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7-26 19:45: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15篇)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年、月、日是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量的计量”中时间单位第一课时。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等较短的时间单位之后,并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年和月是比较大的时间单位,教材首先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年历,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内在关系,在初步掌握各月天数后,引出平年、闰年全年天数的计算,然后介绍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世界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较大的时间单位。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认识,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一年、一日,知道世纪、年、月、日的关系,记住大月、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

  2、知道平年、闰年的天数,知道判断闰年、平年的方法。

  3、结合本节课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重点确定为:让学生获得较长的时间观念,即年、月、日的认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发现并掌握闰年、平年的判断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准备: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a)学生准备:各年份的年历表若干张。

  b)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设计理念:

  本课总体设计,本着“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教育理念,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力求让全体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

  三、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我采用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围绕“经历学习过程”这一主线组织教学。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遵守师生互动的原则,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为主。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作了如下的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2、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4、总结评价,拓展思维。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组数)在导入部分,我用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许多数,引出年、月、日三个时间单位,从而揭示课题。这样的引入,是通过生活化的情景,既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又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为顺利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做了思维上的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本环节分以下几步进行:

  1、认识一年和一日2、认识年历表

  3、记大月、小月4、计算平年、闰年的天数

  5、学习平年、闰年的规定6、学习世纪

  1、认识一年和一日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太阳、地球、月亮运动轨迹。同时配音说明: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一日,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这样的设计,是想从浩瀚的宇宙中揭示抽象的数学知识。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组织教学的作用,另一方面更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认识年历表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真正的探究性学习中学会学习,不断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与智能结构。因此,我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去观察、讨论、发现年历表上所蕴含的数学信息。并把从年历表上发现到的信息记录下来,并展开比赛:看哪一组的小朋友观察、讨论得最认真。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汇报,概括总结并板书。

  通过学生观察年历卡,小组研究获取知识,这样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和创造学习的机会,充分体现开放式教学的思想,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3、记忆大、小月(演示:拳头记忆法、歌诀法等)

  (1)教师提出疑问:以上这些知识都是小朋友们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发现的,要求记住这些知识,怎样很快地记住31天的大月有哪几个月?学生汇报并演示这些方法。

  (2)游戏记大、小月

  为了学生进一步记住大小月的月份,我采用了游戏记大小月的形式:老师说到大月时男生站,说到小月时女生站,比比谁的反应最快。这样的环节安排,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4、计算平年、闰年的天数

  出示:平年31×7+30×4+28=()天

  闰年31×7+30×4+29=()天

  提出问题:31×7、30×4、28各表示什么?

  5、学习平年、闰年的规定

  质疑:那么平年、闰年又是怎样规定呢?指出:答案就在书上。鼓励学生看书81页中间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并划出来。学生通过自学、交流,了解平年闰年的规定。然后,课件出示:

  (1)规定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的是平年。

  (2)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不是400的倍数的年份是平年。

  由此得出四年一闰的规律。

  6、判断平年、闰年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根据四年一闰的规律,我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讨论、自学课本等手段来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计算这些年份是否是4或者是400的倍数来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这时,出现了一段小小的插曲,一个孩子非常激动、开心的说:“老师,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个能很快判断一个数是否是4的倍数的方法,如果这个数的末尾两位数是4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4的倍数。这样,我就能很快地用口算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这个孩子的表现,是我课前完全没有预想到的,但我立刻肯定了他的想法,并向全班同学推广。这段小小的插曲,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这也提醒我们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要提高对学生的研究,充分了解、信任学生,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吻合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材料。

  7、反馈练习

  为了避勉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疲劳感,我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力求达到“新”、“活”、“实”、“用”的目的,使学生作到有张有弛,从而形成理解,记忆,应用,发展的学习水平。所以在认识了平年、闰年之后,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对号入座:

  19xx年19xx年19xx年

  20xx年18xx年20xx年

  闰年平年

  ()()

  8、认识世纪

  通过小组交流能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发现。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所以在认识“世纪”这个比年大的时间单位这一环节,我仍然采用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学、交流得出:1世纪=100年

  紧接着有针对性的进行反馈练习……

  接着对零乱的知识进行有序的整理,便于更好的有意记忆。

  总结质疑: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对这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关注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为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练习的趣味性,我把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成几个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独立版块,让学生自动选择练习,使各类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1、我显身手

  2、我当包公

  3、走进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4、欢乐总动员

  学生制20xx年()月的月历表,并提醒学生好好珍惜和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总结评价,拓展思维

  为了提高学生喜欢数学,主动研究数学的情感态度,我提出:请同学们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走进网络世界,上网查一查有关年、月、日的更多知识。这样的教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把学生的探究学习引入纵深。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学习习惯,达到“曲散意未尽”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它简洁名了,用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高度概括。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引申谈话:

  总之,本课从“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理念出发,在整堂课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力求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来。我相信,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实际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关于教材

  1、课时教学内容:《确定位置(二)》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P83—P84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第二课时的内容。

  2、地位与作用:本课时内容是“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的一部分不仅是在一、二年级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以及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基础上的发展。而且也是为后面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等知识基础。

  (2)关于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理解方向、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掌握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思维与发展目标:使学生从现实空间中学会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与态度目标:在用方向与位置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根据方向与位置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不同的观察点来判断方向。

(3)关于教学流程

  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实践应用——交流评价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多媒体呈现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情境教学法

  学法

  1、小组合作交流

  2、动手操作

  3、自主探究

  三、说教学程序(相关内容见课件)

  (一)设疑激情

  1、创设“笑笑元旦要去动物园游览”的情境,结合导游图:

  (1)笑笑可以去那些景点游玩?你能用学过的数对知识确定它们的.位置吗?——生活化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旧知识。

  (2)撤去方格图,将新的问题抛给学生:“没有方格,你们还能够确定它们具体的位置吗?——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

  (二)探索新知

  1、探索物体具体方向

  (1)点名回答刚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方向来表示位置(其它方法只要正确也给于肯定),此时及时引导学生说一说熊猫馆、虎山在什么方向?学生可能会说:熊猫馆、虎山都在猴山的东北方向,还有可能说北偏东一点。通过观察和比较,还是不能准确地描述它们的位置。

  (2)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方案A:学生如果能想到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因势利导,出示30°角的虚线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归纳出熊猫馆在猴山北偏东30°(或东偏北60°)的方向上,虎山在北偏东60°(或东偏北30°)方向上;

  方案B:如果学生不能想出这种方法,教师则以合作学习者的身份,提出建议:能不能运用我们在第二单元学过的有关角的知识来帮帮我们呢?

  归纳:可以结合角度来确定物体的具体方向。

  (3)动手操作:用量角器量出需要的角度。

  (4)说一说:大象馆、鹿苑的具体方向

  2、结合具体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

  (1)创设问题情境:笑笑想去熊猫馆的附近新建的一个百鸟林,可是笑笑发现熊猫馆和百鸟林都在北偏东30°(或东偏北60°)的方向上,她给妈妈说不清鸟林的确切的位置,你能帮帮她吗?

  (2)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结:给出(量出、知道)百鸟林、熊猫馆到猴山的距离再加上方向就可以确定了。

  给出各景点到猴山的距离,让学生起来说一说它们的具体位置。——抓住学生错误资源,及时改正,突破重点。

  (三)实践应用——设计上由浅入深、形式上灵活多样,注重课外的拓展延伸。

  1、练习一:“夺宝游戏”——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确定位置需要知道方向与距离。

  2、练习二:“中心广场”——是上一个“夺宝游戏”练习的延伸与提高。本题给出了距离与景点,需要学生具体测量角度并填写位置,有助于学生在操作中积累感性经验,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这一抽象的概念。

  3、练习三:“说位置,找区别”——让学生进行观察,先确定不同的观察点,再判断方向,体会物体的方向是相对的。此题也是为了下节课84页第二题,即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做准备。(突破难点)

  4、练习四:“气象雷达如何确定位置”——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以及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愿望。

  5、练习五:辨析题——让学生在讨论辨析中突破难点,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条理的观察,在确定基本方向的基础上观察角度。

  1、西偏南20°和南偏西20°的方向是一样的。()

  2、电影院和超市都在车站的南偏东40°方向,它们的位置肯定在一起。()

  (四)交流评价——总结这节课的效果

  提出问题:你如何把动物园的景点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

  活动:先小组模拟说一说,然后老师扮演妈妈,请同学来介绍。

  四、板书设计——直观、简明,帮助学生归纳方法,突出重难点

  确定位置:方向距离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亿以上数的认识例2、例3。

  2、教材分析:例2教学写亿以上的数,教材呈现了3个数,其中一个整亿数对照数位表直接示范写出,其余两个数由学生对照完成,同时说一说亿以上数该怎样写:例3教学将整亿数改写为以亿为单位的数,非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近似数。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及写法。

  4、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写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

  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三、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1、基本练习:

  学生说一说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并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九千一百零三

  二万五千零四七十八万三千

  2、板书课题,学习新课。

  (1)、尝试写出下列的数,学生写数后交流。

  五亿七千八百四十万二十六亿零五千

  (2)、自学例2。

  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学生写数后交流,这些数怎样写?这些数的最高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

  三亿写作300000000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

  (3)、讨论怎样写亿以上的数?

  3、尝试写数:完成P25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4、尝试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80000=()万1400000()

  5、自学例3。

  6、学生尝试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完成后交流,不是整亿的数用什么方法该成用亿做单位的数。

  7、完成31页第十六题。

  五、课堂小结。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4

  一、教学任务分析:

  这课在教材编排上分三个层次:第一,以生活情境提供条件,从而引出口算除法的算式。第二,根据除法算式,学生根据不同的算法说出不同的算理。第三,做一做(1、2两题)。在对本课教材进行分析时,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与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性,对教材进行了如下的处理:

  1、由于主题图与学生的生活相差较远,所以采用学校最近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作为信息让学生解决问题。

  2、此课之前,学生已有表内除法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口算作为基础,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应该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它的算理,并运用算理进行快速的口算。

  二、设计理念:

  如何让枯燥的口算内容变得丰富,让乏味的算理变得有情趣,使学生由间接接受转化为直接参与,从而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得到发展呢?我设计此课时,将重点放在引题、算理的推导与练习的设计上。引用学校开展的活动与学生进行聊天,取学生熟悉的素材进行导课,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算理,最后设计了几道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口算除法的`含义,理解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算理,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正确口算。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除数昌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口算算理。

  教学难点: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口算。

  四、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会新知识,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更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

  (1)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活动。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从而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注重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在本节课中,我尽量让学生参与“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独立思考得出80÷20的不同口算方法,重点理解80÷20这种口算方法的算理。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让同桌交流口算方法、说算理,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拓宽思路,彼此受益。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部分学生的领悟能力较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明算理时,教师借用直观的小棒图来帮助有些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直观,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过渡。

  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往往利用前面学习的经验,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这里,我不仅让学生说清算理,还安排了判断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4)注重练习多样化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练习的多样化,既有学生平时最熟悉的口算比赛,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安排了拓展题,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

  刘瑞涛些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直观,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过渡。

  商末尾比被除数末尾少一个0的除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往往利用前面学习的经验,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商的末尾添几个0。这里,我不仅让学生说清算理,还安排了判断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4)注重练习多样化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与。于是,我在教学中注意练习的多样化,既有学生平时最熟悉的口算比赛,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安排了拓展题,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于乐。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5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说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

  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学生汇报

  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

  学生认真观察后叙述画平行线的`步骤

  学生画一组平行线,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

  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

  复习所学的平行线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4.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

  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

  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68页4题

  学生讨论画法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说画长方形的步骤。

  使学生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6

  教师指示,学生思考:

  ①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0/100)用小数怎样表示?()

  ②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10)用小数怎样表示?()

  ③引导学生小结从图上可以看出:是30个1/100,也是3个1/10。是3个1/10。所以得出:=。

  ④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如下:

  例2:=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为了帮助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教师强调指出: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不变呢?(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举例说明)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都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举例说明)整数是否具有这个性质?(没有,理由同上第二点)

  2.小数性质的应用

  教师谈话:根据这个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化简小数出示例3:把和化简。

  提问: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弄清题意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通过这组练习巩固新知,为以后小数作结果要化简作准备。

  口答:课本“做一做”第1题。

  (2)把整数或小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教师谈话: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如:元=元3元=元

  出示例4: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小组讨论后,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订正,表扬。

  ==3=

  练习:口答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讨论小结: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想一想为什么)

  3.学生仔细阅读课本第64页的例1、例2,记住并理解小数的性质;阅读课本第65页例3、例4掌握小数性质的应用。

  五、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三第1题: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指名同桌对口令,其余学生当小评委。

  第2题: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先在书上填好后,再提问找朋友。一个同学在第一栏里按顺序报数,其他同学准备当朋友。

  第3题: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变化?小组讨论,提问订正,找规律(小数的末尾添“0”大小不变,整数的末尾添“0”大小变了)。

  第4题:化简下面小数,采取抢答来完成。

  第5题:先填书上再口答订正。

  2.练习十三第6题: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评价鼓励。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教材简析和教学目标

  (播放视频)刚才,大家看到学生们正在轻松地玩,你能猜到这是哪部分知识点吗?是的——《认识方程》,我将静态知识进行了动态化处理。

  评委老师,下午好!

  《认识方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学生已经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同时又是即将学习“解方程”的基础。

  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生活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到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体会到发现、创造的乐趣,经历数学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思路

  我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建立方程模型---然后运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本课的教学不拘泥于方程定义的文字描述,而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自主学习.感知方程;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三、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扑克游戏、激疑引趣

  我设计了一个“扑克牌猜数”游戏。拿出13张扑克牌,分别代表数字1—13,让学生从中任抽一张,不让老师看见这张牌。然后跟学生说只要你们用这张牌上的数字按要求计算后把结果告诉我,我就能快速猜到所抽的数字。

  学生应该会兴致勃勃地上来抽一张牌,按要求计算后报出结果,比如得数是75,我猜到数字6,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再次玩游戏,比如这次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5,我猜到数字3.

  (2)导入课题、提出问题

  在激发学生的疑问和兴趣后,我赶紧介绍帮我忙的就是数学王国中的“方程”,导入课题。(板书:认识方程)

  然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我顺势确定两个作为本节课将要研究的大问题。“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习方程?”(板书:“什么是方程?”“为什么要学习方程?”),关注学生问题探究意识的培养。

  2.自主学习感知方程

  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帮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

  (1)想象游戏

  在学生明确“天平平衡,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是相等的”之后,我和学生们一起进入想象游戏状态:“伸出你的双手,闭上你的眼睛,现在我们都变成了一架天平。请注意,您的左盘放进了10克砝码,紧接着您的右盘放进了30克物体。此时此刻,左盘来了救兵——20克砝码。亲爱的天平们,oPENYoUREYEs,您现在怎样了?”

  (课件演示上面天平的过程.快速的)“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相等的状况吗?”学生很容易说出“10+20=30”。

  想象游戏中多感官的参与,帮助学生建立“等式”概念。

  (2)不同方式表达

  “同学们,我们继续玩天平!”(课件动态演示:左盘先放一个樱桃,右盘放20g砝码)“要使天平平衡,该怎么办?”学生应该会说“在左盘放上物体吧”。(课件演示)在创设了樱桃生活情境后,我尊重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开放地处理为: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天平两边相等的状况。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a.生活语言樱桃的重量加5克等于20克

  b.生活+数学语言樱桃+5克=20克

  c.图片+数学语言《认识方程》说课稿+5g=20g

  d.数学语言X+5=20

  “请思考:你觉得他们写的.都对吗?这几种表达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们在观察、思考、对比、评价和选择的思维撞击过程中,逐渐清晰这几种表达方式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那就是等量关系完全相同。顺利从物化天平中抽象出数学语言X+5=20,充分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优势:简洁明了。(板书:X+5=20)

  (3)自我挑战

  紧接着,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天平了,你怎么找平衡?”我将教材中后面两个例题处理为挑战题。放手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学习汇报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可能会知识正迁移地说“我在脑子里想象有一架天平,左盘放4个月饼,等于右盘的340克”。也可能会说“我去找等量关系: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180毫升=20xx毫升”。

  紧扣本课的重点“在生活情境中经历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板书:4y=3402n+180=20xx)

  (4)阐述“方程”

  (老师将黑板上的方程用红粉笔圈起来)“同学们,这些都是方程!请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说说你理解的方程是怎样的?”

  此时,学生们已经比较充分积累了活动经验,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方程也就水到渠成了。(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我分层次设计了两个练习。

  (1)看图列方程

  学生运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前后呼应、揭示谜底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看“方程”到底是怎样帮了我的忙呢?”我把扑克牌上的数看作X,根据之前学生的两次计算得数现场编辑两道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文字中的等量关系尝试列出方程,然后我告诉学生,我就是通过解方程求出6和3,它们就是你们抽的扑克牌数字。

  “那到底怎样解方程呢?后面我们将继续学习。”

  利用“扑克猜数游戏”资源,前后呼应进行解密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共建课堂,将知识点指向“解方程”,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可谓一举多得。

  四、总结陈述

  各位评委,刚才我描述的这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是一个“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数学化、符号化的活动过程,然后运用方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并不是否定语言的交流功能,但是实际上,好多事情都是无法靠语言传达的。”这是日本畅销书作家养老孟司在《傻瓜的围墙》一书中强调的一句话。我想,我们的说课也是这样。

  谢谢!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口算乘法,课本第45、46页。

  一、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观察、思考合作的习惯。

  1、 教学内容: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了解不同的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速度的含义。

  3)通过小组学习教材

  3、教学重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4、教学难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5、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中的特点,选择学生能理解又优化的一种算法。

  6、编写意图:

  1)、从本单元主题图中选择出自行车和特别快车的运动速度为素材学习口算,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同时通过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为后面理解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作为铺垫。

  2)、以物体的运动为背景,选择两个来自生活实际又具有特殊数值的两道算式16×3、160×3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口算的范例,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得出一位数和两位数(或者几百几十的数)相乘的简便算法。

  3)、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

  二、教法学法

  1、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探求知识的火花,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学习,就不会感觉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新课前,我结合主题图和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秋天是一个郊游的好季节,你们喜欢秋游吗?出去郊游,我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呢?”教师的问话吸引了学生,学生情绪相当高涨,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3、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新课程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适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探讨,小组讨论,自己领悟出口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记报,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归纳,整个数学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加深认识,让学生在活泼,友爱和谐充满情趣的智力活动中自觉构建新知识。

  三、教学过程简述

  首先创设情境——简单介绍6种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学生初步理解“速度”的含义——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教师提供信息: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走16千米,让学生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适当地引出例(1)后——首先建立计算模式。其次,要求学生用自己地知识经验独立口算。再次,与同桌交流算法——回答计算结果,汇报不同算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确定最优化的算法,最后小姐口算方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9

  今天我上课的课题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下面把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及处理教学内容时采用的教学策略简单的说一说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册书及单元的地位: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第五单元除法第一课时。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二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相关内容,基本掌握了除数计算的试商方法。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其基本方法与前面的相同,不同的是商的数值可能较大。在试商时又涉及商的定位。教材这里安排竖式计算是为了分散难点,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为后续的学习除数是任意的两位数及三位数打下伏笔。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个层次:一、教学两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二、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也是一位数,归纳计算方法。在解决第一个层次上教材安排一个教学情景,解决80 元可以买几个书包?给处理不同层次的计算方法:减法、乘法、摆一摆、竖式对于这几种方法。我是这样理解的:第一种减法其实就是除法的含义;乘法是为了后面的试商作准备;摆人民币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以及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在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中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②在归纳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上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陈述算理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体会做数学。

  ②在具体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与态度:

  ①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未知”转化“已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事物间是有“联系的”,是可“变化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②通过买文具送给希望工程的情景使学生分享到关爱他人快乐,与别人共享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本单元后面要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基础。 因此,理解算法掌握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从教法学法上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把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尊重差异,交流互动。如在讨论80/20为什么等于4时,因为学生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异为数学提供了资源, 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对不同方法的交流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在思维上发生交往,促使参与数学活动的每个人都有所思。

  2把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如在理解算理上,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孩子们摆一摆,说一说去感受体验理解算理。而不是老师直接的告诉怎样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孩子们自己尝试着总结计算方法,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这里的给问题不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而是教师很巧妙的设计一个冲突,让学生主动思考。如在教学竖式的必要性时,我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口算简单为什么还要学习笔算呢?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首先会倾听,注意提醒学生要倾听他人的发言:你听懂了吗?能重复吗?其次,会合作会交流。如在讨论80/20为什么等于4?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合作在交流多种方法中互补、反思自己的方法。再有,学会用动手操作摆一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

  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这既是体现横向数学化的思想又体现了纵向数学化的思想。

  1、情境中探索算理发现方法

  (1)由中期测试买奖品这一情景引出除法竖式

  (2)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2讨论中理解算理概括方法(正确书写商的位置)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安排独立探究、交流验证、归纳概括三个层次进行

  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竖式的书写,尝试探究。在试算中学生有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针对重难点师生进行探究验证

  首先引导学生从试商上考虑:20×4=80他的商是40所以错了。在从算理上去考虑:商4为什么一定要写在个位?在从计算过程考虑第二步算什么?所以他写8对吗?得出正确的算式以后引导学生对这个算式进行整体的认识 。和前面口算的方法比较找到联系,理解学习竖式的必要性。在理解算理上如有困难,让学生通过摆人民币进行充分的感知。(因为是重点理解算理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一种思维训练。所以我会在这个地方舍得花时间)

  教学例2 时,放手让学生独立作,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和例1进行比较教师制造认知冲突:那我就不明白了除数都是20 被除数一个是两位数,一个是三位数商怎么都是一位数?它应该是两位数才对啊?在交流中概括计算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挑战中升华算理掌握方法(有余数的除法)

  巩固内化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安排了一个是基础练习一个是有余数的除法练习,最后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机动)。

  先做一道基础的90÷30,在教师挑战性的语言中激起学生向困难挑战的欲望:师:这么多同学都做对了是不是这道题太简单了阿。下面来一个稍微难一点的敢挑战吗?理解余数:还剩8元 ,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阿?

  4、回顾中升华(知识的,情感的)

  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师:同学们不但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知道吗?认识你

  们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看到老师买奖品的行动,你想说些什么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的!使学生分享取得优异成绩的快乐!

  整节课教学活动中我想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教学时间上可能会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但我想这节课可能没多做练习,但预设的三维目标都已达到,算理理解透彻,思维活跃,认识到位,下一节课进行专门的练习,就不是没有练习,而是还没到练习的时间。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进一步认识小数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知道整数和小数,认识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能把复名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小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鸟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知道整数和小数,认识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能把复名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小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生:喜欢。

  师:谁愿意说说你知道什么鸟啊!

  生:我知道海鸥;我知道燕子;我知道蜂鸟……、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很喜欢鸟,那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鸟和最小的鸟是什么鸟吗?生:我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了解世界上最大的鸟、最小的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小数的学习欲望,同时也增加了爱国主义热情。)

  二、自主学习

  师:看来同学们的知道的知识真不少,平时一定是个喜欢看书的`好孩子,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关于鸟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60页,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生:我知道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最小的蜂鸟体长只有5、8厘米,体重是1、6克。师:谁愿意用生动的语言再来读一读?生读师板书:

  蜂鸟体长:5、8厘米体重:1、6克

  生:我还知道了信天翁是海鸟中最大的鸟,也是翅膀最长的鸟,它的身长有1、34米,两翼张开有3、6米长。

  师:读的不错,谁愿意在读一读?生读师板书:

  信天翁身长:1、34米两翼:3、6米

  生:我还知道了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体长:2、3身高:2、75米体重:156、5千克

  师:多么美的画面啊!谁还愿意读?生读师板书:

  鸵鸟:身长:2、3米身高:2、75米体重:156、5千克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厘米和米是什么单位,克和千克是什么单位?生:厘米和米是长度单位;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

  师:说的非常好,蜂鸟的身长5、8厘米,体重1、6克,那你们能用手势或其他物品表示一下蜂鸟的身长和体重吗?学生交流:

  蜂鸟的身长和我的手指头差不多,真是太小了。让同学们拿出尺来看一看,有多长。

  蜂鸟的体重还不到两枚2分硬币那么重,还不够2克,真是太轻了。师:让同学们拿出两个2分硬币感受一下有多重。

  师:看来同学们不但会读这些小数,还知道了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也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谁能像刚才那样,描述一下信天翁和鸵鸟的数据?

  生:信天翁的翅膀张开后竟然有黑板的长那么长,信天翁的身长和我的身高差不多一般高。生:鸵鸟如果站在我们教室里,就要顶着房顶了,它的体长有姚明那么高,体重大约有5、6个同学那么重。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一下最大的小鸟、最小的鸟究竟有多大,从而加深对小数的认识)三、认识小数

  师:刚才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小数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小数。板书(小数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书上第61页的内容,看看你还能有什么收获?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在书中勾画一下,并和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我知道了在测量和计算时,如果不能正好得到整数,就用小数来表示。我知道了老虎的身长是2米65厘米,也可以说是2、65米。教师板书:2米65厘米=2、65米

  我还知道了买一瓶饮料和一个面包需要3元3角,也就是3、3元。教师板书:3元3角=3、3元

  师:观察这两个等式,等号两边有什么不同?生:等号左边有两个单位名称,右边有一个单位名称。

  师:像这样有1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单名数,有2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复名数,那把复名数改写成较大单位的小数,谁愿意说说可以怎样改写?

  生:2米是整米数就写在小数点的前面,65厘米不够1米,就写在小数点的后面,最后写上单位名称。(3-4人说一说)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是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一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的64—65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通过“摆筷子”和“折纸”等活动培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新知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重要作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相关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二、说策略。

  1、学情分析:这个知识点既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的直线和角的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又要为进一步学好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重要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的平面几何知识体系里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因为是几何知识,自然具有了直观但抽象、易记但难懂的特点,加上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在我们广大农村小学也是陌生事物,比如我们学校就只有一组单杠,这无疑又为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设下了障碍。

  2、设计理念:解决“抽象”这一难点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动手操作,我想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才是最易被学生接受的,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得来的才是真正理解不易遗忘的。结合我区数学教研组提出的“做数学”的先进理念,我在本课的`设计中主要体现的是“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的两段式三维教学理念,意图放缓坡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之中对本知识点做到既能意会又可言传。

  3、教法设计: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摆筷子”和“折纸”两个操作性学习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笔描绘、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阐述五个层面的梯度性学习,系统深入地掌握知识,以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

  4、学法设计:在“摆筷子”活动中,主要是体现开放性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空间把可能出现的情况全面的展现出来,为准确地提取和掌握知识点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折纸”活动中,主要是体现多元性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能力把应该出现的情况全部挖掘出来,并能准确地理解三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在学习概念性知识的时候,主要是体现抓住重要词语进行理解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交流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

  5、教学准备:每生筷子5支、白纸5张、彩笔1支。

  三、说过程。

  (一)、摆筷子活动

  1、导入:(1)利用手中的筷子摆图形。

  要求:①应用筷子支数不限;

  ②所摆图形不限。

  (2)学生汇报。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学生熟悉的筷子和最喜欢的动手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学生会摆出图形、字母、汉字等多种情况。

  2、过渡:(1)增加难度,只用两支筷子摆图形。

  (2)学生汇报。

  本环节增加难度,缩小范围,学生只能摆出预想范围内的各种情况,请看屏幕,这为下一步通过分类的学习方式对平行和垂直的知识进行研究进行了铺垫。

  3、活动:(1)小组合作对所摆的图形进行分类。

  (2)学生汇报。

  ①相交、不相交;

  ②现在相交、将会相交、永不相交;

  ③相交、垂直相交、不相交;

  本环节学生的分类方式会有好几种,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把所摆的图形画在纸上进行研究,以便于学生迅速分类,在分类时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将会相交”这一特殊情况,为理解平行线“永不相交”的特点打下基础。这个把知识抽象出来的过程也是本课设计上的点睛之笔。

  4、小结:P65中间部分。

  (1)相交线:*互相垂直*、垂线、垂足;

  (2)不相交线:*互相平行*

  永不相交

  在同一平面内 举起筷子看一下

  (3)判断:—— a

  —— b a是平行线

  b a是垂线

  本环节重点理解本课知识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分辨和表述垂直和平行两种现象,知道这是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

  5、扩展:(1)先摆两支互相平行的筷子,再摆一支筷

  子与其中一支平行,你发现了什么?

  (2)先摆两支互相平行的筷子,再摆一支筷

  子与其中一支垂直,你发现了什么?

  本环节再次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之间的相互平行、垂直的关系,既可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又为下一步学习平行线和垂线的画法打下基础。

  (二) 折纸游戏

  1、观察教室中哪些地方有垂直或平行的现象?

  引导说出:一张方形纸上就有平行和垂直存在。

  本环节是把从具体的摆筷子活动中抽象出来的知识再次还原到生活之中,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2、 按要求折纸:

  (1)折两次,使两道折痕互相平行。

  (2)折两次,使两道折痕互相垂直。

  (3)折三次,使三道折痕互相平行。

  (4)折三次,使三道折痕中既有互相平行又有互相垂直。

  本环节通过再次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自己创造平行和垂直的过程中完全地掌握这个平面几何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知识点,彻底完成教学任务。

  (三)、考考你学会了吗?

  1、考眼力:P68—1 加图

  本环节是考查学生的分辨能力,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课知识。

  2、考口才:P68—2

  本环节是考查学生的表述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正确理解。

  3、考记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本环节主要是全面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说反思。

  1、在两次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对于“平行”的理解要优于对“垂直”的理解,原因是学生对于直角的认识不够深刻、完整,加上在本课的设计中缺乏直角尺的应用环节。

  2、在对实际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的描述中我没有强调“把什么看作同一平面”的重点描述,给部分学生在认识上留下了障碍,这是今后应加强的。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在掌握直线特点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使学生掌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进一步认知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探究的学习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难点:理解“同一平面”的含义。

  二、 说教法学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基于以上理念:在本节课的教法选择上,我注重体现以下几点:

  ①引导学生采取“观察、想象、分类、比较、”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②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活动。

  ③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在本课时的学法指导上,我将让学生在感知想象、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进而使他们在交流中充分体验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深刻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的“永不相交”比较困难;还有学生年龄尚小,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尚不丰富,导致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同一平面”的本质。

  四、 说教学程序

  1、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感知想象。

  (1)让学生把一张白纸想象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在平面上出项了两条直线,并把它们画下来,初步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揭示“同一平面”的含义。学生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张白纸上,把白纸的面看做一个平面,也就是所画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平面上。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我这样引导:1、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在同一个平面内想象的两条直线竟出现了这么多样子,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出示四种位置关系)

  2、学生进行分类,老师听取学生的想法。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的分法,谈谈自己的想法。

  3、延长不想交的两组直线,引导学生重新分类。

  4、学习平行线的有关概念。

  5、对相交的三组直线进行观察、引导学生找出相交中的特殊现象和学生一起学习垂直的有关概念。

  第三环节:巩固拓展,加深认识。

  出示(1)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现象。

  (2)、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平行和垂直现象。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学会评价。

  我这样结束这堂课,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样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仅总结了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自我表达能力。]

  垂直与平行一课的教学,以学生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运用分类与比较这种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学生搭建探究、发现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这样真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3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构的过程。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学习重点: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能根据图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对吗?比如说,谁愿意告诉我你今年多大了?(学生说)只知道自己的年龄还不行,谁知道妈妈今年多大了?(学生说)自己的年龄,妈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已知数,那老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未知数)以此来引出未知数。

  二、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1、出示天平图1:

  天平左边10克,天平右边:2克和一个樱桃 师:看天平的显示,谁能列出一个等式?(樱桃的质量+ 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2+X=10)

  2、出示情景图2:

  四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20xx克。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4盒种子的质量=20xx克)

  师:能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写出一个等式吗?

  师: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等式,先说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师: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个等式呢?( 板书:4y=20xx)

  师:下面老师加大难度,敢接受挑战吗?(同学们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倒过开水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倒开水的过程,找一找这里有相等关系吗?)

  3、课件出示图3:

  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开水瓶和一个杯子。 师:你们找到其中的相等关系了吗?(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20xx毫升)

  师: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表示?(板书:2z+200=20xx)

  4、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x+5=10 4y=380 2z+200=20xx)

  (1)同桌交流。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课题:方程) 师:自己读一读,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

  (3)巩固知识。

  师: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5、会写方程 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65=100 x -14>72 y +24

  5x+32=47 28<16+14 6(y+2)=42

  2、练一练课本67页第一题说一说各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四、总结评价。

  师: 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态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奥妙。

  板书设计:

  方程

  樱桃的质量+2克=10克x+2=10

  每盒种子的质量×4=20xx克 4y=20xx

  每个热水瓶盛水量×2+200=20xx克 2z+200=20xx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4

  1、说课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页的例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2、教材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化数”领域的部分。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接触过直观、简单的“找规律”方面的内容,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出现在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其内容是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教材以有趣的童话场景为素材,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学习这样的内容,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发现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探索性,以及数学的价值,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了解“规律”,初步建立“规律”的概念。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与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6、教具准备

  教具:主题挂图、教学课件。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小棒和石子。

  二、说教法

  1、在教学思想上,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在教学活动中。

  2、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观法、游戏法、动手操作、引探等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规律和创造规律的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操作的过程中找出规律。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名字叫“猜一猜”,请看:

  1、出示:

  你们猜一猜,下一个气球是什么颜色?

  2、出示:

  请你们猜一猜,中间应该摆上什么水果才能使它们的排列有顺序,且更美呢?

  师:你们真棒!能准确地猜出问题的答案。谁来说说,你们刚才在猜的过程中,是根据找什么而猜出来的呢?

  生:找规律。

  师:对!你们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师: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只要找到规律,就能解决很多疑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排列规律。

  (二)创设情景、认识规律

  出示教学主题图:小兔乐园

  师: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一下:小兔乐园!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师:请你们把在小兔乐园里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2、观察数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行物体有多少个,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教师依次提出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按三部分分别数一数,分别得出两种物体的个数,然后按问题顺序,根据学生数的结果,分别板书三行,显现出各是多少。

  3、比较发现

  (1)师:比较每行两种物体,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先和你的同桌说说。

  (2)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帮助学生把话说通顺,清楚。

  4、归纳规律

  (1)师:通过观察、比较、交流从、我们发现“小兔乐园”的情景中有怎样的规律?

  (2)学生归纳规律。

  (三)理解规律

  摆一摆,比一比,谁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用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根小棒中间摆一个石子。数数小棒的根数和石子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同桌,并与前面发现的规律比一比,一样吗?

  (2)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新知再现,对新知起到检查、巩固、提高的作用,对规律有着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四)实际举例,体验规律美

  1、生活处处有规律

  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仔细想想,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告诉全班同学。

  2、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展示生活中规律美的画面

  (设计理念: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

  1、小明放学回家经过一段马路,他发现马路的一边有10根电线杆,且还发现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你能帮他算算共有多少各广告牌吗?

  2、河坝的一边了7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3、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25棵柳树,每俩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设计理念:前两题是基础巩固题,最后一题是拓展延伸题。这样的设计既有层次,又有坡度,对所学知识起到检查、巩固的作用,同时也发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创造规律

  同学们可真行!能够找到了规律,还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谁能以我们班的一部分男同学和一部分女同学进行排列,并使他们排列有规律可寻?

  (设计理念:运用现在的学习资源,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总结归纳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举手发言)在生活中,在数学王国里,还有更奇妙的规律等着你去探索。只要同学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定能发现其中的奥妙!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说教学内容

  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例1、例2、例3及“做一做”和练习十第1至3题。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第2小节“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内容。本课为这一小节第1课时,教学P58-59页例1-例3,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十的第1-3题。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研究在什么情况下两个小数相等的,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但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教材通过直观和学生所熟悉的十进复名数来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安排了3个例题。例1教学小数的性质,例2、例3教学小数性质的应用。例2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例3是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和直观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个小数化简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通过小数性质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应用小数性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小数的性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

  3、教学重点

  小数性质的推导和理解,真正掌握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4、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5、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创设故事法导入,在抽象、概括小数的性质(即教学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出示实物图和直观图,让学生充分感知,联系旧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应用小数的性质(即教学例2、例3)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讲练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理解、掌握新知的方法,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l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标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徒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板书:小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汁,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2、教学例1

  (1)课件演示0。1米、0。10米、0。100米。

  ①0。1米、0。10米、0。100米分别可以写成哪个比米小的单位表示?

  ②用分数又怎样表示

  ③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汇报得出:(师板书)

  ①0。1米是1/10米→1分米

  0。10米是10/100米→10厘米

  0。100米是100/1000米→100毫米

  ②0。1米、0。10米、0。100米都是指米尺上同一段的长度。(课件出示)

  又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教学,也正是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习。

  (3)观察得小数的性质

  ①这三个数从左往右有什么变化?(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这三个数从右往左有什么变化?(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点题)

  呼应课始,揭示奥秘:由于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所以他面对两位师弟的争执说:“无论哪一袋都一样”。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4)练习:(课件出示)

  ①辨别下面各数中的“0”,哪些“0”是属于小数末尾的“0”(按数位说)

  0。0800。60300500。00000

  ②58页做一做(出示课件)(学生先在书上练,再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通过看书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小数性质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有时要把某些小数化简,有时则要把某些小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要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做下面两道题:

  1、教学例2:化简下面的小数

  0。70=105。0900=10。000=

  练一练:下面各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59页做一做1

  2、教学例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4。08=3=

  (注意:整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练一练、59页做一做2

  六、探究练习

  1、0。70去掉末尾的0大小有变化吗?

  4。08去掉0会怎样?

  0。31可以填0吗?

  2、小结:添“0”或去“0”只能在小数的末尾。

  七、巩固练习

  1、64页1题。(出示课件)

  2、判断理解:(“末尾”能否说成“小数点的后面”)

  ①把0。500。0600的小数点后面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在5。3的末尾添上三个“0”,它的大小不变。()

  ③一个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大小不变。()

  3、64页第3题。(课本练习)

  八、拓展练习。

  1、你能在下面三个数中各点一个小数点使它们相等吗?试试看,相信你一定行。

  602060260200

  2、试试看你能写几个与30。200相等的数。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特别是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了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为探究和提炼改写规定小数部分位数的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指导,同时也为各个能力阶段的孩子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机会。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九、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对自己或同学有什么评价

  十、作业布置

  1、化简下列小数

  0。5025。3000。0090108。000

  2、不改变数的大小,按要求改写下列小数。

  1。5改写成两位小数是______

  29。5改写成三位小数是_____

  8。0改写成三位小数是______

  0。400改写成一位小数是______

  12改写成四位小数是______

  以上是我对小数的性质的简单的设想,有不到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的说课稿03-14

初中说课稿数学03-04

数学说课稿11-22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4-19

《实验数学》说课稿02-07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1-09

用数学数学说课稿07-30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11-15

四年级数学说课稿01-17

数学教学说课稿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