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5-17 10:38: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精华1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精华15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

  【教学内容】:20xx年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书第60—63面。

  【教材分析】: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长度、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是本单元知识展开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突变和飞跃。教材的编写,一方面是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的含义,主动探索建立面积的表象,熟练应用面积单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为本单元后面的而积计算作充分的知识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己经建立了长度、长度单位的概念。但是由“长度”概念到“面积”概念。由“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抽象性也比较强。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小学中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的事物或亲自参与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本节课设计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身体验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突出重点(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面积单位大小的表象),突破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并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观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面积的含义,在主动探究应用中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观念。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理解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在熟悉的事物中由初步感知到抽象概括出面积的意义。体验知识建立形成的过程。

  2. 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选择学生身边的可视可触摸的物体,使学生的感性认识生动形象。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表述参与数学活动。体验自主、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面积含义的理解和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的形成。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数学书;练习本;要比较面积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绿色22.5c*9c,红色13.5c*13.5c),拼摆测量用的正方形卡纸(白色4.5c*4.5c)、圆形卡纸(蓝色直径4.5c)、三角形卡纸(白色:底4.5c*高4.5c)若干;教学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用的:紫色1c*1c,紫色10c*10c;学生2人小组合作用的练习纸(上面有与上吻合的长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圆形图样);1平方米的正方形花布一块。

  【学具准备】:数学书;练习本;水彩笔;尺子;4人用的大学俱袋装有:要比较面积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绿色22.5c*9c,红色13.5c*13.5c),拼摆测量用的正方形卡纸(白色4.5c*4.5c)、圆形卡纸(蓝色直径4.5c)、三角形卡纸(白色:底4.5c*高4.5c)若干;每人用的小学俱袋装有;紫色1c*1c,紫色10c*10c;2人小组合作用的练习纸(上面有与上吻合的长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圆形图样)。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邬老师第一次来给大家上课,作为三年级的小主人,应该用热烈的掌声表示一下对我的欢迎吧!谢谢,大家的掌声很响亮,你们个个都是好客的小主人。

  二、合作探究,讲授新课。

  1. 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大小。

  今天的学习就从大家鼓掌的小手开始。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同学们,这是邬老师的手掌面,请你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谁愿意举起你的手掌面和邬老师的比一比?这么多同学都愿意呀!同学们看仔细,请问邬老师的手掌面和刚才几位同学的手掌面相比,哪个手掌面大,哪个手掌面小?(师至少点2名同学回答)同学们,你们都是这样认为吗?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数学书,像老师这样有序地摸一摸数学书封面,感受一下数学书封面的大小。请再像老师一样摸一摸数学书的侧面,感受一下数学书侧面的大小。摸好了吗?请再快速地摸一摸你练习本的封面,请问同学们,我们摸的3个面中,哪个面比哪个面大,哪个面比哪个面小?(师边演示边让同学们摸,至少点2名同学回答)

  现在请同学们用你亮晶晶的小眼睛观察一下这块黑板的表面,再看一看教室的地面,请问哪个面大,哪个面小?(师点名回答)

  那课桌面与大屏幕面相比呢?(师点名回答)

  2.揭示物体的面积概念。

  师: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比较了许多物体的表面,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师指着黑板表面)像这里,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手掌面的大小是手掌面的面积,那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什么?(点名说)你还能像这样说说其它物体表面的面积吗?(点名学生说)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脐橙,它的表面面积在哪呢?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摸给大家看?(点名学生上台摸)

  师追问:什么叫脐橙的表面面积?(点名说)

  3.揭示封闭图形的面积,区分面积和周长。

  师: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是他们的面积,还有什么有面积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点名说)同学们知道的图形真多!

  老师这收集了几个平面图形,你能看出这里的长方形和心形相比,谁大谁小吗?(学生回答)同不同意?

  那三角形和圆相比,谁大谁小呢?(学生回答)

  通过比较,原来这些周围封闭的图形也是有大小的。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这里可以说,长方形的面积比心形的面积小,心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那三角形的面积比圆的面积呢?

  前面我们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它们的面积,我们又知道了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认识的面积。(师板书:面积)

  那这些图形的面积具体指哪里呢?你能涂色表示他们的面积吗?下面两人小组合作,请拿出练习纸,两人同时快速地涂色表示图形的面积,看哪组同学涂得又对又快!

  师巡视并收集每种图形的涂色作品,全班讲评。

  师首先展示长方形和心形面积的涂色表示图:我们来看看这组同学涂色表示的图形面积,这组同学把这整个长方形和心形都涂上了颜色表示他们的面积,跟他们一样涂色的请举手!看看这组同学的,三角形和圆整个图形也都涂上了颜色表示他们的面积?跟他们一样涂色的请举手!老师也同意这两组同学的涂法。请看大屏幕,(然后师在上展示。)老师给这些图形涂上了绿色表示他们的面积,再请同学们仔细看到这些图形,老师用红色线条表示的是这些图形的什么?(点名回答)对,是周长,它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看来同学们能够区分图形的面积和周长了!

  4.用观察法、重叠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这些图形,(师手指大屏幕),他们中谁的面积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师多点2到3名同学说)?你们其它同学呢?哦,大家都一致认为三角形面积最大。看来面积相差比较大时可以直接观察出面积的大小。

  那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张图形(出示红色和黄色两个面积相差不大的长方形),你觉得哪个面积大?点名学生回答。大家意见不一致,看来,光用眼睛观察是确定不出来的。到底哪个面积大,谁想到了好办法?(点名回答,演示重叠法。)师引出:这位同学很勤于动脑,想到了用这样的重叠方法来比较面积相差不大的图形,是不是所有图形面积的大小都可以直接观察或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呢?

  师:(师举起绿色卡纸和红色卡纸)这两个图形谁能一眼能看出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那邬老师用重叠的方法试一试(师演示重叠法),能比出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吗?

  5.小组合作,用测量法(数面积单位)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用这些方法都不能很确定地比较出他们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还想到了重叠后切割多余的部分,再重叠比较的方法,在这确实可行,你很会开动动脑,有没有不破坏原有图形,更形象、更直观的方法呢?)老师这有一些学具(师提袋出示):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蓝色圆形纸片,如果利用这些图形学具来摆一摆,拼一拼,能否检验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哪位同学想到怎样摆吗?(师点名说)这位同学说选用一种正方形学具,这张上摆正方形,这张上也摆正方形,再数出摆的个数多的面积就大,有不同意见吗?(点名说)你认为选两种学具,这张上摆三角形,另一张上摆正方形,再数出摆的个数多的面积就大!到底哪种能比较出正确结果呢,选一种还是选两种呢,下面进行4人小组讨论并合作,看哪组能很快讨论合作出正确结果,别着急,讨论合作之前请看清合作要求(师出示合作要求,点一名同学读要求)

  小组合作要求:

  1.从学具袋中拿出要比较面积的红色和绿色长方形卡纸,再拿出三种学具: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蓝色圆形纸片。

  2.小组4人商量选定用哪种学具摆,把不用的学具放回学具袋中。

  3.分工:每2人摆一个图形,以最快速度摆好。

  4.思考讨论出结果:我们这组选用了( )形学具,绿色卡纸上摆了( )个,红色卡纸上摆了( )个,所以( )色卡纸面积大。

  同学们,看清要求了吗?好,开始吧!

  看哪组摆得又好又快,能很快得出正确结果!

  师巡视小组探究情况,并做指导!

  师问:哪组同学愿意根据大屏幕上第四条要求说一说自己组是怎样摆的,结果是谁的面积大?

  师根据汇报结果贴出摆的图形。

  (用正方形测量的:绿色卡纸摆了10个正方形,红色卡纸上摆了9个正方形,所以绿色卡纸面积大。用圆形测量的:绿色卡纸大约摆了10个圆形,红色卡纸上大约摆了9个圆形,所以大致比较出绿色卡纸面积大。用三方形测量的:绿色卡纸可以摆20个正方形,红色卡纸可以摆18个正方形,所以绿色卡纸面积大。)

  师问:有哪组同学选用两种学具摆的?像这样,红色卡纸上可以摆18个三角形,绿色卡纸上摆10个正方形,得出结果是可以摆18个三角形的红色卡纸面积大,你们同意吗?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回答原因后师追问:在选用学具测量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得出:要选用一样的学具来摆,这样才能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再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出示图):大家想一想,是拼摆了6个正方形的图形面积大吗?(师点名回答)得出正确结果:不能,因为选用拼摆的正方形学具大小不同。

  师再次追问:像这样都用大小不一样的正方形拼摆的,不能得出正确结果,那在选用学具比较测量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点名回答得出):必须要用大小一样的学具,也就是面积要一样的学具进行测量拼摆。

  师:我们知道了测量时必须要用大小一样的学具,也就是指要用统一的标准。这里统一的标准就是指统一的面积单位,像刚刚用到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都表示一个面积单位。同学们在测量这张卡纸面积的时候摆了10个正方形,说明这张卡纸的面积就是10个这样的面积单位,测量这张卡纸可以摆18个三角形,说明这张卡纸的面积就是18个这样的面积单位。这里摆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所表示的面积单位是邬老师给定的,当然还可以定大一些的或小一些,或其它形状,那请问通过刚才的拼摆,如果要准确地测量图形面积的大小,你们认为哪种形状最适合做面积单位?为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讨论得出:圆形没铺满,有空缺部分;三角形摆时受方向限制,很不方面,也有空缺;而正方形不管横着摆还是竖着摆都不受限制,最适合做面积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把刚刚摆的学具和两个比较面积的卡纸放回学具袋中。

  6.学习3个常用面积单位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正方形最适合做面积单位,国际上就是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的单位的,为了方便测量和比较,规定了3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同时出示,师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同学们,这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里找出最小的紫色小纸片,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对,就是这一个,(师举起纸片)这就是1平方厘米,抓紧时间用尺子量一下它的四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量完后请举手!

  生:边长是1厘米。

  师:每条边长都是1厘米吗?(是)

  师:说明这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

  师:也就是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师板书并贴上学具)

  现在用你这个1平方厘米量一下,你的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抓紧时间量一量,有的同学已经量出来了。(至少点2名学生说)。每个同学指甲盖面积大小有差异,其实同学们每个指甲盖面积都很接近1平方厘米。

  谁来说一说,生活里面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师讲解并出示图:小奖贴,电脑按键,田字格等)

  刚才我们认识了1平方厘米有多大,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下1平方分米,请同学们拿出这张紫色学具:对!这就是1平方分米,谁知道它的边长是多少?

  点名学生说: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师:那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师板书贴上学具)

  请同学们用你的手掌面和这个1平方分米的学具比一比,手掌面大约多少平方分米?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手里数学练习本的封面,估计一下大约有几个平方分米。看出来的请举手。点名学生说!

  到底是多少平方分米?请用你的1平方分米的学具量一量。谁来边演示边说你是怎样测量的!3平方分米,和你们测量的结果一样吗?(一样)

  我们知道了边长是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分别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那怎样的面积是1平方米呢?谁来说说看。点名说。

  师引导:边长是多少,什么形状的面积是1平方米?生得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师板书)

  请同学们张开手臂,请问你两个手臂张开的长度大约是几米?(师请4位同学伸直手臂并围成近似的正方形)那这四个同学张开手臂围成的图形面积大约就是1平方米。再请同学们们看到老师手里的这块布,它就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大不大?先估计一下:如果老师请同学站到1平方米面积的布上,大约能站下几个?点名说。到底能站下几名同学呢?咱们就按同学们说的站一下。师点一小组(8个)同学上去站,不够就再点。

  我们来数一数站下了几名同学。(大约12个同学)

  师对估计的情况作评价。

  7.新课小结:

  师小结:通过刚刚地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还了解了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师完善板书)

  三、拓展应用。

  同学们,你能用所学的三个常用面积单位解决大屏幕上的问题吗?谁来回答第一个:

  出示检测练习:

  一.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是4( )。

  2.一张课桌面的面积是24( )。

  3.一个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50( )。

  4.昌北二小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7000( )。

  四、归纳提升。

  师: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同学们都填对了,下面再来个难点的,愿意接受挑战吗?(愿意)那请问: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分别用于测量怎样不同的物体表面面积呢?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师出示让同学填空),点名学生说。

  三个面积单位分别用于测量不同的物体面积:

  1.测量较小物体的面积,如测量邮票、橡皮檫的面积等,用( )做单位。

  2.测量较大物体的面积,如测量黑板、教室、操场的面积等,用( )做单位。

  3.测量一般大小物体的面积,如测量手帕、课桌面的面积等,用( )做单位。

  五、全课小结。

  接连几个问题都没有难道大家,看来同学们学已经和这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成为好朋友了!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的是什么,学到了什么呢?(点名学生说)

  同学们这节课学得还真不少,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在数学书第60至63面,课后请同学们温习并完成书上相应的练习,希望今后的学习同学们能积极动脑,深入思考探究,我相信你们将收获更多的知识。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

  面积和面积单位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2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王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三年级数学上册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温顾复习,查漏补缺,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课堂开始王老师以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和特点作为铺垫,让学生回顾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知识,还有就是知道周长的定义,为后面计算周长买下伏笔。

  二、情景引入问题导学。

  设计了一个十字绣的图,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计算给十字绣装边框需要多长边框,从而引出问题,开始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三、探究新知,方法多样,学生为主,总结概况得出结论。

  探究新知时候,给出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让学生根据刚开始的知识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并小组合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解释方法,让学生明白每种方法的原理,尤其是在推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通过摆小棒重复解释了公式的含义,学生一目了然。后面用同样的方法推出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整个过程教师一直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最后总结概况周长公式。

  四、教师的鼓励性语言和提示性语言非常丰富,发人深省。

  课堂一开始教师就给学生提出了两条课堂的建议,鼓励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课堂也不是的鼓励和反馈学生的.回答,聆听别人的建议等等。提示长方形周长公式中的小括号时,也没有直接说明,而是间接引起学生的关注,印象深刻。

  建议:

  1、长方形周长公式中还有一种2个长和2个宽的计算方法也需要给学生渗透一下,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帮助。

  2、练习题的设计跳跃性较大,最后一个题难度较大,建议可以拆分成几个题逐步渗透思想和方法,层层递进,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交通与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第52至53页的内容。

  2、说教学内容的作用、地位及意义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复习课,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计算的知识,并理解了乘除法运算的意义,能够根据问题选择算法并正确计算乘除法。本课重点是运用已学的乘除法和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主题为“交通与数学”,交通与每个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而旅游是儿童经常参与且感兴趣的出行活动。因此,在本课中,我设计了以旅游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内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解决一系列与旅游活动相关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数感和数学应用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发展数感。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掌握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重点:运用周长、乘除法知识计算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这节课的难点主要在于“上楼梯”问题以及推测老师去的景点和估计时间。可是,教材的内容分布比较凌乱,不够系统化。因此,需要对教材进行整理和优化,使难点更加明确,易于理解和掌握。

  三、说教法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力求做到:

  1、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欣赏美丽动人的风光,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旅游活动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以学生为中心,探索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他们通过活动体验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感悟到优化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共同打造一个多元、积极的学习环境。

  四、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包括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为了实现这些方式,我们采取以下学法: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问题。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和小组汇报等学习方式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广泛的活动经验,提高实践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本节课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同学们每天上学,几点从家出发,路有多远?

  大家估计一下家离学校的距离,算一算你每天上学放学走多远。

  生口算或笔算求出答案,汇报并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互相了解。

  这样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环节:活用资源、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图“小东上学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能回答你的问题。

  生小组合作,提出并解决问题。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由我提出:小东教室在六楼每上一层大约用12秒,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这道题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为什么?展开讨论

  生1:一楼不用上,他实际就上了5层楼。

  生2:比如说我家住在2楼,实际就上了一层楼梯。

  生3:我忽略了一楼不用上楼梯。

  师小结: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想一想,再解答。跟同桌说一说你家住在几楼,你上了几层楼梯。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认识,则有一定的困难。在这一步的教学中,我注意了让学生通过彼此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互相补充、提醒。这种生教生的方法,更易让学生接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环节: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自选旅游线路活动

  1、播放课件,介绍三大旅游线路。通过自主选择旅游线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做数学的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寻找数学问题,并在其中渗透估算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乘除法计算。现在火车的时速是每时100千米,请你估计一下大约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推测老师所去的路线和估计坐火车多长时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能利用除法有关知识进行推测和估计,所花的钱除以三人来推测,所选路线的里程数除以火车时速进行估计。

  2、选合适的路线去宾馆

  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让学生感受到不能仅仅用眼睛观察,还要动手操作,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四环节:反思交流小结:

  请提供更具体的要求和信息,以便我能够完成修改。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说明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

  2、教材简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理解周长的概念则是本单元的学习基础。这里的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编写的目的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学生只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

  把认识周长单列为一个教学内容是西师版教材编写的一个创新。教材通过让学生摸、描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帮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组织学生测量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力求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我们应当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另外,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教师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

  1、结合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的意义,并能指出和测量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验现实生活与周长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

  以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要求拟定的具体目标。第一个是本课的认知目标,第二个则是体现数学思考的能力目标,第三个目标的确定主要是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方面来思考的。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学习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等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都应当注意培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因为不管是从教材改编的意图,还是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来看,都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学生才会理解计算图形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观念,因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准备是: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

  学具:(图片:长方形、三角形、圆、五角形、心型;一个篮子里面有毛线,软尺,40厘米刻度尺)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该环节设计动画展示的两只小蚂蚁争论谁爬得快,然后约定沿树叶的边沿爬行一周,看谁先到达终点,评出冠军。学生十分喜欢看动画,情景展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接着让学生来当裁判,你认为谁应该是冠军?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1、是沿树叶的边沿,2是要爬一周(虽然红蚂蚁先到终点,但它没有沿树叶的边沿爬,黑蚂蚁沿树叶的边沿爬了一周,所以冠军应是黑蚂蚁),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感知周长的意义。根据图示教师激励学生给这一周的长度取个名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认识周长。

  (二)尝试操作,理解周长

  1、首先让学生从学具中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摸一摸它的周长,让学生感知一周的长度,安排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感悟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2、然后组织学生在白纸上用水彩笔把这个图形的一周描下来。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作品上台展示,让学生观察描出来的图形周长,并适时评价。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师课件出示五个图形(与学生学具中的图形是一样的),动画再描出刚才展示过的图形的周长,并启发学生思考,刚才你们用水彩笔描出了图形的一周,围图形的一周的长度是图形的什么?设计让学生在纸上描出图形的周长,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从物体平面抽象出图形周长的过程,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数学模型的过程。

  3、当学生感知周长的意义后安排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另外几个图形周长的图像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先想像三角形的周长,再想像五角星的周长。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4、因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指出实物或图形的周长,有助于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教师启发学生边指边说,并适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生活中见到的实物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5、引导学生概括出周长的意义

  接着学生的若干举例后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周长?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周长的理解,教师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概括出;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并板书出来。

  (三)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长的意义

  1、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再组织学生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的周长(完成教材98页第3体测量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测量图形周长的不同方法,为后面学习周长的计算作一些过渡性准备,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可能有的同学每条边都量,也可能长方形只量长、宽,正方形量一条边)。

  2、测量圆的周长

  教师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什么办法?再同桌交流启发思维,然后合作测量圆的周长。本环节的设计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意图不是要求学生准确地测出圆的周长,而是学会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这个圆的周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目的。接着组织学生汇报并展示,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反馈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可能用毛线围的多一些,也可能用软尺测量出周长,还有可能有学生采用把圆在直尺上滚动的方法(这应当是学生想到的最高级的方法,他反映了学生的智力水平)。

  (四)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1、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周长的事例?(教师适时启发引导:这块黑板给它镶边……)

  2、学生举例后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周长的应用,增长学生的见识,如用广告牌的边框、栅栏、装修房屋、地图的边界等等,最后一个场景是商场里一个叔叔因买裤子,正在量腰围。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互相量出腰围,并对学生量的情况进修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教师小结

  学生对腰围的兴趣正浓,教师随机启发学生回家去测量爸爸、妈妈的腰围,去量一下家中书桌的周长等,把课内学习引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是 认识周长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

  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

  说教材:

  一、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单元概念较多,也较重要。另外还有四个例题,分7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中注意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以达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中要重视对面积的估测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2、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教学难点;

  1恰当选择面积单位,估计物体面积的大小。

  2、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体验。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过程教学,这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使数学学习从“文本学习”走向“体验学习”,就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本单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说说多媒体教室和你的房间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媒体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间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生活情景,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2. 直观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面积单位的进率时,利用媒体直观演示把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划分成10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帮助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说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1)操作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

  作和多种感官参与来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认识“面积”这一概念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实践操作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在学习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2).自主探究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关系,再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说说各自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拼摆收获: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形成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说说我的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初步形成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概念,学历运用各种估测方法比较面积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从物体表面大小和平面图形的大小两方面理解面积的大小。了解统一面积单位是必要性。

  教学策略:面积的概念可以从比较物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引入。前者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寻找直观比较的对象,如课桌桌面,课本封面,黑板大小,练习本封面等等,从中还能比较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一般来说,当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较;当大小相差不大难以观察得出结论,而物体又便于叠合时,则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学习面积单位,先由第教材70页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再介绍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活动:“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试一试,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几个同学?”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以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两、三位数以及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等内容。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以上知识作基础,因此,教材没有编写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这类例题,而是直接进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学习,而商是三位数的情况直接到练习中出现,这也是新教材与老教材编排的不同之处。这样安排,留给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不仅避免了学生可能产生的乏味,确保在最佳学习时机突破重难点,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有探究性,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观察归纳并会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享受成功后的乐趣,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时,商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四、设计意图

  本节对例题的处理,是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发现问题,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互相交流,探究和掌握新知。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竖式计算:96÷413÷3

  学生独立解答,两生板演,算后提问:

  ①第一题商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②第二题中商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③哪位同学愿向大家说说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是什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基本相似,都分为被除数的最高位够除和不够除两种情况。因此,在教学时,要紧抓新旧知识的联系,先复习旧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迁移解决新知,不仅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成功快乐。同时13÷3也为下面例题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二)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谈话导入:前面我们分别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在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需用笔算的方法来解决。例如,星期天,我们一家人坐车要去洛阳姐姐家,已知从灵宝到洛阳共有135千米,汽车共行了3小时,请问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让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指出:这就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式,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个算式与刚才的`哪个算式相似?相同点在哪里?引导发现,这两个算式被除数的最高位都不够商1。估计一下商会是几位数?请大家独立解答。

  〔通过一句过渡语,自然导入新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计算需要,同时体会计算的价值,从而使学生感受所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通过与复习题中两算式比较异同点,直接抓住解决新知的关键,更便于学生去自主探究。〕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生试做例题,一生板演。

  (2)小组合作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自己解法的合理性。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

  师问1:对xx同学的这种算法,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的吗?放手让学生自由发问。

  生可能会问:

  ①为什么商4要写在十位上?商5要写在个位上?

  ②为什么复习题中13÷3,商4写在个位上,而135÷3中,13÷3商4要在十位上?

  对问题2引导学生会这样答:13÷3中的13是13个一,除以3的商4表示4个一,所以应写在个位上。而135÷3中的13表示13个十,再除以3,商4表示4个十,所以写在十位上。

  〔通过放手让学生自问自答,促进学生质疑和反思,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理解,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紧紧抓住复习题2与例题中商4所在的不同位置进行辩析、使学生更深刻理解了三位数除一位与两位数的本质区别。〕

  (3)阅读课本

  师: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确,请打开课本看看书中是怎么计算的?与我们的计算方法相同吗?谁能帮书中的小朋友回答它提出的两个问题?

  通过再次回答书中的两个问题,进一步理解三位数除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4)将题中条件“135千米”改为“375千米”,让学生独立解答。计算后,让学生比较375÷3与135÷3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是怎么解决的?

  〔通过两题的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两种情况的不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准确熟练计算的能力。〕

  (5)小结全课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你还要对大家提醒些什么?

  〔让学生在谈收获、提醒大家的同时,对全课的重、难点以及关键之处再作强调。〕

  (三)、巩固拓展:

  课堂活动

  仿课后的课堂活动,让同桌两人合作,一人出示卡片,一人回答每个算式的商是几位数(练10个题为宜),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知识,即最高位够除,商是三位数;最高位不够除,商是两位数。

  2、列式计算

  ①147÷3645÷2;②496÷9471÷3。

  3、判断纠错

  把学生在上题计算中出现的代表问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并给予纠正。

  〔在课堂练习中,充分挖掘练习题的资源,采用一题多练的方法,达到训练目的。判断纠错题,不是教师人为设计的,而是从学生计算中发现的,又由学生自己去纠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引起重视,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课堂检测

  1、口算

  240÷6480÷6330÷3900÷932÷436÷9420÷2210÷7

  2、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156÷4364÷7434÷7432÷6332÷4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二小节《笔算除法》,按照教材的编写和我的教学经验,我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第一课时——教材第19页例1。

  2、教材分析:

  本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这一部分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已具备同化新知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了这一内容后,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基础。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笔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编排特点,结合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会正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能力目标: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在自评、互评、师评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重点是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中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难点是除法竖式中商的书写位置及算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自学”教学模式,采反馈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方法.

  说学法:本节采用的学法是让学生在尝试中练习、在练习中反馈。

  三、说教学过程

  1、在自学跟踪课

  首先解读学习目标,其次学生独学,用双色笔标出疑难,接着在对学和群学中解决疑难,并板书出本组的疑难,最后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2、合作展示

  由于是两节课连着上,目标一样就没解读,直接让小组长带领组员再组内预展,接着就是大展示,最后由于时间关系没做测评。

  四、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但是有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式的模仿,不明白算理,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像计算这类课,在大组合课堂中怎么上,才能让学生明白算理,告别机械式的模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第二章第五小节第一课时。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在几何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和发展,尤其是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内容的深入和发展,是方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九下学习一元二次函数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而本节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最后部分。当然,尽管是最后一部分内容,但在本章的2~4节探索医院二次方程解法的过程中已经涉及到了一些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因此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3、教学目标:

  (1)经历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材的重点:

  掌握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5、教材的难点:

  建立方程模型。

  二、教法:

  选取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调动兴趣,探索、解决问题,讲练结合。

  三、学法:

  通过阅读细化问题、逐步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隐射教学目标

  1、观察图片:古埃及胡夫金字塔,古希腊巴特农神庙,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它们都是古今中外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在这些建筑的设计上都运用到了数学一个很奇妙的知识——黄金分割。

  2、释疑:你想知道黄金分割中的黄金比是怎样求出来的吗?

  如图,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_______________,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称为黄金比(0.618)。黄金比为什么等于0.618?方程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解:由_______________,得AC2=AB·CB,设AB=1,AC=x,则CB=1—x,代入上式,x2=1×(1—x),即:x2+x—1=0解这个方程,得x1=,x2=(不合题意,舍去),所以:黄金比≈0.618

  (二)一元二次方程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例1: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有一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中点,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上且恰好处于小岛D的正南方向。一艘军舰沿A出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沿南偏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1)小岛D和小岛F相距多少海里?

  (2)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到C的途中与补给船相遇于E处,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海里?(结果精确到0.1海里)

  『分析』(设置一些小问题):

  ①你能在图中找到表示小岛F的点吗?在本题中,实际要求的是什么?

  ②这是一个路程问题,路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本题中,从出发到相遇,军舰、补给船的航线路线分别是图中的哪些线段?两艘船的时间、速度、路程已知吗?两艘船的时间、速度、路程各有什么关系?

  ③你能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来表示军舰和补给船各自的路程吗?

  ④你能借助图中的特殊图形解决本题的两个问题吗?

  解:

  (1)连接DF,则DF⊥BC,

  ∵AB⊥BC,AB=BC=200海里

  ∴AC=AB=200海里,∠C=45°

  ∴CD=AC=100海里DF=CF,DF=CD

  ∴DF=CF=CD=×100=100海里,所以,小岛D和小岛F相距100海里。

  (2)设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x海里,那么DE=x海里,AB+BE=2x海里,EF=AB+BC―(AB+BE)―CF=(300―2x)海里,在Rt△DEF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方程:x2=1002+(300—2x)2,整理得,3x2—1200x+100000=0解这个方程,得:x1=200—≈118.4,x2=200+(不合题意,舍去)所以,相遇时,补给船大约航行了118.4海里。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联系实际选取例题,通过这个例题详细展示了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解题过程,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解题的一般步骤,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二、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知识点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拓展。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写成两位小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变与不变,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的分数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元角分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既是本课时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分数与小数的含义的关键。

  五、说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思想:

  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讲练结合。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3、增添趣味,驱动发展。在抛出每一个任务时,都创设适当的情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4、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本课取材于生活,课堂知识的掌握在课外得到了更好的延伸,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增强了情感交流,为生活创造了快乐,体验到了运用知识的乐趣。

  六、说教学法

  教法:

  1、生活情景引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突出小数与生活、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

  3、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

  学法:

  1、通过生活情景和已有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2、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不仅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

  3、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出小数的含义,在交流中轻松愉快的学习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创造性学习的境界。

  七、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引出小数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一开始我便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月吗?(三月)对,三月是学雷锋活动月,你们愿意做小雷锋吗?(愿意)有个小朋友聪聪到百和超市买文具,可他看不懂标签上的价格,大家能不能帮帮他?(能)大家一起帮他读出这些文具的价格是多少好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满爱心和自信心走进课堂。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数,跟我们以前学的整数一样吗?那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通过小组同学交流发现这些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从而引出小数的概念。(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2、认识小数点

  通过师生交谈: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中间有一条线叫什么?(分数线)那么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小数点让学生经历知识迁移的思考过程,认识了小数点。

  3、教学读法

  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广度。聪明的学生可能一下子就能读出小数,有的学生家长教过或听到过小数怎样读,所以我让学生大胆试一试,然后经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小数的读法。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尤其是超市里随处可见的价格。因此,我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相信儿童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自己总结出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2、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这一部分内容既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利用课件演示日常家居中搜集到到的一组有关小数的信息,告诉学生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3分米用小数表示的方法,进而延伸到5分米以及0.8米表示几分之几米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深切感知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关系。然后利用知识迁移探索出两位小数与百分之几的关系,并了解到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又通过学生自己的测量活动、汇报身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练习安排成小动物的跳远比赛成绩,促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从而巩固了对小数含义的认识。我又以猜谜语的形式展开第二个练习,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到更多关于小数的知识。

  (四)回顾总结 ,完善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满分为10分,你给自己打多少分?用我们今天学的小数给自己打一个合适的分数。

  师:今天,大家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还发现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学,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就能发现更多数学的奥妙!

  又一次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首尾呼应,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九、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小数的初步认识

  米=0.1米

  米=0.01米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能熟练掌握表内乘法,能进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会口算、笔算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课将为学生继续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情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经历算法多样化,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培养,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和参与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获的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由于学生对笔算乘法已有一定的经验,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本课的重点:学会笔算乘法的方法。但是学生对于第二个因数的十位的乘积为什么要与因数的十位对齐难以理解,于是我将难点定为:1、知道乘的顺序。2、知道第二个因数十位的乘积是表示几个十。

  二、说教法:

  素质教育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获取新知的欲望,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任务教学法:学生通过猜测、思考、验证、合作、交流等活动学习新知,完成教学任务。

  3、游戏教学法:在练习的时候加入游戏环节使学生愉快的学习。

  在这过程中我注意使用启发式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角色。

  三、说学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新课标特别提倡的学生学习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经历算法多样化,将其所学新知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去。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并且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我用多媒体呈现“六一”儿童节家长带孩子买书的情景,小刚的妈妈买了2本,每本2元,小明的妈妈买了10本,每本24元,小红的妈妈买了12本,每本24元。

  1、学生自己搜索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可能的问题是:

  小刚妈妈买书用了多少元?

  小明妈妈买书用了多少元?

  小红妈妈买书用了多少元?

  2、尝试解答,复习旧知

  因为学已经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能够很快的列式解答前两个问题,但对于第三个问题大多学生能列式却不能解答。于是在此时学生会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我即使揭题,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适时揭题,引出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景,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性兴趣,并且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运用迁移学习新知,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能够很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自主尝试,算法多样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不规定算法,给予他们充裕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

  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为缓解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先在小组里讲一讲,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然后由小组推荐在班上讲讲算法。

  4、呈现算法,突破难点

  学生的方式多样的为建立与笔算乘法的联系我首选了这样的算法,它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为解决乘的顺序在此我提出一个问题1、“接下来该怎么办?”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解决,2、“24*1真的是得24吗”帮助学生理解这步计算。

  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理解了新知,同时在这个充满探索和体验的过程,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考虑到学生在45分钟学习中难以始终集中注意力,我在练习中特别加进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摘苹果,我将“做一做”的题目写在苹果上(由多媒体呈现),谁做对了就可以得到一个苹果(贴纸)作为奖励。

  2、当医生,针对本课难点出题。

  呈现学生比较容易出现错误的计算,让他们改正。

  3、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取材于学生身边的材料。

  4、学生自己出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笔算乘法有哪几个步骤”回顾本节知识,加深记忆和理解。

  教学反思

  一个环节,我就安排14×214×20xx×331×30等类似的几道口算题作为复习铺垫部分,重现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旧知识,也为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埋下伏笔。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为了突破难点,在第二个环节的设计上,我注重了算理和算法的和谐统一。我们学习任何一部分的数学内容,都应该有意识的去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计算同样如此。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研究和解决新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有效措施。所以今天这节课的第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维活动。而今天这节是计算课,对计算课而言,算理和算法同等重要,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是从生活情景,让学生经历发现两种购书方案的区别与联系的过程,从而发现笔算的算理,其实就是乘法分配率的逆运用,不过现阶段孩子们还没有学习乘法分配率,我就引导孩子从观察、对比中发现这样一种规律,从而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再尝试练习两道笔算,再在观察、对比中自己发现、归纳算法,整个过程都在观察、思考与对比中把算理和算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而后练习题的设计,两组对比练习(横式转竖式、竖式化横式),就是为了巩固算理准备的,学习计算的目的就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所以后面安排了三道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让孩子们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竞赛的环节,是对本课的一个延伸,它其实是笔算中的一种特殊情况下的巧算方法,在这里提出来,是为了提高孩子们探索的兴趣,也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在初步了解了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观,亲自动手摆一摆,仔细观察,动脑筋想,从而推导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在教学上,一步一步深入,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使学生自己悟出求长方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再通过学生的质疑,因势利导从而引出了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

  巩固练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通过填表、选择、判断等形式达到了本节教学重点。最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安排了一道发散思维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时面积公式的书写过程再强调一下,以免学生书写错。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三级年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什么是周长》。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二、说学生:

  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描一描”﹑“摸一摸”图形或通过物体的边线来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周长意义里“长度”含义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但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有趣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等生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

  1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学习活动中培养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围、测腰围的过程中培养估测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2)、教学难点是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五、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本班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用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估一估”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准备了各种

  平面图形的图片,多媒体课件测绳等教具,同时让学生采集树叶,准备软尺,彩笔、直尺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森林里举行“森林运动会”马上要举行的是小蚂蚁短跑比赛的情境,用小蚂蚁的话来告诉同学们:它跑了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从而引出新课。通过实践这一环节,

  2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设计了

  (1)画一画

  让学生用彩笔画出手中树叶的边线,并说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画。学生画好后选一幅贴黑板上。课件出示小蚂蚁说的话,然后问学生:它的话中哪个关键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周长。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这时候再让学生能从我们身边找些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2)小组活动:找一找,摸一摸课桌面的边线

  数学书封面的边线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已知的图形或物体上去找、摸周长,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设计思路,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周长在图形上”,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周长的认识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让学生去摸一摸,学生对周长这个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师生小结板书周长的概念: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3)思考、讨论。

  课件出示:”<”有周长吗?

  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进行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1、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听见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而我做了,我就理解了。依据这样的教育理念,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先估计老师的腰围,然后动手量一

  3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量。首先用课件出示测量注意的问题,接着学生互相量腰围,及时反馈量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这个时候,我向同学们灌输发展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的思想,让其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5。拓展联系,深化新知

  为了及时巩固内化新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我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生活化。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的练习

  第一题:课后练习1:描出不同图形(不规则)的边线这是为了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第二题:课后练习2: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周长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

  第三题:出示练习3:比较几个不同形状图形的周长是否一样。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课堂小结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7、布置作业

  (1)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为12厘米的图形(每格边长1厘米)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我的板书: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美。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分别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77—78页的内容,是本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学好这一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等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作用。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与实际相结合,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了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二、学情分析

  (一)心理特征:三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成功的快乐。

  (二)认知状况: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加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三、教法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疑诱导法、类比法。

  (一)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本课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过程来学习。

  (二)设疑诱导法:在讲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需要老师给予设疑诱导,深入浅出的帮助学生理解。

  (三)类比法: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是由一个长方形渐变成正方形,求面积的过程中得来的。

  教具:多媒体

  四、学法分析

  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我将小组合作探究作为首选。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等活动,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具:预习纸、学具盒中的1平方厘米卡片、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情境导入

  这一环节将用时7分钟。首先复习两个概念,一是面积,二是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再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通过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这一环节是重点环节,将用时17分钟。有四个步骤:做一做、猜一猜、验一验、说一说。

  首先做一做,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例题1,在预习纸上写出自己的方法,再交流。例1: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面积。

  小组成员可能三种方法:(1)画一画(画方格)(2)摆一摆(两种摆法:一是全摆上,二是只摆一行一列)(3)算一算(5×3=15(平方厘米))

  同学们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用乘法计算最简便。

  接着猜一猜,我将提问学生有什么样的猜想?有人可能会说出:这个长方形面积=长×宽。

  我会肯定这一猜想是对的,然后提问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

  然后验一验,学生自己根据预习纸上的3个图形(图A:2行6列,图B:4行3列,图c:1行8列),摆一摆填一填,之后再汇报结果。

  图形长/厘米宽/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图A

  图B

  图c

  通过刚才的过程验证了这个猜想是对的,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最后说一说,我以例题1为例设疑诱导,找同学说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断的提问:长方形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行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可以摆几行?(同时配合课件的演示)继续提问:这个长方形每行摆5个正方形,摆了3行,一共摆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5、3、15是长方形的什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每行摆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摆的行数是宽,小正方形的个数(即长方形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也就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同时也体现课堂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当中来。

  (三)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这一环节将用时8分钟。

  首先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把一个长7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坛,渐变成边长6米的正方形花坛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接着让学生交流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否正确?

  最后让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设计意图: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明确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间异同。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将用时10分钟。

  为巩固本节学习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我设计以下习题:

  活动一,求一张长方形餐桌的面积。(学生联系生活,练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课本例3)

  活动二,求出数学课本的面积。(学生自主操作,独立完成。课本78页下边做一做)

  活动三,强化训练,提高难度。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外面长方形,里边正方形,剩余阴影部分)

  (五)总结过程,突破重点

  这一环节我将用时2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并引导回顾研究的过程。

  设计意图:一节课总结必不可少,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

  (六)作业布置

  为巩固本节学习内容我布置以下习题:课本79到80页2、4、6(必做),8(选做)。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习题,让水平不同的同学都能达到很好的练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行面积=长×宽7×6=42(m2)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6×6=36(m2)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为学习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算理打基础,也为本册中第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和混合运算的学习作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册的一个重点,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准和尺度。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目标应在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品质三方面进行明确。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渗透教学源于生活,我们要会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思想。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激发学生认真计算的热情及善于探索、思考的学习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估算判断正误。

  难点: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

  课件、每位学生一份作业纸。

  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我们不仅要设计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情境进行教学,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需要。因为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说教法和教学学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整堂课始终贯穿去电影院这一情境,设计色彩鲜明的学生喜爱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方法。因为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以往的计算教学过多了强调运算、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新课标》所倡导的今天,使我们清楚认识到:只有将计算教学置于现实问题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问题融于一体,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学习计算方法,才能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心理学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通过观察课件,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给学生创设了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逐步的加深对算理和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轻松地获得新知识。

  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经过设计而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垂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而问题的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主题图,然后带着小朋友去电影院玩遇到数学问题让他们想办法解决,讨论,这时我设计了几道比赛题:课件出示(要求学生说口算过程);同时设计了环保节约用水;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针对前面复习旧知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算理,这样利用迁移原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接着我对学生竖式格式的书写进行了规范,并让学生说说完整的竖式和分步计算的联系和区别,强调用竖式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生活问题和游戏中,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身边问题的活动经验并在玩乐中进行巩固。而且练习又具有一定的坡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这儿我设计了四大板块:

  尝试练习

  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巩固练习

  加深练习:

  延伸练习:

  第四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再谈谈自己的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4

  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4册乘法着一旦远的内容,他属于4大领域中数与代数的范畴。

  先来说一下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并学会了乘法竖式的写法,这些都为学习本课内容作了知识上的铺垫。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是以后学习乘、除法的基础,也是本单元中重要的学习内容。这部分内容先教学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作好算理和方法上的准备,再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笔算。一位数乘几十是一位数乘两位数中最容易的,也是最基础的。教材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能很清楚地显示出“求3个20是多少?”引起学生对乘法的回忆。列出算式20×3后,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又能让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算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算法,使采用连加或形象计算的学生学会比较抽象地思考,从而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试一试”中,继续口算8头大象能运多少根,学生从多种算法中选用比较好的方法需要一个过程。20×8的积超过100,如果仍然进行同数连加或从一共几堆想一共几根会很麻烦,如果想2个十乘8或从2×8=16类推就很方便,这是教材为学生主动优化算法创造的一次机会。第71页“想想做做”第1题设计了三组口算题,每组的上面一题是表内乘法,下面一题是相应的几十乘一位数。比较同组两题间的联系,从上面一题类推出下面一题的得数,是教材又一次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算法。

  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教学也充分依靠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教材先安排学生自己想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介绍笔算方法,这样安排,便于学生由口算方法联想到要把某个乘数分别与另一个乘数每位上的数相乘,然后相加,这就有利于学生理解笔算的方法。接着,教材简化了竖式笔算的中间过程,得出笔算竖式的一般写法,使学生明确一位数乘两位数乘的顺序和每一步积的定位。

  说设计思路与方法

  1、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的有效结合。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通过教学内容引起学生主动地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本节课中,在课堂上呈现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的动画课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导入时,不是一味地追求情境的新奇,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找准新知的生长点,创设了帮大象解决问题这一简单情境,然后依靠情境图来启发学生思考多种算法,并通过讨论交流,结合情境图懂得算理,从而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感悟算法。这样的情境少了几许花哨,多了一些平实。让学生有效复习旧知。

  2、重视笔算与口算相结合,在掌握口算的基础上理解笔算。

  笔算乘法的算理与口算乘法是相通的。本节课在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先引导学生掌握口算乘法,让学生讲清思考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口算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笔算乘法为什么要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一个数各位上的数,这样就揭示了笔算与口算的联系,促进了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理解了笔算乘法的过程与方法。

  3、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有效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直观教学的手段,化抽象为具体,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乘法竖式的计算步骤时,教师没有一味地去讲计算方法,而是紧紧地联系算理,让学生在直观算理的支撑下学习抽象的算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联系主题图,很直观、明了地理解了抽象的算理。学生学得很轻松,理解得也比较透彻。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动力,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开头以大象们帮助小猴兄弟运木头为题材引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

  的有意注意,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渗透了勤劳致富、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等思想教育。在调动兴趣的基础上让小朋友观察每头大象分到多少任务吗?并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原来,这些木头都是10根堆成一堆,每头大象都分到两堆,也就是2个十,2个十是20。)

  二、活动尝试,探究新知

  1、探究20×3的计算方法

  首先谈话:小朋友,每头大象运20根木头,你想想看,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有可能用加法。没用乘法的话教师提出:你能列个乘法算式吗?并出示课题:乘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问: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呢?(求3头大象运了多少根就是求3个20是多少。)

  20×3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在4人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然后打开课本第62页,参照课本看看你的想法跟谁的一样?

  最后全班交流: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各自用的什么方法,怎么算的?最后比较哪一种算法你最喜欢?为什么?

  (结合交流过程,重点讨论“小辣椒”的方法:先算2×3=6,再在6后面添个0。)【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把“鼓励算法多样化”作为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之一提了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特点,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念,倾听同伴的解法,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间的数学交流,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2、自选算法,形成思路

  (1)试一试在3头大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照这样算,求8头大象一共运多少根木头呢?(得出20×8=160)问:你为什么这样列式?重点讨论口算时怎么想的?因为20×8的积超过100,如果仍然进行同数连加或从一共几堆想一共几

  根会很麻烦,如果想2个十乘8或从2×8=16类推就很方便,这是教材为学生主动优化算法创造的一次机会。

  (2)练习

  4×37×85×6

  40×370×850×6

  4×3080×75×60

  三组题都是在第1道算式的某个乘数末尾加个0的题组练习。让学生观察:每组三题有规律吗?下面两题的结果为什么一样?都是怎么算的?然后给学生一道题(5×7),让学生编出和它相应的题。最后让学生试着再编一组题。通过编题的环节,使得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述算法,形成口算思路,为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算理作准备。

  3、探究14×2的计算方法

  (1)在大象们的帮助下,新房子很快就造好了。为了表示感谢,他们到桃园里摘了很多水蜜桃款待他们的好邻居。

  (出示主题图2)让学生说说他们采桃的情况?(每只小猴都采了14个桃。)

  2个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点课题)

  (2)14×2,怎样想出结果?

  自己想一想再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各种算法。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讨论:先算什么?8写在哪里?为什么?再怎么算呢?20又写在哪里呢?

  (4)观察竖式,讨论得出竖式的简化写法。提问:“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为什么可以直接写在“8”的前面呢?并比较得出一般写法跟前一个竖式相比写法简化了,以后都可以用这种写法。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生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4、教学“试一试”

  (1)让学生计算3×21,这是他们第一次独立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在写竖式的时候,把两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就能应用例题里习得的算理和算法。

  (3)算完后让学生“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这是因为学生尚未认识乘法交换律,也不会计算3×21这样的竖式。让学生再乘一遍,再次体会乘的过程,巩固竖式的写法、乘的顺序以及积的定位。

  5、练习

  (1)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2)用竖式计算三、巩固反思,应用深化

  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些巩固练习题,注意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次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算法、掌握算法,既强化算法的基础训练,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口答:

  (1)一小时60分,4小时多少分?

  (2)我今年11岁,妈妈的年龄是我的三倍,妈妈多少岁?

  (3)最小的两位数和最大的一位数相乘的积是多少?

  2、判断

  (1)求4个相同加数的和,就是求这个加数的4倍是多少?()

  (2)50×8=40()

  4、(机动处理题)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3=270

  4□×6>240

  最后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问题?

  板书

  14

  ×2

  ——————

  8……4×2=8

  20……10×2=20

  ——————

  28……820=28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一个例题先通过讨论铅笔盒的长和宽的数据,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教材设计了一些列活动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进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实际长度。最后要求学生在米尺上数一数一米有几分米,来推算出分米与米的进率从而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联系。第二个例题让学生用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出不足1厘米引起小朋友的认知冲突,教材再引导小朋友数小格子来明确测量结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厘米中间每一小个的长度是1毫米。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数,一厘米有多少毫米,借此明确厘米与毫米的关系。随后还呈现出一些1毫米的物体,借助这些直观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学生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最后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并初步建立相关长度的表象。随后想想做做6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分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的说课稿03-14

《实验数学》说课稿02-07

初中说课稿数学03-04

数学说课稿11-22

数学说课稿11-05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4-19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1-15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02-16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