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厘米小学数学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认识厘米说课稿精品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厘米说课稿精品,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认识厘米说课稿精品1
一、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习,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2)矫正测量方法。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20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练习2,3。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火眼金睛”活动,测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断尺量小刀。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电脑显示课始图,让学生回答:“现在能知道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认识厘米说课稿精品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下面我结合本课的教材、教学程序以及板书设计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并通过看、猜、比、量等学习活动形成1厘米的长度表象。教材紧接着出现的例2,通过量纸条的长度,教学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本课教学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程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课一开始,我首先通过课件演示:小蚂蚁爬过数学书的宽,引出“我爬了多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去量数学书的宽。得出大约有15个小正方体、4个三角形、5个圆片长等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了测量工具:尺子。(板书:测量工具——尺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第一块:感知1厘米。
1、认识尺子
首先,我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发现了什么呢?”学生不难发现尺子上面有数字、长短不一的线、字母cm或者厘米等。我紧接着学生的发现,告诉他们尺子上的数字是刻度、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线,字母cm也就是厘米,厘米是长度单位。从而引出了长度单位:厘米(cm)(板书)以及我们今天的课题:认识厘米(板书)
2、认识1厘米
首先,我会进行课件的演示:这个课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尺子上从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我会让学生观察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长度并指给同桌看。然后我组织学生探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的同时我会用课件显示。接着问学生:“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呢?”学生会发现:每2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每段小棒的长度都是1厘米。通过上面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有了一个切实的认识。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我会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首先,要求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并且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接着闭上眼想一想1厘米到底有多长。最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在让学生找之前,我会先用课件出示一些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也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1厘米。进而我就会问:“0~2是多少厘米?为什么是2厘米?你能从尺子上找出5厘米、7厘米和10厘米的长度指给同桌看吗?”并让学生说说分别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最后我再请学生上台展示。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交流知道尺子上从0刻度到刻度几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就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变迁,并渗透了测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
1、量纸条的长度
这是课本例2的要求,我先让学生拿出教师预先发的纸条,让他们独立尝试测量,量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和启发。接着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是怎么量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情景:“你是怎样量这张纸条的?”、“你又是怎样看出纸条长几厘米的?”“你喜欢哪种量法?”用这些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后我再用多媒体演示量的过程。
2、看书质疑
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我会让学生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让学生翻开书本第3页,请他读一读、填一填、说一说,完成例2的教学。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完善课题:用厘米量。
3、量数学书的宽
完成例2的教学后,我会问学生:“现在你能帮小蚂蚁解决问题了吗?”这时我不急于让学生用尺子去测量,而是先让学生估计:“课本大约宽多少厘米呀?”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量一量进行验证。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再次巩固测量方法。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2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判断练习。
通过让学生举手势判断测量的正误,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进一步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第二层次:操作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1、第3和第8题。
【通过看、估、量、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四)回顾总结,课外延伸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的最后,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回顾学习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
2、课外延伸作业:以厘米(cm)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我希望通过这一作业,让学生巩固新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cm)
认识厘米说课稿精品3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本课教材的编排特点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以后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基础。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 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及本教学内容特点,以及二年级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喜欢生动活泼的建构,我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来确定以下目标:
①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②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自然情境中亲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观察并与同伴交流、讨论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等更多的厘米.
③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估算意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及结合二年级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表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直观演示、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我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同时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直观演示认识1厘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等更多的厘米,体现出寓学法于教法之中。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结合本课目标,我以“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运用”为教学设计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几个环节:
1、动手操作,合作研究;
2、引导探究、训练技能;
3、练习巩固、实践运用;
4、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课堂实施的第一个环节是动手操作合作研究,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的步骤:
1、提出问题: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呢?
2、小组合作研究,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学具来测量。
3、引导观察,发现数据,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中交流。
4、质疑,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可是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5、再次质疑如果测量桌子的长度,用一个个小方块去摆,方便吗?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6、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因为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象,抽象思维还未形成。因此从生活实际引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该知识的理解。落实了第一个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进行估测或实测。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因此在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训练技能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第一个活动:先是让学生感受1厘米。在这个活动中,我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接着让学生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摆出2厘米、3厘米有多长。最后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大概是1厘米。通过这样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学生亲自参与的动手操作过程,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从而掌握本节课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教学重点,从而突破难以建立1厘米的表象这一教学难点。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二个活动是认识尺,我通过
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尺,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么。
2、引导学生用尺测量小方块的边长是几厘米?来认识的。从而为掌握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一技能作准备。
(4)认识更多的厘米。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接着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认识2厘米,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对厘米的理解,培养学生大胆说,从0-2是2厘米,或是1-3是2厘米等等。
为了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充分张扬个性我紧接着设计了第四个活动认识更多的厘米,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厘米和小组成员交流。
有了以上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为了更好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我设置的第三个环节练习巩固,实践运用。在这个环节中,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在测量中出现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我先设置了第一个练习:判断量法的对错。通过这一题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下一步正确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教学用书和《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要重视估测,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我设计的第二个练习是估一估,量一量彩带、铅笔和数学书的短边的长度。(提醒学生先不要量,估计好了,再用尺量一量)并和同伴说说你的估计结果怎样?你是怎样量的?最后得出正确测量的方法: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然后把物体贴紧尺子, 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上的数是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使估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
为了训练学生的测量能力,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我设计的第三个练习是:量一量生活中的实物:请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身边物体量一量,还可以和合作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课堂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小结,升华认识。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 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还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最后我的板书设计是:
认识厘米
1厘米有多长?
如何测量?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认识厘米说课稿精品4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 、教学目标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
1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认识1 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 、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 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 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 10米 ,铅笔长 10厘米 ,身高 120 厘米 等等。
3、亲身体验,从中感悟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在设计本课时,采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 、内容分层细化,着眼一个“实”字
这一课主要分三段进行教学,第一段是认识分米,第二段是认识厘米,最后是认识毫米,课的知识量较大,所以教学时我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厘米”的教学上,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得出从"0"刻度线到"10"刻度线的这一段长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大约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落实米和分米间的单位进率。
认识厘米时,从三角板入手,观察得出1厘米 的长度,同样让学生认识几厘米的长度,其中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评一评,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各单位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安排了量文具盒,让学生既巩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毫米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长,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观念。
5、重过程教学
一般教学在教学新课后都非常注重对新知的练习巩固,有基本训练、专项训练、深化训练,使学生在练中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转而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主要时间集中于学生对1分米、1厘米 1毫米 的认识及建立它们的长度观念,只留少量的时间做些简单的巩固练习。
认识厘米说课稿精品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本课教材的编排特点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以后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基础。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及本教学内容特点,以及二年级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喜欢生动活泼的建构,我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来确定以下目标:
①在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②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自然情境中亲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观察并与同伴交流、讨论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等更多的厘米。
③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估算意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及结合二年级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表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直观演示、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我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同时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直观演示认识1厘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等更多的厘米,体现出寓学法于教法之中。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结合本课目标,我以“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运用”为教学设计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几个环节:
1、动手操作,合作研究;
2、引导探究、训练技能;
3、练习巩固、实践运用;
4、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课堂实施的第一个环节是动手操作合作研究,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的步骤:
1、提出问题: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呢?
2、小组合作研究,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学具来测量。
3、引导观察,发现数据,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中交流。
4、质疑,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可是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5、再次质疑如果测量桌子的长度,用一个个小方块去摆,方便吗?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6、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因为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象,抽象思维还未形成。因此从生活实际引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该知识的理解。落实了第一个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进行估测或实测。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因此在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究、训练技能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
第一个活动:先是让学生感受1厘米。
在这个活动中,我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接着让学生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摆出2厘米、3厘米有多长。最后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大概是1厘米。通过这样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学生亲自参与的动手操作过程,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从而掌握本节课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教学重点,从而突破难以建立1厘米的表象这一教学难点。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二个活动是认识尺,我通过:
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尺,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么。
2、引导学生用尺测量小方块的边长是几厘米?来认识的。从而为掌握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一技能作准备。
(4)认识更多的厘米。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接着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认识2厘米,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对厘米的理解,培养学生大胆说,从0—2是2厘米,或是1—3是2厘米等等。
为了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充分张扬个性我紧接着设计了第四个活动认识更多的厘米,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厘米和小组成员交流。
有了以上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为了更好检测学生掌握的程度,我设置的第三个环节练习巩固,实践运用。在这个环节中,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在测量中出现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我先设置了第一个练习:判断量法的对错。通过这一题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下一步正确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教学用书和《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要重视估测,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我设计的第二个练习是估一估,量一量彩带、铅笔和数学书的短边的长度。(提醒学生先不要量,估计好了,再用尺量一量)并和同伴说说你的估计结果怎样?你是怎样量的?最后得出正确测量的方法: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然后把物体贴紧尺子,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上的数是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样的设计,使估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长度的空间观念,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
为了训练学生的测量能力,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我设计的第三个练习是:量一量生活中的实物:请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身边物体量一量,还可以和合作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课堂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小结,升华认识。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还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认识厘米说课稿精品6
一、 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习,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2)矫正测量方法。
nbsp;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
师: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
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20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练习2,3。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火眼金睛活动,测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断尺量小刀。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电脑显示课始图,让学生回答:现在能知道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认识厘米说课稿精品7
一、 说教材.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可爱的小蚂蚁带入课堂,根据它在桌子上到底爬了多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习,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好奇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设计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2)矫正测量方法。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
师: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
进一步加深正确测量方法的印象。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20分钟)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完成练习2,3。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火眼金睛”活动,测量自己,自己中手掌的宽度,一扎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断尺量小刀。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
电脑显示课始图,让学生回答:“现在能知道长多少了吗?”学生测量出课桌的长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
[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1分钟)
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还有更大的长度单位,我们今后还会学习他们。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认识厘米说课稿精品8
一、说教材
1、《认识厘米》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2、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3、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
4、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由于二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形成,所以我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建立厘米的观念。
二、说学法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加强直观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厘米”的概念,在讨论交流中体验测量的方法。并在现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厘米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感受学习成功喜悦的同时,深深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新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操作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感知、判断推理、主动地学习新知。通过学生的探究,操作,交流,分析,反思等活动,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四、说教具学具
20厘米长的直尺、铅笔、小纸条、钉子、多媒体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设了四大环节:一、创设情境,统一方法,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四、总结课堂,评价学生。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统一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测量课桌的长,这一情境,分四步完成本环节的教学。
1、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运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 只能用尺来量吗?可以用其他工具来量吗?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
2、组织活动: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课桌长边的长度,看看结果怎样?
3、质疑:我们测量的是同样大小的课桌,为什么大家说的数却不同呢?
4、统一:我们选择的工具不同,标准就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同,为了统一标准,人们就发明了尺,所以用尺量更好些。
第二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分五步完成本环节的教学
1、认识尺,出示学生尺,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学生带着问题,交流、讨论、发现、总结得出:直尺上有刻度线、数和长度单位厘米,并了解到:一般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从而揭示课题。
2、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呢?首先教师通过电脑演示,让学生了解到: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说明屏幕上的一厘米是放大的。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接着让在自己的尺上找出0刻度线到1刻度线这一大格, 并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从尺上找出1厘米,不局限在0——1,只要是一大格都表示1厘米。
3、认识几厘米,在尺上找1厘米的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发学生思考:刻度0到刻度3是几厘米?为什么?刻度0到刻度4呢?你发现了什么?在活动交流中,总结出: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4、量一量,首先要结合对直观图的观察,讲清楚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基本方法,即:先把尺放平,然后把0刻度线和物体(或线段)的一端对齐,看物体(或线段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接着利用基本的方法,教师安排一些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可结合51的想想做做中的`练习1,进一步形成技能。
5、画一画,学会了正确地用尺测量线段的长度的方法,组织学生尝试画出一条4厘米的线段,在操作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进一步矫正测量方法。第三环节,巩固应用,理解掌握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完成练习2、3、4、6。
通过量、看、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二层次:开放性练习。
1、估测:开展活动测量自己,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了解身上的尺子。
2、想想做做5,先估计,再测量中指的长,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文具盒的长,活动开始前,可以让学生简单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实际测量后要让学生将实际测量结果和估计结果进行比较。
第三层次:发展性练习:断尺量小刀。利用一把断尺进行物体的测量,然给学生字测量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科学的,合理的测量方法在学生的体验之中不知不觉地生成。
第四环节,总结课堂,评价学生,及时总结本课知识,评价学生,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厘米,总结全课后,教师可设问:如果测量学校操场的长,你觉得用厘米作单位合适吗?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这一问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认识厘米说课稿精品9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 、教学目标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
1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认识1 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 、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 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 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 10米 ,铅笔长 10厘米 ,身高 120 厘米 等等。
3、亲身体验,从中感悟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在设计本课时,采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 、内容分层细化,着眼一个“实”字
这一课主要分三段进行教学,第一段是认识分米,第二段是认识厘米,最后是认识毫米,课的知识量较大,所以教学时我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厘米”的教学上,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得出从"0"刻度线到"10"刻度线的这一段长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大约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落实米和分米间的单位进率。
认识厘米时,从三角板入手,观察得出1厘米 的长度,同样让学生认识几厘米的长度,其中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评一评,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各单位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安排了量文具盒,让学生既巩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毫米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长,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观念。
5、重过程教学
一般教学在教学新课后都非常注重对新知的练习巩固,有基本训练、专项训练、深化训练,使学生在练中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转而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主要时间集中于学生对1分米、1厘米 1毫米 的认识及建立它们的长度观念,只留少量的时间做些简单的巩固练习。
【认识厘米说课稿】相关文章:
认识厘米小学数学说课稿05-02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09-14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03-04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03-23
《认识厘米》的教学反思12-22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0-19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09-26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4-20
数学《认识厘米》教学反思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