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仿照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教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历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并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学习的经验。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所掌握的不仅仅是面积计算的公式,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更获得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通过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有效的实施正迁移。设计本课时,教师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只进行“拼合转化”的思想束缚,大胆的让学生合作学习、动手转化、作品展示,结合电教媒体的使用,理清学生的'思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知识的构建。
三、根据以上分析我拟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自主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让学生会用面积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难点是能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了课中主题图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接着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转化过程,让学生通过复习,从而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本节课继续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基本方法开展学习。有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基础,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学生自然会想到要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具体怎样转化,转化成什么图形,全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分小组进行操作活动,他们借助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转化图形、寻找等量、推导公式”三步曲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又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课堂上我并没有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途径或方法上,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配以白板和课件的直观演示酌情介绍了几种不同的推导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通过不同的练习,巩固拓展已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梯形面积公式在生活中的运用及重要性,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回顾,归纳总结
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整理的过程,不仅促进学生掌握了知识、领悟了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关注了学生情感的体验。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在学习《稍复杂的方程(二)》之前,学生已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作用,并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它解简易方程。这一课时是对前面知识的提高深化,也是列方程,解方程内容的深化,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
二、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学会列形如ax+bc=d的方程解决一些简略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育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接洽。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学会解形如ax+bc=d的方程。教学难点定为:列方程和解方程
三、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激、导、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探索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创设了一个“学校举行运动会”的情境,接着向学生出示问题:为了给运动员加油助威,我们班买了10个鼓掌板和20个拉拉球,已知每个鼓掌板3.5元,每个拉拉球2.5元,一共花了多少元?(在这里我主要是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接着出示图片说:运动员比赛很辛苦,所以老师还给他们买了水果。再提问:你从图片中获得了什么信息?(苹果和梨各买了2千克,共花了10.4元,已知梨每千克2.8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出学习目标:
(1)、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列出比较复杂的方程解决问题。
(2)、求比较复杂的方程的解的方法。
并板书课题:稍复杂的方程(二)
让学生热情投入到解决问题中来。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的几个小环节。
1、独立探究
让学生独立尝试列出比较复杂的方程解决问题,我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便于学生思考解答。
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
我把学生分成4个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方法,再各组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3、教师讲评,优化算法
在解答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几种算法,有的直接列算式,有的设未知数列方程,我对他们的方法都给予肯定。但是及时引导他们,直接列式计算比较麻烦,引导他们进行算法优化。我再根据他们的回答进行板书:
设苹果每千克x元。
(2.8+x)×2=10.4
(把小括号看做一个整体,先同时除以2)
在这个阶段,我让学生平等参与学习,讨论。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解决和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作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因此我让学生做了多种形式的练习。
1、单一练习题
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方程,让学生进行计算。(老师这里也有三个方程,你能帮我解决吗?):
2×3.2+2x=18.4
5x-4×1.25=7.5
2(x+1.5)=8
2、巩固练习题
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让学生完成课本练习第1、第2、第4题。第2题要求学生看懂图意,列出方程,同样用算术法解答。第四题让学生交流讨论,列方程解答。这些练习有助于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灵活选择比较简单的算法,进而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第四部分是回顾总结,完善认知。最后请学生谈一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1、首先读懂题意,理清数量关系,找出等量。
2、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求解。
4、验算并写出答语。
五、说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二)
设苹果每千克为x元,则
(2.8+x)×2=10.4
2.8+x=5.2
x=2.4
(把小括号看做一个整体,先同时除以2,再求出未知数x的值。)
这节课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抓住特点。使学生很容易记住列方程和解方程的步骤。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在学习方式上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在教学评价上:我不仅关注计算方法的得出,更关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3
尊敬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下来我讲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 说教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本课时内容核心素养指向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模型思想、运用意识等。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另一方面,在自主探究组合图形的面积等活动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同时,这些也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
二、 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定的空间观念,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受年龄的限制,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在表述从操作到转化、推导的过程中会有些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和经验,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在不断的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才能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得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在学法上,通过大胆猜想—动手实践—验证猜想—推导概括的步骤开展探究活动。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高效落实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故事导入
为了体现数学现实价值,课的开始设计了一个关于辨别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哪个大哪个小故事,旨在复习回顾长方形面积,根据学生认知基础,找准教学起点,唤起学生之前学习方法的同时,适当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新课的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探究新知,总结方法
这一板块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计算方法的空间,突出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性,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这一设计思路。活动部分分为两块:
1、 数格子 在同学们回忆起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之后,为了让学生回忆起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这样问“假如1格代表1平方米,那这个平行四边形有多少平方米呢”,继而引导学生回顾起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着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数一数它的面积,目的是呈现学生数的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
2、 割补法: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两个图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底相等,宽和高也相等。但这三个结论之间并没有在学生思维中产生联系,而这个联系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于是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索,接着合作完成难点的突破。
(1)实验操作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并选取小组代表把拼剪的图形张贴在黑板上,边移动边讲解他的操作思路。学生操作方法如有误,其余学生进行补充,老师引导演示正确方法,使学生学会理解转化的思维。这一环节的安排,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为下一步探究面积公式积累了感性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2)合作探究 整个新知识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现、比较、归纳,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关键,培养发展了学生能力。
第三环节: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础练习计算题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计算过程。
2.提升练习辨别平行四边形底与高关系。
3.停车位问题设计意在结合实际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四环节:转化思维的介绍,激励学生勤学善思
这一部分设计,让学生了解任何一种智慧结晶都是人们勤学善思的结果,只要善于探索,勤奋好学,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它的价值。
六、 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仅仅围绕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而来,因此板书设计是把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行对比这样来设计,既展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呈现出他们渗透了转化的思维。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应用,拓宽数学视野。同时还能扩展对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因此《新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调整到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教材选用了“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掌握负数的读、写法。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对“海拔”的认识比较陌生而且有难度,所以,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水果批发市场的物品记录单引入教材,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探究负数的知识。同时将“海拔”高度等知识在练习应用中呈现出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负数,能认、读、写负数。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出发,我理解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能对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进行比较。
四、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负数意义。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2)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来进行: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一、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课前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比如:上――下、哭――笑、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转来了2名同学――转走两个同学、存了300元――取出300元、运进2吨――运出2吨等等。这样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数学来源于生活,作为教者应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给予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的开始,利用课件,创设水果批发市场的情境:运进苹果2吨,运出香梨2吨。从管理员小王的物品进出单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运进2吨”、“运出2吨”,比比谁记录得既简洁又准确,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的用符号“√”,“×”、相反方向的箭头;有的用“笑脸”,“哭脸”;还有的用文字说明等,当然也有学生用正数、负数尝试着区分。虽然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但本质上都与正、负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适时地引出负数的数学史话,向学生展示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学家们对负数探索与研究。
在欣赏数学史话的同时,我引导学生适时反思: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最欣赏第几种?通过反思与追问,寻求统一、简洁、通用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学生由被动化主动,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并逐步符号化,学生认识逐渐清晰。
然后利用课件,让学生感受中国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并描述性的介绍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读法与写法。
二、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温度计是学生认识正、负数的有效载体。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介绍温度计的基本知识,提出两个问题:你认为温度计中哪个刻度最重要?温度计中的这两个5表示的温度一样吗?通过问题激起学生用正负数来表示的欲望。
学生的智慧在指尖上。操作练习可以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教学时,我首先拨动温度计,让学生知道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接着,又设计了一个反向练习,让学生拨出上海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5℃。如此,改变教材直接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方法,让学生拨一拨,可以化静为动,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也就是在温度计中0刻度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则用负数表示。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教学难点。紧接着设计一个基本练习,写出三个地方的温度,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初步感知正数、负数的大小比较。
三、回归生活,拓展运用——应用负数。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电梯中的正负数:比如去五楼开会和到地下二楼,应按哪个键?
2.海拔中的正负数。因为学生对于海拔并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海平面,什么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知道高于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
3.存折中的正负数。让学生解释存折中的一些信息,并加以拓展练习,提出存折上还有多少钱这一问题,渗透正负数的运算,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数学。 四、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课堂的总结和延伸可以帮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激发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负数,并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各位领导、老师: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应该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数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落实到位。
以上就是我对《认识负数》这一课的设计,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正,谢谢!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第一课时《摸球游戏》103--106页。
2、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1)二年级上册,学生学过《抛硬币》,初步感知:一定、可能、不可能。
(2)三年级上册,学生学过《摸球游戏》,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一定、经常、偶尔、很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3)三年级下册,学生学过《猜一猜》《转盘游戏》,进一步认识了可能性的大小。
(4)在四年级下册《游戏公平》的学习中,他们又认识了等可能性。
而本学期所学的概率知识主要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所以说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三个年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与发展。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能力:通过摸球活动的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摸球、猜测、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同时渗透概率的思想,从数的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教学重、难点:
因本课是让学生从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并掌握用数表示客观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二、说教具、学具: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求知欲,我准备了盒子、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若干个、转盘、题卡,给学生准备了(每组)五个摸球的图片、一张表格、两个红圆片、一个白圆片。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主要采取用
(1)引导发现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规律、发展学生思维.
(2)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相互间的合作意识,这两种教学法相结合,批导学生会观察、会思考、分交流。
由以下几部分展开教学(出示流程图):摸球游戏-------机智问答-------感知数据(0、分数、1)----描述生活现象。
四、说教学程序:
(一)摸球游戏(复习可能性的大小)
首先,我谈谈第一个环节:摸球游戏。(贴出五个盒子的图片)
(课堂情境模拟)“同学们,老师这里准备了五个百宝盒,里面装有各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五个盒子中,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老师,我认为1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因为里没没有白球!”“我认为5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白球最多有七个!”“我认为2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全是白球!”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我让他们进行简短的交流。
这样的引入,学生既复习了可能性的大小,又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本课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笔。
(二)机智问答(用0和1表示“不可能、一定”)
“同学们,请看第一个盒子,能摸到白球吗?”生:不能。“那么,谁能用一个数来表示1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老师,就用0表示吧,0就是没有!”好,我们就用0表示不可能发生的可能性(在“不可能”边写下0)。那么,第二个盒子,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这时,有的学生说用1表示,有的学生说用2表示,因为里面有2个白球,我让他们进行简短讨论,最后,统一了意见,用1表示一定发生的可能性(在“一定”旁边写下1)。
(三)感知数据,生活中的0和1:
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0或1表示呢?这里,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母鸡下蛋的可能性为0,有的学这节数学课真有趣的可能性为1……
这里,我放手让学生去说,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用0或1表示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让他们把数数回归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有了前两个盒子作铺垫,第三个盒子,学生很快就找到了1/2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紧接着,我把问题抛向学生“怎么用一个数来表示第四、五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让他们自己去先思考,再讨论,再汇报。最好,学生得出了用1/8表示第四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用7/8表示第五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我再引导学生说出,这里的8表示的是盒子里共有8个球,共有八种可能的结果,这里的1是4号盒子里只有一个白球,同样,再引导学生说出这个7/8中的8和7各表示什么。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让学生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我在给出0和1作铺垫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些问题由简入难,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学生碰到问题时进行小组讨论,运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从而得出用一个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从而突出了难点,也突破了重点,这也是我在处理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特色设计。
为了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我让学生小组做课后的“做一做”摸球游戏,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再次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然后,让学生解析为什么有的小组共摸了2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数是12次,而有的小组摸了1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数只有3次,而不一定是1/2?让学生认识实际摸球活动中记录的数据和标准概率1/2是有差距的,让学生明白摸球的次数越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越接近标准概率,这就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可能性的高度。
五、说板书
最后,我说说我的板书,这样的板书,简单明了,学生通过以前所学知识自然过渡到今天所学知识,(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符合学生的识知规律,期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单元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基本计算方法、考虑到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难度,这部分教材安排的除法题,被除数的小数位数都多于或等于除数的小数位数、
本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编排的例题,首先需要解决计算的策略问题,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才能进行计算,第二步需要解决转化的具体操作问题,即根据商不变性质,如何把除数由小数转化成整数。教学的重点是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能够正确计算。而计算中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则是教学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是建立在第七单元学习过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的,只是这节课的有关小数除法的知识更加深入,需要学生能在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只要能观察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掌握商不变这一规律的基础上,我相信作为高年级的学生有这个能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的试题。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观察发现法。学生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其与新知识的不同之处,进而因出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2)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来解决问题,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3)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说学法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究归纳: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出如何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明确应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以及商不变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四、说教学过程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5部分展开学习。
(一)口算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练习巩固旧知,同时为今天所学的内容做铺垫,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为今天所要学习的一个数除以小数提供解决的途径,同时也为“转化”的方法的出现打好基础。
(二)情境导入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操作、交流的教学活动,通过自己对已知信息的整理,列出算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这个小数除法算式的不同之处,引出了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通过和原来小数除法的比较,探索如何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三)探索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共同探索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握“商不变的性质”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能够正确计算,而且要注意计算中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各自的想法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和激发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方式,加深学生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方法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谈收获让学生自己整理今天所学的知识,知道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方法
五、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乐趣,学生在这节课中掌握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方法,但是还有一些同学在计算中出现一些小问题。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查漏补缺,找出不足。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教材通过例10先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利用规律来完成计算。在探索规律时,有时要根据计算结果寻找规律,但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小数除法,小数位数比较多的乘法等,如果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准确,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便于把主要精力用于寻找规律。因此教材结合小数除法的学习,专门安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2、说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能力。
3、说教学重难点:
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1、开课激趣,老师利用“缺8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如老师出示一个很有趣的数,让学生想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然后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这个数乘9得多少?乘18得多少?最后让学生探索规律,体会发现的乐趣。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对规律的发现要经历一个观察、对比、分析等过程,所以教学中给学生留足发现规律的时间,先让学生独立发现,再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这样既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又能借鉴同伴的发现结果,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3、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观察、归纳、概括、推理、探索和数字想象等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自主转变成“主动会学”。在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同时,力图让他们体验到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我安排的教学程序:提供材料,开课激趣—自主探索——总结归纳——独立练习。
(一)开课激趣。
谈话导入:老师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数,你有什么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我们把它叫“缺8数”。
1、用这个数乘9得多少?12345679×9=(用计算器计算)
2、你能再算一算:12345679×18=
3、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
4、考考你,下面的`题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答案吗?
根据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用计算器解决问题。通过这个流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发现规律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
然后老师揭示课题: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的这种优点探索规律。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1÷11=2÷11=3÷11=4÷11=………
例10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用计算器计算——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写商”三部分。我先让学生独立操作,你发现了什么?然后小组交流,说出你发现的规律,最后用发现的规律写出下面一组题的商。其中商的规律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
1÷11=0.090909……的循环节是09;2÷11=0.1818&
hellip;…的循环节18;
3÷11=0.2727……的循环节是27。根据这一规律就可以直接填出下面一组题的商。学生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商后,再通过“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使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三)巩固拓展,内化规律。
1、独立完成“做一做”,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前4题,并观察这一组算式的规律,写出其他答案,在集体交流发现的规律。
2、课堂练习,让学生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
3、这样通过大量的感知表象的融合,学生的感性认识旧会产生一个飞跃,借助于数学语言,便能总结归纳出规律。并能体会到借助于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得数。
(四)总结归纳
让学生谈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体会到借助于规律,不用计算器也能很快得出得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8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数学广角一》。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七个方面对本课时进行说明。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对自然数有了一定的认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他们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且他们作为高年级的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交流的方法,同时大部分学生家庭都有电脑和上网条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会上网查找资料,基于这些的条件,我们科组在研讨时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让学生自己讨论、探究、检测、评价,让他们更直观、形象的感受,更好的理解自然数在生活中应用及编排规律,并且能够运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还要加强他们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表达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1)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归纳总结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利用生活实例,充分利用直观手段,使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和分析。
五、说教学流程
课前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我说1表示男生先起立接着坐下,2表示女生起立后坐下。换个规则再来,1表示全班学生起立后接着坐下,2仍然表示女生起立后坐下。数字“1”在生活中还可以表示什么呢?数字“1”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
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还能怎样区分班上的同学呢?
编号时要用到什么?
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2、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数字来编码的例子还有很多,谁能说一说?
课件展示几个例子。
3、看来这些数字编码的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号码虽然由简单的数字、字母等组成,但代表着各种有用的信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数字编码中的秘密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解开它们其中的秘密。(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一)合作探究了解身份征的编码
1、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和调查了一些身份证号码,谁愿意来说一说?
2、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身份证编码的知识。
3、老师也带来了两个身份证号,贴卡片。
请大家仔细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从身份证号码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出示课件引导:
补充: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调查讨论和小组合作了解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信息。
这么几个简简单单的数字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这么多的信息!它非常的简明、科学,这也就是编码的优越性。
5、小马虎的难题。
“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课件出示:
360103197012210412 320623450607331
320623440101040 360102197209280161
同桌讨论,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谢谢大家帮小马虎解决了这个难题,你们真了不起!老师也为我们大家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别人的.这种品质感动。我先代表小马虎谢谢大家!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二条之规定: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依照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身份证是我们每个同学将来都会拥有和面对的实际问题,我们长大后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证。
(1).你长大后身份证号码可能是多少?借助今天所学的知识给自己编制一个身份证号码。马上行动起来,把编好的身份证号码写在纸上。(编写后在组内交流)
(2).学生上台汇报,并介绍每个数字的含义。
其实在户口簿上就有我们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请大家与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
7、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身份证的知识,那么身份证到底有什么用?
身份证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法定个人身份证件,将来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二)、自主设计学号
1、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身份证号码,常常见到数字编成的号码,这些号码都表达一定的信息。学号也是用数字进行编码的。17号这样的学号只适用于自己班内使用。如果放在整个学校中使用,比如校长说17号同学来一趟校长室,你觉得会出现什么情况?所以,学校为了便于管理,我们每一位同学一进入小学,便会拥有一个学号,这个学号将伴随你从一年级到小学毕业。
请大家运用所学的数字编码知识,以小组为单位,给全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看谁编写的学号既能尽可能多的反映出这个同学的信息,又科学合理!
教师巡视。
2、成果大展示。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9
1、本节课是基于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上,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通过移多补少,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可用来进行几组数据之间的比较,这样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抽象化的问题形象化。
2、提炼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化矛盾,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意义。例如;从体育老师那得到每组踢毽子的个数,问第一组和第三组哪组的的.水平好?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比最小,比最大,比大多数,平均数。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得出平均数最好,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并理解平均数并通过条形统计图理解的意义,总结平均数的求法。
3、通过计算平均数,归纳平均数的特点,理解统计意义。
4、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了真实有效的课堂。在课的导入中,教师以真实事情激趣;在新知的教学中,以问题激疑;在巩固练习中,融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都很精练,具有亲和力,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去说,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如你知道吗你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你有什么心里话要说,你认为哪种方法好,自己试一试等,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不断地去思考、探索、讨论、交流,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休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学得积极主动,形成一个真实有效的课堂。
6、把平均数融于生活,利用不同信息深入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价值。例如,让学生说生活中哪有平均数?利用我国淡水资源缺乏与其他国家比较;走进奥运看平均数等。
总之,本节课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与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节精彩而有实效的课堂。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面积》,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部分知识学习为以后学习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圆的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以及在第三学段几何图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材的编排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渗透了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渗透转化、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也起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但是在知识和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虽然在学习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时,对图形的转化、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自然也有不同层次,因此本课的学习就让学习充分利用好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次渗透旋转平移的思想,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准确理解三角形的计算公式。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培养探索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参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全过程和运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
学具准备: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厚点得纸张),多媒体课件,教师演示教具一套。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习后能做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
1、实验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学习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反复实验、讨论,在操作、实验、讨论的过程中牢牢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推导过程,指导学生操作,帮助学生理解转化的数学方法在图形中的应用。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具演示配合讲解。观看课件演示后,部分有困难的学生可能还无法掌握旋转、平移的`操作过程,这时,教师再用实物教具演示这一过程,并配合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推导过程这一重点内容。
4、发展迁移法。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二)说学法
根据本节内容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应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三、说教学过程
为凸显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切实高校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回顾旧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找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唤醒学生对图形转化的形成过程的回顾,同时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情境引入
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来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设计思路: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启发。要解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我们能不能从已学图形计算公式中得到一点启发呢?(思考)请你们先拿出第一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大家可以拼一拼,看能拼什么图形?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新知的形成,同时,再次渗透转化思想,先进生带动后进生在学习新知识上得到提高,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思路,做好铺垫,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猜测能力。
2、分组操作交流。
(1)以四位同学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展示、交流。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拼组的图形
问: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平行四边形)
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3、请大家拿出第二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能摆出几种图形?
(1)分组进行操作
(2)小组交流、展示
(3)启发: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如果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同学,你们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三角形的底与高有什么关系?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总结回答。
(5)教师通过幻灯片旋转、平移演示、让学生感知。
4、拿出第三组教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用同样方法进行操作,交流。从而总结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5、通过上面的实践操作,同组之间的同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叙述可能不够全面)。
根据回答引导总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6、让学生大胆尝试,推导说理。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反复实验、讨论,在操作、实验、讨论的过程亲身经历体会、感受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学生会牢牢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个过程也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尊重了学生为主体地位,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关键,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三角形的底是5cm,高是4cm,求三角形的面积?
2、三角形的面积是18平方分米,高是4分米,底是多少分米?
3、出示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同底等高的三角形,他们的面积相等吗?
设计思路:在练习中,检查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巩固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认识,加深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记忆,此练习题量赛然不大,但含钙量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弹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加强学生逆反性思维模式训练,练习题呈现的方式多样化、坡度适中,强化了本节课的重点,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内花了新知。
(五)课堂总结,深化新知
最后,我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有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概括小结,这样会给学生一个系统、完整的印象,不但是本节课有了一个精彩的结尾。
四、说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
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设计意图:强调公式推导的转化的思想,再现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有利于写生更好的完成本课任务。
以上只是我的对本节课设想,由于学习主题是鲜活的,课堂是动态的现实的课堂与预设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根据教学主线结合学生动态生成随时调整预案,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恳求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稿到此结束,谢谢!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是在学生进行过简单的统计图和已经初步认识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安排的。培养初步的随机的观念和概率的思想,为第二学段“研究概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条形图描述数据,完成相应的统计图,体会到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使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能对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简单判断。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践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正确判断,并能适当解释和分析统计的结果。
说教法学法
一、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在学习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二、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活动的,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须先让学生“动”起来。游戏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活动形式,把数学教学与游戏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习动机。学生通过摸球活动,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三、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化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推出“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学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轻松活泼。这样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新知的认知过程,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精神。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顺昌购物中心打出了“消费大抽奖”的活动牌子:一等奖2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200名,纪念奖20xx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猜一猜抽到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纪念奖的可能性会怎样?
那么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二、小组活动,猜测验证
1我先出示口袋里有5个黄球、5个红球,让学生任意摸一个,学生会想到摸到黄球和红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但我又袋子里拿走3个红球,让学生猜测,结果会怎样。
通过新旧游戏的对比,有助于学生正解把握条件,从而顺利作出关于结论也随之变化的预测;另一方面,相似的游戏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原有的.认识和经验,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主动地进入探索活动。
副标题#e#
2.实验验证
出示实验要求
每次摸1个球,摸完放回口袋,一共摸10次,
提供两种记录方法,选一种记一记
方块图:每次涂一个方块表示
条形图:每次涂一个方格表示
然后让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最后全班交流实验情况:你发现了什么?小结提升:你觉得用“方块图”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时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各有什么优点?
通过比较条形图使用起来更方便些,以后我们还会经常见到“条形图”这位朋友。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亲身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的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在活动、交流中初步感受“条形图”表示数据既直观又清楚的优点。
三、想想做做,丰富体验
1想来玩“抛骰子“游戏吗”
2.做一个小正方体,四面写1,一面写2,一面写3,还是抛30次,预测一下,结果会怎样?
3小组活动,用条形图记录结果。
在条形图里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
4又到了“装笔”比赛的时候了,请各组做好准备
第一关:在布袋里放4枝笔,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多。(每组派代表展示,说说怎样想到这样做的。
第二关:在布袋里放4枝笔,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红铅笔的次数比蓝铅笔少
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表达,培养统计活动中分析数据,判断推理的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不确定事件。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今天在活动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受吗?请和大家共同分享。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很多,请你留心身边的事物,谁能找到这样的例子也请带到学校里与大家分享,好吗?
叶澜教授的生命课堂的理念告诉我们:人不仅有认知,人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如果只把人看作是一个认识体,就简化了对人的认识;如果教学只注重培养认知能力,那就弱化了教学的意义。我通过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按照“激趣激疑——自主探究——体验验证、深化认识”的过程进行教学,不仅把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丰富了学生的教学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我说课的流程如下:1.说教材;2.说教法;3.说学法;4.说教学过程;5.说板书设计;6说作业设计。
一、说教材
《倍数与因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它是小学阶段“数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和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教材的目的是采用乘法来引导学生认识倍数与因数,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本课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 二、说教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本课在教法上,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质延探究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热情,同时体现新课标多元化教学的原则。
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采用了“自主性学习”与“质疑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分钟)
我通过出示运动会两个班的队形: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列出两个乘法算式:9x4=36(人)5x7=35(人)根据这两个算式你们能够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倍数与因数的知识吧!板书:倍数与因数)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15分钟)
2
(板书)
(2)说一说:根据算式:25X3=7520X5=100说一说那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的的因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的理解)
强调:在研究倍数与因数时,范围限制为非零的自然数。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3)判一判:8是倍数,4是因数。因为3.5x2=7,所以7是3.5的.倍数,3.5是7的是因数。(让学生巩固对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4)问一问:如果 axb = c ( a , b , c 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将所学知识符号化,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5)变一变:在利用乘法算式说明倍数与因数的含义的基础上,出示一个除法算式,如:75÷25=3启发学生思考:根据整数除法算式能不能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发散学生思维,为找一个数的倍数做铺垫)
2.你写我说
我组织了让学生同桌之间一个人写算式另一个人说的游戏活动,叫一组同桌的学生上来讲台进行比赛,一人在黑板上写算式一人来说,比比谁写得多又说得准确。(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与因数的关系,发散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3.找一找
3
(1)判断题目中给的数是不是7的倍数。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判断,再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体会通过想乘法算式的方法来判断。
(2)找7的倍数:引导学生体会用想乘法算式的方法来找一个数的倍数,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的思维,并让学生明白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三)实践运用,拓展提高(20分钟)
在练习部分,我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基础练习
根据算式,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在说的过程中体会倍数与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
(2)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4的倍数和6的倍数,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找倍数的方法。最后,说说哪几个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目的是巩固学生找一个数的倍数方法) (3)拓展提高
请写出100以内8的全部倍数。先让学生独立写一写,再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并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体会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体会到像这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般用乘法比较简便。
(四)学生小结,教师小评(3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会询问学生你有哪些收获?我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五、说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系统、简明、扼要,既有利于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六、说教学设计
以下是我的作业设计,这样的作业设计具有基础性,体现“双基”,面向全体,注重巩固和提高。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是从一个小狗活动的实例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圆的面积。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圆的周长,弧长等有关概念、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学好本节课,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和有关计算,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圆有关的图形的面积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面积的推导过程中,潜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二.目标分析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也要强化应用意识,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而预备年级的学生只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备,所以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⑵帮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数学天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
难点: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学生对圆的无限平均分割,弧长无限的接近线段的理解以及将圆转化为长方形时,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的理解。
四.教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针对刚迈入初中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2.学法指导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1.复习(1)长方形面积公式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求法是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面积来解决。
2.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一只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1米的绳子栓在草地上,问小狗能够活动的范围有多大?
问题:1.小狗能够活动的最大面积是一个什么图形?
2.如何求圆的`面积呢?
3.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引导:
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那么圆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来解决呢?
(2)实验操作:
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圆分给各小组(前后四人为一组)。请同学们试试看,是否可以将圆转化成为长方形。
(3)动画展示
让学生闭起眼睛想一想是不是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当我们把圆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也就越接近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4)得出结论:
启发1:既然圆的面积无限接近于长方形。那么我们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呢?
启发2: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再次展示动画。
设圆的半径为r
启发学生寻找规律,由圆的周长为2pi;r,推导得出长方形长为pi;r,宽为r,
圆的面积。
4.实际应用
(1)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求小狗活动范围的最大面积问题?
(2)例题讲解
例题1:已知一个圆的直径为24分米,求这个圆的面积
注意书写格式:1)写出公式2)代入数字3)计算结果4)写出单位。
(3)巩固思考
小明家新买了一个圆桌,妈妈让他求桌面的面积。你能够帮助小明回答吗?
(4)巩固练习
例2.一个圆形花坛,周围栏杆的长是25.12米,这个花坛的种植面积是多少?(pi;asymp;3.14)
练习:
1.判断题
(1)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圆的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
(2)半径为2厘米的圆的周长与面积相等。()
2.把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剪成一个最大的圆,求这个圆的面积。
40cm
3.一块直径为40厘米的圆形铝板上,
有4个半径为5厘米的小孔,这块铝板
的面积是多少
5.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利用提问形式,从以下方面小结,学生先回答,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1)本节所学的主要公式是什么?
(2)如果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量?
(3)已知圆的周长、圆的直径是否也可以求圆的面积呢?如何求。
6.布置作业
P105练习3.3(1)2,3。
P106习题3.31,2。
六.评价分析:
精心设计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参与公式的形式过程,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到课堂气氛,突发事件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根据课堂实施和学生反馈的信息(举手情况,题目的解答情况,学生讨论小结的结果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调整好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同时也应该根据学生作业反馈的信息及时作好教后感笔录,以便今后更好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圆的面积第二节课的目的主要是巩固练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4
教材简析: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本的例8,是教学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例9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由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从知识角度来看,循环小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即从有限扩展到无限,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个飞跃。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感受过循环、重复等现象,比如: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十字路口红绿灯的不断重复等,对循环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图形的认识、学习统计等知识的时候,已经经历过将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活动,具备了初步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能力。因此,我认为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学习活动是可行的。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及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
新课开始,采用故事情境法,用故事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设计一个分组计算的动手情境,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竞争比赛,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循环小数相关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初步的知识概念。然后采用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循环小数与有限小数的区别。再采用练习法,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教学学法:
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看书、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可使学生内容在大脑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
(一)优化教学导入: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采用故事导入:使学生理解依次不断重复、循环。
接着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循环事例,如交叉路口的红绿灯,一年四季,钟表的时针、分针等加深认知,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此时,教师顺势说明:数学中也存在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7页王鹏赛跑的.情景图。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了,以此导入新课。
(二)优化教学过程:明确目标,自主探究,师生互动
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以课堂的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为主。趁者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之际,我设计了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算式40075,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能发现什么?
利用多媒体吸引大家一起关注到主要问题上: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学生猜想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是多少?然后请学生进行验证。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当商除不尽时用省略号表示,接着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和读法,从而学生初步认识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接着教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例9:2818、78.611,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这两个算式能不能除尽?它们的商会不会循环?如果循环它们是怎么样循环的?
学生独立完成例9、讨论结束后,教师引导观察比较1.555、7.14545这两个循环小数,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出循环小数的意义: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同时介绍循环节的概念和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以上整个过程教师不再以讲为主,只是导演,学生是主角,耳、眼、口、脑、手全频道表演,尽情表现。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循环小数相关概念的形成过程。
在学习上述知识后,让学生想一想,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计算:1516= 1.57=
教师提问:这两个算式的商是整数吗?让学生计算并讨论,汇报。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归纳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0.9375是一个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例如0.2142857142857是一个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属于无限小数。
(三)优化课堂练习,培养能力
教师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尽量避免简单的重复和模仿,力求典型、多样、深刻、有趣,尤其强调具有开放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需求,充分释放每个学生的潜能和才华,让人人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剪、拼的实际操作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这一环节关键是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转化问题的理解,通过“剪、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说教法、学法
我打算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和运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以唤取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这对好朋友发生了争论了,它们都说是自己的面积要大,你们认为谁的面积要大呢?你是怎么知道谁的面积大呢?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猜想,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再通过合作交流,能想出各种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三)动手实践,探究发现
1、数方格,引出猜想。
设计意图: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并填写表格,从表格中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这时启发学生猜想,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呢?刚才我们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大很大的时候,我们也采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这就引发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2,剪拼法,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接着我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整个操作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8m,高是5m,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写完整整个解题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应用与掌握程度
(四)分层训练。
第一层:基本练习
第二层: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对于新知需要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让学生自己动手作高,并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计算面积,这个过程也体现了“重实践”教学理念。
(五)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充分提高归纳和总结能力。
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S = a×h= ah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02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02-08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05-15
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11-16
五年级上册《太阳》说课稿03-18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06-27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合集15篇】05-15
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说课稿01-16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的说课稿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