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说课稿(精选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力的合成》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力的合成》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册(必修)第一章第五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力的合成部分,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依据等效思想总结出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于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能从力的作用效果上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之间的关系;知道合力的大小与两分力间夹角的关系;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之一——等效法。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物理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加强图解法和计算法的练习突出重点。
难点: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通过实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指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激学法、比较法、目标导学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及总结归纳等六种方法。对于学法指导主要是提供学生观察、思考、及尝试表达的机会。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举例)一个人用力F可以把一桶水慢慢地提起,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桶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
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那么力F就叫做F1与F2的合力,如果我们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成。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规律。
(二)新课教学
1、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共点力的概念
(2)知道合力和分力是从力的效果的角度区分
(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法则
(4)会用图示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5)知道矢量和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
2、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1《力的合成》,回答下列问题:
①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与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的一样,那这个力就是这个力的。
②如果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2)如何进行力的合成呢?请同学看下面实验,
①通过演示实验的结果,用三角板以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在误差范围内,F几乎是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经过人们很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也就是说,对角线就表示F1、F2的合力。
②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观察学生实验情况,数据处理,要求操作的规范,遵从实验结果,尽量把误差减小到最小。
要求同学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F1、F2的合力,与实际合力对照,相距多大。
总结:可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把两个力相加减,而是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后我们还要利用这个定则进行速度、加速度等合成,只要是矢量的合成,就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如果在实验中,对角线与合力相距较远,那就找一找原因,是否有错误操作,即使操作完全正确,也会有实验误差,也不会完全重合。这种情况很正常,一个规律的得出要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进行多次实验才总结出来,并不是一次实验就能得到的。
(3)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解:选取某一标度,利用0.5cm的长度表示15N的力,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用刻度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L,利用F=15L/0.5N,即可求出。(教师要在黑板上板演)
巩固训练:
①两个力互成30°角,大小分别为90N和120N,用作图法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如果是三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上,又如何求他们的合力呢?为什么可以这样求?
学生讨论会得到:先求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就得到其合力。因为每一次合成都遵从每两力与其合力产生共同效果的思想,所以可以这样合成。
③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3的思考与讨论
提问:如果两个分力F1、F2大小一定时,合力与它们的夹角有什么关系,合力的大小与两个分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自行设定F1和F2的大小,并用作图法求出0°,60°,90°,
150°,180°时合力F的大小,学生用作图法得到:
Fmax=F1+F2(两力夹角为0°)
Fmin=︳F1-F2︱(两力夹角为180°,F合与F大的方向一致)
Fmin≤F合≤Fmax(0°≤θ≤180°)
总结:①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大于等于二力之差,小于等于二力之和
②合力F可以大于某一分力,也可以小于某一分力
(4)作业:
①课本P643、4
②有F1=5N,F2=8N,F3=10N,它们之间的夹角可以任意改变,求它们的最大合力和最小合力。
(5)板书:
1、概念:合力
力的合成
共点力
2、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合成》说课稿 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力的合成》,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五个部分。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力的合成,是在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常见几种力的基础上,通过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个力的合成方法,是对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本节重点介绍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但实际这是所有矢量运算的共同工具,为学习其他矢量的运算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对今后牛顿运动定律、平衡问题、动量与能量问题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这节课承前启后,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定位
为了让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节内容分两课时来完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等效的角度进行力的替代。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一、重点
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
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二、难点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三、重、难点突破方法——教法简介
本堂课的重、难点为实验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规律获得的过程。
因此,本堂课在学法上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归纳法——通过重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探究、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主体性。
实验归纳法的步骤如下。这样设计让学生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本堂课突破重点和难点的重要手段。
本堂课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思维。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采用六环节教学法,教学过程共有六个步骤。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安排两个同学共提一桶水,再请全班力气的同学来提这一桶水,游戏虽简单,但能迅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然后用图片引导学生通过作用效果相同得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由此引出——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展示合力与分力以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强调等效替代法。举例说明等效替代法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方法。
那么如何来求合力呢?先简单回顾初中所学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方法:直接加减即可。再通过设置三个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猜想合力与分力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学生猜想五花八门,产生思维冲突,怎么办呢?学生自然会想到通过实验来寻求问题答案。由此引出——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
首先,教师展示实验仪器,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进行实验呢?学生面对器材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再次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面对仪器分组讨论以下四个问题。
问题1要用动画辅助说明。在问题2中,教师要强调结点的问题,用动画说明。问题3中,直观简洁的描述力必须用力的'图示,用图片说明。问题4让学生注意测力计的使用,减小实验误差。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讨论,再结合多媒体动画的展示,使学生对探究的步骤清晰明了。
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记录合力与两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力的图示。实验完成后请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应该立即可得出结论一:比较分力与合力的大小,可得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能简单地利用代数方法相加减、
那合力与分力到底满足什么关系呢?
此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既然从数字上找不到关系,哪可不可以从几何上找找关系呢?学生会立即猜想出O、A、C、B像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OB可能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哪么猜想是否正确呢?亲自实践才有发言权,学生动手作图:以OA、OC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OACB,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与OB是否重合。
学生作图后发现对角线与合力很接近。教师说明实验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科学家经过很多次的、精细的实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说明对角线就表示F1和F2的合力、由此得到结论二: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进入第四环节:归纳总结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平行四边形定则
强调两点:
(1)有向线段
(2)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同时,通过动画演示加深理解。然后说明平行四边形定则适用于一切矢量的合成。
第五环节、课堂检测
设置例题,学生分组研究,学生展示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作图,得出合力,特别强调合力的大小是用作图法得到的。通过此训练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让学生觉得学有所得。
第六环节、师生小结,作业布置
学生自己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教师补充完整。
然后布置课后思考题和作业,巩固本节内容,为第二课时学习作准备。
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教学评价
1、本节课以学生为本,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实验归纳法,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完成了对规律的自主探究,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
2、由于本堂课容量较大,实验探究时间不长,可能有部分基础薄弱学生不能得到实验结果,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3、因采用课件教学,事先制作的课件无法对课堂中出现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进行预设,可能会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力的合成》说课稿 3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课研究了力的合成,它是整个力学的一个基本的核心内容和工具,在以后曲线运动、安培力、物体在电场中的运动等方面都离不开这部分的内容,因此其地位非常重要。
2、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对现在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制定如下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来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
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
(2)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感受物理研究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求共点力的.合力。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说教法:
以启发式为主线,综合运用讨论、讲解、演示、实验、课件、学生参与等。
为了突破难点,我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求合力的方法,以加深他们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三、说学法: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两个人一块儿抬过水,所以他们很容易理解合力的大小与分力的夹角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力的平等四边形定则的得出要显得困难些,通过做实验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的实验法。
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过程我计划分为以五个部分:
(1)联系学生抬水的例子,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抬水最省力,引入新课。大约3分钟。
(2)新授课,在引入新课的例子上,继续让学生思考:两个人抬的水,一个人也可以提起来,那么,两个人用力的效果与一个人用力的效果是否是相同的。提出问题:两个力的合成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法则。然后让学生做实验进行探讨。得出结论后让学生做导学案上的习题巩固学生做图的能力。做完习题后让学生组内相互交流得出统一答案。老师纠正错误答案后,进行下一个问题,小组内讨论合力的大小与分力夹角之间的关系。这整个过程大约30分钟。
(3)过关检测,10分钟左右。
(4)师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大约2分钟。(5)布置作业,1分钟。五、板书设计:力的合成一、合力,分力
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四、力的合成
与力的分解互为逆运算。三、平行四边形定则
矢量运算都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合成》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
(一)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对以前所学内容的延伸扩展,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在高中已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后续课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2、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通过实例,理解等效替换、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难点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角度说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指明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说出等效思想的价值。
(2)评价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所用到的探究方法,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到力的合成的现象,并建构起简单的物理模型加以分析。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学习位移、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四、教学方法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但也需要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我采用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并辅之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真实情境导入新课。由两个小孩提水为什么会和一个大人提水产生相同的效果的漫画,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列举生活中遇到的利用等效替代来解决问题的例子,加深对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最好是教室内存在的和生活中常见的,比如灯棍、风扇、自行车的结构等。以此完成重点内容“等效替换”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合力和分力。学生完成初中所学二力合成内容后,再通过设问:在提水的例子中大人用的力与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引出下一个环节:探究活动
2、探究活动:
通过亲身探究,完成探索过程。解决重点内容二。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可能会有学生猜想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合力等于分力之和等。为打破学生对‘合成就是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时教师适时的进行实验演示,学生读数:用弹簧测力计拉钩码,模拟大人、小孩提水桶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合力与分力不是简单的代数和的关系,似乎还和夹角有关,如何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呢?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3、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实验问题:
①为什么两次要拉到同一点O呢?
②为什么要作力的图示而不是力的示意图?
③为了尽量减小实验中的误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④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实验,互相合作,记录角度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等。教师巡视解惑。
4、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探究之后,请每一组同学在白纸上作出分力和合力的图示,猜测存在的关系。教师补充总结。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定则(播放动画)加深理解。
5、例题分析,强化主题
例题: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作图,得出合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图习惯。通过过程探究,动画播放和练习,解决学生存在的难点问题。
6、问题扩展
取一较大质量砝码,用细棉线提起,学生讨论用一根线易断还是用两根易断。
教师: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不如一根线呢?
引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学生预测:分组完成计算
力F1=60N,力F2=60N。当两个力的方向夹角为0°、60°、90°、120°、180°时,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总结出二力合成的合力范围并完成探讨:合力和分力间存在什么关系。回扣现象解释。
教师多媒体演示,实物演示加深印象例
3、求下面几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范围
(1)、F1=8N、F2=10N(2)、F1=2N、F2=10N(3)、F1=10N、F2=10N
7、引申:生活中还存在大量的想象: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多个力的合力如何求出?。学生讨论的出,教师再次展示课件以加深印象。
8、共点力。简单给出即可,不做重点解释。
共点力分析,指出高中研究范围和平行四边形定则适用范围
9、学生交流,小结
10、作业
《力的合成》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对以前所学内容的延伸扩展,是高中物理理学部分的一个重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同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2、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贯穿本章始末,所以这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重点。
2.对“力的合成”所遵循法则的研究,需要运用以前所学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因此这个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运用对学生的.迁移知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从力作用的等效性角度说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运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
(4).指明合力大小和分力的关系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说出等效思想的价值。
(2).评价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所用到的探究方法,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到力的合成的现象,并建构起简单的物理模型加以分析。
三、学情分析
任教班级学生是高一学生,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在高中已学习位移、加速度等矢量,学习了力的图示和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些都对本节内容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四、教学方法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但也需要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我采用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并辅之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真实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由书上两个小孩提水为什么会和一个大人提水产生相同的效果的漫画,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列举生活中和教学中遇到的利用等效替代来解决问题的例子,加深对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再通过设问:在提水的例子中大人用的力与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向上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引出下一个环节:探究活动
2、探究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可能会有学生猜想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合力等于分力之和等。为打破学生对‘合成就是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时教师适时的进行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拉钩码,模拟大人、小孩提水桶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合力与分力不是简单的代数和的关系,似乎还和夹角有关,如何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呢?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如何进行实验?学生面对器材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
此时教师首先演示互相垂直的两力的合成,为学生的探究作铺垫。然后让学生讨论
A实验的目的是什么B怎样保证合力与分力等效
C力的大小怎样知道D力的方向怎样确定
对四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印象开始清晰起来。
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记录角度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等。教师巡视解惑。
3、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探究之后,请每一组同学在白纸上作出分力和合力的图示,以分力为邻边做出平行四边形,画出分力所夹的对角线,看看合力与对角线是否重合,汇报结果,教师补充总结。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定则(播放动画)加深理解。
4、例题分析,强化主题
1、例题: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作图,得出合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图习惯
2、阅读课本63页两图,强调: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5、课堂互动
带同们玩一个游戏,准备一根绳子,两边分别站着四五位同学,同学们分别往两边拉,教师在绳子的中间轻轻往自己这边一拉,两边的同学都被我给拉过来了,让同学们建构起简单的物理模型,并加以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布置作业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减轻学生的负担,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时间,作业量控制在一般学生15分钟的时间,因此,作业为课后第二题和自作合力随着分力的方向变化而变化的演示教具。
《力的合成》说课稿 6
《力的合成》是司南版必修1第五章"力与平衡”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在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和常见力的基础上来研究多个力的合力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初中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作为基础;
2、学生在标量与矢量方面已经有所了解;
3、在《重力》那节课上学习了力的图示等。所以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合力、分力、共点力、共点力的合成,合力F的大小与分力F1、F2的夹角α的关系。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力作用的效果来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能区分矢量和标量,能通过实验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
3、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计算在同一直线上的几个共点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原来两个共点力间夹角的关系,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共点力的合力
过程与方法
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和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运用等效的物理思想来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实例理解力的合成与合力的概念;教学的难点是: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二力平衡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什么是共点力,并通过归纳总结区别合力与分力,并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再进一步联系生活,扩展到多个共点力的合成;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归纳总结和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二力平衡,来引导学生学习合力的概念,强调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代数相加、减;进而让学生探究力的合成满足怎样的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观察及归纳总结。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投影(展示自然界的平衡之美)让学生体会到力与平衡的现象随处可见,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提出问题(什么是共点力)让学生阅读课本在回答问题,教师利用实例讲解共点力的概念,强调几个力的延长线会交于一点就是共点力。
教师复习初中“二力平衡”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回顾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分力、合力的基本概念。教师举例(墙上挂画,一个人提一桶水与两个人合提一桶水等)并作出受力分析的示意图,指出各个作用力并不在同一直线上。怎样进行力的合成?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供学生:橡皮筋,测力计,直尺,白纸等让学生阅读82页的`实验探究,并进行分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归纳和总结。进而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讲解探究实验中的分力与合力的区别,合力与力的合成的区别。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来体验合力的大小与原来两个力大小及夹角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好掌握矢量不同于标量的计算法则。
教师给出例题(水平向右力F1=45N;竖直向上的力F2;用作图法求这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让学生分析回答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在进一步的扩展到多个共点力的合成。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力的合成》说课稿 7
一、说教材
(一)本节内容的地位
本节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内容,是矢量合成的基本法则,高初中物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矢量及其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是解决矢量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力的合成不过关,后续课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动能定理的应用都无从谈起,电场磁场的叠加就不能得心应手。另一方面,这节课又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一种重要的思想---等效代替的思想,前边学习平均速度时,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但仍很朦胧,仍很狭隘,需要进一步开阔,后续教材中交流电的有效值的学习,就体现了这样的思想。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二)“三维”目标的确立
1、三维目标的确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
1)知识与能力目标:a、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b、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三角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c、通过力的合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树立等效代替观点,建立等效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处理问题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究求合力的过程,通过学生分组做,主动参与探究寻找规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重点、难点认识
因为学生习惯于代数运算,产生定势思维,所以对矢量运算特别不习惯,不易接受。因此在作用效果相同的基础上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教材的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索应用是教材的重点。所以,无论从课堂讲解,还是实验的设计操作、习题练习、课后作业等,都应围绕平行四边形定则展开。
二、说教法
矢量合成是重点也是难点,要让学生接受平行四边形定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就要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索,这是实践出真知的要求,也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也最符合学生接受物理知识、认识规律的方法。但考虑到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教学,这样,既让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探究的过程,又使课堂教学紧张而有序,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制定步骤;动手操作;记录数据;画出两个分力及合力的图示;启发比较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严谨认真、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为提高课堂效率,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直观的观察,又便于学生与自己的实验过程对比,从而突破教材的难点和重点;在知识的应用这一环节,启发学生注重总结,让他们学会学习。
三、说学法
学生要学好物理,我认为必须具备以下三点,一是兴趣,二是必要的物理素质,三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课堂提问,启发思考,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懂得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在探究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实验的方法,如作用效果相同怎样显示,怎样确定力的方向,以疑启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给学生处理实验并得出结论的方法,如合力与分力关系的二者图示,培养他们必备的物理素养。通过实验探究,作用点的纪录,方向的确定,大小的读数,及平行四边形正确的作法,重在让学生弄懂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的过程而不在于得出一个结果,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作图、习题过程,注意总结,强调规范,无不体现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
通过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在研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出现一个力效果与几个力作用效果相同的情况,那么它们之间遵从怎样的规律,引起注意,激发学生思考,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让学生举例,并让学生归纳总结合力与分力的等效代替特点,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很自然引出什么是力的合成。
2、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力的合成方法的探索。
1)介绍实验仪器:两只弹簧秤和橡皮条、细线、白纸木板。
2)步骤:
a、用两只弹簧秤分别勾住细绳套,互成角度的拉橡皮条,使结点到O点。记下O的位置,用铅笔在白纸上分别记下两条细线的方向,并记下两只弹簧的读数F1和F2。
b、再用一只弹簧秤,通过细绳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点O,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记下细绳的方向。
c、按同一标度在O点作出F1、F2和F的力的图示。
d、由你作出的合力的图示和两个分力的图示,你能猜想出它们两者之间所遵从的法则吗?
这样,既可以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变直接给出为教师指导下实验探索,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课堂练习与思考总结出:
通过教具及课件演示:当两个分力的大小一定,夹角从00到1800的变化过程,合力如何变化?
总结出:合力可以小于分力;合力可以大于分力;合力可以等于分力;两分力的合力最大值,最小值;两分力大小一定,夹角0~180度时,合力如何变化?
4、布置作业:(略)
《力的合成》说课稿 8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力的合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力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它贯穿于整个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学习过程中,为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共点力的平衡等知识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教材内容
本节课主要包括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及实验探究力的合成规律等内容。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最后对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了简单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中已经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前面的课程中又学习了力的各种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力学知识基础。但是对于力的合成这种较为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2.认知特点
高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和生活实例比较感兴趣,但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通过实验、实例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学习能力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在设计实验、处理实验数据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锻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知道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掌握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合力。
能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提高学生运用物理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数学推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及等效替代思想。
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2.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力的合成规律的过程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性以及如何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计算。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清晰、准确的语言讲解,向学生传授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定则等重要知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2.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合成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视频、动画演示、图片等资料,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精彩的杂技表演视频,如多人叠罗汉、走钢丝等,展示演员们在表演过程中力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然后提出问题:在这些表演中,多个力是如何共同作用产生效果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的合成。
2.新课教学(30分钟)
合力与分力的概念(8分钟)
展示一个生活实例:用两根绳子吊起一个重物和用一根绳子吊起同样的重物,使重物处于静止状态。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两种情况下绳子对重物的作用效果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为了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思想的理解,再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两人共同提一桶水和一人单独提一桶水,马拉车和多匹马共同拉车等。
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15分钟)
提出问题:如何求两个力的合力呢?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介绍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细绳、三角板、刻度尺等。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到某一位置O,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F2和它们的方向。
②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仍伸长到位置O,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③在白纸上以O为起点,按一定比例画出F1、F2和F的图示。
④以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画出它们所夹的对角线,比较对角线的长度和方向与F的图示是否相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得出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性,通过动画演示力的合成过程,展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随着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而变化。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7分钟)
讲解如何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合力。作图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按一定比例画出分力的图示,然后作出平行四边形,量出对角线的长度,根据比例求出合力的大小,用量角器量出对角线与某一分力的夹角,确定合力的方向。计算法:当两个分力相互垂直时,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合力的大小,即F=√(F1+F2),合力的方向可以通过三角函数确定。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步骤。
3.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及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强调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思想和力的合成的矢量性。
4.课堂练习(10分钟)
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涵盖了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合力等内容。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5.布置作业(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上相关习题,并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力的合成的实例,以及如何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力的合成在工程技术、体育运动等领域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和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合成规律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讲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时,要注重运用多媒体动画等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提高物理素养。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力的合成》说课稿 9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力的合成》这节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关键内容。它是对前面所学各种力的深入拓展,是从单一力的研究转向多个力综合作用研究的重要过渡。学好这部分内容,能够为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衡等知识搭建坚实的桥梁,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矢量运算思维和解决复杂力学问题的能力。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如两个人抬重物与一个人用更大的力抬重物效果相同,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建立等效替代的思想。接着重点阐述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去发现这一规律,并详细介绍了实验的步骤、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定则进行合力的计算和作图。教材还通过例题展示了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明白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说学情
1.知识储备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力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高中前面的课程里又系统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各种力的性质和特点,这为他们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以及力的合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对于力的合成这种涉及到矢量运算和抽象概念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性把握不够准确。
2.能力特点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但在实验设计、操作的精准度以及对实验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归纳总结方面,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在数学知识应用于物理问题解决方面,虽然他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几何知识等,但将其灵活运用到力的合成计算中还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强化。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清晰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深刻认识到合力与分力之间的等效替代关系。
熟练掌握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能够准确地运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学会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力学平衡问题和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参与实验探究力的合成规律,显著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动手操作、数据采集与分析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生活实例到抽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思维过程,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借助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数学推导和应用,大力增强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借助有趣的实验和生活实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及等效替代思想的建立。这是理解力的合成的基础,只有让学生深刻领悟这一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后续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解决力的合成问题的关键法则,无论是作图法还是计算法求合力,都以此为依据。
2.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力的合成规律的设计与实施。包括如何合理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以减小误差,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准确结论。
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矢量性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往往容易将力的合成与标量运算混淆,理解和运用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力的合成规律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探究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力的合成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规律,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视频、动画演示力的合成过程、展示生活中的力的合成实例等,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4.讲练结合教学法: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适时地穿插一些典型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3分钟)
展示一幅起重机吊起大型货物的图片,提问学生:起重机的吊钩对货物施加了一个向上的力,而货物的重力是竖直向下的,那么这个向上的力与货物重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样的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力的合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新课讲授(30分钟)
合力与分力的概念(8分钟)
用演示实验引入:在讲台上放置一个小木块,用一根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木块,使其匀速上升,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然后用两根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木块,使其仍匀速上升,记录两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和F2。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两次拉木块的效果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一个力产生的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是这个力的分力,这就是等效替代思想。再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一个人推桌子和两个人推桌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15分钟)
提出问题: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合力呢?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详细介绍实验器材:木板、白纸、橡皮筋、弹簧测力计、细绳、三角板、刻度尺等。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A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细绳。
②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到某一位置O,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F2和它们的方向。
③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钩住橡皮筋,使橡皮筋仍伸长到位置O,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④在白纸上以O为起点,按一定比例画出F1、F2和F的图示。
⑤以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画出它们所夹的对角线,比较对角线的长度和方向与F的图示是否相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得出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性,通过动画演示不同分力大小和方向变化时合力的变化情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矢量合成的特点。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7分钟)
讲解如何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合力。作图法:首先按比例画出分力的图示,然后以分力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最后用刻度尺和量角器测量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计算法:当两个分力相互垂直时,可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合力大小,即F=√(F1+F2),合力方向可由三角函数确定。通过一道例题详细讲解计算法的应用步骤,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3.课堂小结(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等效替代思想、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及如何运用定则求合力。强调力的合成的矢量性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4.课堂练习(10分钟)
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合力与分力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填空题考查学生对合力大小和方向计算的掌握情况;计算题则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力的合成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馈和纠正。
5.布置作业(2分钟)
《力的合成》说课稿 10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力的合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力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重要方法,它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的力学部分,为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衡等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内容
本节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两个小孩提水桶和一个大人提水桶的效果相同,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力的合成规律的得出过程。最后介绍了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前面的课程中也学习了几种常见的力,具备了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但是,他们对于力的合成这种等效替代的思想还比较陌生,对于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规律缺乏经验。不过,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活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能够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知道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掌握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能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通过对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及等效替代思想。
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力的合成规律的过程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理解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性。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清晰、准确的语言,系统地讲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等重要知识点,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
2.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力的合成规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思想、分享观点,拓宽思维视野,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视频、图片、动画等教学资源,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3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精彩的拔河比赛视频,提出问题:在拔河比赛中,双方队员都在用力拉绳子,那么绳子所受的力是怎样的情况呢?是一个力还是多个力?这些力的作用效果又如何呢?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的合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新课教学(30分钟)
合力与分力的概念(8分钟)
展示两个小孩提水桶和一个大人提水桶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思考:一个大人提水桶的力与两个小孩提水桶的力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强调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通过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合力与分力的实例,如一个人推箱子和两个人推箱子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实验探究力的合成规律(16分钟)
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细绳、木板、白纸、图钉、铅笔等)和实验步骤。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首先,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伸长到某一位置O,记录下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F2和它们的方向;然后,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使橡皮筋仍伸长到位置O,记录下这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和方向。在白纸上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出力F1、F2和F的图示,以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连接对角线,观察对角线与力F的图示是否重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各小组完成实验后,展示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力的合成规律:以表示两个共点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是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合成的计算(6分钟)
在学生掌握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介绍如何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的计算。通过具体的例题,如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向学生详细讲解计算的步骤和方法,包括如何根据三角函数关系求解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等。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3.巩固练习(12分钟)
展示一些力的合成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练习题的难度适中,既涵盖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如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等,又有一定的拓展和提升,如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结束后,进行点评和讲解,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堂小结(3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以及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让学生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重点和难点知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印象。
5.布置作业(2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书面作业是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巩固所学知识。实践作业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力的合成的实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观察生活的习惯。
七、板书设计
力的合成
一、合力与分力
1.概念
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分力: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
2.等效替代关系
二、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以表示两个共点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力的合成的计算
1.作图法
2.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函数关系求解。
四、力的合成的应用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起重机吊重物等。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力的合成》说课稿】相关文章:
《力的合成》精品说课稿08-17
力的合成说课稿09-06
《力的合成》说课稿8篇09-09
高一物理说课稿《力合成》03-04
力的合成教学反思09-05
《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说课稿02-19
摩擦力说课稿09-19
《摩擦力》说课稿01-07
力在哪里说课稿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