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9-12 06:27:3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合集(通用13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合集(通用13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豁、凛”等16个生字,理解“风靡、威风凛凛、别出心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带给人们的无限乐趣,读懂“我”因为玩竹节人与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

  3、懂得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说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归纳文段的大意。

  说教学难点

  学习根据阅读目的,确定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说教学方法

  总体上采用读书指导法。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人地位,教师采用确定阅读范围、出示阅读练习、激发阅读兴趣等手段,尽量放手让学生读书,从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一、谈玩具导入新课。因为课文本身就是讲传统玩具的,所以我确定以玩具为话题和学生交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导入新课,水到渠成,没有跳跃感。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初读课文,通过多种方式扫除字词障碍,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围绕竹节人写了哪些内容,并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为下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三、分小组探究学习。落实“懂得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一教学目标,把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选定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探究学习。我出示了下面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用自己的阅读方法来完成练习题。

  一组:写出竹节人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二组:体会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说给大家听。

  三组:讲一个有关老师和竹节人的故事。

  四、抓重点感悟语言。

  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语言特点,积累优美的语言,我设计了分析重点句子来体会语言特点,感悟语言魅力。通过“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火。”这个句子明白作者运用的语言具有含蓄幽默的特点;“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这个句子让学生明白侧面描写的好处;“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这个句子从表面上看来是写老师专心玩竹节人,而实际上是借这件事来说明竹节人对人的诱惑力之大。

  我在课堂上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讨论、自读自悟,学生在感受竹节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体会了作者的语言特色,学会了用不同阅读方法达到不同的阅读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2

  《家乡的美食佳肴》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课中的内容。本课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全面了解家乡的饮食特点,从“吃”这一角度入手,全面探究我国的饮食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我把全面了解天津的风味小吃和地方特色菜,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上古林地区濒临渤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的饮食特点,孩子们对海鲜菜非常熟悉。另外,上古林地处城郊结合部班里有很多学生是随父母来津务工的孩子,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在了解祖国其他地区美食的时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学情的另外一特点——孩子的生活环境和经历造成对天津的一些风味小吃和地方特色菜并不是很了解,基于上述认识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开始我首先利用相声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播放了《报菜名》。片断里那些诱人的美食,带着孩子很快地进入一个美食天地。这样的导入紧紧地吸引住了学生,引起了他们学习新知的浓厚兴趣。然后,借助俗语“吃在天津”,引发学生探究家乡天津美食的愿望,顺利切入主题。

  二、师生合作、学习新知。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

  (一)、交流展示,了解、感受家乡——天津的饮食文化。

  1、在本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补充图片数字等的使学生领略天津地区美食的色香味以外,也努力地通过探究美食的历史、名称的来历、相关的逸闻趣事,使学生感受到“吃”中所蕴藏的文化。2、结合大港区上古林当地的生活实际,通过孩子们观赏一道道诱人的海鲜菜,观看当地以经营海鲜形成规模的古林海鲜一条街影音资料,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天津人爱吃海鲜的特点,为后面探究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奠定基础。“吃在天津”吃的丰富、吃有特色、吃出文化。

  (二)、关注全体、外地学生介绍家乡的美味佳肴及文化内涵。

  在全面了解了天津当地的饮食习惯以后,为了比较全面了解我国的饮食概况,我请班上一些来自其他地区的孩子,通过介绍自己家乡的美食,让本地的同学感受到:天津是一个对“吃”非常有研究的城市,同时中国还是一个饮食大国,有着悠久的饮食历史和文化!激发了了解祖国各地饮食风貌的愿望及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同学大量交流了全国各地的美食后,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们,会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呢?我借助中国一些特征明显地区的实例:如,咱们天津地区,爱吃海鲜,和地理位置有关;四川、重庆爱吃辣,和气候有关。最终使学生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正含义!

  (四)、全课小结、激发情感。

  天津真是一个美食天地,我感到很自豪.咱们中国还是一个饮食大国,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同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更感到自豪!

  三、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是保证有效课堂的前提。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我考虑到了我们班学生外地生比较多这样一个学情,设计了让其他省市的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特色菜。这样不仅体现了照顾全体的原则,也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其次我了解到学生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的困难,教师也作相应的资料补充使整个教学资料更加充分。 最后,作为渤海湾渔村的上古林的海鲜一条街,它不仅有海鲜菜的美味更是我们上古林人的骄傲,所以在本课中设计了介绍海鲜街的录像以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2、良好的课堂氛围、愉悦的学习心境是有效课堂的保证。“美食佳肴”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一个让人轻松、愉悦的话题,在教学中我注意了情境的创设和诙谐幽默语言的运用。在教学的一开始以大家喜闻乐见相声的形式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我配以“隔着门缝吹喇叭”、“想不想吃”“你来做形象代言人”“馋得流口水”等幽默的语言这些都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

  3、地方课程《天津与世界》——品社课教学的资源库。

  在我查阅天津饮食文化资料的时候,想到了我们的地方课程《天津与世界》。在这里我不费力气就找到了狗不理包子名称的来历、津菜的特点、天津的小吃有99种等等丰富的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从这一点上看,我要感谢我们的孟老师为我们的学生编了这么好的教材,也节省了我查阅资料的时间。

  4、课前相关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为目标较好的达成提供了保障。由于学生在对天津饮食认识上的局限性,课前的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尽管上古林地区地处渤海湾,这里的学生也经常吃海鲜菜但对于为什么海鲜菜会成为我们天津的特色菜也很难说出。对于“天津三绝”天津的风味小吃等由于是农村的孩子更是知之甚少了。所以在在课前指导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通过上网查找、访问厨师、向父母询问等多种途径,进行了有目的的资料搜集,鼓励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获得真实感受,然后以文字、图片、故事等多种形式在课堂上进行。

  5不足之处:我觉得在探究饮食中所蕴藏的文化方面,我虽然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体现得不够突出例如饮食特色和什么有关的时候学生们只总结出了和地理位置、气候等。其实还有历史典故、风俗习惯、传说等;还有由于孩子的实际生活情况,他们对于调查得来的资料,运用起来,比较生疏,造成了交流的困难。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大都是学生汇报,老师补充的形式。

  希望各位老师,在看完后,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这节课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振幅变换。本节知识是学习函数图象变换综合应用的基础,在教材地位上显得十分重要。 y=asin(ωx+φ)图象变换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加深学生对函数图象变换的理解和认识,加深数形结合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的认识。同时为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对周期变换、相位变换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是对周期变换、相位变换先后顺序的调整,对图象变换的影响。

  ⒊教材内容的安排和处理

  函数y=asin(ωx+φ)图象这部分内容计划用3课时,本节是第2课时,主要学习周期变换和相位变换,以及两种变换的综合应用。

  二、目的分析

  ⒈知识目标

  掌握相位变换、周期变换的变换规律。

  ⒉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归纳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⒊德育目标

  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思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⒋情感目标

  通过学数学,用数学,进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具使用

  ①本课安排在电脑室教学,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台计算机,所有的计算机由一套多媒体演示控制系统连接,以实现师生、生生的相互沟通。

  ②课前应先把本课所需要的几何画板课件通过多媒体演示系统发送到每一台学生电脑。

  四、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以“探究——归纳——应用”为主线,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规律,并能应用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把计算机使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新知、探究未知,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并能数学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预备知识】

  (一)问题探究

  (1)师生合作探究周期变换

  (2)学生自主探究相位变换

  (二)归纳概括

  (三)实践应用

  【教学程序】

  【设计说明】

  1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图象变换?

  2这些变换的规律是什么?

  帮助学生巩固、理解和归纳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促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归纳梳理。

  【问题探究】

  (一)师生合作探究周期变换

  (1)自己动手,在几何画板中分别观察①y=sinx→y=sin2x;②y=sinx→y=sin x图象的变换过程,指出变换过程中图象上每一个点的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

  (2) 在上述变换过程中,横坐标的伸长和缩短与ω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二)学生自主探究相位变换

  (1)我们初中学过的由y=f(x)→y=f(x+a)的图象变换规律是怎样的?

  ,函数y=Asin(ωx+φ)图象说课

  (2) 令f(x)=sinx,则f(x+φ)=sin (x+φ),那么y=sinx→y=sin (x+φ)的变换是不是也符合上述规律呢?请动手用几何画板加以验证。

  设计这个问题的主要用意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象变换的过程,了解周期变换的基本规律。

  设计这个问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再次认真观察图象变换的过程,以便总结周期变换的规律。

  师生合作探究已经让学生掌握了探究图象变换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主探究相位变换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归纳概括】

  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否总结出周期变换和相位变换的一般规律?

  设计这个环节的意图是通过对上述变换过程的探究,进而引导学生归纳概括,从现象到本质,总结出周期变换和相位变换的一般规律。

  【实践应用】

  (一)应用举例

  (1)用五点法作出y=sin(2x+ )一个周期内的简图。

  (2)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完成y=sinx到y=sin(2x+ )的图象变换

  (3)请动手验证上述方法,把几何画板所得图象与用五点法作出的简图作比较,观察哪些方法是正确的,哪些方法是错误的。

  (4)归纳总结

  从上述的变换过程中,我们知道若f(x) =sin2x,则f(___)= sin(2x+ ),由f(x)→f(x+a)的变换规律得从y=sin2x →y= sin(2x+ )的变换应该是_____.

  (二)分层训练

  a组题(基础题)

  如何完成下列图象的变换: ①y=sin3x→y=sin(3x+1)

  ②y=sin(x+1) →y=sin(3x+1)

  b组题(中等题)

  如何完成下列图象的变换: ①y=sin3x→y=sin(3x+1) ②y=sin(x+1) →y=sin(3x+1)

  ③y=sinx →y=sin(3x+1)

  c组题(拓展题)

  ①如何完成下列图象的变换: y=sinx →y=sin(3x+1) ②我们知道,从f(x)到f(x)+k的变换可通过图象的上下平移(k>0上移)(k<0下移)|k|个单位得到。那么由y=f(x)→y=af(x)+k的变换中,振幅变换和上下平移变换是不是也有先后顺序呢?请通过实例加以验证。

  让学生用五点法作出这个图象是为了验证变换方法是否正确。

  给出这个问题的用意是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这个步骤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个问题的解决,是突破本课难点的关键。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理解如果先进行周期变换,而后进行相位变换,应特别关注x的变化量。

  a组题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

  由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完成。

  b组比a组增加了第③小题,

  重在对两种变换的综合应用。

  c组除了考查知识的综合应用,

  还要求学生对新问题进行探究,

  有较大难度,适合基础较好的

  同学完成。

  六、作业

  (1)必做题

  (2)选做题

  作业分为两种形式,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选做题不作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研究。

  七、评价分析

  在本节的教与学活动中,始终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注意学生的品德、思维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问题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调节与反馈:

  ⑴验证两种变换的综合时,可能会出现有些学生无法观察到两种变换的区别这种情况,此时,教师除了加以引导外,还需通过教师演示和详细讲解加以解决。

  ⑵教学中可能出现个别学生无法正确操作课件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强调学生的协作意识。

  附:板书设计

  课题

  ⑴周期变换规律 ⑶两种变换的综合 例题与练习

  ⑵相位变换的规律 ⑷注意点

  ,函数y=Asin(ωx+φ)图象说课

  说课稿 篇4

  一、说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幼儿经常碰到分类这一问题,如给玩具分类,给医务分类等等,尽管大多数幼儿能够完成简单的分类,但都局限于某一特征,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数学分类活动让幼儿可以根据物体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

  二、说活动目标

  1、学会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2、初步学习按物体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在观察比较中训练幼儿思维的正确性和敏捷性;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三、说活动准备

  1、颜色(红、黄),大小(大号、小号),形状(方形、三角形)的积木若干;

  2、动物图片。

  四、说活动内容

  活动重难点:学习按物体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在观察比较中训练幼儿思维的正确性和敏捷性。

  五、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情景教学法和观察指导法;

  2、说学法:趣味游戏法、体验交流法和多种感官法。

  六、说活动过程

  1、导入主题,激发兴趣。

  出示积木。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积木) 冬天来了,天气也渐渐变冷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要给自己建设一个漂亮又保暖的小屋,松鼠两兄弟也找了很多积木,但当他们准备建设时,却犯难了,因为面对这么一大堆各式各样的积木,它们不知道怎么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能帮助它们。

  2、 游戏活动一:按积木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1)出示各种积木,请大家一起来说一说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积木?(积木有两种颜色:红、黄、有三角的和方的,还有大的和小的。)

  (2)两兄弟都喜欢红色,所以希望能建设一个红色房子,请你帮它们选出材料来。

  (3)幼儿操作,教师小结:在一堆积木中一个一个找出来太慢,而且还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可以先把积木分类,再进行操作时就会顺利多了。

  3、游戏活动二:按积木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

  (1)因为是两兄弟两人住,所以它们希望能用大积木建设。那让我们再选选看,看看哪些积木可以作为它们建设材料。

  (2)幼儿操作,老师巡视,并问问:你是怎样选的?为什么这样选?你选出来的这些积木有什么共同点吗?有几个?

  (3)教师总结:在我们挑选出来的红色积木中,再挑选大的。这样一来,我们选出的这些积木就有两个共同点了。

  4、自由分类活动

  (1)经过我们的努力,松鼠兄弟两住上了漂亮又温暖的大房子。森林里的.其他动物听说后,都要求小朋友们帮助它们建房子。那么,接下来可以按照自己想要分的类别给自己喜欢的动物建房子。

  (2)分好后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按照何种类别进行分类的。

  七、说活动延伸

  1、由家长带领幼儿到超市里面去找找看,超市里货 架上的商品都是按照什么特征来分类的。

  2、看看图书馆的书是按什么来分类的。

  说课稿 篇5

  大家好!我说的课题是《小巷深处》,这篇课文的说课程序我打算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评价与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小巷深处》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饱含情感的笔墨回忆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语言浅显感人,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是一篇唤起学生亲情教育的好文章。我们可以以此培养学生感受、体验亲情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本文无论从情感内容还是从能力培养上,在写人记叙文的单元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该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的他们在心理上渴望成熟独立,叛逆心渐强,但事实上又离不了父母的照顾,不理解父母对他们的良苦用心。这正是他们的幼稚之处,也是为人处世肤浅的一面,他们的真情需要熏陶,更需要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学会珍惜亲情,感恩生活。

  (三)教学目标

  那么根据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对学生情况的考虑,我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

  初步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用心读课文,把握关键语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文中最动人的情感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进而对父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四)教学重难点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课标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把“情”字作为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课文中读懂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记叙文是初一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种体裁,在前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记叙文的相关知识,但仍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把记叙文写清楚、写生动对他们而言就难了,而本文的外貌、神态描写都有其过人之处。所以我把难点确立为品味文中具体描写母亲的句子,学习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突破口:让学生寻找文中“我”的情感变化的有关语句,以期引发学生对变化原因的思考和对母亲形象的关注。

  (五)教材处理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我们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为了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本,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做了灵活调整。从文章结尾的情感入手,一步步地点拨引导学生去读母爱——说母爱——悟母爱——忆母爱——赞母爱。同时努力营造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整个课堂。为了能达到这种效果,我事先也准备了诗歌《感谢》、歌曲《懂你》等,希望在课堂上能够恰当的运用。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我们经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着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些理论指导,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来展开教学。

  1、诵读法:文章不厌百回读,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特别是一些重点段落,语言典范精美,字里行间饱含着真情,我们应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2、点拨法: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乃为善教者也 。”这篇课文我只在需要时稍加点拨,不做过多的分析,还课堂教学几分空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

  3、情境设置法: 利用多媒体条件展示图片,播放歌曲,创设温馨的教学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学法分析:

  吕淑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 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学法指导,使他们在把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会学”本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指导有:

  1、自主、合作、探究

  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试图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交流协作,以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体现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诵读品味法

  主要是指导学生诵读品味关键词语和句子,赏析本文典范精美的语言,指导学生以“这句话妙在运用了描写方法,写出了”的句式来品味本文描写人物的写法,从而初步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读母爱 说母爱 悟母爱 忆母爱 赞母爱

  (一)关注生活,导入课文(2分钟)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从地震废墟中那位以爱的姿势保护孩子生命的母亲说起,大爱无言,母爱相同,由地震废墟中的母爱导入到小巷深处中的母爱。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觉得由此导入新课,从令人感动的图片入眼,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创设温馨感人的情境,奠定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

  (二)整体感知读母爱(4分钟)

  快速阅读课文,并请同学们找出“我”对家,对母亲情感变化的句子。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浅显明了,学生理解文本难度不大,因此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体验。同时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课文,做到有的放矢。)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我采用了点拨教学法适时点拨学生:

  1、课文的结局令人感动,最后一段,作者说“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回哪儿?(估计学生都会回答到:我回到了小巷深处,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2、既然说“回来”,那么肯定出去过,我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由此自然引入第二环节——小组交流说母爱

  (三)小组交流说母爱(10分钟)

  问题一:请同学们找出“我”对家,对母亲情感变化的句子。归纳“我”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

  问题二:“我”对母亲的感情起伏变化,那么母亲对“我”又是如何呢?同学们让我们用充满“爱”的眼睛去寻找文中母亲“爱”我的.事例,在小组里面交流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学生的筛选概括和师生的共同归纳,就基本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就水到渠成地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四)朗读品味悟母爱(15分钟)

  读完本文,你觉得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找到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仔细读读,读出你的感动来!并试着说明感动你的原因。

  设计意图:我想这个问题的抛出,一定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波澜。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说明感动原因的角度也较多样,学生既可以从遣词造句上考虑,也可以从情感因素上回答。从而实现既品读佳句,又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的教学目标。

  1、具体的事件令人感动。估计大多数学生会说出最后一个事例,那么我们应完成以下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个事例是作者的情感高潮,面对现实,年少无知的“我”曾逃避、曾离开,而母亲的爱却一如继往。表达出了“我”的悔悟,“我”情感的回归。指导全班同学诵读品味25-29自然段,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情感,领悟真情。

  2、精彩的语句打动人。因为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语句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在这里我对课堂进行了猜想与预设。我猜想初一的学生一般会很容易找出这些句子,但学生往往说不出感动自己的原因。因此,在这里我们应引导学生朗读并学习品味本文中描写母亲的精彩句子,进而分析表现人物的描写方法。

  那么在这里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来简化难点:“这个句子中你觉得哪些词语运用得很好,它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学生品味关键句子的基础上,要求同学们以“这句话妙在运用了 描写方法,写出了 ”的句式来品味本文描写人物的写法。

  示范: “在风中,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这句话妙在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品味,设置了简化难点的问题,指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关键句子,学习并掌握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抒发情感,并期待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在进行了听、说训练的同时又掌握了写人技巧,在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又巧妙突破难点)

  (五)联系生活忆母爱(10分钟)

  其实母爱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平常的日子里,不一定非得都是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母爱才感人。细细回想起来,也许只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声儿女远行时的叮咛,一道过早爬上眼角的皱纹……做儿女的,要善于从这些琐事中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

  1、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中最让自己的感动的瞬间,重温感动,体会母爱的温暖与幸福。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身为母亲的孩子,我们将要如何回报母亲的深恩呢?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母爱引起共鸣,畅谈对母亲的回报,这比空洞说教或是让学生在还没有体验、感悟的情况下就站起来“口上谈兵”更有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六)课堂练笔赞母爱(4分钟)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人间的最爱。最后让我们以“母爱”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小结本节课。

  教师示范:母爱是夏日里的缕缕清风,是寒冬里的暖暖阳光。

  (多媒体同时播放满文军歌曲《懂你》)结束这节课。

  (设计意图:用一句很美的话和极富感染力的歌曲结尾,再次营造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温馨氛围,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母爱、回味母爱,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感情,坚定学生孝顺母亲的决心。)

  作业设计:1、积累 反复朗读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并摘抄精彩的语句。

  2、体验 回家后主动与母亲交流,帮母亲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3、习作 用一小段文字描绘母亲的外貌和神态,要求能突出母亲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在课后作业里设计了这样的题目:积累、习作、 体验。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描写,联系生活加深体验,也增强动手实践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巷深处

  盲母 爱 养女

  收养弃婴 满足 自豪

  改变性格 时 感

  含辛茹苦 间 情 沉默 回避

  为“我”骄傲 顺 线 淡漠 隔绝

  每月送钱 序 索

  忍受孤独 悔悟 感激

  我的板书设计形象直观,简约清晰,它既能帮助学生理清教材知识结构,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评价与反思

  1、我觉得本课的教学设计,能够紧扣“母爱”这个主题,让学生理解、感悟、畅谈,在说、品、读、悟、练这五个环节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同时将爱的教育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阅读语文”与“人性完善”一体化。

  2、我觉得本课最难处理的环节可能是“朗读品味悟母爱”这个环节,因为它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又涵盖了学法指导和知识目标,而学生因为生活体验、认知角度、个体差异的不同,说明感动的原因可能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教学的随机性也比较强,需要教师适当及时的引导和归纳,放的开还要收得拢。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语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组共有四篇课文,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圆明园的毁灭》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毁灭》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学生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之外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得爱国行为。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德育价值观,三个方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阅读、感悟、欣赏、想象,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兴趣;初步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们知道,精读课文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为此,本课的重点设为:

  1、指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宏伟建筑和珍贵收藏。

  2、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巨大损失,激发学生振兴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

  教学难点设为:

  1、通过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2、文章题目明明写的是《圆明园的毁灭》,而为什么通篇竟花大笔墨来写它昔日的辉煌呢?

  四、说学生学习情况

  首先,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比较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其次是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一般,主要表现在:一是朗读特别出众的学生没有,二是朗读时对情感的把握不够到位,三是一部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不高。

  五、说教法

  通过学生的反复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词句,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感性材料基础上,启发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同频共振。

  利用多媒体教学,实施探究性学生的教学模式,同时融入情景教学法。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让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二课时: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辅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对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的介绍,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只有学生充分的了解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才会对它产生爱的情感,有了深刻的爱,才能有对侵略者贪婪、野蛮的罪恶行经有更深刻的仇恨,才能对作者心灵相通,披文入情,产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本节课的关键。

  1、激情导入新课。

  本文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一是它的毁灭。在导入新课时,通过大屏幕放出圆明园资料中的壮观景观,使学生尽快进入对美好景观的憧憬,然后在出示圆明园的毁灭遗址,使学生产生不能一见的遗憾,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渴望。

  2、 质疑导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导入新课后,鼓励学生自由,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内容,这一步的设计打通课内外界限,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走向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疑导思、导读。

  3、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以诵读为主线,走出烦琐的分析的泥潭。

  在教学中,我从教学实际出发,抓住儿童心理特点,多种阅读形式交替使用,诵读训练要求明确,评价指导及时,以读引思,以读悟法在读中感悟和积累。尤其是文中再现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我搜集有关资料做成课件,让学生在理解内容后“赏读”使之感人肺腑,震撼人心。

  就在学生激情高涨的时刻,我话锋一转,圆明园的建造历程经历了200多年花了大量的资金成为世界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可是化为一片灰烬,放火烧圆明园的电影剪辑,再现了侵略者的贪婪野蛮。这一处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加速了学生感知和理解的进程,而且从不同的角度扩展了课文的内容。我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一步步把课文读懂、读深、读 透,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走了一个来回”。这样学生的情感是刻骨铭心的,远比仅凭文字的体验深刻的多。并且在次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使感情进一步升华。

  4、 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培养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师课前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惧资料,收集资料,这样的设计勾通了课内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扩大了视野,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问题的提出必将激发学生所有情感的外泻,此时此刻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而激发学生增强振兴中华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再现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既表现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又体现了侵略者如何把它化为灰烬的变化,也表现出学生由爱到恨的情感变化,激发学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本方案的设计力求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致力于运用现代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淡化学科边缘,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感悟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但是,设想付诸实施,课堂是生成的,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经验不足,这节课还有许多的不足,也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出意见。我的说课就到这儿。

  说课稿 篇7

  一、 说“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新课程组织教学的依据。准确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落实,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经常性的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作出恰当的评价,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散文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二、 说教材

  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诗歌、散文两部分,诗歌、散文各三个单元。诗歌部分,教材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从把握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人生经历、把握作品主旨入手;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从把握诗歌的意境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诗歌声韵的角度,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代诗歌美妙的音韵,感受作者浓烈的情怀。

  三个单元,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在阅读鉴赏中,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感受能力,发展学生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单元设计的意图就是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习惯,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语境,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状态,真正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单元所选的作品,都是极富音韵、情韵、美感的经典之作,是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培养学生语感最为适用的材料。

  因此,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精要语句的玩味、赏析,进而达到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的目的。

  《将进酒》是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作品,单元设计是通过本文的赏析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古代诗歌作品的方法,感受诗歌音韵、情韵、美的意蕴,获得审美的愉悦,获得情感的陶冶,获得思想的提高。

  三、 说学习目标

  根据教材《赏析指导》和单元教学重点的要求,结合文本的艺术特点,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①掌握诵读的要领:掌握关键字的读音、语句的节奏、语气,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②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③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个性化解读文本,写出鉴赏文字。

  四、说教法

  1。借助《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对作者的介绍,借助课文注释,借助《高中课程新学案》30页“相关链接”的“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特定的时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

  2。借助《赏析指导》,借助文后赏析,结合单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句式长短的变化、韵脚的转换,学会进入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关键词句的揣摩、赏析、玩味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复杂情感的变化。

  4。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师与学生一同诵读,一同写作,品尝下水的快乐。

  5。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或默读、朗读、齐读、指名读、品读,或小组研讨,或课堂成果展示,或教师明确,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写作。

  五、说教学过程

  (一)目标定向,知人论世。

  1。导入: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在吟诵诗文时可以说既是歌者,又是舞者;这种独特的诵读方式,是历代文人欣赏经典诗文的一种独特手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绝学。这个单元我们将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通过对《将进酒》学习,学会有感情的吟咏、诵读作品,品味作品音乐美、音韵美,理解作品的情感。(板书)

  2。出示学习目标。

  ①掌握诵读的要领:掌握关键字的读音、语句的节奏、语气,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②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③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个性化解读文本,写出鉴赏文字。

  3。背景预览。

  ①学生圈划教材43页注释①,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

  ②学生阅读《高中课程新学案》30页“相关链接”阅读圈点“背景资料”;

  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第三部分对李白的介绍:“李白并不完全是一个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者……而李白却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不能为富贵利禄而自卑其格,故多苦闷愤激之词。他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轻蔑……他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想像奇特,手法夸张。”

  (二)诵读文本,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结合注释、工具书标注重点词语的读音,要读准字音,正确断句,了解关键句子的意思,扫清文句障碍;

  2、同桌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读准字音,正确把握节奏、语气;

  3。同桌交流《高中课程新学案》30页“知识清单”的题目,教师巡视,纠正明确关键字音。

  4。学生朗读:学生纠正朗读错误,教师进一步明确;

  5。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易读错的字音,把握节奏,注意断句、停顿;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圈点关键词语、停顿、重音、语气,体会作者感情。

  7。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概括层次要点,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8。小组研讨、小组发言,教师点评。

  9。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同桌相互检查。

  (三)涵咏品读,揣摩探究。

  1。学生研读文后赏析文字:结合最后一段的赏析说明,结合具体诗句,圈点诗中句式变化,并进一步诵读全文。

  2。学生研读文后赏析文字:结合对诗句赏析,找出表达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3。小组研讨:诵读要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悲”、“欢”、“乐”、“寂寞”、“愁”),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由“悲”为“欢”,进而“欢畅”、“愤懑”,最后转为“激越”、“超脱”、“旷达”。

  4。学生齐读:巩固品读成果。

  (四)鉴赏交流,展示成果。

  1。教师赏析指导:

  《将进酒》感情色彩浓烈,行文气势恢宏。在鉴赏本文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1)要结合《赏析示例》,在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诗作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作者大笔一挥就有雷霆万钧之势,笔挟天风,墨裹海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极写自然的伟力与永恒;笔锋一转,“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慨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心中不免悲凉。但,诗人性格狂放,消沉在他心中仅是昙花一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也是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

  第二部分,酒香飘逸、情怀毕露,诗人举杯、豪饮、高歌,心中涌动的是感情的激流:狂放之情,愈变得愤懑、激越。

  (2)把握诗作句式长短的变化,韵脚的转换。在诵读中,准确把握声音这种变化,急缓交错,高低回环,进一步加深对诗作情感,对作者特定背景下复杂情感的理解。

  (3)诗作比、兴、对仗手法的运用,找出相关诗句,可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鉴赏。

  2。学生小组研讨:结合课文背景,讨论文中“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愁”的内涵及产生原因。

  3。学生鉴赏成果交流: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有据,就应该予以肯定。

  4。创新提高:

  教师提示:刚才我们已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变化,“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请写一段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作要求:应当是课文诗意的再现,可以是自己对原文个性化的解读,自我独创的发挥)

  ①学生写作,小组交流、评点,典型习作展示。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因为《下雨了》这一课属于“综合·探索”这个学习领域里的课业,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无论是形式还是在内容的设计上,都始终围绕“综合·探索”这个教学理念。

  对于这一课的内容,我是这样理解的:由于孩子们对下雨并不陌生,也有着特殊的情感,所以这节课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也很容易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课教材力图用各种方式展现雨,并大胆地表现雨中人物的动态。这就要求我们课上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对教材的理解,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人物的动态,学习表现雨中的情景。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3)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观察、记忆和表现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又确定了教学重、难点。

  1、 简单了解大自然与人的关系,运用各种方法表现雨和雨中人物的活动。

  2、 大胆表现生动的人物动态,处理好人物与景物的关系。

  二、 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指出,教学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是师生共度生命的历程,是共创人生体验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只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层次的参与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把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或是肉眼观察到的雨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学生用点、线来表现自己心中的雨。

  在教学时,我还尝试着设置情景,在引导学生观察范画之后让学生通过模仿,身临其境地感受画中人物的动态,孩子们有的抱头狂奔、有的撑着小伞,慢悠悠地欣赏雨中的美景,来表现他们在雨中的快乐,大胆地表演激发了他们强烈地创作欲望。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画笔和周围的.同学合作,去大胆地描绘,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创作水到渠成。有的学生的画,用长线条表现雨,在雨中,几棵大树也是斜的,展现了狂风大作,雷雨交加的情景。有的学生画的雨,用水珠来表现,而且水珠还带着灿烂的微笑,在雨中,花开了,草绿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春雨图。看来,要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位置,努力创设自由、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只有摆正了自己的地位,才能凸现孩子的才华。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小雨沙沙”歌曲导入,引出课题。)

  放音乐学生边唱边做动作,唱完后并提问歌唱的是什么时候(引出课题“下雨了”)

  (二)授新课:(以下雨的影片让学生更直接的感受下雨,观察下雨时的雨的形状。)

  1、 播放“下雨过程的影片”先刮风,打雷伴着闪电,然后下雨,雨是由小到大然后到停的过程。

  A)、提问:“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B)、讨论:“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下雨”

  C)、讨论:“如何表现雨?”(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来)

  2、欣赏下雨时的动画片段(激发创作欲望,了解下雨时人物的动态)

  A、师生合作模仿影片里下雨时的人物动作(为了更进一步体验与感受下雨时人物的动态。)

  B、小组讨论“如何表现下雨时的人物动态?”(通过上述游戏表演和学生讨论突破了重点与难点。

  C、欣赏(学生作品六幅)提问“小朋友们是怎样表现下雨)

  (三)学生绘画(重视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结合)

  要求:可以画看、想到的下雨的人、动物,,也可以画下雨时的心情和感受。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创作感,激发学生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画。达到启发想象力与创新。

  (四)小结(学生自评、互评和师生评相结合方式,体会成功的喜悦。)

  A、请生相互参观交流作品的成功之处。

  B、请各别同学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说明。

  C、师和生共同表演学生作品里下雨时的喜悦情景。

  四、 课后反思

  (1)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下雨时人物、动物的认识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 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有部分作品人物动态不够生动,缺乏想象力。

  说课稿 篇9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与朱元思书》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堂要求背诵课文。《与朱元思书》是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的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

  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

  根据以上内容和要求,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背诵、译讲课文。

  2、品味山水意境,感受文章语言美、志趣美。

  学习重点

  1、背诵课文

  2、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学习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标导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因此,在引入课题后,即出示教学目标,在其引导下,分步实施完成。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达到背诵,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而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

  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课题、作者、教学目标、读文后字音词义的检测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并进行了超级链接,使画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由看富春江的一组图片,导入新课。明确指出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其清新的`文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令人神醉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学习的期待。检测预习情况开始。

  第二步,初读感知课文,扫清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进行诵读,明确读此类写景抒情的文章语调一定要舒缓,注意每一小节间的停顿,在每种景物出现后留一个想象的空间。

  第三步,结合一幅幅优美的图片,分散难点,引导学生分步记忆文章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卷。然后,学生对文中的语句相应地进行朗读、记忆,齐诵。

  第四步,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下的注释比较详细,因此没有必要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先让学生分组自主、合作,探究课文,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文下的字、词、句释义理解课文,读后对重点字音和词义进行开火车的译讲的方式检测,因为有了检测,学生的自学也有了着落。

  第五步,讨论交流问题答案,把握文章语言美和志趣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相关内容,读课文有何感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决,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着清晰地展示了出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为学生背诵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六步,在悦耳的音乐声中,为学生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帮助他们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以达到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的思想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及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小数乘法的第一教时,内容包括例1、例2、做一做和练习一(1---4)题。例1小数乘整数的引入题、例2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竖式的写法。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了整数乘法、小数加减法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小数性质基础上教学

  二、自主探索

  (一)了解小数乘整数

  1.说一说如果是你,想买哪种风筝?

  学生自由回答。

  2.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教师提出:××同学说想买3.5元一个的风筝,那么买这样的三个估计需要多少钱呢?学生思考并汇报。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计算。

  指名汇报(可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

  方法1:连加。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3.小结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三个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计算,同学们可真棒。

  (二)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1.比较发现。

  师: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2.尝试解决。

  教师出示0.72 × 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汇报演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乘法比较简便。

  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4)理解算理算法。

  师: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点: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更好地理解算理。)

  (5)互动交流,总结概括。

  师: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谁能举个例子和大家说说具体的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学生举例子说明算理,并板书。

  三、实践应用

  师:(出示主体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出课件)。

  1.放飞第一个风筝。(点击第一个风筝)出示:

  (1)算一算,比一比。

  7 0.7 12 1.2

  ×4 × 4 × 5 × 5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做一做。

  14.5× 6 3.07×8

  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放飞第二个风筝。(点击第二个风筝)出示:

  (1)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你发现了什么?

  7.5 1.35

  × 4 × 3

  _____ _____

  300 40.5

  (2)解决问题:小红家距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是多少千米?

  3.放飞第三个风筝。(点击第三个风筝)出示:试试你的智力。

  用1到5五个数字及小数点,任意组成小数乘一位整数的算式,并算出来。(能写几道写几道)

  四、总结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

  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我教授本课时训练重点确定为: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疑难字词,能根椐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熟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

  2.搜索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言论)。

  3.思考课后练习题。

  三、说教法

  本堂课因为是孩子们初学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四、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习为教学主线,去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以接受变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从而解决出学生学习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

  五、说过程

  (一)引导释题,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说“辩”字导入课题,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太阳,此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学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指导学法

  由于学生学古文,较难理解,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好懂,明确了学习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总结读法。学生自由练读,并由此解决了古文不好读这一难点,就是让我们多读,反复读,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牵出古文不好懂的这一难点,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老师再一次强调出学习古文的目的就是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依照学法逐步解文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质疑: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概述的过程中,交流孔子这一人物,为后面学习文章,揭示人文内涵,做好铺垫,并且在学生概述故事内容的同时,又紧接着质疑:孔子在什么情况下遇见两小儿的?无形中对文章第一节内容就在老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并在此强调“斗”的含义,过渡到第二节的学习,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观点,通过分析“也”字,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由此以“辩”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学习,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三四节的学习,通过抓重点字词、分析句式、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斗时各持的`理由是那么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以理解促读,读出味道,读懂意思,老师在这则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重点把握住了文本的内容,体现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最后,我重点抓住孔子“不能决”,让学生体会人文内涵,让学生交流孔子的言论并结合搜集孔子的资料,明白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两小儿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精神,并将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以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课后解决的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五)总结拓展,延伸课外

  学古文不能只学不积累,积累什么?积累的就是我们的学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让学生感受古文与现代文不同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对学生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这样从开始学生讨论学法,到教师最后总结学法,无时不体现出,我们学的主动不仅在学内容,还在学方法。也正体现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最后布置学生回去讲故事,排课本剧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整堂课最终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读,以读明理的办法,一步步扎扎实实学好古文。

  六、说板书

  从字数上看板书有些繁琐,但我认为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我从题眼“辩”字为主线到两小儿辩论的观点,理由最后结果,让学生观其则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内容。

  我的这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据课堂反馈定论),但是,我最终能较好地体现了我此次课堂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学生要学的有收获,而我教的要扎实,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 篇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劝学》。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说教材

  《劝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集中反映了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教材地位)《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如果学生们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

  二、说学情

  虽然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四、 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说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

  谈谈我的设计思路。

  五、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贯穿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新思维。

  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归纳法:教师引导学生将文中字词及特殊句式进行归纳。

  2、说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朗读法。

  下面我在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贯彻新课程理念,注意以三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强调三个对话,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堂,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一) 导入课文 (由写劝学的诗句导入)

  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关于劝学的诗句,回答后,教师解题,由此引入课文。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二) 荀子简介。这个部分交给学生来完成,让学生事先查找关于荀子及其思想的知识。教师作以补充,这一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三) 诵读指导。播放录音、让学生自读、齐读课文,以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四) 整体疏通课文。这个环节让学生前后桌互相合作,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义。将大家都难以理解得字词标注出来,教师重点点拨。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知识的能力。之后, 归纳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五) 分析课文。

  1、通过对课文的疏通,学生能够得出本文的论点为“学不可以已”,那么我提问:作者是

  如何对论点进行论证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作以适当的引导。我设计以上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归纳能力。然后学生明确:

  第二段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来说明学习的意义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第三段中,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等从而得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第四段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来说明学习的方法贵在积累;用“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来说明学习的态度贵在坚持与专一。

  2、 以上都是运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现象来说明学习的道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什么论证方法呢?

  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知识不难得出为比喻论证的方法。(让学生分清楚比喻论证与举例论证的区别)

  3、课堂练习

  说到比喻论证,我们一般在议论文中使用,那么现在我设计一课堂练习:请同学们写出3个含有比喻论证的句子。写完后,让学生进行互相评论,教师点评。

  设计这一问题的意图,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六) 总结全文:《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论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对论点进行论证,让学生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

  (七)布置作业:就课堂练习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文中含有比喻论证的句子。 设计作业的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学习的意义 学不可已矣(中心论点)

  学习的作用 比喻论证

  学习的态度

  设计依据: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的原则,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的知道本文学习的主要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13

  一、教材分析

  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量之间不是孤立的,本节课直观体现电阻的改变影响着电路中的电流,为深入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作思维的过渡。同时,变阻器是电阻知识的延伸和实际应用,它是电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电路元件之一,是本章教学重点。学习变阻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电阻的概念,又为以后学习电学实验做了必要的准备,在初中电学学习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小实验引入变阻器,并介绍常见变阻器的结构,重点安排实验探究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构造、正确使用方法等。通过滑动变阻器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把知识转化成技术的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部分的电学知识,电流和电路,电阻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了一些解决电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具有一定的电学基础,但学生感性思维能力较强,理性思维能力较差,所以要从学生常见的现象入手,进一步根据学过的知识设计出这种电路元件。

  三、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画结构示意图,电路符号。

  2、会将滑动变阻器正确连入电路并正确使用,能分析滑片移动时引起电路中电流的变化。

  3、知道滑动变阻器铭牌参数的含义,使用规则和实际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创造设计改变小灯泡亮度的实验,感知创造设计的一般方法,体会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2、通过探究滑动变阻器连接方法的实验,体验并总结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电阻大小的方法和规律。

  3、通过连续改变电流的实验,进一步加深理解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滑动变阻器的设计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探究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四、教法与学法变阻器的教学属于实验仪器的教学。

  本节课拟采用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边讲解、边导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学生对实验仪器的认识过程是:先了了解仪器构造,再学习仪器的使用方法。因此教学上力求通过对变阻器的原理、构造、这一难点的突破,来顺利开展其使用方法这一重点的教学。设计滑动变阻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材又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所以,本人力图通过实验与电脑相结合的手段,引导学生完成这个设计,让他们初步体会到“创新”的喜悦,加深他们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感情

  五、教学准备器材:

  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小灯泡、电源、导线、开关

  六、教学程序设计

  1、实验导入首先让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设计一个可以使小灯泡发光的简单电路。进而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在所涉及的实验基础上改变小灯泡的亮暗程度?这时,便将学生带入问题所设计的物理情景中。引入课题:变阻器——阻值可调节的装置分析上述问题所得到的'方法,小组讨论哪种方法在实验中最为简单易操作?从而引出本节重点---滑动变阻器。

  2、阅读课本P68-P69回答滑动变阻器相关问题

  3、实物具体展示并结合课件分析,详细讲解滑动变阻器结构、原理,接法和作用。(在课件中,接线柱不同的组合连接,在闭合开关后,电流经过滑动变阻器的路径变成红色。当改变接线柱或移动滑片时,红色区域的变化既体现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阻值的变化,也可以体现电流的路径。从而直观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4、介绍滑动变阻器铭牌参数的意义比如标有“20Ω1.5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意思就是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是2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1.5A

  5、变阻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课本导读及课件简介)

  6、课堂达标检测。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

  7、课堂总结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8、课后巩固练习

  七、板书设计变阻器

  1、滑动变阻器的构造:结构示意图电路中的符号变阻器说课稿

  2、原理:利用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长度来改变电阻

  3、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正确连接方法:

  4、作用:保护电路通过改变电阻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电路并思考改变灯泡亮暗程度的方法,通过对设计方法的讨论评价,寻找出最简便易操作的设计方案,进而引出变阻器的课题。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导读,完成对滑动变阻器的认识和使用,体现出学生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新课标理念。在课程讲解中采用学生实验和多媒体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极大地凝聚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问题设计可以不断地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思考。另外,在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进行试验,体验并归纳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最后将其应用于生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应用于社会”的能力要求。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小班健康说课稿09-10

说课稿05-15

实用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通用11-27

信息技术说课稿_说课稿03-20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模板范例04-20

小学音乐说课稿 《故乡的小路》说课稿07-25

小班常识说课稿 动物的尾巴说课稿08-11

《蓝树叶》说课稿蓝色的树叶说课稿05-18

《秋天》说课稿08-24

《春酒》说课稿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