现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同学对新知发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同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同学体验数学活动充溢着探索与发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再次,让同学试着自身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同学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一边示范,一边小结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并让同学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画两个直角,即“做做画画”第三题。这儿的教学充沛体现了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同学体验了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发展同学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局部是实践应用。

  首先,完成“做做画画”第二题,让同学拿出一张纸,动手折出一个直角来,折好后交流自身折的方法。培养同学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进一步巩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

  再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通过画直角标志不只可以看出同学对直角的判断能力,而且为以后的识图做了一个铺垫。

  接着,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9题,通过找直角与找隐藏着的角,发展同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最后对全课进行总结,并安排作业,完成第7题。

  通过以上的三大步骤的教学活动,基本体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同学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找、比、画、折、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同学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小学数学说课稿8

  一、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1、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一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

  2、教材的编排特点:

  教材通过解决笑笑家平面图的相关知识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再通过练习2、3、4巩固比例尺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预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

  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思考、动手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发展了动手测量和画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2)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二、教法、学法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来源于生活的数学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的发展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我创设了脑筋急转弯和中国地图的图片情景,当学生听到那个急转弯的话题和中国地图时,顿时产生了疑问:南京市到上海的距离有100多公里,而一只蚂蚁从南京爬到上海只用了5秒钟,这是为什么?

  地图描述的地域有没有变形?是用什么方法把这样大的地方画在尺寸见方的纸张上的'?使得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积极参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2、自主探究,发展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新课教学过程中,从比例尺的意义到比例尺的模型的建立及比例尺的应用,我设计了一系列的能够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时间、空间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让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共同参与统计的全过程,试图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其尽可能的有自行探索、自行创造的机会。从而获得数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数学应用,培养创新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探学习的出发点,是学生思维的发动机,不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有利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发展。本节在比例尺的意义的探究过程,在尝试应用过程,在开拓应用过程,在创设情境时,都尽可能的注意到开放的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小学数学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很多孩子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数,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主题图给了学生100这个数有多大的概念,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教材还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例题1、2、3的教学都是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进行,通过操作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数100以内数的方法。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的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建立100以内数概念,正确数出100以内数。

  教学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二、教法和学法

  1、动手操作学习,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

  1、本课学习是建立在学生20以内数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

  他们对100以内数看似了解,却概念模糊,教师在引入时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给孩子们送来礼物,100颗星星,通过观察、估计、比较逐步建立数感。

  2、数植物的种子

  首先向学生展示1粒种子的大小,接着让孩子抓一把进行估数,这时也是想通过操作建立数感,但这数感建立已进一步扩展到了视觉,触觉,和空间的范围,然后动手数一数,通过数数达到要验证估计是否准确,学生主动探索数数方法的目的。最后以汇报的形式与全体进行交流。学生数数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是方便快捷,也有些是繁锁缓慢,在这时,对于各种方法的优劣我不进行评论,而是让各种方法得以展示,至于哪一种方法较好,孩子们在操作中是能够体会到的.。

  3、数100

  这一环节以学生的操作学具为主,要求就更进一步了,物品选择,正好要数出100,还得让人一眼看出有100。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选择自己认为是方便、快捷的方法把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并在操作中发现,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一知识点。通过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让孩子经历数1到100的过程,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逐步突破本课的难点,数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在这插入课本36页的练习题2这幅小皮球图,我认为并不重在数出100,而在于用什么方法来数,由于有格子,整齐排列,又有色彩间隔,学生可以较好的去思考以不同方法数出皮球的数量,可能会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二十个二十个数,五十个五十个数,前面所学知识既得到巩固,又得到发展。

  4、数数

  边摆小棒边数数,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十的形成,学会数100以内的数,通过操作突破本课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以竞赛形式练习数数,使得课堂气氛热烈、愉快。孩子的学习兴趣高涨。知识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巩固。

  猜数游戏的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孩子的数感。游戏中部分孩子不断提醒同伴“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另一部分孩子在帮助下所猜出的数不断接近目标数,直到猜中。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数感得到培养,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5、生活中的数

  100以内数生活中有很多,通过学生的说一说,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如此贴近,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小学数学说课稿10

  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十二册比例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数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生点、难点

  正确判断题中数量成何比例,根据相等关系等式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小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的量。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题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已经接触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有教学中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

  答:再引导运用新知做这样用移类

  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让学生用以前方法解答,然后问:这道题里有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再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

  三、新课小结

  通过例题的讲解,学生总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关键?

  四、练习提高

  1、基础练习

  2、判断说理不解答

  由学生打手势表示,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又增大了学生的参与面把握学生学习的效果。

  3、变成练习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讨论我们学过的归一、归总应用题分别是哪种比例的应用题。

  七、效果预测

  本节课学会找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学会判断这两种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说课稿1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本课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克和千克)和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班级学生的实际,并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说,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从过程与方法上来说,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说,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达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所以,我在任务定位时,将教学重点确立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质量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指出:“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课前调查,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走进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去调查,发现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为本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学生的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体验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克和千克的学习,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平一台,水果两个(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种。学生每人准备一个2分硬币、三袋分别约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两袋500克的食盐。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校教育中要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下面分层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

  我首先课件呈现一大一小两个水果并提问:“你觉得哪个重?怎么知道的?”通过学生回答内容小结:同样的事物可以用眼睛看来判断哪个重哪个轻,并板书“看”;接着我将小的水果放下,出示一个盒子,提问:“这个水果和这个盒子哪个重?”然后让回答问题的学生用两只手分别掂一掂,小结:不是同样的东西可以用手掂一掂的办法判断它们的轻重,并板书“掂”。接下来引导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各种商品的净含量是多少,学生简短的交流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商品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品的净含量,由此引出“克和千克”,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做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接着我告诉学生“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用字母g、千克用字母kg表示,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层进行教学。

  第一层:探究1千克。

  先出示四种物品(1千克瓜子、1千克梨、两袋重500克的食盐和一根1千克重的火腿),让学生猜猜它们的重量,然后启发学生道:我们怎样用个好办法又快又准地知道它们的重量呢?引导学生想到用秤称(师板书“称”)。师随机利用多媒体出示几种常用的秤,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说说见过哪些秤,都是量什么东西的,激发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之后我出示一台盘秤,讲解它的用法后,将四种物品依次放入秤盘中,让学生仔细观察指针的读数,并说出重量,师板书:1千克。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自己的两袋食盐,并说说感觉。最后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东西,说说看有那些物体比1千克重?引导学生估计物体重量,培养推测意识,本环节教学结束。这样通过掂、比、猜、称、说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克,增加学生对“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千克的观念。

  第二层:认识1克、感受10克、100克。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拿出一枚2分的硬币,用手掂一掂,指名说一说感觉,然后教师将硬币放入天平量,告诉学生这样的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接着让学生试着掂一掂桌上的三袋大米,说说哪袋的重量和这一枚2分硬币一样,进而引导学生通过比一比、估一估等活动推测出2号袋和3号袋大米的大约重量,感受“克”这个质量单位。这一层是过渡环节,设计了掂、说、估等活动,为学生感知和建立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做铺垫。

  第三层:领悟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这个环节以“回收大米”的小游戏开始,我用一个塑料袋到同学那里回收3号袋大米,即回收100克的大米,每装进一袋,请同学们大声地数出来,直到回收10袋,即1000克大米为止。然后问学生:“这1000克的大米有多重呢?”请学生拿在手里掂掂看,试着说说感觉。接着把它放在盘秤上称,请学生读出数字,说说这些大米与刚才量过的物品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并板书:1千克=1000克,随即引导读关系式。

  在这个环节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说说量物体时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第四层:感受千克的日常应用。

  这是一个关于年“体重”的游戏,旨在让学生感受千克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开始先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里不排除有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斤的,师要引导其把斤数按2斤等于1千克的换算关系换算成千克,并告诉其这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然后让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同桌的体重。结合书中的练习,安排了认体重秤的内容,利用课件来学习认体重秤,本环节结束。

  3、实际应用,加深理解。

  在这个环节,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结合书中练习,我设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的6个习题,包括填空、连线、选择、判断和趣味故事等内容。这样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4、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教师以“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的问题,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然后出示“想一想”题:1千克的铁和1000克的棉花谁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七、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写在黑板的中间。我这样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重点难点更加突出。

  附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g kg

  1千克=1000克 看

  掂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数学的关键,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以及本堂课的任务,学生将会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他们会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将得以培养。

小学数学说课稿12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搭配中的学问》。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写有这么一句话:从书本看到的,你能记住10%;亲耳听到的,你能记住20%;而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你能记住80%。为了让学生能从教学实践中主动获取新知,这节课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玩”中学、“做”中学、“乐”中学的多样活动。

  一、领悟教材编写意图,把握课程三维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上册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为此,我设计了以配菜为主题的情境教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搭配的知识。 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的方法,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运用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本班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联系实际、通过配菜,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初步学会解决最简最基本的排列组合问题,并且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具学具:课件、(衣服、菜名)小卡片。

  二、对教材的创新处理,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教学内容的创新处理——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这节课我紧紧围绕学校“餐厅盒饭配餐”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还有就是:服装搭配、朋友握手、动物园参观路线、猜老师电话号码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2、教学方法的创新处理——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如在这五个情境中我拟定通过连一连(配餐)、摆一摆、配一配(服装搭配);做一做(朋友握手)、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的过程,从搭配材料的数目上力争体现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总之,在本课中,努力贯彻新课标,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感知的学习方式来经历、体验搭配中的学问。为了让学生掌握搭配的方法及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课采用了课件辅助教学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和关注个体差异。把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内容,力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体现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1、 创设情境 感知搭配

  新课开始,我把搭配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放置在一个广阔的生活背景中,通过谈话的形式,用轻松的与主题相关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使学生初步感知搭配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于是我用谈话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揭示课题:

  师:国庆长假小朋友们过得快乐吗?你们一定品尝了许多美食,请小朋友们说说看。排骨、鱼这些都是什么菜?土豆、冬瓜又是什么菜?这么多的食物,怎样搭配来吃才能更有营养、更健康呢?对了!在饮食中注意荤素的搭配,才能更有营养,更健康。搭配中有不少的数学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吧。(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在这一环节中,围绕学校餐厅配菜搭配这一主题,我设计了相关的实践活动。为在这里,教师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以同桌二人为一小组,通过想一想,摆一摆,配一配,记一记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始至终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活动一: 搭配星期一的菜谱

  师:学校餐厅开餐了,今天(星期一)盒饭中的菜只限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菜搭配好,今日菜谱:(课件出示星期一的菜谱)

  1) 师:星期一的.菜谱是怎样的?厨师对配菜有什么要求?

  (点击课件出要求:一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师:那么星期一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边点课件边问)

  2)学生尝试解决

  3)反馈交流

  活动二:搭配星期三的菜谱

  (课件出示星期三的菜谱)

  师:一份盒饭只能有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请大家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摆一摆,配一配,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并把配菜方法记录下来。如有困难的同学请你举手,或来老师身边和老师一起合作。如能帮助学校餐厅搭配好全部的菜,你将被聘请为学校餐厅的服务员。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配菜,大家可以看出,一个荤菜和两个素菜可以有几种配菜方法呢? (生:有2种)

  ⑴请同学们想一想、摆一摆、并把配菜方法记录下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⑵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选出最好的一份记录向全班同学汇报。

  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让学生说一说这两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异同? 然后老师小结:

  第一种:有两个荤菜,搭配时先选一个荤菜,接着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

  再选另一个荤菜,接着在把所有素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

  第二种:有两个素菜,搭配时先选一个素菜,接着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再选另一个素菜,接着在把所有荤菜分别与它搭配,配出两种;(要求每位同学发言后对着全班同学说:你们对我的发言有什么意见?)

  在这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是:a、搭配的有序性。 通过小组成员说一说:“为什么你觉得这份记录好?”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或通过比较有序与无序的两份记录发现:搭配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b、搭配的两种不同的方法:用荤菜配素菜和用素菜来配荤菜。如果学生只说出一种搭配方法,老师要引导学生:“有不同意见吗?还可以怎样配?” 最后老师评价:刚才这两个小组的同学说得都挺好,已被聘请为学校餐厅服务员。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汇报,可能会出现找不全、重复的情况,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每一种搭配都找出来。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序地进行搭配后,通过四人的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后,让学生根据刚才得出的答案寻求搭配中的规律,将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

  活动三:搭配星期五的菜谱

  师:看来大家都学会了配菜,后天我店将推出二荤三素的菜,谁能一次配成所有的菜,将被聘请为学校餐厅配菜部经理。(出示星期五的菜谱)

  师:星期五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你是怎样想的?用什么方法?

  可能出现的情况:a、口述配菜方法b、用乘法和加法:“你是怎样想的?”2X3是用荤菜来配素菜。3X2是用素菜来配荤菜。3+3用一个用荤菜来配素菜,再用另一个荤菜来配素菜。

  师:你们同意xxx同学的配菜方法吗?

  师:通过刚才的配菜,xxx同学已被聘请为学校餐厅配菜部经理,请xxx同学领取聘书。

  (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3、运用知识 拓展搭配

  在配菜搭配结束后,为了给学生一个综合运用新知识的空间,我让学生用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服装搭配、与朋友握手、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使练习充满了情趣,用生活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知识。课末谈本次学习的感受,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这样使学生不仅拓展了知识,同时实现了学科间的整合。

  活动一:服装搭配。

  1、XX同学当了学校餐厅配菜部经理,他的妈妈可高兴啦!并带他去买新衣服,你看(课件出示图片)衣柜里放着二件上衣和2件下装,她应该怎样搭配?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衣服卡片,自己摆一摆、配一配,怎样想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四人小组交流方案。然后指名回答。(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进行巩固,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搭配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

  活动二:朋友握手

  刚才XX同学穿上漂亮衣服到了公园,碰到朋友们,三个人见面他们很友好的每二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握几次手呢?

  师:四人小组中分别扮演自己的角色,实际握一握手,看看一共要握几次。怎样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师巡视指导,小组汇报,出示课件验证。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

  活动三:动物园参观路线。

  师: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都有非凡的表现,学会了不同的搭配方法。为了奖励大家,本周末将带大家到动物园去参观。愿意吗?(出示课件:由学校到动物园的路线图。)

  说一说: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反馈交流:共有几条路可以走,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是怎样思考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你听明白了吗?每条路既没有路名,又没有其它标志, 同学们很难把路线表述清楚,你有好办法吗?

  生:标上路名,或者用字母、数字来代替。(课件出示标出)

  数一数:指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学生数后在小组交流,教师板书:

  A→CA→DA→E B→CB→DB→E

  (使学生了解到去动物园一共有6条路可以走)

  4、全课总结 体验成功

  ⑴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数学方法?2、你认为我们班上哪位同 学表现得最出色?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

  ⑵布置课外作业: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搭配现象。

  总之,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敢于冲出传统教育的束缚,让一个个充满生命灵性的学生在我们的课堂里自由的放飞,自由的发展.

小学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2、教材地位与作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认,而本单元则是在以前学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的读写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单元是在小学阶段对整数学习的最后一课。对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数目。

  3、教材的编排特点:a.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b.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数认识的一次扩展,也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能加强学生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一些数据的意义,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具有接触面广、独立性增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动手操作等特点,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万以内的整数。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会做一些课前准备,一是准备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课件;二是准备计数器、游戏卡片等教具。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2、掌握亿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级个级、万级、亿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难点:1、读写数位较大的数目。

  2、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会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学法:学生主体参与;动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学游戏

  五、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前准备:口答:一千里面有10个百,一万里面有10个千;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利用课件出示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图片)你们会读这些数吗?瞧,这些数比以前学习的万以内的数更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一万)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00表示8个千万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4个数位是一级,分为个级、万级和亿级。

  (三)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拿出作业本上的最末题

  (1)让学生自由读(2)小组交流讨论,该怎样读,为什么

  (3)反馈,老师做引导,而后总结读作:八千四百五十万七千六百

  A、从高位读起B、按照个级的读法,每一级的数读后加读‘万’或“亿”

  (4)思考:怎样去分辨这个数是在个级或万级?

  目的在于明确在读数之前必须先分级,有助于简单的读数。

  2、读数:

  13819000各自读,交流

  分级-从高位读起-按照个级读法,只是在后面加读级名最好在数位顺序表上体现,或进行分级。

  2496640700085000300

  先各自读,将其读法写下来,而后集体交流读法

  按照四位分级的原则,我国的读数法则是:(1)四位以内的数,按照数位顺序从高位读起。

  (2)四位以上的数,先从右向左四位分级,然后从最高位起,顺次读出各级里的数和它们的级名。(3)如果一个数末尾有“0”,末尾的“0”不读;每一级末尾的“0”也不读;其他数位上,不论连续有几个“0”,只读一个零。例如30500804500,读作三百零五亿零八十万四千五百。

  (四)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六千八百五十万四千二百学生尝试写数-交流-确定方法(分级,借助数位顺序表)

  2、三千零八万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二

  学生练习后,指名到前板演,而后讲评,最终得出写数的方法:先分级,从高位写起,某一位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写0占位。

  3、讨论:

  什么时候写0,写几个0

  (五)复习巩固

  (六)全课小结: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同学交流你课前收集的这些更大数的实际意义。

  练习设计了5道题,2道读法题,2道写法题还有一个思考题。最后是回顾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评价。

小学数学说课稿14

  说教材:

  一、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单元概念较多,也较重要。另外还有四个例题,分7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中注意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以达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中要重视对面积的估测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2、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教学难点;

  1恰当选择面积单位,估计物体面积的大小。

  2、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体验。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过程教学,这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使数学学习从“文本学习”走向“体验学习”,就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本单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说说多媒体教室和你的房间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媒体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间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生活情景,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2. 直观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面积单位的进率时,利用媒体直观演示把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划分成10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帮助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说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1)操作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

  作和多种感官参与来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认识“面积”这一概念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实践操作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在学习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2).自主探究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关系,再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说说各自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拼摆收获: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形成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说说我的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初步形成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概念,学历运用各种估测方法比较面积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从物体表面大小和平面图形的大小两方面理解面积的大小。了解统一面积单位是必要性。

  教学策略:面积的概念可以从比较物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引入。前者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寻找直观比较的对象,如课桌桌面,课本封面,黑板大小,练习本封面等等,从中还能比较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一般来说,当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较;当大小相差不大难以观察得出结论,而物体又便于叠合时,则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学习面积单位,先由第教材70页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再介绍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活动:“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试一试,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几个同学?”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小学数学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泰山小学的高崇辉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比的基本性质。

  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我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63页比的基本性质,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商不变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本节课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比较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向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并将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媒体的使用:多媒体。

  接着我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我询问学生:ldquo;同学们喜欢喝蜂蜜水吗?rdquo;大部分同学会说愿意并会表示他们愿意喝更甜一些的。这时我会适时的向学生说明其实小明同学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喝甜的蜂蜜水,这不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准备了两杯蜂蜜水,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这下难坏了小明,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演示:第一杯360毫升的水,40毫升蜂蜜;第二杯180毫升的水,20毫升蜂蜜;同学们会兴致盎然,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有的同学会根据商不变的规律确定选哪杯都可以,因为360毫升的水是40毫升蜂蜜的9倍,180毫升的水是20毫升蜂蜜的9倍即360divide;40=180divide;20;有的同学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确定选哪杯都可以,因为40毫升蜂蜜是36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20毫升蜂蜜是18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即40/360=20/180,学生会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每一个学生都是热情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尤其是愿意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因此一听说帮助同学,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就是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只要有兴趣,就会产生创造性的源泉。另外同学的困难又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同时感受到ldquo;数学源于生活rdquo;。

  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1、 猜想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帮小明解决了问题。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内容各是什么吗?

  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中说出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屏幕出示文字内容。

  我接着询问在分数的基本性质里,有哪些词很关键?在商不变的性质里,有哪些关键词?缺少他们行吗?为什么?

  这回你们又会想到什么呢?(比的基本性质)那么,比的基本性质该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讨它。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2、 实践探究

  师:观察除法的基本性质(手指向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是怎样的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1)小组讨论

  (2)汇报结果: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发表意见。

  (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4)强调

  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你认为哪些词语是很重要,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点什么?(同时、相同、0除外)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先通过学生回忆已学旧知,进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质,放飞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自主地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观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多角度思考,在有理有据表达、建立在对意义求真求准的对比中生成、完善了概念。也让学生体会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学新知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弄清了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领悟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

  三、 教学例1

  1、说明。利用商不变性质,我们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板书:最简分数)。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板书:最简单的整数比)

  2、讨论:怎么理解ldquo;最简单的整数比rdquo;这个概念?在小组里议一议。

  3、指名汇报,形成共识:

  ㈠必须是一个比;㈡前项、后项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或小数;㈢前项与后项互质。

  4、化简比

  出示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14:21 (2)1/6 :2/9 (3)1。25:2

  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各抒己见说出不同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ldquo;最简单的整数比rdquo;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摒弃了由典型的个例入手解释ldquo;最简单整数比rdquo;的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采用让学生先讨论、后汇报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认识的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动交流中自发地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读新概念。同时,教师试图通过对较简单的整数比的化简,给学生一个运用性质解决具体问题的范例,为前后项是分数、小数的比的化简作了ldquo;跳一跳,可摘到果子rdquo;式的充要铺垫。学生在小组内部交流基础上进行组间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提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中学生互相帮助,实现学生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使学生思维进入高潮。

  四、实践运用

  我设计了四部分练习题。

  第一部分填空题包括3道题:

  1、3:8=(3times;2):(8times;□)

  2、15:10=(15divide;□):(10divide;5)

  3、5:3=(5times;□):(3times;□)

  这一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学生加深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尤其是最后一题使学生在填空过程中体会到可以填ldquo;除0以外的所有相同的数rdquo;,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第二部分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列各题

  (1)4 :15=(4times;3):(15divide;3) ( )

  (2)3/5:4/7=(3/5times;6):( 4/7times;6) ( )

  (3)10 :15=(10divide;5):(15divide;3) ( )

  (4) 7 :9 =(7+5):(9+5) ( )

  第三部分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上课前老 师统计了咱们班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下面同学自己读题,然后试着解决这些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可商量解决。

  我们班共有学生48人,男生28人,女生20人:

  (1)请写出我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在课外小组活动中,我们班参加美术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4,参加科技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8,请写出参加美术小组和科技小组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参加体育小组的人数是舞蹈小组的1。5倍,请写出参加体育小组和舞蹈小组的人数比,并将这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进行ldquo;再创造rdquo;

  活动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题有了ldquo;应用味rdquo;,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尊重学生各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第四部分思考题

  1:8=(1+4):(8+□) 6:10=(6-3):(10divide;□)

  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解决问题的条件作全面分析,周密思考,提高了学生全面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五、评价体验

  比的基本性质,是同学们通过自己主动探索,合作研究发现的,并能根据这一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回顾我们的学习过程,谁来谈谈你的收获和感受。

  这一部分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激励评价,使学生体验到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们老师批评指正。

【小学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4-19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3

小学数学优质说课稿02-28

小学数学说课稿04-19

小学数学人教版说课稿01-09

小学数学吨的认识说课稿01-11

【荐】小学数学说课稿01-11

小学数学说课稿【热】01-14

小学数学《认识乘法》说课稿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