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数学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说课稿1
一、设计思路
我班幼儿年龄差异较大,在数学按规律贴图标的操作中我发现:只有少部分孩子只需要简单提醒就能准确的完成作业,有大部分孩子需要我多次引导:先看现有的图标排列情况,然后寻找排列的一组规律,最后根据规律接着贴图标,还有部分孩子我即使帮忙找到了排列规律,并让他们一边念规律一边操作,有时贴好一处图标再让他贴下面都很困难。孩子们的这种表现让我觉得规律对他们来说还比较抽象,在操作时要求孩子有灵活的思维,需要孩子自己去感受去发现,光靠老师一味的帮忙点拨甚至告诉答案是根本行不通的。针对这些情况我结合大班组拟定的主题《秋日大丰收》设计了这一数学活动《找规律》。找规律中的排序是将两个以上物体根据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按有一定的规则排列的程序,排序是建立在对事物比较的基础上,它需要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那么通过本次活动希望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事物间的简单规律(自然现象及特定的规律);
2、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3、体验思维训练的乐趣。
本次活动,我把幼儿数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整合,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为有趣的游戏活动,这样对培养大班幼儿观察力、思维推理能力和创造力能起到促进作用,他们的身心也才能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发现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美,来激发自己创设简单规律的欲望,感受规律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希望孩子们能从这次的活动中思维得到质的飞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次活动采取了分组操作形式,幼儿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的间隔排列,在探索寻找活动中,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规律成为了本次活动的重点。
难点: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的排列。并学会表现2—3种规律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游戏法、观察法、操作法、尝试法等几种方法,动静交替,使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等过程中,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能够使其自由探索、发现、生动活泼的`场景,让幼儿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他们在情境的创设中,以主人翁的意识通过观察来发现、通过探索来认识、通过操作来巩固、通过迁移生活经验来体验规律的特性。
四、教学准备
秋季风景图组2副,树叶项链一串,装饰后的裙子一条,卡片(图形、物体、大小、颜色)、胶棒、粘贴小图片若干、各种玩具若干、串珠珠若干、排序图样4种。
五、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始部分:通过情景引入让幼儿自由探索,因为我班幼儿主人翁意识很强,且具备了乐于助人的精神,运用情景表演,布置小任务,使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大大提高。活动一开始我会分别先后出示两张秋季背景图引入,让幼儿观察图片上有什么,是用什么制作而成的,说说树叶项链的不同排列,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第二部分是基本部分:通过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发现、感知各种物体排列的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是活动中的重点。活动中让幼儿动手操作,找出物体的规律,并将规律补充完整,以加深巩固有规律的间隔排列的方法,培养幼儿初步的推理能力。由于每一个幼儿都不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所以在补规律的操作活动中准备教学具时,按幼儿的能力来分,能力强的有2—3种规律能力弱的有一种规律,再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和发展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成为主动活动的主人,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
第三部分是让幼儿尝试自由排列的活动。这是活动中的难点,让幼儿尝试在有规律的排列中表现2——3种规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最后由我小结,原来同一种物品可以按不同的规律排出很多不同的排法。并鼓励幼儿到教室外面寻找在我们身边的规律,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六、活动延伸
1、有规律排序除了排出来,我们还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来表示呢。
我们用小猫小狗的叫声来有规律地表示出来。(分成两组喵汪汪,喵汪汪、喵汪汪)
我们用动作来试试看(如:小鸡小狗小猫的动作,重复三次)
2、谈谈排序跟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A、请小朋友找找看,教室里有没有有规律排序的东西呢?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会运用到有规律的排序呢?比如说人的生长规律(出示图片)都是从小慢慢长大,最后变老;植物也是这样(出示图片),树从树芽到小树苗慢慢长大,最后变成大树;星期的排列也有规律,从星期一依次到星期天……鼓励幼儿将自己知道的事物的规律和现象与同伴进行交流。
B、请小朋友回家找找,家里有那些地方也是有规律排序的呢?把它画下来,带到幼儿园来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数学说课稿2
活动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说出总数。
2.学习按照数量进行匹配,体验5以内的数序。
活动准备
教具动物卡片5张(数量为3~5,4,5各2张。),教育挂图5。
学具第一组:人手1个计算盒(按1~5的顺序将动物卡插在计算盒上,见图一。),同色花片1盘(16片),操作卡片12;第二组:人手1个计算盒(按1~5、的`顺序将点卡插在计算盒上,见图二。),同种木珠每人l盘(16粒),操作卡片11;第三、四组:人手1套小玩具(3种,数量分别为3~5。),圆点印章每人1个,计算盒每人1个,印泥2盒,制卡纸若干张;第五组:人手1张涂色材料纸(见图三、四),彩色笔若干支,操作卡片14。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出示五张动物卡片,“绒板上有什么?每种有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请幼儿手指动物逐一点数,说出总数。“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数一数,每张卡片上有几只动物?”教师带领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说出总数。“这五张卡片中有哪几张卡片上的动物数目是老师以前没有和小朋友一起点数过的?(4、5)今天,我们学习了点数数量是4和5的动物卡片。”
2.小组活动。
第一,二组,给卡片送玩具。
“先从前到后地说一说卡片是怎样排的,再给卡片上的动物、圆点送花片、送木珠,一只动物送一个花片,一个圆点送一粒木珠。最后还要说一说:几只动物送你几个花片或者几个圆点送你几粒木珠。”
第三、四组:给玩具做点卡。
“把盘子里相同的玩具放在一个格子里,数数有多少,给每种玩具做一张点卡表示它的数目,圆点要印得圆圆的,不要挤在一起,最后说说:几个玩具用几的点卡来表示?”
第五组,按点数涂色。
“这组活动是给水果涂色,材料纸上印了几个圆点就给几只水果涂色。最后还要说一说;几个点,给几只水果涂色。”
3.活动评价。
展示一份第一、二活动小组幼儿的活动材料,请幼儿说说卡片是怎样排的?(体验1~5排列顺序)怎样给卡片送玩具的?(按卡片上的数目匹配相应的数量)
数学说课稿3
说活动教材
认识“1”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他们年龄小、好玩、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1”和“许多”。只学习“1”和“许多”相对低年龄段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但伴随着游戏活动,就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选择了“小兔采蘑菇”作为小班幼儿学习区别“1”和“许多”的教材,并帮助他们初步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所涉及的动物形象“小白兔”,孩子们很熟悉,而且其中的活动简单。比较形象直观,满足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初浅的数概念。
说活动日标
1.活动目标在生活中孩子们也会常常接触到“1”和“许多”等这样的数现象,但对这些数现象模糊不清,不能很准确地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孩子能够进一步地掌握理解“1”和“许多”,特制定以下两条目标:
(1)在游戏中让幼儿初步感知“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2)培养幼儿对数活动的兴趣,并学习用语言进行表达。
2.活动重点: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1”和“许多”。
3.活动难点:感知“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分析】本次活动重、难点体现一个“认识”和“感知”的问题,所以把认识“1”和“许多”作为整个活动的重点,通过让幼儿根据兔妈妈所给的任务进行认识“1”和“许多”的关系。活动的难点定位在感知“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因为在教育幼儿学习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一个由易到难的规律,在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感知,体现了幼儿学习数的发展过程,这样才具有一定的递进性,让幼儿知道1个1个和起来就是许多个,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增强了幼儿的数概念。“1”是自然的单位,“许多”是含有两个以上元素的集合,它们之间有一个量的区别。在目标中还强调了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1”和“许多”两个量.符合小班幼儿的思维发展要求,也促使幼儿在表达过程中理解“1”和“许多”两个方面的意义。
说活动准备
1.前期准备:了解幼儿的喜好。
2.活动材料准备
(1)兔宝宝和大灰狼的头饰、篮子及蘑菇若干。
(2)合适的活动场地,为幼儿提供宽敞的活动空间。(3)场地布置如图:(×表示小兔出发的'位置)
说活动延伸
1.活动一:区域活动中提供各种水果的图片,请幼儿说一说哪种水果是1个,哪种水果是许多个。(教师根据需要可更换图片的内容)
2.活动二:区域活动中提供小卡片。听指令找出相应数量的实物卡片:请你找出是1(许多)个物体的卡片
3.活动三:找找自己身上什么东西是1,什么东西是许多,并告诉同伴和老师。
4.活动四:教师带领幼儿找找教室和室外的物体,什么是1,什么是许多。请幼儿回家找找家里的什么东西是1个,什么东西是许多个。
【分析】起到加强巩固作用,让幼儿通过进一步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感知“1”和“许多”,加强理解“1”和“许多”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中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
说活动特色
1.活动情景游戏化。活动中,老师能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了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了“1”和“许多”,引起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兴趣。
2.活动内容整合性。在活动过程中以小兔采蘑菇为主题,融人认知(“1”和“许多”)、语言(我拿了我采了)、社会(伯伯借篮子给小兔们,突出关爱)、健康(下蹲、跳等基本动作)等方面。
3.活动自主性。教师以兔妈妈的形象带领幼儿参与活动,打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界线。活动中没有强硬的规定,创设较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幼儿轻松地学习本领。
反思
数学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式》,我们知道,分式是表示数量关系的工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模型。本节课的内容是分式的起始课。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分式》是北师大版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我所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分式概念、意义和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分式是继整式之后,又一代数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小学所学分数的延伸和扩展,学好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分式的性质、运算以及解分式方程的前提。
(2)重点:分式的概念。
(3)难点:识别分式有无意义;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
分式概念是《分式》这一章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分式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又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这样的障碍:不善于概括数学材料、缺乏对字母及其他数学符号用于运算的能力,所以判定分母中整式的值何时不为零、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分式概念,学会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能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并获得代数学习的一些常用方法:类比转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
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初步养成了自主探究意识。一方面,在七年级下册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整式,分式与整式一样也是代数式,因此研究与学习的'方法与整式相类似;另一方面,“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学生可以通过类比进行分式的学习。所以我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以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确定以上3个方面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法与学法
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借助于计算机课件,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设为以下五个环节:发现新知—再探新知—应用拓展—小结巩固—布置作业,以期在多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一) 发现新知 (10分钟)
在这儿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课本引例是 “土地沙化、固沙造林”问题,设问是“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我将引课方式改为通过学生自己构造代数式去发现分式,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1、创设情境:
师生共同欣赏画面,教师给出探究要求:
“代数式”庄园的果树上挂满了“整式”的果子:x,2400,30,n,a-x,b,180,(n-2),请你任选其中的几个,分别运用整式的四则运算,合成四个代数式;并与同组的伙伴交流你的成果。其中有新的一类代数式吗?请说一说。 从学生熟悉的整式及其运算入手,引导学生从旧知中发现新知,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更相吻合,有利于探索活动的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用已给的8个整式进行代数式的构造时,学生可以写出多种多样的式子,里面既有单项式,也有多项式,还有分式。通过学生对自己所构造的代数式进行观察,创设发现情境,学会把自己的活动作为思考的对象,更好地进行分式概念的建构活动。
2、探索交流 :
(1)议一议:你们所发现的这一类新代数式:
征?它们与整式有什么不同?
(2)类比分数,概括分式的概念及表达形式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
被除数÷除数=商数被除式÷除式=商式 3 ÷ 4 = n ÷ (a-x) = 整数 整数 分数 整式 整式 分式 (3)小组内互举例子,判定是否分式的分母可以为零
(二)讲解新课(20分钟)
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为了充分体现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分式的概念、意义以及简单应用,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为此,我将新课的讲解过程细分为如下四个步骤:
1、分式的定义
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区分“分式”与“整式”,加深他们对分式的理解,我打破了在传统教学中直接给出定义的常规,设计了想一想,引导学生在上一环节对所列代数式与分数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再将其与整式相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从而类比整式归纳总结出分式的定义: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A/B,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A/B的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
2、分式的意义
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即只有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时,该分式才有意义。对于这一问题的讲解,我将让学生类比分数以及结合前边的实际问题加以理解。
3.例题讲解
(2)当分母的值等于零时,分式没有意义,除此之外分式都有意义。
由分母2a=0,得a=0,
所以,当a取零以外的任何实数时,分式
(三)课堂练习(10分钟)
众所周知,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要求学生在本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题目亲自动手练一练,以便在检验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同时,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
1、当x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2、把甲、乙两种饮料按质量比x:y混合在一起,可以调制成一种混合饮料。调制1kg这种混合饮料需多少甲种饮料? 都有意义。 通过具体的例题,给学生演示本节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讲解完毕后,挑选学生上台演板,在规范学生讲解步骤的同时,加深他们对本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课堂小结(3分钟)
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最后给出规范总结,以重申本节课所学习的重点及难点。
(五)布置作业(2分钟)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将本节课的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必做题:第67页,习题3.1第1、2题。
选做题:第67页,习题3.1第3、4题。
四、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的过程中,我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使得版面结构合理,简明扼要,使学生一目了然,易于抓住重点。
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幼儿园大班上册《学前幼儿阳光早教整体课程》中的认识10以内的相邻数,是幼儿上学期学习的重要教学内容。我们知道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教学中容易让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影响到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所以我将一系列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希望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和积极参与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1、用情景导入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3、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是多1或少1的关系。
4、发展孩子们的比较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动手操作能力等发面的发展。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数的简单关系,知道中心数比相邻两数多1或少1。难点:用语言说清楚完整地表述出相邻数的'含义。
教学用具:卡片
四、教法
针对幼儿教学,为了充分让孩子们发表想法,我将采用游戏问答,尽可能多的让孩子们参与其中,学到知识,同时采用情景引入法、操作法、提问法进行教学。
五、学法
为了让孩子们充分掌握住10以内相邻的各数,所以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官,让孩子们在听一听、说一说、玩一玩、做一做的过程中融入到学习中,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
1、引入
出示屋子卡片,让小朋友说一说小明家的邻居是谁,小花家的邻居是谁,初步让孩子们理解相邻关系。
2、在黑板上画出3×3的9个方格,中间分别画上7个月亮、9个星星、2个西瓜,让小朋友
们动脑筋想一想7个月亮前面、后面的方格应该画什么。同上9个星星、2个西瓜前面、后面的方格应该画什么。
3、在黑板上贴上打乱的10个数字,请小朋友们为数字搬家,将10个数字重新排列好,找一找某一个数字的邻居。从而实现由实体物到抽象数字的转化过程,并总结出相邻数:某一个自然数比它多1和比它少1的数字都是它的相邻数。
七、巩固练习
画出3×3的9个方格,第一列分别画出7支铅笔、4朵花、6个梨,第三列分别画出9支铅笔、6多花、8个梨,让小朋友们动脑想想第二列应该画出什么图案。〔该题是在上边第二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检查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新知识的巩固。〕
数学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二立体几何(人教版)第九章第二章节第八小节《棱锥》的第一课时:《棱锥的概念和性质》。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棱柱的后续内容,又是学习球的必要基础。第一课时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棱锥的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猜想、类比、比较、转化的能力。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因此,应该利用这节课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 教学目标确定:
(1)能力训练要求
①使学生了解棱锥及其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的概念。
②使学生掌握截面的性质定理,正棱锥的性质及各元素间的关系式。
(2)德育渗透目标
①培养学生善于通过观察分析实物形状到归纳其性质的能力。
②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理论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观点。
3. 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重 点:1.棱锥的截面性质定理 2.正棱锥的性质。
难 点:培养学生善于比较,从比较中发现事物与事物的区别。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
“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
在教学中根据高中生心理特点和教学进度需要,设置一些启发性题目,采用启发式诱导法,讲练结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大纲》中“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节课概念性强,思维量大,整节课以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为主,采用“多媒体引导点拨”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演示为载体,以“引导思考”为核心,设计课件展示,并引导学生沿着积极的思维方向,逐步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主动发现、积极探索。
三、说学法:
这节课的核心是棱锥的.截面性质定理,.正棱锥的性质。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遵循由已知(棱柱)探究未知(棱锥)、由一般(棱锥)到特殊(正棱锥)的认识规律,启发学生反复思考,不断内化成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 学程序:
[复习引入新课]
1.棱柱的性质:
(1)侧棱都相等,侧面是平行四边形
(2)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边形
(3)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是平行四边形
2.几个重要的四棱柱:
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方体
思考:如果将棱柱的上底面给缩小成一个点,那么我们得到的将会是什么样的体呢?
[讲授新课]
1、棱锥的基本概念
(1).棱锥及其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对角面的概念
(2).棱锥的表示方法、分类
2、棱锥的性质
(1). 截面性质定理:
如果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那么截面和底面相似,并且它们面积的比等于截得的棱锥的高与已知棱锥的高的平方比
已知:如图(略),在棱锥S-AC中,SH是高,截面A’B’C’D’E’平行于底面,并与SH交于H’。
证明:(略)
引申:如果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则截得的小棱锥与已知棱锥
的侧面积比也等于它们对应高的平方比、等于它们的底面积之比。
(2).正棱锥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正棱锥的定义:
①底面是正多边形
②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①各侧棱相等,各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们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②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棱锥的高、侧棱和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引申:
①正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
②正棱锥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
(3)正棱锥的各元素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结合图形,进一步探讨正棱锥中各元素间的关系,为研究方便将课本 图9-74(略)正棱锥中的棱锥S-OBM从整个图中拿出来研究。
引申:
①观察图中三棱锥S-OBM的侧面三角形状有何特点?
(可证得∠SOM =∠SOB =∠SMB =∠OMB =900,所以侧面全是直角三角形。)
②若分别假设正棱锥的高SO= h,斜高SM= h’,底面边长的一半BM= a/2,底面正多边形外接圆半径OB=R,内切圆半径OM= r,侧棱SB=L,侧面与底面的二面角∠SMO= α ,侧棱与底面组成的角 ∠SBO= β, ∠BOM=1800/n (n为底面正多边形的边数)请试通过三角形得出以上各元素间的关系式。
(课后思考题)
[例题分析]
例1.若一个正棱锥每一个侧面的顶角都是600,则这个棱锥一定不是( )
A.三棱锥 B.四棱锥 C.五棱锥 D.六棱锥
(答案:D)
例2.如图已知正三棱锥S-ABC的高SO=h,斜高SM=L,求经过SO的中点且平行于底面的截面△A’B’C’的面积。
﹙解析及图略﹚
例3.已知正四棱锥的棱长和底面边长均为a,求:
(1)侧面与底面所成角α的余弦(2)相邻两个侧面所成角β的余弦
﹙解析及图略﹚
[课堂练习]
1、 知一个正六棱锥的高为h,侧棱为L,求它的底面边长和斜高。
﹙解析及图略﹚
2、 锥被平行与底面的平面所截,若截面面积与底面面积之比为1∶2,求此棱锥的高被分成的两段(从顶点到截面和从截面到底面)之比。
﹙解析及图略﹚
[课堂小结]
一:棱锥的基本概念及表示、分类
二:棱锥的性质
截面性质定理:如果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那么截面和底面相似,并且它们面积的比等于截得的棱锥的高与已知棱锥的高的平方比
引申:如果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则截得的小棱锥与已知棱锥的侧面积比也等于它们对应高的平方比、等于它们的底面积之比。
2.正棱锥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正棱锥的定义:
①底面是正多边形
②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1)各侧棱相等,各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相等,它们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2)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棱锥的高、侧棱和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引申: ①正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
②正棱锥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
③正棱锥中各元素间的关系
[课后作业]
1:课本P52 习题9.8 : 2、 4
2:课时训练:训练一
数学说课稿7
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衣服的搭配、路线、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彩票的中奖号码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
说教法学法: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注重生活与数学的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同时也注重动静结合,让学生经历:“猜想—独立思考—讨论—合作探究—验证”等一系列思维过程。
说教学流程:
活动一:用1、2两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为下一环节做铺垫,让学生通过操作感受摆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12是把1摆在十位上,把2摆在个位上。
活动二:用1、2、3三张数字卡片摆两位数
这一环节我让同桌合作探究,一人负责摆数字卡片,一人负责做记录,要求学生思考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经历:“猜想—独立思考—讨论—合作探究—验证”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从而提炼出学生中的有序思考,让学生自己说出有怎样的顺序,有序思考有什么好处等等。最后在有序思考的指引下修改自己的方案,力求做到人人有序。
活动三:用6、3、9、7四位数写两位数
这一环节难度再一次提升,并让学生化动为静,用有序思考的方式写一写两位数,要求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有顺序地写。然后把3改成0再做考虑。让学生明白考虑问题要全面,没有十位上是0的两位数。这里考虑用所学的乘法算式来计数,既为巩固旧知,又为学以致用。
活动四:握手游戏
这一环节,我先和一个学生握手,并用甲--乙表示我和刚才那个学生,中间用连线的方式数出我们握了一次手。随后,问题提升:假如有三个小朋友,每两人只握一次手,共握几次手?我先让学生猜想会有几次?然后请三个小朋友上台操作验证,并用数学符号代表三个小朋友,请一个小朋友用连线的方式数。最后提问:同样是3,为什么3个数字可以摆6个两位数,而三个人却只能握三次手?让小朋友通过感悟握手是两个人完成的.行为,与位置无关,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活动五:搭配衣服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主连线搭配,然后请一生上台边连线边介绍,让学生用有序思考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六:买东西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在仔细读题的基础上,通过同桌讨论,有序地总结出四种不同的付钱方式,可以从5角考虑起,也可以从1角考虑起。
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今天我们学了有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做起事来,就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反思:
一、本节课我没有用到多媒体,倒并不是闲麻烦,我有自己的理由。其实平常在上课的时候,因为每节课准备时间没有今天的展示课那么充裕,我常常喜欢做小偷,下载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PPT,然后进行适当地整合和修改,就那么上课去了。而我今天所执教的数学广角,它本身就是一个万花筒,由一系列的活动建构成,好比是语文教学中的散文类型,但是形散神聚,它有一个“魂”,那就是有序思考。所以本堂课我的重中之重就是抓“魂”,我要尽可能摒弃所有容易干扰我和学生的一切因素。
二、我在学生生成这一块,把握地还不够沉稳,课堂调控能力远远不够。当学生一再关注字体大小时,我心里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郁闷!
三、对这个数学广角中的有序,到底有序的思维方式有多少呢?这节课中我主要是抓住了从小到大、从大到小,是否恰当?这是我所要继续思索的。
四、当五个方案出来时,我特别欣喜,可是我光顾着高兴了,没有细心地把握好这块最可贵的素材,处理地过于粗糙,这是特别遗憾的地方。
五、数握手次数时,“2+1+0=3(次)”这个式子出来的过于僵硬,对学生的难度过高。是否合适?该不该出?
六、数学公开课不上不知道,一上却是意犹未尽。我想,公开课绝对是教师成长的捷径。以后,我一有机会就要上,这样才可能赶上常年在教数学的老师。
本节课肯定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能够向在座这么多的老师学习,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希望在座的老师能多给我提一些宝贵的意见,帮助我成长,谢谢!
数学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二次函数是沪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学过了函数及一次函数的内容,对于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从一次函数的学习来看,学习一种函数大致包括以下内容: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这种函数;探索这种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这种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这种函数与相应方程不等式的关系。本章“二次函数”的学习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于使学生认识并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的关系,为二次函数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的要求:
(1)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后,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3)知道实际问题中存在的二次函数关系中,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要求。
(4)把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相联系,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二次函数的概念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难点:
具体的分析、确定实际问题中函数关系式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1、教法研究
教学中教师应当暴露概念的再创造过程,鼓励学生不但要动口、动脑,而且要动手,学生经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经验、猜想,产生对结论的感知,这不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以提高,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
2、学法研究
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还是比较具象的,要让他们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充分体验问题的发现、解决及最终表述的方式方法,遇到困难可以和同伴、老师进行交流甚至争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体验获得学习的快乐。
3、教学方式
(1)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基础上的加深,所以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在问题一、二中放手让学生先去探究探究两个问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得到具体的关系式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关系式都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可以和多项式中的二次三项式或一元二次方程比较认识,并最终得出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及二次项系数的取值为什么不为零的道理。
(2)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二次函数是解决实际生活生产的一个很有效的模板,因而对二次函数解析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定要从理论上和实际中加以综合讨论和认定。
(3)可以多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具有二次函数关系的实例来加深和提高学生对这一关系模型的理解。
三.教学流程分析:
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1、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由回顾所学过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入手,引入函数大家庭中还会认识那一种函数呢?再由例子打篮球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轨迹如何?何时达到最高点?引入二次函数。
2、自我尝试、合作探究—探求新知
通过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运用函数知识表述变量间关系,即自我探讨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学生间互动,集群体力量,共破难关,来自主探究新知,从而通过观察,归纳得到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获取新知。
3、小试身手—循序渐进
本组题目是对新学的直接应用,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辨认二次函数,准确指出a、b、c,并应用其定义求字母系数的值,能应用二次函数准确表示具体问题中的变量间关系。本组题目的解决以学生快速解答为主,重点对第2题分析解决方法。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处理解决,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4、课堂回眸—归纳提高
本课小结从内容、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这样对于学生学知识,用知识是有很大的促进的。方法以学生畅谈收获为主。
5、课堂检测—测评反馈
共有6个题目,由学生独自处理第1、2、3、4、5小题,再发表自己的看法,第6小题可由学生或独自或同组交流均可。教师多以巡视为主,注意掌握学生对本节的掌握情况。
6、作业布置
作业我选择“同步作业”里的题目,其中基础训练为必做题,全员均做;综合应用为选做题,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力提升用。
四、对本节课的一点看法
通过引入实例,丰富学生认识,理解新知识的意义,进而摆脱其原型,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这种“数学化”的方法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数学说课稿9
课题:1和许多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班数学活动《1和许多》。下面我将从幼儿、教材、教法学法、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及评价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幼儿。
本次活动的对象是3岁刚刚入园的孩子,我将这个年龄段孩子阅读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是孩子特别喜欢按照顺序背数字,甚至可以背到10,这种行为表明这些孩子对这些数字特别感兴趣。
二是孩子孩子还没有建立初步的量概念,例如:当孩子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总是习惯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来表示三,有一次我换成了另外三个指头孩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所以我想通过活动,引导孩子引导孩子初步感知“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
二、说教材。
认识“1”和“许多”是认识量的基础也是感知集合和元素关系的基础,单个的数量“1”很容易理解和表示,“许多”是一个集合的概念,孩子不能感知集合这种抽象的概念,但是通过和“1”的对比后却能够很容易感知这两个量以及“许多”这个大集合是由一个一个元素组合而成的。
三、说教法。
活动过程中,老师主要运用了提问法,图片展示法。
四、说学法。
活动中,幼儿主要运用了操作法,观察法,讨论法。
五、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导向作用。
(一)情感目标: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二)能力目标:能区别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
(三)知识目标:知道 许多是由一个一个1组成的。
三个目标相辅相成,又循序渐进。。
六、说话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一)经验准备:能听懂老师的指令。
(二)物质准备:
1、两棵果树,若干苹果图片是为了在第一个环节中孩子具体操作而准备的材料。
2、水果篮一个是为了在第四个环节中帮助孩子感知很多是由一个一个组成的
3、课件是为了在第三个环节中帮助孩子通过三组图片的对比感知“1”的量和“许多”的量的区别。
七、说话动过程。
本次活动总体上共有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引导幼儿自主操作,通过引导孩子自己到果园摘一个苹果,帮助孩子初步探索和感知一个苹果的`含义。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通过观察PPT,感知“1”和“许多”的差异,并能够区别“1”和“许多”。
第三个环节是通过孩子们摘的一篮子苹果,帮助孩子通过感知一篮子苹果是小朋友一个一个放进去的,感知“许多”是由“一个一个”组成。
八、说活动延伸.
本次活动将在生活中寻找“1”和“许多”都藏在了哪些地方?作为了活动的延伸有三个作用,第一是可以巩固对这两个量概念的理解,第二是帮助孩子建立数学的知识是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到的意识和观念。
数学说课稿10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的意义,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
(2)能结合树形图来帮助理解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
(3)正确区分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哪一个原理与分类有关,哪一个原理与分步有关;
(4)能应用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两个原理的能力;
(5)通过对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周密思考、细心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难点是准确区分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
加法原理、乘法原理本身是容易理解的,甚至是不言自明的。这两个原理是学习排列组合内容的基础,贯穿整个内容之中,一方面它是推导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基础;另一方面它的结论与其思想在方法本身又在解题时有许多直接应用。
两个原理回答的,都是完成一件事的所有不同方法种数是多少的问题,其区别在于:运用加法原理的前提条件是,做一件事有n类方案,选择任何一类方案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完成此事,就是说,完成这件事的各种方法是相互独立的;运用乘法原理的前提条件是,做一件事有n个骤,只要在每个步骤中任取一种方法,并依次完成每一步骤就能完成此事,就是说,完成这件事的各个步骤是相互依存的。简单的说,如果完成一件事情的'所有方法是属于分类的问题,每次得到的是最后结果,要用加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情的方法是属于分步的问题,每次得到的该步结果,就要用乘法原理。
三、教法建议
关于两个计数原理的教学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是对两个计数原理的认识与理解。这里要求学生理解两个计数原理的意义,并弄清两个计数原理的区别。知道什么情况下使用加法计数原理,什么情况下使用乘法计数原理。(建议利用一课时)。
第二是对两个计数原理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做一下习题(建议利用两课时):
①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8位号码;
②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8位整数;
③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4位整数;
④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有重复数字的4位整数;
⑤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4位奇数;
⑥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有两个重复数字的4位整数等等。
第三是使学生掌握两个计数原理的综合应用,这个过程应该贯彻整个教学中,每个排列数、组合数公式及性质的推导都要用两个计数原理,每一道排列、组合问题都可以直接利用两个原理求解,另外直接计算法、间接计算法都是两个原理的一种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分析题意,恰当的分类、分步,用好、用活两个基本计数原理。
数学说课稿11
说教材:
《米和毫分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 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分页标题#e#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 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数学说课稿12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分析:
第一点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也是新编实验教材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做出新的尝试。
本次《数学广角》其目的在于试图让生感知重要的排列、组合数学思想及其方法。本课主要对例1进行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学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
第二点学情分析:
本教材处于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已有不同层次的接触,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有顺序地、深入地全面思考问题。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提高数学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
第三点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体验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其中教学重点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意识。(因为学生抽象思维较弱,对多个事物的排列与组合,常常出现遗漏、重复。所以本课教学重点定为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感受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索中突破难点。(因为二年级学生积累知识,理解能力有限,容易将排列和组合混淆,因此我将感受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作为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准备是:师生共同准备数字卡片0、1、2、3,学具。
第四点说教法:
本课教学,我准备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出发,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利用学生到数学广角做客作为新课的引入,运用直观情境教学例1,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从中发现要想摆得快又摆得准确,就必须有序地排列。(理念是动手操作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是尝试开启智慧的钥匙,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简单事物排列和组合规律的过程,在活动中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课堂演示法、讨论法、谈话法多种方法的组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第五点说学法:
我通过合理地安排小组学习、共同探究、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使每名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便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点教学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老师利用谈话创设情境:在数学王国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哪里有许多的挑战,你们敢去吗,想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看一看吧。在此揭示课题并板书:数学广角。(这样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抓住了“童心”,为新课的顺利进行作好了铺垫。)
第二步学习排列知识
第1环节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
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变化,我设计了比较生活化的“客人来访”,把数字“1”和数字“2”当作两位小客人来到数学广角做客,把数字1和2配上音乐、图画、鲜艳颜色进行多媒体演示。告诉今天学生小客人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由1、2这两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两位数?让生先猜一猜,同伴之间再摆一摆,并进行交流(利用客人来访再提出问题,通过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不悱不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21。如果学生说出11、22这样的两位数,这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样对吗?让学生说出理由:只有一个数字1和2,不能摆出。接着抛出问题:12、21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2个数字交换位置,顺序改变,数也发生改变。这就是交换法并板书)
第2环节探索排列的方法。
首先提出问题,让生思考。接着利用多媒体出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3人摆,一人记录,由1、2、3三个数字可以摆出哪些两位数?摆完后,小组交流,你摆了哪些数?你是怎么摆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在操作中获得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比一比,哪组摆得最多?哪组写得更全面呢?(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有序地全面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胜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接着追问:还有不同的数吗?你是用什么好方法摆出这些数的?而且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这时整理学生的汇报,找出相似的地方板书,例如12、13,十位上都是1,也就是先确定最高位上的数,再确定个位。还有21、23,31、32这些两位数,都是这样摆的。这种方法是最好的方法。还有学生会考虑先确定个位和运用交换法都可以摆出这些两位数。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学生。之所以只板书确定十位这种方法,因为这是最优的方法,利于学生今后进行多数字的排列。(这个过程这样设计是因为:在学生的不断探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纠错,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用板书方便学生观察,归纳总结。)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用课件演示。接着用鼠标指着交换法,向学生提问:这3组两位数是用哪些数字摆出的?引导学生说出这3组两位数是从1、2、3这三个数字先选出2个数字,再交换位置。(说明这点是为了让生感受这种方法既运用了组合知识,又运用了排列知识,为今后解决更难的数学题奠定基础。课件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形成整体的认识,加强对排列过程的理解,同时加深印象,初步形成有序地全面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3个环节让学生再次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让全班学生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再次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亲身体验这个过程。(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说得再多,都没有学生亲身体验好,通过再次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排列知识的正确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方法的多样性,给学生自由选择方法的机会,)。
第4个环节灵活变式,拓展运用。
接下来进行变式练习:把数字1改为0,用0、2、3任选2个数字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目的为了让学生感受0不能作为一个数的最高位,告诉学生在平时练习过程中不能照搬照套,要认真读题分析。)
第三步区分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第1环节情景演示,感知组合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真是勤于思考的孩子,我要向中奖的同学握手表示祝贺,进行实际演示。提出疑问:我和他,我们两个人握了几次手?学生会说一次?接着我问如果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握几次手呢?猜猜看?猜测过后,4人小组合作学习,组长做裁判,握一握。学生汇报3次(目的让每个人都亲身体验,感知组合与顺序无关)。
接着课件演示,三个小朋友握手的过程,显示次数。(加深学生对组合的理解)。
第2环节探索追问,理解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追问:为什么三个数字能排成六个两位数,而三个人每两个人握一次手,却只握了三次呢?接着小组同学通过讨论交流,再汇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变成了两个数,而握手时两个人即使换位置还是这两个人,所以就是一次。(在这里用课件显示,让学生观察对比,区分排列与组合的不同,同时使学生明白像握手这类似的组合可以用符号表示出来,这样也起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第3环节实际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首先运用激励语言对学生今天的学习进行评价:今天你们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决定给你们每人买一份特别的奖品。这份奖品要5元钱,现在有一张5元,2张2元、五张1元,可以有几种拿法?(这个环节运用语言自然过渡,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学习。)
通过学生摆学具,多人上台汇报书写,教师整理板书并问学生是怎样拿的?学生很容易想到先拿一张5元的.,拿一次。拿5张一元的学生也容易想到。接下来就该拿2元的了,确定拿一张2元的,就要拿3张一元,确定拿2张2元的,就要拿一张元的。(让学生做到有序地解决问题,不重复不遗漏)
第四步当堂检测,加深理解。
师告诉学生接下来咱们去逛逛服装店,这里有2件衣服和2条裤子,小朋友们你们想怎样搭配买一套衣服呢?有几种搭配方法。(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学生可能会说先选一件衣服再搭配裤子(课件演示),有的学生会说出先选裤子再搭配衣服,对于学生出现的情况合理都应大力鼓励和表扬,告诉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第五步全课总结。
今天的数学广角有趣吗,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收获),老师再和生一起总结,并向学生强调要有序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再次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师说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马上就要离开数学广角了,小精灵让我们进行课后调查。(让生将所学知识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六步课外拓展。
今天老师想和表现好的3个小朋友中的其中一位站成一排照相,帮老师设想一下,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照法?(通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让生理解题意。这当中既有排列知识,又有组合知识。而学生往往会弄成组合问题。首先选出其中1人和老师照相,属于组合。在照相的过程中可以左右交换位置,顺序就会发生改变,也就是不同的照法。使学生明白不能表象看待问题,而要全方位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
为了让学生对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数学广角
排列的方法:付钱的方法:
①交换法:12、21
②确定十位:12、13,21、23,31、32
数学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 、教学目标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
1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认识1 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 、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 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 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 10米 ,铅笔长 10厘米 ,身高 120 厘米 等等。
3、亲身体验,从中感悟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在设计本课时,采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 、内容分层细化,着眼一个"实"字
这一课主要分三段进行教学,第一段是认识分米,第二段是认识厘米,最后是认识毫米,课的知识量较大,所以教学时我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厘米"的教学上,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得出从"0"刻度线到"10"刻度线的这一段长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大约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落实米和分米间的单位进率。
认识厘米时,从三角板入手,观察得出1厘米 的长度,同样让学生认识几厘米的长度,其中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评一评,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各单位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安排了量文具盒,让学生既巩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毫米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长,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观念。
5、重过程教学
一般教学在教学新课后都非常注重对新知的练习巩固,有基本训练、专项训练、深化训练,使学生在练中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转而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主要时间集中于学生对1分米、1厘米 1毫米 的认识及建立它们的长度观念,只留少量的时间做些简单的巩固练习。
数学说课稿14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的第二课时。我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在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多边形镶嵌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空间几何的基础,学好多边形内角和的内容,为学生认识探索客观世界中不同形状物体存在的一般规律打下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情分析
1、我所任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由于自小独立性较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喜欢合作讨论,对数学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较好。
2、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此之前学生对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内角和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估计学生在探究任意四边形内角和时会想到量、拼、分的方法,但是分割“多边形为三角形”这一过程会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把难点分散,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归纳等探索过程。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并能熟练运用。
【数学思考】
(1)通过测量,类比,推理等教学活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
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
1、通过动手实践、相互间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2、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激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教学难点】探究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因此,本节课我借助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更好的突破重难点,增强直观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借鉴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的理论和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的思想,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启发式、探索式教学方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学习方法: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五、说教学流程
1、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情景:请学生观察“上海世博园”的宣传视频。
从 “情境认知理论”得知:图文加情境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图文和情境并用可使效率提高到300%。通过观看上海世博园视频,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并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对建筑物的外观抽象成已知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多边形。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因为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与边数关系的根本方法是把多边形转化为多个三角形,因此唤醒学生已有知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有助于解决后面的问题。接下来提出问题,正方形、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进入新课内容,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个确定值,引导学生猜想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将有助于本堂课问题的解决,也为后面习题作铺垫。
2、环节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1:
猜一猜:围绕“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正方形、长方形这两个特殊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很容易猜测出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
议一议:你是怎样得到的?你能找到几种方法?这个环节学生可能出现“度量” 、“剪拼”、“作辅助线” 等等甚至更多的方法。为此我又抛出问题:五、六、七边形的内角和怎么求?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然过渡到用作辅助线的方法求多边形的内角和,同时也要告诉学生在测量和剪拼活动中可能会产生误差,由此感受到作辅助线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必要性。这一环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推理能力。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鼓励学生寻找多种分割形式,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然后让学生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电脑演示四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多种方法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想一想:这些分法有什么异同点?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借助辅助线把四边形分割成几个三角形分割的关键在于公共点的选取,并演示公共点在图形内、外、顶点处。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求得四边形内角和,这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常用转化的思想方法。
活动2:
做一做:选一种你喜欢的上述分割的方法,类比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方法求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等的内角和,让学生再一次经历转化的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的理解,通过增加图形的复杂性,再一次经历转化的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方法的理解,体会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多边形的对角线,我们来看对角线与多边形的边数和多边形的内角和之间有什么关系?
议一议:
问题1:对比上面探究四边形内角和的过程,你能得出五边形的内角和?六边形的内角和?
问题2:能否采用不同的分割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问题3: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活动3:
想一想:采取表格的形式,首先请学生找出将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个数,再根据三角形个数求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分析并展示自己发现的规律,要求用已“探究”的不同多边形来有条理地发现和概括出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之间的关系,水到渠成地归纳、类比推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根据本组探究过程填写下面表格的第二、三、四列,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尝试完成第五列n边形的探究。
由于学生不熟悉完全归纳法,采取表格的形式使归纳更富条理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我又鲜明的指出:N表示什么?
但是学生有可能出现其它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由四边形内角和求五边形内角和,由五边形内角和再求六边形内角和,依次类推,边数每增加1条内角和就增加 180°。但是这种方法给活动3公式的得出带来困难。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给学生正确的评价。在探索的过程中再一次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的能力。
练一练: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应用,我特地设计了一组(5个)即时抢答题,通过这些题目学生当堂训练、独立计算,并根据学生都喜好竞赛的特点,采用抢答式完成。运用所学公式解决问题并巩固、理解、记忆公式。
抢答:
(1)过一个多边形一个顶点有10条对角线,则这是 边形.
(2)过一个多边形一个顶点的所有对角线将这个多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则这是 边形.
(3)多边形的内角和随着边数的增加而 ,边数增加一条时它的内角和增加 度。
(4)十二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度。
(5)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720度,那么这个多边形是 边形.
3、环节三:例题讲解,知识巩固
在此,我设计了2个例题,并对教科书上的例题作了较小的改动,书上的例1简略讲解,这个例题就是对四边形的内角和的简单应用,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对于例2我把书后面的85页习题第9题变成例题,这一道题目具有较好的典型性,特别是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正五边形等相关知识。
4、环节四:分组竞赛、情感升华
(1)智慧大比拼
内容:P87的练习分成2类。
通过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利用当堂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本节知识。
(2)拓展探究
内容:用一把剪刀,将一张正方形卡片一个角截去,剩下的卡片是一个几边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
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可能的每一种截取情况,根据不同截法得出不同结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讨、勇于创新。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成功的喜悦。
(3)情系世博
内容:20xx年5月1日世博会在上海拉开帷幕,小明为了纪念这一特殊年号,他想用20xx°设计一个多边形,他的愿望能实现吗?
引导学生利用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解释小明的设想能否实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以及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5、环节五:畅所欲言、分享成果
请学生谈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并整理自己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回味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给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表现的机会,这也是给教者本身一个反思提高的机会。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系统化,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6、环节六:布置作业、课后提升
(1)习题7.3第2题、第4题。
(2)选做题:用另外两种作辅助线的方法证明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采用分层布置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及成就感,从而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六、评价分析
评价学生,不仅仅是一个手段和结果,它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程对课程的评价应把握形成性、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实践中我打算在课堂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在学习中各种能力〈如表达、想象、动手、思维、自学能力等〉的发展情况。
2、评价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表现。
3、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对身边事物、社会现实的关注程度。
评价必须最大限度地考虑最终结果,要以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自尊心和进取心为目的,使其产生获取成功的动力。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并体现教师的示范作用,突出本堂课的重难点,及主要的思想方法。
板书设计:
多边形的内角和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明,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这节课“教什么”和“怎么教”,并且阐明了“为什么要这样教.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小班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通过日常观察,时常看见孩子在点数仍然存在于唱数阶段,没有办法进行手口一致地点数、计数。《纲要》指出,"教材的选择既要符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因此,5以内的点数是符合小班下学期需要与发展水平的。那么如何让孩子在玩中学呢?我选择孩子们喜欢的动物形象"小鸡",创设"小鸡找妈妈"这一情境来完成本次的教学活动《感知5以内的数量》。
二、说目标1.通过游戏感知5以内的数量,并进行按量匹配。
2.能用简单完整的语言表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3.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重点在游戏中感知5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
难点学习根据数量相互对应的关系按量匹配。
三、说教法《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了吸引孩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表演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小鸡找妈妈"这一情节,并通过情景表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
四、说学法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帮助"小鸡找妈妈",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进一步巩固感知5以内的数量。
五、说活动过程为了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等原则。设计了五个环节来展开:
首先我以模仿幼儿最喜欢的小动物小鸡来做热身运动,然后以小鸡的叫声为契机,创设情景,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师演示让幼儿数一数有几个鸡蛋,接下来有师引导幼儿自己摆一摆,试一试,数一数,通过操作幼儿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然后提高难度,让幼儿操作实践点物匹配。最终以到鸡妈妈的花园玩玩结束本节课。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的说课稿03-14
数学说课稿11-22
《实验数学》说课稿02-07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4-19
初中说课稿数学03-04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数学说课稿11-05
数学说课稿范文05-06
《数学是我们的朋友》说课稿12-21
(热门)数学说课稿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