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8-03 20:44:5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数学说课稿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6篇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简单随机抽样》,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等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简单随机抽样"是"随机抽样"的基础,"随机抽样"又是"统计学"的基础,因此,在"统计学"中,"简单随机抽样"是基础的基础。在初中学生已学过相关概念,如"抽样""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具有一定基础,新教材把"统计"这部分内容编入必修部分,突出了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现它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但同时也给学生学习增加了难度。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简单随机抽样常见的两种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难点: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以及由此推断结论的可靠性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正确理解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抽签法、随机数表法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2)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统计问题的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及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数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为了充分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因此,我采用讨论发现法教学,并对学生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本节课内容实例多,信息容量大,文字多,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另外采用这种形式也可强化学生感观刺激,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例1:请问下列调查是"普查"还是"抽样"调查?

  A、一锅水饺的味道B、旅客上飞机前的安全检查

  c、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D、一批彩电的质量情况

  E、美国总统的民意支持率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抽样"

  「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抽样"调查,明确学习"抽样"的必要性。

  (二)主动探究,构建新知

  例2:语文老师为了了解某班同学对某首诗的背诵情况,应采用下列哪种抽查方式?为什么?

  A、在班级12名班委名单中逐个抽查5位同学进行背诵

  B、在班级45名同学中逐一抽查10位同学进行背诵

  先让学生分析、选择B后,师生一起归纳其特征:

  (1)不放回逐一抽样,

  (2)抽样有代表性(个体被抽到可能性相等),学生体验B种抽样的.科学性后,教师指出这是简单随机抽样,并复习初中讲过的有关概念,最后教师补充板书课题--(简单随机)抽样及其定义。

  「设计意图」例2从正面分析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公平性,突出"等可能性"特征。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环节之一。

  例3我们班有44名学生,现从中抽出5名学生去参加学生座谈会,要使每名学生的机会均等,我们应该怎么做?谈谈你的想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最后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抽签法"步骤:

  (1)编号制签

  (2)搅拌均匀

  (3)逐个不放回抽取n次。教师板书上面步骤。

  「设计意图」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新知,体验"抽签法"的公平性,从而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请一位同学说说例2采用"抽签法"的实施步骤。

  「设计意图」

  1、反馈练习,落实知识点,突出重点。

  2、体会"抽签法"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

  〈屏幕出示〉

  例4、假设我们要考察某公司生产的500克袋装牛奶的质量是否达标,现从800袋牛奶中抽取60袋进行检验

  提问:这道题适合用抽签法吗?

  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抽签法的局限性,从而引入随机数表法。教师出示一份随机数表,并介绍随机数表,强调数表上的数字都是随机的,各个数字出现的可能性均等,结合上例让学生讨论随机数表法的步骤,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步骤:

  (1)编号

  (2)在随机数表上确定起始位置

  (3)取数。教师板书上面步骤。

  请一位同学说说例2采用"随机数表法"的实施步骤。

  「设计意图」

  1、体会随机数表法的科学性

  2、体会随机数表法的优越性:避免制签、搅拌。

  3、反馈练习,落实知识点,突出重点。

  ㈢课堂小结:

  1.简单随机抽样及其两种方法

  2.两种方法的操作步骤

  (采用问答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们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培养概括能力。

  ㈣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2、3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叫李长杉,来自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第一课时)。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内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课堂意外预案等几个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延续和深化,对已学习过的集合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与后面的函数、数列、三角函数、线形规划、直线与圆锥曲线以及导数等内容密切相关。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体现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新课程标准精神、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状况和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四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第一层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第二层面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第三层面是德育目标,通过对解不等式过程中等与不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向学生逐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第四层面是情感目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本节课是在复习了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后,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并利用其关系解不等式即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关键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我设计了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②交流探究——发现规律,③启发引导——形成结论,④练习小结——深化巩固,⑤思维拓展——提高能力,五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注意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甚至失去信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感受学习的乐趣。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我以学生熟悉的画一次函数图象、求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的解为背景知识切入,设置一个练习题组,一方面让学生总结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学习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然后以20xx年江苏省的一道高考试题为引子,引入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对于本题,引导学生,利用上面解练习题组1的方法,画出二次函数图象来解答。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本题又给出了函数图象上许多点,相信学生画出图象应该不成问题,只要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不难得到正确答案。以高考试题为背景引入新课,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高考题就在我们的课本中,就在我们平常的练习中。

  2.探究交流——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是我们发现问题、寻求规律、揭示问题本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把课本例题1、2编为练习题组(一),交由学生用上面解高考题的方法——图象法去解,学生由于熟知二次函数图象,求解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注意对比两题的`异同,组织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探讨第(2)题能不能先把二次项系数化正以后再构造函数画图求解。然后达成共识,如果二次项系数为负数时,先做等价转化,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再解,课本19页例3、例4作为题组(二),继续让学生用上面的图象法,由学生自己求解,这时我及时提示学生注意这两题与题组(一)中两题的不同(例1、例2对应方程都有两个不等实根,例3对应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例4对应方程无实根)。两个题组的练习之后,可以寻求解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规律。

  3.启发引导——形成结论。前面两个题组的四个小题,基本涵盖了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各种情况,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将特殊、具体题目的结论做一般化总结,与学生一起就 △>0,△<0,△=0 c="">0或ax2+bx+c<0 a="">0)的解的情况应该水到渠成。至此,学生可以感受到,解二次不等式只须①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②求解二次方程 ax2+bx+c=0 的根。③根据①后的二次不等式的符号写出解集即可,必要时也可以结合图象写解集。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二次不等式的另外一种解法(可称为"三步曲"法)。

  4.训练小结——巩固深化。为了巩固和加深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接下来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完成课本21页练习1-4题。本环节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黑板上书写解题过程,之后师生共同纠正问题,规范解题过程的书写。

  5.延伸拓宽——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分类推进,分层教学的原则。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个提高练习题组,共有三道备选题目,以供程度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题能力,取得更进一步的提高。

  四。课堂意外预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更多的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评性。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提出让老师感到"意外"的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课堂意外预案"的探索和思考,备课时尽量设想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有备无患,以免在课堂中学生提出让自己出乎意料的问题,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境地。结合以往经验,在本节课,我提出两个"意外预案".

  1.学生在做课本练习1(x+2)(x-3)>0 时,可能会问到转化为不等式组{ 或{ 求解对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想法非常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与下节简单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有关,是解不等式的另一种解法——等价转化法,不在本节课之列。

  2.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解(x-1)(x+2)>1一类的不等式的时候,由于受方程(x+1)(x+2)=0 可转化为x-1=0或x+2=0求解的影响,有可能会出现将不等式转化为不等式组{ 来求解的错误做法,教师要关注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指出上面的转化不是等价转化。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单调性》,我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

  (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

  (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

  (根据具体的课题改变就行了,如果不是热点难点问题就删掉)

  2、 教材重、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这个必须要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前三部分用时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可适当删减)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

  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总结归纳。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x)=x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是一个曲线,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适当添加手势,这样看起来更自然)

  2、创设问题,探索新知

  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用二次函数f(x)=x^2表达式来描述函数在(-∞,0)的图像?教师总结,并板书,揭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注意强调可以利用作差法来判断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让学生模仿刚才的表述法来描述二次函数f(x)=x^2在(0,+∞)的图像,并找个别同学起来作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

  让学生自主学习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为接下来例题学习打好基础。

  3、 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例1主要是对函数单调区间的巩固运用,通过观察函数定义在(—5,5)的图像来找出函数的单调区间。这一例题主要以学生个别回答为主,学生回答之后通过互评来纠正答案,检查学生对函数单调区间的掌握。强调单调区间一般写成半开半闭的形式

  例题讲解之后可让学生自行完成课后练习4,以学生集体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2是将函数单调性运用到其他领域,通过函数单调性来证明物理学的波意尔定理。这是历年高考的热点跟难点问题,这一例题要采用教师板演的方式,来对例题进行证明,以规范总结证明步骤。一设二差三化简四比较,注意要把f(x1)-f(x2)化简成和差积商的形式,再比较与0的大小。

  学生在熟悉证明步骤之后,做课后练习3,并以小组为单位找部分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并通过自评、互评检查证明步骤。

  4、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及证明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5、作业布置

  为了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我将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一组 习题1.3A组1、2、3 ,二组 习题1.3A组2、3、B组1、2

  6、板书设计

  我力求简洁明了地概括本节课的学习要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这部分最重要用时六到七分钟,其中定义讲解跟例题讲解一定要说明学生的活动)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跟主动性,及时吸收反馈信息,并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让内部动机和外界刺激协调作用,促进其数学素养不断提高。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条件语句》,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算法的概念、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一节课主要的内容为条件语句表示方法、结构以及用法。条件语句与程序图中的条件结构相对应,它是五种基本算法语句中的一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了解算法语句,并能用更全面的眼光看待前面学过的语句,并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必要的准备。本节课对学生算法语言能力、有条理的思考与清晰地表达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条件语句的表示方法、结构和用法;用条件语句表示算法。

  难点:理解条件语句的表示方法、结构和用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正确理解条件语句的概念,并掌握其结构。

  ⑵会应用条件语句编写程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实例,发展对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与步骤进行分析的能力。

  ⑵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算法、设计框图、编写程序以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算法的能力。

  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条件语句,感受算法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能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进一步体会算法思想的重要性,体验算法的有效性,增进对数学的了解,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⑵通过感受和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和威力,形成自觉地将数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思想。

  ⑶在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根据本节内容逻辑性强,学生不易理解的特点,本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辅以观察法、发现法、练习法、讲解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能力不是很强,只能通过对实例的认真领会及一定的练习才能掌握本节知识。

  2.教学手段:运用计算机、图形计算器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约4分钟)

  首先,我要求学生们编写程序,输入一元二次方程

  的系数,输出它的实数根。这样可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因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据我们之前所学的三种算法语句是无法解决的,这样就引出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2.探究新知(约8分钟)

  为了引入概念,我首先给出了一个基本的应用条件语句能够解决的例题:

  例1 编写一个程序,求实数x的绝对值。

  整个过程由师生共同分析完成。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研究例题中的两个程序,既要让学生们看到已知的三种语句,更要注意到未知的语句,即条件语句。总结上述例题的`程序可得出条件语句的两种一般格式,接下来由师生共同对这两种格式进行研究.

  3.知识应用(约15分钟)

  此环节有两个例题

  例2 编写程序,写出输入两个数a和b,将较大的数打印出来

  例3 编写程序,使任意输入的3个整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输出.

  先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用程序框图表示出来,然后再根据程序框图给出的算法步骤,逐步把算法用对应的程序语句表达出来。(程序框图先由学生讨论,再统一,然后利用图形计算器演示,学生会惊喜的发现:自己也是个编程高手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4.练习巩固(约4分钟)

  课本第30页第3题

  练习可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在练习中发现问题,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5.课堂小结(约5分钟)

  条件语句的步骤、结构及功能.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

  6.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第3、4题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对作业实施分层设置,分必做和选做,利于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7.板书设计

  1.2.2条件语句

  1、条件语句的一般格式

  (1)IF-THEN-ELSE语句

  格式: 框图:

  (2)IF-THEN语句

  格式: 框图:

  2、小结

  (1)

  (2)

  (3)

  2、例1 引例

  例2 例4

  例3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5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使学生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二、教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三、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3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猜想—推理—证明(15分钟)

  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提问: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注意: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总结--应用(3分钟)

  1.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2.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四)讲解例题(8分钟)

  1.例1. 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

  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五)课堂练习(8分钟)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 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六)小结反思(3分钟)

  1.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2.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3.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五、教学反思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集合》(第一课时)。集合这一课里,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以及常用集合的表示。把集合的初步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从知识结构上来说是为了引入函数的定义。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模块中,集合就显得格外的举足轻重了。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掌握集合元素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习惯。并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实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由集合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同时通过自主探究领略获取新知识的喜悦。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元素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接下来则是说教法、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以遵循启发性原则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我采用"生活实例与数学实例"相结合,"师生互动与课堂布白"相辅助的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体验,凭借有趣、实用的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

  总之,不管采取什么教法和学法,每节课都应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接着我来说一下最重要的部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流程主要分为六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目标)、自主探究(感知目标)、讨论辨析(理解目标)、变式训练(巩固目标)、课堂小结(自我评价)、作业布置(反馈矫正)。上述六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多层次、多角度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目标

  课堂开始我将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1:班级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

  问题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20人参加田赛,16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这里我会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讨论问题,事实上小组合作的形式是本节课主要形式。

  待学生讨论完毕以后我将作归纳总结:问题2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同时我将板书标题:集合)。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为了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

  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有那些概念?

  (2)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空间,让主体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将进入第三环节:讨论辨析

  小组合作探究(1)

  让学生观察下列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所有的正方形;

  (3)到直线 的距离等于定长 的所有的点;

  (4)方程 的所有实数根;

  通过以上实例,辨析概念:

  (1)集合含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而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小组合作探究(2)——集合元素的特征

  问题3:任意一组对象是否都能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征?

  问题4:某单位所有的"帅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问题5:在一个给定的集合中能否有相同的元素?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问题6:咱班的全体同学组成一个集合,调整座位后这个集合有没有变化?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

  我如此设计的意图是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感受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根本动力。

  小组合作探究(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问题7:设集合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那么3,4,5,6这四个元素哪些在集合A中?哪些不在集合A中?

  问题8:如果元素a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a属于集合A,记作a∈A

  问题9:如果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小组合作探究(4)——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问题10: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等一些常用数集,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记作 N

  正整数集:

  整数集:记作 Z

  有理数集:记作 Q 实数集:记作 R

  设计意图: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相互得到启发,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四环节:理论迁移 变式训练

  1.下列指定的对象,能构成一个集合的是

  ① 很小的数

  ② 不超过30的非负实数

  ③ 直角坐标平面内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的点

  ④ π的近似值

  ⑤ 所有无理数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1.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节课主要解释了什么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思想方法进行小结,形成知识系统。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一点评,让学生的思想敞亮的发挥出来。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反馈矫正

  1.必做题 课本习题1.1—1、2、3.

  2.选做题 已知集合A={a+2,(a+1)2,a2+3a+3},且1∈A,求实数a 的值。

  设计意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为了让学生直观易懂的看笔记,板书应设计得有条理性、概括性、指导性,所以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集 合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元素的特征

  (学生板演)

  3.常见集合的表示

  4.范例研究

【高中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数学说课稿06-13

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12-10

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优秀01-31

高中数学《直线的斜率》说课稿12-16

高中数学课说课稿07-31

高中数学说课稿优秀12-16

高中数学《函数的概念》说课稿03-19

高中数学说课稿(精品)05-20

(热门)高中数学说课稿05-20

[热门]高中数学说课稿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