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乡愁》说课稿

时间:2024-11-06 09:37:57 海洁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说课稿(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说课稿(精选11篇)

  九年级下册《乡愁》说课稿 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xx县xx中学的xx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乡愁》。这是一首现代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我想通过这节课,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掌握用具体意象表达情感的手法。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找出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并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作者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赏析诗歌的意境。

  5、教学难点: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温情导入,铺垫乡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昨天,我接到一个刚刚参军的学生的电话。我问他在异地还好吗,他就哭了起来。他说:“老师,我想家,想我妈!”他的哭声,揪紧了我的心。这是一个刚刚离开家乡的孩子真切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就叫“乡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去深刻感受这种情感。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情境。我以一个学生的切身体会导入课堂,为引导学生走入文本,进行深刻交流体验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走入文本,交流体验

  叶圣陶曾有过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人生体验,走过文字这道“桥梁”,感悟文章的思想,体会文章的意蕴。所以,在自由朗读诗歌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①以“我发现这首诗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的句式整体感知诗歌的语言、意象、结构、情感、主题等。

  课堂上,学生的发现是这样的……这是一种前置性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去交流、去探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诗歌语言、意象、结构、情感、主题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为了验证学生的发现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吻合,我们一起走进了作者的写作背景。

  ②走进作者,情感对接

  此环节由学生讲述作者的诗作风格,生活经历及写诗的背景,通过学生的讲解,感受到上一环节他们发现的内容与作者的创作情感是一致的,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心情”,还激发学生对诗歌进一步体验的兴趣。因此,我带着学生们深入品读诗歌的意境。

  (三)深入意境,升华情感(写、读)

  1、展开你的联想和想象,选取其中一个小节,根据小节中具体的意象,描绘一幅充满深情的画面,进一步赏析诗歌的意境。写作完成之后,分小组展示。

  (课堂上,……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能力)学生的合作成果是这样的……

  设计意图: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体验着他的体验,完成了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和作者的心灵碰撞,学生加深了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也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从而突破了本课“培养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美的能力”的重点。

  此刻,学生渴望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诵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我设计了朗读环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课堂上……生试读、生评价,在生生互评中,明确朗读此诗的要求;练读形式多样,自由读、指名读、男女声合作读、齐读等激发了学生读的热情;读的铺垫完成之后,背诵水到渠成,当堂成诵。从而突破了本课“巩固和提高学生诗歌朗读能力”的重点。)

  下一个环节,进行能力训练。让学生掌握通过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手法。

  (四)走出文本,感悟生活(写、读)

  我的设计如下:以“理想”为主题用托物抒情的写法创作一首诗歌。(可以是友谊、幸福、快乐、感恩……)(朗读展示)

  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进行互动交流。学生的合作成果是这样的……

  设计意图:诗歌的主题由文本延伸到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创作空间。进一步巩固了本课“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手法”的难点。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五)作业设计

  各小组负责人整合课上新诗创作的内容,写成诗歌朗诵稿,准备参加校级的诗歌朗诵比赛。文艺委员组织同学们积极排练。

  设计意图: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设计理念与反思

  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多向性信息交流,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学生协作学习动态组合,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提升能力、培养情操,从而一课时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但各环节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预设不大符合,前松后紧。例如“走进文本,交流体验”这一环节,参与学生过多,探讨交流大约十来分钟。以致“走出文本,创作生活”的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发言同学较少,课堂效果受到了一些影响。如果重新设计这两个环节的话,每一环节,找几个见解不同的同学展示成果,时间的把握会更好些,课堂也会因此突破重点,推向高潮。

  在“深入意境,升华情感”的环节中,学生没能逐层深入进行展示。如果我在巡视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进行调控引导,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乡愁》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们语文教研组反复打磨,由于我自身的语文功底不够深厚,驾驭课堂能力稍有欠缺,导致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九年级下册《乡愁》说课稿 2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今天所说的课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乡愁》,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一)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三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二) 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

  4、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过程方法目标: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诗运用独创的诗歌形象,表现主题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

  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借以陶冶道德感、激励理智感和培养审美感的教学方法。通过对音乐、美术、文学作品和大自然等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所以在学习这首诗时欣赏配乐诗《乡愁》和歌曲《乡愁四韵》,从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诗歌的学习如果缺少了诵读,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播放名家的配乐朗读,让学生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再采用多种方法的朗读练习,如自由读、齐读、男女生间读、小组内读等。学生在老师精心安排的朗读练习中,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初步把握,最后学生配乐朗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的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发现法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发明的态度;本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就是利用联想思维进行创造的方法,俄国剧作家、诗人克尼雅宁说:“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并不只满足于“读懂”“纸面上的话”,其主要目的在于读到书上所没有的东西。这就要求阅读者对所读的知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上,而且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的联想,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只有通过联想,阅读者才能知疑善思,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本诗通过让学生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联想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本诗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的品”、“美美地说”。在读中品味诗意,在品味中享受美,指导朗读 。朗读贯穿全文的始末,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听读,——美美地听 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播放余光中在大陆省亲的照片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 (图片的播放是为了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进而总结出本诗的主题:乡愁。

  (二) 朗读——美美地读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因此,学习这首诗,指导好学生朗读是关键。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处理好轻重音和语速。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忧愁。读的时候要用稍慢且舒缓的语速。四节中,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三)品味——美美的品

  《乡愁》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 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品味,最终让学生体

  会到诗人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无限感慨!

  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分析鉴赏这首诗的语言 。让学生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如此美的诗确实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四) 迁移——美美的说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比如说,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诗歌“愁”这一主题,培养学生欣赏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 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意象 托物寄情

  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个人故乡之思 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主题

  坟墓- 矮矮——哀痛沉沉 升华

  海峡-浅浅—— 悲怆深深 普遍家国之思

  九年级下册《乡愁》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一)对教材的理解

  《乡愁》是九年义务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达方式,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二)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设置: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创作小诗。

  思想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诗歌的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

  诗人对祖国、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说教法

  1、创设情景导入。

  运用多媒体手段,用彭帮桢的歌曲《月之故乡》和李白的《静夜思》,结合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点出主题——思乡之情。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学中,教师采用配乐朗读,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体会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然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最后配乐朗读。

  3、讨论、归纳法。

  对诗歌的线索,诗歌的形象,诗歌的主题,采用讨论法以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小结。

  4、写作训练法。

  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不同的画面,通过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体会诗与散文的不同。并在赏析的基础上自己创作小诗。

  5、迁移训练法。

  补充冰心的小诗,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来鉴赏诗歌。

  三、说学法

  1、了解作家及创作的背景。因为诗人身处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几十年,才有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学生要了解这一点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诵读法。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通过读,再是品味诗歌内容,领悟诗歌的主题。即诵读——品味——悟情。

  3、整体感知,把握诗的形象,并能概括诗歌的主题。

  4、学会展开想象与联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练、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并学会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诗歌。

  5、利用已学知识,学会写小诗,把心中所想、所感用诗的语言写下来。

  6、通过迁移训练,扩大学生阅读,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播放彭帮桢的歌曲《月之故乡》,配以画面1

  2、学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配以画面

  3、点出共同的主题思乡之情

  (二)讲解余光中《乡愁》

  1、指导诵读,整体感知诗歌蕴含的情感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情感基调、诗歌节奏、朗读重音;(画面3)

  (2)学生自由朗读

  (3)男、女同学间读;(画面4)

  2、赏析诗歌.

  (1)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画面5)

  鉴赏诗歌的方法诵读—品味—悟情.

  (2)师生讨论a贯穿该诗的线索是什么(画面5)

  b诗歌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画面6)

  (3)学生练习a用散文的语言叙述诗歌四个小节所描绘的四个画面;

  b抽学生朗读改写后的散文片段;

  (4)小节诗歌内容;(画面8)

  (5)讲解归纳诗歌主题;

  3、指导学生背诵全诗.(画面9)

  (三)迁移训练指导创作小诗.

  1、鉴赏冰心小诗;

  画面10

  画面11:

  画面12:

  画面13:

  2、练习学写小诗.(画面14)

  要求要有具体形象.

  要抒发自己的感情.

  九年级下册《乡愁》说课稿 4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二、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三、学习方法: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精读全诗。

  结合写作背景,适当联系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离这一政治现实来讲解这首诗,可以使诗歌获得更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

  九年级下册《乡愁》说课稿 5

  【说教材】:

  《乡愁》是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以“土地情思”为主题,所选诗作都蕴含着作者深沉而炽热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吟咏并欣赏这些诗作,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乡愁》一诗所体现的就是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诗人抓住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层层推进,最终诗情由个人思乡情感升华为家国之思。

  【说教法】:

  由于本诗所体现的是诗人余光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深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反复朗读,体验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所以我首先采用了反复阅读法。这首诗由四小节诗组成,每节都是一幅简单而生动的'画面,为了体会作者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所勾画的画面,这时我主要用了探究法、陶冶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了几节诗作之后,学生对诗歌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是可以欣赏诗歌之“美”了,所以我启发学生去分组讨论、发现诗作中的“美”,这时我主要用了讨论法、发现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最后延伸拓展,我要求学生仿照《乡愁》的写法,以《童年》为题写一首小诗,这时我主要采用了作业实践法。

  【说学法】:

  1、 了解作者及诗作的创造背景,便于理解诗歌的主题。

  2、 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3、 整体感知,理解全诗,能准确概括出诗歌的主题。

  4、 随学随用,仿照《乡愁》写法学写《童年》。

  【说教学过程】:

  一、 从学过的关于“乡愁”主题的诗词名句导入(投放第二张幻灯片。注:开始时投放第一张“大家好”幻灯片)。

  二、 学生简绍自己所了解的余光中后,教师总结作者简介(投放第三张幻灯片),进行背景介绍(投放四张幻灯片)。

  三、 范读全诗(投放第五张幻灯片),划分节奏,标明重、轻音。

  四、 播放朗读带,体会诗歌感情(点击第五张幻灯片中的小喇叭,播放杜桥朗读的《乡愁》)。

  五、 学生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全诗。

  六、 结合诗歌中的意象(投放第六张幻灯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所勾勒的画面,教师示例第一节(投放七张幻灯片)后,学生描述后三节,以深层理解全诗内容(投放第八、九、十张幻灯片)。

  七、 教师示例(投放第十一张幻灯片)后,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欣赏诗歌之“美”,教师总结(投放第十二张幻灯片)。

  八、 延伸拓展(投放第十三张幻灯片),仿照《乡愁》写法以《童年》为题练习写诗。

  九、 背诵、小结全诗(投放第十四张幻灯片)。

  十、 结束本节课(投放第十五张“再见”幻灯片)。

  九年级下册《乡愁》说课稿 6

  这堂课可以说是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一堂实践课,也是一堂开放课。

  首先说说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整体感知、理解诗意—朗读指导—语言运用—对比阅读。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在整体感知理解诗意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阅读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关于朗读指导:

  初二学生首次接触新诗,我认为应在朗读方面加强正确的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并且始终把感情放在首位。事实上,我们在读诗时大都是凭直感一下子进入诗歌的境界,然后自然地在诵读中诠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并不是机械地先读熟,再读出感情。因此,有感情地读是始终贯彻在诗歌教学之中的。

  关于第三环节:

  即兴写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正是一笔丰厚的语文资源。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关于对比阅读: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想渗透对比赏析诗歌的方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特点,设计的问题较简单一些。不管学生从哪个角度对比,我都予以肯定,关键是引导学生有思考的过程,力求养成对比赏析的习惯。

  除此之外,还有几点说明:第一,乡愁是一首极好的诗,乡愁在余光中的笔下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这种感情是全人类共有的。我及时抓住寄宿生都有过想家的经历这一点让他们品味、感悟、表达。为了烘托气氛,我主要利用电教手段将诗歌做成MTV的形式,并配上精心设计的画面渲染气氛,使学生尽快感情定位,进入诗歌情境。第二,每个环节设计始终把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第三,关于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升华者。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

  最后,关于课件,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对语文课件的使用,近年来褒贬不一。随着电脑网络的兴起和发展,课件以它特有的形式和无与伦比的优势登上了课堂教学的宝座。但如果用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喧宾夺主。语文教学要慎用课件,尤其不可做成一环扣一环的固定模式,那是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选一些经典的图片、音乐,以及相关的资料等。这样运用起来灵活、实用、不拘泥于形式。

  评点

  这是一节让学生真正精彩起来的.课。学生的精彩突出表现在他们自己真切的感受和诸多的“发现”上。

  课堂上的学生来自博兴县实验中学,他们大多是寄宿生,县内县外的都有,一般一个月才回一次家,对于离家在外的初二的孩子们来说,读着《乡愁》,引起乡愁,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只有具备这种真切的体验,才能真正读进诗里去。

  诗是抒情的,是入境的,有时能够体验到,但不一定说得清。可贵的是,这些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自己的发现,并且能用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们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的层次结构,二是诗的立意。用时空的变化顺序来组诗,使这首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正是作者感情的升华,也是这首诗得以广泛传播的生命力所在。

  学生听读一遍,又自读两遍,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感受,就有这么多的发现,可见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在课的后十分钟,教师让学生将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两首诗比较阅读时,学生们发现了更多的东西。两首诗的主题、形式、表达感情上的异同点他们都能理解得清清楚楚。

  除了学生感受和发现的精彩以外,我们看到学生在借助诗的表达方式迁移运用时所写的即兴小诗也很精彩。如果没有把诗读进心里去,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的。

  学生精彩起来了,那么,课堂上教师是怎样表现的呢?

  我们看到,在学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师能“退”则“退”。这节课教师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朗读指导—语言运用—对比阅读。在每个环节的内容处理上,教师一直遵循着一条“多退少补”的原则,学生能做的事,教师不会去包办代替。教师把发现的权力给了学生,把如何读诗的选择、决定权给了学生,把评价的权力给了学生,甚至作业的布置也让学生参与了进来。在学生的参与下,从课内的学习,迁移拓展到课外相关诗文的阅读积累,课内课外构成了一个“大语文”的学习框架。教师“退”下来,真正还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但教师并没有撒手不管,而是该“补”则“补”,这个“补”,主要表现在教师不露痕迹的相机引导和对重点之处的适时强化。如对诗意的理解,对朗读的指导,对两首诗风格的比较,再如引导学生从学诗到模仿写诗。

  学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要让小主人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仅仅给他们时间和空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的民主、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往往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赵老师做得很出色。在课的开始,赵老师是以一种近乎聊天的方式和同学们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师的语言自然、随意,句句发自内心,让人听得心里暖暖的。课堂上如春风拂面般的鼓励性话语时时可见。

  学生精彩的背后,是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赵老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多重的,不是单一的。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升华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在这一园地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地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特色,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师良好的认知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方式,而学生时时闪耀的思维火花,也不时地给教师的认知方式以触动,这种认知方式上的融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引导在转承之处,鼓励在动情之时,强化在重要之点,没有做作之嫌,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

  九年级下册《乡愁》说课稿 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乡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经典诗作,收录在九年级语文教材中。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通过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系列意象的巧妙运用,抒发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以及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它不仅是一首饱含深情的抒情诗,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情感熏陶的优秀文本,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诗歌意象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节奏等形式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对于诗歌深层次的情感内涵以及意象所蕴含的丰富意义的把握,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人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理解诗歌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的含义及其所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诗歌创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对祖国统一大业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意象的含义及作用,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海峡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深层情感,以及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期盼。

  启发学生理解诗歌通过意象层层递进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

  五、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诵读法:诗歌教学离不开诵读,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意象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各个意象,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从而理解全诗的主旨。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如播放与思乡、海峡两岸有关的视频或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 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游子思乡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乡愁》这首诗,提问学生对乡愁的理解,从而自然地进入新课教学。

  作者及背景介绍(2 分钟)

  简单介绍余光中先生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对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5 分钟)

  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读音。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请几位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读音、停顿、语调等,使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全诗。

  研读诗歌,分析意象(15 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主要意象。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对这四个意象进行讨论,分析每个意象所代表的具体事物以及所蕴含的情感。例如,邮票象征着小时候与母亲的分离,寄托着对母亲的思念;船票代表着青年时期与新娘的分离,蕴含着对妻子的眷恋等。

  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使学生深刻理解意象的含义及其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品读诗歌,体会情感(10 分钟)

  在学生理解意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全诗,要求学生带着对意象的理解和感受,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随着年龄增长、经历变化而层层递进的思乡之情。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诗歌情感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游子思乡的画面、海峡两岸的风景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情感氛围,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请学生谈谈自己在朗读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情感,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

  拓展延伸(8 分钟)

  让学生欣赏余光中先生的其他诗作,如《等你,在雨中》《白玉苦瓜》等,拓宽学生的诗歌视野,感受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

  布置一个小创作任务:要求学生借鉴《乡愁》的意象运用方式,以 “思念” 为主题,创作一首简短的诗歌,表达自己对某个人或某个地方的思念之情。

  课堂小结(2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强调诗歌意象在表达情感上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和创作中注重意象的运用。

  布置作业(3 分钟)

  背诵全诗。

  收集整理关于思乡主题的诗歌或散文,制作一个手抄报,下节课进行展示交流。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主要围绕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展开,如下:

  《乡愁》

  余光中

  意象:邮票(小时候与母亲分离)

  船票(青年时期与新娘分离)

  坟墓(中年时期与母亲永别)

  海峡(大陆与台湾分离)

  情感:思乡之情→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脉络。

  以上就是我对《乡愁》这节课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九年级下册《乡愁》说课稿 8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将对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乡愁》进行说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逐一阐述。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抽象的乡愁情感具象化,通过四个极具代表性的意象 ——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教材选取这首诗,旨在让学生在掌握诗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感魅力,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阅读经验,对诗歌这种文学体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乡愁》这类情感深沉且蕴含丰富政治寓意的诗歌,学生在理解其深层含义和把握情感的精准度上可能会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诗歌创作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提升其诗歌素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全诗,准确理解诗歌中各意象的含义及其所承载的情感。

  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如节奏、韵律、语调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解读、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诗人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的创作手法,并尝试在自己的创作中加以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切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剖析诗歌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理解其在表达乡愁情感中的作用。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层层递进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海峡这一意象所蕴含的特殊政治寓意以及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通过意象组合与递进呈现情感深度的独特表达形式。

  五、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诵读是感受诗歌之美的重要途径。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从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意象解读法: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所在,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深入解读,挖掘其背后的`情感和象征意义,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诗歌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情境创设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相关情境,如播放与乡愁、海峡两岸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增强情感体验。

  六、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3 分钟)

  以 “家” 为话题,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互动,询问学生离家时的感受,引出 “乡愁” 这一主题。然后展示一些游子思乡的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自然而然地导入《乡愁》这首诗的学习。

  作者及背景介绍(2 分钟)

  详细介绍余光中先生的生平、创作风格以及《乡愁》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两岸关系等,让学生对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初读感知(5 分钟)

  教师先进行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教师朗读的节奏、韵律、语调等方面的特点。

  学生跟着教师的范读进行跟读,然后自由朗读全诗,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请几位学生站起来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给予评价,教师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读音错误、停顿不当、语调平淡等,帮助学生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全诗。

  意象分析(15 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主要意象。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分析一个意象,要求小组内成员共同探讨该意象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在表达乡愁情感中的作用。例如,邮票代表着小时候与母亲的分离,通过邮寄信件来维系亲情,寄托着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船票则象征着青年时期与爱人的分离,乘船往返是为了与爱人相聚,蕴含着对爱人的眷恋之情等。

  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意象的含义及其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情感体会(10 分钟)

  在学生理解意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全诗,要求学生带着对意象的理解和感受,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随着年龄增长、经历变化而层层递进的思乡之情。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诗歌情感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故乡的风景、亲人的笑容、海峡两岸的距离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情感氛围,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请学生谈谈自己在朗读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情感,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

  拓展提升(8 分钟)

  推荐学生阅读余光中先生的其他诗作,如《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拓宽学生的诗歌视野,感受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

  布置一个诗歌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 “乡愁” 为主题,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创作手法,创作一首不少于四行的诗歌,表达自己对故乡或某个人的思念之情。

  课堂小结(2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强调意象在诗歌创作和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和创作中更好地运用意象。

  布置作业(3 分钟)

  背诵全诗,并录制一段自己有感情朗读全诗的视频,发送到班级群里,与同学们分享。

  收集关于 “乡愁” 主题的诗词、散文、歌曲等资料,制作一个电子文档,下节课进行展示交流。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主要围绕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展开,如下:

  《乡愁》

  余光中

  意象: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情感:

  小时候:对母亲的思念

  青年时:对爱人的眷恋

  中年时:对母亲的缅怀

  晚年时: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脉络,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

  以上就是我对《乡愁》这节课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九年级下册《乡愁》说课稿 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乡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经典诗作,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独特的意象和真挚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大陆深深的眷恋之情。在教材中,它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篇目,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正处于即将毕业、对未来人生道路有所思考的阶段,学习这首诗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情感与距离、个人与家国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他们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但对于诗歌深层次的意象运用、情感表达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把握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且细腻,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也在逐渐加深,因此,通过学习《乡愁》,可以引导他们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诗歌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情感认知水平。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理解诗歌中 “乡愁” 的具体内涵以及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品析诗句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诗歌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故乡、对祖国大陆的深深眷恋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 “乡愁” 的内涵以及诗人运用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等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方式。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海峡两岸长期分隔的历史背景下诗人的爱国情怀的深刻表达。

  引导学生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朗读法: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朗读是感受诗歌魅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诗歌的内涵、意象运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诗歌相关的情境,如播放海峡两岸亲人盼团圆的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游子思乡的视频片段,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在外漂泊的游子思念家乡美食的画面,引出课题 “乡愁”,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画面,你们能联想到什么?你们有没有过离开家乡而思念家乡的经历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进入新课学习。

  (二)知识讲解(7 分钟)

  介绍作者余光中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创作背景,重点强调海峡两岸长期分隔的历史背景对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影响。

  讲解诗歌的体裁特点,如诗歌的行数、韵律、节奏等基础知识,为学生后续的朗读和理解做好铺垫。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

  请几位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读音错误、节奏把握不准确等进行指导。

  全班学生再次齐读全诗,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和情感基调。

  (四)品读诗歌,探究意象(15 分钟)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表达 “乡愁” 的关键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针对每个意象,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以 “邮票” 为例,提问:“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这里的 “邮票” 有什么象征意义?它是如何体现乡愁的?

  同样的方式对 “船票”“坟墓”“海峡” 等意象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得出结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通过对意象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这些具体的`事物来抽象出 “乡愁” 这种情感的,从而体会诗歌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的精妙之处。

  (五)深读诗歌,领悟情感(10 分钟)

  在理解意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提问: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而变化的?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诗歌的具体诗句以及前面所了解的创作背景,深入分析诗人对故乡、对祖国大陆的眷恋之情以及因海峡两岸分隔而产生的无奈和期盼团圆的心情。

  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六)拓展延伸(8 分钟)

  让学生列举一些其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感受不同诗人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和特点。

  布置一个小写作任务:请学生以 “思念” 为主题,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字数不限。通过写作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的意象运用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升写作能力。

  (七)课堂小结(3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意象运用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强调诗歌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独特魅力,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好。

  (八)布置作业(4 分钟)

  背诵全诗,并录制一段自己有感情朗读全诗的视频发送到班级群里。

  以 “乡愁” 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读后感,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主要围绕诗歌的核心内容展开,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九年级下册《乡愁》说课稿 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首诗收录于九年级语文教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一首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以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诗歌在艺术表现上极具特色,通过巧妙的意象选取和独特的结构安排,将抽象的乡愁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情感的真挚与深沉。在教材中,《乡愁》所在单元着重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这首诗,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领略现代诗歌的魅力,提升其文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节奏等有了初步的感知,也能够理解一些较为直白的诗歌情感。然而,对于《乡愁》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家国情怀以及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学生可能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情感逐渐丰富,但对于离乡背井的愁绪以及祖国统一这样宏大的主题,缺乏亲身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挖掘诗歌内涵,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之美。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

  了解诗歌的意象及象征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情感,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统一的深切期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等意象的含义及其所承载的.情感。

  通过诵读和分析,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将个人乡愁与家国情怀相融合的情感表达,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感受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如结构上的回环往复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诗歌教学离不开诵读,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进而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手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诗歌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歌所描绘的氛围,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故乡风景、人物等的视频短片,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情感共鸣,然后顺势引出课题 ——《乡愁》。

  知识讲解(5 分钟)

  介绍作者余光中先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重点提及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主题奠定基础。

  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如意象、象征手法等,让学生对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初读诗歌(7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请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重音、停顿等。

  精读诗歌(15 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以 “邮票” 为例,让学生思考:“邮票” 在诗中代表了什么?它与诗人的乡愁有怎样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依次分析 “船票”“坟墓”“海峡” 等意象,让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是如何将抽象的乡愁具象化的。

  探讨诗歌的结构。让学生观察诗歌的段落安排,发现其回环往复的特点,如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等,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结构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提问学生:诗中的 “海峡” 仅仅是指地理上的海峡吗?它还象征着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明白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以及它如何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情感体会(10 分钟)

  在对诗歌的意象、结构和象征手法有了深入理解之后,引导学生再次诵读诗歌,要求读出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人乡愁情感的理解,以及这种情感对自己的触动。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个人的乡愁情感与诗人的家国情怀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在抒发个人对故乡眷恋之情的同时,更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

  课堂小结(3 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诗歌的意象、结构、象征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强化学生的记忆。

  强调诗歌的主题,即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统一的深切期盼,再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作业布置(2 分钟)

  要求学生背诵全诗,并以 “乡愁” 为主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描述自己对乡愁的理解或自己的思乡经历。

  七、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象征手法:海峡象征两岸分离

  情感:思乡之情、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结构:回环往复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九年级下册《乡愁》说课稿 11

  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乡愁》。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以及教学反思的预期。

  一、教材解读

  《乡愁》是一首饱含深情的现代诗歌,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不同人生阶段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进而升华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这首诗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更能引导学生感受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诗歌在艺术上表现出色,通过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运用意象和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象征等艺术手法,能够准确解读诗歌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诗歌中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等意象的内涵,以及它们如何承载诗人的情感。

  通过诵读和分析,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将个人乡愁与家国情怀有机融合的表达方式,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

  领悟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如结构上的回环往复、语言上的简洁凝练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从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情感等,进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逐步揭开诗歌的奥秘。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流程

  导入环节(4 分钟)

  展示几幅关于故乡的.美丽图片,如故乡的山水、田园、古 屋等,让学生欣赏并描述自己看到图片后的感受,然后引出课题 ——《乡愁》,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乡愁是什么?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知识积累(6 分钟)

  介绍作者余光中先生的生平事迹,重点讲述他与台湾和大陆的关系,以及他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讲解诗歌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意象、象征手法等,结合一些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初读体验(8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给予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等方面的指导。

  精读剖析(14 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选取 “邮票” 这一意象,让学生思考: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它与诗人的乡愁有怎样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依次分析其他意象,让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是如何将抽象的乡愁具象化的。

  探讨诗歌的结构。让学生观察诗歌的篇章布局,发现其回环往复的特点,如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等,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结构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以 “海峡” 为例,让学生讨论:它仅仅是指地理上的海峡吗?它还象征着什么?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明白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以及它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情感升华(10 分钟)

  在对诗歌的意象、结构和象征手法有了深入理解之后,引导学生再次诵读诗歌,要求读出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人乡愁情感的理解,以及这种情感对自己的触动。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个人的乡愁情感与诗人的家国情怀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在抒发个人对故乡眷恋之情的同时,更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

  课堂小结(3 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诗歌的意象、结构、象征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强化学生的记忆。

  强调诗歌的主题,即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再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作业布置(2 分钟)

  要求学生背诵全诗,并以 “乡愁” 为主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描述自己对乡愁的理解或自己的思乡经历。

  六、教学反思的预期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计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反思:

  如果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象征手法等艺术概念理解困难,我会反思是否在讲解这些概念时过于抽象,是否需要增加更多的实例或直观的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若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参与度不高,我会反思是否分组不合理,或者问题设置不够有吸引力,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当学生在情感体会环节表现出对诗人家国情怀的理解不够深入时,我会反思是否在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个人体验方面做得不够到位,是否需要进一步强化这方面的引导。

  以上就是我关于《乡愁》的说课稿内容,谢谢大家!

【九年级下册《乡愁》说课稿】相关文章:

《乡愁》说课稿07-08

乡愁说课稿03-02

《乡愁》说课稿13篇09-01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09-17

《乡愁》教学反思08-22

乡愁教学反思08-12

乡愁教案优秀10-23

高三历史下册说课稿模板11-06

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