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说课稿

时间:2022-11-13 09:52:0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美术作品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作品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美术作品说课稿

美术作品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北师大版《艺术》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蓝色的大海”的第三个课题,主要介绍海洋生物的形状、花纹、色彩等,是学生在学习《小贝壳》、《美丽的风帆》后,让学生对大海的认识从海滩、海面走向更为神奇的海底,从而使学生对大海的认识从“零散”走向“整合”,从“单一”走向“丰富”,为学生认识大自然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二、学情分析:

  《艺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艺术学习只有与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联系起来,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因此,本课教学前,我着重调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掌握了基本的学情信息:

  1、闽南是一个洋溢着“海文化”的地区,学生生活在海边,对于大海本身并不陌生,他们听过、见过、吃过甚至抓过不少的海洋生物。

  2、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时期,思维运作以形象为主体,对于“动作”和“形象”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3、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操作等学习习惯已初步养成,并且学生也初步学习了用肢体、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事物。

  三、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

  A、让学生初步认识海底的奇异景观

  B、让学生初步认识海底生物的形状、花纹和色彩

  2.能力领域:

  A、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B、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海底生物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领域:

  A、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珍爱海洋生物。

  B、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教学设计前的.考量:

  思量一:如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

  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思量二:如何确实地发展学生的艺术能力?

  艺术能力是艺术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不能寄希望于课外的辅导,只能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

  思量三: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海洋是人类共同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感,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和关注环保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变小魔术,揭示课题

  好奇之心是学生的天性。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就拿出一张白色的纸,告诉学生:老师可以五秒钟之内把一张白纸变成一片大海!信不信?以这样的引入,来极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好奇心,然后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说说对海底世界的印象,引出课题。

  (二)探索海底的奥秘

  1、让学生模仿潜水员的潜水动作,在感觉中走入海底,产生亲切感。动作表达能力不仅是艺术课程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感受艺术、掌握艺术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动作来把握世界。

  2、播放“海底世界”的精彩动画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看到海底生物,感受海底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3、让学生说说还见到过哪些更神奇的海洋生物?充分地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来丰富课堂资源的交流与互动。

  4、让学生随机模仿海生物在水中游行的动作,把握各种生物的不同特性。在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下面的创作打好形象的基础,更为主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

  (三)深入认识海底生物的特征

  课件展示不同海生物组成的画面,让学生在形状各异、色彩各异的海底生物中感受美的存在。

  1、小组内交流,自主选择喜欢的海生物进行比较:

  a、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特征,想想它们和哪些几何图形相类似。

  b、让学生欣赏海洋动物身上花纹特点。

  c、认知色彩。通过课件将图片欣赏设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渐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通过现象认知色彩,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在观察各种不同生物的形状、花纹、色彩中,感受海底生物个性的美;在比较各个生物时,渗透美的鉴赏。

  2、作品欣赏。我特搜集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感受用点、线、面等表现的海生物,增强学生创作的自信心。

  (四)在创作中内化学生的艺术素养

  1、方法渗透。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海底世界?在讨论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足够充分的创作材料。

  2、合作创作。让学生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通过观察和学生个性的独特把握,用各种不同的材料进行合作创作,以丰富的色块、线条等来表现海底生物。加强学生的交流、互动和合作,以求使作品的创作呈现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在合作训练中,主要做以下几个步骤:

  a、确定绘制对象、手法及对象大小。

  b、根据生物的形象考虑装饰的图案。

  c、进行具体的撕、贴、画等。

  3、作品展评。每组选一两名小朋友展示作品,并将该组的构思、设计意图,说说给大家听。在品评学生作业时,对学生施行“大拇指”教育,同时重视生生之间的互评,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美的鉴赏能力。

  (五)扩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小朋友们,海底世界是这么的美丽多彩,你会去破坏它吗?那么咱们该怎么做?”引发学生反思与交流,进一步认识海洋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赖以生存的家园,不能破坏的,有责任去保护它,使其情感受到深化与升华。

美术作品说课稿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2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方式,美术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2、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

  3、难点: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体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既往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手段:课件展示、讲授、练习、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导入课题

  (1)教师活动:展示相关图片,并引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然后提出问题:

  A、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B、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2)学生活动:

  A、感受图片信息,领会本课的意图,轻松的接受课题。

  B、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进入求知准备状态。

  2、投放目标:教师活动:立足学生实际,投放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了解学习目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新课的学习。

  3、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1)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美术所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标记知识点

  (2)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西方绘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画:笔墨 、章法、皴法

  教师活动:

  A、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

  B、提出问题: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

  学生活动:

  A、欣赏绘画作品,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

  B、 踊跃回答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色。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内容。

  (3)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具象艺术、意想艺术和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

  A、再次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

  B、提出问题: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

  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踊跃回答问题,《捣练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

  教师活动:

  A、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以一幅工笔花卉为例演示其绘画技法。

  B、提出问题: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学生活动:

  A、结合图示分析工笔画的绘画技法。

  B、根据工笔画的技法,总结出《韩熙载夜宴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敷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教师活动:

  A、展示达维特的《荷拉斯兄弟宣誓》,指导学生从明暗、空间、透视、构图等几个方面了解具象艺术的其他表现方法。

  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学生活动:

  A、分析并总结《荷拉斯兄弟宣誓》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

  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2)意象艺术 :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为此,艺术家常常采用变形、夸张、重组等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达利《记忆的永恒》杜尚的《走下楼梯的xx》德国马尔克的《蓝马》齐白石的《虾》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

  B、提出问题:观察分析以上作品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语言表现手段?

  学生活动:A、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对展示的作品给与鉴赏和分析。

  B、学生讨论并回答:变形、夸张、重组、概括、提炼。

  老师总结: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3)抽象艺术 :主要是在20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冷抽象: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

  热抽象: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热抽象”

  教师活动:

  A、展示作品荷兰画家 蒙德里安的《红黑黄兰构成》捷克画家 库普卡的《牛顿色盘》

  B、提出问题:我们从这两幅作品中分别看到了什么形象? 两幅作品在运用美术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活动:

  A、鉴赏作品

  B、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也就是我们什么形象也辨别不出来。

  完全诉诸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

美术作品说课稿3

  教材分析:

  《小扇子》一课是人美版二年级小学美术第三册第十四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扇子各异的形象、魅力的图案等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欣赏、感受、设计、选材、制作等过程,可以充分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教学中,强调知识、技能在美化学生生活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内容:以现实生活中形象多变的扇子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可以用哪些材料制作从出漂亮的扇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制作出形象各异、材料不同、用途不同的扇子来,达到使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装饰美好化生活,提高学生手工制作的技能及审美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第二段内容标准,设计领域: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教学活动建议以游戏的方式,观察和触摸各种实物,进行感官体验,并作简单的组合造型。本节课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记忆中扇子的各种形象,并能用简单的方法制作出来。教学中要使学生简单地了解有关扇子的文化、历史、种类,以及不同材料的扇子等。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活泼可爱,思维独特,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现画面。好奇心强,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本课以现实生活中形象多变的扇子为题材,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独创思维,让学生能够自信、大胆、自由地通过美术形式表达想法与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简单了解有关扇子的文化,种类及欣赏价值,尝试着采用多种材料来制作小扇子,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进而创造出形状各异、图案不同,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使用的小扇子。

  能力目标:能用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制作出材料不同、外形各异、美观的小扇子。作品体现出实用性、观赏性。

  情感目标:在学习和了解有关扇子的文化、种类及欣赏价值中,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及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扇子文化,学习小扇子的设计与制作,体验做扇子的乐趣。

  教学难点:

  小扇子的构思设计,不同材料的选择利用,扇形的创新与装饰。

  教学预设

  1.谜语导入新课;(3分钟)

  2.讲授新课(总20分钟)

  一、回忆(2分钟)

  二、欣赏(10分钟)

  三、讨论(3分钟)

  四、分析(5分钟)

  3.实践、展示作品阶段15

  4.拓展(2分钟)

  教学法分析:

  1、猜谜语激发学习兴趣。

  2、欣赏图片知道扇子的历史和各种形状的扇子。。

  3、示范制作方法。

  4、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潜能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阶段

  以猜谜语游戏方式引出扇子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猜个谜语好不好?

  生:好。

  师:一件东西生得怪,

  轻薄像片小云彩。

  烈日炎炎不用愁,

  摇来清风人人爱。

  (打一生活用品)谜底:小扇子。

  回答对了,送给自己一个响亮的掌声,为自己鼓励一下——————导入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的猜谜语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发展阶段

  1、回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之间相互介绍自己带来的扇子,每组选出一位学生来向全班同学介绍最有特色的扇子;

  设计意图:学生自荐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培养搜集信息的能力合作的学习能力,以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来拓展相关知识。

  师:除了刚才那些同学介绍的那几种扇子,谁还能说一说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扇子,谁能告诉大家你所见到和知道的有哪些扇子?

  生:爸爸用过折扇、外婆用过蒲扇、小姐姐用过圆圆的塑料扇、《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还借过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有的小朋友还自己叠过纸扇子……等等。

  师:同学们知道扇子除了可让我们纳凉之外,还有哪些用途?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的总结,表扬。教师及时地展示带来的各种扇子。

  生:可以装饰房间,戏曲节目,说相声,跳舞蹈,太极拳等。

  教学意图:联系生活,培养记忆力,在回忆的同时学生也自然地回忆了它们的材质与想象。

  师:我们中国是扇子的发源地,几千年来有各种各样的扇子,扇子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知识。大家想不想知道最初的扇子是什么样?还有哪些珍奇特殊的扇子?

  生:想!

  师:一会儿我们就去“扇子王国”看看,不过想要去“扇子王国”,同学们得带着老师提出的几个小问题上路。(同桌打开小组长课前发的问题卡)看清楚老师给你们的问题了吗,让我们到扇子王国里去寻找答案吧!

  2、赏析:欣赏有关扇子的资料(课件),了解扇子的常识,激发学习兴趣。边演示边简介扇子的起源与发展。

  师:扇子起源于中国,最早我们国家被称为“制扇王国”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劳作,随手用植物叶或禽羽简单加工用以避日挡风,这就是扇子的起源。现在我们看到的图片是最早出土的扇子图形,你们找到扇子了吗?

  师:我国的扇子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几千年的改革和完善,虽然已经发展成了几百种扇子,但是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种是屏扇,一种是折扇,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长柄的屏扇。

  师:早在商代,就出现在马车上避日遮风的“扇汗”,扇汗类似今天的雨伞,后来演变成“华盖”,以及变为长柄的大扇,称为“障扇”,作为帝王和高官的仪仗队的装饰。装饰性非常强,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不同样式的“障扇”。 “障扇”还是宫廷仕女的最爱。

  师:到了西汉以后,扇子广泛用来取凉。多为禽羽雕翎制成,故称“羽扇”多为贵族使用。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用不同动物的羽毛做的三把扇子,非常的漂亮。

  师:到了东汉以后扇子开始流行,有各种各样的,十分发达。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其中非常重要的叫团扇,也称“合欢扇”,形状如一轮明月,也有长圆、方圆、梅花、葵花,六角……等。都是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的。

  师: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方圆形的团扇,上面绣着奔马和书法。

  师:北宋时期,经过改革,出现携带方便的折扇,也叫“聚头扇”、“撒扇”或“聚骨扇”同时,扇面画了很多漂亮的图案,多绘以花鸟、人物、山水……等

  师:就是因为扇面的图案越来越漂亮,许多的画家和艺术家把自己精心的杰作反映在扇面上,由此,扇面画出现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两个团扇的扇面画

  师:现在我们看到的弧形的扇面上画着什么图案呀?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各具特色的扇子……

  师: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今天可以用的材料越来越多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塑料的扇子,这些都是我们经常见到的。

  师:现在看到的形式上比刚才更漂亮了。在扇角的位置上还镶嵌了漂亮的花和在扇柄上挂了扇坠。

  师:扇子不但有其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审美价值,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扇子舞、京剧。大家看这个就是三国时最著名的人物诸葛亮,他轻摇鹅毛扇,表现出他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样子,扇子作为舞台上的道具与动作相配合,来表现各种人物的性格。同时也给很多影视剧增添了美感。

  教学意图:刻板的讲解传统文化总是容易使孩子丧失兴趣,通过新颖的多媒体正可以化解这一矛盾,保持兴趣。联系到生活实际,学生更加全身心的投入。

  3、讨论:启发学生说一说扇子的特点

  师:到扇子王国欣赏完之后,还记得我们当初的问题吗?下面同桌讨论一下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师:谁愿意读读你的问题并回答?

  (1)你看到了哪些形状的扇子,叫什么名字?生:圆的、方的、菱形的、半圆形的……等等。

  (2)扇子可以用来干什么?

  (3)扇子可以用哪些材料制作?生:木质,竹子,塑料,绸缎,纸材等。

  师:不管扇子怎么变化,它的结构是一样的。扇子可以分为几部分?(扇面、扇柄、扇架、扇坠)

  教学意图: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精神的培养,锻炼择形造型的能力。

  4、分析:课件出示范作的制作过程步骤

  师:欣赏老师带来手工做的扇子,和刚才看到的扇子有什么不同?看一看,都用了什么材料和方法制作成的?(启发学生说一说最喜欢哪把扇子,以及是怎么做出来的。)教师示范制作过程。

  师:谁能说说扇子的装饰方法都有哪些?

  生:剪纸、彩笔、油画棒、水粉、彩色纸粘贴等。

  (三)作业阶段

  1、作业要求:

  师:这几种方法大家是不是都学会了,想不想自己亲手做一面扇子呀!想把扇子做好需要独特的创意和有趣的材料。请同学们同桌或前后桌合作,选择喜欢适合的材料和方法,设计制作一把小扇子。使用剪刀注意安全,保持桌面、地面卫生。

  2、学生开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肯定有创意的作品和作者。

  (有的小组做的又好有快,老师及时进行表扬)

  (在制作期间允许学生下来参观其他组的制作,可以互相借鉴和促进)

  3、作品展示和评价

  (1)请学生展示作品并简单说一说自己作品的创意、制作材料和方法。

  (2)其他同学的评价。

  (3)教师根据作品实情评价。

  (4)教师小结

  师小结: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虽然我们现在使用了空调和电风扇,但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扇子带给我们不同的美,所以以后我们要继承祖国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把我们的扇文化推向世界好吗?

  (四)、拓展阶段:

  发放爱心卡片,“这把漂亮的小扇子你们想送给谁?爸爸、妈妈、老师?还是好朋友?在这张卡上写上温馨的话语一起送给他(她)吧!

  教学意图:学会赞扬、学会欣赏、学会关心正是孩子们应该从小学会的优良品质。

  教学评价:

  1.你喜欢这节课吗?

  很喜欢()一般()不喜欢( )

  2.你学会了几种制作小扇子的方法?

  一种()两种()多种()

  3.你是怎样学会制作小扇子的?

  看书自学()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教师的指导()其他()

  本次设计的特点:

  尊重学生创造,把自己放在一个小学生的位置来向学生提出建议和改进的办法,使学生学习热情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从而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个性

美术作品说课稿4

  一、说教材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属于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以及美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即学生通过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方法,联系文化情境认识具象、意象、抽象艺术及其不同的艺术语言。在欣赏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

  高中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但是他们的理论知识与鉴赏能力较为薄弱,对具体的美术作品也是辨识不清,所以上课时需要从最基本的美术鉴赏知识着手。

  三、说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艺术语言的含义,并初步认识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三大美术类型,并且熟知三种类型中中西方艺术语言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述、分析、讨论认识不同类型美术作品上的具体特点,并且通过对中西美术作品的赏析,体会中西艺术语言的不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对艺术语言的认识并逐步养成正确的鉴赏意识,开阔美术鉴赏的视野,提高审美素养,养成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美术语言及其表现手段。

  更多真题及资料请加负责老师微信66746005领取

  【难点】

  不同的艺术语言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五、说教法、学法

  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所以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为情境法、展示法、实践练习指导法,而学法则用自主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六、说教学准备

  采用ppt课件辅助教学,既加强了课堂的交互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

  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费德门教授提出的美术鉴赏的程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我确定我的基本环节为:激趣导入—直观感知—形式分析—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环节一:激趣导入

  首先是朗读诗词,导入新课,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所以创设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请学生朗诵《沁园春·雪》,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艺术的世界里,文学用文字的语言塑造形象,而绘画同样通过美术的语言塑造视觉形象。进而揭示课题《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环节二:直观感知

  第二个环节为欣赏作品,直观感知,在此环节主要从艺术语言的概念以及语言元素两个方面进行感知。

  学生先自学教材李思训与吴道子的故事,然后多媒体展示《韩熙载夜宴图》《泼墨仙人图》《1954》三幅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是通过艺术语言展现的,并且讲解艺术语言是指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两方面。通过故事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

  在学生对艺术语言有一个直观的感知后,继续引导学生欣赏这三幅作品并讲解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就是点、线、面、色,任何美术种类的任何语言表达方式都是在这四个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形成和演化而来的。

  在此环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也凸显了美术课程的视觉性。

  环节三:形式分析

  通过对于作品的感知学生已经认识到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运用了不同的艺术语言,这时设置分类的活动,让学生对《韩熙载夜宴图》《泼墨仙人图》《1954》《维纳斯的诞生》《簪花仕女图》《虾》《蓝马》等作品进行归类,从而总结出美术的三大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

  而后,我会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展示《韩熙载夜宴图》与《荷加斯兄弟宣誓》两幅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幅作品分别属于哪种类型?分别运用了哪种艺术语言?是如何运用的?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中西具象艺术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如:中国画用线条和随类赋彩的方式进行表现,而西方则注重空间、明暗、体量、光影、色彩等。

  通过欣赏名作,让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欣赏具象作品,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且在这一环节我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寓知识于趣味之中,增强学生对中西艺术语言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环节四:比较鉴赏

  最后,我设置了“学以致用,比较鉴赏”的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理解本课的精髓,说出自己的收获。故此将展示意象艺术与抽象艺术的作品,并设置小组讨论的活动,引导学生尝试分析意象艺术与抽象艺术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的赏析,加深学生对艺术语言的理解,而且这样学生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讨论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环节五:拓展延伸

  最后,我会总结美术三大类型的艺术语言并且引导学生再次观赏作品,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知,通过开放性的观察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美术作品说课稿5

  一、说教材

  《蔬果总动员》本课是根据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科书第8册第11课《蔬果造型》一课拓展而来,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内容。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把欣赏、表现的对象定位在蔬果的组合造型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美”——感受蔬果形状和颜色之美;“表现美”——运用美术语言来表现蔬果的美,提高学生造型表现能力;“运用美”——了解蔬果图案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美术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整堂课的设计就是“感受美——表现美——运用美”的过程。在这里,美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学习,它根植于生活,表现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鉴于此,我进行了整堂课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通过观察,了解蔬果变化多样的形状和鲜艳多彩的色泽。

  2、技能性目标:利用蔬果固有的色彩和造型,学习夸张装饰的方法,运用削、剪、拼、插等方法,设计制作出情趣盎然的`蔬果造型。

  3、情感性目标:体验蔬果造型的乐趣,培养学生养成联想的好习惯,并善于发现并表现生活中的美。

  2、教学重点:通过欣赏、感受蔬果造型的美感。并能用多种制作方法来创作造型新颖,富有趣味性的蔬果立体造型。

  3、难点:用蔬果创造出有创意的立体作品。

  4、教学准备:

  教师:布置场景、水果拼盘、百宝箱、课件、实物展示台、蔬果、水果刀、菜板、牙签、盘子。

  学生:蔬果、手工材料。

  5、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分析法、直观教学法

  二、说教法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接受能力,针对和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创设了摸百宝箱的情景、观察欣赏、思考讨论、延伸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

  三、说学法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疑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老师这有一个百宝箱,谁来摸一摸,猜猜里面藏着什么宝贝?

  2.你摸到的是什么?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说说你是怎么猜到的。

  3、师:出示ppt水中各类水果的图片,提问:a、你最喜欢哪样蔬菜和水果,为什么?

  b、多吃蔬菜水果的好处有哪些?

  教师总结:蔬菜为人体提供各种维生素,矿物质,有利促进消化,使我们更加的健康。

  4、师:那么你们知道蔬果除了可以食用以外,还可以做什么用呢?

  师:其实我们平时吃的蔬果还可以做成很多可爱的造型。(看课件)板书《蔬果总动员》

  二、深入感知,巧妙联想。

  1、师:1)这个造型是哪几种蔬果做成的?

  2)这个蔬果造型运用了哪些方法,巧妙之处在哪里?

美术作品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的第一堂美术课,是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入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初中简单的欣赏作品转入到高中对美术作品的鉴赏。通过对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与比较,让学生认识美术、了解美术、感受美术,获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同时为以后高中的美术欣赏课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高中美术鉴赏课与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美术课在课程设计上是有本质区别的。初中阶段的美术课是对学生美术基础性的教学,更注重感受和愉悦。高中阶段的美术课以鉴赏为主,与初中相比则更追求体验和思维。

  学生在初中阶段具备了基本的欣赏、分析美术作品得能力,然而到了高中学生不再满足于仅仅欣赏,高中学生具有良好得思维品质与辨析能力,在欣赏的同时必须渗透鉴赏,并运用多手段去引导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维、去创新。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提高美术素养。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审美观念的`产生和形式美法则的一般规律,掌握美术作品的含义。

  2.培养学生以历史的、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和日常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术作品的含义是什么?

  2.怎样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和日常生活。

  教具与学具

  教具:画册,多媒体,幻灯机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教法运用

  本课以图文并重的教学手法,采用观察、欣赏、思考与展示作品等教学策略,加强师生双边互动。从看、问、讨论、回答等教学活动中逐步引导学生对知识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通过教师的疏导和归纳,最后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美的动西,如:那个花瓶很美;她穿的衣服很漂亮;他画的画很美;他的字写的很好看。

  学生讨论:美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

  一、导入新课

  1.初步了解美的来源。(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美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产生和形成的

  2.美的形式法则包括哪些要素?(展示图片:彩陶鲵鱼纹瓶,楷书“永”,人面鱼纹彩陶盆,“羊”字的演变图,雷纹三足鼎,兽纹鬲)

  学生观看讨论:它们体现了那些美的形式法则?

  教师引导学生从造型、重点、对称、平衡等形式美的角度去观察图片中的美。然后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加深学生对形式美的理解。

  二、观察思考

  1.什么是美术作品?

  学生讨论回答

  2.

  教师总结:美术家为了审美目的,运用形式美法则创作的作品就是美术作品。(展示一些美术作品和教材中的“竹院品古”“漆盒”“女十忙”“年画”“民居院落一角”)

  竹院品古年画民居院落一角

  女十忙漆盒

  三、观察研究

  观察以上视频图片中的作品,研究美术作品的不同类别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教材内容对上述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有些美术作品是美术家为了审美的目的直接创作出来的,比如绘画和雕塑作品,而有些作品最初是源于生活的需要,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原本的实用功能逐渐被淡忘而审美功能凸显出来。比如:“漆盒”“民居院落一角”。还有一些当时非常普及价值不高的美术作品,经过若干年后,成为非常珍贵的美术作品。比如“木板年画”“月份牌年画”。

  四、研究、思考、归纳

  提问:通过欣赏以上的美术作品,你对美术鉴赏的意义有哪些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后回答。

  教师对回答结果进行总结,根据本课内容阐明:

  1、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的生活。

  2、美术鉴赏可以培养我们丰富对美的认识,从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

  五、知识拓展

  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美术作品,看图中的“手提袋”“门票”判断它们是否是美术作品。试以本课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它们,以证明你的观点。

美术作品说课稿7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的第二课,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 教学目标:本课的目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美术作品在艺术语言的运用上各个方式有所不同,由此美术作品就会产生不同的形式和审美意味。

  2、 教学重点: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这些内容的学习是以后学习美术鉴赏的基础。所以称之为重中之重。

  3、 教学难点: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个美术作品之中的,对于学生的学习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深浅得当充分调动学生以往的美术知识并结合运用具体的美术作品来帮助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手段:课件展示、讲授、练习

  三,教学过程

  1. 探究导入课题

  (1) 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设置情景:由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这些事物传递的信息是代表春天的语言符号,同时伴随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的引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然后,提出问题:A、什么是美术的艺术语言?B、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2)学生活动:A、感受名句及图片信息,领会本课的意图,轻松的接受课题。

  B、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进入求知准备状态。

  2、投放目标:教师活动:立足学生,投放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了解学习目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新课的学习。

  3、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1)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美术所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教学活动:大屏幕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一同朗读

  (2)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拨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

  学生活动:A、欣赏绘画作品,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B、踊跃回答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色。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内容。

  (3)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具象艺术、意想艺术和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A、再次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拨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踊跃回答问题,《捣练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拨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

  教师活动:A、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以一幅工笔花卉为例演示其绘画技法。

  B、提出问题: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学生活动:A、结合图示分析工笔画的绘画技法。B、根椐工笔画的技法,总结出《韩熙载夜宴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赋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教师活动:A、展示达维特的《赫拉斯兄弟宜誓》,指导学生从明暗、空间、透视、构图等几个方面了解具象艺术的其他表现方法。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学生活动:A、分析并总结《赫拉斯兄弟宜誓》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2)意象艺术: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为此,艺术家常常采用变形、夸张、重组等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记忆的永恒》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x》德国马尔克的《蓝马》齐白石的《虾》宋代梁楷的《拨墨仙人图》b、提出问题:观察分析以上作品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语言表现手段?c、提问

  学生活动:a、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对展示的作品给与鉴赏和分。b、学生讨论并回答:变形、夸张、重组、概括、提练。

  老师总结: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3)抽象艺术:主要是在20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冷抽象: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

  热抽象: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热抽象”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红黑黄兰构成》捷克画家库普卡的《牛顿色盘》b、提出问题:我们从这两幅作品中分别看到了什么形象?两幅作品在运用美术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有什么区别? c、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也就是我们什么形象也辨别不出来。

  完全诉诸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

  4、自我评价练习

  教师活动:展示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作品若干幅让学生来辨别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回答

  5、课堂回顾总结

  教师活动: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b、提问:美术作品的基本语言元素是什么?语言表现手段是什么?美术语言的表现形态分为哪3类?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复述回答

  教师活动: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走进具象艺术”,进一步深入的学习研究具象艺术的有关内容,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

  6、板书设计: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特征:具体性和形象性

  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西方绘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画:笔墨、章法、皴法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2)、意象艺术;(3)、抽象艺术

美术作品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掌握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说一下对本节教材的理解。《美术作品的特征》是鲁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节课首先认识美术的分类以及基本特征,从而引出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本节课是整本教材的开篇之课,对整本教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上好本节课尤为重要。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了解他们,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所面临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的特点: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比较发达,感知与观察能力较强,但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也希望了解更多美术本质性的知识,所以,本节课侧重去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提高审美能力。

  三、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了教材学生的实际,设立的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的分类以及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讨论,欣赏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理解并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三维目标的设立,本节课的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美术作品的分类以及美术的基本特征

  难点: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方法以及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是讨论法,提问法,欣赏法,情景法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主要采用的是小组自主探究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由于本节课多采用图片对比的.方法,所以我准备了资料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以及绘画作品,石膏像,青铜工艺品等。

  七、教学过程

  接下来,到了我说课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

  1·导入: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用多媒体展示中西方的美术作品,同时提出问题,这几幅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说说你的原因。学生积极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那什么是美术?对他如何来进行鉴赏呢?顺势引出今天的课题《美术作品的特征》

  本环节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在欣赏中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2·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结合了高中生的认知发展,主要采用的是图片对比的方法。

  (1)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图片,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对他们进行分类。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之后得出,美术的门类有: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设计艺术.书法.篆刻。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细分为很多种。同时多媒体播放美术作品,请同学们对他们进行分类连线。 本环节可以使学生通过连线的小活动充分理解美术的分类。

  (2)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美术作品的特征,我设置了以下的环节。将绘画以及石膏像教具像同学们展示,提出问题:绘画与石膏像在空间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呢?学生通过看,摸等观察很直观的得出,绘画是二维空间,而石膏像则是三维空间。同时展示齐白石的《牡丹》,使学生在空间的理解上对他的造型进行分析,这幅画画牡丹但不是真实的再现,而是讲究以形写神,由此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中“造型”与“传神”的理解。 本环节一方面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美术的空间特征,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中国造型以形写神有一个初步认识。

  (3)欣赏美术作品就是为了让人们有一个直观感知,离开了视觉,就无法谈欣赏。下面,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一段钢琴曲,学生感受到了美,接着,停下音乐,播放美术作品,闭着眼睛的学生们无法用眼睛去观察,没有了视觉,就体会不到美术作品的美,从而得出美术作品视觉特征。 通过这个环节的小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更加理解了美术的视觉特征。

  (4)通过之前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石膏像以及青铜工艺品来进行对比赏析,得出美术作品的材料,肌理特征。 本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合作的精神。

  (5)展示《蛙声十里出山泉》以及《最后的晚餐》

  问题:两幅图在构思上是怎么样的?表现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虽然画面是静态的,但是他们在表达一个故事主题时,会选择一个特别的有代表性的瞬间,具有戏剧性,让我们回味无穷。 本环节通过欣赏作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美术作品静态的特征。

  3·拓展

  多媒体出示《鲁内斯夫人》,让学生们根据她的神态给她添加内心的独白。学生踊跃回答。

  通过本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中来,提高学习兴趣。

  4:小结作业

  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让同学们通过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对他们进行赏析,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同时布置一个开放性的课下作业:课下去美术馆找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对他进行赏析。 本环节的设置是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让学生有更多了解美术作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美术作品说课稿9

  一、音乐的目的与宗旨

  音乐是情感的表达,是美的熏陶与渗透,音乐课应以》生进行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培养为核心。这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湘教版的音乐课本中体现的非常好。更重要的是应体现在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更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表现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要欣赏的是同主题的音乐与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音乐与美术师不同类别的艺术门类,虽然表现形式与手法不同,却能表现相同的主题。同时要让学生理解音乐是通过旋律中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等表达主题,而美术是通过线条、颜色、造型、明暗等要素相结合刻画艺术形象,同时要让学生领会音乐与美术之间的共通点,达到艺术上的共鸣。

  2、教学目标:

  1)确立美术与音乐相通即艺术是相通的教学理念。

  2)创设音乐与美术相融合的教学情境。

  3)用音乐与美术互动的教学方法。

  3、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能体会到音乐与美术的联系

  2)能用无实物演奏和旋律线表达出旋律的走向,旋律的.起伏状态。

  3)能够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情绪。

  4)真正体会同类艺术作品的联系。

  三、说教学设计

  这节课课本上安排的是四首乐曲与图片,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在教学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理解能力,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乐器音色等要素,通过不同的线条、颜色、造型等美术手段来表现音乐,从而认识到音乐与美术的内在联系。

  五、说教法

  1)联想法:

  通过音乐与美术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与意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2)对比欣赏法:

  在欣赏第一首乐曲时,我给出了《战马奔腾》的结构示意图,欣赏是首尾、A段两个主题、A段与B段、音乐与美术作品等的对比的方法进行欣赏让学生切身感受音乐作品是从那些方面表达意境与内容的,并且将绘画作品和音乐作品的特点挂起钩来,体会音乐与美术作品的联系。

  3)讲授法:

  在教学是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音乐与美术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我运用了讲授法,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感性到理性等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意境,从线条、颜色、形状等美术手段上直观的“看”到音乐,体会音乐作品的情绪,感受音乐与美术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听觉与视觉上的享受。

美术作品说课稿10

  一、单元目标

  (1)从古今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中,感受各种具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和自然现象。

  (2)通过学习研究,探讨,学生能对绘画作品的情节内容,艺术手法和美感特征进行简要的描述和评价。

  (3)通过对本单元绘画作品的欣赏,加深对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认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与态度。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材选择了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围绕艺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这个主题展开,改变了以往绘画欣赏以学科,画种,时代或地域划分内容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程综合性的特点,提出了从多角度认识欣赏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对作品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

  2、对作品艺术表现的理解和鉴赏。

  3、多角度理解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

  四、课前准备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的图片或课件制作。

  学生:课前有关作品资料的收集和学习。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通过作品数幅(投影、幻灯或图片)展示充满生命活力的绘画作品

  学生思考讨论:作品中主要描绘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点评并引入本单元学习课题。

  (1)绘画作品形象丰富,相当一部分为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2)生命产生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活动一:欣赏与评述:对作品的基本认识

  1、观赏作品数幅(课本第1页,可作适当增补)。

  你是否能对作品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也可将自己课前收集准备的资料作讲稿)。

  2、学生讨论。

  3、学生对作品描述发言。

  4、教师讲评,并作个人发言。

  (1)重点描述作品形象中生命的活动及与自然融洽的关系。作者将这幅画的人物与自然达到巧妙的统一和谐。

  (2)适当提示作品的构图,艺术风格等所传达的效果。

  画面上人物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地平线与直立的树木又增加了构图的丰富性。 《维纳斯的诞生》(意大利)是波提切利画于1432年。

  (三)、活动二:分析与研究: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请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课本第3页,可作适当增补)。

  1、研究思考:

  (1)联系作品思考:自然对生命活动有哪些作用?自然为生命活动提供了水、空气、食物(养料)、阳光,同时也能处理生物排出的废物、废气,进行物质能量的循环。

  (2)如何保护自然?促进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小方面: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粮食,不乱扔垃圾、不破坏花草树木等等。

  大方面:减少森林破坏、减少水源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等废气排放等。

  (四)、作业要求:

  选择课本中第2-3页作品一幅,对作品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第二课时

  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上节课欣赏的作品有哪些?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作品?

  (2)、转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欣赏第一单元的前半部分作品,先请同学们把书上的内容自己先看一遍。

  2、教师板书:

  (1)、《野牛》

  (2)、《创造亚当》

  (3)、《溪山行旅图》

  (4)、《孟特芳丹的回忆》

  (5)、《神奈川冲浪图》

  3、请同学们说出这些作品的作者或出处,学生讲教师板书。

  4、重点欣赏、评述:

  (1)、《野牛》

  a、介绍出处发现时间是保存于阿尔塔米拉洞窟中的史前岩画,是由西班牙的马格德林人留下的古人类活动遗迹,距今约1.5万年。

  b、与同学共同讨论其特点:写实、传神。(窟顶壁画中有两只负伤的野牛,它们的身躯卷缩成一团,外轮廓被处理为稳定的三角形状。而在细节方面,诸如抽搐的四蹄、甩动的尾部、斜剌如剑的双角、直竖的耳朵,都采用寓动于静的手法,把野牛处于生命的最后时刻,困兽犹斗的特点表现得惟妙惟肖。)

  c、揭示主题:表现其生命活力和威严的气势。

  (2)、《创造亚当》

  a、介绍作者米开朗基罗的代表壁画《西斯廷天顶画》中的重要部分。及文艺复兴运动。

  b、介绍作品,并对作品内容和形式与同学进行讨论。

  c、突出主题:表现生命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美,体现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3)、《溪山行旅图》

  a、介绍作者是北宋画家范宽的传世名作。及其性格特点:待人宽厚,与人为善,“与山传神”的画家。

  b、介绍作品:构图构图严谨图,层次分明,主次和谐。前后递进,用水贯通、表现画面意境山石轮廓坚劲,塑造了一个"气魄雄浑“的.堂堂大山,让人感受到恢弘博大而又逼真动人的气象。

  c、讨论并得出画面揭示主题: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引伸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4)、《孟特芳丹的回忆》

  a、介绍作者及地名孟特芳丹。

  b、介绍作品:构图、表现内容、形式美感、画面意境。

  c、讨论并得出画面表现主题: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的美好心灵。

  (5)、《神奈川的风浪》

  a、介绍浮世绘及作者

  b、介绍作品表现内容并与杜键的《在激流中前进》作对比,学生讨论并概括出浮世绘的特点:造型简练、线条流畅、色彩明快,装饰性强。

  c、讨论画面的对比因素并得出画面表现主题:劳动人民与大自然的搏斗精神。

  5、学生自行欣赏并讨论《维纳斯的诞生》、《红蓼白鹅图》、《禽兔图》、《稷神崇拜图》这些作品是怎样表现艺术是生命和自然的和谐交融。

  6、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会遇到不解的难题,教师及时当众解答。

  7、小结本节课:

  这些美术作品都体现了艺术是生命和自然的和谐交融。不管是人类生命与大自然的抗争还是对大自然的享受,不管自然对生命的渴望,还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都体现生命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谐交融是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

  五、教后感:

  欣赏美术课以何种教学方法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是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欣赏课的教学应体现探究性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正确引导。

美术作品说课稿11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教学重点]

  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我们要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总之,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方法]

  这节课采用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等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结合提问教学法,可以采用分目标、分层次的`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不管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在适当修正和更改的同时,主要给予正面的启发引导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简单灌输、指责。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让全体同学的水平都有提高。

  学法:

  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运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你心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这样的吗?

  2.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像的手砍去?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可以互相之间讨论,得到较准确的答案,从而提高成就感。

  老师总结:对这幅作品作介绍,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二、探究新知识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学生活动:可自由回答问题

  老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型的点拨,让学生把思维放宽。

  老师总结: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必然受到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因素的触动后有感而发的。针对现实艺术,艺术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针对艺术问题,艺术家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艺术创作并不神秘,艺术家也是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

  以毕加索的《牛头》为例分析艺术家的意图来自哪里。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几幅作品。

  (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在这一部分中,要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结合时代背景与地域来分析鉴赏。影响因素有:

  1.现实

  2.艺术

  3.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景

  因为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下,艺术家创作所针对的问题也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也就会大相径庭。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成长过程、成长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也是造成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差异的原因。

  老师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与《丛竹图》分析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其中运用讲解与展示图片结合,提问与学生主动探究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

  (三)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在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三大类中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要多化时间与精力分析部分作品,让学生思路清晰。同时复习部分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内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老师结合大量的相关作品来加深讲解,并让学生也主动参与中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1、具象艺术: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通过收集形象(国家领导人),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毛泽东),然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开国大典),并营造出故事的典型环境(喜庆的民族特色),使画面更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要表达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表现了中国人民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翻身解放的豪迈精神风貌。

  色彩上借鉴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强调色彩的单纯与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

  2、意象艺术:可以通过整体气氛的渲染来传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如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并没有刻画人物形象,而是通过荆轲的“追”、秦王的“逃”,并辅以刺进柱子的匕首,打翻的盒子和侍卫等形象,使画面传达出一种紧张、危险的氛围。意象艺术也可以通过对艺术家感觉的表现来传达创作意图。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卢昂大教堂》,主要营造不同时刻太阳照射在教堂上独特美丽的光色氛围。

  3、抽象艺术:是通过形式语言本身及构成关系来传递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分析《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用直线和曲线两种语言元素构成作品,以螺旋上升的曲线将直线连接起来,从而把人的视线引向无限的天空,表现升腾飞翔的空间效果。

  (四)学生自己分析作品的创作意图

  《千年土地翻了身》(董希文)。《印象日出》莫奈。《怒吼吧,中国》李桦

  三、归纳总结本课三个知识点。

  四、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

美术作品说课稿12

  【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同学们回忆美术的概念和特征。其中我们讲过,美术也叫造型艺术,它是通过一定的形象来传达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态度的。这个用来传达情感的形象,就是我们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任何一门艺术,都离不开艺术形象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审美理想,并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审美能力的。

  【讲授新课】

  一、及其特点:

  艺术形象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类“艺术的掌握世界”,也就是进行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那种特殊的方式。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是如此。

  但是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文学形象、音乐形象等又有不同的特点,它是一种鲜明、具体、生动的视觉艺术形象,美术形象在空间上有着确定的存在方式,是完全直观、明晰的,可以直接为欣赏者感受和审美心理所把握的艺术形象。

  二、美术形象的整体与个体性:

  美术形象,既是指作品中某一个别的艺术形象,又是指各个艺术形象所构成的整体艺术形象。如P103《大卫》、P107《思想者》、P116《蒙娜丽莎》等作品中,就是塑造的个体艺术形象,是单一的;

  P59《血衣》,作品中画家把每个具体的`个别人物形象都作为独立完整而有机的美术形象,来进行探索和创造的,正是由于它那极其丰富多彩的、个性鲜明而又具体生动的个体形象,有机地交织成作品的整体艺术形象。

  个体形象:举起血衣悲痛欲绝的中年妇女,白发飘散、充满仇恨扑上前来双目失明的老母亲,积愤如山、手持地契老早赶到会场蹲在前列的老实农民,被地主迫害成残、瘫痪不起的青年农民和他的不幸的家属,虽然震惊然而低头并未服罪,偷眼窥视着斗争他的农民群众的地主……

  整体形象:以农民的血泪控诉为中心情节的惊心动魄的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雄壮艺术场景。

  三、美术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各区别

  美术创作的源泉是现实生活,美术形象自然也大多数是现实生活的形象的反映。然而,美术形象并不等同于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经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概括、改造等艺术加工,融入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审美评价,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按照自己的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的。

  关系:

  选择、提炼、概括、改造

  现实生活————————————————————>艺术形象

  审美评价、思想感情、时代要求

  < ————————————————————

  反映

  如:P58《流民图》(200CM,2700CM)中国画,蒋兆和,(1904—1986),中国现代画家。早年学商业美术,长期从事中国画革新的探索,在人物画方面作出了重大成绩。该作品创作于1942年到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族的苦难激发了画家创作这幅中国画长卷。为了创作这一作品,画家曾从北京去南京、上海收集素材,画了很我素描和人物速写,最后完成作品。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作者通过在大量的素描和速写中选择、提炼、概括、改造的。

  《血衣》是一样,为了完成这一作品,画家多次到河南写生充实素材,由于辛劳过度,1973年5月22日逝世于画架旁。所以我们看到的只有素描稿,这是一幅未完成的油画稿。

  王式廓,男,1911年出生,山东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30年在山东济南爱美高中艺师科学习西画。1932-34年先后在北平美术学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并参加MK木刻研究会。1934年留学日本,1936年考入国立东京美术学校。1937年回国,1938年到武汉军委政治部第三厅从事美术工作,同年8月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7-49年先后任教于北方大学、华北大学第三部美术科。1949年参加第1届全国文代会,当选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研究部副主任、油画研究班主任。1954年参加中苏友好协会代表团赴苏联参观访问。1960年在第3届全国文代会上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73年逝世。

  【课堂小结】

  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形象是用来传达信息的最直接的媒体,这一媒体产生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每一件作品的时候,首先要把握的就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这种把握,往往可以直接通过视觉直接感知,当然,在直观感知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作业】

  试赏析《韩熙载夜宴图》,分析作品中的具体人物形象。

美术作品说课稿13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8课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和教学过程三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任何美术作品一旦产生就不再属于艺术家,而是属于整个社会和观众,所以不同的美术作品在不同的社会和观众眼里就会有意义和价值上的差异。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主动参与是美术鉴赏的前提和保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美术鉴赏的能力,培养审美的眼睛。

  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是因为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幅作品时,对其意义和价值的判断是不一样的。

  (二)教学重点

  有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关系,二是使学生了解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又有相对的一面。

  (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为引子说明美术鉴赏不仅要了解艺术家的意图,还有一个观众对其意义和价值的判断问题;

  第二部分讲述的是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其产生的时代和地域之间的关系,即它的产生受当时的时代和地域的限制;

  第三部分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部分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

  二、教学方法采用的有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

  学法:

  三、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课题,由马远、夏圭的小品式山水画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眼里给的评价不同,说明美术鉴赏存在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

  教学内容一: 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①首先通过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来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的关系。罗中立借鉴西方现代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老农形象。他那古铜色的脸,长期的艰苦岁月造成的那条条车辙似的皱纹,柴耙似的双手以及缺牙的嘴巴无不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实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关注。作品与文革时期的“假大空”的题材形式的作品相比是一种反叛,同时真实的再现现实。作品一经展出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是新中国成立来影响最大的美术作品之一。由此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受时代限制。

  ②名词解释 :时代性 地域性

  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与同一时期中国的文人画相比较,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受地域的限制。

  通过部分作品赏析,让学生自己探讨、分析、鉴赏作品,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内容二: 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以西方历史上不同时期三位雕塑家创造的三个《大卫》为例,进一步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时代和地域之间的关系,由此指出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

  教师活动:作品展示:多纳太罗的《大卫》,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贝尼尼的《大卫》

  多纳太罗的《大卫》表现的是少年大卫杀死巨人哥利雅后用脚踩在巨人的头上,流露出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的神情。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塑造的.是临战前镇静的站在那里,左手紧握投石器,警惕的盯视着敌人,眉宇间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雕塑家用这个几乎静止的姿势,有力的传达出临战前的高度紧张气氛以及那蕴蓄在大卫体内的巨大力量。

  贝尼尼的《大卫》塑造的是一个正在艰苦搏斗中的大卫,更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他的大卫更像是一个身处逆境、坚忍不拔的斗士。在这种状态下,艺术家得以表现人体旋风般的运动和人物激越的感情。

  通过鉴赏三幅作品,了解艺术创新的问题,主要是从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完整性方面说的。

  实践练习:

  学生作品赏析:《吹笛少年》 《艰苦岁月》 《吹笛女》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赏析作品,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探究讨论。

  教学内容三: 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

  这部分着重强调的是个人感受和判断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不同的角度和方法。

  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分歧的产生,既说明了美术作品本身的多义性,也是对作品的丰富和补充。但另一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又不是任意的,必须建立在对作品及其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

  教学内容四: 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有以下几种批评形式:

  (1)品评式或品鉴式批评

  (2)形式主义批评

  (3)历史批评

  (4)社会学批评

  (5)心理学批评

  四、知识总结

  五、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有以下几种批评形式四个分支环节,讲解与探究结合,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

美术作品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方式,美术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2、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

  3、难点: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体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既往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手段:课件展示、讲授、练习、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导入课题

  (1)教师活动:展示相关图片,并引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然后提出问题:A、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B、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2)学生活动:A、感受图片信息,领会本课的意图,轻松的接受课题。

  B、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进入求知准备状态。

  2、投放目标:教师活动:立足学生实际,投放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了解学习目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新课的学习。

  3、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1)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美术所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标记知识点

  (2)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西方绘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画:笔墨 、章法、皴法

  教师活动:A、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

  B、提出问题: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

  学生活动:A、欣赏绘画作品,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B、 踊跃回答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色。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内容。

  (3)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具象艺术、意想艺术和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A、再次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踊跃回答问题,《捣练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

  教师活动:

  A、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以一幅工笔花卉为例演示其绘画技法。

  B、提出问题: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学生活动:A、结合图示分析工笔画的绘画技法。B、根据工笔画的技法,总结出《韩熙载夜宴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敷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教师活动:A、展示达维特的《荷拉斯兄弟宣誓》,指导学生从明暗、空间、透视、构图等几个方面了解具象艺术的其他表现方法。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学生活动:A、分析并总结《荷拉斯兄弟宣誓》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

  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2)意象艺术 :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为此,艺术家常常采用变形、夸张、重组等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达利《记忆的永恒》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德国马尔克的《蓝马》齐白石的《虾》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

  B、提出问题:观察分析以上作品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语言表现手段?

  学生活动:A、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对展示的作品给与鉴赏和分析。

  B、学生讨论并回答:变形、夸张、重组、概括、提炼。

  老师总结: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3)抽象艺术 :主要是在20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冷抽象: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

  热抽象: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热抽象”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荷兰画家 蒙德里安的《红黑黄兰构成》捷克画家 库普卡的《牛顿色盘》

  B、提出问题:我们从这两幅作品中分别看到了什么形象? 两幅作品在运用美术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活动:A、鉴赏作品B、讨论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也就是我们什么形象也辨别不出来。

  完全诉诸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

  4、自我评价练习:

  教师活动:展示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作品若干幅让学生来辨别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回答

  5、课堂回顾总结:

  教师活动: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B、提问:美术作品的基本语言元素是什么? 语言表现手段是什么? 美术语言的表现形态分为哪三类?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复述回答

  教师活动: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走进具象艺术”,进一步深入的学习研究具象艺术的有关内容,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

  6、板书设计: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所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特 征: 具体性和形象性。

  美术语言的内容: 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西方绘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画:笔墨 、章法、皴法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2)、意象艺术;(3)、抽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