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说课稿

时间:2024-09-24 16:51: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优秀说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说课稿(精选15篇)

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的一首儿歌,它从属于识字系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7个生字的书写,对汉字的意义,笔顺规则的认识仍是初步的。这首儿歌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写的是田野里的丰收景象,下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美丽风光。儿歌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但是由于学生已有识字量的限制,课文中大部分是生字,但学生能借助拼音很容易的完成诵读任务。

  二、说目标及重难点

  本课的目标是: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借助音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掌握新笔画“撇点”。能按笔顺在田字格里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能准确认读6个生字。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把儿歌读正确,大体了解意思。

  本课重点是学习要求所掌握的生字 ,理解词义,儿歌意思、朗读训练,不是本课重点内容,不宜在这些方面过多花费时间和精力,以免冲淡重点内容的教学。本课应会认读9个生字,其中“女、牛、羊”三个字要能按笔顺规则去写,并以此为载体培养书写能力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本课难点之一是“女”的写法,初步写这个字,学生往往不能写端正,而是半躺或全躺在纸上,难点之二是对“田野、丰收”两个词的理解。

  三、说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分为三部分:解课题----读儿歌----学生字

  (一) 解课题:这部分完成两项任务,一是理解“田野、丰收”两个词语的意思,一是顺势导入新课。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他们知识经验还很少,还处于较低的具体形象乃至直观动作思维阶段,所以在理解这两个词时,我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片,顺势引出“田野、丰收”同时板出课题,进入新课。

  (二) 读儿歌:重点在读中认识生字,并让学生体会喜洋洋的语气。儿歌浅显易懂,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然后指名读,再借助文中插图让学生指指田野和擦和草原理解词语,并播放草原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

  (三) 学生字:先让生通过生字表独立认读,也是对学生读拼音能力的训练,通过动手圈,培养生眼手口心各种感官的并用的`能力,为激发兴趣,我开展游戏,在游戏中强化对三个重点字的认识,调动积极性。对词语处理注重从认字开始就丰富学生词语积累,丰富词汇量。在书上课后3个词的基础上,我又把草原、男男女女、山山水水也摘录出来和生一起读。并根据结构让生练写同样形式的词,让生感悟词的构成形式。在写中,充分发挥田字格的作用,让生认真观察范字的起笔和收笔位置,把字写漂亮。

优秀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北京》这是一篇写景记叙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将北京描绘成一幅多彩的图画,从这幅画里我们能读到庄严美丽的天安门,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这又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本课的二、三、四自然段,条理清晰,详略分明地介绍了天安门、立交桥;名胜古迹、公园和高楼大厦。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部分孩子还没到过北京,因此,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国”、“图”等10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力目标:自主识字,对阅读有兴趣。能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培养学生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北京的美。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用多媒体计算机为学生创设旅游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联想练说法:品赏词语,理解句子,都需要伴随着丰富的联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联想训练,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必不可少的手段。

  3、朗读感悟法:我在教学中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读中体会。

  三、说学法

  1、朗读感悟法

  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合作读、赏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感悟课文是本课主要的学习方法。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播放北京城市宣传视频短片,让学生对北京有个初步的了解。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在观看视频以后,问:你们想不想去北京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教师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学生坐上快乐大巴去旅行。同时,在出发前,还让学生先做一下准备活动,复习生字词,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三)、品读课文,走进北京。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是本课的重点。我首先出示天安门广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它的美,然后再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自己觉得写得美的地方,然后再进行有感情朗读训练,这样图文结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北京的印象。然后,我出示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方位示意图,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一下天安门广场,我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先由教师来范读,让学生闭眼想象,然后再让学生来说说从教师的朗读中看到了什么,然后再图文结合进行学。这一部份我主要采取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充分感受北京的美。

  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把第四自然段齐读一遍。然后由教师展示北京名胜古迹的图片,教师进行适当讲解。然后,由学生上台展示他们课前搜集的北京的新变化的图片。

  最后,在进行,总结时,通过结合图片让学生反复朗读“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使整堂课达到高潮,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北京的热爱向往之情。

  (四)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我让学生用手中的画笔画出心中美丽的北京,把抽象的语言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得到升华。

优秀说课稿3

  各们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18课《雷雨》。本课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过程三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雷雨》是第四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感受生活的乐趣。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位美感。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情特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初读课本,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课文描写雷雨前的段落。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准备采用“情景教学”、“自主阅读”两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此时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语言的感觉;通过读,课文规范的语言储藏到学生的头脑中。

  三、【说过程】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设计如下教学过程,分三步进行《雷雨》第一课时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通过猜谜语,引出雨,再通过对雨的了解,引出雷雨,循序渐进,娓娓道来。关于雷雨你知道些什么?(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课堂开始让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话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进入文本,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后,马上进行第二步的教学。

  (二)自读自悟,学习生字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首先,我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字画出来,文字是语言的基础,在低年段语文中认字写字仍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我在这一环节安排了识字训练。我先出示要认的四个字,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读,再把生字带入到词语中,让学生更好的识记。还重点讲解了“垂“字的写法。

  其次在学生识记完生字新词后我再请三位学生读。这次读的要求不但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而且在读的同时给学生布置了听和思考的任务,让他们思考,朗读的课文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我觉得读要体现层次性和目的性,扎扎实实地读好每一遍课文,让学生在每一次朗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三)朗读感悟课文:本课时安排了品读雷雨前的段落。

  自由读1-3自然段: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此时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雷雨前的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的'那种紧张气氛--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也赶来凑热闹。

  这种气氛真的很难言传。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用得很妙。但我估计小孩子从这个压字感觉不到闷热。我想还是得让他们进入到情景中去(所以在这里出示课件,雷雨前的景象)。这时教师同时用语言去营造这种情景,渲染这种气氛。“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像巨石一样向你压下来了,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不叫。”“夏天的午后,天气非常炎热,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越压越低,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不叫。”这时我要求同位互相读。互相说。小组比赛读,进一步品读文本。了解雷雨前的景象。我就这样突破了教学难点。在体会风大这个环节里,让学生角色换位,当一当小树。有经历,才有感受。没经历,此时就去创造经历吧。我这样鼓励孩子们后。再让孩子们分角色演。进一步感受雷雨前的这种景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品读这个环节,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为了检验一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相机出示“压,乱,垂,虹”这几个要认的汉字,检验学生是否养成随文识字的好习惯,在最后几分钟安排了写一写指导,描红静心书写”垂”字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还在激情引趣上下了一定的功夫,让学生能主动愉快学习,让学生学会感受自然、体验生活、爱好语文。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优秀说课稿4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是一篇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的文章,描写细致,中心突出,故事情节紧凑。本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少年的心灵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许多人却重财轻义,他们也疼爱自己的子女,但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也并不懂得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课文赞美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的心,尊重他们的友谊。

  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亲情,同时更加珍爱友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阅读理解、辨别是非的能力。

  2、提高朗读能力,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

  3、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中所赞美的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领悟并倡扬文中所表现的纯洁真诚的人情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三)学生分析

  “代沟”是现代中学生常常感到困惑的话题。“亲情”与“友情”发生矛盾也时有所闻。因此,本文所写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在当今社会日益强调个性张扬的环境里,如何看待亲情与友情,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如教材中的“我”与万芳的友谊、“我”与父母的冲突,确实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学生的感情倾向可能会与教材不一致,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可能会触发学生的另外的感想。教师的眼光不要局限在如何解决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处理这些矛盾的某些必须坚持的原则。而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二、 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理念

  该文是一偏反映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内心情感冲突的散文,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去领悟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师要注意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转变,由过去的被动式阅读转变为主动式阅读,力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像〈羚羊木雕〉这样的课文,如果不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很难有大的收获。课堂讨论时,教师不要用唯一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考。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以次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实现学生知识与人格的同步发展。

  教学思路

  1、朗读与讨论并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而言,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同时,让学生围绕文章的主旨进行研讨,从中感悟文章的亲情与友情。

  2、阅读与写作并行。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采用拓展写作的方式,让学生摹仿学习。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构想:设计此环节,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发表自我阅读感受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构想:通过此环节,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四、交流自主合作学习情况

  (一)交流学案上的“我的视角”

  设计构想:通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家庭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至爱亲朋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增强化解矛盾的能力。

  (二)问题探究

  设计构想:体会本文构思的巧妙,学习本文多种描写方法,并用之于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三)拓展延伸

  1、写出至少两则关于友情的名言。

  2、给家人写一封信,委婉地指出他(她)的某个不足的方面。

  3、学习本文人物描写方法,练习写一个片段,要求选择班上某一位同学的某一点进行描写,突出其特点。

  设计构想:从语文学习延伸到语文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优秀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想北平》一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供学生拓展阅读。高中语文第三册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诗歌,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散文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鉴赏能力的训练,激发思维,挖掘文本的深层次意韵。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散文,文中主要表现的思乡之情是学生都能理解的。在高二阶段读散文,更要审视隐藏在文本表面之下的作者的思维活动,体会朴实语言和平凡景物中传递的信息,以人文精神关注文本,学会与作者交流、沟通,抓住作者的情感脉搏,进而窥见作者的生活理想和处世原则.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选取有地方特色的景物传递情感。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在景物描绘(抓住特征)中透露的情感倾向,挖掘内在信息,能深入鉴赏散文。

  情感目标:体会中国传统文人的乡土情节;老舍先生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作者选取的景物所传递的情感。难点:了解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理想和处世原则。

  二、教法学法

  教法:以情感诱发为主,通过筛选文中具体的信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配合多媒体教学,直观有效。

  学法: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基础,立足文本,从具体信息(景物特点)到抽象情感,从已知(写景抒情)涉及未知(作者的生活理想),以高二陶潜诗歌作诱导,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感受。

  三、教学过程

  1、多媒体导入,展示现代北京与老北京的异同。激发学生兴趣。为下文找准景物特点热身。

  2、立足文本,筛选有效信息(景物特点、与其它城市对比),体会作者的生活理想。

  3、从整体出发,以人文精神关注文章内蕴,体会“意在言外”的特点,以陶潜诗歌作参照,体会老舍所传达的中国传统文人的处世态度——淡泊、宁静。

  四、教学设想

  1、教学时数一课时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疏理文本阶段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在情感体会阶段,以诱发学生情感体会为主,学会文本与作者交流。

  五、板书设计

  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景物与生命契合表现自然的`城市布置生活态度:淡泊、宁静的深情厚重的文化积淀温和平凡的花草贴近土地的果蔬

  六、理论支持

  1、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2、教育者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习者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优秀说课稿6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三)质疑解惑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四)师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五)精读课文。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读。

  (六) 思考阅读:

  1、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 熟读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八) 课堂小结 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 白描

  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抒情:孤傲、超凡脱俗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看雪》优秀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优秀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富饶的海洋》,本节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富饶的海洋》是语文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走进科学,向往未来”这一主题展开,让学生感受世界的精彩和神奇,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本文通过介绍生命孕育的过程、海洋对人类的贡献,表达了作者对海洋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激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文章思路清晰,结构紧凑,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科学小品文。

  进入五年级的学生,一般能够较好的预习课文,能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自学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句子中分号与句号、逗号与顿号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读为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并借助图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激发学生热爱、赞叹海洋的感情。

  b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1、通过朗读,体会海洋的美丽、富饶与慷慨。

  2、体会句子中分号与句号、逗号与顿号的.不同。

  二、说教法与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观察法,点拨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准备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一)导入新课,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去海边看过大海吗?说说你印象中的大海是什么样的?老师在暑假去旅游,亲眼目睹了大海,并搜集了一些图片,和大家一起欣赏一下。(展示海洋图片)通过欣赏图片,使学生对大海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然后教师引出课题。

优秀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一个大主题——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分别为:

  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教学关键点: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突破方法: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温馨回忆,通过听多媒体朗读、学生诵读等环节,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使整个课堂氤氲在浓浓的亲情及和美温馨的家庭生活氛围之中。这样,学生就能沉浸于文本,培养了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通过组织"鲜花献给可敬的人"这样一个语文活动,让学生深入文本, 通过对文字作细致揣摩,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或班级交流方式,对文字进行深刻体味,品味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三、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浓厚的亲情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理解亲情美,欣赏语言美。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语文活动"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学法指导:

  1、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2、在学习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刚才我们初步感知了这篇课文,现在请用你的一双慧眼寻找文中的美点,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教师提示:对美文的赏读,大处看可以欣赏其中美的景、美的事、美的人;细处看可以欣赏美的词、美的句式、美的细节等等。)

  (一)、亲情美,人性美

  1、这家人在散步途中产生分歧后,谁有真正的决定权?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2、 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的`是谁的表现?理由是?

  采用句式:我最欣赏的是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句子)中,我感受到他(她)的_______________(性格/品质)。

  "我":孝顺老人,不溺爱孩子;

  "我"的妻子: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我"的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我"的儿子:懂事、聪明、活泼。

  3、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二)、细节美

  A、深情朗读最后一段

  B、问题探究:

  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母亲和儿子重不重?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2、这是一份责任,那么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份浓浓的爱、厚重的责任读出来。

  (三)、景色美(5分钟)

  (这是一篇玲珑剔透、短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思考:

  1、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朗读)

  2、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小结:文中的美点还有很多,我们学在课内,但功夫在课外,希望用你的一双慧眼还能找到更多,并学以致用,在我们的写作课上得到实践。

  四、拓展延伸,真情告白

  浓浓的亲情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你能说说吗?

  五、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2、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六、课后作业,实践检验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

  亲情不能只靠父母们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

  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义务。

  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你可以把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在以后的语文课上大家进行交流。

  古往今来,亲情都被善良的人们代代传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来结束今天的课。

  这首诗也是通过写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儿子要出门了,母亲拿她手上小小的针,来表达她对儿子浓浓的亲情。所以只要我们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就能感受到更多更浓的亲情。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优秀说课稿9

  各位评委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散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学生课前有充分预习和课后有拓展延伸练习的前提下,我将以1课时完成本课文的教学内容。

  《散步》通过记叙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结合本单元的亲情主题和“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的学习要求,决定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朗读和品味关键语句去理解文中所包含的亲情与尊老爱幼的美德。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而且通过《风筝》和《羚羊木雕》的课文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感悟方法。因此,决定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但是,如今许多作为独生子女的初一学生无法深刻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反而由于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需要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主旨。

  三、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亲情主旨

  理解句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情感。

  教学重点:

  根据单元说明,结合《课程标准》中的“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亲情主旨和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情感”

  教学难点:

  因为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因此我把“理解句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取三种教学方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朗读法。

  首先通过问答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为接下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做好铺垫;接着以小组讨论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我以阅读方法为线索串联每个教学环节,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要求,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涉及默读、精读的阅读方法。

  五、教学过程

  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五个环节,包括一、联系生活,课文导入;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三、默读课文,理解主旨;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通过让学生谈论自己与家人的散步经历,结合轻音乐,创设与本文感情基调相似的课堂氛围,以调动学生情绪,导入新课。心理学认为,个体的

  学习并不是对生理需要的直接反应,因此,老师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二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齐声朗读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考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然后以问答的对话互动形式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到文中浓浓亲情。 第三环节,我从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得到启发,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为课文重拟标题,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并分享个人的阅读感悟。因为《课程标准》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在第四环节中,由于《课程标准》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我设计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从而引导学生升华亲情主题。

  第五环节,通过作业,拓展延伸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把情感目标延伸到生活中去。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参照《散步》记叙一件与家人之间的生活小事,正正体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六、板书设计

  由于本课以亲情为主旨,故主板书设计为心形图案,并对人物的位置做了相应设计,以箭头把人物和事件联系起来,方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副板书用于板书字词,以加深学生记忆,板书学生答案,以方便于课堂讨论。

优秀说课稿10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幼儿在购买食品、用品等,都会遇到各种盖子,这个盖子怎么使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都有其中的奥秘所在。“有趣的盖子”这个科学活动,选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有一定的经验,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让他们有话可说。

  科学活动的目标在于,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有趣的盖子”这个科学活动,让幼儿在玩玩说说中,发现盖子的不同之处,并通过比较等方式,让他们初步了解盖子的作用。同时提供各种盖子让他们自主的去选择相应的瓶子,在盖盖子的过程中发现,体验拧、按等动作与盖子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有螺纹和没螺纹盖子使用的正确方法。最后通过媒体的演示,让幼儿进一步的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有趣的盖子,他们的存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索与观察,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好动好模仿的特点,此活动适合在小班幼儿当中进行教学。

  (1)说活动目标

  (2)说活动重点

  (3)说活动难点

  (4)说活动准备

  (5)说活动流程

  (6)说活动环节

  一、创设情景,大胆表述

  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通过图示让幼儿发现原来盖子有这么多的不同之处。教师鼓励的语言,是对幼儿的'一种肯定。

  二、演示比较,了解盖子的作用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幼儿讨论,盖子到底有什么用?教师通过有盖无盖的对比,更

  加形象的让幼儿知道盖子可使物品不会弄脏、比较卫生、不会挤出来、携带方便,还可以防潮,保持食品新鲜与原来的味道。

  三、幼儿操作,发现盖子的秘密

  此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重要环节。有意识的提供常见的盖子与瓶子,通过幼儿自主操作活动以及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幼儿发现有螺纹与没有螺纹盖子其中的秘密。发现“拧”“按”不同方法来盖紧盖子。同时进一步挖掘特殊的盖子为人们提供的方便,并提供更多的盖子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与验证。

  四、媒体演示,生活延伸

  此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由于材料提供有限,因此教师通过媒体,来解决材料商的不足,同时也能拓展幼儿的思维,使幼儿感知到盖子无处不在。而且人们设计出这么多有意思的盖子如相机盖子、马桶盖、锅盖、遥控盖等。为幼儿以后有意识的去观察探索埋下伏笔。幼儿教育网()

优秀说课稿11

  《地形概况》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第三册《中国的地形》,适用于初中二年级。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本节说课共分以下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地位及前后联系

  中国地理教材分为“中国地理总论”、“中国区域地理”和“中国在世界中”三个部分。《中国的地形》属于“中国地理总论”部分,是在学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之后对中国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基础。《地形概况》是《中国的地形》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习《中国的地形》的基础,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影响,所以学习本节教材意义十分重大。

  (二)教学内容

  本节教学共需一课时。内容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教材这样设计,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教学目标

  依据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相统一的教育原则,根据大纲知识、能力及思想 教育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确立本节教材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点。 (2)了解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我国地形条件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讲授,加强国情教育,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目标的确定为本节教学指明了方向。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结合知识目标、教材内容,确定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它是本节课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学习、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和关键,理解和掌握了它,其它问题就比较容易理解。 2、难点: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空间观念的形成是 教学难点。由于初中学生思维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理论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差,对三级地势阶梯的`空间分布不易理解,因而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教学我准确运用了讲授法、指导读图法、比较、归纳等教法。其优点是,运用讲授法能在短时间里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运用指导读图法引导学生看、读地图,观察地理事物,使学生初步学会读图、识图,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运用绘图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心中有图,这也是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 教学手段的运用应尽量直观,变抽象为具体。本节教学我准备运用挂图、投影仪体现知识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运用投影仪还有助于教学容量的增加。

  三、学法指导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教学主要渗透读图法培养学生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析图法,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模仿讲授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这样设计,使“读”、“讲”、“练”有机结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程序 本节教学属于讲授知识、培养技能的综合课。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授、读图、绘图,分析、比较、归纳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教材、掌握知识。

  (一)导入新课采用开门见山、切入主题 运用此方法可直接提出学习的课题。这样设计,清晰、简明,使学生一目了然,既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又为下一步引入新课指明了思考的方向,避免了盲目性。

  (二)以图导学,读练讲析 运用此方法可认识掌握我国的地势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布。 1、针对教学内容我精心设计了课堂思考练习题,学生对照练习边读地形图边完成 练习题,在练习中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在学生读图练习的基础上,我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地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这样设计,目的在于联系学生已有的在地图上辨认地面高低起伏的知识,运用直观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读图,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读“我国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明确三级地势阶梯的宏观分布。我指 图讲解三级地势阶梯分布概况,要求学生填写“三级地势阶梯概况表”,掌握三级地势阶梯的分界线、海拔和地形类型。在讲解的同时,我板书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简图,直观展示我国地势阶梯的空间分布。要求学生画地势阶梯分布简图,讲解地势阶梯的分布、分界线、海拔和地形类型,认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空间分布。这样设计,使学生对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由特殊到一般,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做到了各个击破,为学生认识上设置了一些台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化难为易。

  (三)由上而下,因势利导 运用此方法可分析得出我国地形的又一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这一结论可以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得出。进而联系实际分析评价多种多样的地形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这样设计,便于学生认识我国的地理、国情,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总结新课 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将比较零散的知识归纳、概括成系统的知识,给学生留下一个完整、明晰的印象。这样可使学生简化储存知识,提高思维和概括能力。

  (五)巩固练习 练习题针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设计,检查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巩固教学重、难点。这样设计,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因材施教。

  (六)作业布置 目的是通过一定数量的复习和练习,进一步强化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培 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板书设计 本节教学板书属纲要式和板图的结合。共分两大块,课题居中,左为内容纲要,右 为板图。这样设计,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突出重难点,简单,精练,美观,给学生以美的视觉感受。

  (八)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只是我的主观愿望。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本身、学生及其它因素的影 响,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为了及时反馈信息,调整程序,因此,我设计了“教学后记”,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和提高。

优秀说课稿12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同学]

  四年级的同学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终究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协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同学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同学读书的热情,提高同学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澎湃的气势。

  [说教学]

  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同学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同学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协助同学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同学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同学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优秀教案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同学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同学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澎湃雄壮的气势,同学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同学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同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同学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假如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局部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局部时,我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地位,让同学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同学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同学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同学自由读潮来时这一局部,找出自身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同学,让同学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身的体会,同学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同学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同学能够充沛发展自身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沛发挥了同学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让同学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扮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同学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身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同学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同学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假如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同学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同学的思维,培养了同学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同学自由读自身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同学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同学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同学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让同学把自身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同学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沛读,同学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身领悟,激发了同学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同学的参与意识,同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同学不只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优秀说课稿13

  一、课的构思: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围绕《课标》三维总目标的要求,力求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多种活动能力。本课在设计上捕捉住水平一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易集中也易分散的特点,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练习、合作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在引导—探讨—创意展示的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水平一学生

  二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强,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但个体差异明显。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圈圈做各种练习,激发学生乐于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发展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学会和创造一些简单的玩圈圈方法。

  3.增强学生的体质。

  4.养成探究习惯,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场地器材:

  呼拉圈若干、小操场一块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阶段:取圈圈(时间:5分钟)

  教法:1、师生问好。

  2、拍手操,活动身体关节肌肉。

  3、2人一圈、取器材。学生成圆形站队。

  (二)活泼愉快、情绪高涨阶段:“转圈圈”时间:8分钟

  教法:1、教师启发圈有几种玩法?如何转?

  2、师巡视,指导、表扬。

  3、表演、展示能力。

  学法:1、个人探究

  2、相互效仿

  3、切磋提高

  4、总结思考

  学生两人一组,分布于圆圈旁。

  (三)刻苦练习阶段:各种圈圈的.玩法:时间:(19分钟)

  教法:1、教师提示,抛圈圈、钻圈圈等,学生自由组合,选择玩法。

  2、学生自然围于教师四周。

  学法:1、熟悉性练习。

  2、琢磨玩的好的方法。

  3、刻苦练习

  4、教学比赛

  要求:注意安全,配合默契

  (四)想象展示阶段:时间:5分钟

  教法;1、教师提示能用圈圈作出哪些造型,摆出什么图形?

  2、教师巡视、评比

  学法:1、各组发挥想象,表现出圈的图形。

  2、合作学习

  3、各组展示,共同评价。

  分四组,在操场内拼出若干图案。

  (五)保留兴趣阶段:时间:3分钟

  教法:1、教师小结

  2、布置课后练习:圈圈还可以作什么练习?

  3、师生再见

  学生面向教师成圆形站立。

优秀说课稿14

  一、教材解读

  《生命 生命》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开头发问:生命是什么?接下来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飞蛾绝境求生、瓜苗从砖缝中长出、倾听心跳三个小故事,表现出作者杏林子对生命真谛的思考、探究与领悟,最后一节道出心声。向读者传递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文章主体部分的三件小事看似浅湿,实则含义深刻;看似并列,实则层层递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三、教学策略

  “生命是什么”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设计教学流程时,我紧扣文路,设计教路,铺垫学路,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情景导入,引发生命的思考;(二)品词析句,感受生命的跃动;(三)联系生活,欣赏生命的顽强;(四)亲身体验,领悟生命的责任;(五)叩问心灵,追求生命的价值。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以下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生命的思考

  播放一组大自然生机盎然的图片,然后引用杏林子的话导入新课: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季节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看到与普通生命绝然不同的画面,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生命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生命呢?并自然引出课题“生命 生命”。

  (二)品词析句,感受生命的跃动

  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思考,就急于想从文本中找出答案,这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飞蛾求生的这个事例中感受生命的跃动,让学生划出令自己震撼的句子,重点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句中飞蛾求生欲望之强烈,显而易见,学生在“挣扎”、“极力鼓动”这些重点词语的朗读中,能想象出飞蛾为了一线生机使出所有力量,这时,老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飞蛾是在什么情况下挣扎求生的?通过品悟,学生明白飞蛾此时身处绝境,毫无生还的希望,然而追求生存的力量却又是如此强烈,让它奋力拼搏,飞蛾绝境求生给学生震撼与启迪:生命是如此重要。学生通过品词析句,真切感受到生命的跃动,为小飞蛾弱小生命在这逆境中挣扎求生而敬佩。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题时,学生便像飞蛾一样带着强烈求生欲望,呼喊出了“生命 生命”。

  (三)联系生活,欣赏生命的顽强

  如果说,飞蛾的跃动是“求生存”,那么瓜苗从砖缝中长出则更多的是“谋发展”,这个故事中给学生的启迪应比绝境中求生的飞蛾更加深刻,为让学生欣赏到生命的顽强,更为深入的领悟生命,我引导学生回忆吃瓜子的经历,体验瓜子壳的坚硬程度,感受小小的瓜苗冲破坚硬的外壳,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再联系科学知识让学生联想植物生长的条件,这时老师结合句子:“它可以冲破坚硬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进行探究“小瓜苗拼命冲出外壳,冒出地面,也许只能活几天,你认为这样值得吗?”此刻,我补充“黄山松”、“塔顶树”、“爬蔓”、“竹石”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图片,学生联系了生活场景,领悟到生命的不屈向上,这时老师再亲切与学生对话交流:“同学们,你现在对生命又有了什么样的`理解呢?”带着对生命执着追求,学生再读课题时,香瓜子这种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已不只限于对文本的认识,而是深入到内心深处。

  (四)亲身体验,领悟生命的责任

  飞蛾、香瓜子这些小小的生灵用它们的顽强和努力证明对生命的渴望和热爱,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又应该怎样对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呢,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由物及人,从飞蛾绝境求生存,香瓜子砖缝谋发展的故事领悟,转入亲身体验中。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把手放在左胸上,和杏林子一起感受心跳,然后问:同学们你触摸到什么?有的说:摸到生命在跳动,有的说:感到生命力很强大,还有的说:拥有生命多幸福呀!这时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去告诉别人: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然后我再联系文本,适时拓展:介绍杏林子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资料。当学生知晓一个有着如此热情,对生命充满追求的人,居然是一个日夜饱受病痛折磨的残疾人,对生命更加敬畏。此时,师生一起带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深沉地齐读课题“生命 生命”。学生以文本的拓展,思索起生命,在亲身体验中知道必须承担的责任。整个教学过程,就变得更加立体丰满起来!

  (五)叩问心灵,追求生命的价值

  在学生获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感受之后,我把学生从文本引入生活,联想到自己,让学生说说自己该怎样对待生命,学生结合自己了解的身残志坚的人进行交流,然后画面出示:攀登艺术顶峰的聋哑姑娘——“千手观音”;身残志坚的现代保尔——张海迪;先人后已的神州之花——文花枝;轮椅上的科学巨子——霍金;不惧暴力保卫圣火——金晶……从一曲曲生命赞歌中,我们再次回到了课始的那个问题“生命是什么呢?”文章题目重复出现“生命”“生命”含义又何在呢?然后让学生深深地叩问自己的心灵,我又该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谱写生命呢?让学生用:“可以……也可以……”的句式写话,畅谈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光彩有力。学生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已超越了文本,超越了课堂,在今后的人生中,将辉映出夺目的光彩。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一节课的教学,在贯彻新课程理念中,有三个鲜明特征:

  (1)阅读文本,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阅读中感悟。文本中的飞蛾绝境求生、香瓜子的顽强不屈、倾听心跳的锵铿有力与学生心灵彼此交融,达到和谐统一。

  (2)紧扣课题,逐层深入。生命含义丰富,意味深长,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存而不解,而是在反复回荡,在逐步深入中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理性上的认识。

  (3)联系生活,注重体验。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走向生活。使学生对深刻的生命话题有更真切的感悟,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之中吸取到人生的营养。

优秀说课稿1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中东》,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适用于七年级学生使用。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

  本节课涉及到的标准是在地图上找出中东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及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

  活动建议:结合地区热点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并展开讨论。

  这充分体现了以下几点:一是新课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以人为本,从生活实际出发,降低学习难度,减少识记内容,基本技能要求比过去有所提高。二是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引入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实际体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动手动脑、快乐学习的过程。三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和关心世界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地理是非升学科目,不参加中考,学不学无所谓,导致了学生的上课态度不够积极。只有少数爱好地理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因而从整体来看,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前指导学生各种媒体搜集资料,使学生对中东地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堂上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对本节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是在学生学习了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之后,从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中东地区进行突出介绍。教材共包括长期的热点地区、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五部分内容。本节课我选取了“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 “丰富的石油资源”三部分内容为一课时进行教学。为了保证知识的整体性和减轻下一课时的压力,在这节课中对下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渗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读图说出中东地区的范围和位置,认识主要的国家和城市。

  2.掌握中东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读图能力。借助相关资料及教材知识,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和关心世界的意识,理解战争的残酷,明确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平共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中东地处“三洲五海之地”的地理位置重要性为教学重点,“中东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地理背景既是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教程中着重采用如

  下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主要包括情境导入、新课教学、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和结束语五部分。

  【情境导入】

  采用多媒体展示教材中出现过的与中东地区相关的图片,如死海、麦加、屋顶旅馆等,通过师生谈话导入新课。这种设计不光考虑到精美的图片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是对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更主要的是,这与战争给中东地区的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形成强烈的对比,进而突出战争的残酷,突破情感目标。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主要包括“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两部分内容。

  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课题,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中东地区名称的由来。

  关于长期的热点地区的教学,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图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课堂上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讨论。在学生情绪极端高涨的时候,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一名巴勒斯坦男子站在已沦为一片废墟的家园前和躲在铁丝网后的巴勒斯坦儿童惊恐地看着走过的以色列士兵。当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学情境中时,教师及时引导:假如你就是一名中东地区的学生,你最想说的一句话会是什么?你最想做的事又是什么?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用过渡语把学生引领到下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当中: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愿意被长期的战争所困扰,那么中东地区为什么会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呢?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考虑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能力。

  关于中东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教材,从整体上把握中东地区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原因;紧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过“中东”和“西亚”地区的对比,了解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别,明确中东的范围及主要国家。最后,课件展示中东的地形图,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东地区的国家和主要城市等。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件中闪烁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突破教学重难点。

  【巩固练习】

  我安排了一道必做题和一道选做题,这样做的目的,主要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但使基础稍差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答题,而且使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必浪费较多的时间在简单的问题上。

  【课堂小结】

  总体上讲,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适当借鉴了其他学科的教学长处。以“战争给中东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为主线,以中东地区的宗教文化为副线,通过纵向横向的对比,来突显战争的残酷,唤醒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突破教学重难点。最后,给学生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优秀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优秀04-11

优秀的说课稿01-15

《白杨》说课稿优秀05-06

物理说课稿优秀01-30

《蜡烛》优秀说课稿04-20

说课稿模板(优秀)10-16

白杨优秀说课稿09-04

美术说课稿优秀11-14

《燕子》说课稿优秀11-18

[荐]优秀说课稿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