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课稿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神奇的石头》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课本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自然的赠礼”中课题一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审美的眼光重新审视、欣赏身边常见的小石头,感受他们的质朴、自然之美和形态之美。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由浅至深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大胆表现,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在教学时则围绕着石头的自然美,对于石头的想象、石头的传说和对石头的创作等进行展开。因此,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在石头上的添画创作。根据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赏心悦析身边平凡的石头,了解石头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利用石头的不同形状、质地、颜色等特征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艺术活动,感受石头的神奇、质朴、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不同的石头,体会石头的神奇、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石头的形状、质地、颜色等特征进行再创造,使平凡的石头变为艺术品。
教学用具:一些小石头,水粉颜料等。
二、说学情
本课内容主要针对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学生进行教学。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蓝天白云、山川河流、红花绿叶等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小路、河流、大山中的石头随处可见。而小孩子们天性喜欢玩耍,漂亮奇怪的石头形象亦是他们的玩具。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神奇的石头画是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作品。所以,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是先要启发学生想象。在课堂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学生看各种千奇百怪的石头照片,照片中的石头具有明显的特性,学生进行想象没有多大的困难。初尝想象乐趣的学生这时一定会对着自己的石头进行联想,进行讨论,进行探究,课的进行也就顺理成章了。
美术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最忌讳学生作业只有一种模式,一种风格。解决好想象的问题后,就要解决好如何绘画的问题。在课堂中,我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思考创作,从构图、涂色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2、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本课中要做到使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学习观察、体验、探究、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我,则是一个引导者。使学生的创造力在不知不觉中被挖掘、被激发。
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学课件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课的开始以歌曲《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为导入,歌声委婉悠长极富感染力,点题和导入一箭双雕,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想象空间。“石头是神奇的,到底多神奇?”我这样问。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课件播放出神奇的石头图片使得这个悬念瞬息即破。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山西出版社初中第二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是围绕逐帧动画的制作展开的,是对前二节《简单的图形绘制》的应用,对电脑动画的具体充实,同时也为后面较难的动画制作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知识和能力方面: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我任教的学生们都来自农村,大多数家中都没有电脑,学生基础差,所以在教学中我采取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基础好的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基础差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在其他同学或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
生理和心理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制作动画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逐帧动画的制作方法。
(2)能够导入图片。
(3)会根据需要插入关键帧。
(4)掌握测试影片并调整动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自己制作动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让学生体验制作动画的乐趣。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导入图片,会根据需要插入关键帧。
难点:测试和调整动画播放。
五、说教学过程
合理的组织课堂教学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学设计应从教学的重点、难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遵照以上特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环节一:让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步骤完成《爱护环境,保护家园》动画并且保存
在操作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解决:
(1)问老师
(2)和邻座同学商量
(3)小组讨论互相帮助
在同学们操作的过程中,我针对同学们的疑点:为什么是插入空白关键帧,而不是插入帧或者是关键帧,抓取一个错误的例子展示给大家,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出帧、空白关键帧以及关键帧的区别。
环节二:展示操作过程
请一名同学利用移动多媒体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大家一起分析评价(给予这位同学语言丰富的奖励,并邀请其他同学鼓掌祝贺这位同学)
(三) 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我让学生回顾并说出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通过回顾,学生对自己所学与书本上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从中体验到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前面所学的零散知识汇总,使学生所掌握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根据我校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内容没有进一步拓展,但课本知识都贯彻到了,时间稍微有点紧张,环节还应该更紧凑一点。
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我在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本堂课学生的兴趣非常的高,在完成相关任务时,积极主动,同学之间友好互助。学生在展示作品时,不但锻炼了语言组织及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认识和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完整、和谐的个性发展。
说课稿 篇3
《猜谜比赛》这节课选自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会交流》。本单元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采用语言交流、动作交流等形式学习掌握一些人与人进行交流的方法。通过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来研究交流过程中应注意的情况,感受无法沟通和交流的心情。《猜谜比赛》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个活动简单易行,学生比较喜欢参加。活动的关键通过提问题学会思考,懂得提问题是与人交流的很重要的方面。
一、分析教材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猜谜比赛》一课让学生通过猜谜游戏活动,训练学生学会提问题,语言简洁、切中要害,敢于提问题,爱提问题。觉得提问题就是游戏,提问题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通过提问题学会思考,懂得提问题是与人交流的很重要的方面。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
1、通过游戏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思考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如何使用语言简单明了,切中要害。
2、通过游戏想象力,语言简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喜欢动脑筋,善于提问,想方设法丰富自己的活动和游戏。
教学重点
思考,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难点
在交流过程中,如何使语言简单明了,切中要害。
二、教学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活动,自主探究,进行体验性学习,创造开放又有活力的活动课堂。以“启发式”教学理论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了小组活动活动形式来参与比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五个重要环节。
1、创境激趣,引导参与
爱因斯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课的开始,我采用了两个有趣的谜语导入,学生很聪明,马上就联系实际猜出谜底是“手电筒和棉花”。这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就激发出来了,对本课的教学充满好奇心。这种导入方式不但自然地引出了课题,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明确目标,明确游戏规则
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活动有方向,由于低年级学生比较小,我就自己读,让他们听。游戏规则也是我读给他们听,并做解释。
3、小组活动
小组合作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小组合作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和不受威胁的环境,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
4、交流汇报
学生知道怎么做游戏,全班同学都参与到了活动当中,教室里的气氛异常热烈。这时叫一名同学和全班学生进行猜谜游戏。促进全班同学之间的交流,通过游戏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思考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如何使用语言简单明了,切中要害。活动结束时,学生又有了进一步的体验,思路开始拓展,而且还要交流比赛的窍门,为下一步的创造活动起到作用。
想一想,这个比赛有什么窍门吗?
我的猜谜记录
谜底是( )一共猜了( )次 最关键的问题是( )
谜底是( )一共猜了( )次 最关键的问题是( )
提问也是一门学问!你学会了吗?
5、总结和延伸
为了加深学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小组同学一起猜一猜教室里的东西。之后我让学生说了自己的收获。课后,可以和伙伴,爸妈一起做游戏。学生乐于将创造活动延伸到课外,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说课稿 篇4
一、设计意图: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主题活动《秋》中的一个科学活动《水果和干果》。水果是伴随我们一生的食品,它富含各种维生素、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形态各异而美丽,且便于造型;干果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接触到、吃到的东西,但幼儿对它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们的名称、口味,而对干果的特征、用途以及如何吃法却是陌生的。然而恰恰是这吃干果的过程,正是激发幼儿好奇心、引发幼儿进行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同时通过对如何吃到干果的思考、在探究去壳的操作中获得对干果结构特征的了解以及获得对某些工具使用的经验等,使这一学习过程平添了几分特色。
二、活动目标:
根据我们班幼儿的接受能力和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让幼儿知道水果、干果的主要特征,并了解它们都属于植物的果实。
2、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发展其分析综合能力。
3、引导幼儿体验学和操作的快乐,丰富知识经验。
三、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本次活动的目标和更好的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活动前做收集果实的活动,幼儿认识并吃过若干种水果和干果,区分过果实和种子。
2、每组一个盛有水果和干果的果篮和两个分类用的果盘。
3、记录单人手一份,在给水果和干果分类时记录。
活动的重点:概括出水果和干果各自的特征。
难点是:对水果和干果进行分类。
四、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幼儿介绍收集来的果实,并按不同的分类标准给果实分类。
首先请各组幼儿介绍收集来的果实,然后请幼儿观察自己收集的果实有什么不同之处(主要是观察果实所含水分不同和有无硬壳的'区别)并按照自己对各种果实的了解把果实分成两种,分别放在两个准备好的果盘里。然后在准备好的记录单上做好记录,并说出这样分的原因。
(二)幼儿通过品尝进一步发现水果与干果各自的特征。
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幼儿准备了各种水果和干果,让幼儿尝一尝并说出水果该吃哪一部分?干果该吃哪一部分?说一说它们的不同之处,比如:水果皮薄、肉厚、汁多,我们一般吃的是它的果肉;干果壳硬,里面包着种子,我们一般吃的是它的种子等。再请幼儿通过品尝按照对水果和干果的重新认识把填好地记录单做简单的修改。
最后教师总结:水果和干果都能吃,它们都是植物的果实。
(三)教师引导幼儿对有争议的果实进行讨论。
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葡萄干是干果还是水果?松子是不是干果?白果是不是干果?为什么?什么样的果实是干果?什么样的果实是水果?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讨论一系列的问题让幼儿丰富知识面,从而知道更多的水果和干果。
五、活动延伸
此活动的延伸部分让幼儿再一次品尝各种果实,在品尝的时候要对比着来品尝,从而加深对水果和干果的特征的认识。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宜宾市四中的艾宗坤。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本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这是情感目标。
2.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这是知识目标。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这是能力目标。
(三)教学重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很多时候有些人只对吃鱼感兴趣对抓鱼并不感兴趣。所以我的理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欲。”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标。针对此,我选择教学突破口是:由诗眼入文,巧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四)教学难点
由于音乐是无形的,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但这篇文章却很好的表达了出来。因此授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
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感受“声中之情”“文中之情”。文章的难点就是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的。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结合注释在课前预习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个理念,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通过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师生讨论分析等来掌握本诗的特点和思想情感,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课文脉络,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尝试用文字描摹音乐的成果;第三课时:,结合导学案处理相关练习内容。)我今天说课内容选取的是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对于新授课来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导入语: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共传知音的传说;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
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畔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见证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偶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信手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具体研习
1、 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
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通过“乐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也是全文的主旨句,我将围绕此句做文章,打破逐段讲解的老套路。)
1、全文最富有感情最能体现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引出下问。)
2、“沦落”是什么意思?文中“沦落”的人有哪些?
(明确:琵琶女和白居易。)
3、 (谁解沦落人?)(引出对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学习,分别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文中人物,读出应有的情感。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遭遇。)
4、“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是”同在哪里?
(一个是朝廷官员,一个是江湖的歌妓,一个是高朋满座,一个是门前冷落,反弹琵琶求其相同点。)
明确:同在经历、心境、都来自京城、怀才不遇??)
5、是什么将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
(明确:音乐)
6、 (谁识琵琶声?)这是怎样的音乐?
(转入对第二段的研习,学生齐读,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对音乐的描写尤有独到之处。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a,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b,音乐有什么特点?c随着音乐的变化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d琵琶女的演奏收到了什么效果?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用一连串比喻反复形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些诗句都是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b,音乐时而厚重时而清脆,时而悠长时而短促,极富变化。c,悲愤、哀怨、凄楚??d,“此时无声胜有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都让人感到那琵琶声中既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听者的共鸣。
(三)课外延伸
学生刚接触这类文章可能还不能充分领悟其中的内涵,因此为了加深他们的兴趣,继续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我会让学生课外进行比较阅读。此外学生还可找描写音乐的文章和诗歌,如《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
(四)作业
家庭作业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现在的音乐类型丰富,学生也有自己所钟爱的音乐,因此我让学生课后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说板书
琵琶行
白居易
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 谁解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谁识琵琶声
比喻句 音乐特点 感情变化 艺术效果
我认为板书设计要力求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诗歌音乐性的语言,并且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老师不能成为一个知识的传声筒和复读机,而应该是发掘他们潜力的伯乐,并且能与学生共同成长变化着。所以我希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
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我用一首诗作为《琵琶行》的读后感,和大家共鸣: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小班健康说课稿04-14
小学音乐说课稿 《故乡的小路》说课稿11-02
小班常识说课稿 动物的尾巴说课稿11-03
高教版乐理说课稿 跳动的节奏说课稿11-03
《鲸》说课稿06-24
蜡烛说课稿06-25
《石榴》说课稿06-25
《冰花》说课稿06-26
铁的说课稿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