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常用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
一、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
二、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
三、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
四、信息可以共享
萧伯纳名言
(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2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在初中时就认真学习了计算机或在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较为熟练,对各种操作都较容易上手,在学习当中可以带动和指导其他学生,但许多乡下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形同虚设,所以大部分学生在上高中之前对计算机还是比较陌生;
2、高一的学生比较喜欢动手操作,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也比较强。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教材采用的是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一书。文字段落格式的设置是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章中学习的内容,文字处理是信息技术的重要部分,是办公自动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的设置又是文字处理的重点内容,是文档排版的必备技术。
本节课是学习文字处理的第二节,在这之前已熟悉了Word的工作界面,文字内容的录入和文本的编辑,本节课是在这基础之上对文本进行基本的美化,使其具有一般文档的基本样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字体和段落格式的作用;
(2)掌握设置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的`方法和格式刷的使用方法;
(3)掌握保存文档的各种操作;
2、方法与过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设置字体、字号、字形、字体颜色等字体格式;
(2)设置首行缩进、行间距、段落间距等段落格式。
2、教学难点
段落缩进的类型较多,利用标尺进行段落缩进的操作有一定难度,但掌握后对操作起来比较方便。
三、媒体选用
1、针对学科特点,我选用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网络教室进行教学。
2、课前准备:一个已设置好的多种字体和段落格式的文档。
四、教法及学法指导
(一)教学方法
(一)教法
1、讲解法:对于某些工具(如标尺的各个滑块)的作用和用法,可以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演示法:对于一些较难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果一味地总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势必会让学生感到挫败感和厌倦,而且效率低下,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时,教师可以采取演示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方法。另外,对于比较简单,没有探索价值的操作,由老师演示,可让学生快速地掌握;
3、任务驱动法:通过任务驱动,既能让学生产生要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在解决问题之后又能让学生产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模式: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所以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模式:
设计任务——启发探索——辅导归纳——学习评价——课堂训练
(二)学法指导
自己多动手操作的方法不但符合中学生的特点,而且习得的直接经验比获得的间接经验印象更为深刻,所以,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互助协作,总结经验,完成实践任务,以达到概念内化的效果。这样的学习既可以掌握操作技能和学习的方法,又能培养和提高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组织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供一篇只有文字且有几处需要进行文本的复制和移动等调整的文档让一个学生将其编辑好。再由另一个学生将选定文本的各种方法操作一遍。
(二)导入新课:结合实际情况导入,如:我们前面所编辑的文档形式单一,缺乏美观性,我们如何才能将文档变得漂亮些呢?下面,我们就来将它美化一下吧。
(三)让学生打开上节课编辑的文档(E:Word)。不知道怎样打开的学生可以看老师的演示或请已掌握的学生帮忙,然后再由自己打开。
(四)小组合作探究,掌握学习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的设置。
1、将学生四至五人一组,合作完成以下各个任务。教师指派好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进程和维持纪律。(教师提示,在设置格式之前,要选定文本或段落。)
(1)将标题设置为黑体、小二号字、加粗、字间距为加宽四磅。
(2)第一段文字设置为楷体、小四号、颜色为紫色。
(3)标题文本居中对齐。
(4)所有段落首行缩进2个字符。
(5)第一段左右各缩进3个字符,行间距为固定22磅,段前段后各为1行。
在学生完成任务时,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辅导,答疑,发现典型问题。
2、学生交流成果,每个任务都由不同的组选派成员到多媒体控制台操作演示,教师给以肯定,并鼓励别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操作方法。
3、教师补充总结并演示设置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的一般方法,并讲解和演示"格式刷"在复制格式的作用和保存文档的方法。把所有操作方法显示到屏幕上。
(五)组织课堂练习,要求学生对教师总结的操作方法认真练习,以达到内化技能的效果,小组长负责检查,教师给予个别辅导。
(六)评价学习结果,总结本课教学。
(七)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在家里练习操作,完成一篇包含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的文档,下次上课时将进行部分展示。
本节课由于突出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勤于动手、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完成任务情况看,知识目标完全。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华师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的部分内容。本课主要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学习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制作图表、分析图表。
2、教学目标
基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教学理念,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能举例描述柱形图、饼图、折线图的特点及使用范围。
(2)会制作图表,并对图表进行分析。
●技能目标
(1)能够熟练操作电子表格软件制作图表,并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2)初步认识分析数据的重要性,体会图形化表示数据的优势。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亲自实践、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图表样式选择及图表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图表数据的分析及应用。
二、说教法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综合运用了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协作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交流,教师评价等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信息素养
三、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的设计:
2、教学环节分析
一)结合教材回顾旧知
①展示学生学过的数学课本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数学中已经学过的统计图表的知识,然后提问:常见的图表有那些样式,每种图表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回答问题(柱状图、饼图、折线图)
③教师展示表1(2008奥运会奖牌榜)、(中国奥运代表团奖牌情况表)、表3(中国近一年的CPI和PPI数据表),让学生回答三个表格分别用什么图表比较合适,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并指出在电子表格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图表样式,还有很多,比如:xy散点图,圆环图等。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提问、对比二维表格与图表,展示图表直观性的特点,以及不同图表在数据分析中的优势,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①高三的学生在高考完以后,学生都需要填报志愿,我们该如何科学的填报好自己的志愿呢?
②学生回答(首先应了解学校在大学中的排名、学校的专业介绍、学校的招生人数以及该校的录取分数线)
③那么我们怎样分析招生人数以及录取分数线等数据呢?然后向学生展示表4、表5,表格数据不是很直观,我们如何更直观的看这些数据呢(图表)?
设计意图:
将填报志愿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以及对问题的探究欲望。
三)任务驱动协作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三个任务分层次来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通过任务一掌握基础知识,通过任务二形成技能,通过任务三进行综合运用。
任务一:制作湖北10所高校20xx年理科招生人数的柱形图,并添加标题。
①先请学生根据使用菜单的经验,寻找哪个菜单命令可以制作图表。
②教师将学生分成3-4人为1组,提示学生打开“表格图形化、xls”文件中的任务一工作表,完成第一个任务。要求:将湖北的10所高校20xx年理科招生人数做成柱形图,并添加标题“理科招生人数柱状图”。
③学生运用图表命令,试着完成任务。
④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留心两个问题:
1)根据图表向导制作图表有几个步骤?
2)图表标题在第几步设置?
⑤让学生开始自主探索,教师巡视辅导,在学生完成探索以后,用广播功能展示1)制作中的典型问题(如:做出的图表是空的,做出的图表没有标题,做出的图表颜色单一,不美观)2)学生优秀作品。让其他学生评价,学生在听取意见以后快速修改。
⑥通过实际学习与操作,师生共同总结制作图表的四个步骤以及修改图表的方法。
四个步骤:分别为“选择图表类型选择数据源数据图表选项图表位置”,修改图表的方法:在图表区单击鼠标右键,选择命令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
教师提示学生观察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完成任务一的关键,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之一。通过对学生的探索过程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正确的制作方法,这种做法体现了“以学为中心,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的理念。
任务一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仅初步学会了图表的制作方法,还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制作,并能简单分析图表,所以需要设置任务二。
任务二:将湖北部分高校的招生人数制作成统计图,能直观显示所占比例。通过图表所反映的数据分析哪几所高校招生比例较大,并说出分析的依据。
①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要求学生根据任务选择统计图表类型(饼图),然后选择合适的数据标识,最后根据直观显示,科学分析和表述。
利用前面的方法,让学生打开任务二工作表,独立将其做成饼图。
②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师生评价学生作品。
③我们不仅需要做出图表,还要学会从图表中分析数据的方法。请学生观察哪几所高校招生比例较大?为什么?
④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招生比例靠前,这反映出社会对高水平大学的入学需求较大,能够吸引人的原因在于排名靠前的大学有优秀的教师资源和雄厚的办学实力。
⑤同学们做得非常好,通过图表的制作,我们基本弄清了各高校的招生计划情况,下面我们还要进一步弄清楚,这些高校录取分数线如何,下面我们完成任务三。
设计意图:
任务二的目的是巩固生成图表的方法,掌握饼图制作过程,在此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发现图表中蕴涵的含义。直观的图表有利于发现数据间隐含的信息,借此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务二的基础上,设置任务三,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不仅能熟练制作图表而且能对复杂图表进行分析。
任务三: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历年数据,将线差做成折线图,分析这两所学校线差的特点,预测2009年两所学校的录取分数线。
1、回顾概念:批次线、最低录取分数线、线差。
2、利用前面的方法,在一个图表中制作两校线差折线图。
3、分析两校线差的特点(华中科技大学线差波动不大,而浙大存在大小年现象)。
4、让学生进行尝试运用华中科技大学历年数据,结合批次线、最低录取分数线、线差进行推理、演算,得出简单的数学模型。
(预测分数线=批次线+线差均值+误差)
5、让学生验证华中科技大学往年分数线,并预测2009年录取分数线。
接下来用简单模型验证浙大录取分数线,我们发现用这个模型验证往年录取分数线误差较大,其原因在于线差变化幅度较大,因此要求学生修正模型,用修正的模型验证,在基本准确后,进行预测。
我们对于分数线只是一种预测,预测的科学性与准确程度与建立模型的好坏紧密相关,我让学生采用了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探究方法。
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整合数学知识、建立模型,并通过模型去验证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交流总结拓展延伸
①本节课,通过三个任务,完成了在创设情景中提出的问题。大家不仅学会了根据表格数据制作图表的方法,还能对图表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在以后的生活、学习、研究中会经常用到,我们不仅要学会这三种类型的.图表,还要根据实际需要生成其他类型的图表来分析问题。我收集了一个典型地震表,请同学们研究发生地震的日期与农历初一、十五的关系,并将表格第四列数据做成xy散点图,并给出你的研究结论。
②课后研究教师给出的问题,在下节课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
设计意图:
将信息技术的图表分析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科整合能力,同时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教学评价及思考
EXCEL图表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中都占有一定的分量。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既能体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又能达到适合高中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是我在设计本课中需要重点思考和突破的地方。
首先,是课程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隐性”知识,是在学习、活动中自身构建的意识形态、思想形态的经验性知识。这种经验知识的获取,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学习和活动过程当中,即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由此引起的学生综合思维训练。基于这一观点,在教学设计中交给学生思维的方式,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并结合信息技术形成处理、加工信息的具体能力。如:设计适合学生情景和任务,将高考志愿相关问题与Excel知识、技能融合,将Excel中的数据分析与数学建模整合,将Excel图表预测分析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结合……这种设计既符合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需要,有适合高中学生特点,从而有效的完成了教材二次加工,达到了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其次,是教学方法。
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创新点、亮点,在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可以得到很好的实施。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活动研究,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信息技术和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是坚持“干中学”和“边干边学”的学习理念,让学生在“用”中熟悉、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增强学生社会探究、科学探究和认识自我。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结合高中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合作学习Excel图表制作的方法,营造同伴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学习环境;设计了合作探究Excel图表预测分析建模的过程,渗透依靠自身能力,借鉴同伴特长,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理念。这些教学方法,有效的开辟了学生学习新途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字处理软件。字处理软件是教科版教材中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字处理软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而强大的作用,而这节字处理软件主要通过演示加实践来完成教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特征
2.利用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
二、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学习如何利用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这里选取最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Microsoft Word为学生介绍,让学生了解Word的基本功能。本课内容实践性极强,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三、教学和学法
教法:使用讲解法,演示法,实践法等。
学法:观察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课堂讲学、演示和机房实践结合。
四、教学过程1、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特征
(1)图形用户界面(GUI):简单易学
a.功能菜单置于程序窗口的顶部,用户可以方便地从菜单中选择菜单命令。
b.滚动条可方便用户在文本窗口中浏览。
c.使用“选择对象——操作对象”方式,先选定对象后进行对象的操作。
d.使用“所见即所得”的操作方式,操作过程和结果紧密联系,界面直观、
简洁、交互性友好。
(2)功能丰富:个性选择
用户可根据喜好和个人需要自由选择喜欢和需要的功能或者操作方法。
(3)变化迅速:易于迁移
不同版本相通:word20xx-word20xx-word20xx。
不同处理软件相通:word-wps,FrontPage-Dreamweaver。
2、利用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以word20xx为例)
(1)新建、打开、关闭、保存word文档,word20xx文档后缀名为.doc演示,然后学生课堂实践。
(2)文字的复制、粘贴、剪切
演示,然后学生课堂实践。
(3)设置字体、字号、字形、背景、插入图片、插入表格、设置图片环绕、艺术字、文字效果、格式刷等。
演示,然后学生课堂实践。
(4)对文字的对齐方式、缩进、间距、换行、分页。
演示,然后学生课堂实践。
(5)内容的'查找和替换。
演示,然后学生课堂实践。
(6)设置页眉页脚、项目符号编号、使用字数统计。
演示,然后学生课堂实践。
(7)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字处理软件。
排版工具:记事本、word、wps。
文稿演示工具:powerpoint。
网页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
3、课后实践
新建一个word文档,命名为背影,找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将文章内容复制到文档中,设置标题字体黑体三号,正文字体为楷体小四号,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距1.5倍、将所有“父亲”替换成“爸爸”。在页脚设置页码,统计文章字数放在标题旁,在文章中插入一张背影图片,设置文字环绕为四周型。
4、课堂总结
这节课讲了字处理软件,尤其注重常用字处理软件word的使用,老师一一讲解过主要功能,同学们也一一实践过,同学们课后要多加练习,日后在学习生活中可能会经常使用到。最后要记得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从互联网上下载信息》是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网络世界”,“第三章网上搜索”中的第二块内容。本章内容分3课时。《从互联网上下载信息》是在学生熟知了网络基础知识,互联网中的常见术语,IE的基本设置以及熟练掌握了通过关键词,利用搜索引擎方便快速地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展开的第2课时的教学。
在本课时中,学生通过完成特定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巩固了第一课时中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理解搜索引擎及关键词,同时也有机地形成了学生对现有的信息进行分类、筛选、组合以及鉴别的能力。(注:本课原题目称之为《下载软件》,主要内容为从http、ftp站点下载软件,教材中关于下载问题讲的比较零散,我是将此内容作为一个专题来讲的,命名为从互联网上下载信息)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理解下载的作用和意义;
能力目标:基本掌握下载的四种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在学习中探究规律,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高中学习生活的情感
重点:四种下载方式
难点:四种下载方式和小组的配合
二、说教法
教师在占用课堂时间较少(大约是30%)的情况下,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指导法,以任务驱动模式来达到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法中适时地给予学生启示。
三、说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采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到整个班级水平差异,分8—10个小组,在每组中设立一位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这组学生的答疑和管理这组的纪律等工作,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能让更多的学生当堂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在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同时也使得本组学生的配合更加默契,也为今后的网页设计中的小组合作打下基础。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在大屏幕展示一个电子课文网页,(关于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有教学过程、练习题及答案)
创设一个情景:因为我们在学习此过程中的时候有些同学对这部分知识理解的不透彻,或需加深理解,有些同学需要找一些练习题来做,引出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和资料的保存整理
(二)新课
1、介绍“下载”的概念
下载:把互联网中的有关的信息资源保存到自己计算机的'过程
2、四种下载的方式
(1)保存网页:注意保存时的类型(WEB页,全部;WEB档案,单一文件;网页,仅HTML和文本文件),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类型
(2)保存图形:最好能重命名
(3)保存文字:注意保存的载体为一些字处理软件,易犯的错误为选中文字并复制后,在资源管理器窗口中直接粘贴。
(4)下载文件:注意“在文件的当前位置打开”的含义
方法一:左键单击方法二:右键—>目标另存为方法三:下载工具,网际快车
*教师演示四种下载方式,其中下载文件只演示前两种方法,后一种方法只简单提及,由学生自行探索。
*学生完成任务: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并下载有关“三角函数方面的资料”
要求:(1)、由小组合作完成;
(2)、建议的分工模式:组长负责建立共享文件夹,各组员将收集到并经过筛选、整理等处理的信息存入此文件夹中,最后由组长负责合成。软件不限
*学生代表演示资料
3、总结学生演示内容并补充讲解
(1)归纳法,尤其要对教学难点进行讲解,并得出结论
(2)信息的搜索、筛选、整理和汇总的要点与注意点
(3)小组合作的配合
如还有时间:可让学生在互联网中找一些喜欢听的歌曲下载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与信息技术》,它是浙教版高一《信息技术》教材,第一章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信息、信息处理过程;认识计算机及因特网的作用。本节课内容理论知识比较强,知识点比较多,内容较散,看似简单,每一部分只是点到为止,目的是让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有一点了解,使用学生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由于教材已使作用多年,有些新内容没有,所以上课时,要注意扩展。
二、说教学目标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
1、知识目标:
⑴、理解信息的含义。
⑵、掌握信息处理过程。
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及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
⑷、知道计算机和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⑸、区分信息和信息载体。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1、重点:信息的处理过程,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系统及工作原理,因特网的地位与作用。
2、难点:对“信息”及“计算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因特网的作用。
3、突破方法:师生讨论,上机操作。
4、能力目标:
⑴、通过对“信息”概念的理解及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学会思考。
⑵、通过观察计算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信息处理过程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应用信息的意识。
5、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上网,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培养学生团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6、体验目标:
让学生上网看一看,网络上到底有些什么,对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重要性。
四、说学生
高一新生的来源各团场初级中学,有部分同学,对计算机并不陌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学过一些,对计算机有了一定认识,还有多数同学,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家庭环境,升学压力的影响,对计算机了解真是太少了,甚至有的学生从没见过真正的计算机,这是我亲耳听学生说的,并且其它老师也听学生这样说过。而高中信息技术的第一章又都是理论内容, 五、说教法
对理论知识,通常的教法是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再做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情况,一直讲下去,基础好学生觉得没意思不愿听,基础差的学生又觉得听不懂,怎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对这节课感兴趣,怎样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个难点。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
1、第一节课就安排学生到机房上,满足一部分学生没见过电脑的好奇心。缩短了他们与计算机之间的距离。
2、用前言的第一句话导入新课,提出本节的教学大任务和小任务。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驱动法。
3、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及课本中没有新内容,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4、教师就每一个知识点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与思考,师生再共同归纳总结。这样各种情况的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中,发挥各自的长处。
5、最后还有时间让学生上网。教师点拨,小组协作完成上网,浏览信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版面的美化艺术》选自广西科学技术出版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本课是在学会了对文字进行简单修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边框、底纹的设置,从而为板报锦上添花。本课的知识点既用到了工具栏,又用到了菜单命令,它既告诉同学们word2003中的一些常用操作可以通过工具栏来完成,快捷、方便,又可用菜单的形式来补充工具栏无法实现的强大功能。这为以后更深入地学习文字的排版及表格、图形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2、学生状况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高一学生已能够简单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文字进行处理,但白纸黑字的老面孔让他们感觉不再新鲜,一份成功的电子板报,不但要文章精彩,还应该有丰富多彩的色彩。因此为了能让自己的电子板报色彩丰富、美观大方,把原来单调的白底黑字进行恰当的、符合人们视觉效果的修饰,学生有着很强的内驱力,兴趣很浓。通过本课的操作,学生即可完成一个简单单页电子板报的雏形,将使学生在感受到成功愉悦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后面内容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鉴于上述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学会为文本设置边框和底纹。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生动有趣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文字的创新设计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为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浓厚兴趣;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设置边框和底纹。
2、教学难点:设置边框和底纹。
四、教法学法: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课程特征及学生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法:“演示法”、“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图:设计任务----启发讨论----讲解辅导----归纳问题
学法:
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一是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二是提供更多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培养他们协作学习的好习惯;三是通过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践,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四是让学生通过成功的作品,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
以下是学生活动图:
仔细观察----思考讨论----探索质疑----总结心得----自主创造----评价定位
学生在完成每一个任务的过程中,总是先观察再思考讨论完成任务的办法,对讨论结果进行探究验证,找到答案之后,总结心得,自主创造,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自我定位。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示文件:“版面的美化艺术”对比(一个白底黑字的“版面的美化艺术”,一个加了边框和底纹的“版面的美化艺术”)
师:这里有两段文字,它们的区别在那里?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修饰了颜色的文章更加漂亮,美观,特别是标题经过修饰以后还更醒目了。)
原来,这些呆板的文字经过颜色的加工,可以变得如此的生动活泼、多彩多姿呀!怎样把文字加上丰富多彩的修饰呢?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版面的美化艺术”。(板书)
[通过对比作品,让学生感知艺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二)合作交流;探求方法
[任务一:给文字加边框和底纹]
在《文字的修饰方法》一课中我们学习了通过改变文字的字体和字号来美化标题,那么如何来给文字加边框和底纹呢?尝试用多种方法修饰。
学生自主探究。
打开“版面的美化艺术”文件,给“版面的美化艺术”加上边框和底纹。
提示学生有几种求助方式:
⑴书是我们的好老师,向书本求助。
⑵向同学求助。
⑶向老师求助。
(提前完成的可以帮助同组的同学,帮助的方式是教会他方法,而不是直接帮他操作。)
请全组都完成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当小老师展示给大家看。
上台后向这位小老师提出要求:为了让你的学生们听清,学会,请边说边做,仔细讲清每一个步骤。这样既可以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提问不同的学生,找到多种修改的方法。
(1)单击“格式”工具栏中的“底纹”“边框”按钮。
(2)选择“格式”——“边框和底纹”菜单命令。
告诉学生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能完成任务,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但原则是越简单越方便越好。
学生提出问题:为何不能设置边框和底纹的颜色?
师重点讲解:(1)设置前必须要选中要设置的内容。
(2)“边框和底纹”菜单中有二个小卡片,每个卡片中分别对应着不同的选项。
(3)可以通过对话框中的预览看到设置后的效果。
学生练习:给“版面的美化艺术”加上不同的边框和底纹。
展示学生作品。
师故意选出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边框和底纹色彩搭配协调的`作品和不协调的作品,让学生评价,通过对比,了解设置颜色也不能越多越好,而要从实用,适用,美观的角度来设置。(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任务二:自主探究利用“页面边框”选项卡给页面设置边框]
“边框”和“底纹”的设置都是针对文章,对于整个页面我们也可以进行美化,在“边框和底纹”命令中继续探密,找一找如何给页面加边框。
学生自主探索。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部分,任务是课堂的“导火线”,在这个环节中我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目的。同时,分层教学的运用,使得全体学生得到发展,提高自身操作水平。]
(三)实践运用;提高发展
拓展练习,练习:修饰学校的《机房管理制度》。
[在这里如果给学生几个字或者是一篇不认识的文章,学生只能机械地枯燥地学习;如果给学生与他们生活和学习相关的内容,他们就会有亲切感,并自觉地愉快地创作。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爱护机房的意识]
六、说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主要用到以下几个教学思想:
1、师生互动性。良好的师生互助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2、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本身就是不断更新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也具备探究学习这种能力。
3、整和其他学科的资源。本课教学如果孤立地仅仅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操作还是不够的。放在本单元电子报这一整体中考察,我们会发现,操作仅仅是办报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想办出有特色的报,需要各方面的能力,其中美术能力不可缺少。因此我在新课伊始,就引导学生感知色彩,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在设置过程更是反复用同学们实际的操作实例提醒注意颜色的搭配和协调。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有所长同学的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热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协作意识。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8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9
一.说教材:
《跳动的小球》是重大版小学第四册六年级第10课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初步认识和掌握了简单的Flash动画制作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学会在Flash5中建立引导线图层,能熟练绘制引导线,掌握制作有引导线动画的技巧,学会在帧面板中设置动画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引导线来实现小球有意识的跳动,培养学生的Flash动画制作意识。
2、能选择一定的工具进行动画设计是Flah动画设计制作的必要性。
3、进一步认识和进行简单的Flash动画制作,并完成相应的动画作品;能根据教材作品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进行自己独特的'小球跳动路线的设计。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体验小球跳动的全过程,从中提高学生对Flash动画的制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动画制作活动中,逐步养成会独立思考,并善于与同伴交流想法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建立引导线图层,设制引导线动画。
二、说教法:
根据直观性原则,我把本课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小动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制作多媒体课件,呈现实例中的内容,充分运用引导法,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呈现"跳动小球"的有关信息时,补充了不同跳动路线的小球动画和不成功的跳动小球的动画等情况。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贯彻"自学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明确本课的创作要求,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不同的引导线进行小球跳动制作,合作完成"跳动的小球"Flash动画。在课堂上,既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意信息的反馈、交流,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评价的落实。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三、说学法:
《跳动的小球》这部分内容,包括一个图层制作、一个引导层制作和1个课堂发散活动。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教授的制作方法进行独自创作。由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相对来说比教材中的制作步骤显得复杂一些,但是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氛围。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首先出示教材的动画效果图,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小球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意识来跳动吗?适时地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然后出示有引导线的动画效果图。让学生观察后回答:"小球是根据这条线在运动"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对答如流,这时教师再问通过以前所学习的Flash知识可以进行这个动画制作吗?学生可能就无法回答了,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对引导线制作的心理需要。
这时就顺势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让学生观察Flash5.0窗口上共有几个图层。教师强调一共有两个图层,其中一个是"引导线图层",这也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重点掌握内容--"引导线图层的建立"。(依据"自学讨论式"课堂教学研究的要求,给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本课习的目的。)
二、新课教学。
1.通过四个步骤的教学演示,让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知识和本课的新功能组合键"ctrl G"的学习来制作图层1--小球动画。
2.再通过后面五个步骤的教学演示,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本课重难点内容--引导层的制作。
3.最后教师教授通过三个步骤来对小球的跳动做快慢的设置,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
4.本课的扩展学习内容的教授,教师演示如何让引导线出现在动画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进行这部分的学习创作。
五、全课小结:
教学过程中没能及时通过多媒体系统对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也缺少及时的对制作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教学过程中对后进生的及时辅导不够,从而使得有一部分学生的作品未能成功制作。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03-20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2-13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5篇)01-15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15篇12-14
信息技术说课稿_说课稿03-20
高中信息技术说课稿集合15篇01-29
信息技术说课稿12-30
信息技术说课稿11-03
信息技术制作说课稿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