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精选1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精选1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教材解读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一篇散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关于本文的主旨,历来有多种理解,且多强调作品的政治性——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这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的局限,要初一的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较大困难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本文时,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出发,侧重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关于童年游戏心理的描写以及“我”因童年时曾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懊悔和悲哀的情感的描写。也就是说,在教学本文时宜淡化政治色彩,注重人文情怀,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品读、欣赏。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从而使学生受到一次人文情怀的教育。
至于本文教学的难点,我认为应是对作品中一些语意含蓄而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按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要理解这些语句是极不容易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对这一问题不应过多涉及,我的处理办法是:在学生质疑的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简单点拨,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大略的认识即可,更多的内容则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再去领悟和体会。
理论运用
1、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理论。
语文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工具,传授语文知识,教会学生阅读和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语文又是一种文化。语文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它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承担着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
2、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观要求语文教育要弘扬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真正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己知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
3、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建构、自己生成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的理论精髓,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激活、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经历。
4、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的`原则。
艺术接受心理学认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是双向交流过程,艺术创作主体是生命体验的阐释者,而接受主体则是体验的二度阐释者,二度阐释的价值,决不在创作行为之下。如果没有接受主体的参与和响应,任何艺术活动都是潜在的甚至是不完整的。这一理论建立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新关系,强调了读者的在阅读中的地位,也强调了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教法选择
激趣。以一首短诗引入,同时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使用专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效果更佳。)
引导。在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对阅读的步骤、重点等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点拨。在学生学习遇到疑难处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给予必要的点评。
学法引导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解读文本。
2、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阅读、去感悟。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首先用一节饱含深情的、回忆童年的小诗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
2、介绍作者(老师简单介绍之后,由学生补充)
3、初读课文。此时教师不作任何提示,完全由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让学生获得最自然的、最富有个性的、整体的阅读感受。
4、交流感受。这个环节为学生搭设一个互相交流、表达阅读感受的平台。
5、重点品读。这个环节是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重点句以及重点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整体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悲哀。
第二步:重点品读第三段,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
第三步:重点品读第四段,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的表格,了解主要事件的各记叙要素,并且用心去体会“小兄弟”被“我”粗暴地折断、踏坏风筝时心境。
在这一步中还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忍和淫威,认识到它的非人道和可憎,为下面理解本文的主旨作必要的准备。
6、探究主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各组代表发表观点。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如果学生的回答没有涉及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批判,教师要可给予引导和补充。
7、学生质疑: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就文本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8、结束授课。
板书设计
少时: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补过————永恒悲哀
说课稿 篇2
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
(一)教材分析:
《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四)教学策略与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导入激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热身活动:视力大考验。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卡片等,让孩子们辨认图片或文字,激发学生的兴趣。微雕石的出现,使学生经历了“不可能”的任务,从而将学生思维引向本课的教学内容,明确了这节课的探究主题。
第二个环节:探究活动:寻找放大工具。
从“想看得清更小的物体,怎么办?”到“如果没有放大镜,你能用我们现有的物品解决同样的问题吗?”,两个紧扣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处,从而开始了本课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寻找放大工具。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没有直接发给学生放大镜,而是给了装了水的塑料瓶、玻璃片等五种物品让学生进行探究,发现一些材料有放大功能,而一些材料不具备。通过能放大图像的物品互相比以及与放大镜对比,发现具有放大功能的材料和放大镜的共同特点是:透明、中间凸起。从而理解为什么放大镜又叫凸透镜。把这一活动安排在前,也期使学生经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这一伟大进程,了解到放大镜发明的`历史,体验到利用工具来帮助突破人体局限的乐趣。
第三个环节:探究活动: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发现更多的细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之后的“意外收获”。学生们经过用放大镜来观察图片、纸巾等材料,发现了原来用肉眼观察时看不到的细节。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放大镜的作用不仅仅是放大图像的同时,理解放大镜在人类探究微小世界领域的重要作用。在这个环节的活动中,我以一张“放大镜下的纸巾”图片作“导火索”,让学生猜猜图片上的是什么,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通过眼睛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相互对比、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对比观察,学生们在发现细节的同时,又感受到工具改进带来的新的认识。视频“放大镜的作用”,在学生充分探究后,起到了深化认识、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四个环节:总结延伸。
《放大镜》一课是“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因此在课的最后环节中,以开放式问题“你还想用放大镜观察什么?你还希望使用什么工具观察更微小的东西?”拓开学生思维,引发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关注和期待。
(五)教学板书:
遵循“清晰、突出重点”的原则,本课的教学板书设计如下:
1、放大镜
↑
透明、中间凸起
放大图像→看清细节
二、教学反思
本课以“引导学生经历放大镜发明、使用的历程,理解放大镜观察的意义”为教学线索,略去了教材中“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这一活动,把课堂时间充分留给了两个探究活动“寻找放大镜”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在活动顺序安排上,特意将“寻找放大镜”作为第一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尝试放大物体图像的活动,来体验前人发明放大镜的过程,在充分的探究中,理解放大镜透明、中间凸起的特点。放大镜发明之后,人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许多原来意想不到的细节和信息,从此打开了探索微小世界的大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主要通过活动“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来理解。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将“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作为授课的根本,以趣味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特意设疑引发学生兴趣。两个活动的环节紧凑,时间安排较合理,充分遵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教师努力创设轻松、和谐和积极的探究氛围,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及时的点拨、指导、评价等,促使学生以饱满的学习情绪开展活动,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在探究中对各小组的指导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不能很好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交流停留在表面,对一些学生的想法,不能很好地应对等。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活动背景《纲要》中艺术领域提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以及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化的人和事,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幼儿创造美、表现美的情趣。”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上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美术发展水平,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读折纸符号,能看懂折纸图。
2、通过折纸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注意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3、通过展示活动,培养幼儿学会欣赏他人、与他人分享快乐的博爱之心。
2、活动重点难点
1、学会一些基本的折纸符号,看懂简单的折纸图解。
2、细心、专心掌握折纸过程放入难点,跟着图解折出简单的折纸作品。
3、活动准备
1、大海的图画一张。
2、彩纸每人两张,留有备用。
3、帆船制作示意图。
4、带有各种图案的粘贴纸一张。
二、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孩子兴趣,为其更为主动的学习提供了可能。针对活动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幼儿园的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情景的创设能马上抓住每一个孩子的视线与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活动做好铺垫。所以我用一张大海的图片吸引孩子。
2、观察指导法:美术活动幼儿操作环节中,经常说到“教师巡回指导”,因为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目标不明确,需要老师的巡视来加以指导,也能增加幼儿操作的安全感,突显出老师在活动中引导者的'角色。
3、整合教学法:这种方法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不至于使幼儿学起来枯燥无味,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主动性,活动中以装饰活动为主线,与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作品的语言活动相融合。
此外,活动还将适时采用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等对活动加以整合,以达到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更多的是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在对图片“看看--想想-做做-说说”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运用观察法、操作法、师生交流生生讨论等学习方法。
四、说活动过程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几环节:
1、看一看,激发创作兴趣
2、想一想,整理操作思路
3、做一做,动手探索创作
4、讲一讲,分享交流作品,体验成功快乐
第一环节:看一看,激发创作兴趣
教师出示一幅大海的图画,请小朋友欣赏,问小朋友画上有什么么?提出问题,大海空旷旷的,还上海能有什么呀?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
第二环节:想一想,整理操作思路
老师决定在海上加帆船,老师没有带画笔,但老师有一些彩纸,小朋友能帮助老师折帆船然后放在画上吗?
第三环节:做一做,动手探索创作
教师交给幼儿基本的折纸方法。
教师在幼儿探索发现的基础上,教幼儿认识折线(﹍﹍),箭头(↑),教给幼儿基本的折纸方法。
教师出示《帆船》的折纸示意图,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完成作品。
(1)教师按顺序出示示意图,并用简单的语言给与提示。
(2)难点:第4步,向后折为这次活动的难点,老师可以通过简单的示范来辅助幼儿理解。
(3)帆船完成后教师帮小朋友在船上涂上胶,让幼儿自己把船贴到大海上。第四环节:讲一讲,分享交流作品,体验成功快乐
老师给幼儿肯定与表扬,在每艘船上贴上卡通贴纸,以增强幼儿的成就感。活动延伸:
老师还准备了一些折纸的示意图,我们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自己来进行折纸创作,好不好?
说课稿 篇4
一、教学内容
《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教学理念:
让学生有独特的学习感受,就应该让学生潜心涵泳、诵读体味。特别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以诵读体味为主要教学形式,注重诵读中涵泳、意会、体悟。并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抓住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能与文本、作者充分的进行对话,为下一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分三个层次的读课文: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二读课文,了解大意。三读课文,品析主要人物。一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对一些难理解、难写的字词,重点指导读写,扫除学习课文中的障碍,发挥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二读课文,让学生能更流利的读文,更好与文本对话,归纳出的大意,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在这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提炼出主要人物——老汉。第三次读文,有感情的读课文重点部分,就是有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老汉的言行,感悟老汉的伟大。(这部分主要在第二课时完成。)让学生在了解之前扫除阅读障碍,使学生能更好的感悟文本。在学习课文时潜心涵泳、诵读体味,读中感悟、启思中说写、促使学生在言和意的体会中进行感悟、内化、转换。在教授课文时,我采用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让学生在了解的大意后,体会老汉的不简单;再细读文中,感悟老汉的伟大。使老汉的形象一步一步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从而使老党支部书记的高大形象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情感生发,激起了对老汉的敬佩之情。达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见过桥。谁来说说你见过的桥?(板书:桥)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桥都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我们的汉字常是一词多义,这个“桥”除了指我们常见的这些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外,还有什么意思呢?(形状如桥梁的)
对,我们曾学过的《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中的“桥”就是指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看看那这里的“桥”又是指什么呢?
(二) 初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
1、学好一篇课文必须会读。读课文就像上台阶一样,第一级台阶就是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级就要能流利地读课文,第三级台阶就要求我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学习课文就要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首先我们来爬第一级台阶,在读课文之前大家要先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或者拿不准的字,请查字典弄清楚。请大家放开声音,大声读课文吧!
2、学生读课文。
3、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说明我们都很会读书。老师想请一位平时在全班读书方面锻炼较少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1—6自然段。大家说谁来?(生读)大家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相机正音、学习词语)(再请3位同学读书)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拦路虎,都清除了,这次请大家流利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主要内容)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四)三读课文,品析主要人物。
1、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伟大的老汉,课文哪些地方是写老汉的?(7-22)其他地方写了什么?
2、我们来默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很深,用笔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受很深。(生读课文)
3、来!说说再一次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生读印象深刻的句段,师相机指导朗读)
4、通过刚才的读,你们觉得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5、学习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的内涵;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老汉的言行。让咱们再一次带着自己对的感受,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和村民一起去感受这场灾难,和老汉一起去挽救村民。请大家发放声读7——22自然段。
(五)小结
我们以知道老汉是个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老汉的这些高尚的品质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四、教后反思:
在本轮的教学后,我反思全教学过程,认为我基本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老汉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主要是我做好了以下三点:
1、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其实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的主要内容。
2、读的层次清楚,学生任务明确。在教学中,三个层次的读,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数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基本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3、给足读的时间。课堂时间很宝贵,我还是让学生多次的读长,时间的读,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所以自然而然的进入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认为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读的落实固然重要。如果上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讲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多媒体和同类的等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
说课稿 篇5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将两者统一起来呢?就必须加强对语言的训练,通过对外在的语言的“诵读――品味”,来“感悟”文学作品内在的形象、意境等。而新的课程标准,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现就《爱莲说》的教学,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说教材。
《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文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和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并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莲花”来表现作者的理想的。
二、说教法:
●诵读法。由于本文是文言文,文章简短,意境优美,富有韵律。
●点拨法。对于学生来说,文章中有些字词是不能理解的,就需要教师的点拨。
●传统的诵读与现代多媒体的结合。由于学生的年龄关系,在诵读的基础上,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说学法。
●自主学习:
对于基本的文学常识(如作者、关于“说”,对文章字词的疏通,对文章的基本理解。
● 合作学习:
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由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合作来完成。
● 探究学习:对于课文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莲花”与“君子”的关系,作者的思想,托物言志的写法等)
四、说教学的过程。
(一)、引入课题。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播放多媒体课件,可以一开始把学生带入情感高潮,在最短时间内,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
(二)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内容:
1、什么是“说”?
2、了解作者的情况。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读。
4、看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同时画出不能理解的词语、句子。
5、学生译读课文,解决重点词句。(幻灯片展示,学生对照理解)
(三)、合作研讨:
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这一阶段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研讨的内容: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多媒体展示:“莲花”与“君子”的联系。
(3)文章题目是“爱莲说”,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点拨:
(幻灯片展示)
文章结尾的几个感叹句怎麽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诵读理解)
(四)拓展练习:
以“我爱 ,因为它 ”说一句或一段话。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翻译语句
2、背诵、默写课文
3、完成课后问答题
说课稿 篇6
首先感谢洛旺小学给我提供一个与大家共同探讨教学的机会,让我在这次教学研讨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现在我针对所上的《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说说自己的思路和设计理念。
一、说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本着“主线简明,细节饱满”的思想,本课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个性阅读、分析品味,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我校“两型四步愉快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以唤醒、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我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把宝贵的时间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己。
二、说教材
1、《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通过精彩的童话故事,寓环境保护的科学道理于有趣的故事中,展示了小云雀和妈妈在飞行途中对沙漠、江河恶劣环境的抱怨,对比了绿化的重要,并且提出了要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明确目标。
2、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能通过字里行间来分析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一部分学生已经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课文的独特理解,这对文本的理解奠定一定的基础。加上我课前对洛旺小学老师、学生的了解,发现本校教师已经基本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以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这些条件为我教学的开展提供很大的帮助。
3、说学习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学段要求及学生情况,我设定了以下两点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读课文。
2、通过学习,能说出破坏环境造成的危害,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
能说出破坏环境造成的危害,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以生为主,以读为本”的精神和“两型四步”教学模式的要求,课前让学生预习好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理解和感悟;课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运用“自读自悟法”和“讨论法”进行学习。通过学生的读——找——画——说等活动,使他们走进文本,明白“森林的重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四、说教法
主要是以读代讲,同时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的多种感官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学习目标。
在以读代讲中:让学生在充分朗读小云雀和妈妈的对话中抓住关键词句,明白森林的作用和破坏森林会造成哪些灾难,由此感受森林的重要性。然后全班交流阅读收获,明白保护环境迫在眉睫。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将文本读透,读出语言的.魅力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五、说学习互动流程
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用图片引入,让学生大概了解云雀。谈话引出课题,接着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走进文本,学习课文。
2、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因为有了学生的预习作为前提,所以我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直奔重点,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自己通读课文,说说云雀的心愿到底是什么?接着用追问的方式引出全文的中心句: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寻找小云雀为什么会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句话的答案的兴趣。
3、紧扣重点,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出示课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13自然段,说说云雀和妈妈都到过哪些地方呢?
让学生找出小云雀和妈妈飞到过的地方,并且找出描写每一个地方的都有哪些自然段。当学生汇报云雀飞到过的地方时,顺势引导云雀每飞到一个地方肯定有所见所闻,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出合作学习:
出示课件:小云雀和妈妈飞到沙漠、大河、森林时看到了什么?(画出相关语句)小云雀从妈妈的话中知道了什么?
(温馨提示: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云雀和妈妈飞到的一处地方进行 学习,然后填表)
因为小云雀和妈妈旅行的地点都是按飞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景象和介绍森林的作用的方式来描写的,具有雷同点,所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三个地点进行选学,而且也填表的方式来降低学习的难度,最后分组汇报。这样既可以节约学习时间,又可以在小组汇报时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同时在小组间的汇报中来突破课文的重难点。然后再通过对话的分角色朗读来感悟语言的魅力和文本的意境。
曾有人说过,“对于教育,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整个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本着拓展延伸既要与文本有联系又要让学生感兴趣的宗旨,我设计了“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你们有什么保护森林的好办法?请 写下来,交给我,我将替你们转交给彝良县林业局。
5、回顾目标,检测效果
这样的设计避免了传统的一问一答的启发式教学,而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去自主阅读,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谈话中思考,感悟,从而让语文教学充分体现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恰当地运用激励机制来激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想,自由地说,尽情地读,任意地论,从而不断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真正地培养和发展。
六、 说板书设计
云雀的心愿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沙漠 防风固沙
蓄水防洪
调节气温
《云雀的心愿》一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很零散,但是板书又不能太繁琐 ,因此我只抓住了作者主要要阐述的云雀的心愿和森林的作用来进行设计,这样既简洁明了,又有助于辅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
七、 说课后反思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从古到今,教育家们始终不断的改革,不断的创新,但还是达不到完美。因此只能说在不断的实践中追求更好,没有最好。对于我的这堂课,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情了解不够,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更没有全面的掌握,所以在教学中还存在牵引得太多,放手的度不够,但还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请大家多提意见和建议。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册书是按照高中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选修课教材。实际使用也是40多年来第一本为专门讲授语言文字应用的中学语文教材。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语文……注重品位、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本册书就是将初中和高中语文课程中相关知识衔接,以进一步提套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方法,灵活地解决日常语言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本课对汉语中的语言现象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辅以日常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为学生成为真正具备较高文化水平和文明修养的接班人打下基础。
本科为主本册书的第六课第二节。她在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上,将语言的应用的要求提升到了艺术层面。本课从修辞的角度,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将语言在准确明白通常的基础上,说得更加鲜明生动有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让学生意识到修辞的重要作用,并有意识的使用修辞。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学生对修辞并不陌生,而且教材编排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语言应用的能力,提高表达水平,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说出比喻、借代、比拟、对偶、排比等集中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能准确地辨析修辞,能恰当地使用修辞从而提高思维能力。重点是能举例说出修辞特点,并说明作用,懂得修辞与文章全局的关系。难点是运用修辞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准确合理地使用修辞,提高思维能力。
三、教法:
本课内容多涉及日常应用,所以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小组讨论,共同参与的活动法,让学生在应用中逐渐学会使用修辞。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小品片段。每年春节赵本山的小品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为什么他们的语言就能让我们捧腹大笑呢?总结台词中使用的修辞:比喻、双关、对偶、飞白。
修辞方法定义作用例句
比喻
借代
比拟
对偶
排比
(二)回顾: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哪些。阅读教材105页,找出比喻、借代、比拟、对偶、排比修辞的定义及作用,速读,提炼关键词。完成表格。
(三)当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广泛,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感受各种修辞的作用。说出下列修辞句子给你什么感受。
1、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3、人间仙境,山东蓬莱。
4、我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5、人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没有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没有了。
(四)、词语本身只是一个概念的、首相的,但是使用了修辞之后却能给人内心唤起一种具体的形象,让人有所感触。如何来使用,比较下面两段话,感受他们的区别。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有人的可爱的动作,美好事物的比喻,不同角度的感受排比创造出了静谧,幽美环境——《荷塘月色》
(2)那是一望无际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荷花淀》
比喻城防御工事坚固的铜墙铁壁,时刻准备着的哨兵。色彩饱满,环境壮美,但是又时刻充满这战争的气息。暗示一场战争的开始
总结:如何来使用修辞,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全局来确定,正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章”。
(五)对语境的把握,修辞的使用能力,该高考试卷中也有考查,就是语言应用中仿写一题。仿写的含义是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语言环境,就是指文字营造的氛围;语言表达的需要,即使用的修辞方法,句式指语法结构。从这几方面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1)依照下面这句话的格式仿造三句话。
如果你是大树,就要洒下一片绿荫;
(2)仿照给定的句子续写两句话;要求:续写部分与给定的句子构成排比,表达保护生态环境之意。
树是水土的卫士,让它绿化大地山川。
五、修辞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的都是常见的修辞,也有些修辞是我们不常见但在我们生活中使用了修辞的句子,比如开始上课时我们看的这段小品。
1、高尔夫的基。
飞白(白,指“白字”,“飞白”就是故意写白字。是明知其错而有意仿效的一种修辞方法。将刻意讹读讹写以达到滑稽生趣等特殊表现效果)
2、要多少是多啊,要啥自行车啊。
粘连(粘连指利用上下文联系,把运用到甲物的词语巧妙地运用到乙物中、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
3、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舛互(先否定全部,再肯定一部分,或者先肯定全部,再否定一部分,以达到突出、强调后一部分的作用。)
里面就用到了比喻、双关、飞白的修辞。另外还有舛互、粘连等。使用这些修辞,会让你的语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总结:
修辞是一座大花园,如果我们能够采撷几朵装点我们的文字,那么你就会像马良一样妙笔生花,点石成金,成为语言的强者。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第七课第三框的内容,主要讲述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问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两个框题 ,感受身边的变化,但是,生活水平提高了,为什么还要提倡节约?怎样进行“合理消费”?要正确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学习本节课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多样的消费观念及其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正确的消费原则。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消费观念,引导学生克服自己身上的不理性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自身的消费体验和理性思考,使学生能理智对待消费,摆脱消费中的攀比虚荣心理,确立节俭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观。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让学生熟记正确的消费原则,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并在实际生活中改变非理性消费行为习惯,树立适度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绿色消费观念。
四、说学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孩子的消费投入也增加了。而许多学生往往会单纯的将消费与花钱划上等号,过早的把自己融入到享受消费、娱乐消费的人群中,生活上缺乏艰苦朴素的精神。因此,在当今社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就显得很有必要。
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的互动过程,应体现“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精神,让学生在图片、材料、活动、讨论中去探究、体验、感悟,我设计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演示法、情景创设法、集体讨论法。
(二)学法:本着以生为本,着眼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让学生自己在探究、归纳、反思中明白道理、感悟真谛、体验学习的快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学生的压岁钱怎么花”的小调查从而导入新课树立正确消费观。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并激起学生探究合理消费的欲望。
(二)讲授新课
第一步:消费面面观——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四种常见的消费心理。以案例、演示、视频、讨论等方法,总结不同消费心理的表现和特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步:做理智的消费者 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怎样做才是理智的消费行为。学生通过对消费过程中各种情况的回答,总结出在消费时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不攀比不浪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要优化消费结构,绿色消费。
让学生提出本课我们学到的问题,分小组相互提问并进行回答,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对课程进行总结。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列出一个消费方案。
七、说设计理念
本框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为基点。因此,我的设计理念体现于两个方面:第一,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更加凸显其主体地位;第二,继续坚持教师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体现其主导地位。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我教授本课时训练重点确定为: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疑难字词,能根椐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熟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
2、搜索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言论)。
3、思考课后练习题。
三、说教法
本堂课因为是孩子们初学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四、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习为教学主线,去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以接受变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从而解决出学生学习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
五、说过程
(一)引导释题,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说“辩”字导入课题,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太阳,此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学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指导学法
由于学生学古文,较难理解,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好懂,明确了学习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总结读法。学生自由练读,并由此解决了古文不好读这一难点,就是让我们多读,反复读,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牵出古文不好懂的这一难点,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老师再一次强调出学习古文的目的就是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依照学法逐步解文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质疑: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概述的.过程中,交流孔子这一人物,为后面学习文章,揭示人文内涵,做好铺垫,并且在学生概述故事内容的同时,又紧接着质疑:孔子在什么情况下遇见两小儿的?无形中对文章第一节内容就在老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并在此强调“斗”的含义,过渡到第二节的学习,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观点,通过分析“也”字,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由此以“辩”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学习,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三四节的学习,通过抓重点字词、分析句式、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斗时各持的理由是那么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以理解促读,读出味道,读懂意思,老师在这则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重点把握住了文本的内容,体现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最后,我重点抓住孔子“不能决”,让学生体会人文内涵,让学生交流孔子的言论并结合搜集孔子的资料,明白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两小儿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精神,并将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以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课后解决的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五)总结拓展,延伸课外
学古文不能只学不积累,积累什么?积累的就是我们的学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让学生感受古文与现代文不同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对学生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这样从开始学生讨论学法,到教师最后总结学法,无时不体现出,我们学的主动不仅在学内容,还在学方法。也正体现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最后布置学生回去讲故事,排课本剧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整堂课最终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读,以读明理的办法,一步步扎扎实实学好古文。
六、说板书
从字数上看板书有些繁琐,但我认为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我从题眼“辩”字为主线到两小儿辩论的观点,理由最后结果,让学生观其则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内容。
我的这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据课堂反馈定论),但是,我最终能较好地体现了我此次课堂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学生要学的有收获,而我教的要扎实,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 篇10
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交际,轮流当导游,给大家清楚介绍自己知道的风景名胜。
2、在交流中,学会倾听、提问,感受乐趣。
3、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能积极参与交际,感受交际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能够围绕“旅游”大方、地流利进行交际、表达。
2、能够做到认真倾听。
3、当“导游”时做到耐心解答,当“游客”时做到礼貌提问。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各地的风景名胜图片。
2、同学们搜集的祖国各地风景名胜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名胜,很多游客都喜欢去那里旅游,把美丽的景色拍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多媒体出示祖国名胜的图片(配上音乐)
2、这节课,我们就自由组成“旅游团”,轮流当“导游”,向大家介绍自己知道的风景名胜。
二、明确要点
1、师:原来我们班有这么多的孩子爱去旅游,旅游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一个哥哥或姐姐带着我们去参观的,那个人是——板书:导游!那跟着导游去参观的人就是——板书:游客!
2、马上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口语交际《我们去旅游》的要求,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3、读懂了要求,还要清楚地知道:导游和游客是怎么做的?你想当导游还是游客呢?老师准备了一个动画片,请你们认真看。(同学们认真看)听清楚导游是怎么说的?游客是怎么说的?
师:动画片里的游客是怎样做的?生:要仔细听导游的介绍生:游客可以问问题
师:对,游客可以提问。你还记得刚才的小游客问了什么问题吗?同学们,在参观的时候,如果你有疑问可以(指板书)向导游提问,如果没有疑问就要(指着板书:认真倾听)
师小结:现在,你们明白了当导游、当游客要怎样做了吗?
三、师生演练
1、现在,老师特别想当导游,向游客介绍我知道的`景点——府谷河滨公园,(师戴上帽子,拿着旗子当导游,请几个学生当游客)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府谷河滨公园,这里的景色可美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这里有一个莲花湖,湖水很清,湖里养了许多美丽的鱼。公园里还有亭子,我们可以爬上去看风景。公园其他的景色也很美,你们可以自由参观。
2、学生自由分组组成“旅游团”轮流当导游和游客,练一练,评一评。
3、小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每组选代表出来表演,表演过程中,师参与当游客,要是扮演游客的学生不懂得提问,老师可以做示范提问——导游姐姐,这里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呀?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演的可起劲了,刚才演了导游的同学举手,说说当导游要怎么做?刚才当游客的同学举手,你也来说说当游客该怎么做?
说课稿 篇11
说教材:
《我们去旅游》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的口语交际话题,这一话题是围绕本组课文祖国多么伟大的专题而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口语交际”目标中要求学生:“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意见。”进入二年级的各次口语交际训练,要努力达到“阶段目标”要求。本次训练,要注重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说,乐意说;同时学会倾听,努力了解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依据教材以及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我确定了本次口语交际的目标如下:
1、积极参与交际,轮流当导游,给大家清楚介绍自己知道的风景名胜。
2、在交流中,学会倾听、提问,感受乐趣。
3、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能积极参与交际,感受交际的乐趣。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各地的风景名胜图片。
2、同学们搜集的祖国各地风景名胜的资料。说教法:
1、通过欣赏祖国的风景名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景点名称,激起了学生谈话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旅游见闻,为下面的小组交际活动做铺垫。
2、学生带着目的去看动画片,能更加集中注意力观察他所要扮演的角色。
3、通过观看教师表演,学生对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觉得更具体,从而更好地进行口语交际,乐于交际。
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名胜,很多游客都喜欢去那里旅游,把美丽的景色拍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吧。多媒体出示祖国名胜的图片(配上音乐)
2、这节课,我们就自由组成“旅游团”,轮流当“导游”,向大家介绍自己知道的风景名胜。(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点
1、师:原来我们班有这么多的孩子爱去旅游,旅游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一个哥哥或姐姐带着我们去参观的,那个人是——板书:导游!那跟着导游去参观的人就是——板书:游客!
2、马上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口语交际《我们去旅游》的要求,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3、读懂了要求,还要清楚地知道:导游和游客是怎么做的?你想当导游还是游客呢?老师准备了一个动画片,请你们认真看。(同学们认真看)听清楚导游是怎么说的?游客是怎么说的?
师:动画片里的游客是怎样做的?生:要仔细听导游的介绍生:游客可以问问题
师:对,游客可以提问。你还记得刚才的小游客问了什么问题吗?同学们,在参观的时候,如果你有疑问可以(指板书)向导游提问,如果没有疑问就要(指着板书:认真倾听)
师小结:现在,你们明白了当导游、当游客要怎样做了吗?
三、师生演练
1、现在,老师特别想当导游,向游客介绍我知道的景点——府谷河滨公园,(师戴上帽子,拿着旗子当导游,请几个学生当游客)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府谷河滨公园,这里的景色可美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吧:这里有一个莲花湖,湖水很清,湖里养了许多美丽的鱼。公园里还有亭子,我们可以爬上去看风景。公园其他的景色也很美,你们可以自由参观。
2、学生自由分组组成“旅游团”轮流当导游和游客,练一练,评一评。
3、小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每组选代表出来表演,表演过程中,师参与当游客,要是扮演游客的学生不懂得提问,老师可以做示范提问——导游姐姐,这里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呀?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演的可起劲了,刚才演了导游的同学举手,说说当导游要怎么做?刚才当游客的同学举手,你也来说说当游客该怎么做?
教学反思
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口语交际也是语言表达能力、做人能力、生存能力的等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这是一个挑战,也是语文教学的升华。
今天上的口语交际课是《我们去旅游》,我课前准备了一些资料,本以为上起来会如行云流水,但是学生似乎兴趣不高,很多同学懒懒地坐着,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自我感觉是唱独角戏,带着疑问下课后我去问学生,似乎也在我的意料之中,很多同学说不敢说,怕说错了没面子。
所以我感觉培养口语交际能力首先是学生在口语交际课时要敢于说,这使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一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学的内容是《秋天》。这堂课不能说很成功,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是很流畅,重复话、罗嗦话也多,即便是同学老师指出答题学生的毛病也似乎不会影响他的情绪,学生们仍旧乐于参与,发言的积极性也高。
你这两节课前后不到多长时间,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仔细分析究其因,第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秋天是孩子们最感兴趣也最熟悉的话题,这个美丽的季节刚刚的来到,学生喜欢有话可说。第二,学生感受到了,也看到了秋天,所以对那里的景色比较熟悉记忆深刻,说起来就不费劲。认真反思一下,真的要在多方面下下工夫。
说课稿 篇12
一、说教材
1、《太阳》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常识性课文。这篇课文介绍了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之远、太阳的体积之大,以及太阳是一个能发光发热的球体等知识,还讲了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2、教学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
②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地球、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③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教学重、难点、
①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地球、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②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二、说教法
治学的最高境界为“乐学”,因此,我将“乐学”思想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以最少的时间投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真正做到“有效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法”和“分层指导法”来教学本课,为什么要选用着两种方法呢?因为本课描写了不同的四副画面,孩子们由于抽象思维的局限不能很好的体会课文内容的优美。因此,我创设一定的音乐氛围并配以相应的图画,感受太阳升起的动态过程,体会出课文语言美。将这种情感融入对课文的朗读中。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愉快的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朗读技巧与方法,真正实现了有效学习。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四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还是很活跃,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不弱,而且这个时期的学生对科学性知识比较有兴趣,能否就利用学生的“好奇、兴趣”牵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想学、爱学这篇课文,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掌握情况。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拥有充分的活动空间,积极倡导小组合作方式贯穿课堂鼓励学生组内合作,组外竞争。学生一定能在互帮互学的基础上促进自身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思路如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用孩子们爱看的动画片导入:“同学们,我知道你们特别喜欢看动画片。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后弈射日》)。这样一来,可以从学生的.爱好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四年级的学生借助课文中注音基本能够读准字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借助字典自主学习,然后组内接读课文,把课文读通。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的能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借助出示生字课件,让学生读熟巩固。
3、重点指导“嫁、兽、蔬、滴、凝、菌”,从字形、写法,用想象记忆法帮助对字形的记忆,用组外竞争,来进行写字的交流展示。
4、激发学生读书的情趣。新课标提出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知、感受、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每节课要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学生创设了情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在读中感悟。如在第二课时的品读课文这一环节中,抓住体现太阳三个特点的重要词句去品读,利用课件体会理解“热”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以学定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激烈的讨论让学生学习热情继续燃烧,同时课堂中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师互动的多方位的课堂结构。
5、听说读的能力有机结合,促语文能力协调发展。本节语文课不是单一的说与读,而是读说结合,在读中感悟,并有意识培养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并与他们交流,正确表达自己的体会,让读与说有机结合,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以发展与提高。如:讲授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真是很密切这一部分时,首先请学生找出最能表现太阳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一句话进行练读,然后,请学生根据你平时观察所得和书上提供的资料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其中老师提供句式:
①有了太阳……
②如果没有太阳……就……,因为……出示两种句式,由学生自己任意选择,体现因材施教。
6、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件的使用上,运用太阳图片和太阳活动录像,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太阳的大、热、远这些特点,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文中表述的较概括,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多媒体的运用,使文字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太阳对
说课稿 篇1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寒号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方法、说过程等六个方面呈现我的说课内容。
1、说教材
《寒号鸟》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寓言小故事。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读故事,明道理”,《寒号鸟》一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不同表现及不同结果。旨在让学生懂得懒惰、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过上美好生活的`道理。本课我安排了三个课时进行教学,本次设计为第一课时。
2、说学情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且大部分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有初步的识字和理解词语的能力。但对于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还是难以理解,因此本次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等特点,多采用视频、图片、课件演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学习生字,练习说话。
3、说目标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既有知识水平,再结合本组教材训练点及课文内容,我拟定了以下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堵、缝、鹊、衔、枯”等五个生字;掌握“号、当”两个多音字;会写“枯”、“却”两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看图,练习说话,随文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领会课文寓意(不学寒号鸟的懒惰,而是向喜鹊一样勤快,凡事提早做准备)。
重点:识字、写字;练习说话。
难点:准确领会课文寓意。
4、说方法
为突出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本课教学方法如下:
教法:引导法、演示法
教师依据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再结合希沃白板的课件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帮助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学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法、练习法
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分小组对课文插图内容进行交流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字-词-句练习说话,也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5、说过程
对于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观看视频,导入新课(约3分钟)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10分钟)
这一环节主要为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然后借着录音中错误的“当”字读音,教师讲解多音字“当”。最后以课堂活动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以及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情况。
(3)看图说话,学习生字(约18分钟)
本环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插图画面内容。
2、出示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通过课件展示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缝、堵、鹊、衔、枯”等生字,能够依据插图画面,表述相关内容,以及体会寒号鸟的懒惰和喜鹊的辛勤。
3、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让学生知道懒惰的寒号鸟最终冻死了,而喜鹊却平安无事,进而初步领会故事寓意。
4、通过课堂小活动检测学生对会认字的掌握情况。
说课稿 篇14
一、说设计思路
《猴哥猴弟钟玉米》这个故事选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既熟悉又喜欢的猴子作为主角,讲述了猴哥与猴弟偷吃农民伯伯的玉米被发现后挨了一顿打后决定自己种玉米的故事。特别是猴哥猴弟都认为对方偷懒而自己也不劳作的情节尤为有趣,并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时常看到一些懒惰,总把错误推给别人的人,尤其现在父母都特别宠孩子,家里所有的人都为孩子服务养成了孩子动手能力差,颐指气使的习惯,这个故事即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符合《纲要》中的教育要求,即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导向作用。《纲要》语言领域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是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的环境。在新《纲要》中,活动教育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以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整个活动中都以幼儿的自主参与活动为主,教师在活动中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和孩子共同活动感受,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认知上:理解故事内容,初步学会复述故事,丰富词汇吧嗒吧嗒、喷喷香。
2、能力上:积极参与故事情节的讨论,学会相互合作与分享。
3、情感上:懂得不能偷懒,不能对家人说谎,要尊重与爱自己的亲人。
根据目标在活动中,我把在游戏情节中理解故事内容,懂得不能懒惰要相互合作的道理设为教学重点,根据中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用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设为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此次活动的组织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的协调统一,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准备:
1、物质准备
我给小朋友准备了多媒体课件《猴哥猴弟种玉米》,猴哥、猴弟、农民伯伯、玉米的头饰,这是为了让幼儿更快的进入游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
2、知识准备
我让幼儿先认识猴哥猴弟,了解猴子的基本特征,练习猴子的基本姿势。
四、说教法、学法说教法:
《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角色游戏法、课件演示法、提问法。
1、情景教学法:根据故事内容,为幼儿创设情境,让幼儿模仿猴子的有趣姿势,体验猴子的慵懒,这种效果是图片演示所达不到的。
2、课件演示法: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猴哥猴弟种玉米》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激发孩子的复述故事的能力。
3、角色游戏法: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他们自己来扮演这一角色,不仅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充分让他们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4、提问法:在教学中,我会提一些开发性的问题如:猴哥猴弟钟的玉米和农民伯伯的一样吗?为什么?那我们能不能学他们呢?等这些问题来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有目的、有顺序地仔细观察、激发幼儿说的兴趣,创造幼儿说的空间。
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围绕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创造条件让幼儿自己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让幼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动我采用了谈话法,趣味游戏法。
1、谈话法: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2、趣味游戏法:幼儿在游戏中,边游戏边联系故事中的语句,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五、说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幼儿能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儿歌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是幼儿发展语言必不可少的一种有效方式。用儿歌《猴哥》导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出猴哥猴弟。
师:老师问你们这首歌唱的.是谁呀?哪位小朋友能够告诉老师猴子长什么样子?(请一些幼儿说说在说的同时展示图片。
哪位小朋友能够表演一下猴子是怎么样走路的,怎么吃东西的?(其他的幼儿跟着学)让幼儿在看看、学学、做做的过程中加深对猴大哥的了解,也为下面理解故事作铺垫。
教师小结:大大的眼睛,骨碌骨碌的转。抓着耳,挠着腮,跳来跳去(丰富词汇咕噜咕噜的转)
二、出示多媒体课件《猴哥猴弟种玉米》,幼儿理解故事
1、猜想:猴哥猴弟种的玉米为什么和农民伯伯的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幼儿猜想)
2、出示多媒体课件《猴哥猴弟种玉米》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3、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谁可以告诉我猴哥猴弟的玉米为什么会和农民伯伯不一样?请幼儿回答,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正如中所说,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在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总结原来是猴哥猴弟偷懒。
教师小结:原来猴哥猴弟都对对方说谎,两个人在干活的时候都偷懒出去玩耍了没有相互合作,没有给玉米施肥松土。从而突破教学重点懂得不能懒惰,要学会相互合作的道理。
三、依次出示故事角色头饰,老师讲述故事(教师操纵角色头饰教幼儿学讲故事)讲完后问:
第一天猴哥猴弟一起干活,第二天猴弟他到玉米地干活了吗?回家后对猴哥又说了什么?
第三天猴哥走到地里一看又说了什么,回家又对猴弟说了什么?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玉米为甚么没有长出来?用形象的头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跟着老师讲述角色的对话,锻炼幼儿的胆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四、分角色游戏,让幼儿扮演角色,在游戏中学会复述故事,在情境中体验。这个活动让孩子自己亲自参加,体验活动的乐趣。通过以上环节,突破了用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这个难点
五、出示多媒体课件《猴哥猴弟种玉米》,同时提问幼儿跟着课件画面复述故事,对复述好的幼儿给以肯定和表扬。通过以上环节,突破了用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这个难点。
六、总结:本次说课严格按照《纲要》中的要求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情感。
说课稿 篇1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阳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课文第一册第四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先给我们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象,它让孩子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让孩子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课文通过一些寓于动态的词语给我们展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是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课教材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⑴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⑵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⑶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4、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5、课时安排
整课计划2课时完成,第1课时认识生字,,朗读课文,尝试背诵,指导书写。第2课时巩固完成课后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以“突出一个特色,遵循四个原则”为指导思想,设计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一个特色”是培养学生自读自悟;“遵循四个原则”是:
1、“三为主”的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
2、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启发探讨。
3、学习课文,教育学生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热爱大自然。
4、课内外联系原则,让学生课堂知识向课外阅读、观察、研究这一应用上延伸,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在目标上落实把学习语言文字的`训练与逻辑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本课教法是启发式、朗读式教学法。学法是自主读书,读中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三、说教学程序
1、谜语、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⑴导语:早晨的太阳升起来了,金灿灿的,太阳照亮了什么?
⑵适时板书词语:田野、禾苗、小树、小河
⑶谁会读这些字
⑷导入新课,太阳和田野、禾苗、小树、小河是怎样的关系呢?通过学习这一课你一定会有所了解。由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以图为载体认识了相应的词语,分散就识字负担,同时为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做了铺垫。
2、自主读书,读中感悟
⑴同学自己读通课文,认识生字。
采用自读自认、小组合作学习、组词游戏等多种方式复现生字,进行趣味性的复习巩固。
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自然段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让学生自由选读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读必定是从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出发,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课前搜集资料,深入去读书,去思考感受学习的乐趣。
⑶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情况进行引导
①学生直观感受阳光像金子的意思,用手指挂图上的田野,想象,阳光还会照在什么地方,这样通过看图、想象促进学生对语言理解和感悟更细腻具体
②交流读书情况,师随机指导感情朗读,第二段前两个句子,生读后,再去掉句子中的“更”字读一读,体会书中句子怎么读。这样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传情,提高语感能力。
③读三、四段时做一做“拉开”、“跳进”、“捉”的动作,这样更能理解感悟,更加形象。
3、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采用让学生自由读,加动作齐读,尝试背诵等方式,反复朗读和背诵,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积累。
总之,本课结合图画识字,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来感悟语言,读懂内容,体会感情,学会联系已有的经验来学习语文。
说课稿 篇16
【文本解读】
《社戏》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民俗风情”上,重在体现语文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社戏》这篇课文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特有的文化活动为背景,描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刻画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展示了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习课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细腻传神的人物刻画,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2、过程和方法:在朗读、讨论与鉴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景物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学习重点:
1、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2、人物形象的刻画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叙事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法学法】
1、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阅读中,以读贯穿始终,将速读、精读、品读相结合。整个过程中强调师生互动,导学结合,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一、检查预习情况,包括生字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速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一句话概括内容。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概括内容的能力]
(提示:本文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怀念)
三、再读课文——了解情节
要求:默读课文,圈点重要的词句,理清文章的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试一试,从不同的`角度概括故事。
[启发学生多动脑,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充分利用朗读,整体感知了文意,多角度地概括了故事情节。但是,还是有疑问的,请大家课后思考一下:在情节的安排上有何特点?你如何理解呢?
第二课时:分析形象,品析美点,探究质疑
导入:上次课我们通过朗读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且知道从时间角度来概括情节的话,可以用“看社戏”来贯穿。在这个故事中,描绘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这次课我们来加以分析。
新课:
一、分析形象
要求:跳读课文,请快速说出文章写到的人物名称,看谁说得最多最全?
请以“我最喜欢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的句式,简笔勾勒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不仅能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需结合文中的语句进行分析。)
[突出重点,锻炼学生的结合课文概括的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提示: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如双喜。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机敏,办事果敢,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当然是孩子们的领袖。“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戏,主要是因为双喜的决策和组织。这个形象,是令人深深喜爱并难以忘怀的。)
(分析了人物形象,我们把有代表性的语句勾画出来,再轻声朗读,细细体会)
二、品味美点
要求:精读写景段落,有感情地朗诵文章中景物描写的段落,然后就自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品析,小组间相互交流,再仿照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以“这里真美,你看(听)_____________”句式叙述出来。
[突出重点,让学生在发现式欣赏中互相交流体会写景的妙处]
师生合作探究10—13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作者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情景交融,充满了水乡特色。这些描写生动传神、化静为动,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堪称景物描写的典范,是学生学习和借鉴的蓝本。
描写形式多种多样:
写远山,以动写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
写笛声,以声传情;“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写渔火,由远及近。“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感观的丰富多彩:
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描写,使江南水乡月夜的景色有声有色如同仙境,令人向往。很好地衬托出人物愉悦欢快的心情。
比喻的恰当精妙:
远山的飞跑,航船像大白鱼,戏台像仙境等,作者丰富的想象,使景物充满了童趣,富有了童话色彩,更充分表达出“我”的兴奋愉悦的心情。
(熟读10—13自然段,力争背诵)
三、探究质疑
要求:快速默读全文,发现问题,合作探究。
(1)文章以“社戏”为题,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并不多,我们是否可以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文章意图的感悟。然后组内推荐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以平等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2)文章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请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
①那夜的戏好看吗?豆好吃吗?请结合文章具体的句段找出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②怎样理解句中的“好”?(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写作背景)
探讨第一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跳读课文,结合看社戏时的心理、神情描写等,不难得出“戏不好看”的结论;而通过煮豆的人——一群孩子,而且都是十几岁的男孩子,他们可能在家从没有做过饭,煮豆的佐料——盐(只有盐),以上种种都表明“豆也并不很好吃”。
第二个问题能较快较好地把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到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挖掘上来,从而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即“我”所怀念的是: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童年时自由自在的生活,善良淳朴的人们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的关系。“我”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 总结延伸: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着鲁迅先生感受了一场充满诗情画意的社戏,这里有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伙伴,有地方气息的民俗风情,有如诗如画的农村风光,构成了一幅美的画卷……
而无忧无虑的童年,自由自在的生活,美丽如画的农村风光,善良淳厚的人们,正是作者永久眷恋的“精神故乡”。
你是否也有类似的难忘的童年记忆?不妨拿起你手中的笔,用文字描绘出来。
说课稿 篇1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时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笔调清新,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的快乐”作一些铺垫;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本课拟定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2、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憧憬”“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二、说学情
1、思维状态
三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本篇课文围绕风筝展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易理解。但对于文本深层的内容,仍需要多读多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
2、知识能力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初步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学习重点也由识字逐渐向阅读过渡。一些阅读方法掌握,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学生已有一定基础。但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情感则是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以读为本,读中思、读中悟。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之能和谐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2、采用多种策略让关键词活起来。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学生应“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关键词,体会关键词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在感悟重点词句时,我采用多种方式和策略:联系生活实际、角色互换、理解字义、联想法等,让学生在轻松学习的同时,能讲关键词读活。
四、说教学流程:
一)回顾导入,搭建构架
开课先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快速熟悉并走进文本,对文本内容建立一个基本框架。
二)细读探究,品悟真情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地方。
直接按文本的顺序,切入做风筝。让学生自学第二自然段,读、思:作者写做风筝时,哪些词语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快乐。主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如憧憬、依然、幸福鸟,可根据查字典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想等方法来理解。继而感受到做风筝的快乐
“放风筝”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这份快乐表现出来的。首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如何放风筝的.,再看书上是如何写放风筝的,通过抓动词对比,感悟动作描写的生动、准确。接着抓关键词句体会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快乐。“越飞越高”于想象画面中感受快乐;“快活地喊叫”于角色体验中感受快乐;从孩子的不知疲惫中感受他们的快乐。接着通过感情朗读进步一渲染孩子们的快乐。
可是快乐的心情却随着线断筝飞戛然而止了。让学生默读课文4~8自然段,体会孩子们此刻的心情。用理解字义的方法,让孩子们从“大惊失色”这一神态中感受孩子们的伤心。引导学生由字面义到角色体验逐层深入理解“千呼万唤”,感受到孩子们的痛心。继而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到孩子的伤心。接着通过抓关键词,从“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垂头丧气”中感受到寻找不到的失落。
最后通过质疑是否用心寻找了,让孩子们知道还有希望。进而引出想象续说(写),拓展学生的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梳理归纳,积累方法
学完全篇后,我将对本文的内容和情感、阅读时所用到的有效方法方法及作者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时所使用的表达方法进行归纳梳理。对内容梳理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而阅读方法的梳理则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解读文本,理解文章内涵;表达方法的梳理则有助于孩子们掌握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最后让所有的学生在学有所获中结束该课的学习。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由三大块构成:有文章内容和主线的板书(即中间部分);有阅读方法的梳理归类(左边);还有表达方法的提炼(右边),简明扼要地呈现了我这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
六、说预期效果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心情起伏变化,基本能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知道几种品读关键词的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试着运用。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小班健康说课稿04-14
说课稿05-15
实用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通用11-27
信息技术说课稿_说课稿03-20
《蓝树叶》说课稿蓝色的树叶说课稿05-18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 说课稿模板范例04-20
诗歌说课稿11-08
金子说课稿11-08
《赶海》说课稿11-09
《坐井观天》说课稿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