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说课稿12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诫子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诫子书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诫子书》,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诫子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学习《诫子书》有利于学生了解修身养德的途径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说学情
除了充分了解教材,合理把握学情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篇课文所面对的初一学生,他们的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在课堂中应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主学习、概括文意的能力,并且学生刚刚步入新的校园、新的学习阶段,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深刻内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从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是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将在我的教学中采用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
阐述了以上教学依据,我将具体论述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重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刚开始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我将设计诗词导入,把学生带入古诗文学习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对话同学:同学们,你们知道“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诗句描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吗?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通过名家范读、学生自读并结合书下注释、利用手中的工具书等方式,疏通文意,了解《诫子书》主要内容。
其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体会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用意,能够说出作者通过家书向儿子传授修身治学的道理。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同时提出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基本能够回答出,本文主要围绕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展开论述。
2.顺势我会提出第二个问题,“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这一句紧接着中心论点,学生阅读后可以总结,其阐述了静的价值和作用。
3.然后,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第三个问题: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明确答案如下:
正反两个方面。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反面论说:从“淫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
4.接着提问《诫子书》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
5.回顾整篇文章,本课最后一个问题是,组织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回答:《诫子书》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些方面中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后明确:修身、治学、惜时等方面。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通过以上环节及问题设置,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四)延伸作业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具有开放性、探究性。一堂好的语文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本身,应当有机拓展,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请学生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思考并总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有何影响和借鉴。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板书应该清晰直观地展现教学重点,便于学生随堂梳理文章内容和课后整理笔记。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诫子书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赏析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进入“名人榜”
“他有济世爱民之心,经天纬地之才,‘智绝千古’,特别是隆中决策,高瞻远瞩,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可谓‘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引后世无数英雄竞折腰,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他是谁?
进入“名人知多少”
诸葛亮,字孔明,汉末琅琊都人。三国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的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等
歌颂诸葛亮的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
二、进行新课
(一)进入“诵读堂”
1、一生范读课文
2、生配乐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及词句停顿
3、一生配乐背诵课文
4、生配乐齐背诵
(二)进入“知识屋”
1、自主学习: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疑问的圈画出来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3、师点拨,抽背重点字、词、句释义
重点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淫慢、治性、险躁、穷庐
重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三)进入“赏析阁”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须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2、诸葛亮是如何劝诫儿子的?
?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治学和修身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提出要惜时,贡献社会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从课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哪些名人名言?
*澹泊篇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立志篇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惜时篇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三、拓展延伸
进入“拓展轩”
阅读诸葛亮的《诫外甥书》,从中找出你认为有警示作用的句子写下来并翻译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án)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四、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赏析,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找出《诫外甥书》中对你启发最大的句子,写写你对它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澹泊立志惜时
诫子书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诫子书说课稿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理解内容,感悟主旨,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译文,在诵读中品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教诲,指导自己的言行。
重点与难点:
诵读,感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屏幕呈现“走进国学经典感受古文魅力”,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二、上课环节: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了《<论语>十二章》,其中阐述学习和思考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是?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是?
同学们都能异口同声地回答,看来大家学得都不错。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诫子书》。(板书课题、作者)
(二)文章朗读我投入
1.自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
2.选读文章:选一生读,另一生点评后再读,其他生点评。
3.听读文章:(录音)注意划分节奏。
4.跟读文章:(视频)注意语气语调。
5.荐读文章:推荐男女生各一名来朗读后点评。
6.齐读文章:师生共读。
(三)作者资料我清楚
1.生先说说自己知道的诸葛亮。(电视剧《三国演义》)
2.师呈现: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我们称颂诸葛亮,除了历史上的丰功伟绩,主要还由于他具有高尚的品行,道德文章,高风亮节,为后世楷模。
(四)作品意图我知道
1.生答。
解题:“诫子书”是告诫儿子的信。那么诸葛亮的儿子是?作者要告诫儿子什么呢?(学生回答过程中穿插相关语句的翻译)
这是一千多年前,作者对儿子的告诫,那我们现在读来还有意义吗?请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在诸葛亮的告诫下,诸葛瞻后来成为了怎样一个人呢?请看——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诸葛亮之子,蜀汉大臣。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才思敏捷,是三国时期屈指可数的人才。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品学兼优,深得蜀人喜爱。后邓艾伐蜀,他与长子诸葛尚率军迎战,战败以身殉国。他死得十分壮烈,实践了儒家“文死谏,武死战”的格言,成就为一个忠烈人物。
2.师呈现: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行(做人)和学(学习)两方面来告诫儿子,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五)经典文章我背诵
如此经典,怎能不诵?生课堂诵读:自由诵、选生来诵、师生齐诵。
(六)课堂结束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诸葛亮的《诫子书》,相信这篇古文对于现在的我们意义依旧深远,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继续徜徉在国学经典里,收获知识、分享快乐、指导人生。下课!
诫子书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文言文基本都是属于议论抒情一类的文章,学习本单元,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①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②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③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过程、方法目标: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②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说教法、学法。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上,调动各种手段,引进竞争机制,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整个过程,学生是主角,课堂则是学生的舞台,教师是导演,搭台引导学生入戏,不喧宾夺主,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或鼓励激趣、或点拨提示、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各项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初读文本,培养语感;译读文本,合作质疑;品读赏析,背诵课文”四大板块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屏幕打出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由此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文本,培养语感:
1、听读体会
听音频朗读,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字音、句子停顿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停顿。
3、朗读感悟
通过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朗读中师生进行多方位评价。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译读文本,合作质疑。
初四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言基础,翻译古文已不必由老师包办代替,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如果小组内确实解决不了的,可以在班级交流展示成果的时候提出来,由别组的同学来解答,实在难度很大难以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最佳答案,并不是直接公布结果,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提升。
在全班交流完疑难后,老师先找学习水平高的同学通译文章,然后再同桌互译,老师强调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这一系列的环节下来,学生基本做到字词能当堂消化,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并采用故事助读法,理解赏析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1、读警句,谈感受。
围绕“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整篇文章内容。
而后,用一开放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可结合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将学生的思维拓宽拓深。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结合老子的“静为躁之君”这句名言以及诸葛亮自身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的故事来引导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抓住“澹泊”“宁静”与“立志”“致远”的关系,让学生联系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来赏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志向。“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点拨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体会出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华。
这样,在默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也会使思想受到净化,为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打下良好基础。
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或研究诸葛亮的“智”,或研究诸葛亮的“德”,或研究《诫子书》与诸葛家族的关系。”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同时又一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本课的板书,
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澹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本课件主要采用powerpoint,制作,插入图片、音频、文字资料,画面背景古色古香,与课文的情境相称,让学生在视觉的享受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另外设置了超级链接,各界面交换自如,每一个略有微机常识的老师都能操作使用。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愿与大家交流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诫子书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辛苦了!
我是2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诫子书》。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他们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内容及其地位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一篇具有启发告诫学生的课文,符合七年级孩子开启初中课堂的大门,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这篇课文正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教导。学习本课,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聆听先哲教导,勤学励志,修身养性。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2.教学目标分析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用于发现,大胆参与的学习精神,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通过以上三个目标,提升学生的古文理解能力,掌握本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年龄较小,还没有完全适应初中课堂,文言文理解能力不足,以及对本篇作者了解不多,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还有部分同学语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这是学生的基本情况。
三、设计理念
本课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学生对于诸葛亮是有一定了解的,另外也有一定的学习方法的积累,只要重视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对于学生掌握课文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论证方法的学习还需要再深一步。
考虑到七年级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呈现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活动探究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悬念导入,激发兴趣;初读文本,培养语感;译读文本,合作质疑;品读赏析,背诵课文,拓展提升,布置作业”五大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悬念导入,激发兴趣:
屏幕打出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由此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文本,培养语感:
1、听读体会
听音频朗读,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字音、句子停顿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停顿。
3、朗读感悟
通过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朗读中师生进行多方位评价。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译读文本,合作质疑。
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言基础,翻译古文已不必由老师包办代替,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如果小组内确实解决不了的,可以在班级交流展示成果的时候提出来,由别组的同学来解答,实在难度很大难以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最佳答案,并不是直接公布结果,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提升。
在全班交流完疑难后,老师先找学习水平高的同学通译文章,然后再同桌互译,老师强调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这一系列的环节下来,学生基本做到字词能当堂消化,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并采用故事助读法,理解赏析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1、读警句,谈感受。
围绕“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整篇文章内容。
而后,用一开放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可结合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将学生的思维拓宽拓深。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结合老子的“静为躁之君”这句名言以及诸葛亮自身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的故事来引导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抓住“澹泊”“宁静”与“立志”“致远”的关系,让学生联系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来赏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志向。“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点拨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体会出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华。
这样,在默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也会使思想受到净化,为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打下良好基础。
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或研究诸葛亮的“智”,或研究诸葛亮的“德”,或研究《诫子书》与诸葛家族的关系。”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同时又一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五、本课的板书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澹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六、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X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诫子书说课稿7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
2、正音正字。
fú yín zào
夫君子之行淫慢险躁
3、全班齐读。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四)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参见:教材P81注释① 《学法大视野》“作家名片”
(五)熟读课文
1、分组朗读。
2、全班齐读。
(六)翻译课文
1、学生在书上作注解,自主翻译。
补充注释:
行:品行,行为操守。
修身:涵养德行。
宁静:静心专一。
成学:使学业有成。
遂成:最终,终于。
(七)积累文言词汇
1、师生一起概括重要文言词语:行、俭、淡泊、宁静、致、广、成、淫慢、险躁、驰
2、学生齐读。
3、指名说出这些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然后全班复述。
(八)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1、齐读课文。
2、师生一起概括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恳切的言词,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3、启发学生谈自己接受父母教育的经历和体会。
4、概括课文和学生经历,指出“淡泊”和“修身”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行。
(九)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课文主题。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做《学法大视野》。
诫子书说课稿8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成:达成,成就。
慢:懈怠,懒惰。
励:振奋。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学。
4.行为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险躁。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步,精读课文。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二、理解课文,并加以背诵: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明确:要从澹泊和宁静狠下功夫。
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澹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
明确:要宁静,要有志向。
4.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明确:淫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拓展阅读
诫外甥书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án)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总结固趣
从这篇《诫子书》中,我们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我们要从中体会作者所阐述的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了解立志与学习的关系,理解宁静淡泊的重要,体会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并使之指导我们的'立身行事。
学习这篇章课文,我们也应了解学习文言的基本方法,并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布置作业:
预习《猫》,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
诸葛亮的童年经历
诸葛亮,他9岁就没了母亲,三年后父亲又去世了。从父诸葛玄本是豫章太守,就把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带到他做官的地方,打算帮他们弄个一官半职。没想到朝廷罢了诸葛玄的官,所以计划都成了泡影。他们只好依附于荆州牧刘表,不久,诸葛玄又在不得意中死了,诸葛亮兄弟断了生计,只好在隆中搭建几间茅屋,辛勤劳作。也就是说,诸葛亮的童年是悲惨的,他的流浪生活给了他思考天下大事的基础,还真的是苦难出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党人起义的时候,诸葛亮正好四岁。诸葛亮的祖父诸葛丰本是东汉王朝的司隶校尉,相当于京城警备总监,只可惜诸葛丰为人过于刚强正直,得罪了善于为非作歹的皇亲国戚,于是,皇帝便免除了诸葛丰的官职,废为庶人。诸葛亮生活也就转入悲惨,但祖父的高风亮节,却遗传给了诸葛亮。
诸葛亮的父亲是诸葛圭,曾任泰山郡郡丞,母亲是章氏,兄弟三人,姐姐一人。诸葛亮母亲去世后,为了照顾年幼的子女,诸葛亮的父亲又娶了后母,三年后父亲又去世了。丧失双亲的诸葛亮兄弟,由于后母无力抚养,全靠从父诸葛玄接济。
诸葛亮本出生在琅琊郡属徐州。董卓之乱,关东诸侯勤王起义的战争,徐州在陶谦力保中立的政策下,总算没有收到波及。但是,雄踞克州的曹操,其父亲在徐州意外被害,曹操便兴兵攻打徐州,于是,整个徐州立刻陷入兵荒马乱之中,位于徐州的琅琊郡也遭到波及。诸葛亮也就跟着从父诸葛玄,离开家乡,暂避战乱。也就这样,诸葛亮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
诸葛亮十四岁的时候,从父诸葛玄被反董卓集团的南区领袖袁术任命为豫章郡太守。诸葛玄带着年幼的诸葛亮兄弟前往赴任。但年纪已二十一岁的诸葛亮的长兄,必须担负重建家声的责任,因此他决定另找生路,以免寄人篱下,几经思索后,便和继母远赴江东,一家人从此离散,各奔东西。
诸葛亮跟着从父诸葛玄从徐州北部经由泳州,南下到豫章的流浪旅程中,所看到的战争带来的兵荒马乱,土地荒废,人民妻离子散,善良的百姓被迫拿起刀剑铤而走险,从事盗匪生涯,这种悲惨的流浪情境,给诸葛亮的人生观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诸葛玄到任后,东汉朝廷又派来朱皓担任豫章州太守,朱皓上任后,便从扬州刺史刘镖处借来大批军队,诸葛玄的后台袁术正在和曹操交战中,自顾不暇,导致诸葛玄势单力薄,无力抵挡。为了顾全面子和家人安全,只得被朝廷免去了官职,匆匆撤离,诸葛亮又一次陷入苦难的流浪生涯。
家乡是无法回去了,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来到荆州的襄阳城,去依靠老朋友荆州刺史刘表。荆州刺史刘表早年也名列“八俊”之一,声望极高,他不赞成卷入不必要的战争中,所以一向闭关自守,既不参加董卓和反董卓联盟的战争,对袁绍、袁术之间的明争暗斗,也保持中立,所以荆州内部还算稳定,不太受东汉末年战乱的影响,而且文风鼎盛,是个相当不错的“避难港”。
也就这样,诸葛玄委屈地做了刘表的幕僚,一年之后,他一病不起,幸好刘表仍顾念旧情,承担起诸葛亮一家的物质生活,诸葛亮的姐姐也嫁给了荆襄名门庞德的侄儿庞山民,总算了却了一桩心愿。十六岁的诸葛亮便决定带着弟弟独立生活,他将从父诸葛玄仅有的些微财产变卖,直接去晋见刘表,表明自己自力更生的意愿,刘表十分高兴,便帮助他们以极少的代价,在襄阳城西二十多公里一个叫隆中的地方,将这两兄弟安顿下来。诸葛亮也就这样,结束了流浪生涯,在隆中找到了第二故乡,搭建了几间茅屋,自行耕种,过着半耕半读的隐居生活。
从丧母到丧父,从从父的做官也被迫免职,从山东到山西,再由江西到湖北,诸葛亮的童年真的是流浪孤儿,命运十分悲惨,辗转千里之远,仅仅逆着长江到荆州,就要有十几天的舟楫颠簸之苦。幸好,诸葛亮还年轻,虽是流浪孤儿,却也增长了不少见识,流离之间,也更体会了家园及幸福生活的重要性。
诸葛亮的成年经历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
隆中对策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史称“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
先主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大量的资源,并且组建了无当飞军这支劲旅。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博才多能的诸葛亮
政治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经济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军事
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诸葛亮亦作诸多军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对中国军事界有一定的贡献。诸葛亮在技术发明上亦有灵巧的表现,如改良连弩。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阵图,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书法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诸葛亮在政务和军事活动中,也常有练习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他却不忘练习书法。
绘画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为希代之珍”。张彦远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音乐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文学
《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当时为建兴五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后出师表》,是三国时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二次伐魏前给蜀后主上的表章,为了与建兴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区别,后人题曰《后出师表》,此表始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习氏谓“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于是,自清代始,出现了关于此表真伪问题的争辩,至今莫诀。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诸葛亮的著作编成《诸葛亮集》。又名《诸葛氏集》。
诫子书说课稿9
一、导入新课
开课之始,我会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俗语开篇,然后请学生列举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例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空城计、借东风)
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固有知识,加深对作者的认识,提高学生兴趣,便于课程开展。
二、出示学习目标。
根据七年学生初学文言文的特点,我制定了相对简单的学习目标。
三、走进作者,检查预习。
以检查的方式了解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此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以及其他学生的讨论补充完成填空内容
而背景资料的介绍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四、初读——熟读课文
1、首先,教师范读,并在范读过程中提示长句的停顿,
例如: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此时,要求学生标记生字注音,注意词句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互读。(此时,教师应走进课堂随时与学生讨论交流)
3、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准备点评,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五、精读,疏通文意。(教给孩子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
1、首先我自学——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其次我主讲——找学生代表作为主讲人,带领学生疏通文意。要求主讲人讲解内容正确、充实,声音洪亮。(其他同学应注意听讲、随时积累)
3、我评判:主讲人讲解完毕后,其他同学应指出主讲人讲解不正确或有遗漏的地方。并指出正确答案。
4、我提问:主讲人及在评判环节中提出疑问的学生有权利,向其他同学提问(文言实词和句子翻译)
5、我听老师讲:在以上环节中,作为老师的我会全程记录,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判(以鼓励表扬为主),并最后总结,对相关知识作纠正补充,保证知识的正确性、完整性。
六、研读,赏析文章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将课文分作三部分。如幻灯片所示,我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然后,我会让学生以自由讨论的方式思考:每一段都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第一部分,作者了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宁静专一、节俭、淡泊名利
第二部分,作者阐明了志与学的关系,阐明了勤学励志的观点,再次强调了静对于学习重要性。
第三部分:从反面论述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作为七年级的新生,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一定困难为此,我会在学生讨论前提示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加以突破(如静、俭、淡泊等)。此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即使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不够准确,我也会给予学生鼓励,并以引导的方式给予改正。
文中多次提到静字,可见静对于修身养性、勤学励志的重要性,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静的反义词,学生应该不难找出“躁”字,
接下来我会继续引导,文章前半部分讲静对于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作用,后半部分又讲险躁的危害,这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讲到这里,对比手法变呼之欲出了。
再次环节,我避免了把此篇文章当作议论文来讲,是考虑到此阶段的学生对议论文比较陌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最后,我会紧扣研读部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研读部分的学习,学生应该能总结出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勤学励志的关键词。
为此我会以此为契机告诫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如诸葛先生所言,做一个:宁静专一,勤俭节约、勤学励志的社会主义合格青年。
诫子书说课稿10
学习目标
1、反复吟诵,熟读成诵。
2、重点句子的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看几个典故、故事:空城记神机妙算、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这些典故故事都与谁有关?(诸葛亮)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折射出诸葛亮智慧的光芒,后人称颂他的`诗句更可以看出他的忠君爱国。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他的《诫子书》高度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称教子的千古范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诫子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2、理解文中诸葛亮对儿子的谆(zhūn)谆(zhūn)告诫,殷殷教诲。
三、生读: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四、初读课文,师指名读,正音。
师出示带拼音的PPT,个别读,齐读。
师出示带节奏划分的PPT,生齐读。
五、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君子的操守、品德,是用宁静来修身养性,用节俭来培养德行。
不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安静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六、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谆谆告诫,那这个父亲又是怎样的呢?
他品行高尚,高风亮节,为后世楷模。诸葛亮身为蜀相,统领一国军政,他兢兢业业,日理万机,以至于“汗流终日”,而且以身作则,严于律已。第一次北伐,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遭致街亭惨败。诸葛亮为整肃军纪,挥泪斩马谡,但也“自贬三等,以督厥咎”,绝不文过饰非,推卸责任。诸葛亮为官廉正,两袖清风,世称“循吏”,他身前留下遗嘱:“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他于蜀国居功之伟,却无意身后功名,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需器物。”从此,青山幸埋忠骨,诸葛亮一身正气,淡泊之志,千古传颂。
七、谆谆告诫,殷殷教诲;文短情长,蕴意深远,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师相机板书:修身、治学、惜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八、师试着提示背诵。
九、背诵课文。
诫子书说课稿1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和停顿,有感情地熟读成诵。
2、识记并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体会父对子的殷切希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热爱诵读,同时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方法指导。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主旨:静;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教师)课件出示出自《论语》、《周易》的名句,学生齐读并说说大意,引出“君子”一词。“君子:有才德的人。”板书课题《诫子书》。
二、整体感知: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作者常识介绍和性格特点。
2、学生大声读课文:“一读,读出准确”。
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2)注意词句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中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3、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节奏。
4、教师引导归纳停顿的方法:弄懂大意、注意对称、抓标志语。
5、学生齐读课文译文。
三、精读品味:“二读,读出情味”。
背景及文章中心介绍,学生思考朗读情味。
学生自选喜欢的句子揣摩并交流朗读体会,教师屏示关键句并引导分析句式特点来读情味。
“双重否定句对偶句感叹句”
爸爸语重心长-----------------儿子心领神会
课外学习资料引入,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四、精读精析:“三读,读出理味”。
学生活动:“说一说,我喜欢文章中句,读出一个的诸葛亮。”再读句子和精析诸葛亮的卓越品质。
教师从字源探究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主旨“静”字。齐备课文。
五、作业布置:积累古诗文中有关君子品质的成语。
诫子书说课稿12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现代文和一篇文言文,虽然题材不同,但都是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学习本单元,应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以自励。
二、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①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②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③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求知、立志、修身的方法,汲取精神养料。
3、学习方法:
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
②引导学生赏析语句,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2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说教法、学法。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所以,我采取了四步朗读法,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读出含义 。
2、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上,调动各种手段,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或鼓励激趣、或点拨提示、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各项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故事导入,激发兴趣;介绍作者,深入了解;朗读读文,合作探究;品读赏析,背诵课文”四大板块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屏幕“中国第一望族”,教师介绍,引发思考,成为望族的到底是靠什么内容?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介绍作者,深入了解;通过对诸葛亮的事迹介绍,学生了解到诸葛亮的才华与品质,背景的补充能使学生对文章的说理力量更加信服,第三环节:朗读读文,合作探究;《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通过四个层次的朗读要求,不同形式的朗读变化,在熟读中,学生熟悉课文,理解了文章内容。对于初一的学生,翻译课文是个难点,教师要在关键词上通过屏幕加以标注,并指导翻译方法,从而降低难度。并告诉学生可以合作、质疑,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通过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引导学生注意本文提到的珍贵的东西,在诸葛亮的深刻分析中,学生学到了拥有这些美德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地方。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选取某句话作为座右铭。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练习拓展,布置作业 。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设计了一词多义及古今异义词练习题,便于学生更好积累词语。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学习诸葛亮的“智”,或学习诸葛亮的“德”,推荐观看《百家讲坛》中的“向诸葛亮借智慧”这些内容。 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本课的板书, 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本课件主要采用powerpoint,制作,插入图片画面背景古色古香,与课文的情境相称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愿与大家交流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诫子书说课稿】相关文章:
《诫子书》说课稿12-21
(热)《诫子书》说课稿02-18
《诫子书》说课稿6篇(精选)03-15
《诫子书》教案03-07
《诫子书》教学反思03-28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11-23
诫子书读书心得12-02
诫子书读后感09-05
【集合】诫子书读后感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