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节日》说课稿

时间:2024-02-06 08:02: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传统的节日》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统的节日》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的节日》说课稿

《传统的节日》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就是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风俗,激发中国汉字文化的兴趣,品尝最具中国特色的美食。本单元为专项识字,共编排四篇识字课文,将汉字集中学习融入到多样化的形式之中。《传统节日》是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单元中的第二首儿歌,这首儿歌以儿歌的形式逐一列举了我国传统节日,了解不同节日不同的习俗文化,让他们通过学习,真正激发热爱祖国以及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二、说学情说目标

  由于本单元所编选的学习内容形式有趣,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涉及到的知识容易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因而进入本单元学习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愿望比较强烈,所以我课前安排学生搜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例如“年”的来历、元宵节的故事、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语的`能力,但因为很多节日现在淡化,所以学习课文时需要借助多媒体的图片和动画等帮助理解。本课虽然是第一课时,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认识本课两个生字街和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了解传统节日的时间及相关习俗。根据班级学情,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宵、乞、巧、传、统”,并书写“舟、街”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背诵儿歌。了解儿歌内容,知道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名称、习俗。

  3、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同时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更多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种类,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儿歌诵读。

  教学难点:了解传统节日的美好寓言,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通过谈话、多媒体课件呈现等形式创设学习情境,拉近生本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中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学法:结合主题阅读丛书了解传统节日的故事、读儿歌、识字写字。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课题节日,说出你了解的节日有哪些,引入本课。

  (二)读儿歌,知道传统节日有哪些,并了解节日习俗。通过读儿歌,看课件,随文识字,分析字形,理解“街”、“舟”的字义。

  (三)诊断检测。通通过学习儿歌,检测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

  (四)探究解惑,聚焦课文。过课前查找资料,说出春节、端午节、七夕节、元宵节的来历。

  (五)检测拓展。学习并积累传统节日的古诗句。

  (六)总结全文。感受传统节日的美好寓意,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五、说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给予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充足,本首儿歌让学生了解各个节日的活动习俗,因为重在老师的讲解,忽略了课文的欣赏和朗读。其次很多环节的细节上处理的不够好。例如清明和中秋节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到的这些节日的活动形式。因时间有限,忽略乐这些环节。

  困惑:展开阅读教学时,课内课外需要大量的阅读,这对于学困生又是一个更大的挑战,需要会的也没有学会,是不是好的越来越好,差生越来越差?真正的主题阅读教学应该如何开展,我想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想法、观点和做法。我们共同研讨交流,让我们在提高成绩地同时再锦上添花.

《传统的节日》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适合中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二、说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法:

  1、 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 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 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4、 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四、说学法:

  1、 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 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 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 参加班级的包粽子活动。

  五、说过程:

  活动一 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目标:

  1、 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幼儿表现:

  当我在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时,他们都听得非常的认真,睁着大眼睛满脸一副敬佩的样子。当听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和遗憾声。有的孩子还争着要把自己从家长处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说出来。

  活动二 艾草和菖蒲

  目标:

  观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们在端午节期间的特殊用途。

  幼儿表现:

  班上有四个幼儿特地让家长去市场购买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挂在教室内外。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他们以前看到过,但是却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所以都纷纷问我。我向他们解释和介绍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称和端午节用来辟邪的用意。对于辟邪孩子们都不太懂,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一种挺厉害的东西,就象一把剑一样。关于名称,有一个幼儿问我:哪一样是艾草?哪一样是菖蒲?我当时一下子蒙住了,的确课前我没仔细去查过资料,于是我就请小朋友帮忙去问问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小朋友们乐意地接受了任务,下午当大人来接孩子时,他们都急着询问,但当时家长们也都被问住了。

  活动三 粽子香袋

  目标:

  1、 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 在探索中学习叠制锥体技能。

  3、 养成做事细心的习惯。

  幼儿表现: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结实了。”

  幼:“我们的粽子五颜六色的真漂亮,啊呜!咬一口。”

  幼:“哇!老师把我们纸做的粽子串起来了,好漂亮啊!”

  幼:“这个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几个呢!”

  幼:“我们的教室真漂亮啊!别的班级肯定没这么漂亮。”

  家长反映:

  当家长来接孩子时,他们走进教室就发现了悬挂在梁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说很漂亮的家长 饶有兴趣地凑近摸摸。孩子们也非常积极地拉着大人参观自己的作品,一脸的`自豪感。家长们都说班级的环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活动四 长命缕

  目标:

  1、 知道我国有在端午节给儿童戴长命缕的习俗,加深对端午节的了解。

  2、 学习搓线的技巧。

  幼儿反映:

  显然,孩子们非常的喜欢搓长命缕,每天我都要给孩子准备一批制作的毛线。区域活动或课间休息时,都爱到美工区去搓长命缕玩,有些孩子一连搓了好几条戴在手上、脚上,有的甚至连脖子上也戴了一条。女孩子还戴着跳起了舞。

  六、活动效果与反思

  首先,幼儿的参与很积极认真,通过谈话“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折纸“粽子香袋”、毛线编制“长命缕”、积塑搭建“龙舟”以及家长们共同参加的包粽子等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对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动手能力,感受了节日的快乐气氛。

  其次,家长们在活动中也非常的配合,纷纷拿来了香袋、菖蒲等端午节特有的物品,还特地请假来参加包粽子的活动,使活动的开展很顺利。

《传统的节日》说课稿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学生回忆刚刚过去的寒假里度过的节日——春节。从而引出老北京的春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单了解作者——老舍

  『设计意图』: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旬熬蒜醋饺翡拌榛栗筝鞭麦寺逛

  (1)指名读,评议

  (2)学生找出自己易错的字

  (3)老师强调“熬”字,并用白板演示“熬”的笔顺

  2、出示词语轻声:饺子榛子栗子风筝规矩掺和红火儿化: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多音:万象更新正月间断分外

  (1)自己读

  (2)指名读,并评议

  (3)强调“间断”的“间”读四声

  『设计意图』: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础,词语教学变得精彩,为阅读教学的创新与精彩夯实基础。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照老北京的规矩”,作者在文中依次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依次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带着要求再大声朗读课文精读要求:

  1、标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反复朗读,理解感悟,并在书的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预设: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4)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课文,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5)创设情境:播放歌曲《春节序曲加放爆竹声》,听着这喜庆的乐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

  (6)花样读:I除夕是普天同庆的快乐,大声读,出示: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II除夕是通宵达旦的热闹,大声读,出示: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III除夕是通宵达旦的热闹,大声读,出示: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抓住四个“有的”,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运用“有的”说一句话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出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这句话,让学生体会并感情朗读。抓住“又”,和前边的课文相联系。设计意图:“默读——思考——讨论——交流——朗读”这一阅读过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祥和的气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朗读,多次与文本交流,培养学生默读、朗读能力,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学生之间的读书交流,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之间的评价已经不单纯去评价别人读书的好坏,而是伴随着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和感悟来进行评价,把评价与交流阅读体会结合起来。

  (五)联系实际,深化感受

  师:过年最高兴的就是小朋友们,在过年的时候你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呢。『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

  (六)作业设置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感受或希望。

  『设计意图』:作业与生活紧密联系,把书本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延伸了课堂

  节》小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知道正月是一个热闹的月份,感受正月里的喜庆气氛。

  2、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3、尝试与他人合作制作花烛。

  【活动准备】

  录像带、各种花灯、日历、竹条、棉线、铁丝、彩色皱纹纸、卡纸等。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感受正月里(春节、元宵节)的节日。

  1、观看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录像,让幼儿积,让幼儿让幼儿积累更多的经验。

  2、帮助幼儿分析和整理录像中节日活动的名称。

  例如:除夕夜之前家家户户张贴春联、门神,有的还挂上大红灯笼,小区、村镇的街道也挂上了彩旗、灯笼。除夕的'下午家家户户包饺子、备酒宴,看春节联欢晚会。

  二、谈话活动,回忆自己过节的情况。

  1、“小朋友们,刚才咱们看到录像片中人们过节的热闹气氛,我看到你们都很高兴,那现在来说说咱们自己是怎么过节的好吗?”

  2、孩子回忆讲述自己过节的情况。

  3、“正月十五看花灯,吃元宵汤圆,小朋友们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过元宵节的好吗?”

  4、孩子讲述过元宵节。认识各种花灯,激发幼儿自己制作花灯的兴趣。

  5、欣赏花灯,说说自己喜欢的花灯的名称。

  6、讨论制作花灯的程序,尝试制作花灯,教师指导,提示幼儿合作制做展示作品,欣赏评论。

  【活动延伸】

  将幼儿的作品布置在元宵灯会上,供大家欣赏,鼓励幼儿创造性地用废旧材料制作花炷。

《传统的节日》说课稿4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不论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还是在以后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大家都要经历说课这个环节。因此,中公教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传统的节日》这一节课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传统的节日》。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传统的节日》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第6课第1部分。它共有两方面的内容:春节,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本课通过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中绚丽多彩的传统节日生活是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各种节日活动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也定位在了解认识节日、习俗,体会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带来的乐趣。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绿色小卫士。学会了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自然和环境,这位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本节课旨在帮助同学们树立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提升喜欢自己班级的情感;强化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

  【能力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形成打扮教室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增强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

  【知识目标】

  认识到教室是自我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空间,自己有权利、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和美化自己的成长空间,消除不利于健康发展的因素,初步了解教室布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

  能科学、合理地装扮自己的教室,使教室有“家”的味道。

  【难点】

  培养学生认同和喜爱自己的班级。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情景创设法。

  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将指导学习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使学生学有所获,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将从四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创设过年的热闹场面。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老师精心为大家找的几张图片。

  鞭炮声声,锣鼓齐鸣,欢声笑语……这让你想起了什么呢?过年还有哪些热闹的事情呢?

  设计意图:创设的情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储备,同时又紧扣教学内容,通过设问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快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接下来是合作探究环节,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来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首先请同学们来聊聊“年”。

  1.春节

  师:过年就是春节,它是我们国家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吗?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来说说,教师引导补充。

  活动一,同学们,你们对春节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学能来为大家介绍介绍春节呢?

  出示课件:过年前会准备些什么?除夕夜怎样辞旧迎新?年初一怎样给长辈拜年?讲一讲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春节。

  现在大家以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开始讨论老师给大家提示的问题。5分钟之后,老师请同学们来回答。学生们各抒己见。

  师:老师从大家的描述当中,发现每一位同学的年都过的特别精彩,特别的棒。

  活动二:同学们的春节真是过得丰富多彩。每一年我们都是这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过的。我们的社会发展到现在,过年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也有了一些改变。那么大家在春节里最注重的是什么呢?

  大家提了很多,但是有一点大家都提到了,那就是希望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过春节。

  师: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注重亲情、崇尚团圆的民族,不管身处何方,背井离乡的游子们都会在春节回到亲人身边共度佳节。那我们国家除了春节之外,还有哪些传统的民族节日呢?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参与到了解和展示“年”的环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我国还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不同的节日有着不同的习俗。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资料,我们就以这些为话题来聊一聊吧,可以从节日的时间、吃的、活动、传说或故事几方面来聊。

  清明:学生交流(时间、活动、传说),教师引导说出:清明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民间有踏青(也就是游山)的习俗,你能说说清明游山时的心情或看到的风景吗?都给谁扫墓呢?课件随机出示“给烈士扫墓”的图片。

  端午:学生交流(时间、吃的、活动、传说或故事),教师引导:端午节还有什么习俗呢?(赛龙舟)你们参加过赛龙舟活动吗?老师拍了一段录像,我们来亲临一下那热闹的场面。(播放一段赛龙舟的视频。)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的来历。

  教师小结: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己进行小组交流的方式了解传统节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提高。在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讨论教学法。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孕育了形式各异的民风民俗。这些风俗不仅传递着亲情,更传承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同学们,现在把你们最喜欢的节日写出来,并说说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可以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

  环节四:布置作业

  最后是布置作业的环节,我打算请同学们在课后去搜集和我们国家传统节日相关的传说和故事,下节课来和大家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设计课后搜集和我们国家传统节日相关的传说和故事,可以巩固学生本节课的所学,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本着直观、简洁的原则,利于学生掌握重点,设计如下:

《传统的节日》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今天,我执教的是一节综合实践方案制定课,课题的题目是《探寻传统节日家乡面食文化》。下面我来谈一下我执教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课型设计思路: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它强调了做事之前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的重要性。事实上,做事有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态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因而,学会制定计划、提高规划能力对于学生学会做事,未来走向事业的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的过程逐步学会制定计划、提高规划能力,并使学生从规划活动逐渐走向规划人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价值所在。本节课基于学生已有经验,教师引导学生由主题生成顺利过渡到研究方案制定,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大组交流,使学生对活动的目标更明确、活动的步骤更清晰、活动的过程更科学。周密完善、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将为学生顺利、有效地开展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了解家乡传统节日的来历、礼仪、风俗习惯和面食文化。

  2、能力目标:

  (1)运用上网调查、走访、拍摄等形式,让学生知道家乡的民间风俗习惯,初步学会收集整理家乡节日的面食,记录家乡特色面食的制作方法。

  (2)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

  (1)发扬家乡传统面食文化,借鉴祖辈们的制作经验,指导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两年的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所以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分工与合作,都要让学生自己作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有时教师会从自身认识出发,给学生研究的主题一些建议或提出修改意见,但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允许学生进行与指导老师观点不一致的探索,尊重他们的意见,让在实践中学会自我判断、自主选择。

  四、活动重难点:

  1、指导学生科学制定研究方案,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让学生知道家乡的民间风俗习惯,初步学会收集整理家乡节日的面食,记录家乡特色面食的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五、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打开话题。(预设5分钟)

  1、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家乡特色面食,学生交流。

  2、师总结:民以食为天。这些都是我们家乡的特色面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面食已由满足裹腹的需求,逐渐渗透到饮食文化习俗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传统节日的家乡面食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重温家乡面食的形丰味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他们的共鸣,打开思维空间,顺势而入对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畅谈所知,确定子课题(预设8分钟)

  1、交流:探寻家乡传统节日的面食文化,想研究什么问题?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师:下面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给他们起个小题目,作为我们研究的子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围绕主课题提出的问题肯定多、杂,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归类,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给同类问题取个大家都认可的名称,产生子课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也为以后的有效活动打下基础。】

  (三)各择所需,成立小组:

  1、自愿结成小组:现在我们就来划分研究小组,想研究同一个问题的同学站在一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动成组)

  2、毛遂自荐,确定一下组长,学生自选或者自荐担任组长。

  3、确定好小组和组长,再给各自的小组起一个有特色的名字,商量一下活动口号!

  4、生交流自己小组的名字、活动口号!

  【设计意图: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小组,这样的分头行动、对比研究让每个学生在研究中有章有法,有依有靠,并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小组合作与协调能力,凸显了学生的自主地位。】

  (四)制定研究方案(预设25分钟)

  师:现在我们每个小组确立了咱们这一阶段的研究性活动主题,要想让我们的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制订好一份详尽完善的活动方案,怎样制定呢?三、四年级我们已经制定过研究方案,相信制定研究方案也难不倒你们。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小组合作起来制定研究方案吧!

  1、小组方案制定:教师巡视指导

  2、品头论足评方案

  多媒体展示小组方案,师生评价:先“亮点”后不足。指出方案的优缺点,互相学习。

  3、修改完善本组方案。

  五、小结(预设2分钟)

  华夏面食花样繁,源远流长千千年。味美内涵更丰厚,营养体魄保平安。有了研究主题,详细科学的研究方案,接下来就让我们行动起来,走出课堂,大显身手吧!

  【设计意图:适当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精明的设计本身就是创新。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自主、规范地进行活动设计,再通过交流、合作、论证,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大组交流,使学生对活动的目标更明确、活动的步骤更清晰、活动的过程更科学。周密完善、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将为学生顺利、有效地开展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的节日》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传统节日》。下面我将从研读文本说教材、依标扣本说目标、立足学情说教法、环环相扣说流程、思路清晰说板书这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研读文本说教材

  《传统节日》是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识字”中的第2课。本课由一首民谣、两幅插图和三道习题构成。

  这篇课文依据中国农历时序先后,依次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相应的节日习俗,表达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依标扣本说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学段目标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教学重点)

  2.借助汉之星教学平台,指导学生正确认读15个生字,学写3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教学难点)

  3.借助图文阅读,丰富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三、立足学情说教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自信心、表现欲强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游戏激趣、朗读体验、“汉之星”辅助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玩一玩、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环环相扣说流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大板块:创设情境,童谣导入—运用平台,识字写字——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拓展延伸,巩固积累。在第二板块又具体设计读文识字——游戏识字——生字输入——指导书写四个环节。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童谣导入

  在教学开始,我首先通过一首《春节童谣》将孩子带入节日的学习情境中(放音乐),并借助“节日”这一话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为了深化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我利用汉之星“查”的功能,出示“节日”一词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明白传统节日指的是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从而让学生把“传统节日”和“五一劳动节”等纪念日区分开来。

  (第二板块)运用平台,识字写字

  (第1环节)读文识字,寓识于读

  在初读课文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朗读,注意读正确、读通顺。在学生展示朗读成果时,我设计了个别读、同桌互读、全班齐读三个梯度。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热情。

  (第2环节)游戏识字,趣中识记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应该是激发兴趣最好的方法了。我具体设计了以下两个内容。

  1、首先我设计了借助拼音小帽和去掉拼音小帽认读词语、摘苹果、开小火车等层层推进的多元识字活动。在遇到不太好理解的词语,比如“大街小巷”,“乞巧”等,我先让学生试着结合句子和生活去理解,然后通过汉之星?“查”的功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而扫除字词障碍,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然后,我出示与节日和习俗有关的词语,让学生读词语找规律,从而进行分类识记,这既检验了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对节日和习俗有了初步的感知。

  2、接下来,我设计闯迷宫的游戏,让学生随机认读生字。我利用课件出示这九个生字,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学生可能会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形声字等方法认识这些字,为了丰富识字方法,我还会巧用猜字谜的游戏帮助学生识字,比如“手夹丸子四点汤——热”。同时,我会激趣引入“汉之星”辅助教学。比如当学生说到“舟”时,我会相机出示汉之星字源演示;对于多音字“转”,我会借助“汉之星”读音和组词功能指导学生学习;当学生说到“热”时,我会出示“热”的偏旁“四点底”的字源演变,让学生知道它跟火有关,并通过“汉字偏旁”功能出示带有该偏旁的字,巩固识字,丰富学生的词汇量。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又能让抽象的汉字符号变得灵动有趣。

  (第3环节)运用平台,巩固生字(舟、转、热)

  为了迁移到汉之星生字的输入上,我会让学生说出这几个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对这几个字进行拆分并说出它们的编码。当第一个同学说出“舟”的编码是“PDZ”时,我会将电脑调到汉之星输入的界面,带领学生复习独体结构生字的输入方法,接着找生依次说出“转、热”的编码并上台练习。这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巩固了所学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第4环节)巧用平台,指导书写(舟、转、热)

  为了落实本节课有关写字的教学目标,我充分利用汉之星“书写”以及“闪烁”的功能,指导学生关注易错点。

  1、首先是观察,我在课件上出示“舟”“转”“热”三个生字,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里的占位及关键笔画。以“转”字为例,我会引导学生观察“转”左右结构,要写的左右基本等宽;并利用汉之星教学平台让学生跟随软件上的笔顺对这个字进行书空,(播放汉之星,加速)在学生书空时,提醒学生“转”的左边“车”最后一笔为提,右边“专”的第二笔写在横中线上,第三笔竖折折一笔写成,这个地方我会使用汉之星“闪烁”的功能,引起学生的重点关注。

  2、范写,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我会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进行范写,并用儿歌“转眼又是春来到,转字写好有诀窍。先竖后提写车旁,竖笔切记不能长。专字折笔很重要,一笔写成是正道。”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当然,对于其他两个字,我也会逐一指导。

  3、练习,接着让学生在田字格里先描红再练写。在学生练写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及时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对于坐姿端正的同学,给予一颗坐姿星。

  4、展示,学生写完之后,我会通过展台展示一位同学的作品,从以下四个方面(坐姿端正、书写正确、占位准确、干净整洁)进行评价,其他学生进行自评,我鼓励学生再次练习自己不满意的字。

  在此环节里,我充分利用汉之星的功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生字书写的笔顺和美感,逐步练习写得一手好字,从而较为扎实的落实了本课有关写字的教学目标。

  (第三板块)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在这个板块,我会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熟读成诵。我具体设计了节日排序——图片词语手拉手——多种形式诵读几个内容。

  1、首先我引导学生在文中圈画出七个传统节日(汉之星“记号笔”功能),并告诉学生“这七个节日大使跟大家玩起了捉迷藏,躲进了图片里,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把他们找出来吧!”引导学生给节日排序(按顺序摆放图片)。

  2、接着我会出示跟节日习俗有关的词语,并告诉学生“词语宝宝化身‘节日大使’也来凑热闹,那让我们来玩一个词语图片手拉手的游戏吧”,配对之后我鼓励学生结合图片和词语说一句话,比如一生说“春节春节我是春节”,一生说“贴窗花贴窗花我是4号”,另一生说“春节里,贴窗花,放鞭炮,大街小巷真热闹”?这样,通过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巩固了字词,又深化了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认识,还进行了说话训练。

  3、在说话训练之后,我会采用师生、男女生拍手读,“接读”和“问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熟读成诵。比如问读环节,我说什么节,看花灯?学生回答:“元宵节,看花灯”在一问一答中帮助学生牢记传统节日。在反复朗读之后,我鼓励学生自由练习,同桌互相背诵。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巩固积累

  课后作业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和延伸,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回忆一下自己是怎么过这些传统节日的?当时有什么感受?然后分享给爸爸妈妈或者好朋友。)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又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了铺垫。

  五、思路清晰说板书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本课的板书完成之后,呈现出来的是学生在“手拉手”环节完成的词语和对应图片,以及我范写的三个生字。

  在这节课上,我力求抓住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和汉之星教学平台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和愉悦中识字写字,有效的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感谢大家的聆听!

《传统的节日》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传统节日课程。下面我将从课程课程开设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法学法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课程开设背景

  传统节日是最富有文化意味的。如春节,它就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多种文化。从大年三十的吃饺子、吃团圆饭,延伸至正月十五的吃圆宵,体现的是饮食文化;对对子、贴春联之类,这吟诵的是诗词文化;还有玩龙灯、舞狮子,这彰显的便是娱乐文化等等,不一而足。国家课程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是教育的空白区。2008年国务院规定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节假日。休假的出发点并非为了休假,而是为了广大群众能利用假期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回味悠久历史,享受民俗文化。

  民族学者们也指出:我们应该继承传统节日中的精华,要不断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能够以创新的精神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这种文化活动,了解文化的源流。为了让我们的传统再现其精华,也让我们的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基于此,我班进行《传统节日课程》的开发研究,让学生传承节日文化,用经典浸润人生。

  二、说课程目标

  1、通过学习与实践,增进社会与文化参与,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陶冶学生爱家、爱乡、爱国的民族文化情操,尊重并学习不同地域的'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与实践,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质,培养文化生活的兴趣与理想。

  三、说课程内容

  根据中国的传统节日,我确定了本学期要研究的四个传统节日。

  春节(正月初一)知道春节的具体日期,初步了解节日的来历,了解春节的风俗习惯。重点研究饺子文化,并让学生学着制作饺子。

  元宵节(正月十五)知道元宵节的具体日期,初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学会包汤圆和滚汤圆的做法。

  清明节(4月4日)知道清明节的具体日期;初步了解节日的来历;了解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端午节(五月初五)知道端午节的具体日期;初步了解节日的来历;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并学着包粽子。

  四、说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评价的难度分为:参与积极性;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协同能力;活动成果的表述;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等五个难度。如果是课外活动,要求让家长在观察孩子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对孩子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