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说课稿

时间:2024-08-11 07:41:0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雨霖铃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霖铃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说课稿范文

  雨霖铃说课稿范文1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风格、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1、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绝、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在深秋雨后的傍晚时分,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以“别离”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2、重点讲读课

  本单元是古典诗歌单元,即古典诗歌,包括唐宋诗词及元曲。《雨霖铃》承担着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有着重要地位。《雨霖铃》是婉约派代表作,因此学习它,对于学生了解婉约派风格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两个普遍班,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一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新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提高文学品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品位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

  ②了解作者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2、过程与方法

  ①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②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四、重点、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是: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

  五、教学策略

  1、诵读法

  2、启发法

  3、讨论法

  六、学法指导

  1、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柳永的`资料。

  2指导诵读。

  3、指导想象。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下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语设计

  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2、创作背景。

  3、关于词牌。

  三、诵读诗歌。

  1、诵读提示。

  2、听范读带。

  3、学生自由诵读。

  4、学生推荐诵读好的同学。

  5、全班齐读。

  四、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问题:这首词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情: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下片: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五、分析诗句体味情感

  问题:作者怎样抒发的感情?学生讨论分析发言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

  “蝉”——“忧愁悲苦”

  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比如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长亭:

  送别饯行之用

  比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比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抓住一对矛盾:留恋←→催发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浩淼无际的江面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

  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六、分析下片

  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③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

  ③“杨柳”的意象。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④品味词中的“晓风残月”对抒情的作用。

  ⑶“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七、概括写作技巧及婉约派词风

  1、总结出——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总结出——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概括婉约派词的特点。

  景物轻柔纤细

  语言清丽委婉

  情感低婉缠绵

  八、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情留恋难舍,孤独痛苦

  上片——临别之时

  蝉、长亭、雨、兰舟实

  景烟波、暮霭、楚天

  下片——离别之后虚

  杨柳、晓风、残月

  交

  婉约派结

  景物轻柔纤细

  语言清丽委婉

  情感低婉缠绵

  融合

  九、拓展练习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俞文豹《吹剑录》

  今天我们初步掌握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我们之前学了豪放派,现在又接触了婉约派,如果各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两者,应该怎样形容呢?

  明确:豪放派——婉约派

  东北大汉——江南女子;

  长江黄河——小桥流水。

  高山大海——山涧小溪。

  《黄河大合唱》——《夜半小夜曲》

  十、布置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雨霖铃说课稿范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三、说教法

  1.课型:自读、讨论、鉴赏。

  教法与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激趣,又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诵读法是语文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的方法之一。结合诗论赏析法实际上是以前人的鉴赏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鉴赏法都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1)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流畅地背诵诗词”。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2)情境法。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名句鉴赏法。可选择一些名句进行具体分析。将这些名句和其他诗词进行比较,以增强学生内在的比较能力。

  语文新大纲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此外还可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2.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

  步骤:

  (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教师可适当提示:《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一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读

  试读:回忆过去所学词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试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

  听读: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点拔: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此类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而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三)初步理解

  1.推断词义

  (1)“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

  (2)“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

  (3)“此去经年”课本注为“一年”,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质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高二学生可培养这种质疑的态度与自已通过查找书籍解疑的能力。

  2.讨论: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相机点拔。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

  (四)想象画面展现场景描述意境训练:让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并把它描述出来。

  (五)赏析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1)精讲:简要讲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

  注重其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概念的联系,主要让学生明确在文学鉴赏评价中经常使用一些近义概念。

  (2)教学目标: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2.赏析名句:“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问: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2)教学目标:名句鉴赏是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先从语感入手,让学生按自己的感受来说。让学生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意境由意象组成。而意境制约着其中的每一个意象。一个成功意境中的诸意象几乎是无可置换的。

  (六)背诵

  学生互背互检,要求当堂能背诵。“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七)课堂练习

  讨论: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此词中写景的词句以及这些词句所抒发的感情。

  2.作者在写这三个场景时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自古以来写离愁别绪的诗非常多,大多都能注意情景的结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前者写别前的环境,后者写别后之景,但给人的感觉却没有此词写离别写得这么曲折详尽、缠绵细致,意境深远,试讨论此词在写作技法上有什么突出之处?

  点拔:

  1.抓住文中的三个场景,“别前”“别时”“别后”,进行分析。

  2.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用前三句作示范分析:前三句几乎纯用典型景物刻划别前环境氛围,写景为主,而又笔笔含情。

  3.引导学生从文体入手,“词”相对于“七绝”来说,篇幅较长,它要求而且允许作者拓展笔墨,大开大合,充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

  (八)总结:

  结合板书总结:1.词的主要内容;2.艺术特色;3.名句鉴赏方法;

  精讲:可适当补充自己对此词的感悟与认识。从理性的高度整体归纳评价全词,为阅读欣赏提供一个范例。

  (九)布置作业:让学生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雨霖铃说课稿】相关文章:

雨霖铃的说课稿09-30

《雨霖铃》教案02-28

《雨霖铃》 作品赏析10-14

雨霖铃翻译及鉴赏09-07

雨霖铃听课反思09-02

《雨霖铃》优秀教案06-08

《雨霖铃》教学反思09-13

雨霖铃配乐赏析11-03

柳永《雨霖铃》赏析09-09

雨霖铃教学反思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