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1
一、说课标解读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新教材)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本课题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这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通过什么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声的问题;另一方面给我们指定了主要学习声的哪些方面的问题。
二、说教材分析
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三个问题。为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实验。三、说学情分析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原理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所认识,八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演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另外,学生在这之前已经经历过速度的学习,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声速”部分是十分有益的。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五、说教法学法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然后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因此本节教法学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说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声的产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1:
问题启发: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的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2.探究实验·活动一——做一做:
一根橡皮筋,一把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活动二——读一读:
大家齐声朗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问题:
(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活动一一样明显吗?
(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
·活动三——说一说:
说出生活生产中其它一些发声现象。试着解释发声现象的道理。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提出问题航天员在太空中,有时需要到飞船外工作。当航天员在太空舱外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用电子通信设备,这是为什么?但在太空舱内时,航天员的交流可以直接对话,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
实验探究活动一——听一听:
“真空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回答提出的问题。自主学习“声波”部分。(指出类比法)
活动二——做一做:
用一张桌子做实验
活动三——想一想:
面对路人的询问,钓鱼的小儿为什么默不作声。
总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3、声速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声速”部分。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
学生板演p31第5题,交流书写步骤。
(三)总结反馈
1、总结的方式是让学生“谈收获”;
2、反馈练习力求精炼。
(四)作业布置
阅读p30“科学世界”——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七、说板书设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三、声速1、v固>v液>v气2、v空=340m/s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声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尽管小学自然课中学过,但一般印象淡薄,需要进一步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现象进行概括得出相关结论。本节也是后面声现象知识的铺垫。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由于初中生刚开始学物理,对实验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不强,学习本节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本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依据教材和学生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
能力目标:
重视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热爱生活、
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以及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动手实验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平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学法分析
指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经验中归纳总结物理知识。初二学生才接触物理,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但缺乏描述和归纳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上课时让学生自己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自己总结物理规律,在脑海中构建本节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四课堂教学秩序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注意,导入新课
注意是心灵的窗口,是学生有效学习新知识前的心理准备状态。根据本节特定内容,我选择在播放乐曲的同时配以简短的解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提出疑问:同学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你们想不想知道声音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以此激发学生探求的心理,从而导入本节课内容。乐曲选择了巴洛克风格的音乐,据说有利于大脑进入学习激发状态。
(二)展示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活动效率
把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对学习充满期待。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努力的方向,便于提高注意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活动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学目标用语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
(三)新课教学
本节课有三个小标题,直接指出了本节学习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一,声的产生;二,声音的传播;三,声速。还有部分内容用黑体字标出(例如:介质),为学生自主学习时抓住重点提供了方便。另外,必要的插图,形象的展示了相关内容,为学生在学习中的想象活动提供了中介,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进行。
一,声音的产生
(1)教师演示,学生动手实验寻找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教师播放敲鼓和琴弦振动的演示课件,同时让学生思考: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振动停止还能听到声吗?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橡皮筋和直尺实验,亲自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可以得出结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同时教师以信息快递的方式对学生得出的结论加以肯定。
二,声音的传播
(1)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固体可以传声
(2)教师讲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下雨天听见打雷的声音,在岸上听见水下发出的声音。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液体和气体也能传播声音。
(3)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教师播放真空不能传声的课件,使学生认识到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教师进一步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信息平台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同时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书上的图片:为什么在月球上宇航员要靠无线电通讯,做到学以致用。
(4)让学生阅读教材,知道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叫声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声速
(1)观看视频《射雕英雄传》片段,让学生讨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固体传声快
(2)阅读书上“一些物质中的声速”,知道声音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同时分析、比较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时直接显示前面所学结论,目的是促成知识的保持,并提示学生用恰当的方法,利用时空顺序辅助记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并有利于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结构化的知识更便于记忆、检索和提取。
(五)达标检测
检测题围绕重点设计,课前印发给学生。检测能够促进知识迁移,设计的原因前面已经提到,不再赘述。
(六)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
整个教学程序这样设计,但具体的课堂还要根据当时的情景,突发事件等不断调整。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总之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各方面有所提高,还要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教法的作用,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回顾总结和板书设计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3
声音是人们在生活中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说明如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也是学生正式学习物理知识的第一节,因此,这节课显得非常重要。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就是第一章内容的基础,只有先掌握了这节内容,才能够学好后面的内容。因此教材比较注意科学地编排内容,它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通过身边的例子把物理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物理有一种亲切感,觉得物理就在他们身边,从而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对后面的内容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2、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首先引入生活中的各种发声现象,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通过科学探究试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以及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和声速的概念,最后通过观察、思考和总结,自己得出结论。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②知道声音是靠介质来传播的以及介质的种类。
③知道声速以及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②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会和别人交流与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实验、合作与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养成自己去探究物理现象的习惯。
②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要掌握本章后面的内容,就必须先了解三点关键性的知识,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靠介质来传播”以及“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所以,这三点关键性的知识就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由于这节课是学生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第一节课,他们对物理知识都很陌生,而“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抽象,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学习“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有很大的障碍,因此,将“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在生活中有声音这一物理现象存在,但不是很了解。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所以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几乎没什么前置技能可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声波以及声速。这些概念对他们的思维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在讲解这些概念时,要特别注意引导方法。
三、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我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科学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观察、感受声音的一些物理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质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科学探究实验,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同时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
四、学法
学生通过观察声音的一些物理现象,思考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传播的,接着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然后一起交流与合作,最后得出结论。学生从中不仅学会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怎样和他人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用一个课时完成,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科学探究实验来完成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分为三大环节: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和小结。
1、观看视频动画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观看各种声音的视频动画,让学生了解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各样美妙声音的世界。
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呢?
2、新课教学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通过学生观察、感受的自
主探究活动来认知声音产生的机理,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小实验。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备有:一个小鼓、一对鼓棒、铁架台、一个用细线吊着的乒乓球、音叉、音叉棒、音箱、闹钟和水槽等器材)
实验1:用音叉棒敲击音叉,观察悬挂着的与音叉接触的乒乓球的变化(乒乓球不停地跳动着),并用手触摸音叉(感受振动)。
实验2:用鼓棒敲打鼓面,用手触摸鼓面,感受被敲打后的鼓面的变化(发声时鼓面在振动)。
实验3:教师吉他伴奏,让学生唱一段歌曲,同时,学生用手触摸自己的喉咙,感受唱歌时喉咙的振动并观察吉他发声时的特征(琴弦在振动)。
以上三个设计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产生质疑,再亲身感受,从而找出声音产生的共同特征,由此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是靠介质来传播的
这是本节课教学重点之二。当学生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之后,提问:
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学生讨论、猜想)
演示实验:将响着的闹铃放在钟罩座上,盖上钟罩,让学生听从钟罩内发出的响声,然后用抽气机抽尽罩内的空气,同时让学生聆听。
提问1:闹铃仍在响,但听不到声音,为什么?(答:因为罩内的空气被抽掉了)
提问2:这说明了什么呢?(答:1、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展示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视频动画。
提问3:宇航员在太空中是如何进行对话和交流的(学生讨论、猜想)同时展示两位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照片。
提问4: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那在水中呢?(学生讨论、猜想)
实验1:要求学生将响着的闹钟用透明的塑料袋密封好,并使其完全淹没在装有适量水的水槽中,聆听。
由学生从实验中得出:声音在水中也可以传播。
提问5:声音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水中传播,那声音还可以在什么中传播呢?
实验2:两人一组,用自制的“土电话”相互对话
实验3:两人一组,一学生在课桌的一端用手指轻轻来回划动,另一同学把耳朵贴在课桌的另一端聆听。
由学生归纳得出:声音还可以在绳子、课桌中传播。
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气体(空气)、液体(水)和固体(绳子、课桌)中传播,这些气体、液体和固体在物理学中就叫做介质,即: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而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所以说声音是靠介质来传播的。
提问6:声音既然是靠介质来传播的,那它是以怎样的形式传播的呢?
展示形成声波的图片以及演示动画来说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这种波就叫做声波。
提问7:人们如何保存声音?
展示老式唱片、磁带和CD光盘的图片。
(3)声速
提问1:站在远处对着高墙或是山崖喊话,会发现什么现象呢?(答:有回声)
提问2: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提问3:那站在远近不同的地方对着高墙或是山崖喊话,听到回声的快慢相同吗?(答:不同)
教师归纳:声音的传播是有快慢的。而在物理学中就用声速来描述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的大小就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它的符号为v,单位是m/s,也可以写成m·s-1,读做米每秒。
展示课本上“小资料”中的表。
提问4:这个表说明了声速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答: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重点之三。
提问5: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哪种介质中的声速最大呢?(答:固体)其次呢?(答:液体)最后呢?(答:气体)
教师归纳: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小,而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介于这两者之间。
巩固练习:如果你将耳朵帖在长水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长水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声音为什么
这道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回去后请您想出能测量声速的办法,看看如何才能更好地测量出比较准确的声速,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可以进行科学探究实验,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询问他人。)
这道作业题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查阅资料以及和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略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配置与设计,增设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效果反馈。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分析
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三、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四、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用媒体可把抽象变具体形象。
五、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课后练习,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
2、媒体引课:
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媒体展示)
活动⑴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声的原因。(学生也可用教师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动⑵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
板书:发声体都在振动
多媒体展示较新奇的发声现象。
深入研究:敲响的鼓,用手按住。(现象,结论)
4、产生的声音怎样到人耳?
活动⑶学生读教材声音传播部分
活动⑷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作适当解释)
媒体:学生试完成展示的小实验
总结:人耳听到的大多数声音多数靠空气传播的
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
媒体展示实例。
活动⑸学生举例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板书)解释介质
问:固、液、气都可以传声有什么不同?
明确: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气体传声最慢
问:如果没有介质声音会不会传播?
媒体动画:真空铃。把抽象变具体形象。
5、媒体: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变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
6、媒体:回声现象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
问题:船测水深
七、媒体展示练习、小结。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5
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习,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过渡句)首先来说一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三个问题。为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实验。
二、说学情
(过渡语)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原理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所认识,八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来演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另外,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过速度,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声速”部分是十分有益的。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更多真题及资料请加负责老师微信66746005领取
(过渡语)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难点是:
【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语)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本节教法学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部分,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导入、新课、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四个部分,我会按照课堂教学的实施顺序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导入环节:
利用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并提出问题: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
【意图: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再通过学生自己“产生”声音,从而引出接下来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声音的产生。】
第二部分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内容: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接下来我会带着学生一一进行学习。
(一)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教师先提出如下问题: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意图:问题启发,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接下来进行探究性实验:一根橡皮筋,一把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接下来举出一些生活中发声的实例,让学生归纳:声音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意图: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通过演示实验,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总结的能力。】
最后进行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首先提出问题:航天员在太空中,有时需要到飞船外工作。当航天员在太空舱外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用电子通信设备,这是为什么?但在太空舱内时,航天员的交流可以直接对话,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
【意图:问题启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引出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实验探究
活动——听一听:“真空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回答提出的问题。
自主学习“声波”部分。
【意图:学生的自主分析和讨论过程可以加深他们对声音理解,并且锻炼他们的分析和总结能力,激发探索的热情】
总结: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至此,新课讲授的环节就结束了,接下来进入到了巩固提高环节: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声速”部分,自主学习,总结相关规律和知识。
【意图: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小结: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整理学到的知识。
作业:阅读p30“科学世界”——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七、说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7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交流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
全节共分两个部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
具有如下特点:
1)重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应用的联系。
2)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3)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4)重视内容呈现的多样化。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和他人合作的精神。
4、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数学、自然科学、生活阅历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物理素材和学习能力,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动手实验的能力比较强,易于接受物理这门学科。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在教过程中有意识培养。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采取分组实验及演示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具体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
四、教学准备
教具:气球,蜡烛,录音机,音叉,用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小球。
学具:橡皮筋,小鼓,钢尺,纸。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音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真空铃实验”,“声波的形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运用学生分组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声音产生实验,归纳“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结论。在探究中,适时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气球、火焰在音箱旁的振动,体会放大微小振动的实验方法。
3、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声音的传播。
首先,结合固体能否传声实验,指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悟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然后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尝试探究液体是否传声实验,教师适时指导,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渐渐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
4、通过声音的发生、传播事例交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平时收集资料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最后,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本节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多引导,渐渐形成各方面的能力。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9
本章的章首图是大象,并给这幅图配了文字.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虽然大象的图片不像其他一些(如锣鼓)更具有明显的声特征,但是由于立意比较新颖、奇特,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可能会有较好的作用.
声现象丰富多彩,教材通过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意在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使学生可以就这几幅图或图以外其他物体发声的情况,谈谈物体发声时都要振动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做一些活动,来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活动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好让学生自己想出做什么样的活动,并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
“想想议议”这个栏目中,应该尽量让学生互相交流.如果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是锻炼学生交流能力的机会.
声音的传播,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到,要想使声音从发声地传播出去,必须要有传播的载体——介质.教材重点让学生自己探究固体传声,教师演示气体传声,学生设计液体传声.
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有所不同.
“想想做做”中,要求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是一个开放型问题,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设计的方法应给予鼓励.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1.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2.声音的传播要靠介质.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
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份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
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 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 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 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让我很高兴.要想知道这些同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推进新课
(一)声的产生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 请每组选一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 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 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 用鼓槌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洪亮的击鼓声.
生 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 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l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 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 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 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振动
生 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生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
[想想议议]
师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 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 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 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 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 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爆裂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 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 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师 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
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 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 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
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 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 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 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 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孥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 刚才这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ediu).
生 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
师 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这个问题.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减少,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 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 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 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 (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 真空不能传声.
师 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 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 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10
1.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2.总结语
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3.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是出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学科八年级上册的课程,在本章节声音的知识中起到了引入打基础的作用。本节课让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并且传播的。让学生可以积累更多的生活知识。
4.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并且传播的。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做声音产生的实验和讨论,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让同学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那其中培养学生动手和探究能力是教学难点,因为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提升的。
5.学情分析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正如陶行知曾说,培养教育学生要像种花木一样,结合花木的特点,要区别不同的情况加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所以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初中年龄段的学生,这个阶段学生性格主要以好胜心和好奇心为主,对事物也开始有了认识,但是声音的知识是刚接触的,这就需要老师去积极引导学生,只有让学生融入课堂、积极思索,才能学好知识,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6.教学教法
因此,我将采用讨论法、演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同时也为了遵循“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理念指导下,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将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7.教学过程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导入,好的导入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作引子和铺垫。
所以我会借助多媒体播放声音视频,让同学们带着他们之间的沟通是基于什么媒介做出回应?这个问题进行观看和思考。接下来我将演示一遍我的导入部分,同学们好,开始上课,同学们请坐,在上课开始前老师要和大家分享一段视频,那同学们要带着这样一个问题(他们之间的沟通是基于什么媒介做出回应?)认真观看思考,开始吧!视频播放完啦。有哪位同学可以回答老师的问题?嗯,我听见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是声音,因为听到了声音才会做出回应,很对啊。就像是老师和大家交流,也是因为你们听到老师的声音才会回答老师的问题是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角声音。
新授,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会让同学们阅读课本声音产生部分的内容,并且找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时间为4分钟,通过自己找出的答案会更加有印象容易记住掌握。然后我会带领着同学们做一个小实验,把尺子一端搭在课桌上,手轻轻弹一下尺子另一端,观察尺子是不是在上下浮动的同时发出声音,震动停止声音也停止,来巩固知识点的.掌握。
接下来以4人为一小组,分为6各小组,由我来说步骤,让同学们进行操作,第一步让同学们拿出我事先准备的时钟和真空玻璃罩,第二步设定临近时间点9点20的闹钟,听闹钟响铃的声音,然后在响铃时罩上真空玻璃罩。这时我会问同学们,为什么听不到声音了,前后有什么变化。让同学们用6分钟时间小组讨论,时间到后我来提问的方式来学习声音的传播,通过这种讨论的方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那有的同学会说是没有空气在里面了。这时候保持悬念,带领着同学阅读课本中声音传播部分的内容找到答案。
小结,课堂知识学完课程即将结束,我会和同学们一起来总结回顾一下本节课知识点,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作业,学习了本节课,课下自己想一个声音产生的小实验,下节课让同学展示。
8.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正上方是本课标题,左边是本课重点,右边是两个孩子在对话的图案,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图文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11
【教材分析】
一、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二、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法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因此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平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
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器材准备】
本节教学中,实验器材牵涉较多,要恰当合理正确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观性和可信度,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细致进行观察,让学生贴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奥秘。
真空铃实验装置、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激发兴趣
1.我等上课铃响后,边敲锣边走进教室。
2.利用PPT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这里可以在PPT中的录制旁白里面把把这些声音录下来。(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
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的产生
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1.问题启发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2.探究实验
·实验1用钢锯条、橡皮筋、喉头进行发声实验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开始实验1讨论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实验2用音叉、鼓做实验
问题(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实验1一样明显吗?
(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紧挨着音叉。
启发学生(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
学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
学生改进实验再做,并同样回答前面的问题。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实验3用瓶子、小绒球做实验
吹瓶子口,听声音。
问1: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可能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问2:假如空气在振动,你能看见吗?怎么办?
学生实验分工,一人吹,一人观察小球,然后交换进行。
问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气体振动可以产生。
·实验4利用水产生声音,并注意观察水面的振动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问:去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驾驶的“________”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5天的时间,并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了交谈。听到这一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问大家:
你们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
声音在传播的时候有什么条件呢?
·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________的传声。
2.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朵贴着铁筒就能知道很远处队伍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3.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多名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做着非常整齐一致的动作,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整齐一致吗?说明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
·实验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总结:
气体、固体、液体都____传声,而真空____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____。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放映水波的传播。
我现在拿一张纸,它没有发出声音,问: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呢?
教师挥动手中的纸,引起纸的振动,纸发出了声音。
问: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问:水滴使水面振动,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以什么形式传播呢?
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从而引入了声波。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问:一根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在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提示:有几种介质)
(三)声速
学生活动:阅读小资料。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总结:
1.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温时声音在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小。(填固体、液体、气体)
通过对声速的学习,评议刚才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进一步问:3次敲击声分别是沿着什么物质传来的?
(四)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
学生讨论,交流意见。
老师说明: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使原来的声音得到了加强),这种现象叫回声。
五、回顾总结和板书设计
1.声音的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
关键词:振动、介质、340m/s
六、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为两道题,第一题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气体、固体、液体传声以及回声的实例,引导和强化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意识。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题设计为实践活动题,让学生两个人一组,以细绳(棉线、棉绳、金属丝)、纸杯(塑料杯、易拉罐、饮料桶)等为原料,制作一个土电话,两个人一组实验,验证固体能传声。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说课稿11篇02-17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反思04-2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08-05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05-05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02-20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15篇05-24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12-05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优选]02-0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