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热力环流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热力环流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力环流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本节课主要讲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又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打好铺垫。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而课本P55的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又是本知识点的`一个拓展,为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加强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培养学生联系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我就把这部分拓展性知识作为必修部分的补充,安排在同一节课。
(二)教学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太阳辐射在纬度间分布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生判读原理图和示意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教学难点
空气的垂直运动与气压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校高一学生从总体上来讲,知识面比较狭隘,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较欠缺。但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探究欲望,若是能给予一定的引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地理又是一门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突出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实现知识的迂移,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考虑,采用教学方法如下:
(一)教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注意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并借助探究式实验、绘图、分析图表、资料等活动和多媒体演示手段,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作为“热力环流”知识的一个拓展,课本P55的问题研究,限于相当部分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所以在课堂上,还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手段,以小组合作方式,查阅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热力环流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热力环流。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热力环流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节中第二部分的知识,主要通过实验的方式介绍了大气运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热力环流的成因,同时通过对海陆风与山谷风等生活现象的分析,深入理解热力环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本节内容运用到第一章中的“太阳辐射”等相关知识,又为后面要学习的“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等奠定知识基础。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一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提高从实验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实例,发展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实验活动,获得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地图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播放歌曲《军港之夜》,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你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并提出疑问军港的夜晚吹的是不是海风呢?进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从学生所熟知的歌曲出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设置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实验感知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感知到热力环流的现象,我采用“玻璃缸实验”的方式,将抽象变直观,从而解决学生的疑问。
首先,给学生展示实验:
在展示实验之前,我会给学生介绍实验的装置,并且给学生演示实验步骤,提醒学生观察有色香的运动轨迹这一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容器中的红色的烟运动方向是什么?顺时针还是逆时针?(顺时针)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热力环流形成直观的感知,为探究原因奠定基础。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探究过程
在我演示完实验之后,我会让学生四个人为一小组,把刚才的实验过程画在草稿本上面,并且同桌之间尝试着去分析一下整个动态过程。
在学生自主分析,合作讨论之后,我会请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展示讨论结果,及有色香的运动轨迹示意图,鼓励学生尝试分析有色香运动的原因。当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同时理解了实验现象之后,我会迁移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示意图的形式概括这一类现象。
我会结合热力环流过程示意图进行讲解。
①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
②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空气流走气压变低,空气集聚气压变高)
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风)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水平)
通过连续提问,学生能够逐渐得出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最后我会与学生一起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冷热不均一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一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气压梯度力)一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分析、小组合作,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地图法的运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有利的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3.具体表现
结合课本的活动,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体现出热力环流的原理。随后让学生以海陆风为例,画出白天与晚上海陆风的'示意图,随后通过多媒体演示海陆风让学生得出结论:在海滨白天近地面吹海风,夜晚吹陆风。同时解决课程开始时的疑问,之后补充山谷风和城市的热岛效应,并运用多媒体演示过程,做相应的讲解分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并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加强对其的认知与探索。同时还能够做到前后一致,解决导入环节所设置的疑问。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内容,并着重对热力环流的过程及表现进行回顾和梳理,加强学生对于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画一幅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岛环流图。假定城郊之间存在一个污染严重的企业,应该如何处理。
【设计意图】有助于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我采用的是综合式的板书,它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意图、落实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热力环流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热力环流》。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首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形态。是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等的基础,更是本章教学重点。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一学生已有一定气候方面的基础知识,也懂得热胀冷缩的道理,这些都为他们学好本堂课奠定了基础。但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缺乏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不能快速的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直观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开展实验活动,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难点】
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地理现象。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实验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四个部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拓展→小结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采用运用设置情境、设置悬疑的方式进行导入,首先播放歌曲《军港之夜》,给学生设疑:这首歌曲的歌词有点问题,大家能找出来吗?
采用设疑的方式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欲望,为后面的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实验感知
首先展示“烟雾飘动试验”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思考这么两个问题:①烟运动方向是什么?(顺时针)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冷热不均)
展示实验,把“无形”的热力环流变得“有形”,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另一方面为后面学生探究热力环流的过程奠定基础。
(二)探究过程
过程的探究式本堂课教学的重难点部分,因此采用学生绘制交流,教师讲解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实验过程画在草稿本上面,并且同桌之间尝试着去分析一下整个动态过程,学生展示交流。
在教师讲解热力环流的过程中要注重两点:
第一,采用示意图进行教学。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较为抽象,采用示意图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形成过程。
第二,采用层层深入的问题牵引学生的思路,辅助学生理解。
我设置如下三个问题:
①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
②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空气流走气压变低,空气集聚气压变高)
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风)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水平)
最后让学生归纳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这样一方面能够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具体表现一一海陆风
为了加深学生对热力环流的认识,为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因此进入海陆风的学习。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的过程,因此海陆风的学习主要采用学生自学交流,教师点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结合热力环流的知识,绘制海陆风的示意图。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海陆之间是有差异的,海洋的比热容大,陆地的比热容小。海洋比热容大,所以升温慢,降温慢;陆地比热容小,所以升温快,降温也快。)
学生展示成果。
教师进行重点归纳归纳。海滨城市白天吹的是海风,晚上吹的是陆风。
环节三:巩固拓展
把导入环节抛出的疑惑提出来。《军港之夜》,学生能够结合学习的热力环流和海陆风的相关知识得出,歌词中应该是“陆风”,而不应该是“海风”
我会顺势鼓励学生的表现,希望学生能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学以致用,做一个真正的地理人。
环节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课后搜集城市风的相关资料,绘制出城市风的示意图,并且想想城市风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七、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的是综合式的板书,图文并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今天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考官。
热力环流说课稿4
第一部分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第三课时,在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但却是理解本章“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同时它也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历年高考中多有考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它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理论解释城市风、山谷风和海陆风。
四、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而且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五、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实验演示和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六、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法:在讨论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享受集体荣誉及成就感。
探究发现法: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由浅入深,水到渠成。
案例分析法: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实现知识的迂移。
七、说教学媒体
采用自制课件进行教学,课堂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生动,易于反馈,便于学生理解;课件容量大便于节省不必要的时间,从而能够集中精力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第二部分
八、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课程导入,实验演示探讨成因,案例活动迁移扩展,课堂小结。依据学生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各内容模块按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活动、教师辅助的思路进行。具体安排如下: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六出祁山,在葫芦谷(现在的渭河谷地一带)火烧司马懿大军,眼看曹军就要遭受灭顶之灾时,突然大雨倾盆。诸葛亮喟然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后人却这样评价:火是诸葛亮放的,雨也是他自己下的!雨怎么会是诸葛亮下的呢?学习了本节课后,你就会做出结论。引出热力环流。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内容。
二)、通过实验与学生共同探讨热力环流的成因
实验演示:分别将点燃的蜡烛放于教室门口和门口上空,让学生观察蜡烛火苗及烟的运动方向(地面的蜡烛火苗吹向教室内,而上空吹向楼道),并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1、引导学生一步步画出教室与楼道间的热力环流图,从而由个别推向一般,引向大气热力环流的普遍规律。
2、引导学生归纳热力环流形成的纲要。
推导规律:太阳辐射地区不均——>地区间冷热不均——>空气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空气水平运
动风(“空气上升或下沉”“空气水平运动风”构成了热力环流)。说明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举出这种运动形式在地理环境中的两个实例。空调和暖气的位置、烧开水时水的运动方向举出这种运动形式在地理环境中的两个实例。
三)、典型的热力环流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完成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具体实例: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让学生画图总结每种局部热力环流的规律。
1、城市风(自绘)热力环流对城市环境,城市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让学生能够利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2、知识的迁移:通过城市风的研究,让学生分析“海陆风”和山谷风的形成;同时回答课堂导入的问题。
结合身边的地理,由学生亲身体会的现象出发,运用现学的原理,探究自然现象的成因。促进知识的迁移。
四)、教学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脉络: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大气垂直,水平运动构成地区间的热力环流,并引申我们分析的是一天之中由于温度的日变化,产生的冷热不均,引起两地风向的变化。那么随着季节的变化,受热不均的地表大气又是如何变化的呢?从而为以后的“大气环流”埋下伏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九、巩固练习
课后巩固和强化所学内容根据课本P48活动题。让有FLASH知识的同学设计一个“热力环流的形成”的动画图,并在班上展示给学生看。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在整个教学中注重以灵活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感性认识出发,拓展思维,通过讨论解决问题,获得理性知识。
板书设计:2.3热力环流
1、形成原理
2.典型的热力环流
第三部分
十、教学反思
1、课时的安排:1课时。
2、这节课的三维目标比较合理,紧扣知识点围绕知识点来展开。
3、这节课的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另外学生必备的空间建构能力还较弱,所以授课时我用实验和必要的多媒体课件解决这两个问题,变抽象为直观,变二维为三维。利用这两个手段不仅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更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和探究欲望。设置一系列探究问题,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多数同学完整的绘制出热力环流示意图,少数同学在我指导下也完成了任务,只有个别同学在讲解完后才完成示意图绘制,从而顺利完成教学重点。
在运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时,联系学生身边的地理问题,引导其分析最熟悉的城市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使学生学习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同时提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有关城市热岛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的信息收集能力。总之,通过三个案例的反复分析,不仅使知识顺利迁移拓展,而且最终突破了本节课难点。
4、在教学中,设计问题时注重问题的难易结合,由浅入深,符合教学规律和认识方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及时进行每个环节的小结,强调重点内容,争取使学生当堂记忆消化。
5、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为:利用“烛焰在门口的移动方向模拟热力环流”,该实验不仅可操作性强、节省时间,而且效果良好。其次,利用三个案例增强了学生理论分析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解释身边的地理。
6、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前两个班做实验时,没有和学生强调纪律,因而导致楼道有点吵闹;另外在时间安排合理性上要更加努力,争取在当堂完成练习作业。
热力环流说课稿5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结构和地位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点,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有助于大气运动原理、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高考中结合等压线、城市风、海陆风等是考查形式。
二、说学情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思考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③培养学生联系、联想、整体的分析能力。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第二部分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生活实例分析法,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2、理论分析讲解法,在本课中,知识原理比较复杂,不易掌握,仔细的分析阐述有利于学生理解根本的原理,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二、说学法
1、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在身边发生的地理现象,比如风的产生,这样可以感受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会增强学习兴趣。既可以掌握知识的本身,又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2、问题探索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第三部分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新课导入,提问:在空旷的位置,有一建筑物,建筑物的附近会出现风,原因?以此激发学生激发学习热情。
二、复习气压有关知识
1.绘气压柱状图,提问气压概念,再提问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压面。
2、小结: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高压总比低空的气压低。 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入气压知识复习,为后面分析热力环流形成作铺垫。
三、启发学生分析电脑课件中以空气柱描绘的热力环流形成图式
1、指出图中若A、B、C三地受热均匀则大气无运动。
2、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
3、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
4、动画演示热力环流过程,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
5、学生观察、领会,并动手在草稿上画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在此,通过直观教学,形成感性认识。通过电脑演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思考、回答,教师的讲解、归纳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化繁为简,一环扣一环,加深理解。
四、归纳热力环流的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并说明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让学生边听,边做笔记,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深化对地理现象发展过程的认识。
五、分析热力环流的过程中的气压,比较课件中的图①②③④⑤⑥各点的气压值高低,让学生思考,再总结评价,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并能真正理解热力环流中的气压变化。
六、小结: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思考、归纳、总结 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
七、讨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案例1、展示海岸图片,让学生根据温度的差别绘图说明海陆风
案例2、分析山区山谷风的形成
案例3、根据城市市市区和郊区的温度差别,引导学生分析 “热岛效应”原理。让学生作图城市风推导分析绿化带的布局、工业区的布局、卫星城的布局与城郊环流圈的关系。学生讨论并回答。激发兴趣,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学以致用。
课堂巩固练习,练习、引导、提示、思考并回答 测试学生运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热力环流说课稿】相关文章:
《大气环流》的地理教案01-05
热力公司职工述职报告(通用5篇)12-26
说课稿小班健康说课稿04-14
实用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通用11-27
给排水及热力管道安装分包工程治安防火合同09-10
小学音乐说课稿 《故乡的小路》说课稿05-06
小班常识说课稿 动物的尾巴说课稿05-07
《秋天》说课稿04-14
精华说课稿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