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说课稿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过渡语: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我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由“农业的起源”“从耒耜到曲辕犁”“水利设施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四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过程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二、说学情
过渡语:除了对教材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读之外,还需要对学情有一定的把握。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经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他们的历史知识结构相对完整,但是刚刚接触专题史,不善于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因此要达到教学目标还有一定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农业的产生、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水利工程建造的基本史实,知道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理解小农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提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知道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的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重点】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表现。
【难点】
对小农经济的认识和评价。
五、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来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为此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法导入新课。
我会朗诵《悯农》这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且引导:诗里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那农业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又有着怎样的特点?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导入,营造历史情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拉近学生跟历史之间的距离,也为新课的讲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农业的起源
为了将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引入课堂,我会讲述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提问:古代中国农业是如何产生的呢?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得出:原始农业是从采集转向了种植。
接着我会展示河姆渡遗址碳化稻物以及六畜的图片,并提问:结合图片和教材中的'史料,从地域和产业结构两方面思考中国的农业的发展概况是什么样的?农业发展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学生回答后我会从地域差别、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总结,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我会展示石锄石镰、战国的铁制工具以及汉代耕作画像砖等图片,请学生思考: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它们是如何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着什么意义?学生回答后我会帮助学生按照原始时期——文明时代——商周——春秋战国——西汉——唐这样的时间线索进行整理。最后我会补充: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接着我会引导:除了生产工具的改进之外,还出现了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的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及归纳整理的能力。
(三)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在讲述水利设施逐渐完善这一知识点时,我会引导: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接着展示都江堰、芍陂、郑国渠等的图片,并提问: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水利工程呢?学生明确:学生结合图片,回答问题:都江堰、芍坡、郑国渠等。
我会出示都江堰的结构示意图,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里?是由谁修建的?为什么要修建呢?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呢?得到答案后,接着会继续出示史料,安排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的时间思考:都江堰的修建有什么意义呢?小组代表回答后,我会总结: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20xx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功效。
对于黄河的治理,我会引导学生明白黄河对于农业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历代统治者比较重视黄河的治理,并且介绍: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带来了严重的水患灾害,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家王景治理黄河。此时我会展示王景治河的图片,提问:王景治河的过程是怎样的?有哪些意义?学生回答后,我会总结:具体方针是“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
接着我会介绍: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劳动人民也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此时会展示坎儿井的工作原理图,请学生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以及一连串的问题设置,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在讲解小农经济这部分知识时,我会提问:我国古代的耕作方式在不断的进步,那在商周时期,耕作方式是怎样的呢?学生明确:耕作方式是大规模的简单协作。
我会继续引导: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自耕农经济,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自耕农经济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相应的总结,从而明确这部分的内容。
我会展示白居易的的诗篇《朱陈村》,安排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的时间思考:对于自耕农经济,我们该如何评价呢?小组代表发言后,我会进行整理:(积极)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局限)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过度剥削和压迫,自耕农容易破产。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自主合作及探究的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整理。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观察身边的农业发展的状况,说一说现今的农业生产有着怎样的特点,下节课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小结,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开放式的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拓展视野。
七、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迷人的青海湖》是语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浏览顺序,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青海湖神奇而美丽的风光,表达了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法
《迷人的青海湖》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在预习时掌握,内容也比较浅显易懂,不需花大多时间教学,所以教学时我是让学生去自读自悟,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只是适当给予点拨。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朗读去细细口味、欣赏,从中感受青海湖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目标
1、本课要求会认6个生字,会写7个字,能通过查字典、工具书等理解词语并自主积累词语。
2、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描写细腻生动,语言质朴优美,所以要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的美。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这篇课文是写景的游记,所以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读悟情,通过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并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本课的难点是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
五、说教学准备
在教学准备上,我制作了一个CAI,里有生字词语、重点句子以及很多有关青海湖风光的图片,并且与课文内容相符合。这样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通过前面学过的两篇写景课文《黄果树听瀑》与古诗《江南春》,再联系到我们家乡风景如画的东江湖,最后引入课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都想赶紧了解青海湖为什么迷人。
(二)简介青海湖
我先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有关青海湖的资料进行汇报,待学生说完教师再作适当补充(出示补充内容),这样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搜集资料的能力。教师的补充也起到一个归纳总结的作用。用展示出来更详细、具体,也使学生对青海湖进一步加深印象。
(三)检查自学情况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先布置了让学生预习本课的生字词。 上课时我用出示本课一些要认、要写的字让学生认读并组词,以此来检查学生预习是否认真、是否掌握。再加上本课成语特别多,于是则先让学生分组认读,再抽查一些成语的意思,看看学生是否理解了,并自主积累这些成语。认读完生字词,我指名一人一段朗读课文,这样有利于比较全面了解学生们预习课文的朗读情况。学生读完后及时进行简明的评价。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就必须多读课文,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让学生把课文表示地点、方位的词语画出来,同时再想想课文写了青海湖哪些地方的景色?青海湖的名称是怎样来的?因为默读可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并作笔记,对于后两个问题,则用出示,既醒目又让学生随时看着问题去想,当然这样的问题是可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待学生讨论完后进行汇报,教师则作出相应的板书设计,这样让学生对整篇的脉络一看板书就清楚了。随之则播放,让学生欣赏到这地美景,感受青海湖的迷人,图文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对青海湖的向往。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课文,我设计了“课文哪些地方最能体现青海湖的迷人”与“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先让学生自由说,然后抓住重点语句,并通过出示“雨过天睛,每一扇车窗都成了油画的画框。绵延几十公里的`高山牧场上,牛羊悠然自得地吃草,连汽车的喇叭声也惊动不了他们,星罗棋布的毡房,似一朵朵硕大无比的蘑菇。天高云淡,远处,天和地连成一片…… ”让学生朗读领悟到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边读边想象,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也适时出现与之相关的图片。另一处重点语句为“青海湖烟波浩渺,上接蓝天,下连碧野,宛如一面晶莹的大明镜镶嵌在天地之间。沿湖广阔的平原,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与碧绿的麦类、豆科作物交织在一起,满眼金碧辉煌,美不胜收”。先让学生看大屏幕齐读,再播放这一处所描绘出的青海湖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青海湖的喜爱赞美之情,然后通过教师深情的范读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后再进行男女生分组朗读,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教学目标。
(五)情感的升华
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观看里青海湖的迷人风光,情感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升华,因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青海湖的美景,你最想说些什么来表达你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待学生说完后,则通过课文最后一段话“啊,迷人的青海湖,祝福你!”用祝福赞美的语气全班齐读,因为在表达了自己对青海湖的感受之后,我相信学生们此时再去朗读最后一段,感情一定会迸发出来。
七、课堂总结
先由教师作一个总结:“青海湖,一部大自然的杰作,我们都被它迷住了,让我们带着喜爱、赞美之情再次齐读课文吧!”最后以朗读全文结束,再次体现了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读贯穿整堂课的教学。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
我说课的课题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②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③体会“山路漫歌”的立体美。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
1、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难点]:
品味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
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和同学们在电视或广播中接触过的演唱会、音乐会大不相同,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我们通过学习《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
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云南的歌会”有哪三种形式?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种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我分两步来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讲析重点
第一步: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学生能够明确:
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盹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课文中的一些手法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第二步,我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
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特定的环境,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风俗美与特定环境、’当地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精读“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并设置三个问题,突破难点。
第一个问题:“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能够分析出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环境。
第二个问题: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后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
我设置的第三个问题是: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主要是歌曲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创设情境,唱出自己心中的歌。
设置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学生能在想象中身临其境,真正体验在这种宛如画卷的环境中,当地的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欲望,赶马女孩子热情、奔放、好歌的性格的形成和环境有着根本的联系。从而学生会真正体会和思考:民俗的形成与环境、人物的密切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为云南秀丽明媚的环境美,这种歌会的风俗也代代相传下来。
(三)、巩固运用
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品味之后,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设置了当堂的口头作文,让学生介绍一种自己了解的民俗,并试着分析这种民俗形成的原因。
(四)、归纳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介绍云南民俗风情的散文,我所确定的重点、难点,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还能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间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五)、布置作业:
1、推鉴课外阅读书:《沈从文散文选》
2、写一篇介绍家乡民俗的作文。
四、时间安排
启发导入2分钟讲授新课25分钟
巩固应用10分钟归纳小结2分钟
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质疑、反馈矫正,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外貌神态人物美
山路漫歌:花鸟人环境美
村寨传歌:场面特点目的风俗美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口语交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课。这次口语交际课的内容是“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通过辩论,提高学生的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根据辩论的话题可引导学生组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反方:生活中需要善意的谎言。
二、说学情
对于辩论,学生是初次接触,辩论前教师可适当讲解辩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从不同角度分析,以理服人;运用反问,增强语气,辩论时说话要讲文明,懂礼貌,得体大方、机智敏捷而不失诙谐幽默。如果有条件最好组织学生观看辩论赛的录像。
三、说教学目标及其理论依据
辩论是一门充满思辩魅力的学问,辩论会中正反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人拍案叫绝。而辩手们鲜明的观点,严密的论证以及那条“三寸不烂之舌”都是辩论会的魅力所在。但六年级的孩子们还达不到大专辩论会的水平,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只是借助于这种辩论的形式,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踊跃发言的积极性,彻底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所以这次口语交际的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辩论的方法。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
教学准备:
1、关于辩论的相关书籍资料、VCD 音像制品。
2、组织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料室等地收集和辩题有关的资料。
四、说教法和学法及理论根据
教学时可采用以下思路:
1、实例导入,引入两种不同的观点。
2、观看录像初识辩论。
3、师生交流,掌握辩论方法。
4、展开辩论,运用资料。
5、教师总结,达成共识。
在自由辩论阶段,学生可能会天马行空地瞎跑,教师一定要成为辩论会主席,到时候需要随机应变。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根据
(一)创设情景,从现实的事件中让学生感受到,有一些事情,人们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讲诚信,一种是说善意的.谎言。并有意愿对这个话题展开辩论。
师导言: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人。出示大屏幕(曹磊的照片),这个人认识吗?她是我国举重运动员曹磊,在北京奥运会上,她三破女子举重奥运会记录,为中国夺得第 23 枚金牌,在领奖台上她眼含热泪,不知是为国争光的喜悦还是未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的遗憾,为了让她安心的训练和比赛,父亲将母亲去世的消息瞒了整整两个月。直到她锁定金牌的最后一举成功后才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问:同学们对这件事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吗?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有人会隐瞒真相,说善意的谎言,还有人说,说假话就是撒谎,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展开一次辩论。辩题为,正方: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反方:生活中需要善意的谎言。
(二)初步了解辩论的方法
在课前我已经将同学们分成两组,然后抽签决定正反方,这样他们能更具体的找有利于自己方的资料,当然如果有能力的班级最好准备两方面的然后现场抽,我觉得我们班的学生能力有限,所以我只让他们找了一方面的资料。然后我导入,根据辩论赛规则,辩题由赛前抽签决定。介绍正方和反方得同学,让他们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使他们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辩题,树立信心。
接着我问知道怎么辩论吗?想不想看一段精彩的辩论,先学习一下。播放辩论赛视频。
(愚公应该移山和愚公应该搬家)让学生初步了解怎样辩论。直观体会辩论会赛场和辩论的形式、环节。
在学生看完视频了解到其中四朵金花的唇枪舌剑驳倒了对手、征服了评委、取得了胜利后,我追问,师:你们认为怎么才能驳倒对手、征服评委、取得胜利呢?学生这时候自由发言,作为教师,要进行点拨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体会辩论的方法了解辩论的注意事项。要表明观点,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认真倾听,抓对方漏洞,进行反驳。并且讲文明懂合作。
然后师出示大屏幕,讲清今天的辩论环节。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我们今天每队只选出一个一辩和一个四辩,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同学们自由辩论。师申请辩论会主席,并介绍今天的的听课老师就是辩论会的评委,教师做主席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控制场面,但我个人认为在不需要的时候就不要像老师一样打断学生的辩论。还要给同学们时间交流资料和一辩,四辩整理资料准备辩论。
(三)辩论开始
先请正方一辩发言。然后反方一辩发言。接着自由辩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像一个辩论会主席,最好是说有请正方一辩开篇立论之类的话,让学生感受这种辩论的氛围。然后导言,现在我们进去更激烈,更有挑战性的自由辩论阶段。学生展开自由辩论。引导学生善于倾听、接受别人合理的见解,不断完善对问题的认识。最后请上方四辩总结陈词。
(四)评出胜负师生总结达成共识。
师:感谢我们双方的辩手,今天的辩论可以说是非常精彩,那么到底谁胜谁负呢请我们后面的评委老师伤伤脑筋了。由评委举牌决定胜负,在选出最会搜集整理资料的小辩手;最会陈述、表达观点的小辩手;最会倾听、反驳对方的小辩手;最懂文明、说话得体的小辩手,将活动推向高潮。
最后教师要进行总结,“辩论本没有对错之分,其实无论是讲诚信还是善意的谎言都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希望同学们能让这种爱永驻我们的心灵。将同学们的感情升华,培养他们辩证的思维。
(五)说板书
口语交际
正方: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
反方:生活中需要善意的谎言
表明观点,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
认真倾听,抓对方漏洞,进行反驳。
简洁而明了的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展现了辩论的主题和辩论的方法。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一次质的跳跃。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课时只是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教材的“核心”,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自主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2、教学重点和难点 :
我认为“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和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3、教具学具:
长方形、圆形等纸片。
二、说教法学法
分层递进,操作探究,合作交流是我设计这节课基本理念。
三、说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从四个环节进行本课的教学。
(一)实物引入,设疑激趣 (二)操作探究,自主构建
(三)分层练习,寓学于乐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一)实物引入、设疑激趣
教学一开始,教师问:“把4个苹果、2瓶水分别分给两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让学生说出自己想到的分法,接着问:“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呢?”在突出平均分的基础上,然后问:“刚才的每一份都可以用你学过的数来表示,现在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黑板演示), 这每一份能用你学过的数来表示吗?怎样表示呢?”教师在总结学生表示的各种方法后,介绍更简单更科学的表示方法,从而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原动力。)
(二)操作探究,自主构建
第一步: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教师再次演示平均分一个饼,使学生形成二分之一的表象,初步感知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另一份也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接着问: “你想进一步了解分数这位新朋友吗?” 让学生独立看书,初步认识分数的读写及其各部分的名称。
第二步: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让学生小组活动,拿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片,通过折一折的方法,分别得出这几种图形的二分之一,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比较交流,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图形?如何得到它的二分之一?哪部分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体会到:虽然纸的形状不同、折法不同,但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两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折一折、说一说的办法,能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为以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
第三步:情感引路,巧妙迁移
刚才我们把一个饼平均分给了两个小朋友,他们每人分得了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现在老师也想加入,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能分得这个饼的几分之一呢?引导学生理解三分之一的意义。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八分之一。
第四步: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让学生拿出大小一样的圆形纸片,任意折出一张圆形纸片的几分之一,涂上颜色,并写出这个分数。让学生把折好的圆形纸片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找出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并进行比较,哪个大?如果把八分之一放进去,应排在哪?十分之一呢?(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大。)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老师更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如让学生折自己喜欢的分数,让学生涂自己喜欢的颜色等。)
(三)分层练习,寓学于乐
本环节,我将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率,把练习设计在猜谜语的游戏中,练习设计如下:
(第1、2、3题主要是加深巩固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和理解;第4、5题的目的是巩固分数大小的比较;第6题的设计是引导学生把课堂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先让学生自我评价: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好的请举手。然后让学生用二分之一、三分之一或类似的分数说一句话,这样做,再次让学生感悟到分数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小班健康说课稿09-10
说课稿05-15
实用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通用11-27
信息技术说课稿_说课稿03-20
小学音乐说课稿 《故乡的小路》说课稿07-25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模板范例04-20
《蓝树叶》说课稿蓝色的树叶说课稿05-18
小班常识说课稿 动物的尾巴说课稿08-11
《秋天》说课稿08-24
《比尾巴》说课稿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