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说课稿篇1
一、首先,第一块是教学背景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位于必修2第二章的第一节,承接着第一章人口的学习,转而对人类活动空间的学习。对整章内容来说,本节又起着开篇引导的作用,同时又为之后工业区位的选择奠定了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承上启下,地位重要,是学生们了解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章节知识。
2、课时安排
《第一节 城市的内部结构》我计划用两个课时把它讲完。第一课时的侧重点在于城市形态以及城市功能分区;第二个课时着重讲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及形成原因。
3、学情分析
本次课程的教授对象主要为城市学生,他们比较了解城市,因此比较容易理解本节内容。同时,高一学生经过初中两年和高一前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地理知识基础,以及地理学习意识,这对于掌握本节知识是很有利的。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城市与农村对比区分,更加深刻的体会城市的深刻含义,这为随后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个理解的基础;
2)通过特殊城市的举例分析,掌握不同类型的城市形态,以及城市形态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学会看图分析城市形态形成的原因;
3)了解城市中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
4)掌握城市主要的功能区,理解各种功能区的特点和位置要求,并联系实际生活,分析平顶山市的功能分区,学会将理论联系到实际,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班级交流的形式,探讨城市与农村的区别,理解城市概念,易于学生积极进行思想交流;
2)读图2、1,掌握不同类型的城市形态;读图2、3、2、4、2、5,理解并掌握三大功能区。通过读图,培养读图习题能力;
3)分班级小组,对平顶山市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平顶山市的功能分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5、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城市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城市内部常见的三大类功能区。对于教学重点的处理,我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和联系实例法让教学重点变得浅显,更加容易理解。
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形成、特点和区位要求。教学难点的处理,我主要让学生进行角色反串活动,更加深刻理解不同功能区区位选择的要求。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平顶山市进行调查研究,便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难点知识理论运用到实活动中去,既加深理解,又记忆深刻。
二 、说教法
我的设计理念是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不仅更加容易的理解本节知识,还让他们学会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
1、讨论教学法
在新课导入和活动环节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生活,进行自由讨论,加强学生思想交流;
2、讲解法
对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专业性的讲解,便于学生理解的更明确;
3、谈话法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4、实践操作法
要求学生进行课后实践调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三 、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法
学生分组进行自由讨论,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我通过一个小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自由发言,让他们在进入正课之前,联系自身实际生活环境,正确理解城市概念以及城市形成过程,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新知学习]
首先要求学生带问题预习第一个小标题内容——城市的形态。通过预习,让学生对城市形态及其种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再通过我的讲解和板书设计,让学生明确城市形态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组织学生读图,联系实例,了解城市形态种类及其形成原因。
接着,我利用讲解法为学生讲解城市内部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地类型,及对应的城市功能区。通过提问,对城市内部三大类常见功能区即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逐一讲解,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并联系实际,重点讲解每种功能区的区位要求。
[课堂小结]
在课堂最后,对本节学习的内容进行串讲,以便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社会实践调查]
课后任务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平顶山市的功能区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完成调查表,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本节内容。
五 、最后说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的特色主要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理念,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不断引用实例,再联系实际生活,让本节内容知识要点变得浅显易懂。在课堂最后,要求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完成调查表,最终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来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材由三部分内容构成,从城市形态到城市土地利用到城市功能分区最后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这三部分内容实质是相互联系的,从外到里,从表到内,构成本节内容。本节课在本章城市化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学好本节内容,才能有助于下面课程的深入,更好地学习理解下面的内容。同时在本教材中属城市这一内容,是人类聚落的结果,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舞台,即是与前一章的紧密联系,对后面的学习起着启下的作用。同时可以强化一下人文地理的学习思路:聚落到城市与生活到生产生活人地关系再到可持续发展,谨记这一思路学习思考人文地理的知识。
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与类型。
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
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变化与变化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和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难点:城市功能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二、说教法
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讲述、归纳总结
多媒体
城市结构相关材料
三、说学法
1、利用图片展示信息,引入问题;
2、通过活动探究,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创造性思维能力;
3、通过对比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通过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教师展示一些自己曾拍摄过的城市形状鸟瞰图,引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城市形态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引起悬念进而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
2、活动设计:结合课本设计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及引出不同的功能分区。
提问:首先请同学们合作看图2、2找出有哪些土地利用方式?通过不同的土地利用又形成怎样的`功能分区?
通过学生的回答,让他们知道有那些利用方式以及建立在土地利用基础上的功能分区。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提高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对知识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分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抽象概括及表达能力。利用问题,创设思考。
3、问题设计: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结合课本找出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的类型及各自特点,模式形成的因素又有哪些?
学生回答,使其掌握基本模式及特点,通过对比,分析把握每一模式各自的特征,学会把握事物本质。
◆设计意图:阅读课本,总结归纳,同时引导,通过原因规律的探究,大胆设想,总结规律掌握人文地理学习思路。
4、活动设计: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结合实例,分析说明。
提问:结合江宁区的变化,分析江宁区城市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课本24页活动题,提出功能结构布局方案?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更好理解理论,掌握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活动题方案的提出,学生能够掌握布局的规律性,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知识的不枯燥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够通过总结,深层次认识城市结构布局,活学活用。
5、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知识与能力强化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 说板书设计
板书按照知识内在联系设计,易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便于深入了解记忆。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说课稿03-16
高中地理说课稿10-16
高中地理说课稿05-15
高中地理说课稿优秀07-26
(优秀)高中地理说课稿02-25
我们的城市说课稿10-06
高中地理说课稿:《人口的迁移》04-29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说课稿03-19
高中地理《锋与天气》说课稿01-21