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合集(精选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风的形成》是小学科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地球的外衣”这一单元的内容。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在上册已经学习过的风级、制作风向仪、风的观测及前一节刚学习的热空气等与风有关的知识,学生对风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前一节课学生认识了热空气会上升这一原理,更是为这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三、学情分析
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学习了风级、制作风向仪、风的观测及学习热空气等与风有关的知识后,学生对风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探究风的形成问题的方法及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学生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学习科学,对探究的过程、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形成,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概念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与规律,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
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身边常见的材料,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验探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风的形成。
2、分析归纳法
学生经历探究式教学活动,从中发现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其目的是让学生能从现象中获得科学概念。所以我在教学活动中尤其重视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在现象中发现规律。
3、讨论法: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让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吸收别人的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4、启发式教学法:课堂教学中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几个有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得出科学概念。
五、学法
1、观察感知法:抓住本课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通过在实验中观察并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影响空气流动的因素。
2、小组合作法:《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由基础好的带动基础稍弱的学生,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实验探究法
本课使学生经历设计实验、验证性实验、分析现象等探究过程。充分发挥他们在科学学习上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六、教学准备
教师提前准备风的形成探究仪、扇子、气球以及各个小组做实验要用的可乐瓶、蜡烛、打火机、香、小盘等,实验材料接近学生生活,易于接受,不致于因材料分散学生实验的注意力。
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从而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八、教学过程说明
(一)、贴近学生生活,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学习了风级、制作风向仪、风的观测及学习热空气等与风有关的知识,学生对风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
教学设计中,“生活中哪里有风?”学生联想已有经验,娓娓道来。紧接着设计了“学生制造风”的环节,更是点燃了他们生活经验的火花,他们用嘴吹,用书扇等,非常活跃。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了“空气的流动形成风”的特点。
(二)、学生大胆猜测,让好奇心伴其成长。
老师幽默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猜测的热情。“人造风是风的一种,是我们人为地让空气流动形成的,像刚才我们用扇子来扇风,不扇时,扇子周围的空气不流动,我感觉不到风;扇扇子时,扇子周围的空气流动到我的脸颊和身上,我便感觉到了风。那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不是天上有一个孙悟空也拿着一把大扇子在那儿使劲地扇啊? 那自然界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一些技巧,而提出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而想象,又是人类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教学实践表明,有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好奇心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鲜的、美丽的。科学的做法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为孩子创造丰富的问题情境,让好奇心伴随他们生命的始终,这无疑是教育馈赠给下一代人的最好的礼物!
(三)、科学实验探究,在动手研究中获新知。
《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由教学的操纵者、主持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创新思维的激发者。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节课活动的重点放在学生探究风的成因活动中,学生在自由的、开放的探究情境中不仅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而且在观察感受的过程中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真正的感受科学,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充分发挥了科学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他们的科学素养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
说课稿 篇2
负数的相关知识,是过去小学数学老教材里没有的内容。新教材增选负数的知识正是出于两点考虑:其一,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多的,学生有机会在生活中看到负数,甚至在使用负数。其二,适量知道一些负数的知识,扩展对整数的认识范围,能更好地理解自然数的意义,为进入初中的学习作个基本的铺垫。
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一内容属于“概念教学”的范围,又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时我将遵循感知概念—形成概念—应用概念—拓展概念的教学原则,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利用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引入相关概念及其符号;第二,力求将新引入的概念和相关知识与学生已掌握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很好地联系起来,并实现必要的同化与顺应。这与《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负数提出的具体目标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是完全吻合的。另外,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通过反复阅读教材,结合课堂可能出现的'种种变数,自然生成的教学资源将十分丰富,于是,我大胆地将两部分内容有机融合,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一开始就能与负数来一次“亲密接触”,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综上所述,我把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为三个:
1、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理解负数、正数、零的意义及三者间的大小关系,并会正确的认、读、写。
2、借助熟悉的现实情境,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方向的量;
3、初步认识数轴,在数轴上感受数序,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游戏——热身、信息——感悟、情景——建构、应用——提升。
在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小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
小游戏,作用未必小。他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信息感悟。我特别提供了一组数据,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数据准确地填在表格中。让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后,我再做出适当的点评。这样的设计让两个数量的相反意义始终凸显在学生面前,并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直到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负数的概念呼之欲出。
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我预设部分学生会有这种记录方式。
请一位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表扬这位学生——“你用到的符号跟数学家现在用的一摸一样。” 学生感悟正、负数的意义时,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也逐渐从模糊到清晰。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接下来就进入学习的第三个环节——情景建构。
我用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录像,要求学生记录上述信息后,引导学生明白在生活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在介绍完温度计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动手拨出5℃和-5℃。唤起了更深层面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这个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
同时,也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在学生理性认识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后我再让学生把手放在冰水里,亲身感受温度。结合学生实际感受,引导学生思考: -5℃和-15℃相比,哪个更冷?并用自己的表情和动作表示出在-15℃下的感受。这样就体现了生活中学数学的新理念。
本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体验在操作、观察中感悟到“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直观、具体的思考,把负数大小的比较、绝对值等后续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温度计教具突显出优势。在上面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广泛举例,初步明确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时,学生对正、负数集合的认识是浅显的、体验是感性的。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讨论:用圆圈把所有的负数或正数都圈起来,要不要把省略号也圈进去呢? 简单而又巧妙的设问给学生创造了体验的机会。通过小小的省略号充分体现了无限的观念、集合的思想,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概念得以建构之后,及时地加以应用提升有助于概念的巩固和拓展,于是进入到学习的最后环节—应用提升。练习的内容来自课本及学生的举例。这样的练习由课内到课外,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负数的意义。
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借助气温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并在练习中安排各种不同的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而且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负数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重要的是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板书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高度浓缩,要方便学生理解。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这种设计既简单明了又形象直观。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课后作业,我准备让学生写一篇题为《生活中的负数》的数学作文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左与右》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第一个内容。本单元主要分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认识物体的位置关系,二是度量与线段。教材安排的题1是判断自身躯干上的左半部分与右半部分,左手、右手,左脚、右脚……教材安排的题2是以自我为中心观察左与右的位置,介绍我的左边是谁,我的右边是谁。教材安排的题3是小丁丁和小巧在大街上过马路的情景,以小丁丁和小巧为参照中心,说出向左看到什么,向右看到什么。
(二)课时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说出自身躯干上的左右位置关系。2.能说出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3.能说出以其他物体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三)课时知识点
本课的知识点是:1.1说出自己的左手和右手。1.2说出自己的左脚和右脚。1.3说出自己的左耳和右耳。2.1说出自己左边是谁、右边是谁。2.2看图区分身体的左与右。3.1小丁丁向左看到什么,包括左前方。3.2小丁丁向右看到什么,包括右前方。3.3说出与小丁丁面对面的小胖向左看到什么。3.4说出与小丁丁面对面的小胖向右看到什么。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从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确定左右位置过渡到以其他物体为参照中心确定左右位置。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对空间方位的表征至少有三种形式: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征,二是自然标志的表征,三是去自我中心的表征。而一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左右”的方位,就需要大量的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因为一年级的小学生的判断仍受直觉思维的支配,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情景和活动来进行。
三、总体设计
一年级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的设计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我的左右。通过.小游戏“跟我做”,感知自身的左与右。让学生观察图片,如果我是图片中的人,判断我的左与右,让学生知道要将自身的位置调整到与图片中的位置相同,再判断。
第二层次是我的左边和右边。通过相互介绍,介绍自己的左右邻居“我的左边是谁,我的右边是谁?”再让学生改变站的方向,来介绍自己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使学生明白确定左右的位置要看自己的方向,方向不同的时候,所指的左右也不同。
第三层次是小熊的左右。为了让学生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老师举手让学生判断:老师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你是怎样想的?使学生明确两个人面对面站的时候,左、右刚好相反。通过小熊的考问:哪只手是左手,哪只手是右手?你是怎么知道的?再把小熊任意放在学生中间(4个方向)让学生判断小熊左边是谁,小熊右边是谁?接着游戏“排队”请学生来站队,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左与右。
四、学生活动的设计
第一层次:我的左右。学生活动有两个:一是游戏“跟我做”,通过伸伸小手小脚,摸摸耳朵肩膀等,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左右。二是观察图片说一说,通过把图片中的人物当作是自己来判断左与右。
第二层次:我的左边和右边。学生活动有两个:一是根据自己的座位坐向说一说“我的左边是谁,我的'右边是谁。”二是让学生改变方向后说一说“我的左边是谁,我的右边是谁。”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左与右要看自己的方向,方向不同,所指的左右也不同。
第三层次:小熊的左右。学生活动有四个:一是让学生判断老师和你们面对面站时,老师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二是观察小熊,判断哪只手是左手,哪只手是右手。三是把小熊任意放在学生中间(4个方向),让学生说一说“小熊左边是谁,小熊右边是谁。”四是游戏“排队”,请学生来站队“请你站在小熊的左边,请你站在小熊的右边……”通过四个活动,使学生会根据参照中心来确定左右位置。
五、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从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确定左右位置过渡到以其他物体为参照中心确定左右位置,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创设便于学生操作的情景,如:游戏——跟我做。观察图片判断左与右——将自身的位置调整到与照片中的位置相同,再判断。根据座位坐向介绍左与右——我的左边是谁,我的右边是谁。把小熊任意放在学生中间(4个方向),让学生说一说“小熊左边是谁,小熊右边是谁。”游戏“排队”,请学生来站队“请你站在小熊的左边,请你站在小熊的右边……”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能亲身体验左与右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桌椅排放整齐
3.一个小熊玩具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守株待兔》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八单元第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种田人妄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是不对的,《守株待兔》位于本单元第二篇,上承《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下跟《亡羊补牢》。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4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守株待兔”、“乐滋滋”、“再也没有”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第3自然段讲的是种田人拾兔后的心里活动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守株待兔”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我认为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做实验,体验“守株”的结果。从而揭示寓意;(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天高日落,一日又一日,体会种田人荒废的时间;(4)设计“种田人认识错误”,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拾兔 ’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练习
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练习,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1)学生听老师范读,听学生朗读,在听中感悟语言;(2)动画演示种田人拾兔后的心理,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3)个别读、齐读、小组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种田人认识错误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有没有妄想过不劳而获的成功,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丢下”、“全完了”,在简笔画中找出这样的情景。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2)通过 “拾兔”,懂种田人懒惰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种田人认识错误后的情境。
(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六、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5
一、说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课堂中力求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考虑到扇形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安排在本单元。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3、让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和交流中体会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
1、能读懂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能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2、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1、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得有用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断。
2、能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3、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统计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的。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知道他们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自然生成新知识点。
三、设计理念和教法分析
1、本堂课力争做到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导探索”,“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将课堂设置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构建。
2、运用探究法。探究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思考,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并合作交流。
四、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葫芦是一种非常可爱的植物。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一般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懂得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三、学习重点难点:
1、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自己领悟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四、教法与学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情境创设法、采用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五、学习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喜欢动画的特点,在上课伊始,利用课件出示跳动的葫芦,让学生欣赏,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同时让学生说说所见到过的葫芦有哪些了解。同时,老师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学习“葫芦”二字。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了解更多的有关葫芦的知识。然后老师再进行简单介绍,补充有关葫芦知识。告诉学生:葫芦的茎又细又长,会绕着竹竿或木杆向上爬,这根茎也叫藤。藤的两侧长着许多心形的叶子,开的花是白色的。结的果实叫葫芦。它的形状像两个球连在一起,中间细,表面光滑。它可以用来盛东西,也可以放在柜子里供人们观赏,多可爱啊!特别是当介绍到许多人还把葫芦制成工艺品时,学生对葫芦一定会充满兴趣,从而转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根据课标中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同时让学生在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基础问题。因此,这一环节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桌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课件听读课文后并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感知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首尾对比,照成悬念
教学时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打破了按课文顺序分析的`常规教学法,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阅读中间两段感悟理解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这样就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在把课文读通读顺后,我用简捷的语言引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再请学生找找,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葫芦长得可爱?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引出更喜欢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通过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葫芦突出葫芦的可爱。在此基础上我提出如果你也有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希望它秋后长成什么样啊?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说的欲望之火,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接着我又不失时机地追问课文中这棵可爱的小葫芦到底怎么样了?自然过渡到学习第四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惋惜、难过。
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直观形象,在对两幅插图对比中感悟种葫芦的人伤心之情,达到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同时也起到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而在惋惜难过之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葫芦为什么会慢慢变黄而且一个一个都落了呢?产生了新的疑问“是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面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他们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理解过程,深究原因。
对新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寻找答案。在这里我引导学生自由读、画出种葫芦人与他的邻居的对话;汇报所画的句子;同桌分角色练读;分角色汇报读等环节理解感悟葫芦变黄而且落了的原因。此环节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读、画、说是循序渐进、环环紧扣的。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探究课文。在这一环节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让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说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在此出示输送养分的课件。出示直观形象的课件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葫芦的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以缓解学习造成的疲劳。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以音乐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是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原则和要求,它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以全新的感觉来面对课堂,学生和教材。同时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我本次说课的理论依据。今天我要说的是五年级下册的“开篇”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小鸟请到这里来》。本课共分二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小鸟请到这里来》展示了一幅山清水秀的图景“树木长成排”“草地像绿海”“清泉为你流”“鲜花为你开”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小鸟们才能自由飞翔,尽情歌唱。歌曲的主题是:“我们愿听你歌唱,一起生活多愉快”,而“画外音”是我们 将创造和保持这样的环境,直到永远。歌曲抒发了少年儿童与小鸟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歌曲的旋律亲切动人,有两个乐段,第一乐段较简单,学生易学易记,第二乐段是二部合唱,自由飞翔的景象。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准确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小鸟请到这里来》
(2)情感目标:通过这首歌的演唱,感受到美好的环境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心情,知道环境保护与小鸟的关系,能自觉保护环境。
(3)能力目标:以自至探究的方式,主动参与小组创作活动,大胆展示自己的才艺。
3、教学重、难点:用深情、优美的歌声表现《小鸟请到这里来》的美好心愿。
4课前准备
(1)教师:电子琴、录音机、几幅描绘春天的图画。
(2)学生:彩色笔和绘画纸。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为“学”服务。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主动自然,愉快的心境,基于以上原因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以下几种教法:整体感知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等。
三、说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给学生如何学习的启示。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线”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确定如下学法:
1、听唱法:“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艺术。所以我让学生从听入手,逐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音乐鉴赏力。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听歌曲范唱,来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对音乐的感知,鉴赏能力。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全组学生共同讨论。学生与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时,可相互激励,互相启发,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此外,我还用了自主探究法和实践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堂课我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这堂课的每个环节作了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技能训练渗透于艺术感受中,贯穿于音乐实践中。下面,我说说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在校园里走走看看,春天的花草树木怎样,
(二)组织教学(3’)
让学生随着动听的歌曲《嘀哩嘀哩》传进教室。
(三)设计情景导入。(5’)
1、寻找春天的景象。
2、春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感觉如何?
通过谈话,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引入新课《小鸟请到这里来》。(四)新歌教学(15’)
1、朗读歌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2、范唱,听录音范唱,感知歌曲的艺术形象及演唱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认识。
3、学唱歌曲,这一过程中,我采用听唱法,让学生通过教师生动有感情地范唱,体会带感情的演唱。再让学生自由练唱。
4、歌曲处理,我用谈话法激励学生说出歌曲演唱时的情绪、节奏、速度。
5、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探究表演,才艺展示(6’)
1、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讨论排练,加上动作来反这首歌表现得更完美。 2、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3、展示各组的表演。4、学生互评、自评。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排练、才艺展示,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音乐,表达个人情感。享受音乐的'乐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另外把1、评价的主动杯还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互评、自评、能促进学生正视自己,尊重他人,提高了学生的鉴别、分析和表达能力。
(六)知识拓展(6’)
1、同学们自己想象画一幅春天鸟语花香的图画。
2、各自拿着作品上台展示。
3、师生互评、自评。
这一环节是音乐与美术之间的学科综合,能拓展音乐视野,促进学生在各门艺术之间相互联系迁移,提高综合艺术的审美能力。
(七)小结。(3’)教老师简单小结,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
(八)随音乐快乐地走出教室。(2’)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好的创造性,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XXX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河流地貌的发育,它是选自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次说课适用于高一年级的学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分析五个方面来进行本次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本节以河流地貌发育为案例,剖析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从教材安排上看,体现一个从原理分析到实际运用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也体现了地理是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的这样一个思想。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读取图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还比较浅、知识面还不够宽,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高一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这也为探究式教学法和图示教学法提供了条件。
3、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设计和陈述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鉴于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说出河谷演变过程;
②知道流水堆积地貌类型,描述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③理解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和方法分析
学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原理和规律分析,解释与本节课有关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分析
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欲望,体会学习地理的成功感
②树立起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环境观
4、 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情,我制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河谷的演变过程。
②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③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河谷发育过程中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分析。
②在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二、教法、教学手段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时倡导学生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理念,再结合学生的年龄思维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体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视听冲击力强,信息承载量大的特征,在结合本次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和情景创设,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作为最主要的教学手段,版图版画实验用具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三、学法分析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新课程背景下越来越注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高考叶注重于考察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现象能力的考查,同时高考和学业水平测试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图表分析能力的考察,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学习方法
观察发现法,实验操作法,读图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出珠江流域上游峡谷,中游河漫滩、河口三角洲以及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图,分别让他们说出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再问学生这些地貌形态是怎么形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设计意图
一方面起到温习旧知的作用,另一方面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达到一个引出课题的效果。
(二) 体验新知
版块一 河流的侵蚀地貌
通过多媒体播放《河流侵蚀地貌》的视频,同时让学生带着这样两个问题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对河谷形态的影响?并且要求学生拿出草稿纸或者作业本记录下关键词
设计意图: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作用过程,并且达到一个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这个版块里面存在着一个难点,就是连续河湾出现过程中对凹岸和凸岸的分析,我主要采取对比分析法
给出北半球平直的和发生弯曲的河流以及河流的平面图和剖面图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让学生分别分析河流的凹岸和凸岸,通过平面图分析得出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这样一个结论
通过对剖面图分析得出凹岸和凸岸坡度的区别
并且设置这样;两个情景,如果要是你要去淘金的话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如果是建港口又会选择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平面图和立体图的对比分析让学生重点理解凹岸和凸岸的区别,通过趣味情景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学会对凹岸和凸岸的运用,并且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版块二 河流的堆积地貌
1、学生看书
给出三个问题 三种堆积地貌的类型?分布位置?形成的`过程?
把学生三个小组,每组讨论分析,合作探究,派出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加强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做实物演示实验,冲积扇的形成
设计意图: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
3、展示实际地貌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熟悉常见的河流地貌形态
总结提示: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某个阶段有可能以某一种外力作用为主。
版块三 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出示一幅既有高原、山地、平原地形的聚落分布景观图
学生看图分析
聚落分布的位置?聚落分布的形态? 聚落规模的大小? 聚落分布的条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以基本掌握本节课所要求的内容,此时他们缺少用武之地和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把学生们带入到课堂训练环节
(三)课堂训练
依据综合性,思考性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计课堂联系题目,力求体现个知识的纵横联系,也让学生尤其是中下层的学生找到学习地理的成功感
(四)小结归纳
小结归纳不应该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学习知识、方法、体验三个方面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的同时,强化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起到回顾知识的作用
(五) 布置作业
分必做题和选做题
设计意图:力求体现分层练习,达到学以致用,巩固提高的目的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我教授本课时训练重点确定为: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疑难字词,能根椐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熟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
2.搜索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言论)。
3.思考课后练习题。
三、说教法
本堂课因为是孩子们初学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四、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习为教学主线,去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以接受变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从而解决出学生学习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
五、说过程
(一)引导释题,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说“辩”字导入课题,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太阳,此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学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指导学法
由于学生学古文,较难理解,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好懂,明确了学习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总结读法。学生自由练读,并由此解决了古文不好读这一难点,就是让我们多读,反复读,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牵出古文不好懂的这一难点,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老师再一次强调出学习古文的目的就是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依照学法逐步解文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质疑: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概述的过程中,交流孔子这一人物,为后面学习文章,揭示人文内涵,做好铺垫,并且在学生概述故事内容的同时,又紧接着质疑:孔子在什么情况下遇见两小儿的?无形中对文章第一节内容就在老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并在此强调“斗”的含义,过渡到第二节的学习,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观点,通过分析“也”字,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由此以“辩”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学习,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三四节的学习,通过抓重点字词、分析句式、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斗时各持的理由是那么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以理解促读,读出味道,读懂意思,老师在这则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重点把握住了文本的内容,体现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最后,我重点抓住孔子“不能决”,让学生体会人文内涵,让学生交流孔子的言论并结合搜集孔子的资料,明白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两小儿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精神,并将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以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课后解决的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五)总结拓展,延伸课外
学古文不能只学不积累,积累什么?积累的就是我们的学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让学生感受古文与现代文不同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对学生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这样从开始学生讨论学法,到教师最后总结学法,无时不体现出,我们学的主动不仅在学内容,还在学方法。也正体现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最后布置学生回去讲故事,排课本剧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整堂课最终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读,以读明理的办法,一步步扎扎实实学好古文。
六、说板书
从字数上看板书有些繁琐,但我认为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我从题眼“辩”字为主线到两小儿辩论的观点,理由最后结果,让学生观其则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内容。
我的这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据课堂反馈定论),但是,我最终能较好地体现了我此次课堂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学生要学的有收获,而我教的要扎实,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小班健康说课稿04-14
小学音乐说课稿 《故乡的小路》说课稿11-02
小班常识说课稿 动物的尾巴说课稿11-03
高教版乐理说课稿 跳动的节奏说课稿11-03
坐井观天的说课稿12-01
《画风》说课稿12-01
穷人说课稿12-01
《泉水》说课稿12-02
《杠杆》说课稿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