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说课稿

时间:2024-05-15 11:11: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说课稿汇总[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地理说课稿汇总[15篇]

初中地理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气和气候。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教材讲述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常见的天气符号,本节课是学习这一章节的基础。学生学习完本节课内容后,可以对天气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课堂上可以设置活动来引导学生从而提升课堂效果。学生初次学习天气与气候的相关概念,因此需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区分近似概念,同时设立课堂活动,能够及时吸引学生兴趣,抓住学生课堂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产、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2.通过阅读地图,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正确的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认识基本的天气符号,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

  3.形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思想观念,同时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难点: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询问学生对于今天外面的感受是什么,是晴是雨?是冷是暖?根据学生回答顺势提问“这些都是描写哪方面知识的.用词,有什么特点呢?”根据学生回答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的方式能够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同时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响应了新课标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天气和气候

  首先提问学生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是什么,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二者之间的区别并完成下列表格,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讲解。

  在此基础上我会出示四组词语请学生区分哪些词是描述天气的,哪些词是描述气候的,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

  【设计意图】表格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区分天气和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探究的学习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紧密联系生活能够便于学生理解二者区别。

  2.天气预报和常见天气符号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提问学生:如何准确的知道每天的天气?学生回答天气预报。在此基础上继续提问,你们知道天气预报中的符号分别代表什么,并在多媒体上呈现卫星云图,询问学生不同的颜色分别代表着什么。学生回答代表陆地,大气,水等不同的要素。紧接着会出示天气预报的常见符号,提问学生知道哪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学生不知道的符号含义。并且补充沙尘暴,风等符号的相关知识。

  接着我会组织一个小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进行你画我猜,看看哪个小组符号画的好又能准确说出其含义。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巩固了学生对于符号的认识理解,又通过活动活跃了课堂氛围,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设置一个小活动,天气预报播音员,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城市,并充当天气播报员发布天气预报。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进一步回顾了本节课所学重点内容,做到学以致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利用多媒体呈现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带领学生复习回顾。这样做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建立知识的框架。

  作业:课后思考并收集相关资料,气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我们的活动和气候变暖有关系吗?如何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提取能力,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纲目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初中地理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二、说学情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3.能说出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4.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2.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华人对美国繁荣做出的共享,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培养种族平等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美国发达的工业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点】

  1.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构成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因此我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运用多媒体课件 感知西半球国家。

  让学生欣赏西半球的自然风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经济和人们生活。课件停留在美国的画面上,引入新课:让我们随着摄像机的镜头进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进世界超级大国--------美国。

  一、认识美国的位置

  多媒体出示问题:

  1、 查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找出它的组成范围。(教师点评后补充资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国临近哪些海洋和国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划分,美国属于哪个大洲?(补充拉丁美洲的划分方法)

  4、按照半球来看,又属于什么半球?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讲台指图回答,教师鼓励学生并适时点拨。在点评结束后,教师利用板书在黑板上用画知识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从哪些方面认识区域的.位置。树干标有"位置",每个树杈标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对位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分角色体验,诉说移民国家的特色。

  1、多媒体展示"美国城市街头人们忙碌的身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种多,随后根据人种构成饼状图知道白种人居多。他们不是匆匆过客,大多是美国永久居民。边解说教师边播放世界不同肤色的人种向美国移动动画。深刻直观地体会到美国是移民国家。即:国内大多数人口为移民。而移民则是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该国国籍的人。补充说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课前准备开展"说一说,你从哪里来?比一比,谁的贡献大"的活动。

  课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华人、白种人、黑人。每组有两位学生发言代表坐前面,课前组织本组收集资料等。后面的学生是智囊团协助代表收集资料。学生准备资料如唐人街的故事,华人创办的企业,李小龙截拳道功夫的传播,美国的土著人印第安人。华盛顿总统,飞人乔丹等图片、文字资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课上: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装饰品把自己装扮成不同人的装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也可以利用课件边展示边解说。(角色的扮演体验了不同的人种为美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基于上面比比贡献大的活动,此时学生融入了角色,感觉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贡献,自信,情绪高涨。教师趁势展示另外一组资料。如印第安人被赶到山区"保留地"内居住。黑人被无理要求让座位给白人。华人和狗不准进入。讲个笑话"在美国的黑人".设问:反映美国什么社会现象?你有何感想?(唤起学生对美国人权的正确认识。)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设计了一个虚拟的活动,主题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知识陷阱抢答,抢答成功可以虚拟筹集资金。

初中地理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澳大利亚》。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在教材上,本节内容主要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教材重点介绍了澳大利亚牧羊带的分布特征,从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向内陆的牧羊带分布的特点必须让学生把握。教材内容还有澳大利亚牧羊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对牧羊带的分布有什么影响需要学生掌握。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澳大利亚有更深的理解,对下节课的学习也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习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技巧,在本节课的授课中,要抓住学生的学习经验,对学生加以引导。七年级的学生的地理思维还不够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因地制宜这一理念理解不够透彻,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澳大利亚古老物种以及物种独有性的原因。

  2.知道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简要分析其与自然条件和农牧业生产、分布的关系。

  3.结合地图和资料,联系澳大利亚自然条件,分析工矿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牧羊带的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体会因地制宜的理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掌握不同牧羊带的分布以及澳大利亚地形、气候与牧羊带分布之间的关系。

  【难点】

  体会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养羊业的理念。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法、谈话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整个教学过程(过渡)。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我将利用多媒体播放澳大利亚的风光录像,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澳大利亚的探究渴望,同时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环节二:新课教学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察“颜”观“色”——看地形

  教师PPT展示《澳大利亚地形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

  (1)澳大利亚有哪些地形单元?分布有什么特点?

  (2)就地形而言,那些地区适合放牧?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读图得到:

  (1)澳大利亚的地形有高原、平原和山地。在分布上西部为广阔的高原,中部是平原,东部为大分水岭。

  (2)平原地区、中部高原地区。

  【教师总结】从澳大利亚的地形图我们看到,大部分地区以绿色和浅褐色为主,而且颜色变化少,根据图例可知澳大利亚地势较低,起伏较小,平原和高原广阔,从地形方面考虑对农业是非常有利的。那么除了地形之外,还有哪些因素对澳大利亚发展农业有利呢?

  2.明眸慧眼——找气候

  教师PPT展示《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和《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澳大利亚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2)澳大利亚降水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澳大利亚以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降水南北多,中部少。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澳大利亚气候以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东南部、西南部降水较多,利于农牧业发展,中部地区虽降水少,但地下水丰富,也适合畜牧业发展。所以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对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

  3.做一个精明的农场主——因地制宜

  【情境创设】如果你是位澳大利亚牧场主,从地形、气候角度考虑,你会把牧场布局何处?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展示得到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了农牧业。

  【设计意图】运用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巩固以上内容,我会向学生出示资料,展示澳大利亚三个牧羊带,学生通过澳大利亚牧羊带分布图,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设置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也完成了本节课的重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我会让学生来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并且请学生谈谈自己学习的感受。

  作业:我会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什么澳大利亚还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在总结能够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且学生自己总结的同时,老师也能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补充。布置预习的作业能够让学生对下节课的学习熟知,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温带的气候类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为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类型”里的内容,本课运用了大量图片和文字介绍了温带的气候类型,主要体现在温带气候的类型、分布、特点、景观等几个方面,是对前面所学气候、气温与降水以及影响气候的因素等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与理解,有利于学生结合气温降水等分析方法进一步认识温带各个区域的气候,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气候、气温与降水以及影响气候的.因素等,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方法,但是还难以利用气温与降水的分析方法从整体上把握各个区域的气候特点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植被景观,不能很好的在知识之间构建联系,因此本节课需要结合大量的图片、图表以及文字材料,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从而进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说出温带各个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能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对温带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进行简要的描述,提升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了解各个气候特点,能够知道其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温带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难点】

  判读各个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讲授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与“温带草原景观”,学生观察,结合图片指出同在温带地区,为什么植被景观有如此大的差异,进而导入本节课。

  【设计意图】通过结合生活图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求知欲,进而更好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果。

  环节二:新课教学

  导入完成之后,紧接着是新课教学环节,本节课主要是学习温带气候类型,以及掌握温带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及特点。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热带与亚热带的气候类型,所以整个学习的过程是知识迁移运用的过程。

  1.温带气候类型

  由于气候类型这一部分知识比较简单,所以我会直接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提问:温带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通过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得出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2.温带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及特点

  由于本部分知识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以及学习的难点,所以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

  我会让学生结合三种气候的分布图以及“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分三组分别讨论三种气候的具体分布地区、特征以及景观,并邀请三个小组代表上台在表格里展示: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

  当学生展示完毕后,我会结合表格进行总结归纳。各个气候由于其表现出来的特点不同,水热条件有很大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植被景观。其中,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为草原、荒漠景观。与此同时,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区,由于南北跨度大,在北半球大陆靠近寒带的温带范围内,形成了典型的针叶林景观。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探究,观察读图分析,一方面提高读图、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深化,我会让学生结合沈阳、伦敦、莫斯科三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思考,温带三种气候特征存在的共同点和差异有哪些?(同桌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

  共同点:全年气温差异大,四季分明;

  差异:气温:温带海洋性气候1月温度在0°以上,大陆气候和季风气候在0°以下。

  降水: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均匀,大陆和季风气候季节分配不均,夏多冬少,且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少。

  【教师总结】针对学生的回答,我会进行总结:温带海洋性气候是温带气候类型里面比较特殊的,其一月温度在0°以上,气候适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降水均匀,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多为人口密集区。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分析,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提高读图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的总结环节,我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同时谈谈本节课的收获都有哪些。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查阅资料,指出温带海洋性气候大致分布的纬度范围,思考:为什么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与思维的延伸,提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初中地理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多元文化的交融。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多元文化的交融》是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美国》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美国的位置、人口和文化特点。美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在经济、军事、科技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作为区域地理部分学习的第二个国家,也为后面区域地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理解。

  二、说学情

  【过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的学生群体有以下特点:本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在之前学习过中东、日本等区域地理的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并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还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区域空间思维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1.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根据资料归纳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说出美国文化的特点及表现。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提高读图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建立区域地理空间思维。

  3.养成种族平等和多元文化的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学情和知识点难易程度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原因。

  难点:美国多元文化的表现及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师生经验共同进入课堂,因此采用了地图法、案例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实践运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四个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了图片导入的方式,通过学生熟悉的漫威电影——美国队长、钢铁侠等超级英雄形象导入,提出问题: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你们对美国了解多少?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学生角度出发,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课堂气氛,问题设置也能激发求知欲,学生快速融入本节课内容。

  环节二:新课探究

  1.美国的位置、领土组成

  我会呈现p69美国的地形图和位置图,并提出问题:美国的位置在哪里?领土由什么组成?

  学生自主思考,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会顺势总结美国的位置和领土组成,并在板书上呈现。点明美国的纬度位置:本土位于北美大陆中部,大致在25°N~50°N,70°W~130°W之间。海陆位置:东临大西洋,南临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北部是加拿大。

  并给学生补充:美国除了本土外还有北美洲西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位置。

  【设计意图】由此学生能首先对美国的概况有大体了解,通过读图让学生能对抽象的地理位置有清晰、直观的理解。

  2.美国的人口和人种

  首先点出美国“人口博物馆”的特点,引导学生看《美国人种分布组成图》,提出问题:美国由哪些人种组成?让学生合作探究,自由讨论。

  之后,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之上进行补充和整合:美国的人种主要由白人、印第安人、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等构成。其中,白种人占84%,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重点内容,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更快地形成知识体系。

  紧接着,我会提问学生“人种特点对文化有什么影响?美国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从而过渡到文化部分的学习。

  3.多元的文化

  首先讨论美国文化的特点,点出美国是一个“大熔炉”,形成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

  其次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多元文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例子。

  最后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列举美国文化在音乐、食品、语言、运动、艺术、教育方面的表现,并举一些实际例子,如美国历史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包含各色人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美国的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设计活动讨论:美国的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学生能进一步把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突破教学难点,检验学习成果。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作业:找一找身边的受美国文化影响的例子。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初中地理说课稿6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方面的基础知识。

  在“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理念指导下,结合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节课目标设计如下:

  1、知道“天气”的内涵,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养成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为天气跟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而且对终身发展有用,所以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又由于天气符号、天气图比较抽象,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再加上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天气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因此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法和学法

  针对以上的重点和难点,我主要用演示图片、谈话、实践、强化和发现等方法相结合来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再根据学生的的心理发展规律,我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体采取了视听、讨论发言、小组合作交流、比赛、角色扮演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教学过程

  具体做法如下:

  1)、首先,我创设了“让学生通过网络直接收看全国未来48小时内的天气预报节目(问天网),并做记录,讨论我们常州的天气情况”这一情境。

  2)、待学生讨论交流完全后,提问:“那么谁能来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呢?(注意描述过程中都用到哪些关键词!)

  3)、我对能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的学生作出肯定评价后,让学生继续描述给出的三张表示不同天气的图片所反映出来的天气情况,并提出问题:“那么描述天气要从哪些方面来讲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4)、描述完后,学生总结回答时,我对学生给出的每种答案都作出适当评价。当有些学生混淆“天气”与“气候”概念时,我会出示一些关于“天气”与“气候”的话语:“如我们常州一年四季,四季分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让学生辩别它们分别是指出的“天气”还是“气候”,从而让学生知道天气的内涵是多变的、短期的。

  5)、接着再根据学生的生活提问:“在你的生活中都经历过哪些不同的天气类型呢?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

  6、学生自由发言后,我小结到:由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可见,天气会影响我们的生活,那么除此之外还会影响到哪些方面呢?请看大屏幕:“出示三张关于丰收、洪涝、干旱的图片,学生看完后,再展现两则资料2日“海马”台风对台北地区影响的资料),由此让学生议一议天气对人类活动还有哪些影响?

  7、学生交流时,如果有学生总结出:天气对人类活动既有有利也有不利的方面。我会肯定这种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观点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从而让他享受成功的喜悦。

  8、在以上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设计的层层递进的系列生活化问题绐终贯穿其间,这样通过创设真实吸引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习地理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9、以上是让学生知道“天气”的内涵,学会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接下来的内容就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简单天气图。”

  10、先由我说出并解释一些民间谚语:“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意在让学生要日常生活中能具备看云识天天气的能力,由此提出问题:那么我们怎么来看懂卫星云图和在城市天气预报图上辨别各城市的天气情况呢?

  11、于是出示一幅卫星云图,提出问题:卫星云图中不同颜色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12、师生共同完成后,让学生先仔细阅读辨别书本和地图册上的天气符号,再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节目”给他们看,要求学生注意天气预报员是怎样播放城市天气预报的。并让学生为下面的小组比赛作好准备!如果天气预报节目中有出现与书本不相符的天气符号,要给同学们作解释: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期可能有所改变。

  13、小组游戏比赛规则:小组内的'一位学生上前负责抽取出城市;另选出一名天气预报员到大屏幕前在城市天气图上找到城市后,播报出该城市的天气情况;其他组员根据天气预报员播报的天气状况在我准备的天气符号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天气符号,向大家展示,其他同学作评委;最后评出优胜组并颁奖。

  14、在这里我把这一环节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习小组尽可能多的识别天气符号,对优胜小组给予表扬和象征性的物质奖励。不仅创造机会让学生识别更多的常用天气符号,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有了直接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15、在这一教学活动中,为了把形成结论的过程变得更生动,我让学生进行视听、实践、比赛、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

  16、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理念指导下,我又设计了如下的角色扮演活动:明后天学校将举行秋季运动会,如果你是运动员,班主任、体育教师、校长都有应该充分考虑天气情况,那么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作准备呢?

  这一活动让学生可学以致用,同时也可使我自己对本节课作一个客观、理性的思索,是教师发展的又是一重要途径!

  布置作业:回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与同学交流明后天我们常州的天气是什么样的。目的让这一节课能在学生的生活中有所体现和延伸!

初中地理说课稿7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气温的变化。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气温的概念、气温的表述方式、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这一节课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延伸。它与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降水”一起,是理解第四节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学好本节也能为今后在高中进一步学习气候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了解了有关气温的知识,再加上第一章学习了等高线,有助于理解等温线的判读。但地理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与小学的知识衔接较少,相对于语数外来说,学生对地理兴趣和重视都不够。加之七年级的学生知识储备少,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较差,这为教学实施带来一定的挑战,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顺利完成本节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说出气温的相关概念和表述方式,学会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气温。

  2、通过阅读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图,掌握阅读曲线图的方法,具备计算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能力。

  3、通过气温观测,增强关注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准确判断某地的气温在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变化。

  【难点】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理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原因。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天气变化的照片,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是由于天气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展示天气变化图片,视觉冲击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教师以谈话的形式问:通常用什么词语描述气温,学生回答为最高温、最低温。教师以人们口中常说的某一天是具体的多少度去引导学生说出平均温也是描述气温的方式。

  学生回答: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

  【问题】

  (1)如何计算一天内的平均气温?

  (2)如何计算一年内的平均气温?

  【学生活动】

  (1)日均温=一天中8点,14点,20点,2点测得的气温相加再除以4。

  (2)年均温=12个月的月均温相加再除以12。

  【教师总结】描述气温有三种方法: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气温的相关概念,也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2、气温日变化分析

  教师PPT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

  (2)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可以得到什么?

  【学生回答】最高出现在14时,最低出现在日出左右,最高气温-最低气温=7摄氏度。

  【教师总结】气温日变化图分布规律: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出现在日出左右,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

  3、气温年变化分析

  【多媒体展示】教师多媒体展示陆地年均温数据和海洋年均温数据。

  四人为一小组,仿照气温日变化图,根据大屏幕所给数据,将陆地与海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绘制于同一张图上,并找出分布规律,尝试着计算年较差。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绘制曲线图、进行相关计算。

  【教师总结】大家绘制的图都特别准确也特别美观,从刚才所绘制的图以及计算当中可得出:

  陆地上,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海洋上,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最高、最低月均温,海洋上比陆地上推迟一个月;气温年较差=年内最高月均温-年内最低月均温。

  教师归纳:

  日变化:一天当中14时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年变化:陆地气温最高出现在7月份、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份;海洋上气温最低出现在8月份、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份。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分析学习,能够提高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设置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既能够对已学的知识点进行巩固,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绘图能力。通过讨论环节也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合作交流及表达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搜集所在城市去年一整年的月均气温,并计算出去年气温年较差。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初中地理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

  周年

  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 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

  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地球自转和

  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5、练习安排:

  第14页选做复习题1-3题,这两道题是突出本节重点

  知识和重点插图而安排的,第1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现象的原因,第3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两分两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

  二、说教法

  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

  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3、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演示、课件播放、指导目标、教师讲述、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地球仪、自制

  课件等。

  三、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

  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目的。

  3.记:即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知识的基础上,识记本节重点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日常生活观察到的日夜交替和季节变化提

  问,这些是自然现象还是有神灵在主宰,引出本课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二)讲授新课: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1)地球自转含义、方向、周期: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动画得出结论。

  (2)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表面会出现什么现象?(昼半球、夜半球)

  (3)要求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情况。

  (4)想一想:当我国北京午夜时,美国华盛顿是白天还是夜晚?当日本东京午夜时,英国伦敦是白天还是夜晚?

  (5)读一读: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1)地球公转含义、方向、周期:通过观察地球公转动画得出结论。

  (2)通过观察地球公转时的姿态的动画,得出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是保持66.50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演示讲解: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4)演示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得出四季变化的规律,填写表格。

  (5)想一想:①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正午太阳高度一样吗?什么时候较高,什么时候较低?②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每天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较长,什么时候较短?

  (三)总结新课: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其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产生了季节变化的现象。

  (四)布置作业:

  1、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和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对照课文中图1.17,在图1.24中标出地球公转的

  方向,画出太阳直射的纬线,并填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完成一幅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二、地球公转

  1.绕地轴运动 1.绕太阳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2.方向:自西向东

  3 .周期:24小时 3.周期:一年

  4.产生现象:昼夜交替 4.产生现象:季节变化

初中地理说课稿9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其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对于本地区,而且对于全国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有着借鉴意义,因此教材选择黄土高原作为北方地区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学生对八年级上学期和北方地区的学习,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如:知道黄土高原大致的位置并能在地形图上找到。同时通过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具备了阅读使用地图、整合资料、分析归纳等能力。通过黄河的学习认识了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存在的问题是水土流失,但不清楚为什么会发生水土流失。因此,本节课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会黄土高原的位置及概况、感受黄土风情;小组论证黄土成因;合作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2.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表资料,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中心,分组讨论其成因、危害及对策分析。

  2.进一步提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团结协作、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难点】

  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会采取视频导入的方式进行导入。播放一段黄土高原视频,同时让学生思考视频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形区?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学生回答后,紧紧围绕黄土高原提出本节课题。

  【设计意图】给学生播放黄土高原的视频,使学生对黄土高原有个先入为主的印象,感知黄土风情,容易抓住学生思维,进入学习状态,并且能够由这些景观引出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首先我会通过大屏幕播放录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通过以往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高原的特点是边缘陡峭、内部平坦,但黄土高原的地表却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样子。然后提问: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派小组代表回答得出水土流失。我会继续引导学生重点从植被覆盖率、坡度、夏季降水、人口、工农业活动等方面来分析,学生继续思考并分享交流。

  然后我会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包括: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土壤);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植被);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降水);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产活动);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生产活动)。

  接下来我会继续提问以上五点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中哪些是自然原因,哪些是人为原因?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土壤、植被、降水这些方面造成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原因,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人为原因。

  最后我再次进行总结:同学们从多个方面总结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非常到位。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我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两方面去探寻。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在分析其他区域环境问题时,要从多方面来思考,这样才能全面地看问题。

  【设计意图】一方面能够突出重点知识,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而且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来探讨新的问题,将知识有机融合起来,并且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水土流失的后果

  我会首先通过课件展示黄河图片并提问:黄河的泥沙来自哪里?会造成哪些危害?学生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派代表回答问题。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根据这里的气候特点分析黄土高原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然后让他们独立思考并能够回答出是旱涝灾害。紧接着我会引导学生读课本29页活动

  第3题,并设问:

  (1)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表层土还是深层土?

  (2)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

  (3)这样对农业生产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4)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会怎样?

  然后单个提问学生得到答案: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问题用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结合现实、发挥想象,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这个环节,我会请学生看投影上的黄土高原某地水土流失原因的纲要信号图,并挖空文字。紧接着让学生按因果关系分析判断,从PPT投影出的选项中选择恰当的代表字母,填入图中相应空格处,每个选项限用一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所学新知识及时进行迁移训练,举一反三,强化了学生知识与技能。

  环节四:小结作业

  通过巩固提高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情况之后,我会找学生以回答问题的形式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还会布置本节课的课后作业:黄土高原地表沟谷纵横,坡地非常多,如果你的家就在斜坡附近,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有效地利用这些坡地既防止水土流失又增加收入?

  【设计意图】学生以回答问题的形式进行总结课堂知识,不仅能够对于本节课所学的零散知识点进行整理,而且能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也能够把握自己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课后多思考,锻炼动脑思考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直观、系统。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土壤、植被、降水、生产活动

  二、水土流失的后果

  旱涝灾害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初中地理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前面教材的延续和深入。它很好地体现了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密切的关系:河流的分布、发展受地形的制约,气候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同时,她又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以学习黄河的有关知识,了解黄河、认识黄河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⑴ 认识目标:黄河的源地、注入海洋、长度;流经的省区及主要地形区;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等主要水利枢纽工程的名称和分布。

  ⑵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熟练查阅地图的能力,能把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点,重要支流、水利工程等落实在地图上。

  ②阅读黄河水系图和“地上河”示意图,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将多种地图和信息对照使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通过黄河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教学重 、难点

  ⑴重点:黄河上、中、下游的概况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⑵难点: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成因。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教学方法:参与式开放型教学方法。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1、根据教学需要、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

  3、图文结合,培养记忆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师问:①我们喝的自来水取自于哪里?(生答:黄河)

  师问:你对黄河的了解又有哪些呢?

  (生答,教师作总结,导入新课)

  二、探究合作,获取新知

  一、壮美黄河(板书)

  1、远观黄河(课件辅助)

  学生阅读《黄河水系图》观察黄河干流的形状特征

  学生活动:

  ① 在图中找出黄河的河源,流经的省(自治区)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长江和黄河同时流经的省(自治区)有:

  ③ 找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河口和旧孟津,看看它们分别位于哪一个省区。 ④ 找出黄河的重要支流渭河与汾河。

  ⑤ 找出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小结: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等9个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师问: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生答,教师点评,然后过渡到第二个问题)

  2、近看黄河(板书)

  (播放课件,阅读课文,感受各河段的自然特征,并做小结)

  上游:河源段:水清、浅、稳定

  河谷段:阶梯交界处,落差大,富水力

  河滩平原段:河床平,水流缓,水量少

  中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支流,多泥沙

  下游:河面宽阔,“地上河”

  投影:黄河感怀之一《黄河观汛》 (齐读)

  一片浩瀚呈烟雾,惊涛舔坝神鬼怵。

  晴日无风三尺浪,黄河自古不夜渡。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母亲”河的'壮观气势和美丽风光。

  (过渡:由课件中看到的“地上河”过渡到第二个大问题)

  二、“问题”黄河

  1、“地上悬河”的成因及危害(板书,学生分析、并播放课件)

  2、黄河凌汛(板书,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3、黄河断流(板书,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投影:黄河感怀之二《黄河遗恨》(齐读)

  冲出邙山骜不驯,千里沃野人狂奔。

  皇帝河官束无策,龙王铁犀枉受尊。

  城堙河於阡陌废,市井萧疏民断魂。

  汴梁几遭灭顶灾,州桥明月何处寻。

  (过渡:由“问题”黄河引出黄河的治理)

  三、根治黄河(板书)

  1、治理措施(板书,由“问题”黄河对症下药)

  ① 保持水土(板书)

  ② 修建水库(板书)

  ③ 修筑堤坝(板书)

  播放课件:小浪底等水利工程的资料

  过渡:这些措施治理黄河的成效如何呢?

  2、治理成效(板书)

  播放课件:

  新闻一:《黄河调水调沙试验今年初显成果》(略)

  新闻二:《今年黄河不喊渴》(略)

  学生由此得出治理效果明显的结论。

  投影:黄河感怀之三《黄河巨变》(齐读)

  半世安澜无溃堤,旷代工程小浪底。

  千秋伟业民福祉,黄河今朝害变利。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三、自我小结,纳入体系:

  师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使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清理思路,纳入体系)

  四、学以致用,引发思考:

  师:由20xx年兰考抗洪的事实告诉我们,治理黄河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不能包治百病,黄河的治理还任重而道远。

  师问:如果你是治理黄河的专家,你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引发思考)

  五、板书设计

  滔滔黄河

  一、壮美黄河

  1、远观黄河

  2、近看黄河

  二、“问题”黄河

  1、地上悬河

  2、黄河凌汛

  3、黄河断流

  三、根治黄河

  1、治理措施:

  ①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库

  ③修堤筑坝

  2、治理成效

  六、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本着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中心,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动脑、动口的机会,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做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帮助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地理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板块的运动”是“海陆的变迁”这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六大板块与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陆变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等)发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不断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板块运动的规律。

  【难点】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地图法、小组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设问:地震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运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观图和地震后的废墟图片,视觉冲击性很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认识六大板块

  教师PPT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六大板块都有哪些?

  【学生活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教师总结】从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中我们看到,大部分的板块都有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块主要是海洋。在认识了六大板块之后,板块之间是怎样运动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展开讲解,能够提升学生读图和识图能力。

  2.板块运动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回答。

  【问题】

  (1)板块示意图中的箭头代表什么样的运动?

  (2)这些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脉。

  【教师总结】从图中我们能读到,主要有张裂和碰撞运动,张裂拉伸使地表发生断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脉,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

  【设计意图】通过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的对比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建立起地理分析的思维。

  3.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

  教师PPT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1)板块的内部和边界活动情况是怎么样的?

  (2)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带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内部较稳定,边界较活跃。火山、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处。

  【教师总结】大家的介绍都很精彩,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火山、地震带基本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教学培养了学生读书、读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结合六大板块的示意图,介绍红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课后请同学冲刺地中海和红海的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说课稿12

  一、分析教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其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而是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了人地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我是这样确定的: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设计成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初中地理说课稿13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的行政区划。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教材讲述我国的行政区划,内容比较简单。重点要求学生认识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和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上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对感兴趣的事情学习积极性会更高。本节课关于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和行政中心的内容比较单一,而且记忆量大,学生可能会感觉枯燥,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对此感兴趣,所以在此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能够在行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他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通过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分,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在行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他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难点: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情境创设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谈话法导入。我们国家疆域辽阔,陆地面积比25个日本还大,如此广阔的地区,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中国的行政区划,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谈话法导入,能够很好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之前学过日本,对于日本的位置和范围有所了解,因此这样的.比较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知识的联结。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

  在这一部分我会先用讲解法,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清楚行政区划的概念。结合生活举例,学校中将学生分为年级、班级、小组是为了方便学校的管理。一个国家为了便于管理,也会将国土分为若干地区,并设立若干个级别,这就是行政区划。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能够让学生联系实际明确行政区划的概念,比直接从课本上阅读概念,更加形象直观、易于理解。

  接下来,我会进行一个情境创设,大屏幕展示材料三个购物地址。

  地址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3606号。

  地址二:山东省历下区13606号。

  地址三:济南市历下区13606号。

  然后提问学生:结合平时自己的购物经历,说一说,哪个地址能快速而准确的找到收件人?学生可以很容易回答出,第一个地址能够快速而准确的找到收件人。

  接下来引导学生从地址中发现我国采用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行政区划,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是在民族自治地区实行。除此之外,国家根据实际需要,还可设立特别行政区。

  【设计意图】从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快递引出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三级区划的必要性。

  2、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简称、行政中心

  在这一部分,我会想让学生结合中国行政区划图,找一找我国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学生结合课本,可以快速找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接下来引导学生,为了使用上的方便,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都有简称。有的场合使用全称很不方便,比如汽车牌照。这样一来就可以引发学生记忆省份简称及行政中心的兴趣,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之后我会让学生利用中国行政区图,借助表格,熟悉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和简称,结合课本内容,找一找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记住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行政中心和简称?学生小组讨论后各小组发言。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学生根据课本内容,一般能够概括以下几种记忆的方式。

  (1)根据名称记简称,因为大部分简称都是名称中的一个字,例如北京的"京"、黑龙江的"黑"。

  (2)"三字经"记忆法,把各个省份简称编成三字经记忆。

  (3)联系生活实际来记忆,例如河南的豫剧、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语等。

  (4)利用成语帮助记忆,比如黔驴技穷、得陇望蜀、秦晋之好等。

  (5)记忆行政中心名称可以结合地图和表格来记。

  对于学生的这些方法进行肯定和鼓励,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刚才的方法,10分钟时间,快速记忆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并且在记忆之前先告诉学生记忆之后会进行游戏比赛。

  我设计的拓展游戏有两个,第一个是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记忆。第二个是在巩固记忆的同时,加强小组的团结与合作。

  拓展游戏一:每小组随机点三名同学上台表演,甲同学说出行政区区域单位名称,乙同学说出简称,丙同学找出行政中心,看看哪个小组记得又快又准。

  拓展游戏二:开展"找门"游戏,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小组,一组负责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全称,一组负责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简称,第三组负责行政区域单位的行政中心。每次从每组抽取一名同学,由一名同学先说,另外两名同学要将相应的内容迅速说出了,说对了加1分,说错了不给分,最终以分数高低来决定胜负。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游戏,既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也能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总结式的结课方式,让学生在总结中思考本节课所学知识,自我归纳,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业:

  (1)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2)搜集省级之最,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搜集作业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纲目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初中地理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应聘初中地理的3号考生。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题目是《大洲和大洋》,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大洲和大洋》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课外知识的认知,阐述了大洲和大洋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分类。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现制定如下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海峡。能够准确在地图上填写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并说出七大洲的轮廓、分布位置和分界线。

  2、通过阅读七大洲的分布图,提高读图和析图的能力。对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

  3、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与作用及教材目标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本课的重点设置为:识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教学难点设置为:理解和掌握相邻大洲的分界线。

  二、说学情

  了解自己班里的学生,因材施教,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之前我会首先分析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由小学进入初中,对于初中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好奇,这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但也对老师授课提出了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是本章第四节内容,与学生课外知识密切相关,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比较有好奇心,比较容易投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三、说教法

  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让学生发现真理。”所以在上课时,我会根据以上对于学生情况的分析,在授课中,以小组讨论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提问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学生分组学习,教师仅通过启发性的提问,不断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四、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会越俎代庖,要放手让学生运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通过动脑、动口的方式,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对天气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展示地球仪,引入新课

  展示地球仪,并提问“地球仪中蓝色代表什么?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由此导入新课

  (二)探究大洲、大洋

  1、读图分析,理解基础

  (1)接着导入的部分,用多媒体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和“水半球和陆半球”图,引出问题:海陆面积比是多少?在陆半球陆地面积超过海洋面积吗?我们生活的到底是地球还是水球?等

  (2)提问学生回答完成后,我给出鼓励性评价,然后进行归纳,地球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无论我们怎样划分,地球的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因为我们生活在陆地,所以叫地球。

  2、自主学习,辨析位置

  (1)请学生自主阅读书本,请学生在图上找出大陆、半岛、岛屿、海峡。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大洲和大洋的概念。

  (2)用课件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介绍各个大洲和大洋。然后抛出以下问题:东半球和西半球分别分布有哪些大洲和大洋?赤道穿过的大洲和大洋有哪些?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并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在我提供的世界地图中填充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并描述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并思考大洲的分界线是如何划定的',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后,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2)归纳总结出洲界的划分主要以河流、海峡、山脉等自然界线进行划分,也存在以人工运河等人工事物作为划分界线的情况。

  (3)学生在世界地图中,找出各大洲的分界线,加深对七大洲的理解。

  (三)巩固新知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并描述它们的相对位置。

  (四)总结体会

  之后我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鼓励学生收获和感悟写下来,教师找个别同学来分享。即这节课学习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以及相邻大洲的分界线。

  (五)课后作业

  老师针对本节课内容专门设置了一个作业:在课后请学生根据图所示的大洋洲和南极洲轮廓,在图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出其他大洲的轮廓,并且注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六、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过渡句】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我先来谈谈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草原和荒漠》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片段内容,本课主要是分析了西北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并且探究了景观变化的原因,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一些景观的存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

  二、说学情

  【过渡句】分析完教材我再来谈一谈我对于学生的认识。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正处于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但是由于学习地理的时间不是很长,观察力和读图能力比较弱因此需要教师加以适时地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分析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能找出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2.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1.掌握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

  2.会分析西北地区干旱、荒漠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我的教学过程总共包含四个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图片导入的方法,我会在大屏幕上呈现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景观图并提问学生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现象?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会顺势引入这节课《草原和荒漠》。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图片导入的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本堂课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更快的把他们带入到课堂中来。

  环节二:新课教学

  【过渡句】新课讲授是本节课的.核心和重点,因此在这个环节我通过设计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力求突破我的重难点。

  1.位置、范围

  呈现中国行政区划图请学生找出西北地区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引导学生得出: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主要包括新疆、内蒙古和宁夏及甘肃的北部。

  2.气候

  结合课本中文字部分以及PPT中的西北地区气温图找出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点?

  学生读图思考得出: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严寒而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西北地区距海较远,并且被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这里的降水比较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超过一半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的甚至在50毫米以下,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

  3.地形

  紧接着结合图8.3引导学生归纳出西北地区的地形分布为: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主要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

  4.草原、荒漠景观分布原因

  在对自然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我会请同学们4人为一组,时间是5分钟,小组讨论西北地区既有草原景观又有荒漠景观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进行实时点拨,学生讨论完毕之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并给出肯定性的评价,最终共同得出:结合西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要素可知其距海较远且有高山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自然特征。故由于东部距离海洋较近,降水量相对较多,景观表现为草原;往西,距离海洋原来越远,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景观有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设计意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用地图的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有了以上的学习基础后我会请学生试着自主探究西北地区的河流分布找出其河流分布状况。在学生进行了思考之后我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由于气候干旱,这里的河流稀少,且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内流河、湖:塔里木河、艾丁湖;外流河:黄河、额尔齐斯河。

  【设计意图】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透彻理解同时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我将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结束这堂课,以强化学习效果。

  基于一个新课改的理念我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作业,思考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特征条件下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一谈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说课稿02-21

初中地理《印度》说课稿02-18

初中地理《非洲》说课稿02-20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说课稿05-07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说课稿03-22

地理说课稿03-10

关于地理说课稿07-22

关于地理说课稿模板04-07

高中地理说课稿03-21

高中地理说课稿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