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说课稿

时间:2023-11-25 07:10:3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短歌行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短歌行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短歌行说课稿

短歌行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建安文学开创者曹操的著名作品,也是汉魏诗歌的杰出代表。这是一首曹乐府诗歌,全诗运用比兴、典故等艺术手法,抒情与言志相结合,表现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本单元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的基本特征是意象明朗、语言精炼、情感真挚。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教师应以点拨为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汉魏诗歌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视对诗歌大意的疏通以及对重点知识的讲解。

  2、说学生情况

  中国古典诗歌对于学生并不陌生,从小学到初中都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许多著名作品学生都能吟诵,所以都有一定的古典诗歌学习基础。但是,汉魏诗歌时代久远,语言精炼,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时不仅要熟读、背诵,还要了解诗歌特点,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新课标就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的功能。”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大意、掌握诗歌意象、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依据]:单元要求: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意象的意义,把握诗歌的情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鉴赏古典诗歌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现手法,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蔡元培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依据]:新课标“诗歌教学应注重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语言美。”(只有加深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才能更好的领悟作者的情感,只有加强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学习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语言美。)

  四、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

  [依据]:《新课标》要求:诗歌教学要以朗读指导为基础,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境界。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熟读涵咏,乘着歌声的翅膀远觞,超越时空,于千载之下和诗人达成心灵的默契,方乃培养读诗鉴诗的正确途径。)

  “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叶圣陶

  五、说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

  1)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2)品读诗歌,领会感情;

  3)欣赏意象,体会语言;

  4)结合小结,拓展训练。

  2、导入:话题讨论——中国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观”。

  (通过对古代帝王“人才观”的讨论引出魏武帝曹操的对人才的重视,导入课文。)

  [依据]《新课标》要求:“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教育家皮亚杰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托尔斯泰

  3、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朗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全诗的感情基调——“忧”。

  2)在初步感知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后,带着“忧”的情感再齐读课文。

  4、课文赏析

  1)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诗歌大意。

  (主导问题:通读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在忧什么?)以“忧”为线索,理清诗歌大意。作者通过对“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就”三种忧愁的'抒发,表达了渴望人才,一统天下的愿望。

  2)解读诗歌意象。

  (主导问题:通读全诗,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哪些意象?)以诗歌中的重点意象:酒、朝露、鹿、明月、乌鹊等进行解读,领会其营造的诗歌意境:为人才,为天下的大一统而忧愁幽思。(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概括分析诗歌艺术手法。

  (主导问题:通读全诗,可以看出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对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概括总结:比兴、典故、抒情与言志结合。

  [说明]:通过主导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依据]新课标“鉴赏古典诗歌,要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诗歌的语言艺术魅力。”(汉魏诗歌,时代久远,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赏析诗歌之前需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作者感情脉络理清诗歌大意。而意象的解读和诗歌艺术手法的探讨是学习这首诗歌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应分别予以讲解。)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

  六、说课文小结

  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忧愁中透露出的作者一统天下的宏图大志。

  七、说拓展训练

  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观。

  [依据]:新课标“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

  八、说课后作业

  写一篇短文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对你的启示。

  [依据]:新课标“通过学习必修课程,应具有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九、说板书设计

  以作者的情感“忧”为线索概括出“忧”的内容,最后总结出诗人的抒情言志目的:渴望人才,一统天下。

  [依据]:新课标“板书图示的基本功能是用简洁、醒目的板书、图标和形象,勾勒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的特点,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教学总结:

  一首《短歌行》让我读懂了曹操,人生虽然短暂,但是人的思想和事业可以穿越时空,在时间的原野上奔跑。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那激荡于胸中的壮志之忧,但是我怎样才能更好的把这种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呢?于是我决定让学生通过读真正的去感受,去领会。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以至于有了贤才难求之忧。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上,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眼”,再通过读找出诗人的三种忧,并让学生自己试着欣赏三种忧,在学生赏析时,我适当点拨,指导方法,给学生以鼓励。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读,有,学生的齐读,学生的自读,个别学生的美读,共5次,让每次读都带有目的性。使学生在反复读中理解、赏析诗歌,最终背诵全诗。

  在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让学生试着来赏析。为了使学生的欣赏有的放矢,我引导学生找出诗眼“忧”,并围绕着这几种忧进行赏析。在赏析中给学生以学法上的指导,如:怎样找诗眼这类问题。

  《短歌行》这首诗的理解上有两大难点。一是用了大量的典故。在学生赏析的时候我进行了适当的点拨,使学生知道典故的含义,更准确的把握全诗的情感。二是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不易把握。在这方面我引导学生分析诗中三种忧的内在关系,这样对诗人情感的脉搏就可以准确的把握,并理解它的变化。

短歌行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

  而《短歌行》是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强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因此,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3)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4)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并学习曹操“忧”而奋发,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把教学重点放在感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这一目标上。只有把握情感才能更好地把握主旨,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从而更好地把握全诗。我们力求通过阅读,结合背景,分析讨论,最终落实。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针对平时教学中学生很难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现状,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自然落在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上。引导学生利用注释理解作者引用诗句的含义,揣摩作用,从而掌握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1、我所要教学的对象是(7)和(11)两个理科拔尖班。就课堂教学而言,(7)班偏活跃,(11)班较沉稳。从月考成绩来看,两个班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较好。

  2、这一届的生源以城镇学生为主,学生知识面相对较广。在每周一篇的随笔中,不乏有思维独特,文采斐然的文章。

  3、理科生学习任务重,分配给语文的时间少,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很多教学任务只能依赖于课堂时间来完成。

  由此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主要为:激发学语文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一种技术。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设计教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不愤不启,不诽不发。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

  (二)说学法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沉淀的四重境界。

  1、诵读法——鉴赏语言,领悟情感

  2、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其中诵读法很重要。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诗歌不读难以把握隐约含蓄的内容,诗歌不读难以感受悠远深邃的意境,诗歌不读难以体会至深至切的情感,诗歌不读难以玩味灵动鲜活的语言。因此,在学习诗歌方面,我要求学生采用形式多样的诵读。重点是全班的齐读,配乐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较好地把握诗歌的音韵节奏,领悟诗歌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课标要求,我对本课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

  学时期。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

  介绍诗人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介绍创作背景

  在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行:古代诗歌体裁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历史是任人涂抹打扮的小姑娘,千年烟尘后,历史人物的模样难免模糊现在。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所知道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1、朗读、初步感知:尊重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让学生自主阅读,读顺。再进行提升指导。

  2、正音:教师使用多媒体出示对此诗预设的重要字的读音、字意。

  3、学生试读,点评指导:表现出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4、播放配乐朗诵。师范读,生齐读。

  (三)、文本赏析过程(重点难点)

  关于课文内容的探究,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四点:一、到字里行间去;二、到文字背后去;三、到诗人心里去;四、到我们心里去。即分别是着眼于诗歌的字面内容、艺术技巧、作者情感和读者体悟四个方面。

  教学方案:教师预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请举例?可以互相讨论。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浇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琵琶美酒夜光杯――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

  过渡:可以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酒也常与某种情感相连,那么曹操的《短歌行》诗眼。

  1、请你找出这首诗歌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情感焦点是“忧”

  2、诗人为何而忧呢?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问题1:诗人“忧”什么?——板书:人生苦短

  2、作者表达情感时用了什么修辞?这种修辞的好处是什么?

  设计意图:领悟忧的内涵,并体会诗人情绪低落到极点 。要读得慷慨悲凉。 明确: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补充: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它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作用: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过渡: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只好借酒浇愁。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

  3、问题2:曹操《短歌行》开头感慨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是不是很消极呢? 设计意图:感受诗人强烈的个性,并学习其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过渡: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4、问题3: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是如何体现的?找出相关句子,体会其艺术特色。

  设计意图:领悟诗歌的艺术趣味。对人才的渴慕,是诗人对忧愁的自己排解和振作,要读出渴盼。

  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补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5、问题4、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设计意图:感受曹操广阔的胸襟。并把握诗人面对冷月触发愁思,要继续读出渴慕人才的情思。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过渡: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6、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问题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一句本为景物描写,正是这样的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愁思。那么,本句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呢?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主旨。揣摩诗人渴望人才的深深忧思渗透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因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情绪由低落转高昂。

【短歌行说课稿】相关文章:

《短歌行》说课稿(语文版高一必修二)04-14

短歌行04-14

短歌行教案03-04

《短歌行》导学案04-14

短歌行教学设计03-03

《短歌行》导学案04-14

短歌行教学反思02-03

短歌行教学反思03-07

短歌行教案的教学设计03-04

曹操毁誉皆因《短歌行》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