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说课稿14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比的认识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的认识说课稿 篇1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等)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合作探究,认真细致观察的科学习惯;
2、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说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实验用的岩石标号标本。、放大镜、小刀、烧杯、滴管、稀盐酸、录像或课件、盘子,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各种岩石标本,查阅的有关岩石的资料。
说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岩石
1、(出示一块岩石)问:这是什么?岩石。
2、哪些地方有岩石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岩石的资料,播放录像。
3、指名讲、补充小结:岩石在山上,在水中┈┈知道今天研究什么了吗?板书:岩石
二、研究岩石的特征
1、今天研究的岩石被老师和别的东西放在一起了,你能找出来吗?(盘子里有五块常见岩石、砖、煤、玻璃、水泥块)若找错了则追问: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2、你对这些岩石了解多少呢?
3、它们的颜色怎么样?交流、补充。
过渡:它们的颜色不一样,看来对于岩石的学问还真不少,还想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吗?
4、小组讨论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边商量边把你们小组研究的方法填写在“我们的记录”这张纸上,桌上提供的材料可以用。
5、交流学法:想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研究?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教师相机提出各种方法的注意点,如用锤子应到地面上轻轻敲击岩石,头部稍偏一点;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应注意安全不要滴在皮肤和衣服上,每块岩石滴一小滴,手碰到盐酸后不要揉眼睛,立即去清洗。
6、学生开始研究岩石,教师亲身介入研究活动。提醒填写研究记录表。
7、研讨交流:
(1)你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发现了什么?指名上台交流。
(2)你是怎么知道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交流。
动态生成的细化问题可能有:A汇报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颗粒组成时,哪几块是颗粒组成的?其他组发现了吗?其他几块岩石是否也是颗粒组成的?B研究岩石的软硬时,怎么发现它是较硬或较软的?给岩石软硬排排队;C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哪两种会冒泡?其他组发现了吗?设计疑问:为什么其他岩石不会冒泡?(问题尽量启发学生提出)
(3)小结:还有别的发现吗?现在你对岩石了解多少呢?我们来开展一个抢答比赛,比比谁的反应快!
三、抢答比赛识别常见的'岩石
1、抢答比赛规则:老师说一个关于岩石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研究的发现抢答问题,谁抢答成功就可以奖到一本科学小书。问题如下:
A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花白的!
B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白色的!
C哪一块岩石比较起来是最软的!
D哪一块岩石是白色且遇盐酸会冒泡的!
E哪一块岩石是青黑色遇盐酸也会剧烈冒泡!
2、相机总结出每块岩石的名称并小结:这些岩石就是我们研究认识的常见岩石(板书:认识常见)。
四、机动:
找一找生活中用到岩石的地方?说说用这些岩石的道理,能不能用今天研究的方法来把结果告诉我们。
比的认识说课稿 篇2
《认识图形.一》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3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袋子,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二)、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指名学生上台演示,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3、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游戏:猜一猜
学生闭上眼,摸一摸老师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四)、游戏
1、看一看
2、摸一摸
3、猜一猜
板书:
认识图形:
正方形 长方形 圆柱 球
比的认识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课.件.园)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
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比的认识说课稿 篇4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数数、数的组成》是在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日后学习100以内数的读数和写数,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以及100以内加减法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是这么安排的:
通过主题图,草原牧羊图。让学生整体感知100有多少,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接着通过例1,数100以内各数从整体上感知100,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和“十”、
再通过例2,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从八十八数到一百。这里有两个层次,一个是让学生借助小棒具体地数数,别一个是让学生抽象的数数。例2 的主要目的是突破数数的难点,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数整十数应是多少。
然后通过做一做,拿出五十六跟小棒。接着数到六十三,再接着数到七十二。目的是巩固数数,突破数数难点。
最后教学例3,100以内数的组成,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通过做一做,数钢笔和数汤圆。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和掌握数的组成。
根据教材的安排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能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能根据提供的素材,估计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通过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估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及其组成。
教学难点:接近整十的数的数法。
鉴于教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估估有多少只羊。学生可能会猜测多种答案。
这样让学生感受100,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二、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
例1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知识,我分为这么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 教师和学生先一根一根数学具,一是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1数到100,二是让学生感知这种方法累,寻找更好的数数方法。
(2) 十根十根数学具。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十根捆一捆的过程,为数的组成也打下基础。
(3) 在数的过程中问,几十九下面数应该是多少?
目的是让学一在数学具,数小棒中,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整体感受100,会数100以内的数。体会十进制计数法数数的原理。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整十数的顺序。
例2和例3 的教学摆三十五根小棒。说35的组成,再数到四十二,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小棒具体地数数,并能根据摆出的小棒说出数的组成。最后巩固练习数的组成、及对口令游戏 ,让学生从具体的摆小棒数数到脱离小棒抽象的数数。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数学乐园
通过1数数接力赛、2数的组成练习和3报数比赛及时巩固数的组成和数数,加深理解数数的难点问题和数的组成这一重点。
皮亚杰说:“动作是思维的桥梁,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是以学生摆一摆,数一数小棒根数方式为主到数数,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构建知识的体系。
比的认识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东南西北》,该内容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的第一课时。同时属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领域。之前,教材已经安排了“上下、左右、前后”的教学内容,接着在本单元将继续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知识。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为学生在生活中辨别方向时,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导向。
二、说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空间想象能力和识别能力较差,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为本课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密切联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分辨东、南、西、北的技能,以此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能分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在不同的位置认识方向,体会中心点变了,但东、南、西、北仍然按顺时针方向排列。
3.通过活动体验,发展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学生能分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作为教学重点。能在不同的位置认识方向,体会中心点变了,但东、南、西、北仍然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力求通过“活动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够准确分辨出“东、南、西、北”,自主建构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我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新课开始,我将提出问题“孩子们,在野外迷了路,怎么办?”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接着,组织学生跟唱《东西南北》儿歌,以儿歌做为教学的支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左右、前后”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以旧引新,感知东、南、西、北。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注重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同时也指出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说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因此,我将学生熟悉的班级教室作为我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分辨东、南、西、北。
活动1:说一说、指一指、找一找、想一想
利用三年级的学生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求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回答“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来的。”这句话学生十分熟悉,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利用儿歌,引导学生初步辨认教室的东、南、西、北,接着让学生讨论并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物体,东、南、西、北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在此过程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2:指一指、转一转、辨一辨、写一写
三年级学生好胜心强,喜欢作游戏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学习兴趣,在集体游戏中初步体验东、南、西、北。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乐中学”。
活动3:想一想、说一说
“孩子们,你们组在老师的哪个方向?”由于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借助师生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学生能够在不同的位置认识方向,体会中心点变了,但东、南、西、北 仍然按顺时针方向排列。
(三)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本节课设计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三环节。
通过大量的分层练习,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在这节课中都收获了什么?”,
“在野外迷路了怎么办?”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变“学数学”
为“用数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师的“微型教案”,是一种高浓缩的提炼艺术,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之一。优秀的板书设计,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总之,我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活动情景、运用情景、问题情景”等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让“知识课堂”走进“生活课堂”,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合作中提升能力!
比的认识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小学数学组的1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面积》,对于这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5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认识面积》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3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本节课是在学生己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学习面积的开端,后续学生还会接触到很多平面图形的面积其中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面积还有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小组探究有关面积测量方法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几何直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特点,体会数学探究过程中的乐趣,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但缺乏理性认识的支撑。本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善于表达,其思维水平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这也是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应该重点注意的地方。
三、说教法学法
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原有知识框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节课的教法确定为: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本篇课题引导学生小组探究面积大小比较过程中进行感知统一面积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结合课程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从激趣导入,探索新知,巩固练习,课程小结和布置作业等5个环节来展开。
环节一:激趣导入
本篇课题我会通过创设情境方式导入,在教学之初,呈现教室情境图,并且提出关键性问题“黑板面和国旗面比较,谁更大”,从而建立与本篇课题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这篇课题与生活的联系。
环节二:探索新知
在新授部分我会分两个环节来展开:
活动1: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教师在引入面积概念的时候通过不断地举例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如黑板面、国旗面、课桌面、数学书封面,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感受面积的概念是描述物体表面的大小。通过直观的生活实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直观和抽象的关系。
活动2:比较面积的大小
这一环节我会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首先展示预先准备好的需要比较的两个图形,引导学生探究在无法直观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情况下该如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将全班学生每4人分一组进行讨论,讨论时间为5分钟,讨论过程中我将巡视、点拨,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发言,争对小组代表的发言给予鼓励性评价为主,不仅评价到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评价到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运用小三角形纸片、小正方形纸片和小圆形纸片辅助探究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当无法直观判断两个面积大小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图形作为度量单位,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环节三:巩固练习
我会围绕本篇课题通过趣味竞赛的形式比赛,请学生头脑风暴生活中的还有哪些图形会研究其面积,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准确。通过游戏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环节四:课堂小结
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我将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学生纷纷表达收获。使学生对整节课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梳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五:分层作业
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将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形式。基础作业找到日常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去摸摸它的面积,拓展性作业是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12方格的有趣图形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五、说板书设计
本篇课题使用图形结合式的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是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难点,形象直观便于理解,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认识面积
面积:物体表面的大小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
比的认识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材重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湛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操作活动中,那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与前面的加法知识互相联系,通过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引出乘法运算,使学生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定了目标:
⑴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⑵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由于学生年龄小,再加上乘法概念比较抽象,我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教学思路,我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此学习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十分必要。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观察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第二步: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第三步: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也有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问题的好习惯。
环节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为此,我将分三步进行教学:活动
一、教学例1,感受同数连加。
第一步: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出示课件学生再认真观察小飞机里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出同数连加算式。
教师板书:5个3
3+3+3+3+3=15
教师提问几个3相加?这里的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突出个数和相同加数。
第二步:知识迁移,用上述方法解决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教师提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突出个数和相同的加数。为改写乘法做很好的铺垫。活动
二、学习读写乘法算式。
第一步:学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教师直接说出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边总结:7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7×2=14,或2×7=14。教师提问算式中的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
教师小结加数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须是用相同的加数和个数相乘。
第三步:认识“×”并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几组乘法算式并读出。环节
(三)闯关比赛,巩固新知
第一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一做第一题)第二关、看图填一填(做一做第二题)
第三关、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题)第四关、读一读(练习九第四题)第五关、改一改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理解乘法意义,我将练习设计成了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淡化了“练”的痕迹,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乐在活动”中。
环节
(四)课后总结,点明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认识了“×”,还知道了乘法算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即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缩,简单明了、富有条理性,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清楚地了解到本课所讲的内容。
下面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它比较简洁、清楚、有层次的精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法:5个3
3+3+3+3+3=15 4个6
6+6+6+6=24 7个2 2+2+2+2+2+2+2=14乘法:2 × 7 = 14
读作:2乘7等于14 ↓乘号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以往的教学,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却十分难,本次教学,我紧紧围绕“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个数”这个中心,创设游乐园中不同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同时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敏锐发现其中蕴含的乘法。整个教学,为学生构建了参与的平台。
(2)注重数学学习自主性
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探索,讨论与交流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观察、找出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列式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尝试解决中学,在合作探究中悟”,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由于放得太开,所以时间耗费的太多。以至于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随时调控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对学生的水平估计适当,不能把学生看得太高。在重点、难点突破上要适当的引导。
比的认识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再认识〉,教材(34~35页)的内容。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将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理解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铅笔若干
五、说教法和学法:
创设情境、观察交流、归纳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由于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上课时就先让学生写一个分数,并说说它表示的意思。(通过让学生写分数、说分数表示的意思,其实是对分数意义的加深认识和理解,根据分数的意义,从而引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问题情景:
课前准备了不同数量的.4盒铅笔,上课时请4位同学到台前,分别从盒子里拿出铅笔枝数的1/2。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看能发现什么问题?通过怎么拿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要把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几个?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拿出铅笔的枝数不同,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1/2,而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呢?”
(三)建立模型:
通过刚才的质疑:“为什么拿出的铅笔枝数不一样多呢?”经过学生讨论交流,请台上同学拿出铅笔总数进行验证,通过验证,一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是把一个整体(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几支;二是让学生感悟到整体相同拿出的1/2的数量是相同的。学生也就清楚的感悟到原来是铅笔总数不同造成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1/2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整体不同时,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四)解释应用:
1、“说一说”:先是利用学生对分数的新认识,来判断两个小朋友谁看的页数多,通过比较知道两个小朋友虽然都看了自己手中书的1/3,但他们手中书的总页数不同,也就是整体“1”不同,所以,他们看的页数就不一样多。使学生认识到: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有了提升;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2、“画一画”:先判断1/4的意义,再由1/4判断整体“1”的具体数量是多少,最后画出图形,无论如何画,只要是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即可。通过画图,让学生明白:当我们知道了一个分数对应的具体数量,就可以求出整体“1”。(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理解,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练一练”: 第1题重点是利用分割法、移动法、旋转、合并这些方法来看图写分数,通过看图,思考:都是把整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总份中的几份?第2题重点体现涂法的多样性。第3题重点除了体现画法多样性之外,还要比较平均分之后,每一个图形的两个1/2是否相同,重点理解“平均分”。这题其实是对:“整体不同,同一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这句话的加深理解。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把已经形成的抽象认识,进行了及时的练习和必要的巩固和强化。第4题是结合“云南昭通彝良5.7级地震”和“捐零花钱”的实际活动,体验分数的对应性,教育学生“勤俭节约”,有爱心等。
(五)回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让学生自由说出来。)
(六)板书:板书与步骤同步,学生通过活动说出来的,我就把它写了下来。
课后反思:
整节课下来,感觉教师引导得过多,不敢大胆放手,学生的参与面不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办法让学生大面积的参与学习;没有注意细节的处理,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对“平均分”的理解不透彻;没有掌握好时间和教学节奏,以至于有点拖堂。还希望各位老师不要保守,毫无保留的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一定虚心接受,谢谢!
比的认识说课稿 篇9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77---78页,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想、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了两个小朋友做“指鼻子、指眼睛”的游戏,左图用指左眼引起对“哪边是左”的问题的讨论;右图用指右耳,引起对“哪边是右”的问题的讨论。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一定一定的区分左右的知识。对前后、上下、正反的理解积累的经验比较多。也能很容易的就区别开来。但是对于左右的相对性的,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这时本节课特别需要关注的地方。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
三、教学设想
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有意义的素材
我在上新课环节,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进入,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初步确定左、右观念。接着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造性地设计了“找邻居”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精神。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活动中学数学。
数学活动教学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标,明确提出了以“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力求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活动促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沸腾的,真实的生活。本课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左右、记住左右,并能自觉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在体验左、右相对性时,通过学生相对而立,伸出右手握一握,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对面的同学与自己的方向不一样。初步感知对面同学的左右方向和自己的左右相反。同时又让学生课后参加实践活动——走楼梯,进一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并训练学生左、右的方向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贵在用,走出教室,开放课堂,既巩固了知识,又指导了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文明规则。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左右”的认识,学生兴趣盎然。
四、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的分析,确定以下活动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左、右这两个方位,初步掌握判断左、右的方法。
2、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左、右等词语描写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让学生经历在现实情景中描述或交流物体间位置关系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能熟练的分辨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描述物体间位置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指鼻子眼游戏,游戏最贴近学生的生活,由游戏入手巧妙引入课题。让学生从玩游戏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探索,交流提高
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由发表意见,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学生面对面做游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出争论,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其中的奥秘;最后通过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这样,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接下来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在游戏中对左、右这两个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从初步感知发展到进一步理解,并能在生活中寻找这样的例子,从而加深印象,学会运用。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认识上、下、前、后,通过做游戏引入对上下前后方位的认识,并以自己的切身体验理解这些方位;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方位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本环节的教学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整理,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具体的认识,通过游戏再加深一下认识。
六、板书设计
认识左右、上下、前后
左 右
上 下
前 后
比的认识说课稿 篇10
一、教学设计特色
本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中唯一一节有关科学史的内容,它属于《课标》中内容标准的第五节“地球与宇宙”范畴内的内容。而科学史的教学是独具特点的概念教学,平时我们上这节课时都感觉到学生对本课兴趣不浓厚,缺少了更多学生喜爱的实验环节,听起来像历史课又像语文课。由于教科书上所给予的学习资源相对甚少,所以针对这节课,我改变了原有的让学生搜集资料来讲授的模式,寻找更有探究意味的方法来为孩子们服务。具体改良有以下几个优势:
1、时光轴的出现更具连贯性。关于对地球进行研究的人物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而把这些人物用一条时光轴贯穿看起来更具连贯性和比较性,使学生在分析学习上一目了然。并且在轴上都标有科学家所处的年代的刻度,让学生感知历史年代的真实性和科学的严谨性。
2、增加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在教科书介绍的已知两位科学家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两位也具代表性的人物: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外加人造卫星的出现。这样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能通过对几位科学家的研究进行比较找到相似之处。了解这些探索的历史,不仅可以使学生惊叹人类智慧的无穷还有助于学生唯物史观的形成。
3、提供有结构的阅读资料。学生自己寻找相关材料没有太多针对性,而在整理和共享资料的环节做得并不是很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针对性整理资料的能力。所以我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一是可以节省时间,二是可以从我提供的资料里找到本课所需要的精华。
4、从学生认知点入手。本课一共有四个关键人物,而我的开头不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学习的,而是孩子们对哪位科学家熟知就从哪位科学家入手,引领孩子们通过阅读、交流、模拟实验等学习手段,客观真实地了解人类进步的历史,体会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5、插入亮点,产生认知冲突,体会科学家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精神。本课提到哥白尼的学说受到教会和科学界的蔑视,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当时人们的心里状态,我插入了一个挑战权威的环节,让孩子们体会到不唯书不唯上的科学态度。
以上几番整合是我依据课标解读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更改的。以下是课标解读中出现的依据:
1、《标准》“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树立“科学不迷信权威”的观念,那么学生要不要听老师的话?要不要相信书本上的结论?
“科学不迷信权威”是我们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它建立在“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信念基础之上。因为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今天胜过昨天,而明天又超越今天,所以崇尚科学、研究科学的人类会不断前进。权威有没有?有的。权威能不能相信?能。但是我们不能迷信权威。所谓迷信就是盲目信仰、崇拜,就是执迷不悟,就是非理智地拥护、追随,而恰恰忽略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忽略了及时的吐故纳新。
讲“科学不迷信权威”,并不与听从老师的教诲和采纳书本上的结论相冲突。老师的教诲和书本的结论都是应该常换常新的,体现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的。如果老师的教诲和书本的结论受到学生的合理怀疑,那也不是坏事,也许正是学生科学探究、增长新的知识和技能的开端呢!
2、科学家的探究是怎样的?
科学家当然是不会满足于儿童自发探究这种水平的。这样的探究也不可能解决科学家们所关心的问题。科学家的探究是十分不同的另外一番景象。
科学史上有丰富多彩、相互不同的大量典型探究范例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仔细研究。
如古代科学发展史上,阿基米德对浮力规律的研究。再如近代,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详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第8页),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探究(详见《动手做——法国小学科学教学实验计划》,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内部交流),第66页)。这些范例,展示了单个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是“单情节(episode)科学探究”的典型范例。
近代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与发展(详见《著名物理学家和他的一个重大发现》,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展示了多位科学家针对一个领域或课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持续进行探究的发生、发展过程,包含数个依次连续的单情节科学探究过程,是“连续单情节科学探究”的典型范例。
当代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表现了探究需要多位科学家相互合作、联合攻关的现代科学特征,中国负责其中1%但极重要的一部分研究项目。这一研究是以国际合作为特征的“多情节科学探究”的典型范例。
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范例都能给人以无穷的、多方面的启迪。
另外,对于不同学科的探究规范和范式,科学哲学领域一直处在热烈的争论中,如科学探究中的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等。而且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各种与传统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等)不同的、新的研究方法都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质的研究方法目前是新热点之一。
3、对一个问题探究到什么程度才停止?
允许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或材料,螺旋式地、分阶段地开展不断的探究活动。
如果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儿童仍不能接受新的解释或理解,那么就不必急于让儿童强行记住这一新概念,而应该待他日后适当的时候再进一步开展这一题目的探究。一方面,这可能超出了儿童的理解力;另一方面,我们常要求儿童:不迷信专家,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因此也不能要求儿童强行接受某一概念。
4、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中为什么要有“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及“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的要求?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理解这一知识并不困难。能否结合这一知识增加些内容?标准编制者认为增加一些科技史的内容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它可以使儿童意识到科学结论不是从来就如此的,有时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间。这正好符合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二个目标:“科s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不迷信权威”。地静天动,符合人的`日常经验,再加上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建立的模式的支撑——一个很大的静止的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的四周围绕着太阳、月亮和星星,它们分布在一个正圆形的球体上,所有这些物体都以恒定的速度沿着正圆形轨道旋转,使得这一概念沿用了20xx多年。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一种不同的天体模型。这一模型指出:看上去静止不动的地球,实际上每天绕着轴心自转一周且地球和行星都围绕太阳旋转。这一模型使行星表现出来的不规则运动可以得到解释,这真是了不起的革命,应该让儿童在心里记住哥白尼这个名字。
“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内容标准的提出是想给儿童一个洞察昼夜变化与动植物行为的机会。为什么鸡会早早上墟?为什么猫头鹰夜晚特别灵敏?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盘会跟着太阳转?为什么夜来香只在夜间吐芬芳?动植物对昼夜变换的适应性行为真是太神奇了,这些探究活动既能激起儿童的兴趣又能培养儿童探究的能力,这些探究性活动可以建议家长和儿童一起做。
5、为什么要安排考察宇宙的历史这部分的内容?
人类为科学地了解宇宙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功应归功于人类的好奇心和智慧。早先,初民用眼睛和想象来认识宇宙。今天我们使用各种研制的工具来观察宇宙,这些工具包括非常敏感的无线电望远镜和X射线望远镜,使用这些仪器,可以从看见搜索到非常广泛的光谱信息;计算机可以进行日益复杂的引力系统计算和核反应计算,并且从运算数据中寻找规律、演绎运用理论;空间探测器从太阳系遥远的行星发回了详细的图片和数据;巨大的“原子破碎器”则用来模拟宇宙初期的状态,探索原子内部的奥秘。了解这些探索的历史,不仅可以使学生惊叹人类指挥的无穷还有助于学生唯物史观的形成。
二、授课效果
1、资料的增强并人手一份的更改,学生明显有了自主性和协调性,并能紧跟老师的步伐进行探究。
2、对于增加的科学人物由于学生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更加愿意去求知。
3、时光轴情景的创设满足了学生研究欲望和可观性。
4、现代化教学媒体,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三、课后反思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探索天体运动的两个重要学说,特别是“地心说”由于有着宗教势力的支撑,一直被人视为真理,可以说在哥白尼提出这样的“日心说”观点以前,“地心说”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有疑义,也没有充分的、直接的证据,更多人只是畏惧宗教势力,不敢表达正确的言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以及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更要学习哥白尼研究天体运行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气概。加上联系几位科学家的成就让学生思考到促使人类前进的力量是靠什么支撑的。
从学生层面来说,几位科学家的观点是已知的,但需要学生知道并内化成情感态度层面。因此,我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经过几节课的试讲,发现每次试讲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最后终于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起初是按照教科书上的模式进行试讲,发现学生兴趣不浓厚,学生找的资料杂乱无章,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几乎画了全篇资料,没有针对性的整理在汇报上很花费时间。而第二次试讲我给学生提供了资料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发现形势也不好,因为每个人的意见不统一。两位科学家的出现比较突兀没有前因后果,学生学起来比较生拉硬拽。添加了两位科学家的成就联系到一起来分析是有必要的。而本课难点应该放在学生情感态度上,“科学不迷信权威”是我们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它建立在“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信念基础之上。所以我觉得本节课无论是讲到哪个环节,讲到哪位科学家都应无时无刻地渗透科学家的精神。
比的认识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在本节课内容中,教材十分重视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首先设计了“比一比”的活动,目的是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以后教材安排了“读一读”、“说一说”的活动,目的是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百分数表示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二、说学生
学生通过前面学习了分数的认识,知道了分数的读写法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学习百分数的认识,以及它的读、写法和意义,同时区别分数与百分数的不同,让学生从实际例子中体会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亲身感悟知识的形成,从而学会自己学习。
三、说课标
课标要求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并在生活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必切联系。
四、根据以上分析,我拟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应用百分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百分数的意义。
难点:正确读写百分数及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贯彻新课标的精神,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自身的一个例子将教学内容引入,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知识迁移,以旧带新
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巧妙的推进新课的教学。因此在进行教学前我让学生复习旧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在这一基础上,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步完成“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学习。使教学过程自然,顺畅,尽量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就学会新知识。
3、循循善诱,适时启发
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给学生指明方向,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4、讨论发言,及时总结
本班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相对缓慢,对语言的组织能力也相对薄弱,因此在学生探讨发言之后教师要及时总结,重要的又难于理解的知识点用文字表达出来,以帮助他们更好理解。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从老师身上的穿着入手,问:老师这件上衣面料是什么成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回答后教师由对衣料成分的分析引出百分数,问:这样的数大家认识吗?关于百分数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哪些?接着引出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极大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用的非常广泛,大部分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已接触过百分数,但对百分数的产生、意义等还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认识。由此安排以下教学过程。
(二)、搭设平台,探究新知
1、百分数的产生
(1)出示例题:
根据学校特色项目篮球入手,出示例题
当学生探讨出用分数通分比较大小时,教师没有马上引出百分数的概念,而是让学生体会这样通分的好处,从而引出百分数的产生及意义,然后深入了解百分数。
2、百分数的读、写法
此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但不是难点,因此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试着学习读、写法。分三个层次学习:
(1)引导学生自学。
(2)指名学生汇报百分数的写法,教师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
(3)汇报百分数的读法,学生容易把分母是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混淆,教师重点强调。接着教师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及写。在读和写中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很多数。
3、百分数的意义
这一知识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而且属于概念性的知识,所以采取直接呈现给学生的.方式,在学生自己思考体会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分析,进一步强调百分数的意义,引出百分数的另外两个名称。
出示生活中的百分数,学生分别说出意义,教师订正,加深理解。另外在此过程中由题目引申,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国情的一些认识。
3、出示判断题,讨论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10分钟)
多媒体出示:下列句子中的分数哪些是百分数?哪些不是?为什么?
(1)本班女生约占全班人数的43%;
(2)去年我校体育达标率是98.5%;
(3)一堆煤,已经运走了60/100吨;
(4)面粉重量是大米重量的3/4;
(5)我省小学生60/100都有近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1、写法不同,百分数有特定的写法,一般要写成带百分号(%)的形式
2、分子不同:分数的分子必须是整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
3、意义不同(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只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相比的关系,分数几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相比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可以在得不到整数结果时使用,所以分数可以带上计量单位而百分数不可以带上计量单位。
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而且有些抽象,为了突出难点及便于学生理解,采用设计练习的方式帮助理解概念,并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力争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跃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在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多作引导多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对新课的掌握程度进行教学。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引导与总结,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性,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地方可多作例子说明,另外在总结出区别之后又及时练习巩固。
比的认识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公顷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常见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知道公顷是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并初步建立1公顷的空间观念,联系实际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并能进行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单位换算,应用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合理的使用面积单位。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模型”的思想。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体验1公顷的大小,建立1公顷的表象。
2..掌握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3..在计算、游戏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想象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1公顷的大小;掌握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公顷的表象。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练习纸
2、学生课前沿100米跑道走一走,体会100米的实际长度。
3、目测教室、校园、篮球场的长和宽。
二、说教法学法
1、探究体验教学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公顷”计量单位概念的形成,应以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教学中,使学生经历观察、想像、发现、交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公顷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公顷”,但对于“公顷”的概念仍然比较陌生。因此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知1公顷的大小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我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精选了许多现实素材,通过这些现实的生活材料,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借助课件呈现的.直观景象,通过观察、想像、发现、交流等活动,从而建立1公顷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程序
新课程教学老师教学设计应主动走向学生,向学生靠近。下面浅谈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合作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情境导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应用、拓展留疑五个环节,努力构建探究性的教学模式。
一、在有吸引力的情境中首次呈现公顷。
例1以四张照片为背景,分别呈现明孝陵、中华世纪坛的占地面积、日月潭的面积和xxxx年我国森林的面积,这些面积都是以公顷为单位的。这样安排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起学习心向、营造学习氛围。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一些问题,什么是1公顷?1公顷有有多大?什么时候用公顷作单位,学生就产生了解决这些疑问的迫切愿望。
二、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感受1公顷。
1公顷有多大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初步感知、交流验证,归纳概括三个层次进行:
1、告诉学生1公顷有多大。
在学生知道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后,例1就直接揭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学生对100米的长度是比较熟悉的,知道他们是多长,因而会进一步想像出边长100的正方形,这是学生对1公顷的第一感知,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告诉学生什么是1公顷,还要让他们想一想相应的正方形,获得对1公顷的初步体会。
2、算一算1公顷是多少平方米。
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算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00平方米,这是公顷与平方米的进,安排学生自己计算的目的是:第一、算式100×100是根据1公顷的概念列的,通过计算进能巩固概念;第二、体会1公顷确实是比较大的面积单位,用他们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比平方米简便;第三、教给学生记忆进的方法,一旦遗忘,可以根据概念列式算得。
3、在游戏中体会1公顷。
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也是学生愿意做的游戏。在做游戏时告诉学生围成的这个正方形面积是100平方米,在让学生想像100个这样的正方形有多大,让学生又一次体会了1公顷。
4、联系熟悉的场地体会1公顷。
足球场是学生熟悉的,通过学生计算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知道它比1公顷小一些。教室是学生熟悉,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平方米,大约有200口教室的地面才有1公顷。从熟悉的场地推想1公顷,能加深对1公顷的印象。
三、尝试练习,巩固深化。
夸美纽斯说:“不巩固的教学就像把水泼到一个筛子里一样。”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两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是本节课教学中的第一次反馈。82页试一试做这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大的土地面积用平方米比较麻烦,并体会4公顷有多大。
2、综合练习 主要防止思维定势与惰性思维。完成练习十四4题,在学生算出苗圃的高以后,想一想底250米、高160米的平行四边形,又经历了一次对1公顷的感受。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为更好地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得回归到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学学理念,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在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一个生活题。
开发商广告
师:近年来我们家乡的建设脚步飞快,住宅小区也是一批又一批。(出示一小区场景)小明一家也想再买套房子,改善一下居住环境。有一天他们全家一起去看房子,走进一个小区门口看到了这样一则广告:
小区简介
本小区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是绿色花园示范小区。占地面积12公顷,其中儿童游乐场、老人健身房、网球场、道路等公共设施占地2.4公顷,绿化面积达5公顷。……
小明他们在小区里走了一圈,发现该小区共新建了住宅楼75幢。小明估计了一下每幢楼长约80米,宽约10米。请你利用计算器来帮小明一起算一算,房屋开发商的广告是否真实?
并结合评议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五、前后呼应,拓展留疑
1、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那有谁知道我们祖国的领土面积约是多少吗?(板书:960000000公顷)
你觉得我们祖国的领土面积用公顷作单位合适吗?
说明:计算和测量土地的面积,其实还有更大的单位,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总之,本课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通过情境导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应用四个环节,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知识能力、心理品质等方面都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比的认识说课稿 篇1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的一个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几时几分)。这样的教材安排,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1、教学重点。
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能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几时几分)。我是这样想的,要想正确认读几时几分,需要弄清以下几点:①时针,②分针,③大格数,④小格数,⑤时针从12起走过几大格,是几时多,⑥分针从12起走过几小格,是几分。而看“几分”所依赖的小格数,一般钟面上又没有标明,学生摸不着头脑,容易将时针与分针,大格与小格混淆。
因此,我认为要解决本课的重点,必须让学生建立时针与大格、分针与小格的对应关系,大格数与小格数的对应关系,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认读方法。
2、教学难点。
我认为本课的难点是:使学生能正确认读接近整时的时间(如10:55)。由于这样的时间,时针非常接近下一个大格数,肉眼几乎辨认不出时针是否在下一个大格数之前。学生年龄小,观察力有限,都以为到了下一个大格数,认读为11:55。
我认为要解决本课的难点,必须在学生“观察认读”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认读经验:当“几分”越大时,时针越接近下一个大格数;反之,当时针很接近一个大格数,“几分”也很大时,“几时”应该看前一个大格数。
3、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1时和1分的时间观念。
⑵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应用、抽象概括能力。
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⑷勾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设计理念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习不只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还包括背景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构认知。教学设计中体现在①动画片引入,②生活情境中认读时间。
2、在活动中学习。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种手脑并重的操作。在概括认读方法后,课堂并没有机械的叫学生认读一个个钟面,而是进行了一次组内拨钟练习。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操作,进一步认识了几时几分。
3、应用意识的培养。
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如本课练习一判断谁迟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一般方法是通过认读钟表。另发车时间的问题,更使学生体验到认读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法
1、图示法。图示法直观而形象,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又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本课在学生疑难处,可采用图示法。如大格数与小格数的对应关系。又如认识几时几分,在钟面上采用扇形阴影表示分针走过的小格。
2、引导法。由于本课的内容特点和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在概括看时间的方法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得出结论。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四、说学法
1、小组合作。学生是在互动中,冲击成见、已有知识和思考习惯,从而产生新知识的。本课中,可让学生小组内说自己的想法,讨论看时间的方法,拨钟练习,相互纠错。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仅得到知识,还有智慧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2、抽象概括。我认为,方法是学习的关键。如本课认读时间的方法,学生一经领悟,具备的将是认读更多时间的'能力。因此,本课可让学生观察三个典型时间,概括看时间的方法,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方法;用数学的语言,修正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动手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切身的感受,再而成为自身的知识。本课可让学生在小组内拨钟练习,学生轮流操作,共同记时。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理解了时和分的关系,理解了认读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播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在我的课前调查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看动画片和吃零食,特别是大风车等,是孩子们的节目,播放时间是他们很关注的。本课撷取学生感兴趣之最——看动画片,与看时间巧妙结合,创设了以上这一情境,勾起学生无限兴趣。
2、师:什么时间播放?(出示钟面)会认读吗?
3、揭题。师:要准时地守候在电视机前,我们必须要学会看——(时间)。
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动画片时,教师顺势而下,追问播放时间,直奔主题。继而出示此动画片播放时间的钟面,让学生尝试认读,既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又引入了新课。最后,在教师鼓舞与号召下,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新知的探究中去。
(二)认识钟面
1、回顾旧知、观察钟面。
①针:时针、分针。②数:12个数。③格:大格、小格。
2、探究大格与小格的对应关系。
①填图。填从12到各个数字之间的小格数。(生自行对照、修正)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5个5个加的方法,很快得出结果。接着教师直接让学生自行对答案、修改。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使学生产生浓厚的主人翁意识。
②说说对应关系。大格数有对应的小格数。
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看时间,往往只看钟面上的数与格,很难把注意力投注到大格数所对应的小格数上。因此,让学生来参与游戏性的对口令,熟识对应关系,对他们正确认读时间是很有好处的。而学生一纸在手,上面的大格数与小格数写得清清楚楚,老师又同意没记住的同学,可以看一下。有了这样的凭借和支撑,学生参与兴趣浓,效果甚佳。
3、揭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4、体验1分钟。(听古人记时方法及记时工具的故事。)
【设计意图】古人的模糊记时方法,是一个历史,也是一个看时间的好办法。在本课1分钟的故事里,学生既了解了古人的模糊记时方法,及记时工具,又随着音乐体验了1分钟到底有多长。可谓一举两得。
(三)在生活情境中认读时间
1、回顾旧知。
①整时怎样认读?(图片:早读课,钟面:8时)
②几时半怎样认读?(图片:老师上班,钟面:7时半)
小结:要看时间,要看时针从12起走了几大格,就是几时多,还要看分针在哪里。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适当地让学生回顾旧知,特别是能产生正迁移的旧知,学生学习新知,如驾船恰逢顺风顺水,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2、探究新知。(整5分、整10分)
①9:05(出示图片:课间活动,钟面:9时5分,用扇形阴影表示分针走过的小格)
师:这是几时几分?你是怎么看的?时针在什么位置,分针呢?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认读9:05的钟面,由于用扇形阴影表示分针走过的小格,学生很容易读出“5分”;更由于学生习惯从左往右观察事物,时针在左非常接近9,而分针在右,学生能轻易得出9:05这一时间。这一认知,并非是学生已掌握认时间的方法获知的,而是一种接近直觉思维的结果。因此,教师并未展开下一环节的教学,而是追问学生看的方法,让学生沉下心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追根溯源。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②11:40(出示图片:午休)同桌交流,相互补充。
③3:35(出示图片:放学)组内展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认读内容由易而难。9:05是从左往右,11:40是从上往下,而3:35是从右往左,并且时针在扇形阴影之内。认读要求也是由易而难,首先是独立练习认读方法形成技能,其次是同桌交流、完善补充,最后是同组交流、展示自我。这样的安排,既符合教材的内在逻辑次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观察归纳。
①观察。
9:0511:403:35
师:同学们真能干!认识了这么多的时间。你看的时候有什么方法吗?
(几时,怎么看?几分,怎么看?)学生同组讨论。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学生想法是千变万化的,教师作了多种预设,既有开放的思考,也有适当的引导,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象这样的开放课堂减少了预设性,增加了生成性,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②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几时几分
看时针看分针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年龄是小,但同样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识字不多,就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来概括认读方法。
③师小结:时钟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多了几分钟,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
小格(同学们可借助外圈的数)。
4、拨钟练习。
①记录老师拨出的时间。
②小组活动,组内成员轮流拨钟,共同记录。(师说清要求)
汇报小组内认对了几个时间。
【设计意图】给受教育者更多的实践和动手机会,让他们在做中学,是北京市21世纪课改实施方案的一项基本原则。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拨钟,加深了他们对时和分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了认读的方法。做过的,才能理解地更深。
学生在同组合作中,拨钟、认读、记录、校对、修改、讨论,知识得以增加,情感得以升华。合作中,其乐也融融。
③动态生成。从学生拨钟中,选取不是整5整10分的时间。如4:06。
④练习。10:39(预设学生出现3种答案。)
生1:是10:40。生2:是10:41。生3:是10:39。
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为什么?(预设学生有两种想法)
生1:分针从12走到7经过35小格,又走了4小格应该是10:39。
生2:分针从12走到8经过40小格,它还差1小格,应该是10:39。
(四)时分的关系
1、演示1时等于60分。学生观察交流。
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60小格是——(60分)。它们所用时间是相等的,所以“1时=60分”。(板书)
【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演示时针与分针的转动,并以扇形阴影表示出时针走过1大格。能清楚看到时针与分针走过的格数。这与动手拨钟,学生在纷乱的针与格中观察时分的关系,其效果不言而谕。在学生疑难处给予帮助,并非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是寻求最佳的学习方式,以期最优的学习效果。
2、小结。师:1分钟,我们听了一个小故事。那么,1时我们可以听——(60个小故事)
(五)拓展练习
1、谁迟到了。(蓝猫和淘气约好早上7:00去爬山)
蓝猫淘气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剪切恰当的动画片断,融入课堂,激起学生学习的的“千层浪”。
师:观察两个钟面,它们的时针都非常接近7,怎样分辨哪个是7时多?
哪个还没到7时呢?
师:我们要学会看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和别人约好的事,要按时去做。
【设计意图】渗透思想教育:遵守时间。
2、车票上的时间(11:50)。钟面(10:50)。
①师:可以开车了吗?
②争。10:5011:50。
③拨。10:00~11:00。
学生拨钟,观察:当10时“几分”越大时,时针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④小结:当“几分”越大时,时针越接近下一个大格数;反之,当时针很接近一个大格数,“几分”也很大时,“几时”应该看前一个大格数。
⑤猜。让学生猜“9:55、10:55、11:05,时针*近几?”,
⑥辨。哪个钟面是6:55。出示“7:00、7:05、6:55”。
【设计意图】再一次使学生了解接近整时的时间(有还未到整时的、有超过整时的),时针都*近整时数。因此,要仔细观察时针的位置。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师的巧妙引领下,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手、口、脑多种感官参与,接受与发现并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验、辨别、认读中来。
(六)总结
1、建立40分的时间观念,并在40分的基础上建立1时的时间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建构时间观念,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本课采用多层次呈现的方法进行。使学生逐步建立1分和1时的观念。
2、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比的认识说课稿 篇14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水果》。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材(地位与作用)。
《认识水果》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二单元第2个课题。在此之前,幼儿已经学习了糖果屋,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小班幼儿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能说出几种常见水果的名称。
2、 培养孩子喜欢吃水果的习惯。
3、 初步感知粗糙与光滑。
三、说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水果特征,才能认识不同水果。
2、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光滑与粗糙较抽象,幼儿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活常规可以培养幼儿的认识与感知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幼儿其然”,还要使幼儿“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小班幼儿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幼儿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幼儿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幼儿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幼儿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实物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幼儿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幼儿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幼儿为主体,使幼儿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幼儿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组织幼儿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幼儿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幼儿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幼儿自己学习思考。
五、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幼儿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1——2分钟)。
听音乐做律动,稳定幼儿情绪。
2、讲授:(10分钟)。
通过变魔术的方法展现实物来吸引幼儿注意力,请幼儿通过闻看摸之后讲述所展示的水果的不同特征(粗糙与光滑),通过送水果宝宝回家了进一步巩固幼儿对水果的认识。
3、小结:(2——3分钟)。
品尝水果,向幼儿说明水果的好处,鼓励幼儿多吃水果。
【比的认识说课稿】相关文章:
认识比说课稿11-08
比的认识说课稿12-16
认识角说课稿11-08
《倒数的认识》说课稿04-25
《倒数的认识》说课稿04-29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05-09
认识除法说课稿11-03
《吨认识》说课稿11-05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11-06
乘法的认识说课稿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