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说课稿

时间:2022-08-04 17:59:4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三味书屋》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味书屋》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味书屋》说课稿

《三味书屋》说课稿1

  【教学重点】

  学习重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3、理解结尾的话。

  4、理解行文中叙述口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学习方法】

  朗读法、感悟、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探究与练习。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回忆鲁迅的作品《一面》,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学习文章结构

  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⑴ 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⑵ 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⑶ 过渡段:第9自然段。

  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四、学习景物描写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⑴ 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⑵ 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⑶ 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⑶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五、学习民间故事和冬天的百草园

  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

  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

  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

  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

  5、捕鸟。

  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六、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百草园里,作者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是学校生活。三味书屋直接写了学校生活。试预习三味书屋部分,分别找出两部分中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并加以对比,结合完成文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体会文章对三味书屋环境和先生的描写。

  2、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二、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5、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6、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7、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8、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9、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

  三、小结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自主检测。

  第三课时

  一、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二、订正作业

  三、自主检测上的课外练习

  要求:当堂练习,集体评讲。

  四、积累

  鲁迅先生刻早字的故事。

  五、作业

  你知道鲁迅先生的经历吗,请同学们查找课外资料,写一篇介绍鲁迅先生的练笔,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介绍。

《三味书屋》说课稿2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黑龙江省鸡西市田家炳中学,我叫杨德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课多媒体只是起到凸显重点、穿针引线的作用,没有特别之处,所以略去不说。下面我将从设计、过程、反思、效果四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方面:说设计

  教学目标确定为:走进文本,习得技巧,学以致用。

  教学效果预期是:读懂、学会、实践。

  其中,读懂,是铺垫和蓄势;学会,是重点和关键;实践,是难点和亮点。

  据此,设计三个课堂活动,分别是内容理解、语段赏析和当堂随笔。

  课堂活动一,内容理解。完成填空:“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那里有 。”(这句话作为本课的板书。)

  课堂活动二,语段赏析。赏析四个语段。

  语段一:第二段全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到“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语段二:第二段前半部分(“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到“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语段三:第七段后半部分(“扫开一块雪”到“便罩住了”)。

  语段四:第九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课堂活动三,当堂随笔。给出第一句:“打开我的童年之窗,那里有……”

  第二方面:说过程

  三个课堂活动加上教师导入和教师总结,本课教学过程共有五个步骤。

  教学步骤一:教师导入。

  鲁迅先生有两句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堪称先生人格的写照。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想到他的敢于斗争和甘于奉献。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探索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吧。

  教学步骤二:内容理解。

  出示填空:“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那里有 ”。

  教师板书。学生自读课文,在文章中做圈点勾画,提炼关键词。师生交流互动,完成对内容的理解。

  教师板块小结: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我们发现,那里的风景很美丽、很精彩。鲁迅先生的童年,因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而精彩,因为有玩耍的场所空间而精彩,因为有传说故事而精彩,因为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爱好而精彩,因为有幻想有期待而精彩,等等。

  我们如果也想把原本精彩的.生活传达得同样精彩的话,就要向鲁迅先生学一学语言表达的技巧。

  教学步骤三:语段赏析。

  朗读第二段。采用男女生分工法,男生找事物,女生找特征,勾画关键词,体会抓住特征描写事物的方法。

  齐读第二段开头部分。学用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描写童年趣事。

  教师示范:“不必说爬山、摘花、采蘑菇,也不必说蹚河、兜鱼、打水漂,单是冬季冰雪活动,就有无限趣味。”

  齐读第七段后半部分。学习用一系列动词描写某项活动。

  教师示范:“听到下课铃声,我们就冲到冰滑梯前,拽过纸壳往屁股下一垫,抬起双脚,后面的小伙伴一推,就飞也似地冲了下去。”

  齐读第九段。学用句式“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表述内心情感。

  教师示范:“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朋友总是那样少。也许是因为我不会讲笑话吧,也许是因为我没有什么爱好特长吧,也许是因为我沉默的表情吓退了他们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永远这样形只影单下去了。”

  教师板块小结:打开鲁迅先生的童年之窗,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学习到了语言表达的技巧。接下来,让我们打开自己的童年之窗,看一看那里有怎样的风景。

  教学步骤四:当堂随笔。

  用“打开我的童年之窗,那里有……”作为语段开头,写一写童年的经历、趣事或内心情感。可以借鉴以上四个语段的表达技巧。

  学生读随笔,教师做点评。

  教学步骤五:教师总结。

  本节课,我们依次打开了很多扇窗:童年的,心灵的;鲁迅先生的,我们自己的。打开童年之窗,我们领略了不同的风景。好好珍惜过去,好好把握现在。那样,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处风景,都会这般美好!

  第三方面:说反思

  这节课,我有四点比较满意的地方。

  有一条比较清晰的教学线索。用比喻句“打开童年之窗”作为教学线索贯穿始终。

  有两个比较有效的主问题。内容理解部分,提供一个空;当堂随笔部分,给出一句话。虽然简单,但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自由空间。某种程度上,自由,意味着有效。

  有三个比较简约的教学板块活动。即,内容理解,语段赏析和当堂随笔。简约,并不是简单。摆脱开细碎教学环节的束缚,师生可以基于文本、基于主题更充分、更真实地交流、对话。

  有四个比较灵活的语段学用。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通过学习课文,习得语言表达上的技巧方法,这是语文课的应有之义。

  这节课,也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

  也许是因为我平时对基础知识不够重视吧,也许是因为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吧,也许是因为我的基本功不过硬或粗心大意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要在字词基础、预习指导、课件细节、硬笔书法上好好加油了!

  第四方面:说效果

  本课教学效果预期是:读懂,学会,实践。

  不必说三个教学活动的一线串珠,也不必说课文内容理解的化繁为简,单是教师随笔示范和学生当堂随笔,就做到了“学以致用”和“我手写我心”。

  可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已经达成,效果预期已经实现。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三味书屋》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单元要求与课文特点,我给本课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记鲁迅先生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学习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习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教学难点:

  对主题的理解,对学习和生活的正确认识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写景往往比较概括,不够具体,条理不够清楚,原因就是观察不够仔细,没有掌握观察的'方法。针对这一实际,本课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观察、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三、说教学法

  (一)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本课我主要采用了诵读法和设疑讨论法来巩固加强学生的诵读水平,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积极讨论。

  (二)说学法

  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的学法指导:

  1、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通过听读,朗读,整体把握课文。

  3、深入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4、小结交流,拓展延伸。

  四、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为丰富,我将用两个课时讲授,下面我来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激趣导入

  我主要采取创设情境,谈话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童年的时候都喜欢什么游戏,有什么难忘的趣事吗?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回答)“同学们的童年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想知道鲁迅先生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谁能告诉大家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从…到…”,我们可以知道文章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全文后说一说百草园生活的三味书屋生活各自的特点。(让学生明确百草园生活特点: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特点: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说一说你最喜欢哪部分,为什么。

  (三)品词析句,合作探究

  1、朗读第1到8自然段,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①作者是如何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作者从句式、描写的范围、对象、不同的观察的角度,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百草园的景物。)

  ②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文章第三自然段“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从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过渡到百草园传说中去。)

  ③百草园的传说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

  (讨论归纳:其一传说符合儿童的好奇冒险心理,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这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导儿童去了解它;其三,百草园的丰富生活和美女蛇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④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七自然段,找出冬天捕鸟所用的动词,分析这些词汇的妙处。

  (明确: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系列的动词,清晰明确地描写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2、解决以上问题后,我将对全篇进行小结,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

  3、布置作业:学习课文写景的手法,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

  五、板书设计

  根据力求简洁,突出重点的板书要求,本课板书设计如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百草园生活:自由

  快乐

  无限趣味

  三味书屋:单调枯燥

  乏味

  受束缚

  写景:抓特点

  多角度

  按顺序

《三味书屋》说课稿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百草园的传说,用成人的眼光看来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而儿童是喜欢听故事的,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又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将本文《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优美迷任,又蕴涵哲理,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根据单元要求与课文教材特点,我确定以下三大目标:

  ⑴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⑵能力目标: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⑶情感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本册、本单元的的第一篇课文。在上学期的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单元语课文特点,因此要把指导学生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与掌握学习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将美好的童年生活内容与情趣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与针对性的探讨,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为了符合新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顺应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关键,将奠定整册课文学习的基调。所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引导,让学生达到思维兴奋点从而产生乐学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因此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在“备学生”上下了功夫。

  1、充分预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来预习朗读课文,梳理生字词与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熟悉课文。通过课后练习一至三的问题提示自学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的学习打好基础。这个工作也是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联系自我,激活学习兴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用成人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通过联系学生平时生活中的游戏与娱乐,利用此处切入点,将学生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内容这一新知上,利用平时生活的趣味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发挥示范、竞争作用,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处在这个年龄段,比较好胜,通过开展:预习谁最好、资料收集谁最多、朗读谁最棒、研究谁最深、活动谁最积极等,选出学习上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通过榜样带领全体来更好的学习。同时在示范性上,教师也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等,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学生、教师的示范,通过竞争比赛,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形成学习的动力。

  4、自主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团结互助协作,减轻学习压力。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过程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进的过程,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在学生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在突破本课教学难点与关键性的语句、内容理解的处理上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也符合学生的学习的实际能力与学情,也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5、创设情境,鼓励发挥,营造气氛。

  学生在轻松愉悦、活跃自主的氛围中学习,更能掌握知识,通过课件、音乐、图画、影视、讨论、探究等手段学懂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一环一环的过渡与小结,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什么疑问”,既明确了学习重点,又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考、寻疑、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再次推向高潮。将学生直接引入自我感悟与学习的氛围中,达到全身心的投入,达到忘我境界。

  6、以疑为主线,教方法、养习惯。

  以疑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散文的方法,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语文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读然后寻疑,解疑,再寻疑,培养良好的探究心理。同时学习散文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神”――主旨,然后掌握“形”――内容的构成,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批批划划圈圈点点中养成学习习惯。

  三、说教法

  虽说教无定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是有一定的、主要教学模式或方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特点与重点,我决定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该方法教学时先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收集作者资料与平时趣味游戏资料――情景激趣DDDD讲究激励性,初读感悟了解DDDD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DDDD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DDDD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DDDD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DDDD鉴赏性,重点熟读成诵―DDDD活动感悟、积累延伸。

  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学习”,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激励法、设疑探究法等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自主探究性”的学,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设疑能力、创新精神。

  四、说学法

  学习散文的基本方法是读――抓关键,学习散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抓关键,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重点语段,让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等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寻疑、品味、成诵等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在分析课文与语段时,学会在读的基础上,自我先思考抓关键性的语句,采用划一划、圈一圈、点一点等方法,理解内容,在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突破重点。

  五、说教学过程

  1、预习铺垫、打好基础

  本层次是实际课堂教学的前奏,通过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来预习课文,梳理生字词与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熟悉课文。通过课后练习一至三的问题提示自学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这个工作也是为了更好的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景和联系生活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在活泼的音乐、背景动画中说说自己以前与现在平时喜欢的活动与游戏的趣闻,在看看课文作者童年的生活,将生活与新知学习内容相结合,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3、初读,整体感悟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初读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或录音的范读,在自己初步读,从而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初步疑问,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探究奠定基础。

  4、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对重点语段,在老师的引导下,先提出问题,在握思考,再合作探究,在汇报合作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交流辩论、达成一致,既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说、辨、析等能力,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5、创设情境,品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对重点语段,如:百草园趣味景物的描写与捕鸟段落,进行品读。通过抓关键性的语句、字词,如百草园趣味景物的描写段落,先抓过渡句,再抓动物与静物,依照一定的顺序,再读一读、品一品语言。而捕鸟一段可以抓抓动词,来读一读、品一品,最后能够品读成诵。在读的过程中配上音乐与画面,营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诵读的空间与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促进了品读效果,积累了语言。

  6、活动感悟、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活动反和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重点。同时,通过到学校的墙根处或操场等地,也找一找趣味;通过再玩玩丢手帕、跳皮筋等忆一忆趣味等,更加体味文章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与成长,感悟童年生活的趣味。推荐鲁迅相关的文章,如《朝花夕拾》其他的文章,或鲁迅经典性的文章阅读。同时推荐关于童年趣味的文章书籍,让学生去阅读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板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对比

  乐园――――――无味

  向往自由快乐生活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惜缘

《三味书屋》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我对课堂教学的构思:

  一、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0多岁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童年生活的恋歌。

  教材内容:作者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较,告诉我们什么叫童心?童心就是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含蓄的表达了时代在变,童心不变的哲理。

  教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升入初中首次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内容丰富,部分含蓄难懂,同时从初一学生认知心理出发,决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生字、新词基础上抓住事物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质疑、讨论、问题的习惯和方法;3、性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守护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纯美童心。

  教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百草园、三味书屋的景物、人物描写。难点: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度。

  二、说教法

  1、方法:朗读:启发

  2、依据:朗读: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逐渐熟悉课文内容:逐渐产生共鸣;逐渐接近教学目标。启发: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归纳解决问题;能产生时代在变,童心不变,童心共鸣的教学效果。

  3、教具:录音机,配乐朗诵,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1、读:粗读全文,精读重点语段,细读关键词句,在读中体味作者情歌;在读中探究、享受童年成长的乐趣。

  2、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生活。

  细细品味“百草园”、“三味书屋”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用恰当的顺序,精读的词句,挖掘生活情趣,表情达意,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深层写作做准备。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教时:分三步:

  第一步预习:解决字、词、句。

  解题:解决文学常识。

  第二步读:熟悉课文,产生共鸣。

  第三步重点:引导学生品味“百草园”。

  (板书三个方面内容)

  醉人的自然景观:(新)

  从百草园迷人的历史传说:(奇)欢乐乐人的雪地捕鸟:(趣)有趣

  第二教时:分三步

  第一步1、巩固新知:听写词语。

  2、读课文,拾取感性线索。

  第二步重点:引导学生品味“三味书屋”

  (板书五个方面内容)

  陈设单调

  先生博学

  到三味书屋读书枯燥枯燥无味

  园中自由

  画画珍惜

  第三步迁移:让学生讨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对比:“百草园”快乐,“三味书屋”枯燥。

  关系衬托:“百草园”有趣,“三味书屋”无味。

  和谐:“百草园”热爱,“三味书屋”追求。

  “关系”的选择,“情感”表现,教者不必主观归纳。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生活体验有不同的选择,对作者的感情也有不同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百草园”一部分是“三味书屋”,板书浓缩概括的表现了主题思想,即“百草园”快乐生活与“三味书屋”枯燥生活,含蓄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束缚。

  板书在授课中同时进行,具有形象美。

《三味书屋》说课稿6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恋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不满。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二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方面:

  学习作者在描写时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能力方面:

  观察能力: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及描写的方法。

  写作能力:指导习作《美丽的邢中校园》,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篇课文,不像镜子那样,只是原封不动的把原物照下来,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让学生学习习作《这里有我的欢乐》,而后与20年代作者的欢乐比较。在今昔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精练、隽永。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学习作者的语言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观察。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导学生观察,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的素材,把所学的方法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学会“开车”》

  在本课中,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写生活感受《这里有我的欢乐》,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握教学重点。一则学习作者的语言,二则传授观察方法,三则练习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练,以便巩固。

  教学程序 :

  (一)、本课教学的整堂安排

  根据课文内容和讲练结合的原则,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即:第一环节:讲授新知,大约用30分钟;第二环节:练习巩固,大约用15分钟。

  (二)、第一环节的具体安排

  导入新课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我采用练习式导入法。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一篇100字的小《这里有我的欢乐》。教师批阅以后,选出两篇短文:一篇较好的,一篇较差的。一开始上课,先投影两篇文字,评析其词语的运用。肯定好的.,同时也要指出不足。同时指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景物的仔细观察;准确的语言运用;练习写作《美丽的邢中校园》。

  教授新知 :

  (1)、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8段,并思考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记叙了哪三个令作者难以忘怀的内容。

  明确: 景物(美好)

  百草园 故事(神奇) 乐园

  捕鸟(有趣)

  (2)、重点研读第二段,放录音。

  学生思考:课文写了百草园的哪些美好的景物?它们各抓住了静物的动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一组词语就写出了十五种景物。写静物,作者分别抓住了形态和色彩。写动物,则分别抓住形态、声音和动态;另外抓住动作写出四件趣事。

  (3)、学生齐读第七段,以捕鸟为例,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抓住关键的词语(特别是动词)。

  扫开、露出、撒、系、牵、看、拉、罩

  小结: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观察需要从事物的形、色、声、态等几个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细,然后才能把这些感觉具体的写到里。

  概括起来说: 观察:看仔细

  描写:写具体

  (三)、练习运用

  指导写作:《美丽的邢中校园》

  A、写作手法采用“移步换景”法。

  B、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美丽”。

  C、注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描写抒情等表达手法的运用。

  这既是本课的结尾,又是本课的高潮。它使学生从课堂的理论学习,走到实践观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整堂教学紧紧教学目标展开,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力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学以致用”.

《三味书屋》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

  《百草园》是初中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观察、反映生活——景和物)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要求学生懂得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周围景物的习惯,逐步提高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能力。《百草园》是该单元中第一篇课文,起着引导学生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反映身边景物的兴趣的重任。课文节选自鲁迅的现代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通过描写景物和叙写童年趣事来反映童年的“乐”园,表现了童年鲁迅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感情。体现了鲁迅广泛的生活兴趣和聪明才智。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知目标: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意义。(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景物的能力;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形象、有序的描写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儿童情趣,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儿童情趣。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主要写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在百草园中的有趣活动。课文显著的特点是: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细致,能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对这些特点的描写角度不同,很注意顺序安排,且描写具体;选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我把课文描写百草园景物描写细致、形象、有序,用词准确定为教学的重点。把对“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以及最后一段中“我”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完全是从儿童的眼光、儿童的口吻和儿童的心理出发来写的。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同志说得好:“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而且写景细致、有序,极为形象传神。为此,在课文讲读教学中,可采用读文品句赏析、读文表演等方法进行教学。

  “观察欣赏花鸟虫草之乐”部分课文,作者采用一定的写作顺序,着力从色彩、形状、声音、滋味等方面人手进行细致地描写,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表现了百草园趣味所在。在读文中品句赏析能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意会百草园“春”、“夏”、“秋”之乐。

  “雪地捕鸟”的过程运用了一连串动词,这些动词都很普通,但又十分准确、传神地展现了雪地捕鸟全过程,突出了冬天百草园玩的乐趣。教学中可请学生上来表演一下捕鸟的过程,屏幕上预先播放“雪地捕鸟”的插图,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对照“图”文,进行评论。采用这种教法,既能激发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加深印象。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根据课文特点,拟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训练,从重点段人手,指导学生背诵。引导学生以孩子独有的纯真的心理和幼稚的看法去发现、去探究、去体验课文内容。启发引导“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在文中的作用,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使学生在朗读时跟作者站在同一角度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盎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了解背景。设计话题由讲述童年趣事导入,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简要介绍《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到了中年才来回忆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更能滋长热爱自然的.情趣,有助于作者对“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和“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去”的恐惧心情的理解。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朗读全文寻找中心句“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课文的思路和结构,即文章从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乐趣和冬天百草园的乐趣两方面展开。

  3.读文品句,突破重点。这一教学环节,是为课文第二段描写百草园景物部分这个教学重点而设计的。通过带着问题读文(听录音)、讨论,品句背诵明确:本段写景的合理顺序,用形象传神的词语来描写百草园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滋味等突出百草园“无限乐趣”,使学生感受少年鲁迅热爱自然,喜欢探索,爱好自由的性格和情趣。

  4.读文表演,加深印象。百草园的春夏秋三季景色迷人,乐趣无穷。冬季比较无味,大雪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趣味。课文中“雪地捕鸟”片断写得绘声绘色,十分精彩,用词极为准确。在屏幕上显示捕鸟“插图”,请学生上台来表演捕鸟的过程。通过几名学生的不断补充,让学生掌握捕鸟的动作,体会用词的准确。

  5.解读语言,体会情感。文章最后一段话是文章难点之一,通过对下面具体的语言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我”被迫离开百草园时的复杂情感。

  (1)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2)两个“Ade”一词的运用,德语中专门指儿童分别时所用。(3)“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一句中所运用的拟人的修辞。

  6.小结拓展。理解课文内容,紧扣“乐园”写出无限乐趣来表达中心思想;在写作知识上,作者细致、有序、动人的景物描写得益于细心观察和精心选用词语。引导学生平时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结合课文,指导观察方法

《三味书屋》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册教材中的课文,仍然采用文体与内容兼顾的模式来划分单元。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童年趣事”,文体为记叙文,这与同属记叙文的第一单元相得益彰。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把握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反映童年的生活,有的是作家回忆自己的童年,有的是作家描写眼中看到的他人的童年。五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含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回味无穷。

  本单元在整册教材中属重点单元。课程标准对于这一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不同情感,感受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部集子收录的都是他回忆青少年生活的文章,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切具体。因此要引导学生不仅能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空间,更能理解这个丰富的精神空间。本篇课文共设计三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探究“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找出“百草园”中纷繁多样的美景;能发现景物描写中选景、选词、选事的特点,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并学习一定的景物描写赏析技能。

  过程与方法: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对比阅读,发现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并体会其中饱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这与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相映成趣。初一学生对“童年”这类话题有很强的体验和迁移的`能力,通过阅读课文,容易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就本课时的内容来说,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散文。与它们不同的是,本文在写景时遣词造句十分精妙,同时,选取的景物均能投射出作者的生活经历。我所面对的初一学生,喜欢好玩、感性、形象的文本。但对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仅停留在表层的感受上,从能知道景物“写的美”上升到深入思考景物“为何美”成为学生景物描写阅读中的瓶颈。

  三、教学模式

  本课时的教学模式为语文阅读课文新授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共分以下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用一段导语开门见山,触及重点。同时进行比较联系,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课文中的鲁迅形象,对新授内容产生兴趣,并对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有所了解。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诵读、品读,使学生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这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以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通过教师设问质疑,学生讨论探究、思考作答、分享矫正,教师梳理提炼,达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民主与合作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总结内容,当堂练习

  在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后,我会用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结合板书内容,对教学重点做一个总结回顾。然后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将事先挑选的一段阅读素材呈现到学生面前,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当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技能。

  四、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课题(1分钟)

  我会以这样一段话来导入:鲁迅先生一向以“横眉冷对”的形象示人。但每个人都有他的童年。童年就像珍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白云蓝天。鲁迅先生的童年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童年眷恋的“百草园”,来看一看那里会有一番怎样的景色。

  设计意图:从鲁迅的固有形象入手,引起学生对鲁迅童年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步感知(4分钟)

  我会让学生诵读描写“百草园”的段落,并找出作者在“百草园”中写了哪些景物,概括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百草园”?

  通过诵读、品读、思考,学生得以明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十多种景物,有优美的植物和奇异的小动物,完全是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景物之多,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含英咀华(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对比阅读周作人写的《鲁迅的故家》节选,来看一看同样是写“百草园”,选取的景物也是相同的,两者有何不同,从而感受作者遣词造句中饱含的深情。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周作人描写园中景物时像一个科学家一样进行考证和辨析。而鲁迅更像一位画家,不仅使用了具有鲜艳色彩的形容词,还使用了如素描技法一样的表示情态的词,以及生动传神的动词。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生命,有着亮丽的色彩和丰富的情态。另外,鲁迅在写景时还使用了很多看似微小,实则意蕴丰富的关联词,可见园中还有无限丰富而蓬勃的生命正呼之欲出,它们让“百草园”成为了一个生命磁场。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四)有我之景(15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仍然是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感受作者景中记事所饱含的深情。

  我会先提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百草园”中写了如此多的景物,这些景物中有哪些在后文中又一次被提到了?

  学生通过查找能发现一些景物在第九自然段中又被提到了。

  于是,我会让学生结合这一发现,对比阅读朱自清的《春》,讨论“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在写作立场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得以明确:《春》里的景物与作者的回忆无关,没有作者亲自的参与,只是被观察和欣赏的对象,而“百草园”中描写的所有景物都与作者的经历紧密相关,并打上了作者的生活印记。与其说作者在描写园中的景物,不如说在细数自己在园中的往事,每一处风景都是一段经历,“百草园”是作者的回忆城堡。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写景时作者立场的不同,体会本文饱含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2分钟)

  一座在成人眼中早已荒废的花园,通过鲁迅先生的选景、选词、选事的景物描写,变成了一个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童话世界”、成为了张扬无限力量与美好的“生命磁场”,更是浸透作者生命体验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世界中,心灵、感官、行动都不受任何约束,“百草园”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王国。鲁迅先生是在人生低谷时期写下了此文,暮色苍茫中,他怀着一片温情采撷着带露的朝花,走进了儿时那片自由的乐土,为现实中伤痕累累、精疲力尽的身心找寻到慰藉。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提升主题。

  (六)阅读训练(8分钟)

  在这一部分中,我会让学生欣赏一段女作家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景物描写,运用这节课上所学的方法,当堂点评。之所以选择这部作品,是因为它和本篇课文一样,也是一部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在写法上也有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尝试应用。并将其作为课后练习,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五、板书设计

  本堂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晰地表现出赏析“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三种途径和分别表现出的思想内涵,以及写作特点。

  六、课堂评价

  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要使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堂课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一是在新授过程中,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并总结百草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二是在当堂和课后练习中,通过品读课外语段,巩固所学的景物描写赏析策略。

  七、资源开发

  本课时所开发的课程资源有周作人所写的散文《鲁迅的故家》节选,朱自清的散文《春》节选,以及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前两个资源是在体会“百草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时,作为比较阅读材料引入的。第三个资源是作为课堂评价素材引入的。三个资源的设计意图和目的在前面教学设计中已经说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三味书屋》说课稿9

  一、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童年趣事。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不仅能够体会作家笔下各种童年的酸甜苦辣,引起学生的共鸣,本文作为这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起着引导学生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反映身边景物的兴趣,本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熟教育的若干侧面。

  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识目标: 识记本课生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课文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儿童情趣。

  教学重点 难点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童年的乐趣集中在百草园里,百草园主要是景物的细致描绘,所以我把课文描写百草园确定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百草园的思想感情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

  1、朗读法

  通过接力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咀嚼,感受课文的内涵。

  2、 启发问答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问,以促进学生主体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出,引导学生一步步研读课文,思考释疑,逐步达标。

  3、 圈点法

  让学生点出景物描写的词语,感受语言用词的形象。

  4、 综合训练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以综合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析为目的,采用不断质疑,不断训练读写,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着重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发现,去探索,关键在第二自然段和捕鸟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走入作者的生活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盎然。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 设计让学生说自己童年的乐园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介绍鲁迅

  3、感知课文 为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接力朗读,一个接一个各读一段。这一步环节的朗读目的是了解熟悉课文,字词正音。

  ① 从课文标题看作者写了哪两个地方? 那我们刚说的作者的乐园在哪?

  ②作者“我”的乐趣表现在哪里?(读百草园部分)

  ③哪件事觉得最乐,为什么?

  ④这乐按什么顺序写、写了哪些景物?

  ⑤这部分除了写乐还写了什么?这是属记叙中的插叙,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

  3、小结拓展

  ①那你们现在的乐园在哪儿呢?与鲁迅先生的相比谁最乐。(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理解文章主要 内容 挖掘主题

  板书

  乐景

  乐园 乐闻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 乐事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三味书屋》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表示不满。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教学本课的步骤分为七个方面:教材、学情、模式、设计、板书、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的教材里,整个初中鲁迅的文章总共有九篇,它包含了散文、散文诗、小说、杂文。虽然中考时直接的考点不多,但是重要的考点基本上是以他的文章为蓝本。所以要想让学生具备中考的应考能力,鲁迅的文章是不容忽视的。

  1、课时安排:三课时

  (1)第一课时:好文初采风。在这一节课主要解决文学常识、生字词、内容结构。

  (2)第二课时:玩转百草园。在这一节课主要解剖作者在百草园的童年之乐。

  (3)第三课时:探秘三味书屋。在这一节课主要领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玩转百草园的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2)体会写景的方法。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4)体会少年鲁迅的童真童趣,感受他热爱自然、自由的感情。

  (二)说学情

  1、作品认识方面

  由于小学时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及《少年闰土》,所以学生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学他的文章也不是太难的事情。

  2、对写景方面的积累

  文章的第二段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展现百草园给我带来的'乐趣,在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过朱自清先生的《春》,所以他们对于写景的角度是不陌生的。

  3、学生心理方面

  迷恋大自然,好奇神秘传说,渴望自由,也是现在学生的特点,他们与少年鲁迅有着相同的地方,所以学习起来完全能体会到“乐园”的实际意义。

  (三)说模式

  1、设计教学模式有六个板块:激趣导入、确定目标、整体感知、研读品析、练习反馈、拓展延伸。

  2、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中提出的教学目标要关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的要求。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到语文与生活相联系。

  (四)说设计

  1、激趣导入:用音乐伴奏来进行听觉感染,用图片欣赏来达到视觉吸引的目的。

  2、确定目标:小组讨论写景的内容、优美的语言、文章的结构、表达的情感,教师作概括性的点拨。

  3、整体感知:快速回顾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为研读百草园做铺垫。

  4、研读品析

  (1)春夏秋的百草园:多钟感官写美景,层次井然写美景,重点句式说最爱。

  (2)神秘的百草园:美女蛇的故事。

  (3)冬天的百草园:利用设想、对照、游戏再现雪地捕鸟的过程。

  5、练习反馈:利用“成长中印象深刻之景色”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6、拓展延伸:利用《春》进行写景方法的延伸,利用《思,在百草园》进行题材延伸。

  设计意图:以学定教,在了解学生的认识和需要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五)说板书

  根据百草园的文眼“乐园”设计板书。

  (六)说评价

  学生的评价一般来说分为三部分:自我评价,群体评价,教师评价。正确的评价也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七)课程资源开发

  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利用课内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使教学目标完成的更出色。

《三味书屋》说课稿11

  大家好,我这一次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大家说课。

  1. 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

  (1)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觉得开心吗?小时候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之类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此讨论预期的效果为热烈,自由,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 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学生会回答说是因为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教师闻言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下面画上下划线。那么教师可以接着提问:那这两个地方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呀?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地方呢?为什么?鲁迅先生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说捉蟋蟀,听鬼故事等等,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呢?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吗?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 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 朗读法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好处怎样强调都不过分。一是可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二是一边缓缓阅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宋代的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需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过程不是老师要告诉学生要学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要学什么。这样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 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B. 我们常说:语文教育的两个指向性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掌握适应社会工作和生存的技能性目标和寻找到自身灵魂安放地的精神性目标。让受教育者在文学作品中窥视灵魂,从文学作品中体验人生,从文学作品中丰富情感。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三味书屋》说课稿12

  [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

  [说目标]

  1.知识能力:掌握生字词;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

  2.过程方法:理解课文描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

  [重点]

  理解本文写景的方法;

  [难点]

  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

  点拨法、朗读法、讨论法、交流法。

  [学法]

  1、圈点批注。

  2、诵读法。

  3、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回忆童年最有趣的事,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整体感知: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四、合作探究:

  1、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百草园中哪些景、物很有乐趣?乐趣体现在哪些词语上?画出这些词语;②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些角度描写百草园的景、物?③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从低到高、从静到动、由动物到植物

  2、默读课文3至6段,思考:①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②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7、8段,思考:①这两段写了什么?②画出写捕鸟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如:能把“便罩住了”的“罩”换成“盖”吗?

  4、齐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一段的三个“也许是因为……”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5、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边考虑:“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如何呢?

  6、分角色读课文第13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读叙述部分)读完后概括:①这几节写了在三味书屋的哪些生活?流露作者怎样的感情?②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态度如何?

  8、讨论主题:课后练习一3

  五、拓展延伸: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认为应该如何写景?

  六、布置作业: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写一篇小作文

《三味书屋》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我说的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第二课《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全文共3段。第1段指明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第2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第3段从鲁迅书桌上的“早”字引出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这篇课文文字精炼、条理清楚,是本册教材中培养学生言之有序、连句成段能力的重要  课文,目的是继续运用读课文、划方位、找事物的方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逐步形成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学到作者观察事物,连句成段的方法,为本单元习作打下扎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三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理解课后题3两个句于的含义。

  2.学会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4.了解鲁迅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初步培养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进一步落实单元训练项目,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教学难点有两个:

  1.课后题3两个句子含义较深,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2.课文第2段除了“正中墙上”、“画前面正中”、“周围”、“东北角上”四个大方位外,还具体写了“画上”、“桌上”两个小方位,与上一课介绍方法不同,学生不易区分。

  四、教学过程

  1.课时安排:本课我打算上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学习第1段。

  第二课时学习第2段。

  第三课时学习第3段,总结全文。

  2,课前准备:课前老师准备好录像带,小黑板,《少年鲁迅的故事》一书,话筒一只,三角旗一面,旅游帽一顶。每位学生准备一份拼贴三味书屋平面图的材料。

  3.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解题,激兴趣。

  板书课题后,老师出示《少年鲁迅的故事》一书,把有关“三味”的典故告诉学生。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尽量增加信息密度,丰富与课文有关的信息量,用教师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外查阅资料也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第二环节:初读,提问题。

  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嚼烂了喂给学生吃,学生不会主动求知,但当今社会知识激增,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自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因为读通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语言作铺垫。我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自己巡回指导,看看差生是否能将生字字音读正确,把长句读流畅。检查朗读时,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你喜欢读哪一节就站起来读哪一节,使枯燥的读书变得扎实有效,生动活泼。然后,请学生运用本册第一、第三单元学过的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并且汇报交流。但是,一篇新课文,学生通过自学不可能什么都懂,紧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而且学习由疑问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启发学生质疑,对于学生的积极探究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第三环节:细读,解疑难。

  1.学习第1段。

  教师简单介绍鲁迅后,让学生用“浙江”、“绍兴”、“三味书屋”、“鲁迅”说一句话。这种变换词序的训练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学习第2段。

  这段是按方位顺序写的,是本课教学重点。因为学生已学过《我们的教室》一课,初步掌握了用读课文、划方位、找事物的方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所以教学时我采用导学式教学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读写知识进行自学自悟,教师适当点拨讲解,在重点、难点上下一番功夫。

  具体分5步进行教学:

  第1步,复习学法,为迁移提供条件。

  第2步,运用学法,四人一组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从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他们在集体中取长补短、相互启发。

  第3步,检查自学,请学生拿出学具,按观察的`先后顺序把这些东西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再叫一名学生上来贴,贴好后,大家对照课文有关句子讨论评价,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理解课文,接着放三味书屋录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地再现课文内容,使学生如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检查形式符合反馈原理,因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习者吸收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知道正确与否的过程。

  第4步,了解写法。以第1句为例,把原句与“三味书屋正中的墙上有一幅画”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正中的墙上”写具体的,“正中的墙上”和“画上”是什么关系,然后请学生找出第二段中同样方法介绍的句子读一读,这段没有具体介绍鲁迅的书桌,最后让学生仿照第1句写法填空:()是迅的书桌,书桌上()。这—步既有知识的理解积累,又有迁移运用,由扶到放,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第5步,游戏激趣,结合平面图做一个导游三味书屋的游戏,一个学生做导游,拿着三角旗和话筒,导游介绍要具体,其他同学做游客,可以向导游提问,通过游戏引导学生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培养他们的言语交际表达能力。

  总之,这5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把阅读理解,动手操作,口头表达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卓有成效的训练。

  3.学习第3段。

  本段是落实思想情感目标的重点段,教学时以读代讲,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揣摩语言、体会含义、陶冶情操。具体分3步:

  第1步,默读、引读,初步了解“早”字的来历和作用。

  第2步,抓住重点词句研读。本段最能体现鲁迅精神的有3句话。第1句“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课后题3第1句话中没有“几乎”两个字,我认为应该加上去,因为“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几乎天天”并不等于“天天”,如果省去了这两个字,句意就有变化。这句话中的“奔走”的“走”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意思:1,步行、走路。2.跑。“于.”、“之间”用找近义词方法理解。“当铺”离今天的生活较远,由教师讲解。这些词的意思弄懂了,整句话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第2句“他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这句话中的“刻”字看似平常,其实用得很传神,我引导学生把“刻”与“记”进行比较,通过反复推敲,使学生不仅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这两句就是课后习题3要求理解的两句话。教师力避结论性的讲解,引导学生参与理解句子的过程,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针对一些学生受批评时拼命强调理由的现象,教学时我还抓住“勤奋好学的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这句话做文章。先说说什么叫默默地?再说说鲁迅当时可能在想什么?通过填补情节空白,去感受鲁迅的内心世界,从而对他产生由衷的敬意。

  第3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第四环节:复读,谈感想。

  教师概括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巧用已营造的课堂氛围来个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上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把哪个字深深地刻在心里。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作业设计。

  本课作业除了分课时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外,第2课时让学生仿照第2段写写少先队队室,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做到读写结合。第3课时作、业是课外阅读《出入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孩子》一文(见《少年鲁迅的故事》第1—3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5.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图文结合,直观形象,突出了重难点,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三味书屋》说课稿14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主要从教材、课标、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8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

  将本文放在本单元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优美迷人,又蕴涵哲理,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激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说课标

  这是一篇阅读教学的范文。《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阅读有明确要求,结合本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刚升入初中,学生处在这个年龄段,比较争强好胜,老师要紧抓这一特点,通过开展:预习谁最好、资料收集谁最多、朗读谁最棒、研究谁最深、活动谁最积极等,选出学习上具有示范作用的学生,通过榜样带领全体来更好的'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等,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学生、教师的示范,通过竞争比赛,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形成学习的动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四、说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三大目标、一个重点、一个难点:

  ⑴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⑵能力目标: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⑶情感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与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将美好的童年生活内容与情趣表现出来的。

  五、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特点与重点,我主要采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学法,该方法教学时先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收集作者资料与平时趣味游戏资料,经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等环节,对重点段落熟读成诵。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六、说学法

  学习散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重点语段,让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等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在分析课文与语段时,学会在读的基础上,自我先思考,抓关键性的语句,采用划一划、圈一圈、点一点等方法,理解内容,再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突破重点。

  七、说教学过程

  1、预习铺垫、打好基础

  本层次是实际课堂教学的前奏,通过课前预习,梳理生字词与重点字词的音、形、义,熟悉课文。通过课后练习1—3的问题提示自学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2、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景和联系生活的方法,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让学生在活泼的音乐、背景动画中说说自己参与活动与游戏的趣闻,再比对课文作者童年的生活,将生活与新知学习内容相结合,从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3、初读,整体感悟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初读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或录音的范读,再自己初步读,从而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初步疑问,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探究奠定基础。

  4、细读探究、突破重点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对重点语段,在老师的引导下,先提出问题,自主思考,再合作探究,在汇报合作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交流辩论、达成一致,既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说、辨、析等能力,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5、创设情境,品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对重点语段,如:百草园趣味景物的描写与雪地捕鸟段落,进行品读。通过抓关键性的语句、字词,如百草园趣味景物的描写段落,先抓过渡句,再抓动物与静物,依照一定的顺序,再读一读、品一品语言。而捕鸟一段可以抓抓动词,来读一读、品一品,最后能够品读成诵。在读的过程中配上音乐与画面,营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诵读的空间与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身临其境,熟读成诵。改变了传统,促进了品读效果,积累了语言。

  6、活动感悟、延伸积累。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重点。同时,通过到学校的墙根处或操场等地,也找一找趣味;通过再玩玩丢手帕、跳皮筋等忆一忆趣味等,更加体味文章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与成长,感悟童年生活的趣味。向学生推荐阅读:1、鲁迅先生的经典篇章;2、关于童年趣味的文章书籍。让学生去阅读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八、说板书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散文的特点,既体现了课文重点内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说课到此结束,谢谢专家评委老师!

《三味书屋》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语文新教材六年级(上)第二单元《同龄人的故事》。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老课文这次又在新教材中亮相,不得不承认其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范文形象。作为一篇散文,作者鲁迅选取了若干个不同的材料,围绕着百草园、三味书屋抒发对童年生活追忆和怀念的情感。

  二、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通过描写(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增强语句表现力、文章感染力。

  2、熟读课文,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把握鲁迅通过对两个童年生活场所中景物、事件的描述,逼真地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态,表达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文章通过描写(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增强语句表现力、文章感染力。

  2、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如:修辞手法、感官体验、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等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设计思路:这次的教学设计,我力图突破传统的教法和一期课改教法,着力贯彻二期课改精神。在老教材和H版中,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中有一点是:学习文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未免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过于上纲上线了,这就削减了文章的语文味,影响了同学的审美兴趣。而且,“对比手法”一说也值得商榷,不如说“比较”更为妥帖。这是一篇老课文,如果按照传统的、一期课改的上课模式来教,那就完全背离了入选新教材的初衷。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德育与各学科的整合。所以,在设计教学思路时,我尽量以此为指导、为落脚点。

  其二是,我在备课时,把“描写”作为了“教学目标”之一。我们都学习了于漪老师关于在二期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学要把握的“三个维度”的文章。其中的第一维度就是“知识、能力”要为同学所用,要加强语文学科的实用性。而“描写”对于学生的“写作”甚至“口头表达能力”都有直接促进作用,能使写作和表达更具生动形象的特点。

  其三是加强对课文的朗读。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多读,静下心来读,读出节奏,读出美感,读出情怀。一定要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从文字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带着一种当事人的参与感来真实体会,而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以上设计,都是本着有利于学生语言潜能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为宗旨的。

  三、谈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1、课前准备:完成“走近鲁迅”的课题研究

  本文的作者是一代文学大师鲁迅,是初高中阶段广泛接触的一个名字,而对于预初的学生来说,又是第一次与这位文学大师接触,仅靠对书下注释的抄写、背诵,是不能达到学习效果的,因而采用几个方式分别让学生“走近鲁迅”(课外完成,一周前布置,2到4人小组,自由结合)

  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从各种图书馆书籍中查找有关资料

  实地走访鲁迅公园,参观纪念馆。

  我希望学生能通过这种零距离的接触加深对鲁迅生平,文风,作品的理解,达到一种熟识度,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最终形成小组交流文章(内容包括鲁迅的照片,铜像,故居,生平简介,作品介绍等)。同时,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思维方式、思考角度都可能受到限制,而自由结合的2到4人小组,既弥补了这种不足,又不至于人员太多而人浮于事。

  这个环节的设计,有别于一期课改的文学常识“满堂灌”——教师强行将大量文学知识布置给学生识记,而是根据二期课改的全新理念,改变学生传统的偏重于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改为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实践,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而得到一定的培养和锻炼。同时,这是个以小组形式完成的作业,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应有“集体观念”,“合作意识”,这又无形中实践了二期课改核心理念之一:突出德育的重要作用,改进德育方式,拓宽德育渠道,加强了德育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同时这也是坚持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良好途径。

  这个课前作业,在上课的前8——10分钟作全班的汇报交流,请两到三个小组代表以或演讲或展示或多媒体介绍的形式向全班展示,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达到德育目标的'再一次落实。

  2、课题的解析:

  在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从”字和“到”字下打上深深的两点,引导学生注意课题,并关注课题在内部结构上的特点。果然,很多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了讲台前。并开始思考这个“从……到……”的介词结构表示了什么?它与全文在结构上的关系是什么?

  很明显,本文篇幅较长,占据24—28页的5个版面,难免使刚上中学的预初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时,产生畏难情绪,为此,先从破题入手,题目“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显然是一种“从……到……的短语,很明白地显示两个空间的转换,所以一经点拨,学生很自然地把全文看作三大部分:百草园+过渡节+三味书屋,无形中舒缓学生对大量文字扑入视野的应接不暇。

  3、文章的学习,围绕一个“主干式”大问题而展开: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属于鲁迅童年的生活经历,时隔多年,作者回忆起来,感情更倾向于哪边?这两部分,完全可以独立成篇,为何要合二为一,在一篇文章中谈及呢?

  基本环节设置:①请两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百草园”部分和“三味书屋”部分②老师提出问题③个人独立思考④四人小组讨论⑤推选发言人阐述本组观点

  请同学朗读,一来可以激发部分学生的朗读兴趣,二来可以无形中给其他同学正音或暴露预习时的不到位,而问题则一下将学生引入情境,展开思考。学生一旦开始思考为什么,就无形中又一次沉浸到对文本的阅读中去。

  从操作来说,在这个部分,既有个人的动脑与对书本的有目的研读,又有不同的学生个体思维的交织碰撞,更有对发言人语句组织能力的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再次增强,集体荣誉感也得到体现

  其实,两者都是对童年生活的怀念。都是很真实的展现孩子经历的事和眼里的世界。但是,从情感上说,两者有区别。

  大多数小组都会认为:更喜欢百草园,关键的“为什么”则较难回答或回答不全。可以引导学生先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概括,再进行比较。在百草园部分,主要写了三个内容:

  1、对百草园内动物、静物的描写,有声有色的大自然景物描写充满情趣,符合儿童对大自然热爱的天性,当然是小鲁迅的“乐园”

  2、美女蛇的故事和赤练蛇的传说,为百草园蒙上神秘色彩,令小鲁迅又害怕又向往,符合儿童的心理。

  3、 “捕鸟”片段,更是对儿童热爱小动物的天性的展示,极富儿童特点和生活情趣。

  这样三个原因,要边引导边点拨。那么,这些内容又是依靠什么展现的呢?引导学生注意写作手法。

  第2小节,主要是抓住景物,动物,几件趣事的描写,引导学生划出他认为能表现百草园的特点的语句;适当引导学生主要从视觉(颜色+形状),触觉,听觉,味觉的角度进行描写,结合比喻的修辞手法,加上繁多物种的罗列,几件趣事的概括,一个“景色优美,趣事繁多”的百草园出现了。

  除了第2节,第7节也是一个教学亮点。“捕鸟”这个片段很贴近学生实际,大家都觉得捕鸟很有趣,它与前几件趣事的关联在于是春、夏、秋与冬季的在百草园的活动的差别。

  基本环节设置:

  (1)同桌二人中一人有表情的朗读,一人表演捕鸟动作,感受动作描写的魅力

  (2)同桌交换朗读、表演

  (3)找一组动作比较准确的上台表演

  这个部分中,朗读又一次得到落实,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捕鸟动作,一来围绕文本有主题的活跃课堂气氛,二来让学生实地感受“捕鸟”乐趣,体会作者心情,三来动词在动作的表演中被观注,印象被加深。如此这般通过动作描写,百草园的“趣”味又呼之欲出了。

  学生大多能从第一节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和过渡段对百草园的百般留恋可推知鲁迅是不太喜欢“三味书屋”的。教师要引导孩子百草园的一切是符合孩子年龄特点,满足孩子心理需求,而在三味书屋,孩子求知、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天性被遏止。

  具体表现在:

  1、有疑问而老师拒答

  2、学习内容深涩难懂

  3、只能偷偷去后园玩、在老师读书投入时才能偷偷在下面画画

  这样的生活,不能满足孩子对大自然和知识的向往,孩子当然不会喜欢。前半个问题在同学的回答,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

  既然不喜欢,为什么要写进同一篇文章呢?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注释①,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何意呢?——早上的花晚上去拾。这当然只是表面意思,其实是讲鲁迅到一定年龄后再回忆童年时的一些事情。那么,三味书屋当然也是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对童年的追忆和怀念,两部分加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童年生活的回忆。

  总体说来,这是一种有别于“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的。学生原来用单纯的接受法进行学习。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学生主要负责记忆。对以前的学生来讲,学习是不包括发现过程的。二期课改教材明确强调探究发现的重要,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对学生的一生发展都很重要。

  同时,这个主干问题的提出也是对我校的“问题教学法”的一个实践。问题教学法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和基本的教学。我国古代就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只要通过自身思考,自身体验,感悟到的东西,学生才会倍觉亲切,倍加珍惜,这种学习效率与教师完全嚼烂再点滴喂于学生的效率是天壤之别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经过思考不得解,必然痛苦困惑,急于求知,在这种基础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就是“甘泉玉露”,接受时“就会甘心情愿”,而非被迫接受了。

  由此看来,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悟的境界是多么重要。“二期课改”告诉我们: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设情境,不要离学生的生活太远,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4、课后练习:模仿文中“捕鸟”片段,写一段你喜爱的活动,注意动词的选用,表现年龄特点。

  课后练习的设计,遵从了“学以致用”原则,将课文作为一种范本来学,无疑是明智的。如果学而不用,那学有何用?

  四、从学生的适应性来看

  课前准备阶段,大家的准备热情都空前高涨。课间、中午频繁出入阅览室,不管怎么说,毕竟从其他地方把这些人抓回到书本前是不容易的。三五成群的在那儿或是轻声交流,或是争得面红耳赤,来找我做评委,一切都体现了他们对活动的重视和投入,这,令我满意。

  课堂上,大家也都积极参与,朗读的朗读,表演的表演,总结的总结,都是各展所长,学得很扎实。甚至我们的英语课代表在课结束后跑到我身边,大声的对我说:老师,你这节课上得太有劲了,我们小学里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我朝她笑了笑,心里在说:这是二期课改的魅力啊!从学生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从教师的“一言堂”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再到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无不是二期课改的春风使然!

  五、反思不足、微调改进

  静下心来想想,其实还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因为新教材课文较多,所以总感觉课时不够。在课堂上很想放手让学生尽量多体会、多交流,可是又因为怕收不回来而影响教学进度,这种矛盾的心态导致了教学设想不能尽情发挥。可能我还需要在课内外结合教学上多研究研究,毕竟,二期课改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且让我在二期课改的旗帜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改进课堂教学质量,作一名“走小步、不停步”的西南位育人吧!

【《三味书屋》说课稿】相关文章:

三味书屋说课稿12-0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说课稿11-2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说课稿15篇11-2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说课稿(通用6篇)08-12

人教版四上:《三味书屋》教案与反思12-1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1-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范文08-20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08-2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反思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