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说课稿

时间:2024-07-20 01:03: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一历史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历史说课稿

初一历史说课稿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德育目标: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通过当时奥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二、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及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速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进入到学习的主题。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活动的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在体验中学习。

  3、小组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内容有的与现实关系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列举中日交往的.表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让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子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自主学习法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

  2、参与学习法

  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制造参与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在快乐、和谐、富有成就感的教学激励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小组合作学习在处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发展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创设和谐健康的课堂心理气氛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通过谜语让学生猜出是对孙悟空的描写,进而说出四大名著《西游记》,回忆唐朝的民族关系(幻灯片唐朝的路线图)引入新课。

  2、出示第一个学习主题,(唐与日本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所学内容。

  3、指导学生看书后回答问题:

  ①唐与日本的交往表现在哪里?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②唐和日本的交往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播放有关幻灯片进行比较,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③在中日的交往中出现的一位有名的高僧是谁及其有关它的有效信息?通过鉴真六次东渡学生谈谈学到了什么?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困难要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最后就中日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讲解。

  4、出示第二个学习主题,(唐与新罗的关系)通过幻灯片播放有关的图片。

  通过对第一个主题的学习学生看书自己概括出唐与新罗的交往表现在哪里?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5、出示第三个学习主题,(唐与天竺的关系)通过幻灯片播放有关的图片:

  ①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看书找出有关玄奘西游的有效信息?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②学生比较通过影视所看到的唐僧和书本中所学到的玄奘他们之间的异同点?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初一历史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史灿烂辉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本主题是对古代文化成就的汇总。《卓越的工程》就是中国灿烂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先秦至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卓越工程的集中展现。此课与秦国商鞅变法和秦朝的统一有密切关系。同时本课中有我们熟知的都江堰,两千多年来她一如既往的滋养着成都平原的天府儿女,还有中国文明象征的长城,这又与我们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浓厚。初一学生情感体验强烈,自主意识开始增强,表现欲也很旺盛。加之本课内容对成都地区学生来说也较为熟悉学习热情更高。但现阶段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及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又由于地处农村,实地参观了都江堰和长城的学生极少甚至没有,缺乏对其的感性认识,了解其历史也更少了。,这些都是本课教学中应考虑的学情。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及教育规律,和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特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一)知识目标:

  1、记住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的地理位置和修建时代,记住秦长城的东西两端。

  2、理解都江堰的功效和秦长城的价值。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提高学生把握历史现象发生的空间的能力。

  2、通过想象都江堰、长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况,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想象能力。

  3、通过对都江堰工程示意图的剖析研究,学习和初步掌握评价工程效益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卓越的工程,认识和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创造力,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教育。

  2、通过都江堰特点的学习,认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

  都江堰和秦长城。首先二者是古代文化卓越工程的突出代表,其次都江堰是我们家乡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长城又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了解它们也是必须的`。所以将二者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

  都江堰选址和设计的科学性。初一学生缺乏相关的工程建筑知识,理解水平也有差异,在分析和探讨中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困难。因而将其列为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

  根据新课标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针对历史学科特点、本课内容和现阶段学生身心状况,采取了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和分组导学的方法,借助多媒体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1、引导法:尽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启发式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3、设问法: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领悟,提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学法

  1、问题法

  为了进一步使学生了解都江堰相关知识,让学生主动发问于“小导游”,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都江堰的兴趣,实现生生互动,在此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善学好思良好学习习惯。

  2、分组讨论法:

  在秦长城的学习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用一句话评价秦长城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既明确了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3、自主学习法:

  在秦长城基本知识学习中,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内容。在学习郑国渠时,用提问法,培养学生自主筛选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

  首先,联系时事“5.12”地震,用设问法,导入新课:

  “5.12”特大地震,至今仍让我们心有余悸,它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四川许多景区受到严重破坏。但有一项地处重灾区、有xxxx多年历史的著名水利工程却安然无恙,仍一如既往的发挥着滋养成都平原,造福天府儿女的功效,你知道这项神奇的工程是什么吗?

  明确:学习内容为都江堰。

  同时用多媒体展示都江堰市区震后的惨状和都江堰水利工程完好无损的场面做对比,导入今天的学习主题1——都江堰。

  再了解哪些学生实地参观过都江堰。然后,让1-2名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开展一次“震后都江堰一日游”的活动。正式进入新课教授。

  【此环节联系了时事热点,同时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切实体现了历史教学与现实的联系,此设计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兴趣。】

  (二)新授课

  1、都江堰与郑国渠

  环节一:教师先请小导游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概况,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展示都江堰图片。

  通过学生的讲述,教师让同学们对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和修建时代等基本情况有了明确了解。同时,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上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1和能力目标1。

  环节二:运用问题法,教师组织学生向“小导游”主动提问,此中有“导游”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加以辅助。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都江堰为什么要建在岷江上?

  2、宝瓶口的作用是什么?

  3、飞沙堰的作用是什么?

  4、都江堰两千多年来仍牢固使用,它是用什么方法修建的?

  【此环节是针对都江堰这一重难点,采用学生主动提问,共同解决问题这样一种“生生互动”的方式,既进一步明确知识,又培养学生善于提问、乐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以上就完成了知识目标2和能力目标2的要求。】

  环节三:首先教师用设问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1、请归纳都江堰的特点。

  2、都江堰对“天府之国”有何作用?

  3、都江堰能沿用至今的原因?同时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4、除都江堰外,秦国还在何处修建了哪一项水利工程?

  接着让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四人为一小组,推选小组长为发言人,一个组员做记录,组员轮流发言,再全班交流,由小组长代表小组发言。

  对郑国渠这个知识点的处理是纳入第三环节的第四小问题,一笔带过。

  【此环节针对学生可能涉及不到的问题和疑难问题设问,以此突破难点,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学习探究能力。】

  2、秦长城

  基于学生没去过北方长城,却对龙泉金龙长城非常熟悉的情况,做了以下设计:

  环节一:用比较法,并借助多媒体学习秦长城相关内容。先由教师提出学生身边的景区——金龙长城,并讲解其基本情况(现代人以发展旅游为目的,效仿北方长城而修建的。)接着,立刻请学生阅读109页,插入多媒体提示秦长城修建的原因、起止点,让学生思考二者的区别,再请个别学生发言。

  环节二:用小组讨论法,代表发言,用一句话评价长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以上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之区分现代旅游景点和历史古迹,进一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突出秦长城这一重点。】

  3、灵渠

  灵渠这一部分属于学生自学,此节内容可以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方法在课后自行完成。此处就不进行教授,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总结

  师生一起利用板书总结本课主要内容,意在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整体认识,宏观上把握全课内容。

  【通过以上对中国古代卓越工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突出代表,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为祖国而骄傲的情感。】

  (四)、作业设计:

  1、做多媒体上的达标训练

  2、为参观奥运会的外宾,介绍中国古代卓越的工程。

  3、举出中国当代1-2项卓越的工程。

  【作业设计的意图在于使学生在关注历史的同时,也要关心当今社会的发展,达到升华本课主题的目的。也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拥有收获的喜悦。】

  六、板书设计

  特点:都江堰作用水利郑国渠卓越的工程原因,防御----秦长城起止点

初一历史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内容: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本课地位

  本课介绍了汉武帝的“大一统”,这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又一次“大一统”,对以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治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尤其是思想上,汉武帝“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治国,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都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对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故本课内容对我国影响深远。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初刘邦的分封,七国之乱、推恩令、独尊儒术,西汉对匈奴的战争。

  ②能力目标

  a.通过学生概括汉武帝“大一统”措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b.通过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怎样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a.汉武帝“大一统”,使西汉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之一,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祖国的责任感,激励学生学习汉武帝的开拓创新精神。

  b.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合理的',值得弘扬。

  c.讲述霍去病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来历。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难点是:董仲舒阐述的儒家思想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面的限制,理解、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不太强,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有限,为此,我用了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

  1、通过影视、图片等手段,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跨越时空,走进汉武帝时代。

  2、通过探究,表演短剧、讲故事等方式,使学生开发智力,联系实际。

  四、教学过程

  A、教学设计:

  ①、播放影视,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视局《汉武大帝》片头,电视剧主要刻画雄才大略的皇帝—汉武帝的一生。汉武帝,毛泽东称他为英雄,他有哪些雄才大略呢?这样,吸引学生注意,诱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②、探究问题,提高能力

  讲述本课时,我对每个知识点都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设计了两个探究题,即:推恩令有何高明之处?怎样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自信力、创造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培养情感、提高能力。

  ③、展示图片,激发兴趣

  利用初一学生喜欢图片的特点,将主要人物、史实制成直观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汉武帝画像,七国之乱图,董仲舒图、古代太学图、卫青、霍去病画像,漠北之战图,昭君出塞图等图片),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④、表演短剧,增强效果

  在教学中,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史实设计为短剧,由学生表演,分别担任汉武帝及道家、儒家、法家代表,劝说汉武帝用自己的思想治国。最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⑤、知识竞赛,评价人物

  选两个学生进行知识竞赛,讲述课本以外的汉武帝的故事,看谁讲得多,学生更多地了解汉武帝,以便评价汉武帝。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用辩证的观点。

初一历史说课稿4

  情境导入

  要求学生观察其中再现了哪些历史人物?

  指出《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小说不等同于历史。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怎样的?回答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疑激趣,导入本课学习。

  新课导学[官渡之战]

  1.看图说史:①东汉末年人们生活环境

  ②人们最大的愿望

  ③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并预测谁最有可能统一北方

  2.明确学生任务:找到双方的优势劣势,分析出谁能取胜?

  3.归纳出官渡之战的特点和作用并过渡

  描述回答

  思考认识

  读图回答

  认识袁、曹势力,引出二雄相争在官渡。

  学生表演《官渡相持阶段的袁绍和曹操》

  畅所欲言,完成任务

  学生来叙述战争经过

  出示诗句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及问题

  出示任务

  演示官渡之战概况

  与语文联系,感性认识东汉末年人民的痛苦。

  由此理性认识人民对和平统一的向往。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走进历史,通过情境再现,置疑导学,培养学生整理和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增强教材的直观性,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赤壁之战]

  1. 读图说史:①“志”

  ②指导看图,曹操南下的两个对手

  2.要求简介赤壁之战经过

  3.点拨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回答并实现过渡。

  读诗并回答

  读图,理解“孙刘联合”战略

  学生踊跃回答,合作扩大知识面

  合作探究并回答 :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这个结果给三方带来的变化

  曹操诗句《赤壁之战前的形势图》

  播放电视剧片段

  出示分组讨论题

  加强与语文的'联系

  加强与地理的联系

  赤壁之战,学生有较多的认知,还课堂给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以问题为中心,学方法,找原因求根源

  看结果辨影响,提升分析能力

  [三国鼎立的形成]

  1.利用形势图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

  2. 要求学生设计一张三国鼎立示意图

  3. 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学经济

  总结并设置悬念。

  看图

  学生动手绘制

  兴趣十足地找家乡,并阅读三国经济发展情况。

  探讨原因说说启示

  三国鼎立形成图

  展示成果

  出示问题“找一找”“感悟论坛”

  直观形象便于记忆。

  整理归纳表现历史信息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身临其境,通过内心体验,理解发展经济的重要性。

  启发思维,古为今用

  激发学生主动求知

  线索梳理教师引领学生掌握看,记忆,学方法出示线索图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

  活动探究组织学生探究听

  辨

  思

  谈听一听

  辩一辩

  想一想

  谈一谈文史联系,陶冶情操

  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走出历史,人格培养

  多思考,多学习,善表达

  知识拓展留课下作业记出示要求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

  板书设计

  图文示意的板书设计,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学生驾驭教材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意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历史教学,并加强学科间联系、加强与现实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今后我还应该继续研究新课标,更深层次地挖掘教材,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探索网络型课堂教学,使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

【初一历史说课稿】相关文章:

历史说课稿06-28

历史说课稿模板06-03

关于历史说课稿范文10-17

高中历史说课稿11-03

高二历史说课稿12-15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09-29

高中历史说课稿优秀03-02

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11-19

初中历史说课稿优秀11-20

有关历史说课稿模板通用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