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篇1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第2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内容后,所要学习的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主要安排了两项活动:
一、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学生通过对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现象的观察,再进行相互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的溶解过程形成清晰的印象;
二、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状态的异同,从而建立“溶解”的概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的表达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为下一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基本认识;而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也使学生积累了一些对溶解现象的感性认识。但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好奇心很强,积极性也很高,但表达交流和自主探究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加强引导。根据科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上述教材、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从溶液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心里特征,在上述目标中,我以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为本课教学重点,以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为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在本节课,我将用开放的教法来引导学法的开放。在教法上,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验观察和比较过程中形成对溶解的直观认识,并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在学法上,主要是自主探究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真正体会到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其次是交流讨论法,通过学生对原有认知及现有结论的交流,使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认知冲突,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四、教学准备
为每小组准备:一杯水、一支搅拌棒、少量高锰酸钾、药匙、记录单
教师自己准备:小黑板、一杯食盐水、一杯水和面粉的混合物、一杯沙和水的混合物、过滤装置五、教学程序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科学教学应力求从儿童身边的事物,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提出有关科学问题。所以,我对本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提出问题: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让学生进行猜测,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为了能清晰地观察到物质的溶解过程,应该选用怎样的物质?从而引出新的课题,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
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高锰酸钾,并提醒学生取用化学药品应使用药匙。再让学生简单地观察一下高锰酸钾,在观察后对高锰酸钾颗粒进行描述,从而初步认识这一物质。其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高锰酸钾溶解实验,观察的同时做好记录。(创设真实的科学探究氛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像一个科学家一样去探究问题,激发其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学生根据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对物质的溶解过程形成较清晰的认识。
(在讨论与交流中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评价和接纳不同观点等开放的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尊重和欣赏不同意见,并从他人意见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三)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研究活动,与本节课研究的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完成比较记录表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状态的异同,从而建立起溶解概念。
(四)延伸拓展
讨论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哪些物质不能够溶解在水中?
(将科学课堂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各种通信懂得人们常用通信电报、电话进行联络。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的各种通信,培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指导看图,说说图上画的`都是什么样式的通信。
1、引导看图。
2、小组互相讨论
3、指名说
(1)烽火报警(2)驿马送信
(2)飞鸽传信(4)电话
(5)步话机(6)电报
(7)卫星通信(8)电视电报
(9)移动通信
三、组织学生讨论
你们见过这些通信吗?它们有什么好处?
四、师介绍各种通信在现代化中的用处。
五、课堂训练
1、思考:
(1)你知道哪些通信方式?
(2)这些通信是怎样通信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讨论情况。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其它的通信方式。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篇3
一、说教材
《斜面的作用》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本单元认识的最后一种简单机械。本课是按照“问题――实践――结论――应用”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分三部分:
1、通过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车上搬运重物的实验,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斜面。
2、通过实验认识斜面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分为两段:首先认识斜面有省力作用,然后认识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3、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其中“用实验验证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运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注意控制变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教学拟达到以下目标: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要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本节着重于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课前我仔细研读教材,结合实际对分组材料进行了变通,如斜面坡度的大小改用一个纸盒的几个不同高度的立面来控制,用一厘米宽的纸条来控制塑料板斜面探出部分的一致性,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操作更规范易行。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为了取得合作的实效性,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小组分工明确:实验前确定了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协调大家的工作,安排每人实验操作的顺序。这样大家分工明确,操作时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取得较好效果。
(2)成员轮流实验:操作时,我建议学生每人操作实验中的一个步骤,这样依次轮换,做到人人有参与,人人有收获。
(3)及时记录:人人有实验记录单,既做观察员又做记录员,防止学生松懈。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用谈话法说运河桥的斜坡引出斜面,再配合教材明确什么是斜面。教师做明确说明: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问是搬油桶还是借助斜面滚油桶到车上更省力呢?说斜面能省力光凭感觉还不行,还要用什么来证明。
2.斜面是否省力要靠比较才能判断。问学生怎么设计证明斜面是否省力的实验呢?
3.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先称出物体(小车)垂直时的拉力,然后记下物体(小车)在斜面运动时的拉力,再进行比较。教师逐一出示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并演示组装、分发材料和实验记录单。实验要求:
⑴、由小组长分派每人操作一个实验步骤。
⑵、把小车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均匀上行,在小车运动过程中,观察测力计的读数。
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⑷、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你的实验数据,有什么发现?
⑸.学生分组讨论斜面是否能够省力。最后小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学生通过上一个实验发现了同样的物体省力情况不同。问学生答案。希望学生找到可能是由于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的原因。
接着让学生猜想从低处到高处走楼梯和爬梯子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斜面坡度的大小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省力情况,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坡度的四级梯度要按照先高后低的实验顺序进行,可以把塑料板搭在小车外的纸包装盒的几个高低不等的立面上作前三个坡度,最后最小的坡度用塑料板搭一支笔来完成。为保证对比实验中塑料板搭在斜面以上的部分也相同,借助两厘米宽的纸条使露在斜面以上的部分和纸条宽相同就行了。)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实验记录单)
四、学以致用
先启发举例:通过教师用线在圆珠笔上绕两种螺旋线让学生观察后比较哪种螺丝更容易拧进木板中去,问学生为什么你会这么选择?然后想一想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再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斜面。
最后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简单机械?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缺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板书:
斜面的作用
斜面可以省力
坡度越大用力越大
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篇4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
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
2.教学探究目标:
学会搜集证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事物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对土壤中的动植物产生兴趣;能够如实的描述土壤中的动植物,尊重事实,养成实事求是的意识;
学会倾听,愿意分享,乐于表达,小组间做到团结合作。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认识,让学生意识到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理解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
教学准备:
土壤、水槽(放土壤的容器)、放大镜、镊子、铲子、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出示土壤的图片
土壤是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熟悉的是每天我们都能看见,在路上、在院里、在校园的角落。而陌生在于即便我们经常看到,但很少有人蹲下身来仔细的观察过土壤。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土壤以及土壤中的动植物。(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土壤随然在我们身边,但大多没有仔细观察过土壤的世界,调动学生观察土壤的兴趣) (二)观察土壤。
1.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土壤。
土壤中都有什么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去观察,有针对性的做实验,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1:土壤中可能会有小生物和一些枯叶子
生2:观察要仔细认真,有顺序,细致到每一个角落
生3:放大镜是放大一些小东西的,镊子用来夹物体,铲子用来铲土,观察土壤里的动植物
生4:在观察中要认真仔细,不漏掉每一个角落,要按一定的顺序,不要伤害土壤里的小生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测土壤中有什么,从而激发去挖掘的欲望,并让学生能够再说的过程中,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的的想法)
出示注意事项做补充。
2.观察土壤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及时留下观察后的证据,做汇报时有据可依)
3.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第二课时
(三)研讨活动。
1.我们发现了多少种依靠土壤生长和生活的植物和动物
(设计意图:在相同的时间内,小组之间发现的种数可能会有所不同,认真仔细有序全面的小组会发现的比一般小组多一些,可以形成组间竞争,激发学生观察的热情)
2.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动植物和土壤的“关联”的`认识,即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认识,很多动植物都需要依赖土壤而生存) (四)拓展。
用防水胶、木条、有机玻璃做一个扁的透明观察盒,往观察盒里倒满土并注意保持土的湿润。把蚯蚓或是蚂蚁放到土上,再铺一些嫩草和树叶,观察蚯蚓或蚂蚁的活动。
(设计意图:拓展活动有效弥补了学生不易观察到的土壤下的动物生活情况。不同地区可以考虑“蚂蚁工坊”这一材料替换,但观察蚯蚓从观察环境的真实性和观察成本来看都更为适宜。)小学科学说课稿篇6
●说教材
热胀冷缩是指物质遇热膨胀和遇冷收缩的性质。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有些水泥路在冬天的时候会裂开;茶壶里满壶的水在烧开时会有水溢出来等等。热胀冷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乒乓球踩瘪了,可以浸在开水里烫一下,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力变大就会重新鼓起来;果酱瓶的铁盖子拧不开,我们只要把瓶子倒过来放在热水里浸泡一会,玻璃瓶和铁盖子放在热水里都会膨胀,但是玻璃膨胀小,铁盖子膨胀大,瓶口和铁盖子之间的缝隙就会变大,瓶口就容易拧开了。一般物体都会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只是有些物体不是变化比较小,我们很难看出来;有些物体变化比较大,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出来。
中班的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不断增强,他们会很惊喜地发现这个世界很神奇:为什么袋鼠爸爸会生孩子,我们的爸爸不会?为什么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外星球有没有和我们一样的小朋友?等等。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提出的问题也都是以“为什么”为主,他们关注现象,更关注现象后面的科学道理。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的世界,他们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中班孩子对热胀冷缩的现象在生活中有遇到过,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经验还不是很系统,很科学,因此在中班开展“热胀冷缩”的科学探索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整合、梳理、提升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还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观察,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理念。
●说目标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教学活动内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
2.知道热胀冷缩与生活的关系,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其中“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我将提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在活动中通过幼儿猜测、操作、记录和交流来解决重难点。
●说准备
根据活动的目标,我提供人手一份的瘪乒乓球三个、杯子三个、记录纸一张,每人两个笑脸贴纸,大记录纸一张,ppt 1.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瘪乒乓球、杯子,是为了让幼儿进行实验,感知热了能使物体膨胀的现象,这份材料很好地体现了《纲要》所提倡的“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让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记录纸的设计很简单,但是它的提供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记忆实验的结果,让孩子有据可证,更让幼儿学会尊重科学的实践和真理。
2.笑脸贴纸是让幼儿将自己的猜测或是实验结果展现在大记录纸上,便于教师和同伴的统计。大记录纸可以将幼儿的猜测和操作结果进行汇总,便于幼儿直观地了解同伴的想法和实验结果,并便于更好地进行相互交流。
3.Ppt的内容是由一个生活录像短片“怎么办”和“热胀冷缩在生活中应用”图片组成的。录像短片是为了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图片是为了帮助幼儿扩散思维,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说过程
第一个环节:引出课题
采用看录像短片的形式,将生活中现实的场景展现在幼儿面前。通过一个小朋友的困难,激发幼儿帮助他的愿望,继而激发幼儿想出各种办法使乒乓球变圆。通过这一个环节幼儿的交流,教师能较好地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
第二个环节:猜测实验
通过幼儿的猜测,让幼儿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在同伴和教师面前,允许孩子出错。
接下来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让幼儿崇尚科学,形成让事实来说话的观念。当然,实验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变化的过程,需要孩子仔细观察,从而发现“热胀”的现象。
通过记录实验结果,让幼儿尝试简单的记录方法,学会看简单的记录表。
在交流中,让幼儿了解同伴的想法和经验,促进幼儿间的交流。
教师的小结是对生活现象的科学提炼,让幼儿初步感受科学的严谨性,了解物质的这种现象是“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个环节:讨论交流
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让幼儿对自己观察到的生活进行表达,教师能从中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能引发幼儿对生活更积极地观察和探究。
通过ppt的展示,图片的直观性更能让幼儿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是这么广泛,科学无处不在。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篇5
一、说教材
《能量的转换》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放映幻灯1),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放映幻灯2)通过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四课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能量最基本的特点————能量的转换。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第二部分:认识能量转换的过程。第三部分: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第四部分:拓展活动——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放映幻灯3)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科学探究: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2)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能量的转换。为此特做如下教学准备:录音机、火柴、缝衣针、花生、凉水、不锈钢汤勺、软木塞、大扣子、长1米左右的线绳、DVD教学资料。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5个环节组织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认识能量转换的概念。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放映幻灯4)再通过开灯、放录音、搓手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
环节二、亲手实验,感知能量转换的过程。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为两个层次循序渐进突破。(放映幻灯5)首先采用美国杜威先生“做中学”的教学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四人一组完成小实验。先在汤勺里倒入适当凉水并测好水温。然后固定花生米,点燃花生米加热水,对比加热前后水温的变化,最后组织学生描述能量的转换过程:划着一根火柴,人体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这个小实验简单易操作,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真正的科学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学习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时,才能更好地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地发展其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篇6
教学目的
1、学生学会做纸音盒。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到乐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
纸盒橡皮筋铅笔学生也自备一份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教具
2、检查学生自备学具情况。
二、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观察
1、用铅笔尖在纸盒一端的盒盖正中钻一小孔。
2、将橡皮筋的一端穿过小孔。
3、将穿过小孔的`橡皮筋打一个结。
4、将盒盖盖紧。
三、学生分小组动手做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展示作品
从小组做的作品中选出一、两个较好的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五、布置作业
课后自己再制作一个纸音盒,听一听它会发出声音吗?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篇7
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石门县楚江镇第一完全小学的吴莉,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一、 说教材
《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节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水"这个单元中的第二个课题《浮与沉》中的第二部分。这部分是在学习了第一部分物体的沉浮现象基础上进行的,对于这部分的教材,我是这样来处理的,将"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改为探究"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在宝贵的40分钟里,通过"怎样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个问题作为教学重点和突破点,作细致深入地探究学习,从改变沉与浮一个层面进行探究,当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理解达到一定高度后,"怎样使浮在水中的物体沉下去"则可由学生课外去自行探究。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亲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科学概念: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轻重及承载的液体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做中学"的探究乐趣,乐于交流与合作,培养孩子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教学难点:制定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水槽、鸡蛋、烧杯、食盐、勺子、玻璃棒、橡皮泥、回形针若干、各种漂浮物、马铃薯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科学教学力争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本节课我将从学生实际出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进行教学,运用"情景法"、"演示法"、"观察法"、"动手实践法"、"多媒体辅助法"来辅助教学。并创设相关情境,适当点拨启发、及时反馈评价。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交流,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设计,最终要在教学程序中得以体现,根据以上内容的分析,本着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三年级小学生的实际,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激趣——探索——应用三个环节
(一) 以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发现问题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肯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情。"科学探究也不例外,因此教学伊始,我给学生讲一个有关死海的传说,听完故事我顺势问学生:"这些奴隶是不是真有神灵保佑呢。"学生回答不是,是因为死海里含有大量盐我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是书上看到的。这时候我从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着手说:"那书上的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往水里加盐真的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吗?想不想亲自动手验证一下?"接着我们就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 以活动展开,探索问题,获得新知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了解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我通过使学生亲历三个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究其方法。对于这三个活动设计我主要抓住结合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操作的特点来进行。三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关于空间、体积、密度等专业知识,但根据生活经验,他们已经知道,比较轻的、像船型的物体物体可以浮起来,另外,部分学生也已经从书上了解到,往水里加盐可以使物体上浮,但是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探究的起始阶段,因此,我要对他们的探究过程多加以引导。
第一个活动:首先,让大家猜,鸡蛋放入水中会怎样?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的猜测也就开始,有了猜想就会迫不及待地想去验证,这时我请个同学将鸡蛋放入水槽中,学生观察到,鸡蛋沉了。接着我又提出问题:"你能想个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吗?"学生受前面故事的启发很快想到水中加盐的办法。时机成熟,学生现在急切的想验证自己的办法是否行,分组实验开始。这是学生自我展示时间,当然我也要及时发现问题,对实验过程加以指导。比如:怎样放盐及搅拌盐的方法。实验结束后,小组长汇报实验结果,有的小组没有成功,请成功的小组说说可能是什么原因,再让没有成功的小组继续试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就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一定要放足够的盐,鸡蛋才会浮起来,也让每个小组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探究的乐趣。这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完成了我们本课时教学目标中第一个要点:水中加盐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活动二:那是不是所有的物体放入盐水中都能浮起来呢,我紧接着出示一块橡皮泥,问:"如果把橡皮泥放入盐水中会怎样呢?"学生结合上面的实验活动都猜"浮上来",我请一个猜浮上来的学生来演示,将一块橡皮泥放入能使鸡蛋上浮的盐水中,结果验证猜测是错的,橡皮泥没有上浮而是沉下去了。 "怎样才能使橡皮泥浮上来呢?"这时候我先组织让小组进行讨论,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并把它记录在实验报告中,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后,再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方法:把橡皮泥捏成碗状或船状,把橡皮泥放在塑料泡沫上等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方法分组实验,这部分我这样设计是为了给孩子自主的探究空间,发挥主动性,用个性化的方式去尝试、去探究。实验后交流,先让借助塑料泡沫使橡皮泥浮起来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实验结果怎样,并请一小组到前面演示,这样做既让他们有展示的空间,让别的小组共同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们都了解:借助漂浮物也能使物体浮起来。小结并板书。捏成船状或碗状估计有不成功的,让成功的小组介绍经验,不成功的小组继续改进,还让借漂浮物的小组也用这个方法试试,因为下面,我设计了一个竞赛,待橡皮泥浮起来后。往"船"或"碗"里放回形针,比一比在"小船"不沉的情况下,哪一组放得回形针最多。在课堂组织竞赛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又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玩中求知。交流时,要让装回形针最多的小组介绍经验这样设计是为了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其他学生感受到原来橡皮泥越薄,里面的空间越大,承载的物体就越多。小结并板书:改变物体形状也能使橡皮泥浮起来,这一阶段的活动指向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中第二和第三两个要点:借漂浮物和改变物体形状可以使物体浮起来。
活动三:我拿出一个沉有土豆的烧杯,采用变魔术的手法使这个土豆浮起来,土豆怎么会浮起来呢,学生疑惑,开始猜测,我揭晓谜底,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是因为这个土豆的重量减轻了,这时学生很想亲自来验证,我继续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两点:1、明确减轻重量的方法2、要把土豆挖空到一定程度,实验才会成功。这个探究活动是我根据书上所介绍的潜水艇沉浮的原理自己设计的,它便于取材,便于操作,便于理解,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我们也能做科学,我们都是小小科学家。这个活动指向了本课时第四个要点:知道通过减轻物体的重量可以使物体浮起来。
(三) 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学习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所以在第三环节中,我安排了两个思考题,使学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包围住,我们能用什么方法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
2、你能解释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原理吗?
纵观全课,"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实际运用"这样的探究过程一直贯穿始终,以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能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单元的第1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四个方面对这一课作一个简略的分析。
一、首先对教材的分析
《 …》单元… ,引领学生探究…,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再……,
本课是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教材共2页,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研究…,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教科书设置了几个连续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后,进行思考与讨论,并进行科学的推测。第三部分…本课的教学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对教材研究,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通过对…实验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明白……
(2)在对…的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亲历…会…,掌握…
(3)在探究活动中,能积极提问、思考、阐述依据;乐于合作交流,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培养…意识。
本课的主要科学词汇有:数据测量、对比实验、…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通过…等活动,理解…,
由于…,我将难点定为: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
二、对学情的分析
五年级学生通过2年多的科学课学习,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他们已具有了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仍然需要直观形象作支撑。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持续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的探究能力。但学生常常急于动手,过多地沉溺于动手的快乐中,而缺少理性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要强调实验前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五年级学生对于…是有一定认识的,生活中…,他们能够…;但缺乏系统的知识建构,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因此,以…活动为载体,引领学生在…中理解本课知识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实验的方法,学生已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对于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等都需要老师的指导。他们还将学习用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表格处理数据。
三、说教法与学法
科学课堂好比引导学生过河,教学中必须运用好恰当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但又不能越过这个度,教师只着重从内容、方法上作启发式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我从生活中已有的感性认识出发,适当创设一些教学情景,主要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同时综合运用讨论法、实验观察法,并结合多媒体来组织课堂教学。
与教法相适应,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科学教学的开放性,本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交流,思维互补,在课堂上"授以鱼",更"授之以渔".本课我会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教给学生观察、推测、探究、验证的科学学习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
为了促进学生有更为丰富的观察手段,积极探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将在课前作如下充分的准备:首先我会精心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小组探究准备:实验记录表,…
为简约课堂教学,以平常心上好常态课,()落实科学作业进课堂,我会灵活运用省教研室与省教材中心合编的作业本。里面的活动记录作为课堂探究记录表使用,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里面的课堂练习作为教师和学生了解自己达到教学要求程度的练习题。
四、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课我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展开: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3、设计实验、深入探究;
4、拓展延伸、深化认识。这四个环节的时间比预设为3、10、17、5分钟。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开始,我出示…,并提问:
当学生还在回味…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时,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作出自己的猜测。
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他们真正参与到科学探究中,训练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课,并板书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我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
1、观察……
2、小组合作记录讨论……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学生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推测。为下面的探究活动作铺垫,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真相的欲望)
第三个环节是设计实验、深入探究…
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关键就在与设计好实验,控制住变量,在学生掌握大量事实资料后,通过交流比较分析,抽象归纳形成新概念。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
实验结束后,汇报实验现象,我在课件上展示实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的发现和总结出来的结论。在他们原有的结论上加以指导和纠正。
这样对不同实验方法的思考与比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4) 师生小结:
1、小组再实验观察、记录现象。
2、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3、归纳整理,对教学效果及时进行反馈,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后也动脑,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索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巩固学生知识;提高探究能力,体会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
课到此时,进入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多媒体展示几个常见而没有认真观察过的现象,学生解释。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进一步促使学生对大千世界的热爱和精细观察,活跃课堂气氛,培养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使学生养成课外坚持探究的好习惯)
最后2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教师巡回面批,对教学进行评价。
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本课我设计了动态的图文式板书,直观的图画,简洁的文字,结合课件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新概念的构建和理解。
总的来说,我这节课,突出了以下几点:
1、体现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在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
2、注重材料的结构性。在某种程度上说,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往往被材料所控制,在我的教学中,这些教学材料在适当的时候分阶段地呈现或分发给学生,教师注意做好材料在实验前的保密工作。在学生实验完成后,准备反馈交流前及时提醒学生整理回收材料,完善科学记录单,使学生养成一心一意地倾听的习惯。
3、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注重评价机制的运用,本课我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指导学生实验及报告单填写等过程中,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激励性语言给予适当的鼓励,倡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篇9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个活动,是学生在探究储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在此课之前是关于食物的营养和变质以及储存食物的方法的探究,这节课研究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也是对食物单元前面6课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教材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触到食品包装,但色彩亮丽、美观精致的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却经常被学生所忽视。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对食物包装的观察研究,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动获取食品信息,学会比较辨别食品优劣,延伸拓展探讨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掌握有关信息。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有效抵制伪劣食品,并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进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益于身体健康。
二、说学情
学生缺少有关食物变质的原因和储存方法有关方法的学习,但学生却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生活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但是对于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学生们往往不会去刻意关注,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被忽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种类的食品出现在学生面前,食品包装是学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径,通过对食物包装袋的研究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对自己吃的食物有感性的认识,并能有意识地关注周围的世界,学会在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能想办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学会挑选安全食品。
三、说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食品具有保质期,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对人体有害。
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食品安全,提高选择食品的能力,珍爱生命。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培养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研究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教学难点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逐步养成重视食品安全的健康生活理念。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因素。
五、说教学过程
在导入环节设计采用了让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从学生的视线中消失的策略,即用黑色的袋子将学生熟悉的食品——袋装牛奶包起来,让学生猜是什么食品?学生失去了包装上的信息,从食物的形状、软硬、轻重等方面很难准确猜测是什么食物,从而产生疑惑,对观察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产生兴趣,这样就自然进入了第一个活动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顺着导入环节,我让学生先分组,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观察观察自己带来的食品袋,同时把自己的`发现用关键字记录下来。比一比看看哪组观察最仔细,最认真。然后再小组交流、汇报。汇报时要求其他学生找到汇报信息的位置,看看自己搜集的信息与别人的哪里不一样,可以进行补充。这样既培养用事实说话的科学素养,又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
从众多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食品的保质期并进行研究,我提出:“从健康的角度考虑,你在购买食品时最关心其中的什么信息?”问题的缩小了范围,将包装上无关饮食健康的信息排除,将学生思维引向购买时要选择新鲜不变质的食物,保证身体的健康。这样学生认识到保质期的价值,就能很快集中到对保质期的研究。接着我给每组提供五种材料,让学生分小组在表上记录它们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保存条件。由于这些信息在包装上的位置并不固定,较难查找,在填表前要求有明确的分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研究影响保质期长短的因素上。接着观察比较:从记录的五种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中发现什么问题?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找出最近和最早生产的食品、最新鲜的食品、保质期最长和最短的食品。再小组讨论:选择保质期最短和最长的两种食品,是哪些因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引导学生从两种食品的特点、包装和保存方法、配料等方面去寻找原因。最后讨论:如果是同一种食品,我们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这个部分,让孩子们展开充分的辩论,引导孩子们明白厂家为了延长保质期,通常会放入一些防腐剂之类的食品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对人体有害;保质期较短的食物,通常不含食品添加剂,如果是短期内能食用完的,一般考虑选择保质期短的食品。让孩子们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有益健康的食品。调查食品配料,如何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第三个活动对配料的研究呢?我设计了吃饼干的环节,作为一种对学生研究发现的奖励,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的品尝过程中体验到饼干的香、甜、酥、滑与里面的配料有关。通过吃饼干猜测配料,再了解它们的作用。这个环节需要用多媒体帮助,在学生猜到相应的配料时,点击出现配料的介绍,认识这些配料同时进一步了解一些添加剂对人体有害。
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 篇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科学,探究科学的奥秘;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
2、培养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学会做坡度与物体下滑速度、冲出距离、爬升高度的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情境:乐乐(玩偶)从陡滑梯(模型)上滑下,摔了个大跟头!
问题:这个滑梯设计不合理,怎样改进?
二、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想办法改进:把滑梯坡度变缓,乐乐安全滑下。
(学生初次调试,很可能把滑梯的.坡度调得过小,乐乐滑不下来,或速度过慢,不好玩。反复几次,就会调整合适。)
三、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
教师引导:看来,小小滑梯里还有些科学道理。通过上述事件,你想了解滑梯的哪些方面的科学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汇报,教师板书记录。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滑梯加水后,玩起来有何不同?
不同材料制作的滑梯有何不同?
滑梯的坡度与下滑速度有什么关系?
滑梯的坡度与冲出距离有什么关系?
滑梯的坡度是否有限制?
下滑物的大小、轻重与下滑速度有什么关系?
怎样可以使物体在下滑中途慢下来?
物体下滑后能否上高坡?
四、研究方法指导
1、筛选问题: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整理归类,筛选出有研究价值又有能力研究的几个问题。
2、各组确定研究问题并对所选问题进行预测假设。
3、确定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并进行组内分工。
4、提示:①实验条件的控制,②实验现象的记录。
五、各组自主选取实验材料,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六、初步归纳,得出结论
学生分组逐个宣读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演示实验方法。
七、交流评议
1、组内评议
2、各组互评
八、扩展延伸
思考后回答
1、骑自行车下陡坡应注意什么?
2、楼梯为什么要安扶手?
【小学科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说课稿01-07
小学科学活动说课稿05-26
小学科学杠杆说课稿11-07
《热传导》小学科学说课稿03-18
关于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09-18
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01-07
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01-09
《科学之旅》说课稿02-22
科学探究说课稿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