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说课稿

时间:2024-06-10 03:19: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分数除法》说课稿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数除法》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分数除法》说课稿15篇

《分数除法》说课稿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数与除法中的第一课时。我将就“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四方面进行说明。

  (一)、关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认识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教学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第一小节的授课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教学的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地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而产生的新的应用题。本节课承接了分数的意义等知识,又为今后学习单位名称的转化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体会量与率的区别十分重要。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二)、关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认识,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实际上要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在大量的数活动和数学信息中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进行中,要充分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设计生动有趣,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实实在在的学好基础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激情引入,自主建构。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已有的知识上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铺路搭桥。

  (1)(课件展示)

  1)6块月饼分给3人,每人分多少块?

  2)1块月饼分给2人,每人分多少块?

  3)1块月饼分给3人,每人分多少块?

  (2)问一问他们怎样计算每人分得的块数?

  (3)当他们发现不能得到整数的商时,引导他们讨论应该怎样表示他的结果。

  从而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4)介绍分数表示除法的商的由来。

  二、在目标的递进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将数学活动变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遵循学生认知的特点,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创造有现实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活动。

  (1)出示例1:例1: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1)生讨论

  1在讨论过程中,启发学生用一个数表示

  2在小组中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1:从图上我可以知道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

  生2:求每人分得多少个,要算1÷3得多少?

  师:1÷3得多少呢?

  (2)出示例2: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人平均分得多少块?

  ——首先请他们估算一下每个人应分得多少块?

  参考答案:

  A、半块B、半块多c、一块

  ——其次,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最后展示分法

  (3)列出完整的算式,并用分数来表示具体的结果。

  (4)在教授完例1和例2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那么教学设计为请他们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和结果,猜测分数与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情况,安排模仿练习,感性体验数学活动。

  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长多少米?

  体会当得不到整数结果的时候,用分数来表示他们的商,发现分数的分子是除法里的被除数,分母是除法里得出术,在总结完各部分关系与分母公式后,请他们推理一下,除法理由具体要求吗?(除数不能为零)那分数有没有要求呢?说一说理由,教师板书b≠0,引导进行验证从分母所表示的意义说明没有意义。

  三、掌握知识技能,实现数学思想的深入。

  结合本书的重点,难点,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是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应用中形成一定的技能。在有层次的练习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

  练习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①强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4÷5=5÷12=7÷8=

  让学生叙述一下你观察到了什么?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学生想一想,你都可以知道什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训练知识的迁移能力。怎样解答?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②用分数表示商的意义的总体认识。

  单位换算:9cm=()dm3cm=()m7dm=()m

  11秒=()分5分=()时8时=()天

  四、画龙点睛,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

  课程的最后以学习目标进行提纲式小结,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再次重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好习惯教师引导思考练习一中每段的长度都不一样,要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认识上、意义上、联系上进行一次升华。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识,为今后的继续学习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释放无穷的潜能。

  五、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为新授例题。

  第二部分为总结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识。

  第三部分为分层次的发展思维。

  这样设计的目的再现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一切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更重要的是渗透给学生,从实践中上升为理论,又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实性,从而树立从小爱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分数除法》说课稿2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数除法一》。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评价五个方面来进行授课说明。

  一、下面我先来说教材

  这一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首先我来说一下教学内容。

  本课节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分数除法一》――即分数除以整数。

  2.接下来我说的是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中呈现了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是把一张纸的7分之4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第二层次是把一张纸的7分之4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目的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通过数形结合,理解一个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3.紧接着我要说的是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数学思考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手脑协调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目标: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处理。

  情感态度目标: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

  4.有了教学目标,接下来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二、接下来说教法与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我选择的基本教法是:启发式谈话法。

  主要教法是:操作练习法。

  辅助教法是:情境激趣法。

  这样的教法只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引导。真正的体验还来自学生的学法,我准备采用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练习法三种学法。

  2.我准备的教具是: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设备,因为这样的教具会使课堂教学直观、形象、生动、高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准备的学具是:两张长方形操作卡,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重点、理解难点。

  三、现在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在发展中学数学,学发展中的数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铺垫导入我准备投入的时间是(3到5分钟)

  (2)而新知生成我准备用(18分钟)

  (3)巩固拓展预设的时间是(10分钟)

  (4)而总结延伸我准备用(2到3分钟)

  1.关于铺垫导入我是这样构建的:与本节课衔接紧密的知识点有二:一是倒数;二是分数的意义。所以,我设计了以上两个内容(课件)的铺垫练习。而分数的意义又与本节课紧密相连,所以,我以一句“如果把这个分数继续分下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分数除法一”,随后引出课题,转入新知教学。

  2.新知生成:依据最佳时间原理,这一环节是在学生思维的最佳期进行教学的,大约需要18分钟。下面依据教材编排的顺序分三层进行授课说明。第一层,情境一: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依据整数除法的意义列式,随即板书:除以2。

  之后,引导学生独立在操作卡上分,涂,反馈后得出答案,板书。紧接着,进行此题的提炼归纳,及分子能被除数整除的计算方法,并模仿出题。第二层,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引导列式,板书。在这里,我对教材进行了尝试性变动,原题是“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改动后保持其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的`本质“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4份”更便于学生分、涂、折的操作。在分、涂、折之后,得出答案。

  3.学生学习新知后,必须以形式多样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所以接下来我要说巩固拓展:这一教学环节,我遵循由浅入深、拾级而上的练习原则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个是基础练习:单一的判断习题和单一的计算习题,目的是为突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这一重点。

  第二个是实际应用的练习题:这一形式的练习会让学生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深刻体验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第三个是拓展拔高的练习题:开放的课堂需要开放的思路,这样的练习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开发的智能题,体现了尊重个体学生特点的原则。

  通过以上层层练习,不但巩固了新知,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学法得以贯彻,知识得以传输。

  4.总结延伸

  延伸作业有二:

  第一项:(课后仔细读课本25到26页)通过这个作业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重要的是训练学生从书本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二项:(依据今天所学知识自己练习5道分数除以整数的练习题)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使他们既收获知识又训练能力。

  四、下面我来说一下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一

  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我设计的板书力求体现知识性、简洁性、层次性、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五、下面我来说一说课堂评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我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交流,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方面的体会?通过师评、他评、自评,让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更加高效、更加快乐。

《分数除法》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们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们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们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们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分析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说过程

  1.复习铺垫(分两个内容)

  现价是原价的4/5;男生比女生多1/3;今年比去年少2/5;火车速度比汽车快2/9

  让学生来说说等量关系,找一找单位“1”

  合唱队有女生30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意图:解决问题中关键是找出题目中关键句的等量关系,因此安排了这一环节,一来是回顾,二来是在这里分散难点,以便在接下来出现一个完整题目,数量关系的分析能较为自然了。

  2.教学新知

  改例题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补充)男生比女生少1/3,女生有多少人?

  比较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等量关系不变,变的是其中的已知与未知的量,因此我们仍然可以顺着刚才的思路,把未知的量设为X,应该说学生是不会有困难的。

  例题与补充题的比较是考虑到,比单位“1”多(少)几分之几的区别,数量关系不一样了,其中未知与已知的量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分数除法》说课稿4

  我教学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应用题例1、例2。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教学的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地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而产生的新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是:

  (1)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是:

  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程:

  一、导言:

  以前我们学过了分数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应用题,(板书:分数应用题)。

  二、复习:

  1、说说下面各题中应该把哪个看作单位“1”,数量之间相等关系怎样?

  ①吃了一筐白菜的2/5。

  ②一本书的价格正好是一支钢笔价格的2/5。

  ③小明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①小明体内所含的水分是28千克,占体重的4/5,他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仔细观察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独立做,做完组内交流,组长分好工,做好记录,看看哪个小组方法多,你们小组准备由谁发言,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小组的方法。

  小结:老师也认为用方程解比较容易,因为它的解题思路与我们以前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是一致的,也是根据题中的叙述的条件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由于单位1是未知的,要设成x,列出方程进行解答。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用方程解的方法。

  2、教学例2。

  ②小明买一条裤子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是多少钱?

  (看题)(独立完成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3、比较例1、例2有什么不同。

  师:例1、例2虽然存在着不同指出,但是解题方法是类似的。我们再做两道题看看是不是这样。(投影出示做一做1、2)。请两名同学在投影片上做,其他同学在本上做,做后请同学叙述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觉得分数应用题在解答时的关键是什么?

  四、练习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五、总结全课

  师: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来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我们的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分数除法》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第一小节的授课内容,本节课承接了分数的意义等知识,又为今后学习,单位名称的转化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体会量与率的区别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小节的目标有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是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三、课前准备

  本课材的内容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

  第一部分:是将1个物体平均分,来体会除法算式与分数的商的结果之间的联系。

  第二部分:是将3个物体来平均分,来体会每份的多少?它的商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是本节的升华,总结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归纳字母表示关系式。

  第四部分:是教学有关单位名称之间的转化。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实际上要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在大量的数活动和数学信息中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的进行中,要充分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设计生动有趣,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实实在在的学好基础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材料准备:一米长的绳子一条,每个学生准备三个大小相同的圆纸片,水彩笔、直尺等文具。

《分数除法》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与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对整数除法意义的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乘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 引导学生将‘图’与‘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教学的目标是:

  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的提升,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和动手操作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开课,就对前一单元所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目的在于为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因为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分数乘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结果,而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导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迁移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问题创境,对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在教学例1时,我没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端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编出乘法问题并列式解答后,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个乘法问题编出两个除法问题吗?然后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过对这三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得到整数除法的意义。这样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将素材一一呈现出来,感觉很单调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压抑,反过来我这样安排,感觉是把静态的教材动态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素材自问自答,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有价值有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有一个提升的,同时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指出问题中是以克为单位,如果以千克为单位,100克应该怎么改写?改写后,算式应该怎么列?后面两题中的单位也改写了,又怎么列式计算?用一系列的问题,迁引出分数乘除法的算式,再通过对分数乘除法算式的仔细观察,观察时引导学生对照整数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得到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我这样教学的想法是:第一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锻炼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第三通过比较自然得出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让学生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味到在数学中知识是存在相互联系的。

  在完成做一做中,学生快速回答了2/3×4=8/3 8/3÷4=( ) 8/3÷2/3=( )的结果后,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到结果了呢?这个问题能更好让学生利用除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分数除法》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5页到26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分数除法(一)》是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就是把4/7分别平均分成2 份、3份,目的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对本节课进行教学,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一) 激趣导入——十兄弟的故事

  大虾夫妻生活窘迫,突然有一天,从天上降下来十颗晶石。无恶不作的`大帅得知后,欲抢夺晶石。怎么办呢?,大虾夫妻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它是吃了吧。妻子将十颗晶石分为两次吃,她每次吃多少呢?

  创设这一情境,是因为《十兄弟》这个电影,大家都看都过。富有神话色彩,学生会感兴趣。在兴趣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 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分数除法

  为了使故事和所学知识连贯起来,所以我又利用故事来引出新知。展示多媒体:几天后,神奇的事发生了,大虾妻子怀孕还生下10个孩子。十个孩子一夜长大,而且各有本领,由于家里穷没有东西吃,所以大虾的妻子就把一张饼的4/7分给大口九和飞天五,他们每人分多少呢?为了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告诉学生把饼看作成长方形,这样就回归到我们熟悉的图形中了。

  把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 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2、比较归纳,初探算法

  我继续给学生讲故事,从而引出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到枯燥。大虾妻看看大口九,他一人能吃两个人的饭,又想想,最后决定把这张饼的4/7分给高脚七、飞天五和大喊十,每个人分到多少?

  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4/7÷3,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1/3,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4/7×1/3=4/21。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是相等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了“探索——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课件出示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本节课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先让学生通过涂一涂,进一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通过三组算式来验证提出的假设,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四、巩固应用

  我们知道通过形式多样、难易程度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在有层次的练习中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所以我设计了以下巩固练习:

  1、算一算

  在分饼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十兄弟想考一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教师出示算式,提出要求:口述计算过程)

  学生选两道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此过程我要时刻提醒学生计算的结果,能化简一定要化简。

  2、填一填

  师:学会了知识就要灵活的运用,这道题你们能填上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试一试。

  集体订正。

  从简单的问题要逐渐加深,从填一填的题中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方法理解充分。

  3、拓展练习

  拓展练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带分数怎么办?有的学生会想到化假分数,这样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巩固了新知识。

  4、解决问题。

  师:为了使我们的校园更整洁,学校给我们各班划分了分担区,这一周轮到第一组负责分担区的卫生,

  老师想把分担区的四分之三平均分给四个人来负责,你们能算出每个人负责整个分担区的几分之几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指生汇报完成情况。

  运用分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呢?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问题,让大家解决。

  五、课堂总结

  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算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补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六、作业

  作业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再巩固,同时还要联系实际,制定作业是:

  运用分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呢?回家编几道生活中的问题,明天我们再一起解决。

  七、说教学预测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体会分数除法转化的方法,并会利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教研组相信学生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而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

《分数除法》说课稿8

  一、指导思想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一种积极思维状态下,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尝试活动,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尝试、讨论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理解,同时也为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了准备。本节课比较抽象,学生容易理解用除法计算,但是理解计算结果比较困难一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在学生充分感知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与除法关系。培养学生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思维发展。通过同学间合作,进而促进学生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惯养成

  (3)情感与态度目标: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具体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

  4、教学难点

  理解用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商

  四、说教法、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知规律,学生虽然知道了分数意义,但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与除法关系,必须遵循他们认知规律。因此,本节课采取教学方法是尝试教学法,利用学具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大胆尝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引导归纳出分数与除法关系。学生学法与教师教法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尝试探究、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整理归纳贯穿于整节课。

  总之,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数学思维状态下,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五、说教学程序

  针对以上思想,我说一下教学流程中每一步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点明课题

  因为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基础上进行,所以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理解,明确本节课要干什么。开门见山出示课题。

  (二)、 探究新知

  1、唤起生成,由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怎样列式得出除法,然后根据除法意义顺势引导1张饼平均分成2份、3份、4份怎样列式,然后多媒体给学生以直观形象演示,让学生理解分数可以写成除法。给学生以表象认识。

  2、尝试探究,

  首先提出问题: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分一分,讨论交流,并让学生展示分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根据学生汇报多媒体展示分过程。使学生明确三张四分之一就是一张四分之三,所以每人分四分之三张。

  这时,当学生对知识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所以马上进行补充事实,举一反三

  2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3张饼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几张?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迁移知识,得出2/4与3/5.

  3、归纳概括

  通过以上动手尝试探究,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过程,所以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得出结论。同时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三)尝试练习

  接着,就是学生进入当堂练习中,设计有层次、题型多样练习,及时巩固新知,达到当堂学,当堂清效果。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从总体来看,本节课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动手操作,大胆尝试,兴趣比较浓厚,而且学生动手分情况也比较好,也能大胆展示,基本上掌握了分数与除法关系。使我感受到数学动手操作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途经。但还存在许多细节问题:

  1. 在课堂结构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

  2. 学生展示分过程时没有点到位,有点乱,不太突出。

  3. 总结归纳时没有充分放手学生,而且比较急匆匆而过。

  4.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

  在以后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克服这些困难,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质量

《分数除法》说课稿9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教学第八册,第五单元中第一小节的授课内容,本节课承接了分数的意义等知识,又为今后学习,单位名称的转化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体会量与率的区别十分重要。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小节的目标有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是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在教学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具有动手操作的学习技能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领悟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而且要感受到用分数来表示结果时量与率的不同之处。

  本课材的内容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

  第一部分:是将1个物体平均分,来体会除法算式与分数的商的结果之间的联系。

  第二部分:是将3个物体来平均分,来体会每份的多少?它的商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是本节的升华,总结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归纳字母表示关系式。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实际上要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在大量的数活动和数学信息中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也是我的教学特色。

  在教学的进行中,要充分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设计生动有趣,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实实在在的学好基础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针对以上的学生情况和教学设想,我设计了这样的课程。

  一.激情引入,自主建构。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已有的知识上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铺路搭桥。

  (1)出示一条长1米的绳子,动手折一下,平均分成3段,亲身感受13米的具体长度。

  (2)问一问他们怎样计算这一份的长度?

  (3)当他们发现不能得到整数的商时,引导他们讨论应该怎样表示他的结果。

  从而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4)介绍分数表示除法的商的由来。

  二.在目标的递进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将数学活动变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遵循学生认知的特点,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创造有现实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活动。

  (1)出示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人平均分得多少块?

  ——首先请他们估算一下每个人应分得多少块?

  参考答案:

  A.半块B.半块多C.一块

  ——其次,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最后展示分法一种是一个一个分都是34块

  一种是重叠起来一块分

  (2)课件展示全整的二种变化过程,引导总结3块饼的14实际上是一块饼的34,列出完整的算式,并用分数来表示具体的结果。

  (3)在教授完例2和例3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那么教学设计为请他们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和结果,猜测分数与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情况,安排了大量的模仿练习,感性体验数学活动。

  练习一:

  A.3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长多少米?

  B.把2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长多少米?

  C.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长多少米?

  练习二:(具体操作)

  A.把4张饼,平均分给5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快?

  B.把2张饼,平均分给5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快?

  C.把2张饼,平均分给5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快?

  在这一组练习中,让孩子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真实体验每一个分数结果的由来与意义,并且通过落列的`算式组:3÷3=1(米)4÷5=45(块)

  2÷3=23(米)2÷5=25(块)重点

  1÷3=13(米)1÷5=15(块)

  体会当的不到整数结果的时候,用分数来表示他们的商,发现分数的分子是除法里的被除数,分母是除法里得出术,在总结完各部分关系与分母公式后,请他们推理一下,除法理由具体要求吗?(除数不能为零)那分数有没有要求呢?说一说理由,教师板书b≠0,引导进行验证从分母所表示的意义说明没有意义。

  三.掌握知识技能,实现数学思想的深入。

  结合本书的重点,难点,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是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应用中形成一定的技能。在有层次的练习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

  练习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①强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A组:7÷13=()1358=()÷()()÷9=5()

  B组:(课件展示:4平方米的花坛平均分成大小相同的5快?)

  让学生叙述一下你观察到了什么?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学生想一想,你都可以知道什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训练知识的迁移能力。

  每块是多少平方米?怎样解答?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②用分数表示商的意义的总体认识。

  A组:讨论“15分钟走1千米的路,平均每分走几分之几千米?走了路的几分之几?”

  B组:结合练习一回答:每段各是多少米?各占这根钢管的几分之几?

  结合练习二回答:每人各分到多少块?各占饼的几分之几?

  四.画龙点睛,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

  课程的最后以学习目标进行提纲式小结,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在次重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好习惯教师引导思考练习一中每段的长度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各占钢管的13?13米和13有什么不一样?f(1,5)块和15有什么不一样?要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认识上、意义上、联系上进行一次升华。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识,为今后的继续学习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释放无穷的潜能。

  五.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为新授例题。第二部分为模仿练习

  第三部分为总结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识。第四部分为分层次的发展思维。

  训练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再现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一切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更重要的是渗透给学生,从实践中上升为理论,又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实性,从而树立从小爱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分数除法》说课稿10

  一、指导思想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尝试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尝试、讨论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二、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了准备。本节课比较抽象,学生容易理解用除法计算,但是理解计算结果比较困难一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惯的养成

  (3)情感与态度目标:

  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4、教学难点

  理解用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四、说教法、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学生虽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但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尝试教学法,利用学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大胆尝试,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引导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的学法与教师的教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尝试探究、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整理归纳贯穿于整节课。

  总之,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在积极的数学思维状态下,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五、说教学程序

  针对以上思想,我说一下教学流程中的每一步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点明课题

  因为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意义理解,明确本节课要干什么。开门见山出示课题。

  (二)、 探究新知

  1、唤起生成,由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怎样列式得出除法,然后根据除法的意义顺势引导1张饼平均分成2份、3份、4份怎样列式,然后多媒体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理解分数可以写成除法。给学生以表象的认识。

  2、尝试探究,

  首先提出问题: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然后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分一分,讨论交流,并让学生展示分的过程,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汇报多媒体展示分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三张的四分之一就是一张的四分之三,所以每人分四分之三张。

  这时,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所以马上进行补充事实,举一反三

  2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几张?3张饼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几张?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的迁移知识,得出2/4与3/5。

  3、归纳概括

  通过以上的动手尝试探究,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放手让学生观察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得出结论。同时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三)尝试练习

  接着,就是学生进入当堂练习中,设计有层次的、题型多样的练习,及时的巩固新知,达到当堂学,当堂清的效果。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只要除数不为0,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也不论能否除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从总体来看,本节课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动手操作,大胆尝试,兴趣比较浓厚,而且学生动手分的情况也比较好,也能大胆的展示,基本上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我感受到数学的动手操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途经。但还存在许多细节问题:

  1、在课堂结构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

  2、学生展示分的过程时没有点到位,有点乱,不太突出。

  3、总结归纳时没有充分放手学生,而且比较急匆匆而过。

  4、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克服这些困难,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分数除法》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 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 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一) 类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 乘法意义对照。

  (出示3盒标注100克的水果糖)问:共重多少千克?

  这个问题的`提法比教材中略有不同。教材中是先提问:共重多少克?借此引出整数乘法、整数除法算式,然后通过100克=1/10千克引出相应的分数乘除法。根据我以往教学的经验,这样的处理不少学生在类比迁移时有一定的障碍,并不容易实现。

  而在问题中直接以千克为单位,首先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还能引出三种形式的算式:

  ○1整数形式:100×3=300(克)=0.3(千克)

  ○2小数形式:100克=0.1千克;0.1×3=0.3(千克)

  ○3分数形式: 100克=1/10千克;1/10×3=3/10(千克)

  这样的处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建构整个乘法的意义,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把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意义统一起来。这样一来,接下去的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啦。

  2.除法意义对照。

  在改编成求‘每盒重多少千克’的问题情境下,引出相应的三个除法算式:

  ○1300÷3=100(克)=0.1(千克)

  ○20.3÷3=0.1(千克)

  ○33/10÷3=1/10(千克)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小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3.练习:

  12×17= 204 2.8×1.5= 4.2 2/3×4=8/3

  204÷12=( ) 4.2÷1.5=( ) 8/3÷4=( )

  204÷17=( ) 4.2÷2.8=( ) 8/3÷2/3=( )

  在前两步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及时安排相应的巩固练习。分别是已知三种形式的乘法算式,不计算直接写出相应除法算式的商。如:2/3×4=8/3,8/3÷4=( ),8/3÷2/3=( )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没有已知的乘法算式,你还会计算4/5÷2这道分数除法吗?

  ○1鼓励尝试计算;

  ○2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学生反馈):

  方法A.因为2×2/5=4/5,所以4/5÷2=2/5

  这是受刚才所学除法意义的影响,迁移而来;

  方法B.4/5÷2= 4÷2/5=2/5

  大部分是看到4与2的倍数关系,想当然的在计算;可能小部分能从数的组成进行解释。

  方法C.4/5÷2=4/5×1/2=2/5

  课前预习过;但能说清为什么的恐怕很少。

  2. 引导理解方法B和C。

  ○1师: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2师:在长方形里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3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在先请学生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引导思考: 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在部分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折一折、涂一涂,再来进行解释。

  由于已经将长方形纵向五等分,因此从直观上很容易理解方法B。再进一步启发:还有不同的折法吗?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比如说横向折,沿对角线折等等;

  通过这些折法的体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不管怎么折,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始终是它的12,也就是说始终可以将÷2转化为乘以1/2。

  第二步:教学4/5÷3

  1.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2.尝试计算4/5÷3;

  (要求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课前提供五等分的长方形纸片)

  反馈,追问: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的1/3?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首先请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初步比较:你觉得哪种方法好?这时并不急于统一思想,转而请学生计算4/5÷3。也要求根据课前提供的五等分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涂一涂,再计算。

  然后进行反馈,并引导思考:

  ○1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5的(1)/(3)?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么计算?

  ○2为什么不选A或B这两种方法?从中说明方法C比A和B相比有什么优点?

  此时通过对比和思考,应该说对方法C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授予的知识,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它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一开始初步比较哪种方法好,学生此时并没有什么感觉;而体验4/5÷3的求解过程,使学生自觉的在心里进行了比较,也就是主动的开始建构认识,这时的理解是较为深刻的理解。

  第三步:实验与验证

  1.师:其它这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抛出一个疑问:其它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是不是也能将除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呢?从学生的思维历程看,这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产生要进行实验和验证的动机。然后根据课前提供的空白长方形纸条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并组织开展同伴间的交流。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感知只有经过一般化的检验,才能上升成为知识。开展实验与验证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需要,而且还是学生主动的、内在的需要,这无论是对理解掌握算法、还是对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都有积极的意义。

  2.反馈交流。

  归纳:(一般化计算方法)用符号表示: A÷B=A×1/B

  观察: (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最后,组织进行反馈,得出最后结论,并引导学生将一般化的计算方法用符号化表示。这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包括之后的引导学生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更好的理解。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课在经历了感性交流和实践探索以后,应该在数学层面上形成对知识的客观性及其本质的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

  这样的图式训练对正确掌握分数除法的一般化算法是很有效的。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毕竟还具有很大的直观性,图式的强化将促使学生在理解算法时有一个直观的支撑,这样的理解也就愈深刻。

  形式训练。

  7/15÷4=7/15×( )

  5/16÷6=5/16 1/8

  3/10÷5=( ) ( )

  2.计算训练。(要求写出过程)

  2/3÷4 5/6÷5 3/8÷6 4/9÷7

  3.应用:

  1将2/3米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5段,每段有多长?

  2小红3天看了一本书的1/5,照这样计算,看完这本书要多少天?

  整个练习的设计突出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巩固,同时也安排了应用练习,尤其是第二题,还注意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总结。

  总之,本节课始终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指导思想,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比较、探究、实验和验证,从特殊到一般,由除法到乘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有效课堂。

《分数除法》说课稿12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数除法(二)。

  一、说教材:

  分数除法(二)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时。它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后继性学习,为分数除以分数及后面的分数混合运算提供认知和学习基础。

  教材对本课时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通过多次观察,从中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我称这为倒数计算法。然而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学困生并不能正确运用倒数计算法,为了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并能正确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学中我引进了通分计算法。

  为此,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条:

  1、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利用通分法计算的结果来推理出倒数法计算的过程。

  3、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看图观察,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学习过程,使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理解计算法则。

  三、教、学具准备。

  老师准备平均分成2份、3份和4份的圆纸片各4张,为学生准备一张练习纸,练习纸上画好三组没有平均分的圆纸片和书第27页上画一画的题目,把书中已画出的部分隐去,让学生亲自去画。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提供猜测基础。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经验基础和认知水平,为了让学生能正确理解本课时内容,我首先出示复习题1:“把 1/2 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张饼?” 学生根据前一课时所学方法分别用倒数法:1/2 ÷4 = 1/2 ×1/4 =1/8 (张)或者用通分法:1/2 ÷4 = 1×4/2×4 ÷4= 1/8 (张)通过列式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法则。

  接着出示题2:有4张同样大的饼,每2张一份,可分成多少份?

  在解答这两题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猜一猜4 ÷ 1/2 等于几?由于受到上一课时的负迁移,部分学生仍然会用一个分数乘整数的倒数,算成:1/4 ×1/2= 1/8 ,当然也可能会正确计算出结果。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白:判断一个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通过科学地验证。

  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新知识的经验基础,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验证猜想,理解计算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题意,我把书中情境图改成具有生活气息的题目:有4张同样大的饼。每个小朋友吃 1/2 张,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

  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平均分的过程,并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理解计算的过程。反馈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清计算的思路,大部分学生会认为1张饼里有2个1/2 ,可以分给2个小朋友吃,4张饼就能分别8个小朋友吃,列式为:4÷1/2 =4×2=8(个)。但这个过程并不能使学生自然过渡到对倒数法解题的理解,也就是说,学生通过4÷1/2 =4×2=8(个)并不能理解4 ÷1/2可以用4×1/2的倒数来计算。这时我引进了通分法来计算:让学生观察示意图,理解4 ÷1/2 就是求4里面含有几个1/2。而4就是8/2 ,根据学生以前知识结构,学生易于知道 里有8个 ,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计算方法, 4÷ 1/2 = 8 ÷ 1/2 = 8; 追问:8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再次从计算的角度去思考:当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时,只需要用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的分子就能求出商。

  由于通分法计算遵从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被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理解,而倒数法的意义很难被学生理解,但它简洁的计算过程又是今后学习不可或缺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把两种计算方法同时渗透,力求使让通分法成为理解倒数法的基石。

  这个教学过程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体会“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

  3、大量练习,使用计算方法。

  数学的归纳过程不是把一个单一的数学现象,而是把一系列有相同特点的数学现象抽象成具有代表意义的符号特征,这就是建模过程。

  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知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过程,我先出示了两道变式题:每个小朋友吃 1/3 张、1/4 张饼,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让学生模仿前面的例题进行实际操作,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中加强学困生的辅导。

  由于前面几个除数的分子都是1,学生还不会去有意识地总结计算方法,仍会去想:只要看看一张饼里有几个这个分数,然后再用4去乘个数就行了。所以此时让学生归纳倒数法计算的方法还为时过早,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思维的束缚,真正从倒数的角度去观察和体会除数的变化,我又引进了变式题:每个小朋友吃2/3 张饼,可分给几个小朋友吃?

  这时学生通过画图不再能看出一张饼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吃了,引起学生认知经验的冲突。教师要求学生以合作的形式根据黑板上的板书去解答,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由于倒数法计算很难说清算理,反馈时学生大多会借用通分法来说明:4÷ 2/3 = 12/3 ÷2/3 = 6。根据教学目标对通分法运用的定位(是为了使学生相信倒数法计算结果是正确的。),此时一定要让学生再次进行尝试:你们能用倒数法进行计算吗?边计算边观察:什么在变?什么不变?让学生独立计算,如果他们把被除数变成了倒数,肯定与通分法计算的结果不同,这时会自行修正,并体会老师提出的问题:什么在变?什么不变?

  接着出示书中“画一画”的练习,以同桌合作的方式,再次让学生体会借用图形来理解计算的优势,认识数形结合对数学解题的'帮助,从而完成这三个教学目标。

  在大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然后用自己的话归纳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4、观察比较,选择计算方法。

  让学生观察用通分法与倒数法的计算过程,体会倒数法在计算中简洁优美。但让学生体会:如果觉得通分法更适合,也可以使用通分法进行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数学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允许他选择并不优化的方法,等知识水平有了进步再来运用其他更有利的方法进行学习。

  5、归纳总结,完善计算法则。

  通过前面多次的叙述和大量的计算,计算法则已是呼之欲出了,但学生的语言不够简洁扼要。这时我提出:看谁说的计算方法与数学家说的方法最接近?并说出前一部分:“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让学生接着完成后面的部分。最后出示书中的计算方法,并对学生的归纳总结提出鼓励性评价——太棒了,你们大多数都有数学家的天份。

  五、说板书:

  板书内容较多,从学生的猜测到验证过程,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提供了直观可靠的依据。

《分数除法》说课稿13

  教材分析: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这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37、38页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领域。是在学生已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应用题以及分数乘、除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的例1以人体生理常识为内容载体,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培养学生列方程解答比较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为今后用方程解答更复杂的应用题奠定基础,因此这部分知识在整个知识领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教材分别画出了线段图。其中小明的体重与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一条线段上表示,也比较容易理解;爸爸的体重与小明的体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理解难度稍大一些,需要画出两条线段加以表示。从中不难看出,教材在一道题里设置两个问题,并非简单重复,而是由易到难地提示这类数量关系的两种情况。用同一个问题情境把它们串联起来,比较自然,便于教学的展开与学生的理解。第38页的“做一做”,安排了一道与例1相仿的习题,同样包含涉及数量关系两种情况的两个问题,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第二单元“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已经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做乘法”。但小学生只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本单元“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话,需要逆向思考,即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角度去理解数量关系和算理。用方程解,只要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顺向思考,就能找到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所以教材中只给出了用方程解题的全过程,打破了老教材中“单位1”已知做乘法,单位“1”未知做除法的教学模式,对分数除法的教学更加突出用方程解,把新知转化成旧知,起到了化难为易的作用,这是学生认知上的一个飞跃,这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鉴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提高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通过对比,发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实际问题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有关数学信息予以选择、加工,进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准备:课件、尺子、纸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引入新课

  1、找出下面各题的单位“1”,并写出等量关系。

  (1)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10/11 。

  (2)已经行了的路程是全程的3/8 。

  (指名口答,师同时出示课件)

  2、爸爸体重75kg,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约占小明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多少千克的水分?

  ①学生独立完成,写出等量关系,并列式解答,师巡视。

  ②反馈:指名口头汇报,师板书解答过程。

  3、小结:刚才我们做的几道题目,就是第二单元学的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做乘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解决问题”的知识。(揭题板书)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水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那我们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

  2、分析:从医生的话中,她告诉了我们哪些数量关系呢?(指名说,师板书:成人体重×2/3 =成人体内水分的质量,儿童体重×4/5=儿童体内水分的质量)观察一下,这两个数量关系和刚才做的2道复习题,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地方?(复习题中求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用到了第2个数量关系:儿童体重× 4/5 =儿童体内水分的质量)

  思考:(1)小明的这句话中有几个条件?如果要求“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应该选择“我体内有28kg水分”与“我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这两个条件中的哪一个呢?为什么?(应先第一个条件,因为第二个条件中,爸爸的体重还是个未知数。)

  (2)现在已经知道了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要求小明的体重,还要用到医生说到的哪个数量关系呢?(指名答:儿童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

  (3)指名说出完整的数学问题,师出示纸黑板:“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接着,全班齐读。

  (4)条件已经找到了,我们一起来画图分析一下。(指名说,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接着指导学生看图。(小明的体重是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4份是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也就是4/5,而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是28kg,是个已知条件,这道题要求的是小明的体,打一个问号“?”。)

  (5)引导学生看图,说出等量关系:儿童的体重×4/5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板书),然后代入数据,就会发现儿童的体重是未知数。观察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儿童的体重是未知数,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会想到用方程解答。)接着,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师巡视指导

  (6)、比较例(1)和复习题2(2),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进行讨论交流)

  汇报:相同点:数量关系都是一样的。不同点:这两道题的已知数和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复习题中单位“1”是已知的,例1中单位“1”是未知的。(板书:单位“1”是未知数,用方程解答)

  (7)、小结:当单位“1”是未知数时,用方程解题,思路统一,便于理解,等以后我们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你会发现用方程解题是非常简便的。

  (1)思考:要求爸爸的体重,又要用到哪两个条件呢?(指名说)然后请学生说出完整的应用题,师出示纸黑板: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小明的体重约占爸爸的7/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我的体重是爸爸的7/15”这句话中,是把谁的体重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指名说,师边画图板书)

  (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接着把图画完整。(指名一人上台画,其他人在本子上画)

  (4)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然后指名上台板演,全班讲评。

  (5)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第一个等量关系:成人的体重×2/3 =成人体内水分的质量,其实是个多余的条件,解决这2题时根本用不上。但是你可以根据这个条件,提出什么问题呢?(成人体内水分的质量是多少千克?)接着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口答,师板书。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完成第38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利用展台汇报,重点说说两题的数量关系及画图时应注意什么?接着全班评价。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指名说)

  教师小结:做应用题时,分析数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单位“1”是未知数,可以用方程来解答。

  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也是本册的重点、难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学习乐趣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复习环节,我出了2道练习题,第1题先让学生找单位“1”,再写出数量关系。第2题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体重与体内水分质量的应用题,写出数量关系后,再殘解答。以此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二、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让学生通读题目、细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重要词句,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到数量关系。

  教学中,我力争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竟是初学者,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种水平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学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为学生节约许多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注重新旧知识联系,让学生感到新知不新

  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2次将复习题与例题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例1与复习题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只是这两道题的已知数和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复习题中单位“1”是已知的,例1中单位“1”是未知的。而通过画图分析,写出数量关系,代入,学生发现单位“1”是未知数,就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方程来解答,思路统一,学生理解起来非常简单,不会觉得做应用题很难。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一些个性化的思维成果,我们应当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将思路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示。

《分数除法》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七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及上一单元数的整除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基本性质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等知识打基础。本课时内容,教材安排了例1、例2两个例题,以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安排了5道练习题(可说说各题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初步地应用这个关系进行相应的除法计算,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课时内容是学生进行除法计算中,商从整数向分数拓展的转折点。(说教材的前后联系、地位作用)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方面确定了以下三点:

  1、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并掌握这个关系。

  2、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基本的除法计算,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3、培养学生的发现归纳的探究能力以及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我认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课堂作业题纸。

  二、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时的教学以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等分除法的意义为基点,以直观图(数形结合)为手段,在学生对两个例题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这个关系的掌握,发展学生的计算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可以出示分数,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说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这里复习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主要目的是为下面的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作了知识上铺垫准备。数学学习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学习。本环节的复习可以起到唤起记忆,思维定向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发现关系。

  本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环节的教学

  我设计了以下五步来完成。

  第一步

  设计了一个准备题“把6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说出列式的依据——总米数÷段数=每段米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这个数量关系也是本课中两个例题的列式依据),搭起解题的框架,以实现解法迁移。

  第二步

  是教学例1(1),通过改题出示例1(1)“把1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要求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并说出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比较上两题的异同,得出除法计算的结果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下,可以用分数来表示,通过画图使学生1米的3(1)就是3(1)米即1÷3=3(1)(米)。然后追问:如果把1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7段、10段,每段长多少米?这里使学生认识到1÷m=m(1),初步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第三步

  再改题出示例1⑵“把2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要求学生尝试列式计算,请学生动手画一画,想一想你可以怎样来说明这个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并能让同学确信、理解。这里是本课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可以应

  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借助线段图,画一画,移一移,比一比,使学生理解2米的3(1),有2个3(1)米,就是3(2)米,即2÷3=3(2)(米)

  第四步

  是教学例2“把3块蛋糕平均切成4份,每份是多少块?”,可以通过学具折剪,移拼展示,力求直观形象,使学生理解3块的4(1),有3个4(1)块,就是4(3)块,即3÷4=4(3)(块)。

  第五步

  是引导发现,得出关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板书,相一想刚才的学习内容,可以组织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讨论。从而得出并完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以上设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得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前面两例的教学其实是为发现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积累表象,准备素材。所以前面两例的教学不要消耗过多的.时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也要适当的调控。发现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体现多向互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素养的培养形成需要通过练习,通过对所学新知的应用,才能内化和掌握。巩固练习的设计要遵循准对性、层次性、开放性、趣味性、综合性等要求。本课的巩固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是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一组除法算式的商。

  第二层次是让学生填空。如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不能为零。()÷()=。这里是直接巩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第三层次是让学生列式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可以出示例如:

  ①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3分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

  ②小华15分钟走2千米,他平均每分钟走多少千米?(用分数表示)

  ③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7段,每段长多少米?(用分数表示)

  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要求:比较本题两问的区别,明确第一问是根据“总米数÷段数”得到每段数,即3÷7=7(3)米,所求结果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是带单位名称的;第二问是把全长看作单位“1”,把单位“1”7等份中取1份,即1÷7=7(1),所求结果表示部分与总数的分数关系,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来思考,结果不带单位名称。通过本题使学生辨析清楚分数表示具体数量、表示份数关系的两种意义。)

  以怎样来说明这个计算结果是正确的,并能让同学确信、理解。这里是本课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可以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充分借助线段图,画一画,移一移,比一比,使学生理解2米的3(1),有2个3(1)米,就是3(2)米,即2÷3=3(2)(米)

《分数除法》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是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内容。

  在学生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分数、体验分数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读写一些简单分数的基础上,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再次认识分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重视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一节课起引领作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三、教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发现、归纳等教学方法。在探索知识本质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指导、点拔,帮助学生完成探索知识的过程。

  四、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引出新知。课件播放“分饼”情境,学生观察说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和用分数表示每人分得的块数。这个环节承接了上一节课学生熟悉的分饼情境,引出“除法”与“分数”这两个教学内容的主角。

  2、探究发现,归纳认知。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时教师及时将学生分饼的思维顺向发展,快速练习:

  (1)、把a块饼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块?

  (2)、把a块饼平均分成b份,每份是多少块?

  学生先写出除法算式,再用分数表示结果,教师板书:

  1÷2 =1/2块

  9÷4=9/4块

  a÷8=a/8块

  a÷b=a/b块

  通过这个练习完成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渡,为充分发现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创造条件。

  2、归纳认知,明确关系。

  (1)、学生观察思考:分数和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2)、汇报发现。

  板书:被除数÷ 除数=被除数/ 除数

  (3)、引导思考: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那在分数中应该有怎样的规定呢?

  学生讨论得出:分母不能为0。

  板书:(除数不为0)。

  3、尝试用字母表示。

  4、及时练习。

  2÷3= 8÷7= 16÷5= 10÷12=

  5/6 = ()÷() 13/15= ()÷( )

  12/7= ()÷() 100/6 = ()÷( ) ……

  (二)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呢?怎样把 2 化成假分数?

  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师出示温馨提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2、检测合作学习效果。

  3、师做针对性点评。

  4、及时练习。

  课本40页第2题。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并采取边学边练的形式,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三、全课小结,学生谈收获。学生总结出本课的知识点,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

  板书设计:板书是一节课的缩影,我的板书就是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进行设计的。

【《分数除法》说课稿】相关文章:

《分数与除法》说课稿06-22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课稿05-15

关于分数除法说课稿12-19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课稿01-12

《分数除法》说课稿(15篇)12-06

《分数除法》说课稿汇编15篇12-22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01-23

《分数与除法》教案04-03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6-08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