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说课稿

时间:2024-07-18 20:08: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劝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劝学》说课稿

《劝学》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习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

  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1)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

  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

  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

  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

  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

  (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

  1、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

  2、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4)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2、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3、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

  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三)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习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写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都是一种锻炼。

  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四)师生小结,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五)作业布置,比如抄写字词解释,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

《劝学》说课稿2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劝学》。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方面来展开我本次说课。

  一、教学理念(首先是我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间的协作与对话。(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始终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材分析

  《劝学》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是“求学之道”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本专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求学之道和获得教养的途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劝学》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荀子的散文,本文文质兼美,通过比兴、比喻论证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三、学情分析(分析完教材,我再来分析下学情)

  首先,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文言词汇,但深层次的词汇、文法以及阅读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其次,《劝学》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有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四、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与学情,我指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问题探究,掌握本文比兴和比喻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方面确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一是掌握本文比兴和比喻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二是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信心。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将我的教学方法确定为:朗读法、点拨法、提问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圈点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七、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1、导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然后我再介绍荀子的生平、思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因为《劝学》的“劝”字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所以,我会先让同学们回答“劝”是什么意思,由于同学们手头都有工具书,所以同学们不难回答出“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

  2、接下来我将运用“一读课文,落实词句。二读课文,疏通大意。三读课文,咀嚼鉴赏”的三读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

  (三读教学法的第一步是)

  (一)一读课文,落实词句

  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自我解决。

  (二)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我再进行适当点拨,集体解疑。最后请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三读课文,咀嚼鉴赏。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下面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逐段进行探讨,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并讨论,这一课时我将引导学生对第一段进行解读。

  首先,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1、在第一段中,出现了多个通假字,请同学们找出来?

  “輮”通“揉”“有”通“又”“暴”通“曝”“知”通“智”

  2、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议论文,既然是议论文总有论点,请同学们找出这一段的论点?

  (这一问题不难,学生能够很容易就找出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3、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了很多的比喻来说明他的观点,请同学们找出来?

  同学们不难找出文中共用了5个比喻:在前两个比喻中我们看到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第三个比喻说明物质通过加工提高和发展以后,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一个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后两个比喻强调“受绳”和“就砺”这两个加工的过程,再一次说明通过学习可以超越自己。这五个比喻从三个层面说明了学习的意义。

  最后,作者提出了他的观点:君子通过“博学”和“日参省乎己”,就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而这一句有何文章的第一句“学不可以已”相对应,做到了首尾对应。

  布置作业:背诵第一段,并预习其余段落。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如有不足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

《劝学》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劝学》。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说教材

  《劝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教材地位)《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如果学生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二、说学情

  虽然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四、 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说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

  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五、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将文中字词及特殊句式进行归纳。

  2、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朗读法。

  下面我在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贯彻新课程理念,注意以三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一) 导入课文 (由写劝学的诗句导入)

  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关于劝学的诗句,回答后,教师解题,由此引入课文。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二) 荀子简介。这个部分交给学生来完成,让学生事先查找关于荀子及其思想的知识。教师作以补充,这一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三) 诵读指导。播放录音、让学生自读、齐读课文,以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四) 整体疏通课文。这个环节让学生前后桌互相合作,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义。将大家都难以理解得字词标注出来,教师重点点拨。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知识的能力。之后, 归纳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五) 分析课文。

  1、通过对课文的疏通,学生能够得出本文的论点为“学不可以已”,那么我提问:作者是

  如何对论点进行论证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作以适当的引导。我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归纳能力。然后学生明确:

  第二段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来说明学习的意义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第三段中,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等从而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第四段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来说明学习的方法贵在积累;用“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来说明学习的态度贵在坚持与专一。

  2、 以上都是运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现象来说明学习的道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什么论证方法呢?

  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知识不难得出为比喻论证的方法。(让学生分清楚比喻论证与举例论证的区别)

  3、课堂练习

  说到比喻论证,我们一般在议论文中使用,那么现在我设计一课堂练习:请同学们写出3个含有比喻论证的句子。写完后,让学生进行互相评论,教师点评。

  设计这一问题的意图,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六) 总结全文:《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对论点进行论证,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

  (七)布置作业:就课堂练习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文中含有比喻论证的句子。 设计作业的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学习的意义 学不可已矣(中心论点)

  学习的作用 比喻论证

  学习的态度

  设计依据: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的原则,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的知道本文学习的主要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劝学》说课稿4

  第一、说教材。

  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第二、说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不是说让学生学写文言文),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整个课堂,教师预设大致程序,许多具体内容教师可根据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和调控。

  第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它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现代文教学共同承担起这一重任,只不过侧重点可有所不同。《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有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由三国演义说起,引出吕蒙,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在介绍时采用说书的方式(用半文半白语言),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二、辨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

  1、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通课文。培养学生看注释的习惯。

  2、单个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课文的朗读要求。对难句的朗读老师要抓住契机调动学生进行探究,不可轻易放过。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激发引导作用,让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读,读出古韵古味。

  三、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同时让学生给老师的朗读挑刺,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可被充分激发。

  四、析读课文,理解文义。

  采用文白互读的方式,一学生读原文,另一学生用白话文进行解说。解说时要力求语言生动流畅,再现原文神韵。这样可避免传统逐字逐句翻译的机械和刻板,既可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在文白互读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及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同时,通过投影对常用文言词汇进行疏通检测。

  五、分角色演读,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

  学生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角色朗读,揣摩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生演读的时候引导他们细细品味,用“------写出了-----”的句式品味文章语言。这样,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探究中就可以轻松的突破本课重点,学习并掌握富有情趣的对话描写。

  六、创造阅读。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不应是被动的,而应参与到对文本的再创作活动之中。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学生在补充时可文言可白话,可文白夹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七、联想链接,精神内化。

  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用一句俗语或名言或古诗文名句进行解释。

  八、吟诵课文。

  学生能背则背,不能背就读,课堂在课文的吟诵声中结束。

《劝学》说课稿5

  一、说教材地位作用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其中不少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二、说教学目标确立及依据

  1.德育目标: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重要特点。

  2.知识目标:1归纳“绝、强、假、望、间”五个多义词的义项;2比喻论证的方法。

  3.能力目标:(新课程目标 阅读欣赏第9条)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主导懂文章内容的能力,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精悍难点.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及学生实践我们确立:

  1.实词的识记理解

  2.比喻的含义和它们内在联系,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释题,简介作者,掌握句读, 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总结文言知识,进行阅读训练,写作训练

  五、说与学法

  新课标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完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精读法,在扫清字词障碍后进行分析鉴赏研究。

  六、说教法

  准备采用1启发式研究式2讲解式3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除上述人本因素外,从“文本角度”讲,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七、说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可展示学生应掌握的相关知识:作者图片资料,背景资料(以使在分析研究时能知人论文),相关训练材料。

  八、说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由同学们头脑已有的关于劝学的名句导入,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者已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既复习旧知识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荀子的《劝学》将全面论述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希望大家能有所

  2、新课讲解(教案)(划点出来)

  文言文阅读式初步形成一套“五读”教学法,在我校尝试推广。五读: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二读疏通文意;三读重点实词、虚词点拔讲析;四读研究性学习,五读迁移提升

  这当中要注意以三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3、例题示范(一般适理科)

  4、反馈练习(投影出示相关阅读训练材料)

  5、归纳总结: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6、板书设计(投影)

《劝学》说课稿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荀子的《劝学》,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 教材分析劝学》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开启智慧之门,都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慧、指导学习方法为目的,语言浅易,内涵丰富,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劝学》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更是如此。

  二, 教学目标:依据大纲要求和高一新生实际水平,我制订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加强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掌握有关文言实虚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本文说理性很强,但不枯燥、单调,而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通过比喻的方式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鉴于此,我把重点放在理解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上,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法和学法:

  这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初中,学生对文言知识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相对而言,他们在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上有所欠缺,所以,根据大纲要求,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安排了三组活动,并采用让学生朗读勾画圈点的方式,领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四, 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让学生列举已知的劝学格言和好的学习方法态度等,由浅显的问题导入,能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课堂活动发言奠定基础。

  接下来我将以三个活动贯穿本堂课,用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合作探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对文本基本内容的掌握和深入学习。

  活动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解决重要实虚词,疏通文意。具体操作如下: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音和句读。并强调易错的字词,如槁暴,輮以为轮的輮,金石可镂的镂等,并趁机让学生释义和整理在笔记本上。(在黑板右侧板书1、字词)

  3, 同桌互读,互相纠正错误,以此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正确熟练的朗读课文。

  4, 同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

  5, 集体解疑。两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最终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6, 前后四人组成小组,共同探讨制作重点字词卡片。

  7, 成果展示。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重点实虚词卡片在课堂展示,包括通假字“輮以为轮”的“輮”,“虽有槁暴”的“有”和“暴”等。一词多义的“假”在句子“假舟楫者”中和“乃悟前狼假寐”中分别作“借助”和“与真相对”的意思。重点句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等。(在黑板右侧板书2、通假字 3、一词多义 4、句式)

  8,教师总结,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这四个方面的积累,课下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卡片,并互换交流。

  以上活动就解决了文言文学习中“言”的问题。

  活动二,四人小组合作制定本文提纲,明确文本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大部分同学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既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进而提问,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寻找作者观点的规律,作者的观点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尾。

  2, 根据以上结论,四人小组合作,自列提纲,充实论据。明确学习的意义是用了四个比喻句,学习的作用用了五个比喻句,方法态度用了十一个比喻句。

  带领学生以学习的意义四个比喻为例,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其特点。

  找出 青——蓝 冰——水 木——直 金——利(并板书)

  上面提到的前两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后两个是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用同样的方法,私人小组合作完成对“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的学习,并由学生补充完整板书。

  3, 由此得出本文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

  4, 比喻论证有什么好处?

  明确:可以让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活动三:探究辩论

  本环节设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迁移。

  问题一是《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自己的所想所得。明确告诉我们学习可以让我们完善自身,学习应该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此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能把作者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问题二是就观点“学可以已”和“学不可以已”进行辩论。

  此次辩论用3-5分钟的时间,辩论的目的不是判定孰是孰非,而是让学生学会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尝试用多种论证方法,如刚学过的比喻论证。

  然后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辩论和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也是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教学过程中的五个阶段,三个活动,有一定的层递性,从疏通文意到整体把握再到重点研读,最后总结迁移,既体现了文本阅读的特点和方法,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最后是课外训练,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课外训练是“自拟学习格言”,这是一个创新性的活动,既能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次熏陶。

《劝学》说课稿7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荀子的经典散文《劝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及教学设想。恳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劝学》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模块)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里的课文。这个单元是文言文单元。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论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是一篇论述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态度及方法的散文。其中不少观点对现代人、特别是对我们中职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比如学习要积累、学习要持之以恒、学习要用心、专一等观点,都是我们中职生特别需要借鉴的东西。虽然这篇课文在第23课,但是我感觉完全可以把这篇课文放在开学之初来讲,为的是让同学们在进入职教中心的一开始便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态度和强大的学习信心。

  二、说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能够疏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意义用法,并注重在实践中举一反三。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文特点我从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等。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形成谦虚好学的风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文章气象清新,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全文短短290字,却能表达出三层意思七个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根据课文特征以及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扩大、引申、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劝学》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说理性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掌握好论证方法,是学习的难点。《劝学》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所以我把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确立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

  一年级的中职生通过初中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比如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设定在教法上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具体如下:

  1、诵读法。

  语文教学应特别重视整体教学,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能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诵读能够增强语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掌握实词以及句式的用法。

  2、串讲法:

  文言文的学习,词语句式是教学的重点,用串讲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含义,把握文章的论证。

  3、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彰显职业特色,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为主体老师正确引导的原则,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探究拓展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荀子在《劝学》中的劝勉,在哪些方面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说学法

  由于中职语文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比初中要高、要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可能就听不懂、看不懂。这时候,学生只有从老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借鉴《中华好诗词》对决形式,分组比赛,自定要求,实现轻松背诵。

  2、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3、在老师指导下,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疑问,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同学们在讨论中得到提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共八步)

  第一步:布置课前预习与分组对决背诵。

  包括作者出生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化成就等。

  第二步: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有一句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么你知道什么是青?什么是蓝?青为什么会胜于蓝吗?

  用这个轻松活泼的`问题引发今天的讨论,这样导入感觉很自然,让课堂变得很轻松。

  第三步:解题

  1、“劝”的意思。劝勉、鼓励、勉励。

  2、荀子简介,简单说说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解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的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

  第四步:播放名家朗读录音,让学生对照注释,正字正音。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第五步:课文分析。(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学习的意义)

  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理解中心论点在全文中的作用。

  找出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第二段。(学习的作用)

  让学生找出这段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第三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1、让学生找出这段中的十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2、指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第六步:讨论归纳论证方法。

  提问:

  1、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请学生六人小组合作讨论完成。

  第七步:总结本课:

  《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学习之后,我们对荀子关于学习的论述有了更深的认识,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启发。同时,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和效果。希望同学们可以活学活用,把这一论证方法很好的利用起来。

  第八步: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全文。

  2、“自拟学习格言”。然后用硬笔书法或毛笔书法的形式创作出来。然后在教室内张贴展示。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书写能力。同时自拟格言也能起到自我鼓励、自我监督的作用。

《劝学》说课稿8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荀子的《劝学》,下面我将就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加以介绍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说教材

  《劝学》位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和韩愈的《师说》构成了"求学之道"这一模块.

  《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去学习的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他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二,说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学习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个比喻句的内在含义.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议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劝学》是新课标规定的诵读篇目之一.

  难点:文章里的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如果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 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达20个比喻句,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四,说教法

  1,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2,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五,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古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课前作业,课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条.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二),简介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书上注释1)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教师和学生补充)

  新课标: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有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学生读(五步阅读法)

  1,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

  2,二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读提出疑难问题,重点实词,虚词点拨讲析;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四)读研究性学习;

  第一步:找观点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

  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三个分论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比喻句,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五)读迁移巩固

  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写一篇劝学的小议论文,注意运用比喻论证.(为下节课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

  学习的意义提高改变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注意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归纳总结

  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劝学》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劝学》位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和韩愈的《师说》构成了“求学之道”这一模块.

  《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去学习的散文。

  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他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二、说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学习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个比喻句的内在含义。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议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劝学》是新课标规定的诵读篇目之一。

  难点:文章里的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如果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达20个比喻句,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四、说教法

  1、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2、朗读式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语言锤炼精深,许多语句千年不衰。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

  五、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古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课前作业,课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于三条。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以此导入课题激发兴趣,也可以积累素材。

  二、简介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书上注释1)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教师和学生补充)

  新课标: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有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学生读(五步阅读法)

  1、一读掌握句读,结合课前预习;

  2、二读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读提出疑难问题,重点实词、虚词点拨讲析;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四、读研究性学习;

  第一步:找观点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

  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三个分论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比喻句,以此为线索能更快地背诵全文。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5、五读迁移巩固

  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写一篇劝学的小议论文,注意运用比喻论证。(为下节课做准备)

  六、板书设计

  学习的意义提高改变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注意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归纳总结

  这节课以阅读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五步阅读法为实践模式,是一节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古文课。

《劝学》说课稿10

  今天,我就课文《劝学》第二课时,谈谈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荀子的《劝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章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勉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一、说教材

  1、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诸子的文章各具特色,而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其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道理。通过对《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荀子散文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依据大纲要求,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加强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文章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德育目标:

  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正确态度。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说理性很强,但它不枯燥、单调,而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通过比喻的方式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鉴于此,我在第一课时疏通文意、归纳整理古汉语知识后,把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理解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上,其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我选择开头一段作为突破口,因为这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提挈全文,由此可理清文章思路,促使学生精读课文。

  二、说教法和学法

  1、交流互动式结构

  大纲中提出,教学要重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交流互动式结构突出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向交流特点,充分体现出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应有地位,其做法是:把学生放在主动地位上,老师只是在关键处随机点拨,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在讨论、交流中,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采用交流互动式结构的教学关键是要设计好教学环节和使用的教学手段。

  2、探讨式阅读

  通常,文言文教学易走向一个误区:割裂文章的整体感,囿于简单的文字串讲中,文言文被当成了古汉语学习资料,要避免这一情况的,需寻找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阅读理解从迷惑于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差异中走向感悟文言文的内涵。探讨式阅读就是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研讨,理解文章内涵,陶冶自己的情操。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感知——设疑——探讨——表达——总结、评价,环环相扣。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大大提高了学生形象思维的效率,体现了电化教学的优势。

  三、说教学过程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我将“交流互动”的学习模式贯穿始终,努力做到“导”与“学”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板块一:抓住突破口,激活学生的思维,理清文章思路。

  认真钻研教材后,我以开头一段作为突破口,展开教学。

  1、朗读第一段,老师作节奏停顿的提示:学/不可以已。

  2、设疑:如何理解“学不可以已”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解答后明确: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对待学习应采取正确的态度、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3、拓宽思路:学生阐述自己关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观点,老师作出评价。

  4、比较阅读:了解文中荀子关于学习的意义、态度、方法的观点,并与自己的作比较,得出结论,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予鼓励,特别是有创意的回答。

  5、小结:作者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后,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三方面展开论述,文章结构清晰。

  教学板块二:深入研究,体味文章的论证艺术。

  1、理清文章思路后,趁热打铁提出问题:

  本文说理性很强,这类文章若驾驭不好,易流于枯燥和单调,但本文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其原因何在?

  老师点拨:回忆《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比喻论证。

  2、抓重要环节,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全文共用了20个比喻,为帮学生理解这些比喻句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我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诵读,二是比较。在反复的诵读中,了解句子的含义;在比较中,了解每一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分清论证的角度、层次。

  比较既有分论点间的比较,也有同一个分论点内部的比较。如: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时,学生齐读后,老师提问:这部分的比喻论证的运用与前两部分有何不同?学生稍加分析便可答出:正反对比论证,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讨,明白学习要重视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比较式学习,避免了一一讲述的单调,也突出了本文论证同中有异,灵活而有变化,论辩生动有力的特点。

  3、小结:

  讨论:比喻论证的好处。

  明确:这些比喻仿佛信手拈来,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易接受。

  教学板块三:加强诵读,领会文章语言特点。

  学生诵读,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

  其次,从修辞角度引导、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排比、对偶穿插使用,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反映了荀子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教学板块四:联系实际,阐述学习所得。

  学生讨论,相互交流,老师要对学生所述给予肯定。

《劝学》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习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1)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2)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1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2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4)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1、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2、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三)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习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写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都是一种锻炼。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四)师生小结

  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5作业布置,比如抄写字词解释,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

  五、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不情愿 鲁肃

  劝 自豪 论议

  严肃 惊赞

  责备

  吕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劝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其篇目的顺序安排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定,前面两篇分别是孔子的《论语》和《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而《劝学》则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篇呢?首先,荀子是继孔孟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劝学》是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所以放在这个位置,对于已经熟悉高中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继续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

  学生通过前一单元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主要的教学设想是:

  1、抓住学生好新好奇的特点,利用幻灯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饿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自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4、在授课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

  三、说学法:

  由于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这对于部分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听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会更加严重,这时候,学生只有从教师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的特点,所以,在学生的学法上我设定:

  1、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2、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虽有槁暴,无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词比较多,又是判断句式,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教师更做好点拨工作,首先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尝试翻译重点句子,从而教给他们处理这类问题的能力。

  3、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布置预习:预习《劝学》,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义和它们的内在联系。

  第一课时:

  1、导入: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为能力有限自然美无限就停止审美,停止审美意味着死亡的结论,使他们更深刻的明白,学习不能因为没有止境就停止学习。自然导出新课

  2、解题。包括:

  (1)、“劝”的意思为鼓励,并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国人皆劝),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

  (2)、荀子简介,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3、听磁带并对照注释,正字正音。主要有:、槁暴、舆、跬步、骐骥、锲

  根据预习,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质疑,其他同学答疑,教师进行点拨。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个比喻句,并分析其含义和内在联系。

  “青,取之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得到提高和发展,并且能够改变原来的状态。

  5、约五分钟时间给学生按照论证过程尝试背诵。

  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尝试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内在联系

  7、归纳:本文的设喻有什么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设喻方式多样(类比、对比、正面、反面)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8、总结:《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五、教学设计依据:

  通过学生的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循序渐进,能发散重难点,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于学生从大出入手,品味细微知识,并形成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学习系统。

《劝学》说课稿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等多义词,积累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认识学习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初中文言文积累的基础上,有阅读较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探讨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必须以个人对文本的基本理解为前提。本文文言基础知识点这一内容理解上的障碍应当先扫除,例如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的归纳整理和特殊句式的总结应该在探讨前先让学生基本掌握。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文本并未有太大的难点,在对文本大意理解的基础上,则要启发学生要有探究意识,让他们懂得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能力是最有价值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围绕“如何获得教养”和“求学之道”,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相互间对话。要引导每位同学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保持和发展探讨的兴趣,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平等对话的意识,倾听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板书)

  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我们看一下注释①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故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这本书现存32,今天我们要学的《劝学》就是这本书第一篇的节选。

  2、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提问)

  明确:劝勉、勉励。《勾践灭吴》中“国人皆劝”中的“劝”也是这个意思。“劝”的繁体字写作“勸”,这是一个形声字。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励的意思,如努、励。因此,“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那么,荀子是怎样勉励人们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1、首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讲解。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同时板书)

  6、重点讲解。

  ①学不可以已(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义。)

  ②于: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词后的介词“于”都当“比”讲)蓝。

  ③指名翻译:木直中(合乎)绳,輮以为轮,其曲(弧度、弯度,形容词作名词)中规。明确: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④虽有槁暴(即使,如《勾践灭吴》中“虽无四方之忧”的“虽”也是此义)

  ⑤不复挺者(直)

  ⑥指名翻译:君子博学而日(名词作状语)参省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明确: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⑦指名翻译:顺风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动词的“而”往往表修饰。)呼,声非加疾也,而(表转折)闻者彰(明显,显著。同“欲盖弥彰”的“彰”)。

  明确: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很清楚。

  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利爪牙,强筋骨”),上食埃土,下(“上”、“下”名词作状语)饮黄泉,用心一也。

  7、对“跬步”加以讲解:“步”为会意字,左脚向前跨出去,右脚再向前跨出去称为一步;“跬”是半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

  8、同时指出文中的两个错误:蛟龙为人们虚构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螃蟹也会打洞,只是偶尔寄居于蛇鳝之穴,可见荀子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如同学们来得丰富。当然也有人认为荀子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才用此例。

  指出教材中的一个注释错误:“功在不舍”的“舍”应为“停”的意思,注释把意思译反了。

  9、掌握了这些字、词、句再结合注释,文章内容就不难理解了。请同学们带着理解把课文再齐读一遍。

  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说明大家对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停留在理解字词、能翻译的层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华、文章精髓的。因此,我们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1、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过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个总观点是什么?(齐答)“学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像我们写文章喜欢用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样。

  提问: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学不可以已”?

  明确:因为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节是写学习的意义的?(齐答)第2节。

  第2节是不是直接谈学习的?(齐答)不是。

  下文哪里第一次谈到了学?(齐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前面几句又讲了什么内容?和这句又有何联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引导:“青于蓝”、“寒于水”两个“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则无法比较。青和蓝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样的变化?(齐答)前者较后者有提高。

  弯木可以变直、直木可以变曲、金属可以边锋利,这说明它们有何改变?(齐答)它们的性状发生了改变。

  无论是“提高自己”还是“改变习性”都是一种变化。物可以变,那么人可以变吗?(齐答)可以。物变需要条件吗?(齐答)需要。

  青要经过蓝的'提纯,冰要经过水的降温,直木经輮才曲,弯木受绳才直,金属就砺才利。

  那么人的改变需要什么条件?(用原文回答)“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相当重大。

  齐读第2节。

  3、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是学与什么的关系?(齐答)学与思的关系。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荀子认为二者何者更重要?(齐答)学更重要。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可见学习的作用之大。

  学习的作用在于什么?(齐答)弥补不足。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述学习的作用的?

  明确:用了四个比喻。

  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用原文齐答)“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普通人没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荀子勉励人们学习,就是想让人们通过学习改造自己、去掉恶劣本性从而成为君子。儒家有个观点“人皆可以为尧舜”,尽管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截然相对,但在这个问题上殊途同归。孟子认为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保持善的本性就可以成为君子、圣人。

  同时,“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言下之意就是普通人不善于学习、不善假于物。如:去年有条新闻轰动全世界:科学家们利用微型机器人进入埃及金字塔法老墓中探秘。微型机器人是科学家们研制并加以利用的,机器人做的是人无法做的工作。我们普通人就无法发明出这种机器人帮我们工作。所以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齐读第3节。

  现在我们知道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既然学习这么重要,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呢?怎样又叫做善于学习呢?这就涉及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问题,也就是第4小节讲的内容。

  4、指名朗读第4节,其他同学思考:这小节共讲了几层意思?概括一下每层内容。各层之间又有怎样的逻辑关系?

  明确:作者指出:学习的方法在于点滴积累(板书);学习的态度在于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板书)。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是做到积累的必要保证,因为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

  我们很多同学都懂得“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但往往“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这正是学习的大忌。

  提问:这里作者除了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外,还使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正反对比论证。这种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齐读第4节。

  这小节对我们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课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相关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5、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内容。

  这篇《劝学》虽是节选,但相对完整。文章开头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不可以已”,也就是“是什么”(板书);接着讲了“为什么”(板书)“学不可以已”,因为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可以提高自己、改变习性,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应该“怎么办”(板书)呢?要注重点滴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文章思路相当清晰。

  齐读全文。

  1、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议论文,但我们读了觉得枯燥吗?(齐答)不枯燥。为什么?

  明确: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使得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具体明白,更易为人接受。

  2、文章读起来拗口吗?(齐答)不拗口。反而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取得这种效果的?

  明确:运用了排比和对偶,因此文章句式整齐又节奏和谐。排比还增强语势、增强说服力。

  【课堂小结】

  这篇《劝学》除了思想内容给我们很大启发,其写作技巧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传颂不衰的原因。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归纳文中“而”的用法。

《劝学》说课稿14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孙权劝学》,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这几个环节来加以说明,恳请各位同志多多指教。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事迹。《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文章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孙权劝学》安排在这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学习历史人物的同时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该课放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还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所以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能力目标:揣摩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

  根据上述目标,我把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确立为教学重点;把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确立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其次,我采用探究交流的方法,以分组探究的方式疏通文章大意,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我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学习方法:多读书,提问题,善交流,勤思考.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说过程(见教学设计)

  首先我用讲述故事的方法导入,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好奇,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介绍了写作背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去。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重点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4学生齐读。

  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披文入情。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安排了两个步骤:一是品味探究,二是人物分析。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解决。

  (一)品味探究

  1、找出孙权劝说吕蒙的语句,说说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的。(先力陈必要,再现身说法。)

  2、小组讨论这些句子该用什么语气读,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

  引导明确: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于要求,又充满期望。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其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的?

  4、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参考:困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民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5、请解释“吴下阿蒙”。(“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由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劝学》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劝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劝学》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通过阅读鉴赏,启迪学生智慧、巩固文言基础。

  《劝学》是荀子的一篇论说文。作者阐述了在学习方面的观点。把《劝学》安排在本单元,对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相对而言,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还有所欠缺。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合理论证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要“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4、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5、教学难点: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和思想内容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

  (1)诵读法——主要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小组齐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2)讨论法——主要是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点拨法——对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点拨。

  2、学法:我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体现在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的过程中。

  (2)合作学习体现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3)探究学习体现在质疑问难,与文本深层次对话的过程中。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有6个学习环节

  环节一、温故导入激发兴趣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历代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学习的诗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走近《劝学》,看一看荀子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学习的什么思考。

  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感知作者和写作背景方面,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我会加以补充。

  2字词方面,学生课下已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进行了梳理。课上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就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识积累。

  3然后,请学生听配乐朗诵。

  环节三、再读文本理清思路

  我会设置问题,要求小组合作,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

  问题1、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大部分学生可以找出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问题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引导学生 小组朗读第2、3、4自然段

  明确: 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三个方面来论证的.。

  问题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明确: 本文使用了比喻论证 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通过这3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完成教学目标三,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四、三读文本鉴赏语言

  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二,突破教学重点。

  环节五、拓展迁移

  设置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讨论1:《劝学》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

  此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能把作者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讨论2:就观点“学可以已”和“学不可以已”进行辩论。

  此次辩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 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使用多种论证方法。

  然后教师总结,通过辩论,我们可以得出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一致的。

  环节六、总结

  我会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脉络,要求学生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这一环节意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布置两个作业

  必做作业: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选作作业:以“学习”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劝 学

  荀子

  学习的意义 比喻论证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作用

  (论点) 学习的方法 对比论证

  (论据) (论证)

  我这样设计板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地 把握文章脉络,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劝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劝学》说课稿12-07

《孙权劝学》说课稿11-07

劝学说课稿11-08

孙权劝学说课稿01-31

孙权劝学说课稿10-04

孙权劝学说课材料《孙权劝学》说课稿视频01-20

《孙权劝学》说课稿5篇12-20

劝学说课稿15篇12-06

《劝学》新解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