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10-27 15:11: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1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选说课稿19篇

  说课稿 篇1

  我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复习巩固、背诵诗句,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

  我觉得在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

  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红军长征是何等样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因此,我在课前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情境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与教材建立起美妙的情感,十分重要。李吉林老师曾总结出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融入情境的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我能认真学习、借鉴李老师的这些做法。

  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沉稳昂扬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比较一下:录音的诵读和你们的朗读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首诗?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又如,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我播放了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这里,我用激昂的音乐渲染了情境,从总体上又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为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我也能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词析句。其中,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化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及时地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本来有一小段“飞夺泸定桥”的录象,可是在五楼演播厅无法播放,于是,我就让学生回忆电影《我的长征》中的画面来体会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当然,效果就打了折扣。

  3、设计富有趣味的训练和作业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情有趣的情境,并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生动,而是要使学生在趣味中进行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七律 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画面,请你拿出纸和笔,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写写你的理解和感受。在这里,写话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巩固。让学生根据画面来写话,显然要比根据诗句写话,更能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练习,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拓宽情境。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习、研究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习语文。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小小朗诵会举行得比较成功,大多数学生很投入,进一步感受了长征的精神,感受了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成就。

  我对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了反复的考虑,但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我一再地提醒自己要注重朗读,在读中感受,也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可由于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指导得不到位,所以,整个班级的朗读氛围还是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对演播厅操作,我还缺乏经验,总是找不到鼠标,的播放几次问题,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反反复复,始终拿不出一个满意的板书。在其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缺陷,恳请大家指正。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审老师大家好,我是一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天净沙·秋思》,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谈一下教材,这篇《天净沙·秋思》属于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写景诗文,而这首元曲又属于一个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作品,是古典诗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引导学生鉴赏这篇佳作,对学生语言水平的提升有着可以明显的帮助。

  二、说学情

  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以往的学习,他们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诗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但是对于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古诗文写作手法的掌握还不到位,不能很好体会诗人情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学生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体会景物的描写,训练想象、联想的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归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本曲,体会这首小令的意境,难点是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创设情境法,问答法,朗读法以及小组讨论法。

  首先我会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创设情境法,播放一段范读音频,将学生带入这首小令低沉、愁苦的氛围中,使学生对这首小令有一个初步的感情基调的把握,同时产生探究的欲望;然后通过层层递进的几个问题和泛读、精读、品读的三次朗读,剖析这首小令的意象,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悟诗人的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说课内容的最后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关于本课,我将通过五个环节,层层递进,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一)首先我会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

  这个环节我会播放元曲天净沙秋思的音频,将学生带入情境,然后提问,“同学们,听完这段元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基于我的学情分析,我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认知能力,我预设我的学生可能会说“很悲苦,凄凉,很忧伤,难过”,然后我继续设问“那么这种悲从何来,诗人为什么会觉得悲伤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今天的新课”,这个时候我会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二)其次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这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之后我会介绍诗人背景和元曲这种文体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元曲这种艺术形式

  我会先给同学们介绍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于江浙一带为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同时通过介绍来掌握元代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这个文学常识。然后介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介绍之后带领学生全班齐读,初步感知。

  (三)古诗词的教学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在第三个环深入研读的部分我引导同学们精读品读,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同时营造出画面感。

  在刚才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注意到出曲中前十八个字就涵盖的九种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同时板书)。并且注意到这几种景物的修饰词,体悟这几个修饰词丰富的渲染力和准确性。然后引导学生关注情景交融的写法,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其次,作者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给学生营造画面感: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自己却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也不知我一个异乡乡人,可以投宿何方呢?想到这,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其次在深入研读部分我会设问,“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适时点拨和总结: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无法归家,那种伤心、思乡的情感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第四个部分还进行了拓展延伸。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学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泛读、精读、品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我会请学生讨论怎么读才能读的更有节奏,有感情,讨论完毕后播放音频,带领学生总结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的节奏。

  (五)课堂的末尾我会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我来总结的形式对本课进行小结,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令并背诵,体悟它的音乐美、绘画美等在内的综合艺术。

  (六)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如现在黑板上所示,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能够帮助我的教学流畅的进行。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所学习的梯形是学生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之所以放在《平行四边形》这一章是考虑到梯形中的问题常常通过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解决。

  梯形是本单元所研究的最后一种特殊四边形,本节内容在引出一般梯形后,重点研究一类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是学生亲历操作、发现、归纳的过程,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认可了的知识,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因此我的教学目标是经历探索梯形的概念、特征的过程,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说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初步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研究等腰梯形特征中的运用。

  在引出梯形的概念之后,侧重点放在研究等腰梯形的特征及其简单运用。因此教学目标为: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探索了解等腰梯形的特征;能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关于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结合新教材课改理念针对新教材特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为:梯形的概念和等腰梯形 的特征。因为我们可以把梯形 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所以解决梯形 的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添加适当的辅助线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因此教学难点确定为:灵活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或三角形。

  (四)关于教学方法的.选用

  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老师把所有的知识都一点一点的教给学生。因此本节课力求在教法上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以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一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等腰梯形的特征。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在例题的选择上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掌握。

  4、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发现规律并自己证明自己的结论。

  5、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实现知识的正确运用和迁移。

  (五)、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关于学法的渗透

  ⑴、平行四边形与梯形都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通过对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对比可以加深对梯形的概念的理解,故在学生学习中应渗透对比法

  ⑵、解决梯形时,常可添加辅助线,把梯形割补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因此,割补法在本节显得特别重要,应力求学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六)、例题与练习

  “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一个目标,应而我设计了几道例题和练习题,需要应用这些特征来求解,同时再次加深对等腰梯形特征的理解,达到知识的巩固,提高了应用能力。

  在练习的选择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到难,重在培养学生的推理和说理能力,优化数学思维。

  (七)课堂小结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有所理解,应而我认为课堂的小结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归纳完成,如:我发现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我能解决些什么…… 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分析和小结能力。

  这节课我力求在教法和学法上有所突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探索中有所得,体会成功和快乐,不足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最佳路径》是苏教版第八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第二组课文反映了当代一些思想观念。本文讲述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设计路径的故事,他着重记述了他从一位年老体衰的葡萄园主“给人自由,自主选择”的白葡萄的方法,受到启发,于是他让工作人员撒下草种,提前开放,其路径被评为最佳路径。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是:尊重他人。相信别人,给人自由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种最佳选择。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教学,我把本科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漫山遍野。微不足道。启发优雅”等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对比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会格罗培斯在设计迪斯尼路径时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尊重他人,相信别人,给人自由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最佳选择。

  三、说教学法

  阅读教学中,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深入的研读和品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得,在得上再读,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受到教育,和文本、作者达到共鸣。

  四、说教学流程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会文、获得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基于此认识,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的`教学:现在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1、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课前制作有关迪斯尼乐园的课件,引发学生对迪斯尼乐园的兴趣,导入新课的学习。

  2、精读感悟,研读品读

  学习第一部分,说一说格罗培斯是个怎样的人?重点抓住“50多次”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地球爷爷的手》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们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培养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围绕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计划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今天我着重说第一课时的教学。

  二、说学情分析

  由于一年级学生大多聪明活泼,他们对科普读物十分感兴趣,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学生识字速度较快,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通过多种识字方法,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篇课文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桃"、"跳"两个字。

  能力目标:培养识字写字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知识,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识字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启发学生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是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情境创设、随文识字、启发想象等方法识字写字。

  学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识字写字、理解课文。

  五、说教学环节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当蕴含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那么本课的教学,我重在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㈠ 猜谜导入 激发兴趣

  ㈡ 初读课文 识记生字

  ㈢ 巩固识字 指导书写

  ㈣ 读文感悟 质疑探究

  ㈤ 拓展延伸 培养能力

  下面,我来详细地说一说每一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导入 激发兴趣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入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的确,好的导入能诱发孩子渐入佳境。

  因此,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猜谜语,"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自己变,每天能行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思索状态。当他们自己动脑说出谜底"地球"时,心里充满了满足感。然后让孩子畅谈对地球的了解,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带着探索的心理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识记生字

  记得有位教学专家说:"阅读教学,要加强初读,延时开讲。在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之后,我将引导孩子们借助拼音逐字逐句地尝试朗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果,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识字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学生字,同桌合作检测,学生个体读,小老师领读,游戏挑战读,开火车读一系列方式来识记生字。这些方式都是遵照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设计的,既培养了他们自主参与的意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

  著名教育家斯霞老师提出了随文识字的观点。这样做最主要的好处就是能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帮助识字。教学本课时,在学生自学生字的基础上,采用串读课文的方式,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识字任务,坚持音形义结合的原则,以字义为核心,帮助学生识记字音和字形,并在词语迁移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字义。

  如:"俩"的教学,我这样设计:我们的生字朋友"俩"在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小朋友快来找一找,他躲在了哪里?(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

  他俩指谁?他俩指(小兔和小猴)哦,他们两个人,我们就可以说"他俩",难怪"俩"字是由一个单人旁,一个两字组成的(出示课件)(词卡),一起读读吧。

  他俩。(指着某个同桌)那么你们两个人,张老师就可以说——你俩。(跟一个学生交流)我们两个人,可以说——我俩。

  这个字的教学坚持了音形义结合的原则,以字义为核心,帮助学生识记字音和字形,并在词语迁移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字义。另外,我还通过这个字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形声字,告诉学生形声字是由表意形旁和表音声旁组成的,让孩子利用音形结合的方法识记本课的其他形声字。

  (三)巩固识字 指导书写

  要提高写字能力,在练字的'时候就应该做到反复比较反复推敲。本课写字教学,安排会写"桃""跳"两个字。教学时,先让孩子观察比较,找到两个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做到胸有成竹,笔听使唤。使每个孩子在写字方面都能取得进步。

  (四)读文感悟 质疑探究

  这篇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较难理解。教学时,师范读第10自然段(范读),让学生感悟地球爷爷说的话:听了地球爷爷的话,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说到什么是地心引力(板书)。古语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我们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质疑的品质。在质疑中,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但是,"引力"一词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些难度,教学时我将通过做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当回形针靠近磁铁时所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在实验中将"引力"化抽象为具体,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地心引力"这一概念: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要比磁铁的不知大多少,所以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这时课件展示:我们的地球爷爷,它用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地心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看——(在地球仪上粘贴高楼、人等立体模型)。我用课件演示能更直观的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秘。从而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借助教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此,我设计了第五个环节:

  (五)拓展延伸 培养能力

  在孩子们理解了"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后,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学生兴趣盎然,在充分发言后,我出示课件,让孩子用课文中的句式练习说话。这样架设起生活和课本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潜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31 地球爷爷的手

  地心引力

  我所设计的板书,简单明了,有较强的概括性,符合本节课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说课稿 篇6

  一、说课标、教材

  《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全套教材是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为主线构建的,构建的基础是活动。各学段教材的基本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活动水平层次的不断提升,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不断加深,科学探究的能力不断提高。而五年级教材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和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学习只改变一个变量的对比实验及对实验现象和观察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 《摆的研究》是《时间》单元的一课。这课是在学生学习《机械摆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本课之前,学生在《机械摆钟》里对于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同一个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而本节课则针对什么因素影响了摆的快慢展开研究,这个过程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获取科学证据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研讨发现关于摆的科学规律。基于我们对教材、学生的了解与分析,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我能探究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2 、我能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预测。

  3、我能认识到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发现新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学习重点:

  我会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预测。

  学习难点:

  在对比实验中,我会控制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将在课前作如下充分的准备: 教具使用:铁架台、长短不同的线绳、钩码等

  无论是目标的制定还是表述上,我们都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给学生 “我能行”的积极的暗示。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虽然已经进行了

  两个半学期的科学学习,但五年级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好在学习小组已经基本形成,各自都有明确的分工,在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中已经有较大的进步,只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读写说方面,读写已经比较自如,但说的方面比较弱,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对于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之类的表述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学生说的能力有待提高,课堂对学生说的指导还将继续。

  三、说教学模式

  “三性五步”是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学校独有的教学模式。所谓“三性”,即导学性、展示性、活动性;“五步”即引入门,学习窗,体验室,思考台,延伸桥。下面,我就来谈一谈“三性五步”教学模式在这节课的具体运用。

  1引入门

  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荡秋千是学生常玩的游戏,贴合学生生活实际。上课伊始,先课件出示两个小朋友荡秋千的画面,并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个小朋友荡得快吗?这样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勇于猜测,而且形象的认识了摆的组成。

  2学习窗,体验室

  基于科学学科的特点,我们将这两个环节结合起来,其实这两个环节本就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在体验中深入理解。这部分分四步完成:

  (1)老师先出示摆,让学生认识摆锤、摆绳,并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接着引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你认为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过程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猜测,在猜测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受认知水平或表达能力的限制,可能说一些较笼统的话,教师在指导时则要将假设具体化。这一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规范的一个重要环节。

  (2)根据学生提出的假设,进行两个实验: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和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

  在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中的实验,小组讨论探究方案及注意事项,老师再加以补充说明对比实验只能控制一个变量,使学生意识到在实验中会控制无关因素,从而保证所要研究的问题客观、公正,从而突破难点。

  其次,学生小组分工,开始实验验证,并填写实验记录单。记录单设计了每个实验取三次结果的平均数,减小了误差,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并且课前为学生准备了明显长短不同的两根线,可以让实验效果更明显。

  (3)通过实验得出数据,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大胆进行汇报。汇报的时候老师注意学生是否科学地表述,适时进行说的指导。

  在第一个实验结束汇报展示中,启发学生,期待能够发现有的组得出的数据不一样,从而引起主动探究的兴趣,成功进入第二个实验-----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课前为学生准备了明显长短不同的两根线,有第一次实验的基础,这个实验可以适当放手。

  (4)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结果,完成板书。

  从实验的准备到进行,到实验得出结论的全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领者,引导学生经历“确定研究对象---设计完善实验---合作实验验证---分析数据---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获得快乐,这正是我们科学教学的实质所在。

  3思考台

  这个环节实质上是达标检测。这里设计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说一说,其实是这节课的实验结论,也是这节课要求掌握的科学概念。第二个问题是引入门的两幅图,哪个小朋友荡得快?第三个问题你能想办法让这位小朋友荡得更快些吗?第四个问题让走快了的摆钟慢一点。这一环节与引入门的前呼后应,是在学生探究出科学规律之后,让学生运用规律去解决生活中关于摆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好科学,就能时时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4延伸桥

  这个环节相当于拓展延伸。这里设计一个思考题:这是两个绳子长短、摆锤轻重都一样的摆,安装在相同的支架上,它们摆动快慢会一样吗?学生有刚才实验的经验,会觉得摆动快慢一样。然后老师演示,结果是摆动快慢不一样。这个结果跟学生刚刚实验得到的结论有出入,学生会惊疑万分:为什么会这样?成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

  究欲,这时宣布这是下节课我们研究的问题。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来,又带着问题离开,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期待下节课会早点到来。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每节课都追求的境界。

  下面我说说这节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运用。

  1教法。秉承课标理念,在本节课中我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综合本课特点,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法,通过真实可靠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较容易分析、总结出科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小组间的相互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

  四、说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节课,我们结合科学课的实际,下发了实验记录表,这有利于学生有条理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课堂上,将实验记录单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且利用多媒体出示引入门和思考台的内容,直观形象省时,而且有利于全班交流。

  接下来说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一部微型教科书,利用板书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们的板书力求将本科重点浓缩于方寸之地,并且使用双色笔,突出重点。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是我们追求完美的努力体现的过程。今天的课也一样,有遗憾之处。以后我们的课堂要尽量淡化教的痕迹,加强学的空间。

  以上是我们对《摆的研究》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从小艇的特点、船夫的驾驶技术以及小艇与威尼斯市民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水城威尼斯独特的交通状况和风土人情。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及它同水城威尼斯的关系。

  2领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难点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

  二、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们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通过对具体文字的分析了解小艇特点。

  这个环节抓住修辞手法的作用达到对这个教学难点的突破。

  (二)通过抓“操纵自如”等重点词句把握船夫驾驶技术好。

  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在自学前先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让学生用“读读、划划、议议、想想”的方法自学课文。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学习课文,质疑问难

  课文第四部分着重讲了“小艇在威尼斯起了什么作用”这个问题。这部分分两个自然段来描写,于是我们决定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问题。第五自然段写了威尼斯的男女老少白天生活、工作离不开小艇。小艇一出动,整个城市都喧闹了起来,那么,夜里呢?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在学习第6自然段时,我们设计了两个思考题:①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威尼斯城从哪一种场面到哪一种场面的变化?②课文最后几句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然后根据这两个问题进行自学之后展开讨论:a写出了从热闹到静寂的情景。静寂表现在哪里?是什么原因迫使威尼斯沉沉入睡了?b假如小艇不停,威尼斯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样变繁为简,化难为易,环环紧扣,突破难点就不成问题了。

  (四)总结全文,深化重点。

  学习了全文之后,再次要求学生联系“学习提示”深入朗读课文,质疑问难,提出问题。通过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总结,突破本课的重难点:(1)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2)本篇课文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并运用了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从内容与语言形式结合上加深理解。总结是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必不可少,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巩固。

  说课稿 篇8

  一、 教学内容的定位

  1、 教材解读:

  《鲜花和星星》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教材,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了地上的鲜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选取生活中最常见的花和星星巧妙地联系,体现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对身边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与向往。第一节中“这里一朵”“那里一朵”和第二节中“这里一颗”“那里一颗”不仅描述了鲜花满地,繁星满天的情景,而且再现了儿童看鲜花、数星星时的天真烂漫,充满了童趣。

  这首诗歌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是一篇朗读的佳作。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

  2、 教学内容的选择

  那么,基于我校的语文课题《基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整合的有效性研究》,在一下全册课文中为何要选择这样一篇课文呢?

  我们翻阅整册教材,不难发现,一年级的课文大多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联系紧密,尤其注重通过语言文字对孩子们进行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熏陶。如识字1为“春天春风春雨”春景词串,识字3“小舟竹子石头”为自然景物词语和祖国河山小诗。而后的第二单元是春景文,第五单元识字为夏景词串。而本课所在的第六单元还有《放飞小鸟》《这儿真好》《世界多美好》等,它们又组成了一幅和谐温馨的自然画卷。鉴于教材这样的安排,我们发现本课承前启后,既具诗情画意,童趣童真,又能使教材内容前后的整合点自然丰满。所以,选定了这样一篇课文。

  二、 教学目标的确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那么,如何运用这样一篇诗歌,让孩子在有限的40分钟内能有效地、最大限度地达到这样的课程年段目标呢?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课标的年段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读准诗歌中的轻声音节。会读多音字“数”,写好“颗”“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3、通过读书展开想象,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体会儿童的生活情趣,引发儿童对身边事物及大自然的关注及热爱。

  4、能结合学过的课文内容模仿诗歌句式仿写、创作小诗,发展语言。

  教学重点为:识字,朗读、背诵诗歌;难点是感受课文的优美,激发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热爱。

  三、 教学环节的呈现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立足于《基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整合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活动设计:

  课前互动猜谜,活跃气氛(1)猜谜导入,铺垫情感(2)初读感知,准字、通句、顺文(3)识字、诵读,激发诗情(4)拓展延伸,发展语言(5)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因为具体细节已在教学中呈现,时间宝贵所以不再一一赘述。接下来就结合我校课题,具体谈谈本课“整合要点的把握”

  四、 整合要点的把握

  1、 学科本位设计:暨语文学科自身教学内容的整合。

  (1) 教材系统化整合:这可以是本册、本年级教材前后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整合,也可以是不同年级上下的内容整合。由于是一年级,接触的教材还不够丰富,所以这节课主要体现的是本册教材前后内容的整合。如:在“识字、诵读,激发诗情”环节中学习第一小节,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鲜花图谈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花,这就引起学生对前面第5单元夏景词串中花的回顾;同样,在学习“数星星”的环节中,引进识字6夏夜星空的回顾,谈谈你了解的星星的故事。以此充实它们的语言交流内容。这里只是内容的整合,对交流语言形式上没有作要求。而到第4个学习活动“拓展延伸,发展语言”时,就结合本文“我最喜欢 ,这里 ,哪里 ”的语言形式,整合课文“春到梅花山”和“草原的早晨”学习内容,然后延伸至课外。这样,借助教材系统化整合不仅充实了孩子的语言表达内容,层层递进地为发展学生语言服务,而且也会逐渐培养孩子前后关联,有序阅读,自我整理学习内容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从课堂反馈来看,这三处的整合效果明显,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了学生语言的有效训练。

  (2) 多角度拓展化整合:这一点是指整合的内容还可以立足文本内容,将整合的面扩大至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源。如开头的猜谜激情,是尊重儿童的阅读积累,进行整合,又如这篇小诗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作品,所以课后引导孩子走近金波,去阅读他更多的童趣小诗。其实还可以引导孩子去读读《日有所诵》等书目中描写自然事物的小诗。因为是低年级,课堂以识字、读书、写字为主,学习容量有限,若是中高年级,我们还可以将这些与课内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源有机融合进课内,拓展阅读视野。

  2、 多学科立体化整合: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

  教学中引进《小星星》的歌曲,作为前后衔接的过渡,又作为放松调节的课间操,极好地调节了孩子的学习情绪,渲染了宁静又有趣的学习氛围。奖花、贴花将美术和手工制作品作为教学手段,符合低年级孩子形象性学习的特点,为创设宽松充满情趣的学习氛围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说课稿 篇9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天净沙秋思》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作品,被人们誉为“秋思之祖”,它无论在思想内容,遣词造句,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值得品味学习的地方,为了让学生走进作品,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我运用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以及应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画作品中的意象,从而体会到作品的完善到“增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的程度,感受作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功底,感受作者将情与景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感受一个长期漂泊天涯的沦落人内心的愁苦孤寂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小令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小令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每个字,感悟作品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育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多媒体,收集作者的资料;使朗读有视频、音频效果;使绘画更加便捷修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典文学话“秋思”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近作者,崇拜作者,从而激发学习他的作品的积极性)

  1、介绍马致远元曲中的地位;

  2、介绍《天净沙秋思》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在这个环节中,点击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这部作品在古曲文字中的地位,调动“主体”作用)。

  二、气韵流转感音律

  1、播放配乐诗朗读;

  2、学生说说朗读这首小令的感情色彩(悲凉)、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3、模仿朗读;

  4、抽个别学生配乐朗读,并背诵(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应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走进音频,视频所渲染的意境中去,感受古曲文学的音韵美)。

  三、魅力缘何近千年

  1、说一说

  (1)作品前3句多少个字?写了几种事物?

  (2)简单地把9种事物拼凑在一起就成了“秋思之祖”,曲子是否太容易写了?你能试着把9种事物合在一起不加任何修饰表达一个主题吗?

  (3)这9种事物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2、画一画

  把作品前3句画成三幅画,要求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事物画在画面中心(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每一幅画都可能有3种以上的构思,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理由,鼓励学生大胆联想、想象,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依次在课件中点出:

  3、描一描

  让学生讨论:画完成后,要上色彩,该为这三幅画定上什么基色最恬当?学生讨论后点击多媒体出现灰暗、明亮、灰暗(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艺术的通性,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从而体会作者“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作者把景和情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

  4、品一品

  品味作者在前3句中的感情色彩(感受作者的情感逐渐强烈)

  点击课件(苍凉、悲凉、悲愤)

  (教学设计意图:深入学习作者的艺术表现力。)

  5、悟一悟

  教师启发:如果说作者看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勾起了思乡之情,流下了辛酸的泪水,那么紧接着眼前的景物又会勾起作者怎样的情怀?

  学生自然得出结论

  (潸然泪下、泪流满面)自然导入诗眼的学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很快能领悟到马致远用9种事物层层铺垫、渲染,就是为了唱出这首小令的最强音,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天涯的沦落人内心的孤寂愁苦,无论在教法上,小令内容的学习上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让学生再完成最后一幅画。

  孤寂悉苦

  更暗淡

  四、美文选点作品评

  瘦藤老树昏鸦,

  远山河水人家,

  古道北风瘦马,

  斜阳夕下,

  断肠人去天涯。

  学生讨论改动后的元曲是否更加完美?

  在这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感受作者创作时字字斟酌的写作态度,感受作品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感受这首小令不愧为“秋思之祖”。

  五、余音回响作尾声

  1、先让学生来谈谈学了这首小令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把“秋思之祖”有形的字变成打动心灵的声音。

  教师小结:这首元曲仅用28个字,就把读者带回到七百多年前的一个深秋的傍晚,感受一个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字字都扣着“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作者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不愧是魅力近千年的“秋思之祖”。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我教授本课时训练重点确定为: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疑难字词,能根椐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熟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

  2、搜索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言论)。

  3、思考课后练习题。

  三、说教法

  本堂课因为是孩子们初学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四、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习为教学主线,去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以接受变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从而解决出学生学习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

  五、说过程

  (一)引导释题,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说“辩”字导入课题,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太阳,此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学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指导学法

  由于学生学古文,较难理解,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好懂,明确了学习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总结读法。学生自由练读,并由此解决了古文不好读这一难点,就是让我们多读,反复读,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牵出古文不好懂的这一难点,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老师再一次强调出学习古文的目的就是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依照学法逐步解文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质疑: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概述的过程中,交流孔子这一人物,为后面学习文章,揭示人文内涵,做好铺垫,并且在学生概述故事内容的同时,又紧接着质疑:孔子在什么情况下遇见两小儿的?无形中对文章第一节内容就在老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并在此强调“斗”的.含义,过渡到第二节的学习,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观点,通过分析“也”字,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由此以“辩”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学习,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三四节的学习,通过抓重点字词、分析句式、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斗时各持的理由是那么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以理解促读,读出味道,读懂意思,老师在这则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重点把握住了文本的内容,体现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最后,我重点抓住孔子“不能决”,让学生体会人文内涵,让学生交流孔子的言论并结合搜集孔子的资料,明白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两小儿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精神,并将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以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课后解决的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五)总结拓展,延伸课外

  学古文不能只学不积累,积累什么?积累的就是我们的学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让学生感受古文与现代文不同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对学生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这样从开始学生讨论学法,到教师最后总结学法,无时不体现出,我们学的主动不仅在学内容,还在学方法。也正体现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最后布置学生回去讲故事,排课本剧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整堂课最终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读,以读明理的办法,一步步扎扎实实学好古文。

  六、说板书

  从字数上看板书有些繁琐,但我认为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我从题眼“辩”字为主线到两小儿辩论的观点,理由最后结果,让学生观其则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内容。

  我的这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据课堂反馈定论),但是,我最终能较好地体现了我此次课堂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学生要学的有收获,而我教的要扎实,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 篇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彩泥、绘画、剪纸等美术方法表现生活中的蔬菜、菜肴,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

  2、强调在创作的过程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用彩泥、绘画、剪纸等美术方法表现生活中的蔬菜、菜肴。

  2、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各类菜的图片和一些精美的菜肴及菜名标签图片的教学课件及学生创作过程中的音乐。彩泥、绘画纸、油画棒、剪刀、彩纸、胶水。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师:孩子们,你们知不知道我们班最活泼,最可爱的是谁呢?(生:……)对呀!()是我们班最活泼,最可爱的?可是今天早上我看到她的时侯却发现她好象有点心事。一问才知道,原来今天是她的生日,平时是与爸爸,妈妈和朋友在家里过的,可是今天还得上学,怎么办那?说道这儿,巧了,我们今天的美术课刚好讲到《今日的菜单》[板书课题:14、今日的菜单]何不就让我们一起为()过一个有趣的生日呢?大家说可不可以呢?[板书:一个大的问号“?”](生:可以。)呵呵,真是我的好学生。那下面老师就先带大家到菜市场去逛逛吧。

  二、发展阶段

  1、用课件出示图片,学生兴趣更浓。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们买些什么样的菜?(师逐步出示主食类、蔬菜类、水果类和肉蛋类的给学生观察各种菜的特点。)

  2、学生建议,初步设计菜单。

  师:刚才到菜市场看到了那么多的`菜,我们大家一起来选择几种菜,看看我们刚选择的这些菜可以做出什么菜式来。(生:……)

  师:说着说着好象都能闻到菜的香味了,但是我们在美术课堂中不能真刀切,真锅炒,你们想想我们能用什么办法将菜先设计并展现出来呢?

  (生:绘画、剪纸、彩泥……)

  师:对呀,大家想的办法真不错。我们就可以先用我们美术表现的形式将菜肴设计出来啊。

  3、提出活动要求,做好活动的准备。

  (1)、明了比赛要求。

  师:接下来我们将要进行的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那我们现在的三个大组分别为我们的三个智囊团。我们三个智囊团之间将展开争夺,看今天哪个组想出的菜式,做出来的菜最丰盛、最有营养。那这组将被评为“表现智囊团”。同时我们已经分好了每三个人组成一组的合作小组,我们每个合作小组之间也将进行比赛,在每个智囊团中评选出各合作小组中表现最突出的菜式为“金点子菜”,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奖品将送给被评为“金点子菜”的设计者。大家有没有胜利的信心呢?(生:有——)

  (2)、课件出示大师作品及一些菜名标签。

  师: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完成任务,取得最后的胜利。老师特意准备了一些有名的厨师的作品给大家做做参考。请大家注意看各种菜式、盛菜用的碗叠和每样菜旁边的菜名标签。

  师生互动观看大师作品。

  (3)、活动前讨论。

  师:看了大师的作品我想大家可能心里更有把握了吧。接下来的两分钟时间将让大家讨论:a、自己这个合作小组准备用什么材料设计什么样的菜式,用怎样的碗碟盛放,并请将菜式的名称标签也放在你们的设计当中。b、注意合作小组中三个人的合理分工:一个人负责菜式设计,一个人负责碗碟的设计,另一个人则负责菜名标签的设计。

  (4)、交流讨论结果。

  4、动手做做看。

  (1)、学生开始设计时,老师放轻音乐调剂课堂气氛。

  (2)、学生制作,第一大组用彩泥捏出菜式;第二大组用绘画的办法表现菜式;第三大组的同学用剪纸的方法来创作。在学生制作的时候老师下去巡视指导。

  5、作业展示与评价。

  组织学生将菜肴摆在前面,请今天的小公主到台前来,大家一起为他唱起生日歌,许下心愿,请今天的小公主选出她今天最爱吃的菜,被定为今天的”金盘菜”

  (1)、师:比赛时间到了,我们来看看三个智囊团的比赛结果怎样?恩…我能看到每个智囊团的孩子都是非常尽力地去做的,真是一群热心的孩子,看看你们设计的菜肴,真是色香味齐全,非常的不错。[老师将黑板上的问号换成感叹号“!”]

  老师选取学生设计的任意的菜肴让学生欣赏,并问孩子设计的意图:说说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菜肴?

  (2)、请学生代表来评选出自己这一组的“金点子菜式”。

  (3)、评选出“表现智囊团”。

  三、课后拓展

  师:今天大家设计的这些菜肴,我看到了是非常的喜欢。我想()肯定会非常满意并感谢大家帮了她的忙,今天老师就希望放学回家后,你们也能将今天课堂上的设计告诉你们的爸爸、妈妈,同时帮助他们按照你们的设计,也做出可口又有营养的菜肴来。

  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散步》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

  二、目标分析:

  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另外,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习朗读能力的培养。《课标》对第四学段的朗读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优美语言。

  2、培养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优美语言。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三、说教法

  1、启发谈话,以情动人。

  2、授之以渔,合作学习。

  3、交流对话,开放学习。

  4、链接生活,震撼心灵。

  5、媒体辅助,增色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如下步骤:

  1、情境导课:这里用多媒体放歌曲《我爱我家》,然后,我随着音乐的节奏说出家庭生活中的细节。给学习奠定了学习本文的感情基调,同时,又使学生在课前自然地回想起自己家庭生活中的`细节,这又为后面的教学铺好了道路。

  2、学法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节课一开始,我便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阅读(扫清文字障碍);理解(了解课文内容);品味(体会精彩语言);延伸(谈谈你的感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3、朗读指导: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认为怎样才能把这篇文章读好,学生回答出最基本的之后,我接着提醒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然后由学生自由表演读。

  4、交流对话,了解内容,在学生前面阅读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进行谈话,让学生说出课文内容,并将用媒体展示。

  5、合作探究,品体语言美: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美点大寻踪,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名子并进行分析,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

  6、链接生活,接受灵魂的洗礼。

  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以家庭生活的细节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所以,课到这里,教师又一次的和学生进行谈话,使学生回想自己的家庭生活细节,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五、说板书设计与作业布置:

  1、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与其说是知识教授课,不如说是学习方法的传授课,故在板书设计上首先是学习方法,接着是课文内容的分析,我将本文的主要人物概括为幼小的生命、成熟的生命、衰老的生命并用箭头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对本文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归纳。

  2、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分三类:

  1、口头作业:求学生进一步朗读本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书面作业:是对学生本节课所学新知(对称句的特点及作用)的加强与巩固。

  3、实践作业:学了本节课,尊老爱幼不能只停在口头上,因此,我设计了实践作业,看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并给自己的亲人洗一脚写出自己的心得。

  说课稿 篇13

  [教材解读]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目标预设]

  依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5、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你能说一下吗?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图片)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录象)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出示地图)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讨论)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1、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搜索天下奇观和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

  后感: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说课稿 篇14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匆匆》(黑板正中写下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匆匆》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一组第二课。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结合作者自身生活感受说明日子匆匆易逝,以肺腑之言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自然而恳切的亲切感。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同学来说,一方面他们即将离开小学,这篇课文能让他们倍加珍惜这最后的一个学期;另一方面,他们即将跨入中学大门,这篇课文也更有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

  2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以及“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伶俐”、“徘徊”“潸潸(Shan)”等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能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及珍惜时间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明白珍惜时间,进而珍爱生命。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课文“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的学习重点以及散文优美、典雅的语言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法

  《语文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用有感情朗读贯穿全课教学。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边读边想,读想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围绕文中的重点句子,发挥想象力,联系实际,理解句子的内涵,通过口语练习和放些练习的尝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中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我会这样导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我们的小学生活过去了还能再回来吗?那么。是谁带走了我们的往日?是谁让我们就要和小学生活说再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6课《匆匆》。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通过课前预习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让学生讲讲对朱自清了解,然后教师简介朱自清(课题下写上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他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到逝世。他的文学成就很高,著名的文章

  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2)教师与学生分段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学生读的时候教师适时正音,提醒他们注意节奏,并让学生找出生字词(生字词作副板书,写在黑板左侧),本文的生字词有:

  确乎:的确。

  涔涔(céncén):形容汗、泪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

  潸潸(shānshān):形容流泪不止的样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空虚: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

  伶伶俐俐:聪明灵活。指十分聪明。

  罢了:而已。

  (3)在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细细品读作者的语言,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的来去匆匆。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及读后的感悟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从能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3研读赏析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自主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我这里就按顺序去说,所说到的也就是在师生互动中,要引导学生感悟得出的。第一自然段,你的眼前看见了哪些画面?

  教师引导:是啊,月缺月圆,花开花谢都是自然现象,是时间飞逝的痕迹,那么你想想看作者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他的心情现在是怎样的?那么我们说说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心情?作者用心写的这篇散文,我们应该也用心灵去诵读。

  第二自然段。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匆匆而过,作者面对自己无意间溜走的“八千多个日子”心里有什么感受呢?他会说些什么?学生想像发言,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惋惜之情的重点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为何“头涔涔”?为何“泪潸潸”?重点指导作者对“我的手渐渐空虚”的朗读。精读第三自然段:我的日子到底是怎样匆匆而逝的呢?老师和同学接力读。

  在我们的生活中,日子是在怎样的不经意间消逝的?学生自由说,从切身体会到时光匆匆永不停息。抓住“跨、飞、溜”等动词读,读完后想想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话。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在这里我们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

  深入作者入内心深处读第四自然段:面对如此匆匆而逝而又了无痕迹的日子作者觉醒了么?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读给大家听。把觉醒读出来。指导朗读感受作者内心的自责,以及内心的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在学生自由说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日子除了“如轻烟”、“如薄雾”还像什么?你能说出更美的句子吗?在这里以读促写,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然后进一步结合文中重点句子,边读边品,联系实际,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4拓展延伸

  在这里,学生们通过品读和想象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能够深深感受到作者对时间的匆匆流

  逝的无奈,可以乘胜追击,抛出问题:同学们:通过刚才大家的分析和品读,你感到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会说出“难过、后悔、无奈。”等一系列词语。进而使学生明确,正是因为珍惜了时间,朱自清先生才有了这么多的成就,正是因为珍惜了时间,朱自清的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你们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这一遭吗?你们能让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闲聊中、嬉闹中消磨、打发掉吗?

  并再次朗读课文,深化主题: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好好把握,让人生过得充实、有意义!

  5课后作业

  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读给大家听。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对时间的流逝也一定有了自己的感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可以是名言、诗歌、散文等),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厚集薄发,实现学语文向用语文的过渡。

  四、板书设计

  匆匆

  朱自清

  花有重开日逝去如飞

  人无再少年珍惜时间

  说课稿 篇15

  一、说教材

  《台阶》是一篇以父亲为描述对象的短篇小说,现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本文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 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

  二、说教法

  从台阶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切入,了解内容,初识人物,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在合作探究中相机点拨与引导,使学生更深地理解文章主题。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反复读小说文本,充分地熟悉情节,避免因文章本身太长和离学生生活较远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

  三、说学法

  《台阶》是一篇语文平实但内涵深刻的文章,不同的人对它的主题有着不同的解读,特别本文的主人公又是一位农民,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所以这堂课适合于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四、说流程

  (一)导入:由台阶的图片导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写了哪几种台阶?

  2、台阶是不是作者此文描述的主要对象?

  (这个步骤,使学生明白全文围绕父亲与台阶的关系展开,为后面的深入探讨做好铺垫)

  (三)揣摩妙点

  从父亲与台阶的关系入手进一步揣摩文章的'妙处。

  1、父亲与三级台阶的关系(由此导出父亲造新台阶的愿望)

  2、父亲与九级台阶的关系(由此步骤引导学生分析造台阶准备的辛苦,体会造好后感觉的不自在,并最终自然引出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四)探究主旨

  新台阶造好了,父亲为什么不自在了?

  (在学习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劳动是父亲的生命,他用劳动证明自己的价值,赢得他人的尊重)

  (五)拓展

  作者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塑造父亲的?

  (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探寻,以朗读后品析的方式进行,注意体会敬佩与辛酸两重情感)

  说课稿 篇16

  一、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

  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二、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三、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

  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

  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B语言描写: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四、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五、分析柳妈:

  问: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六、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七、布置作业

  1、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2、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3、布置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a、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有什么含义?

  b、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

  c、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说课稿 篇17

  一、教材分析

  《繁星》一课是文学大家巴金所作,具有语言生动传情、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之特点,是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学的短小精悍的佳作。文章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三个片段,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书写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好享受。

  整篇文章意境高远,如诗如画,极富感染力,有丰富的情感因素可以挖掘,为情景教学提供了契机。它段落结构大体相同,脉络清晰,文笔清新,语言流畅,写作方法独特,很值得学习和借鉴,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通过四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学自主识字,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可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

  在阅读方面,学生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也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开展预习工作。通过理清课文的脉络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通过填写表格理清文章结构,再根据表格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一个方法指导较为有效。

  在理解重点句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该年段学生思维深度、言语概述能力不强的特点,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2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细心观察大自然,学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五、说教学过程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体现以下三点:

  (一)补充媒体资料,有效激发情感。

  语文课中“文”的理解往往与“情”交织在一起,所谓“披文入情”,抑或“披情入文”皆言于此。媒体、作者和背景资料的补充,能帮助学生较好理解文本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课伊始,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星空,把学生带进 了一个新奇梦幻的世界。接着,借助媒体展示了作者巴金的照片及作品等,很好地填补了学生的知识空白,使学生对巴金的生平及其作品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为学习提供情感上的铺垫,进而为深入理解文本的奠定基础。

  (二)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

  把学习主动权应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读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一进入课的内容,就让学生自读课文独立完成表格。这一环节,教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理念。

  (三)积累运用,进行仿写,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结合课文在本文的教学中我还设计了多样的读写练习:

  1拓展情景说话练习:本文中作者望着繁星,浮想联翩,我们也展开合理想象说一段话。如“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和我谈话”――星会对作者说些什么?

  2加强学生的读写实践,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如果夏天的夜晚面对满天的繁星,你会产生哪些联想和想象?模仿课文中的写法,描述一段你曾经在夜晚眺望星空的情景,写出感受。在交流评议后,教师总结出蕴藏在其中的独到的写作方法,以此借鉴、运用。

  说课稿 篇18

  说教材

  鲁迅先生曾经赞美托尔斯泰说:“天才的心诚然是博大的。”那是因为“他所爱的,所同情的就是这些——贫穷的人们。”而《穷人》这篇作品,就是是要让每一个读者穿越到“穷人”的灵魂深处,去品悟“穷人们”生活的贫瘠和精神的富有,从而触摸这位文学巨匠博爱的心胸。

  说目标和教法学法

  执教本课我以“读进去、想开来”的学法,引导学生体味“穷人不穷”。带领孩子们迈向一个他们从未到达、从未领略的凝重的心灵视野,体味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与人文内涵。

  说流程

  一、设疑——荡起层层波

  高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因此我在听取预习汇报和学生质疑后直奔主题,我也提出自己的问题:课文的哪些地方是你们没有想到的?

  这一反问唤醒和激励了学生的阅读潜力,学生可能会说:没想到穷人桑娜的家里却是温暖而舒适的?没有想到桑娜的丈夫也同意抱养西蒙的两个小孩?没有想到桑娜抱走西蒙的孩子又变得心理及其复杂?……

  (学生是文本的对话者,他们的问题更有利于消除文本视野与学生视野之间的差距,使学生、文本和作者之间尽快的融合。)

  二、品悟——扬起片片帆

  此刻并不急于去讨论和回答他们的问题,带领他们走进穷人的家、走进穷人的内心世界。这正是本课要重点突破的两个内容——

  (一)走进穷人的家。

  1、让孩子们阅读1~7自然段,走进桑娜和西蒙的家,让他们用心去发现、去感受。在孩子们的静心阅读中,他们的感受是深刻的;在圈圈点点中他们的`发现是震撼人心的。归纳起来有两点:

  第一、他们看到了:破帆、冬天的光脚、黑面包、潮湿阴冷的小木屋、稻草铺……这就是真实的、可以触摸的穷人的家。整篇文章1737个字,没有一个“穷”字,然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无不是贫穷的写照。

  第二、他们看到的又不仅仅是“贫穷”,桑娜家里也有温暖和舒适,西蒙家虽然笼罩着阴冷的死亡,却有鲜活的生命同在,还有穷人最简单的温情和母爱……

  此时,我小结板书,这就是——读进去、想开来。

  2、让我们随着桑娜善良的脚步,走进西蒙的家: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她的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坚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显然,母亲在临死之前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又香又甜。

  在品读细节的过程中,孩子们产生了一个更强烈的感受:西蒙家比桑娜家更穷、更凄凉;一个穷苦母亲最简单、最本能的追求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暂时不要冻着,能安稳的睡着。

  (选择这段品读的原因是:西蒙家“又潮湿又阴冷”与桑娜家“温暖而舒适”强烈对比,与“孩子睡得又香又甜”产生强烈的反差。既简约的引导了学生感受文学语言的力量,又让孩子们在文本的视野里经受心灵的震撼,与作者的精神视野自然接轨。)

  3、阅读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我趁机引领他们进入旧俄时期,进入文本的时代背景:

  “同学们,我们不妨去西蒙的邻居家看看,不妨到桑娜的亲戚家走走……你们看到的是什么?”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煎熬,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无奈……学生的回答是丰富的,但无论走过多少个穷人的家,主题词只有一个:“穷”。

  (学生在“读进去、想开来”的阅读能力训练中,对穷人贫瘠的生活状态已经变成了真实的影像。唤醒、鼓舞和激励学生进入文本,体味语言的生命动力,是阅读教学的本质所在。)

  (二)走进穷人的内心世界

  1、本文的心理活动描写就是最大的写作特色。课文中刻画了桑娜三次细腻的心理活动,使穷人善良、淳朴的心灵跃然纸上,并牵动每一位读者的心。

  第一次:想的是冒着寒冷和风暴打鱼深夜未归的丈夫,是孩子还健康就没有什么好抱怨。

  第二次:想的是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

  第三次:想是为了7个孩子的生活和丈夫将经受更加痛苦的煎熬。

  (具体教学过程在此就不再作详细的叙述。)

  (品读桑娜“三次”细腻的心理活动,使我们再次触摸到桑娜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在作者的文本视野里彻底的走了一遭,把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真实、朴实进行到底。)

  三、移情——划出道道痕

  当我们从文本里走出来的时候,孩子们对穷人的同情与敬佩在心里充盈着。此刻,我轻柔的问到:“如果是你走进西蒙的家看到两个与死人同在的小孩,你会怎样做?”

  这时,让孩子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允许他们的见解与大人的认知世界发生冲突。而我在孩子们回答的同时仅是一个欣赏者、聆听者,这时我出示自己的课件——

  1847年托尔斯泰退学回家,放弃贵族生活自己设计了平民庄园。他经常到最穷苦的村子里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修房子。1859年到1862年之间几乎中断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先后在自己的庄园及其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创办了20多所学校。1861年,托尔斯泰还担任起调解地主与农民之间纠纷的职责,因而受到贵族农奴主的敌视。……为实现平民化的夙愿,他第三次离家出走,结果再也没能活着回来……

  此刻,我们感受的不仅是托尔斯泰笔下人物的温情与善良,感受更深的是这位俄国的文学巨匠对穷人博大的爱心,对改变贫民生活的执着追求。

  一场文学之旅即将结束,我还想告诉孩子们你们还没有想到的是:托尔斯泰的坟墓至今还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托尔斯泰的这个名字都见不到。但是那里却是人间最美的、感人至深的、最温暖的坟墓。

  说课稿 篇19

  教材分析

  《吆喝》一文是已故作家、记者、翻译家萧乾老先生所著作品《北京城杂忆》中的一篇。正像《教师教学用书》中说的这样:“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萧乾老师的《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了。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课文用散文的笔法,通过对老北京街头不同商贩吆喝声的描绘,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在本单元中,本文前承第16课《云南的歌会》、第17课《端午的鸭蛋》,后领第19课《春酒》、第20课《俗世奇人》,这几篇课文或叙写各地节日风俗、或讲述民间艺人轶事,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学情分析

  作为90后的青少年,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一些学生缺少正确的精神追求。他们要么对港台影视歌星顶礼膜拜,要么对当前非主流的坊间传闻津津乐道,要么对国外的什么愚人节呀、万圣节呀、圣诞节呀追捧有加。而对我们中华民族内涵丰富、厚重积淀、质朴永恒的传统文化,这些人却兴趣索然,对民风民俗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学习本篇课文,除让学生掌握一篇文艺作品应有的知识内容外,还要通过鞭辟入里的睿智分析,方法得当的教学设置,异彩纷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思想上有所触动,眼光中有所发现,知识上有所收获。

  说教学目标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特点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预习课上我指导学生完成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感知并概括课文内容;识记并积累疑难字词;品味形象描写的语句,感受吆喝之美;形成待探究问题等预习任务。本节课为展示加反馈课,具体完成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文章独特的结构特点,品味本文幽默生动的语言。

  2、学习领悟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及写作思路。

  3、体会作者对旧时北京城吆喝的种类、内容、特点等不同方面的描述。

  能力目标

  以课文吆喝的类别及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体现这些特点的吆喝声。

  情感目标

  感受北京城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说教学过程

  一、说导语

  以传统相声《卖布头》的录音片段创设情景后,师满怀激情地引入导入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师以学生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及饱满的热情导入课文,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一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说问题的设置

  在本节课合作交流环节,共对上节课所形成的如下六个问题进行探究并进行展示作答:

  1、作者在文中表现了哪两类吆喝?并分别形象地用音乐知识中的哪两个概念来形容?

  2、请找出连接两类吆喝的语句,并指出这些语句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作用?

  3、课文主要表现的是哪一类吆喝?表现另一类吆喝的内容删去,不是更重点突出了吗?但作者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4、作者通过叙写一类吆喝来表现另一类吆喝,是哪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你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还遇到过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内容吗?请举出几例。

  5、表现不同吆喝声的内容涉及3——末段,作者是如何分不同方面有序表现这些内容的?

  6、课文6——末段共表现了多少种不同的吆喝声?作者在第13段中把其中的两种吆喝声形象地概括为“合辙押韵”,请依此分别概括其余吆喝声的特点?

  之所以设计这6个问题,是因为它们体现了如下12个特点:

  1、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问题设置有的放矢。

  2、紧扣文本,立足学科知识的考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问题数目与班级学习小组数目一致,便于展示作答时各小组抽签分配作答题目。

  4、问题形成基于老师预设与学生发现相结合,贴近实际,尊重学生学习感受。

  5、六个问题体现由对课文的整体分析到局部品评、由一般性语文知识的考查到体现题目的“吆喝”这一重点内容的研读。

  6、六个问题自然衔接,并为下一环节的问题分析做了很好的铺垫。

  7、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体现大语文的思想。如第1题让学生联系音乐学科中“器乐”、“声乐”两个概念认识不同种类的吆喝声。

  8、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善于抓住表达内容侧重的能力。如第2题。

  9、注重甄别与发现能力的培养,注重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如第3题。

  10、注重前后知识的连贯,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如第4题。

  11、培养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结合课文内容梳理要点的方法。如第5题。

  12、培养学生触类旁通、把握特点,锻炼语文素养的能力。如第6题。

  三、说对小组合作交流环节及展示环节的方法指导

  学习本课,采用语文课堂学习三步曲的方法。即1、问题驱动式研读课文;2、承包合作式探讨问题;3、随机抽签式展示作答。在上一环节带着问题深入研读课文的前提下,指导各小组在合作交流环节按“32字方针”的流程进行学习。这一操作流程可概括为:明确问题,分配承包——独立思考,交流请教——逐题探讨,共同提高——合作共赢,全部知晓。具体理解是这样的:1、明确问题,分配承包。小组学科长把老师预设的问题首先明确,这便于小组各个成员对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能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对题目做初步的选择。然后,小组长参考要完成的问题数量与小组人数,结合小组成员的学习程度,合理灵活地把问题分配承包给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提高效率。2、独立思考,交流请教。每位小组成员分到题目后,先用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作答,由于存在各成员间的程度差异或分配题目的难易程度不同,个别小组成员分配的任务不一定能全部独立完成,可在自己有初步的见解之后,向先作答完自己分配任务的同学请教交流,最终完成自己的分配任务。3、逐题探讨,共同提高。小组长按题目的顺序逐题让每一位承包题目的同学说出自己的理解,各成员聆听思考,若有异议则共同探讨达成共识,最终确定各个问题的作答方法,并记录在各自的笔记本上,作为所在小组对预设问题的共同理解。4、合作共赢,共同知晓。曾经聆听一位知名的教育专家这样形象地说过:竞争学习可用损人利己来形容,独立思考是利己但不损人,既利人又利己的学习形式是合作探究,因此,最终在合作探讨的前提下,优化每道问题的答案,达到所有预设问题的作答内容所有小组成员全部知晓。

  各小组是否对所有问题都做了彻底探讨,是否每位小组成员对每一道题目的作答都有充分的了解,第三步的随机抽签式检测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检测采用落实到组,具体到人的策略,先用标有题目序号的卡片抽取各小组要展示的题目,再随机抽取各小组成员的组内序号,确定作答该问题的同学。也可随机抽取一个数字,各小组成员组内序号为该数字的,均为本节课问题展示的作答同学,然后结合待展示同学所在的小组序号随机抽取题目序号,作为各小组作答同学要完成的问题(较之前者,这种方法更为公平)。展示作答同学作答后,允许由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作答,并最终由老师优化并明确正确的作答方法,比照各小组的作答质量,给予恰当的积分量化。

  四、说穿插巩固环节的设置

  学生的思维是有限的,通过这一环节,让每个学生的思想互相交流、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在这一环节中,老师主要管理好学生,让课堂有实效,避免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

  五、说反馈检测环节题目的设置及设计意图

  本环节让各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对以下两个问题的作答:

  1、依文中不同吆喝声的特点,举出生活中体现相应特点的吆喝声。

  2、课文第10段开头写道,“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现在郏县文化局拟在文化路上开发“民俗文化一条街”作为旅游发展项目。请你为此设计一句广告词来进行宣传。

  第一个问题意在体现“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学习语文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理念,设计第2个问题用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六、说反馈检测环节任务完成的方法指导

  《教师教学用书》之“教学建议”之“三、开展活动”项指出:本文内容贴近生活,生动有趣。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本文之后,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学生对吆喝的认识和兴趣。例如,可以要求学生编写“剧本”,把各种吆喝融入到剧情当中;可以要求学生仿写相声,直接模仿各种“吆喝”,使学生在欢笑声中深切体会到吆喝的韵味;还可以引导学生记录生活中“吆喝”的种类,研究“吆喝”的规律、特点及其价值,探讨“吆喝”声中所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毕竟学生的生活体验有限,教师可在预习课上展示自己搜集的相关素材,以老师率先垂范的引领作用,供学生参考,启发激励学生的创作,或调动学生参与表演的激情。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小班健康说课稿04-14

说课稿05-15

实用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通用11-27

信息技术说课稿_说课稿03-20

《蓝树叶》说课稿蓝色的树叶说课稿05-18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模板范例04-20

诗歌说课稿11-08

金子说课稿11-08

《赶海》说课稿11-09

《坐井观天》说课稿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