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说课稿 消逝的钟声

时间:2024-09-05 02:44:0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一语文说课稿 消逝的钟声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说课稿 消逝的钟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语文说课稿 消逝的钟声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的说课题目是《消逝的钟声》。教学对象高一下学期学生。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说明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过程。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善于接纳不同主张,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二、教材学情分析

  1.说教材

  本文是史铁生40多岁后写的一篇回忆散文,文章主旨、结构、表现手法、语言方面都有教学价值。特别是主旨方面,有多种不同理解,有探究的价值:有人说是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有人说表达了作者对一种宁静、欢欣、和谐生活的向往,有人说表达对童年、故乡的怀念;结构方面,以“钟声”为线索,层层铺垫,描述了童年第一次听到歌声琴声、钟声的特别感受,在异国土地上听到钟声时的深深陶醉情景,线索清晰;表现手法方面,本文的铺垫照应、对话描写,环境描写,对听琴声、钟声感受描写都十分出色;语言方面,采用自言自语的心灵独白方式、独特的谈话方式来倾诉自己内心的情感。我认为本文最有教学价值的是文章主旨探究和表现主旨方法探究。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情感,可见仁见智,在此基础上,探究作者表现主旨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2.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必修(1)和必修(2)中,学习了两个单元现代散文,了解了散文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阅读散文能力,但我们普通学校的学生对比较复杂散文,理解不会很全面、很深刻,阅读还会有些障碍。因此,学习这类散文,还需老师的启发引导,通过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深入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写法,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在这个过程中,学习鉴赏复杂散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文特点,制定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读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并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所以我把教学第一目标定为:通过探究,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学习作者表现主旨的方法;通过探究散文主旨和表现主旨的方法,提高散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变教师教学课堂为学生学习的课堂,我把第二目标写为:通过发现、质疑、探究、交流,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和表现手法,学习阅读散文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童年时光向往的情感,珍惜美好时光。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文特点和阅读要求,把“探究文章主旨,把握作者情感和理解学习作者表现情感的方法”为教学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关注学生阅读的最初感受,通过质疑、讨论、交流提升学生的认识。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给学生修正探究方向,并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得学生的探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高课堂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方法为“学生质疑、讨论、交流;教师启发、引导、规范。”解决重难点方法是讨论、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读2-3遍课文,思考本文表现作者的情感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七个环节,分别是“引入新课”、“介绍作者”、“学生质疑”、“主旨探究”、“写法探究”、“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让一个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引发学生兴趣。我们今天学习史铁生的《消逝钟声》,去了解一下史铁生的童年?

  环节二:介绍作者。高一学生没有学过史铁生的文章,可找课外读过史铁生文章的学生说说史铁生。然后教师介绍。(重点提一下他的21岁瘫痪,为理解文章打基础)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三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回京后在一家街道工厂做临时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始有小说、散文、剧本等作品发表。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好运设计》、《病隙碎笔》;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

  环节三:学生质疑:把阅读中影响你懂文章的问题找出来。(从学生的最初阅读感受出发,了解学生的阅读障碍)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课前调查)

  1.结尾段中“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这句话如何理解?

  2.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作者为什么详写对童年生活?

  3.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二段“记事早的一个标记”?

  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有些小的问题可当场解决,有些大的问题教师给归类。与主旨有关的归一类,与表现手法有关的归一类,和其它的归一类。第一个问题是句子含义理解,涉及文章主旨理解,第二个同时涉及主旨和写法问题,第三个是写法问题。分别加以探究。当然还可能有其它问题。

  环节四:主旨探究(写了什么)

  1.学生讨论。

  结尾段“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 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这句话如何理解?

  2.学生交流,师生评点。学生可有不同理解,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可以予以肯定。

  3.教师参与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

  问题一:结尾段“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 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句话表达了远在异乡的作者被钟声唤起的对美好童年回忆的特殊感受。作者在异国听到钟声,想到自己的童年听钟声的美好感受,好像回到了童年一样,并沉醉其中。作者远离祖国,很自然想到“故乡”,就自然把“故乡”和“童年”联系起来。

  人的故乡,原指一块特定的土地,而这里作者说它也是一种“心情”,就是沉醉在一种自由的,有着童真、好奇、亲情的美好童年回忆中。有了这种沉醉,无论何时何地,人就在故乡了。表达了远在异乡的作者被钟声唤起的美好童年回忆的特殊感受。

  问题二: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作者为什么详写童年的生活?

  详写童年生活,交代出听到钟声的过程,突出幼时聆听“晚祈的钟声”受到震撼等特殊的感受,为下文写在异地听到钟声忆童年做铺垫。也更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新的理解。

  文章主旨:

  有不同理解:(要自圆其说)

  说法一:写在异国土地上听到钟声时的深深陶醉,回忆童年听钟声终身难忘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一种宁静又欢欣生活的向往。

  说法二:作者童年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晚祈的钟声”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极大地震撼,这是他童年中重要的心灵印记。当在异地听到久逝的钟声,童年的生活印记一下就涌现脑海,从而产生了对童年、故乡的怀念。

  说法三:回忆童年钟声,描写异国听钟声的特殊感受,赋予钟声象征意义,表现作者对一种宁静、自由、和谐生活向往。

  教师本人理解:

  本文通过童年生活,特别是第一次听到琴声和钟声受到震撼的特殊感受的回忆,表达作者对有着童真、好奇、亲情美好童年的向往。

  理由:

  1.结尾句的探究

  2.对童年生活的描写探究

  3.作者是的经历。

  作者20岁出头瘫痪,在这人生最美好的年龄瘫痪,给作者造成非常沉重的打击,他思想陷入极度苦闷,死神已拉住了他的一只手,但他经过痛苦的挣扎,挣脱了死神的纠缠,虽然用笔在这个世界上闯了一条路,但身体还是过着残疾人的不自由生活,因此他对自由、快乐、有童真好奇,甚至比一般人还要快乐的童年非常地向往。而钟声就是他回忆的一个引子;标题这“消逝的钟声”,“消逝”一词表现了作者对钟声既童年的逝去的淡淡的伤感。

  环节五:写法探究(怎样写的)(分组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组织每组讨论一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二段“记事早的一个标记”?

  (2)写关于骆驼的一段对话有什么任用?

  (3)钟声和童年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对钟声有特别的感觉?它是否有象征意义?

  (4)作者为什么描写听到歌声、琴声的感受?

  (5)作者听到琴声为什么“不哭也不闹了”,“后来的事都记不清了”?

  (6)对幼儿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任用?

  2.第组推荐一名学生发言交流,师生评点。

  3.教师参与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

  问题一: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二段“记事早的一个标记”?

  是写小孩子的顽皮、天真、好奇,他故意把“斯”读成“死”,还觉得大人奇怪,实际是他不理解大人的事,他还不懂事,但非常顽皮、天真、好奇。这为下文写他“想去城外看看”打下思想基础,而奶奶不让他去,他一路哭,为写他听琴声陶醉铺垫,而写他听琴声和钟声美妙感受应该是描写的童年生活的中心,这感受令他终生难忘,来写童年的美好,为下文写回忆作铺垫。

  有人说,斯大林是一种象征,象征一种不自由对中国的影响,而反衬钟声,钟声象征着和谐、自由、静谧。我不这样认为。1953年,刚建国不久,人们还沉浸中人民当家作主的兴奋之中,人民不会感觉到强权、压抑、不自由;交待1953年,一是说明他当时的年龄小,记事早;一是和后面的40年过后相呼应,突出历经沧桑后作者对童年的回忆的那种特殊感受。

  问题二:写关于骆驼的一段对话有什么任用?

  突出作者小时候的好奇心,为后面“不哭也不闹”铺垫,再为下文写听歌声琴声、钟声美好感受作铺垫。

  问题三:钟声和童年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对钟声有特别的感觉?

  钟声贯穿着作者的童年,作者一出世就听到,而且在作者的童年生活中长久飘荡;作者在童年一次美好的经历中第一次看到钟楼,钟声给他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听到钟声作者就把那次经历和美好童年联系起来。钟声的消逝象征着美好童年的消逝。在异国再次听到钟声时就自然回忆起童年美好时光。

  钟声首先是作者一个回忆的媒介,听钟声回想童年,那么这钟声就有了童年 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童年的美好生活。

  问题四:作者为什么重笔描写听到歌声、琴声的感受?

  作者不惜浓墨重彩,铺写琴声和歌声对一个懵懂儿童的征服,琴声和歌声使他“灵魂出窍”地陶醉,这种感觉无限美好,进而衬托听钟声的感受,为下文写听钟声忆童年做铺垫。

  问题五:作者听到琴声为什么“不哭也不闹了”,“后来的事都记不清了”?

  这是侧面描写。这是写歌声停,琴声止,而作者还是陶醉美妙的感受之中。这种效果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相同效果。突出听歌声琴声的感受美好。

  问题六:对幼儿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任用?

  写林中小路、风中败叶和觅食麻雀灰喜鹊,恬淡新奇美好的自然景物吸引了我,衬托人物心情,我止住哭声,照应我一路哭;又为下文写作者听音乐的感受做铺垫,衬托琴声之美和作者听琴声的美好感受。

  环节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探究文章的主旨,在探究中学习了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并探究了作者表现文章主旨的方法,解决了同学生们的阅读障碍,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情感的方法。

  环节六:课后作业:课外阅读史铁生的其它散文,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高一语文说课稿 消逝的钟声】相关文章: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07-27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02-17

高一语文说课稿09-30

高一语文雨巷说课稿12-10

高一语文《鸿门宴》说课稿12-10

高一语文说课稿设计-《荆轲刺秦王》说课稿03-04

消逝的风景03-20

人教版高一语文说课稿-《鸿门宴》03-04

(实用)高一语文雨巷说课稿4篇04-02

语文的说课稿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