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说课稿

时间:2022-08-11 15:42:5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师说》说课稿(通用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师说》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师说》说课稿(通用10篇)

  《师说》说课稿 篇1

  一、 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 关于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 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 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 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 关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 关于学情

  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 说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① 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② 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 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 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②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 说学法、教法

  (一)学 法

  ① 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② 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③ 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④ 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二) 教 法

  ① 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 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四、 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学生齐读注释

  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① 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

  ②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③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④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⑤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

  ⑥齐读(4分钟)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① 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

  ②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③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

  ④学生试背诵第一段(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 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五、 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 说 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 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二段 对其子 ——于其身 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 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 写作缘由

  (三)第二课时我作如下安排:

  首先,用同第一课时的方法学习三四段,并检查课文名句的背诵情况。

  其次,进入课文的分析。本课从分析讨论课文的第二段开始。这一段中,对比论证使的手法是教学的关键。我设问[提问]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 “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从而在诵读与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

  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并背诵名句。第三段,作者用了举例的手法论证“圣人无常师”。在设计中,我设问[提问]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用文中原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明确所举例子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明确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分析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朗读、背诵名句。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即可。

  再次,全文讲解完要求学生再次朗读全文,并试着检查名句的记忆情况。加强诵读训练的力度,培养语感。

  第四步,提出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前面学过的《劝学》和今天学习的《师说》都是和学习有关的论说文,说明古人很注重学习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学者”与“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大家讨论一下。设这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中,二是促进师生间相互学习关系的发展。

  最后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一,抄写积累到的名句;

  二,就课堂讨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师说》说课稿 篇2

  【说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方法。

  2、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说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教学。

  2、早自习预习文章,疏通字义。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

  【说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说教具准备】

  课件、记分牌。

  【说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前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全屏展示。)

  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播放的歌曲好听吗?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你们知道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吗?

  为什么我国要设立这个节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大家说的很对。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经巍然成风,但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千古佳作《师说》,从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解题、出示教学目标

  1、解题:

  “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属议论文范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通常这类文体我们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朗读欣赏与指导

  1、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竞赛,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派一位同学负责记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从师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依次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问: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抨击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人,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

  故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 爱其子──与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学,师生合作共同朗读第二段,进一步明确三组对比的内容。(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稍加点评。)

  分组背诵三组对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齐读第三段。)

  提问:在“从师”这一问题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作出了什么论断?

  明确:

  孔子的行为

  三段──结论

  孔子的言论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齐读第四段。)

  提问: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确:

  四段──交代缘起:好古文不拘于时

  五、小结

  这篇课文四段都围绕“从师”这个问题展开。第一段正面论述从师之道,说明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第二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段运用孔子的言行,进一步从正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写作缘起。

  六、齐背全文

  1、请同学根据板书背诵全文。

  2、播放画面,配上音乐,师生共同背诵全文。

  七、总结

  1、统计各组最后得分,宣布比赛结果。

  2、布置课外练习。

  《师说》说课稿 篇3

  这次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第9课《xx》之一《xx》。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xx》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第六册《xx》中的一则。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xx”,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xx》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二、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课,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语,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三、说教学设计

  1、题目切入,引发期待:

  (设计理念:以题目切入,紧扣题眼“亡”“牢”,既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又使学生意识到相同的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会发生变化。)

  2、学习字词,了解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生字词:认读,集体纠正。重点指导:多音字:圈

  3、深入学习,理解寓意。

  (1)朗读课文,掌握故事主要内容。

  (2)指导重点句式,把握人物形象。

  4、创设交流情景,揭示故事寓意。

  (设计意图:在特意创设的情境里学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进入角色。在“修”与“不修”的后果对比中,寓意的揭示自然是水到渠成。试用“xx”的道理处理问题,学生进一步认识到xx的重要性,深化了寓意,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次板书。

  1、突显故事的“寓言”体裁;

  2、体现故事“寓言”特点;

  3、精炼故事内容;

  4、美化板书形式。

  在整个板书内容的设计中,我充分遵循生成的规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感知到感悟,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力求通过板书促进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情感的融合,让教学涌动着情感的灵性,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心灵交融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内化,努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生成。

  《师说》说课稿 篇4

  韩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明人更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马说》,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论说文——《师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师说》是韩愈针砭时弊的代表之作。本篇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习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中对学生“掌握古论文的论证方法和基本知识点”的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师、传、道、受”等常用文言实词和“之、其”这两个常用的虚词;两个通假字;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

  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C.德育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说教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

  3.针对现实中不尊师重道的现象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

  三、说学法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教师搞“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学生无所谓主动观念,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本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的指导思想。我制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理解性的记忆,实现诵读与背诵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习。印发资料,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介绍,让学生对本篇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拟分三课时进行。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

  第一课时:串讲和点拨,以诵读和字词积累为主;

  第二课时:讨论和分析,归纳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本篇的写法;

  第三课时:阅读鉴赏,熟读成诵,扩展阅读,学会知识的迁移。

  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略)

  二、齐读第1自然段:(力求背诵)

  重要词句分析,如古今意义,通假字、名词的意动用法等;

  三、窜讲。

  四、根据课文内容讨论:(有些人认为不靠老师、自学成才也是有的,那就是天才,天才是不用老师的。)

  ————明确,天才也不是“生而知之”的,他也需要有人教他说话、写字等等,教他们的父母和他请教的那些人都是他的老师,连他自学用的课本、材料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成果,严格说来也是他的老师。

  凡是某一方面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身边的人都有其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对身边的老师们也应尊重,互相尊重。

  五、布置作业,整理文学常识、第一段字词;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所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自由朗读第2、3、4自然段,窜讲,提问,释疑答疑:

  重点句子解释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看不起他们,现在士大夫之类的智慧竟然不如他们,难道不是很值得奇怪的吗?)

  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

  四、讨论、归纳本课特殊的文言现象:

  此部分为突破重点之环节,在上节课布置作业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以板书示出。加深学生印象,并通过此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并归纳文言现象,最终学会自主学习。这就是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前面的学习,达成了本课教学目标中的基础知识目标,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其他几个目标呢?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以期达成基本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五、讨论、解读课文:(学生活动为主)

  (1)思考本文是立论文还是驳论文?

  明确:是立论文。并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论证。说理性很强。

  结合课文内容、结合现实中的例子展开讨论,明确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如“吉林油田高中数学获奖的学生对其老师的态度”。认为老师应该谢谢他,没有他老师也不会成名。让学生评价。

  -————明确:这位学生完全否定了教师在学生成材过程中的作用。应清楚的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不能否定学生的主观作用,他的个人天赋、个人努力;另一方面,不能否定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夸大教师的作用。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字词强化训练:布置相关的解释多义词练习

  (此练习的设计,是为着学生能将知识合理地向课外延伸,实现知识的迁移)

  2.写作训练:

  (由于本课不仅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还有较好的思想性,可以结合学生理解的实际,进行写作训练。而且,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探究,也正体现了本课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的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思考: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学习本篇后,以“谈教师的作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第三课时背诵指导、扩展阅读(略)

  《师说》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清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这么多年来,《梅岭三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见这一课在诗歌教学这一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他们对诗歌的学习还停留在一个识记的阶段,那么怎样通过分析教材让学生从识记水平逐步上升到赏析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这应是一个思考的话题。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3.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基于初一学生的学情,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五、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本课安排一个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以学生朗读、感悟为主,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这组诗的写作背景。

  (二)作者介绍

  1.首先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单介绍他的生平。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初步了解陈毅这位“元帅诗人”。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接着学习字词、小序,根据小序提出问题:小序交代了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三)朗读感知诗歌

  1.听三首诗的范读录音。(录音朗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录音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朗读聆听,体会清重音与语调,体悟诗中情感,听完后让学生自己朗读。

  2.学生朗读全诗,回答下面二个问题。

  ①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分别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再明确答案。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这三首诗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同时通过这几个题目的练习,便于第一个教学难点突破。

  (四)精读细研

  1.为了攻破第二个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生动性,我设计了下面这几个问题:

  ①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线字的表达作用,如果换用括号中的字好不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断头今日意如何?(牺牲、杀头)

  此去泉台招旧部(集、收、率)

  旌旗十万斩阎罗(打、杀、伐)

  捷报飞来当纸钱(传、飘、交)

  设计意图:通过“牺牲”“招”、“斩”“飞”与括号内的字的比较,学生就会认识到一些字、词的恰当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通过几组词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

  这三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诗中修辞手法的使用,给诗赋予了生命力,使诗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了。

  为了使学生能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以第一首诗为例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的韵律,从而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五)拓展思维--诵读下面两首诗

  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并能深刻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会学”。

  (六)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做课堂总结可以让学生对诗歌有个完整的赏析。

  七、作业布置

  运用上述方法学习第三章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2.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

  3.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师说》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师说》是古文运动发起人韩愈的一篇代表作,讽刺耻学于师的不正之风,全文论点清晰,论证有力,触类旁通,值得寻味。选编本文一方面学习作者的行文技巧,体会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学习作者思想内涵,体会作者刚正不阿的品格。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积累,了解文章大意与作者观点并非难事;但是学习本文要结合当时社会风气,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故此处为难点之一;另一处重点是体会作者的论证妙处。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文意,学习文中的论证方法。

  2.通过朗读法把握文章脉络及作者情感,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的合作能力。

  3.认识从师的重要性,培养谦虚好学的学习风气。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观点思想,学习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言外语境学习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名句的讨论调动学生的兴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学生谈自由体会;并说说现在的从师观是怎样的。从古文出发,落脚点在今天的从师观,便于与延伸部分引出的本文背景形成呼应。

  (二)整体感知

  古文的学习需要依靠一遍遍的朗读,故在此环节我设置了递进的朗读。

  1.根据课下注释及手中的工具书疏通文意。

  2.播放录音,学生根据录音画出间隔及重音。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节奏及情感。

  4.学生自由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

  这个环节不涉及过多的文本分析,重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重在锻炼学生的语感,重在运用朗读法,达到以读促悟的学习效果。

  (三)深入研读

  本篇古文议论性强,可遵循议论文学习的方法来解读文本。

  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全文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其次,引出作者推崇的从师条件,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再次,通过教师在PPT出示表头学生填表的方法,完成对文章主体段落的分析,此处操作源于作者鲜明的几组对比,语气逐层深入的特点。询问学生,当时社会上的人们是如何做的?

  从这个列表中,学生可以直观的学习,对比论证,作者语气变化和作者语言特点。

  最后,引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分析孔子的从师经历和从师观。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在教学中处处的分析都应从原文出发,一遍一遍地朗读短句,而非翻译成今天的语言讲解,一方面是文本不难,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语感。

  至此,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授完毕。

  (四)拓展延伸

  本着知人论世的方法,此处引导学生分享韩愈作此文对当时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五)小结作业

  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所以小结至关重要。我将再次让学生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

  课后安排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题为,韩愈的选择。引导学生进一步深挖文本内涵。

  《师说》说课稿 篇7

  一、教学目标

  1、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5、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二)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明确学习要求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2、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关键词:补充——古人称名

  (1)姓+字韩退之

  (2)姓+籍贯韩昌黎

  (3)姓+官韩吏部

  (4)姓+谥号+敬称韩文公

  教师参考: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二、指导朗读课文。

  提醒:句读(dou)或不(否fou)焉谀(yu)欤(yu)蟠(pan)

  三、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1——7(1、老师2、老师3、老师4、5意动“以……为师”6、动词,学习,也可意动7老师)

  (2)所以——“用他来……的”凭借

  (3)固——本来

  (4)庸——难道,岂

  (5)道1——6(1、2、3、4、6儒家之道5、原因道理)

  (6)所以传道守业解惑也(判断语气,可以译成一个合适的语气词,或者不翻译)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间舒缓语气,停顿,可以译成一个合适的语气词,或者不翻译)

  3、学生问疑

  4、翻译

  5、论证分析

  论述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1)古代传统——

  (2)从师作用——

  (3)以“道”择师之标准

  6、试背诵

  7、作业

  第四课时

  1、齐背诵第一段,指名翻译第一段

  2、朗读第二段

  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从师学习的道理,B从师学习的风尚)(注意后一个“也”的用法)

  (2)问焉(兼词“于之”)

  (3)下圣人(名次活用为动词“低于”)

  (4)耻学于师(意动)

  (5)圣益圣(A名词,B形容词“圣明”)

  (6)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猜测性语气,可翻译为“大概”)

  其可怪也欤(同上)

  (7)则耻师焉(耻,意动;师,动词;焉,语气词,“了”)

  (8)受业——授之书(注意写法)

  (9)句读之不知(倒装)

  (10)或师焉,或不焉(或,有人;师,从师;焉,语气词,不翻译;“或不焉”省略句

  4、学生问疑

  5、试翻译

  6、论证分析

  批判轻师的世俗:

  对比古圣人和今众人的态度与结果——对比“小学”而“大遗”的两种做法——对比下等人和君子的做法与结果

  问:最后一比,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局限?

  7、试背诵

  8、作业

  第五课时

  1、背诵、翻译1、2段

  2、朗读第3段

  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常——师2——于——如是——是故

  恒常,固定——意动——比——是,这样——因此

  4、学生问疑

  5、试翻译

  6、论证分析

  论述能者为师的道理:

  以孔子为例——师与弟子的辩正关系

  7、试背诵

  8、讨论最后一段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古文——六艺——于1,2——嘉

  古散文——(联想四书五经)——于1被,于2向——赞扬

  9、书后问题讨论

  10、作业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5.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六)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七)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八)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1)分析第1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I)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一、介绍作者:

  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问题探讨:

  1、黑塞在本文表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2、本文阐述“获得教养的途径——读书”这一主题的整体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第一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为下文张本。

  第二段至第五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第六段和第七段,进一步阐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作者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

  文章最后,作者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认为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而这种感悟的过程,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3、作者论述什么是真正的修养时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你如何理解?

  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4、经典作品的作用为什么不同一般?为什么前辈学人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

  读书学习,“读什么?”是个基本问题。作者认为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的途径。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一生阅读的方向。

  (此问可进行延伸:每个时代都有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很多东西被淘汰,无法流传?有些文学作品轰动一时,为什么才过了十来年就没有人再提及?为什么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学史?为什么每个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如中国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和鲁迅,俄罗斯的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的作品,不但在本国流传,也产生了世界的影响,滋养了无数的人。)

  5、为什么黑塞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别指出“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倾向。)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6、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你如何理解?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7、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原因是什么呢?你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吗?请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

  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能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少年读此书,可能仅仅为其中的情节人物所打动,而有了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后,重读此书,可能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读了。其他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高中时代重读,体会和少年时代已经大不一样,而人生每个时期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师说》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两小儿辩日》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通过两小儿辩日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说明知识是无止境的,要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学好本课题可以为今后学习文言文积累学法,夯实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以学定标)

  七年级学生虽然接触了部分文言文,但要独自理解一篇文言文还有困难。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读懂课文,感悟深刻道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准确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深刻感悟道理。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过渡的思维特点,本节课我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小组管理,适时展示”的新课改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了突出重点,我主要采取“创设情境法”、“质疑探究法”的教学方法;为了解决难点,我采用了“情境品读法”、“合作讨论法”等学法,放手让学生组织参与活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基本环节,分别是:出示目标、先学后教、演课本剧、检测总结。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层层递进。

  (一)设疑导入,出示目标。

  首先,我设计了猜谜语的导入方式。多媒体课件出示“日”字象形文字,并让学生猜测所对应的现代汉字。这样既设置悬疑,激发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

  其次,检查学生对本课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的预习情况。

  参考预习情况,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读懂课文,感悟深刻道理。

  (二)先学后教,自主翻译。

  为了较好完成学习目标,我设计了相对应的自学指导。首先出示自学指导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个读、PK读、师范读、小组赛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读准课文,并鼓励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其次,出示自学指导二: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并标记疑问。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课件直观展示课文动画。合作探究部分,通过独学(自主翻译)、対学(同桌分享课下注释和积累词汇)、组学(小组讨论)等方式,最终由组长负责确定本组最后翻译。在质疑环节,先由学生提出疑问,并由其他学生释疑,教师再根据情况点拨补充。小组通过抽签确定顺序,并派代表展示。展示后,随机挑选学生作为评委评分,并说明理由。

  以组为单位积累分数的'竞争机制,直观的课文动画展示,使学生在紧张有序的活动中,基本掌握了文言文翻译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完成学习目标一。

  (三)演课本剧,深化理解。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目标二,我设计了课本剧环节。假设你现在是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和孔子,他们请你裁决。以小组为单位,排演《新编两小儿辩日》。要求使用现代白话文,并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小组对抗比赛的活动形式,吸引了学生兴趣和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掀起本节课的高潮。

  (四)当堂检测,总结中心。

  出示自学指导三:三读课文,检测总结。经过以上环节,学生带着自己理解回归课文,通过思考“两小儿在“笑”什么?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悟?”这两个问题,以填空题的形式归纳中心,水到渠成地解决本课难点,完成目标二。

  (五)板书设计

  我采取了直观、系统的的板书设计,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理解。我的板书设计是:

  《两小儿辩日》

  列子

  一儿:初远中近 另一儿:初近中远

  孔子:不能决

  “笑”的道理

  (六)作业布置

  针对学生差异,我设计了分类作业。我布置的作业是:A类:总结本文文言现象;B类:背诵并默写课文。

  六、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本节课我的综合设计思路是,通过“出示目标、先学后教、演课本剧、检测总结”这四个循序渐进的基本环节,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运用新课改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在积极、愉快的气氛当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师说》说课稿 篇9

  一、教学设计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高一学生课程较多,又面临历史、地理、计算机的会考,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所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决定多加一课时,把背诵的任务揉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外不再留任何作业。

  为此,我对《师说》的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课时:

  1、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序”“辞”“赋”“疏”“传”等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特点。

  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3、解题,留下“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

  4、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老师打出关于作者韩愈的幻灯片,指名让平时语文学习最吃力的同学进行信息复位。用以当堂记住作家知识。

  5、教师范读课文。

  6、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7、提问:整体感知之后,大家发现本文哪一段与解说“师”的道理关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8、提问: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9、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

  10、在回答过程中讲清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

  11、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破除解题时留下的悬念。

  12、理清该段思路,背诵全段。

  13、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14、让学生理清第一段的写作思路。

  15、教师根据论点—教师的职责(正面)———教师的重要性(反面)———择师的态度———择师的标准这一思路指导背诵。

  16连贯背诵全段。

  第二课时: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4、完成海淀版练习册104页的第八题,全面了解本段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思路和方法的好处。

  5、借助此表指导背诵。

  6、连贯背诵全段。

  7、默写全段。

  第三课时: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语言读一遍(即口头翻译)。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3、教师利用幻灯片检查文言实、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4、让学生归纳总结论证方法并体味这种方法的好处。

  5、指导背诵。

  6、理全文思路,背诵全文。

  7、处理课后习题和海淀版练习册。

  二、教学效果

  当初设计的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从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达到。同时也顺利实现了在课上完成背诵、处理完作业的预想。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同时,在各个活动过程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有不同的收获,解决了“优生吃不饱,潜能生消化不了”的问题。

  从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学生对文言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较好。第二天提问的结果也表明,同学们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学常识。课程结束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同学能够背诵全文并默写。说明大家对本文的逻辑思路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另外,教学处在第一课时结束以后对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同学对本课内容感兴趣并有较大收获。

  三、教学反思

  面对《师说》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没有深入开掘其蕴含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同时,由于过分强调背诵的当堂落实,把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思维密度降低。即便有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的讲述,也仅仅是为背诵服务,并没有迁就到文学欣赏的高度,在提升学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讲课时过分依赖事先的设计和讲究各个环节的无缝连接,没有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他们没有机会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后来有位同学在写《师说》读后感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小学而大遗”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小孩让他学习,大人反倒不学习”,这样,上下文的意思就贯通了。姑且不论他的理解正确与否,单就这种深入思考,独抒己见的钻研精神而言,是应该成为大家的榜样的。如果我当时提供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相信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探索氛围的创设乃至对求索精神的弘扬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师说》说课稿 篇10

  教学目标:

  1、疏通文章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1、联系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理解“耻学于师”的原因。

  2、学习本文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强大的论证力量。

  教学思路: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理解内容——探究问题——深化总结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中会采用朗读、讨论、辩论、归纳等教学法)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

  【活动一】学生自己谈谈对老师的看法。

  二、解题背景

  1、“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以前学过的《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世人又称“韩文公”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活动二】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背景知识。

  三、自主学习,朗读课文

  1、读字音。注意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古音字的读音。

  2、读节奏。要读清节奏关键得翻译好文句,只有明白了语句的含义才能划分好节奏,因为节奏是以意义为单位来划分的。

  3、读语气。请同学们借助翻译参考书把文章的翻译通读一遍,然后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再把文章朗读一遍,把文章的语气读出来。

  【活动三】

  1、学生自己借工具书读准重要的字音。

  2、学生借课文注释翻译文章,根据文意划分文句的节奏。

  3、学生根据文意自己尝试读出文章的语气。

  四、研读第一段,归纳词句

  1、结合课本翻译重点字词

  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 )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 )闻( )道也固( )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 )也,夫庸( )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本段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进行归纳,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3、思考探索

  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从师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师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活动四】

  小组分工、合作归纳本文重要的文言词句。

  五、研读第二段,归纳词句

  1、结合课本翻译重点字词

  嗟乎!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 )耻( )学于师。是故(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 )其身( )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不( )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 )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2、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

  3、思考探索

  1、此段分论点是什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明确:

  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

  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六、品读深化,交流提高

  组织学生谈自己学习文本的收获。

  【活动五】

  1、播放课文朗读一、二段,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

  2、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1、抽查2—3位同学的一、二节的`背诵。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二、研读第三、四段,归纳文言要点

  1、结合课本翻译重点字词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之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2、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本段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进行归纳,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3、思考探索

  ①第三段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本段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②作者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

  ③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那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明确:分论点: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活动一】

  小组分工、合作归纳本文重要的文言词句。

  三、积累文言词语一词多义

  ①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择师而教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辍耕之垄上

  ②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③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④指出下列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活动二】

  同学们利用工具书进行归纳整理。

  四、探讨研究:

  探究1: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答案预设)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当今的士大夫之族,不愿意向老师学习,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使得他们自己变得愚昧,不明智,甚至才能都比不上一般的人,即文章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文章对他们有讽刺和批判的意味;二、写这篇文章送给少年李蟠,因为他喜欢学习古文,精通古文,而且能够向老师虚心请教,所以写这篇文章来鼓励他继续学习古文,即文章说的“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易经传皆通习之,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其实韩愈也是借此提倡当今的学者要向李蟠学习。

  探究2:韩愈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从中可看出他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答案预设)我们认为韩愈写作本文是提倡学者要向老师学习,恢复从师学习的风尚。从中可以见到韩愈有一种不顾流俗,独抒己见的非凡勇气和斗争精神。

  探究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预设)我们认为本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主要用了三组正反对比论证:

  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对其子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

  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不传也久也,欲人之无惑也难也!从反面批判现象中阐明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活动三】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重大的或者有特殊意义的问题来探究,要求提出明确的问题,并且小组的同学要一起通过辩论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推荐一名同学向老师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

  1、提高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

  2、锻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师总结:联系时代背景,突破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课文的总结,来升华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能力。

  五、延伸拓展

  1、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2、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活动五】

  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交流分享学习收获。

  六、品读深化,交流提高

  组织学生谈自己学习文本的收获。

  本文从老师的作用、选择老师的标准、师生之间的关系、师道不传的现象、文章的写作目的以及论证方法等方面来阐述了“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中心突出,论证有力,是我们学习议论文的典范之作。

  七、布置作业

【《师说》说课稿】相关文章:

《师说》说课稿03-02

《师说》说课稿教案09-30

师说说课稿01-18

幼师说课稿11-22

精品师说说课稿01-18

语文《师说》说课稿范文04-14

小小营养师说课稿11-03

幼师说课稿15篇12-03

师说说课稿15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