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说课稿

时间:2024-05-20 14:31:0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放大镜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放大镜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放大镜说课稿

放大镜说课稿1

  一、设计意图:

  说幼儿:中班幼儿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也越来越重,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推动他们想去了解周围的事物,促使孩子们去探索、观察发现、尝试,通过这次组织的科学活动初步满足幼儿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说教材:《纲要》上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放大镜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有些孩子也会在家中经常看到爷爷奶奶使用放大镜读书看报,因此我选用放大镜作为题材引导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器官去发现放大镜的奇妙之处,以及给予人们的帮助。

  二、目标分析

  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活动的具体内容将目标定位为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的目标。

  1. 知识性目标:认识并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初步了解放大镜放大的'原理,通过观察实验用“我看见……”说出自己的发现。

  2. 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事物的变化,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记忆力。并且能够做出简单的观察记录。

  3. 情感目标:体验与老师和同伴一起探索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重点定位于:认识并了解放大镜的特点,并且通过观察实验做出简单的记录。

  难点是:通过实验初步理解放大镜放大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设计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活动中,教法上我采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比较法和演示法来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 学法上我采用了分组讨论法、谈话法和游戏法。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意识,发挥幼儿的主体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五、教学准备

  纲要上提出,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镜和材料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它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意愿与兴趣,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一下材料:

  1.放大镜若干个。

  2.普通玻璃和放大镜镜片各一个。

  3.印有微小字体或图片的卡片一张。

  4.小图书、小画报、树叶、昆虫标本等便于使用放大镜观察的物品。

  5.吸管一个、塑料片一个。

  6.观察记录表一个、画笔若干。

  六、教学过程设计

  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激发兴趣导入

  1.教师出示印有微小图片或文字的卡片。

  2.告诉幼儿老师这里有一张卡片,上面的文字图片,老师看不清楚,请小朋友帮老师看一看,请幼儿观察,(幼儿会说看不清楚)。

  3.教师:怎么办呢?老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不过这个办法要用到一个小工具。

  4.教师出示放大镜,告诉幼儿老师这里有一面神奇的镜子可以帮助我们。

  5.教师把这面镜子放到文字和图片上进行放大请幼儿再观察。

  (二)启发已有经验

  1.教师提问:你们见过这种神奇的镜子吗?(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放大镜)

  3.教师提问:你们见过有谁使用过放大镜?(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

  4.教师提问:他们用放大镜做什么?(看书、看报)

  (三)认识放大镜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得到这面神奇的镜子啊?(想)

  2.教师给每名幼儿发一面放大镜请幼儿观察。

  3.教师提问:放大镜是什么样的?请幼儿描述放大镜并且引导幼儿观察镜片是两边薄中间厚的。

  4.我在手里的叫做什么?(手柄)

  5.人们通常用放大镜观察什么地方?(幼儿自由回答)

  6.放大镜的镜片是用什么做的?(玻璃)

  7.小朋友在使用放大镜时要注意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四)学习使用放大镜并用放大镜观察物品。

  小朋友们,我们认识了放大镜外形特点,也知道了它的使用方法,那你们想不想试一试,我们一起来用放大镜观察物品好不好?

  1.教师首先引导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或者别人的五官、手纹和衣服上的饰物如纽扣等)。

  2.教师把幼儿分成四组,并且出示观察实验物品,请每组幼儿自主进行选择想要观察的物品。

  3.请幼儿进行观察。

  4.小组讨论:请幼儿谈一谈使用放大镜后的感觉。

  5.小组讨论:如何使用放大镜才能看的更清楚?(老师引导幼儿注意放大镜和实物之间的距离,可以将放大镜对准要观察实物上下移动,在此过程中,寻找出一个最好的距离,才能看的最清楚。)

  (五)观察记录

  1.老师给每名幼儿发放观察记录表,请幼儿用画笔画下自己的发现。

  2.引导幼儿画出原来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使用放大镜观察后物体是什么样的。

  3.请幼儿将自己的观察记录表展示给大家看,并且用“我看见……”介绍自己的发现。

  (七)延伸活动

  放大镜能够观察许多东西,但是千万不要用放大镜观察太阳,因为放大镜还用一种聚焦的作用,它可以把阳光聚集在一起,温度很高,会把眼睛烫伤。小朋友们有时间可以到户外去做一个小实验,用一张纸放到阳光下,然后用放大镜对准一点进行照射,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

放大镜说课稿2

  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

  (一)教材分析:

  《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四)教学策略与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导入激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热身活动:视力大考验。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卡片等,让孩子们辨认图片或文字,激发学生的兴趣。微雕石的出现,使学生经历了“不可能”的任务,从而将学生思维引向本课的教学内容,明确了这节课的探究主题。

  第二个环节:探究活动:寻找放大工具。

  从“想看得清更小的物体,怎么办?”到“如果没有放大镜,你能用我们现有的物品解决同样的问题吗?”,两个紧扣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处,从而开始了本课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寻找放大工具。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没有直接发给学生放大镜,而是给了装了水的塑料瓶、玻璃片等五种物品让学生进行探究,发现一些材料有放大功能,而一些材料不具备。通过能放大图像的物品互相比以及与放大镜对比,发现具有放大功能的材料和放大镜的共同特点是:透明、中间凸起。从而理解为什么放大镜又叫凸透镜。把这一活动安排在前,也期使学生经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这一伟大进程,了解到放大镜发明的历史,体验到利用工具来帮助突破人体局限的乐趣。

  第三个环节:探究活动: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发现更多的细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之后的“意外收获”。学生们经过用放大镜来观察图片、纸巾等材料,发现了原来用肉眼观察时看不到的细节。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放大镜的作用不仅仅是放大图像的同时,理解放大镜在人类探究微小世界领域的重要作用。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我以一张“放大镜下的纸巾”图片作“导火索”,让学生猜猜图片上的是什么,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通过眼睛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相互对比、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对比观察,学生们在发现细节的同时,又感受到工具改进带来的.新的认识。视频“放大镜的作用”,在学生充分探究后,起到了深化认识、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四个环节:总结延伸。

  《放大镜》一课是“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因此在课的最后环节中,以开放式问题“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使用什么工具观察更微小的东西?”拓开学生思维,引发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关注和期待。

  (五)教学板书:

  遵循“清晰、突出重点”的原则,本课的教学板书设计如下:

  1、放大镜

  ↑

  透明、中间凸起

  放大图像→看清细节

  二、教学反思

  本课以“引导学生经历放大镜发明、使用的历程,理解放大镜观察的意义”为教学线索,略去了教材中“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这一活动,把课堂时间充分留给了两个探究活动“寻找放大镜”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在活动顺序安排上,特意将“寻找放大镜”作为第一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尝试放大物体图像的活动,来体验前人发明放大镜的过程,在充分的探究中,理解放大镜透明、中间凸起的特点。放大镜发明之后,人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许多原来意想不到的细节和信息,从此打开了探索微小世界的大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主要通过活动“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来理解。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将“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作为授课的根本,以趣味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特意设疑引发学生兴趣。两个活动的环节紧凑,时间安排较合理,充分遵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教师努力创设轻松、和谐和积极的探究氛围,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及时的点拨、指导、评价等,促使学生以饱满的学习情绪开展活动,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探究中对各小组的指导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不能很好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交流停留在表面,对一些学生的想法,不能很好地应对等。

放大镜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为接下来学习比例打基础。教材先让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教材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贯穿整个单元的始终。这样的编排,既突出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也能为以后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图形的相似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体验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情感目标: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4、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相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具有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知识。

  2、学生具有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的感性认识,把图形由小到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这与数学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求每组对应边按相等的比来变化有很大的差距。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开始,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法与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以同桌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比较、思考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和讨论的活动中来,增强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流程

  (一)、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

  1、情境演示,呈现图片。

  师:照片太小了,看不清楚,把它变大一些。注意看,怎么变的?

  2、将原来的照片变大。

  图(2)长扩大2倍,宽不变。

  图(3)宽扩大2倍,长不变。

  图(4)长和宽都扩大2倍

  师:你觉得图几符合我们数学意义的放大?

  3、出示反例:长与宽扩大的倍数不同。

  问:它是不是放大?

  这一环节中首先演示一张图片不同的变大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初步感知数学上的“放大”。及时出示反例,使学生强化已有经验,明白图形放大是有一定规律的,到底存在什么变化规律?既引入新课,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二)、认识“放大”。

  1、出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长度。

  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交流:

  先让学生试着表达自己的理解,回答的结果可能各不相同,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判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

  3、学生自学。

  摘录课本第38页内容: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4、讨论:

  (1)师:对应边长是什么意思?

  (2)师:是谁和谁的比?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容易变成“填鸭式”。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辨析的意识,数学阅读的引入,实际上就是尽可能的还课于学生,尊重和保护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

  (三)、认识“缩小。”

  1、出示情境图。

  师:2:1是放大,后项是放大前的图形,前项是放大后前的图形。 如果是1:2,就是什么?

  师:按照1:2缩小以后,长几厘米?宽多少?

  2、比较。

  师:看到一个比,你怎么知道是放大还是缩小?

  这一环节的教学要注意有扶有放,有必要的说明,也有合适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最后的比较,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哪样的比是放大,或是缩小。

  3、巩固

  重点讨论:⑤号图形不是①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从而得出结论: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四)、画图。

  1、教学例2。

  出示例题。先根据给出的比,判断是放大还是缩小,再分别口答按指定的比放大和缩小后,图形的长和宽。

  2、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

  学生举例说一说。

  (1)、放大镜。

  (2)、照相机。

  (3)、复印机。

  (六)、全课总结。

  师:生活中放大和缩小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在面对困境时,我们需要把困难缩小再缩小,把自己放大再放大,勇敢点、自信些,迎接光明的未来。

  (七)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形状相似、 大小变化。

  2:1 前项大于后项 对应边 扩大2倍

  1:3 前项小于后项 对应边 缩小到原来的1/3倍

放大镜说课稿4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肖长江,是宣化第一寄宿制双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 我说课的课题是:《神奇的放大镜》。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冀教版《信息技术》小学第三册第七课的内容《神奇的放大镜》,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

  学生前面已学习过Flash最基本动画原理,能制作出简单动画,并对帧、图层有了初步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学生很容易接受。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遮罩动画的工作原理,理解遮罩层与被遮罩层之间的关系;

  (2)掌握放大镜效果的制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自主实践,去完成放大镜效果的动画,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遮罩效果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运用Flash动画软件创造作品的乐趣;

  (2)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3)体验作品创作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激发学习flash的兴趣。

  3、教学重点:

  Flash中的遮罩层。

  4、教学难点:

  Flash中的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分别采用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去帮助学生学习、消化和掌握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本课是动手实践操作为主的一节课,每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差异较大,为了能使大家共同进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因此,在学生进行学习操作的过程中,我允许邻桌的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小组进行合作创设一个和谐、愉快、活跃的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始终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相互协作”,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去进行学习和操作。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让学生亲自体验Flash游戏——“小孔探物”的玩法,这里我运用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图片,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游戏中的动画效果。明确本节课目标。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导出本课教学内容,然后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欣赏放大镜效果,制作神奇的放大镜。

  2、讲授新课

  掌握“放大镜”效果的制作方法。教材分为三步:

  第一步比较简单,主要是运用了以前的知识,同学们在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去完成。

  第二步是本节课的重点,首先通过课件初识遮罩动画的基本原理,其次让同学们分组探讨Flash中的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然后我演示了整个示范操作过程,最后再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这些操作过程的不同现象都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再加上老师适当的语言说明,学生是可以非常轻松地掌握“制作放大镜效果”的方法。

  第三步的设置是为了使这个动画更加真实,增加趣味性和生活性。这一步是前两步的拓展,有余力的同学可试着去完成,本节课其他同学完成前两步即可,这一步体现了分层教学。

  3、评价、交流、提高

  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感受成功、分享喜悦。

  交流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行,最后教师可以做总结概括。

  通过五个实例的展示,使学生对遮罩动画产生浓厚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遮罩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利用遮罩效果不仅仅是制作放大镜一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Flash软件。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师生之间进行了有效的互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比较成功环节有:

  1、课的导入能够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兴趣。

  2、知识的展现不是直接通过教师的讲,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老师轻松带入新的知识,这样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也让学生觉得新知识也并不难,容易接受。

  3、教学素材的准备比较充分。让学生选择素材的空间比较大,而不是千篇一律,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学生在接受知识完成任务的时候更能够有热情。

  4、本节课的任务设置任务的设置也能够照顾到大部分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并且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存在的问题是:

  1、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最好事先跟学生进行沟通。

  2、对于突发状况还缺乏应变能力,须加强。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有些地方还很肤浅,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放大镜说课稿5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

  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

  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探究与实践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四、小结

放大镜说课稿6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放大镜》。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教科版《放大镜》,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学生前面已学习过Flash最基本动画原理,能制作出简单动画,并对帧、图层有了初步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学生很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遮罩动画的工作原理,理解遮罩层与被遮罩层之间的关系;

  2)掌握放大镜效果的制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自主实践,去完成放大镜效果的动画,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遮罩效果的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运用Flash动画软件创造作品的乐趣;

  2)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3)体验作品创作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激发学习flash的兴趣。

  3、教学重点:Flash中的遮罩层。

  4、教学难点:Flash中的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

  二、说教法本节课,我分别采用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去帮助学生学习、消化和掌握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本课是动手实践操作为主的一节课,每个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差异较大,为了能使大家共同进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因此,在学生进行学习操作的过程中,我允许邻桌的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小组进行合作创设一个和谐、愉快、活跃的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始终引导他们“自主学习、相互协作”,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去进行学习和操作。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让学生亲自体验Flash游戏??“小孔探物”的玩法,这里我运用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图片,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游戏中的动画效果。明确本节课目标。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导出本课教学内容,然后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欣赏放大镜效果,制作神奇的放大镜。

  2、讲授新课掌握“放大镜”效果的制作方法。

  教材分为三步:

  第一步比较简单,主要是运用了以前的知识,同学们在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去完成。

  第二步是本节课的重点,首先通过课件初识遮罩动画的基本原理,其次让同学们分组探讨Flash中的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然后我演示了整个示范操作过程,最后再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这些操作过程的不同现象都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再加上老师适当的语言说明,学生是可以非常轻松地掌握“制作放大镜

  效果”的方法。

  第三步的设置是为了使这个动画更加真实,增加趣味性和生活性。这一步是前两步的拓展,有余力的同学可试着去完成,本节课其他同学完成前两步即可,这一步体现了分层教学。

  3、评价、交流、提高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感受成功、分享喜悦。交流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行,最后教师可以做总结概括。通过五个实例的展示,使学生对遮罩动画产生浓厚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遮罩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利用遮罩效果不仅仅是制作放大镜一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Flash软件。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师生之间进行了有效的互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很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比较成功环节有:

  1、课的导入能够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兴趣。

  2、知识的展现不是直接通过教师的讲,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老师轻松带入新的知识,这样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也让学生觉得新知识也并不难,容易接受。

  3、教学素材的准备比较充分。让学生选择素材的空间比较大,而不是千篇一律,能够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学生在接受知识完成任务的时候更能够有热情。

  4、本节课的任务设置任务的设置也能够照顾到大部分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并且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存在的问题是:

  1、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最好事先跟学生进行沟通。

  2、对于突发状况还缺乏应变能力,须加强。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有些地方还很肤浅,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放大镜说课稿7

  一、关于教材:

  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

  2、教材简析:在学生初步认识放大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

  的放大镜,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的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理解放大镜和学习它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4、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5、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6、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

  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二、说教法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培养学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因此,学法上采取探究法、实验法、演示法等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的活动和独立获取知识。让他们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说程序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以探究学习为载体和主体,引导学生课堂探究、突破难点以达到学习目标。具体过程是: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四、教学后记:

  我在教学时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的相信学生的潜能,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实验,自主的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后,他们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个性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放大镜说课稿8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力求突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刻揭示文中蕴含的道理,注重语言的品味。凸显阅读教学“以读悟理”、“以读悟语”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列文虎克玩镜片,之后,做成放大镜,接着,做出显微镜,最终发现了微生物世界,玩出了大名堂。

  课文语言表达准确而又生动活泼。

  全文贯穿一个“玩”字,字里行间渗透着创新思维的要素,即:兴趣、耐心、观察、思考。

  【学情分析】:

  1、三年级的学生不大会通过细致的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事件主要内容更是困难。

  2、由于年龄小、缺少社会经验等原因,对于人物品格以及事件中蕴含的道理等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有较大困难。

  3、学生阅读经验、方法积累的还不多,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运用一些简洁而有效的方法,如:查找资料、联系上下文、品词品句、边读边想象等。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3、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中感悟作者表达的妙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品读,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们设计本课教学为五大环节。

  一、回顾课文内容(3分钟)

  二、感受“大名堂”——玩出了成绩(12分钟)

  三、感悟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了花样(15分钟)

  四、品味文章中蕴含的道理——玩出了道理(5分钟)

  五、联系生活,深化主题(5分钟)

  一、回顾课文内容(3分钟)

  上课伊始,教师板书:玩。同学们都喜欢玩,老师也喜欢。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名叫“列文虎克”。板书:列文虎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玩出了大名堂。板书:名堂。

  同学们,你知道“名堂”这个词在词典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发言时,教师依次出示三种解释:1、花样;2、成绩;3、道理。请同学

  们好好读读书,思考:你觉得哪种解释更有道理?在文章中找找理由。

  根据一般人的阅读经验及前测,我们估计选择成绩的学生居多。理由在课文第5自然段,这就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学习.:感受“大名堂”。

  为什么直接切入课文最后,抓住学生触动最大、印象最深的“名堂”展开读书交流呢?我们考虑,这样能够激起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对列文虎克的伟大发现有充分的认识,对列文虎克本人充满敬佩,为接下去感悟列文虎克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发现做好充足的铺垫。

  二、感受“大名堂”——玩出了成绩(12分钟)

  (一)名堂是指什么

  我们先要帮助学生明确这个大名堂是指什么,可以请同学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列文虎克玩出了什么成绩?

  此时,可以利用课件出示几则微生物的图片,丰富学生的必要认知,又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悟名堂之大

  紧接着,我们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到底有多大。先请你轻声自由朗读这一段下面的文字,学生有所感之后,在讨论中教师顺学而导。

  学生可能会谈到这句话:

  1、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他的发现,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 我们可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英国皇家学会”的了解。学生交

  流资料,丰富必要的认知,当他们知道看门人列文虎克与鼎鼎大名的牛顿等人同属一个学会时,一定会惊叹于列文虎克的巨大成就。教师再利用课件动画演示激发学生读书热情,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敬佩之情进行朗读,效果会很好。

  学生还可能谈到这句:

  2、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

  (1)课标指出: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抓住“拜访、欣赏”等词,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感悟到女王和沙皇对列文虎克的'尊重以及列文虎克伟大发现的轰动效应。

  (2)有些学生还可能会关注到句子中“连??也”句式的强调作用。如果没有学生提到,我们可以提示:这句话中有两个字配合起来使用,使得表达效果更好,你能品味出来么?通过比较两句话表达效果的不同,学生会加深对“言外之意”的理解,同时增强语感能力。

  (三)师生合作朗读,读出对列文虎克的敬佩之情。

  理解到这种程度,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成为可能。在学生练习之后,可以采取教师引读,学生接读的形式。师生合作朗读,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情感场”,可以有效烘托课堂气氛,加深阅读体验。

  年少时,列文虎克家境贫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可是他却??学生接读“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他的发现,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

  列文虎克就是一个普通的看门人,他的伟大发现却惊动了全世界,连??学生接读“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

  三、感悟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了花样

  (一)理清列文虎克是怎样一步步玩出花样的

  列文虎克的伟大成绩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有些同学也认为“名堂”可以解释为花样,你们的理由在课文那些段落呢?学生会找到课文2、3、4段讲了列文虎克玩的过程。这就进入到了本节课的第三大环节,教师请同学们仔细默读文章,思考列文虎克一步步玩出了怎样的花样?并动笔用序号在书上标出来。

  理清故事脉络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体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请同学们借助这些提示,用自己的话将列文虎克玩的过程说下来。而这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啊!之后,教师点评:象这样好好细读文章,用简洁的话语,列出重点情节,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这一环节设计,学生既理解了内容,又发展了语言,还体会了学法,凸显了环节的整合,增强了实效。

  (二)细读感悟,有感情朗读

  接下来,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细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了。

  尊重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我们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列文虎克玩出了一系列的花样,哪些地方吸引了你?想一想:为什么?

【放大镜说课稿】相关文章:

《放大镜》教学反思10-07

《放大镜》教学反思15篇03-05

幻灯机放大镜教案08-25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科学教学反思05-04

说课稿小班健康说课稿04-14

说课稿05-15

信息技术说课稿_说课稿03-20

实用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通用11-27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02-23

《蓝树叶》说课稿蓝色的树叶说课稿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